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备战中考物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备战中考物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备战中考物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备战中考物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

1.如图所示,一块厚度很薄、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分别用一竖直向上的动力F 1、F 2作用在水泥板一端的中间,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

A .F 1>F 2,因为甲中的动力臂长

B .F 1

C .F 1>F 2,因为乙中的阻力臂短

D .F 1=F 2,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把水泥板看做一个杠杆,抬起一端,则另一端为支点;由于水泥板是一个厚度、密度都均匀的物体,所以,其重力的作用点在其中心上,此时动力F 克服的是水泥板的重力,即此时的阻力臂等于动力臂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确定F 1与F 2的大小关系。 【详解】

两次抬起水泥板时的情况如图所示: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动力克服的都是水泥板的重力,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都在其几何中心上,所以两图中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依据Fl Gl =阻动可得,

1

2

l F G

G l ==阻动, 所以,前后两次所用的力相同,即12F F =,故ABC 都错误,D 正确。 【点睛】

本题作为考查杠杆平衡条件应用的一道经典例题,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印象中选错,一定要仔细分析,重点记忆!

2.如图所示,杠杆挂上钩码后刚好平衡,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在下列情况中,杠杆还能平衡的是

A.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一格B.左右各减少一个钩码

C.左右各减少一半钩码D.左右各增加两个钩码

【答案】C

【解析】

设杠杆的分度值为 L,一个钩码的重为G.原来4G×2L=2G×4L;

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动一格,左边=4G×L=4GL,右边=2G×3L=6GL,左边<右边,杠杆向右端下沉,A不符合题意;

左右各减少一个钩码,左边=3G×2L=6GL,右边=G×4L=4GL,左边>右边,杠杆向左下沉,B 不符合题意;

左、右钩码各减少一半法码,左边=2G×2L=4GL,右边=G×4L=4GL,左边=右边,杠杆平衡;C符合题意;

左右各增加两个钩码,左边=6G×2L=12GL,右边=4G×4L=16GL,左边<右边,杠杆右边下沉,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OA上悬挂着一重物G,O为支点,在A端用力使杠杆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杠杆一定是省力杠杆B.沿竖直向上方向用力最小

C.沿杆OA方向用力也可以使杠杆平衡D.此杠杆可能是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因为无法确定动力臂的大小,所以无法确定是哪种杠杆,故A错误;

B.沿垂直杠杆向上的方向用力,动力臂最大,动力最小,最省力,故B错误;

C.沿OA方向动力臂是零,杠杆无法平衡,故C错误。

D.因为杠杆的动力臂无法确定,所以它可能是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故D正确。

故选D。

4.如图所示,在一个轻质杠杆的中点挂一重物,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动力F,使杠杆保

持平衡,然后向右缓慢转动F 至水平方向,这一过程中( )

A .F 先变小后变大

B .F 逐渐变大

C .动力臂逐渐变小

D .动力臂逐渐变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 【详解】

杠杆在图中所示位置平衡,阻力(重物对杠杆的拉力)及阻力臂大小不变;动力F 由图中所示位置转动至水平方向的过程中,当动力F 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动力F 的力臂最长,因此动力F 的力臂先增大后减小,由杠杆平衡条件F 1l 1=F 2l 2可知,动力F先变小后变大。 故选A 。 【点睛】

中等题.失分的原因是:

①不知道动力F 方向变化的过程中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不变; ②不会画动力F 在不同位置时的动力臂;

③不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动力臂的变化分析出动力的变化; ④不知道当动力F 与杠杆垂直时,动力臂最大,动力F 最小。

5.如图,一个长方体木箱,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其高度为H 、正方形底面的边长为L 、重为G 。想把这个木推倒(木箱较重,不会移动),在其中部的中心最初施加一个水平推力大小是( )

A .2GHL

B .GH

L

C .

HL

G

D .

GL

H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示可知,把这个木箱推倒,它右下端与地面的接触点是支点,当小孩水平推木箱时,力臂为

2H ,阻力为木箱的重力,阻力臂为2

L

,如图所示: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G ×

2

L

=F ×2H

F =GL H

故选D 。

6.用图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保持左侧的钩码个数和位置不变,使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 A 固定,改变测力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θ,动力臂l 也随之改变,所作出的“F -θ”图象和“F -l ” 图象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动力F 和θ的关系,当F 从沿杆方向(水平向左)→垂直于杆方向(与水平方向成90°)→沿杆方向(水平向右),由图可知,F 对应的动力臂l =OA ×sinθ,动力臂l 先变大后变小,则动力F 先变小后变大,所以A 错误;

B .当θ等于90°时,动力臂最大,动力最小但不为零,所以B 错误; CD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l =F 2l 2可得:F =

22

F l l

,由于F 2、l 2不变,则F 和l 成反比,故C

正确,D错误。

7.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在力F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平衡,现保持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转动到b的过程中,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是()

A.一直变小B.一直变大

C.一直不变D.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由于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所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也是不变的。

故选C。

8.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下列操作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是()

A.两侧钩码同时向外移一格

B.左侧的钩码向左移一格,右侧增加一个钩码

C.在两侧钩码下方,同时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D.在两侧钩码下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钩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横梁上一个格的长度为L,原来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有

?=?

2332

G L G L

A.两边各向外移一格,左边

248

?=

G L GL

右边

G L GL

?=

339

由于

<

GL GL

89

杠杆右端下沉,故A不符合题意;

B.左侧的钩码向左移一格,右侧增加一个钩码,因左边

?

24

G L

右边

?

42

G L

2442

?=?

G L G L

故B符合题意;

C.在两侧钩码下方,同时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左边

G L GL

?=

339

右边

?=

G L GL

428

因为

>

98

GL GL

杠杆左端下沉,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两侧钩码下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钩码,左边

?=

G L GL

33

右边

224

?=

G L GL

由于

GL GL

<

34

杠杆右端下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按如下原理制作一杆可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秤,称为密度秤,其外形和普通的杆秤差不多,装秤钩的地方吊着体积为1cm3的较重的合金块,杆上有表示液体密度数值的刻度,当秤砣放在Q点处时秤杆恰好平衡,如图所示。当合金块完全浸没在待测密度的液体中时,移动秤砣的悬挂点,直至秤杆恰好重新平衡,便可直接在杆秤上读出液体的密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密度秤的零点刻度在Q点

B.密度秤的刻度都在Q点的左侧

C.密度秤的刻度都在Q点的右侧

D.秤杆上密度读数较大的刻度在较小的刻度的左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合金块没有浸入液体时,液体的密度应为零,所以秤的零刻度应该在Q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若秤砣由Q向右移动,它的力臂变长,则左边合金块拉秤杆的力应增大,但合金块受到的浮力不可能竖直向下,所以零点的右边应该是没有刻度的,其刻度都在Q点的左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D.秤砣的质量不变,由Q向左移动时,它的力臂变短,则左边合金块拉秤杆的力减小,说明合金块受到的浮力增大,而合金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大,所以刻度应逐渐变大,即秤杆上较大的刻度在较小的刻度的左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O点,在其下端施一始终垂直于棒的拉力F,让棒缓慢转到图中间虚线所示位置,在转动的过程中()

A.动力臂逐渐变大

B.阻力臂逐渐变大

C.动力F保持不变

D.动力F逐渐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确定阻力臂、动力臂的变化,然后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分析动力的变化。

【详解】

A.由图示可知,木棒是一个杠杆,力F是动力,力F始终垂直与木棒,则木棒的长度是动力臂,木棒长度保持不变,动力臂保持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木棒的重力是阻力,阻力大小不变,木棒在竖直位置时,重力的力臂为0,转过θ角后,重力力臂(阻力臂)逐渐增大,故B符合题意;

CD.已知G、L保持不变,L G逐渐变大,由杠杆平衡条件有

GL G=FL

动力F逐渐增大,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会熟练应用杠杆平衡的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

11.如图,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A.F1>F2,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

B.F1=F2,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C.F1>F2,因为乙方法的阻力臂短

D.F1<F2,因为乙方法的动力臂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示可知,无论用哪种方法来抬,动力臂总是阻力臂的二倍,所用的力总等于阻力的二分之一,由于阻力就是重力,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动力的大小也是不变的,故应选B。

12.如图甲,轻质杠杆AOB可以绕支点O转动,A、B两端分别用竖直细线连接体积均为1000cm3的正方体甲、乙,杠杆刚好水平平衡,已知AO:OB=5:2;乙的重力为50N,乙对地面的压强为3000Pa.甲物体下方放置一足够高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6000cm3的水(甲并未与水面接触),现将甲上方的绳子剪断,甲落入容器中静止,整个过程不考虑水溅出,若已知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200cm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杠杆平衡时,乙对地面的压力为50N

B .甲的密度为2×103kg/m 3

C .甲落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未放入甲时增加了400Pa

D .甲落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14N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乙的边长

L 乙333=1000cm V 乙,

乙的底面积

S 乙= L 乙2=(0.1m )2=0.01m 2,

杠杆平衡时,乙对地面的压力

F 乙=p 乙S 乙=3000Pa×0.01m 2=30N ,

故A 错误;

B .地面对乙的支持力和乙对地面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地面对乙的支持力

F 乙支持= F 乙=30N ,

B 端受到的拉力

F B =

G 乙-F 乙支持=50N-30N=20N ,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G 甲OA =F B OB ,

G 甲=

B 2

=20N 5

OB F OA ??=8N , 甲的密度

ρ甲=-638N ==10N/kg 100010m

m G V gV ??甲甲甲甲=0.8×103kg/m 3 故B 错误; C .因为

ρ甲<ρ水,

甲落入水中静止时,处于漂浮状态,

F 浮甲=

G 甲=8N ,

排开水的体积

V 排甲=33

8N

110kg/m 10N/kg

F g ρ=??浮甲水=8×10-4m 3, 甲落入水中静止时水面上升的高度

Δh =-43

-42

810m =20010m V S ??排容=0.04m ,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未放入甲时增加了

Δp=ρg Δh =1×103kg/m 3×10N/kg×0.04m=400Pa ,

故C 正确;

D .原来容器中水的深度

h =32

6000cm =200cm V S 水

容=30cm=0.3m , 甲落入水中静止时,水的深度

h 1= h +Δh =0.3m+0.04m=0.34m ,

甲落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1=ρgh 1=1×103kg/m 3×10N/kg×0.34m=3400Pa ,

甲落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 = p 1S 容=3400Pa×200×10-4m 2=68N ,

故D 错误.

13.如图所示,七块完全相同的砖块按照图示的方式叠放起来,每块砖的长度均为L ,为保证砖块不倒下,6号砖块与7号砖块之间的距离S 将不超过 ( )

A .

3115

L B .2L C .

52

L D .

74

L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因两部分对称,则可只研究一边即可;1砖受2和3支持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可由力的合成求得1对2的压力;而2砖是以4的边缘为支点的杠杆平衡,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出2露出的长度,同理可求得4露出的长度,则可求得6、7相距的最大距离。 【详解】

1处于平衡,则1对2的压力应为

2

G

;当1放在2的边缘上时距离最大;2处于杠杆平衡

状态,设2露出的长度为x ,则2下方的支点距重心在

-2

L x 处;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22

L G G x x ??= ??? 解得

3

L x =

设4露出的部分为x 1;则4下方的支点距重心在

1-2

L x 处;4受到的压力为

2

G G +

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114-52G G x G x ???

?=+ ? ????

?

解得

15

L x =

则6、7之间的最小距离应为

()131

223515

L L L x x L L ??++=++= ???

故选A 。

14.如图,小明用一轻质杠杆自制简易密度秤的过程中,在A 端的空桶内分别注入密度已知的不同液体,改变物体M 悬挂点B 的位置,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M 悬挂点处标出相应液体的密度值,下列关于密度秤制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每次倒入空桶的液体质量相同

B .秤的刻度值分布不均匀

C .增大M 的质量,秤的量程会减小

D .悬点O 适当左移,秤的量程会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轻质杠杆自身的质量不计,假如每次倒入空桶的液体质量相同,那么液体的重力是相同的,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M M OA G l G l =液,G 液、OA l 、M G 不变,则M l 不变,物体M 悬挂点

B 的位置是不变的,这样不能知道液体的密度,密度秤不能正常使用,A 错误; B .每次倒入空桶的液体体积相同,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M M OA G l G l =液,即

M M OA V gl G l ρ=液液

化简可得M

M

OA

G l V gl ρ=

液液,可知ρ液与M l 成正比,则秤的刻度值分布是均匀的,B 错误;

C .增大M 的质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M M OA G l G l =液可知,秤的量程会变大,C 错误;

D .悬点O 适当左移,阻力臂是增大的,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M M OA G l G l =液可知,秤的量程会变大,D 正确。 故选D 。

15.如图所示,小凯用拉力F 提着重为G 的物体匀速缓慢上升h ,下列关于杠杆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拉力F 所做的总功为Fh

B .杠杆的机械效率是Gh /Fh ×100%

C .若把悬挂点从A 点移至B 点,把同一物体匀速缓慢提升相同的高度,拉力的大小与原来相同

D .若把悬挂点从A 点移至B 点,把同一物体匀速缓慢提升相同的高度,拉力所做的总功与原来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重为G 的物体匀速缓慢上升h ,总功应为拉力F 与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 的乘积,由图可

s>h

则总功

W Fs Fh =>

故A 项错误;

B .物体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是

W Gh =有

而拉力做的功大于Fh ,故B 项错误;

C .悬挂点从A 点移至B 点,阻力臂增大,根据公式1122Fl F l =,阻力不变,阻力臂增大,动力臂不变则动力增大即拉力F 变大,故C 项错误;

D .把悬挂点从A 点移至B 点,把同一物体匀速缓慢提升相同的高度,理想状态下,没有额外功,所以拉力所做的总功与原来相同,故D 项正确。 故选D 。

16.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所用钩码完全相同。下列做法中能使杠杆再次平衡的是

A .分别在两边钩码下再增加一个相同钩码

B .左边减少1个钩码,右边减少2个钩码

C .两边钩码均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

D .左边钩码向左移1.5cm ,右边钩码向右移1cm 【答案】D 【解析】 【详解】

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 ,左边钩码到支点的距离为3l ,因为杠杆正处于水平平衡,所以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233G l G l ?=?右,

解得2l l =右,即右边钩码到支点的距离为2l ; A .若分别在两边钩码下再增加一个相同钩码,则

3342G l G l ?≠?, 此时杠杆不再平衡,不符合题意;

B .若左边减少1个钩码,右边减少2个钩码,则

32G l G l ?≠? ,

此时杠杆不再平衡,不符合题意;

C.若两边的钩码均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l,则

?≠?,

G l G l

223

此时杠杆不再平衡,不符合题意;

D.若左边钩码向左移1.5cm,右边钩码向右移1cm,则

2(3 1.5)3(21)

?+=?+,

G l G l

此时杠杆平衡,符合题意。

17.如图所示,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若在B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下列可行的操作是______。(选填字母)

A.减少一个悬挂在A处的钩码B.增加一个悬挂在A处的钩码

C.将悬挂在A处的钩码向左移动一格D.将悬挂A处的钩码向右移动一格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假设一个钩码重力为G,杠杆一格为l,杠杆平衡时

?=?=

G l G l Gl

32236

若在B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则右边为

?=

339

G l Gl

A.减少一个悬挂在A处的钩码,则左边为

?=

224

G l Gl

左边小于右边,杠杆不能平衡,故A项不符合题意;

B.增加一个悬挂在A处的钩码,则左边为

?=

G l Gl

428

左边小于右边,杠杆不能平衡,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将悬挂在A处的钩码向左移动一格,则左边为

339

?=

G l Gl

左边等于右边,杠杆能再次平衡,故C项符合题意;

D.将悬挂A处的钩码向右移动一格,则左边为

?=

313

G l Gl

左边小于右边,杠杆能再次平衡,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如图所示为建筑工地上常用的吊装工具,物体M是重5000N的配重,杠杆AB的支点

为O,已知长度OA∶OB=1∶2,滑轮下面挂有建筑材料P,每个滑轮重100N,工人体重为700N,杠杆与绳的自重、滑轮组摩擦均不计。当工人用300N的力竖直向下以1m/s的速度匀速拉动绳子时()

A.建筑材料P上升的速度为3m/s B.物体M对地面的压力为5000N

C.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400N D.建筑材料P的重力为600N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重由2段绳子承担,建筑材料P上升的速度

v=1

2

v绳=

1

2

×1m/s=0.5m/s

故A错误;

B.定滑轮受向下的重力、3段绳子向下的拉力、杠杆对定滑轮向上的拉力,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F A′=3F+G定=3×300N+100N=1000N

杠杆对定滑轮的拉力和定滑轮对杠杆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即

F A= F A′=1000N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A×OA=F B×OB,且OA:OB=1:2,所以

F B=F A×OA

OB

=1000N×

2

OA

OA

=500N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杠杆对物体M的拉力等于物体M对杠杆的拉力,即

F B′=F B=500N

物体M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则物体M受到的支持力为

F M支持=

G M? F B′=5000N?500N=4500N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体M对地面的压力

F M压=F M支持=4500N

故B错误;

C.当工人用300N的力竖直向下拉绳子时,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绳子对工人会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其大小也为300N,此时人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拉力F、竖直

向上的支持力F 支,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 +F 支=G ,则

F 支=G?F =700N?300N=400N

因为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工人对地面的压力

F 压=F 支=400N

故C 正确;

D .由图可知n =2,且滑轮组摩擦均不计,由F

=

1

2

(G +G 动)可得,建筑材料P 重 G =2F ?G 动=2×300N?100N=500N

故D 错误。 故选C 。

19.在一个长3米的跷跷板(支点在木板中点)的两端分别放置两个木箱,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1=30kg ,m 2=20kg ,为了使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以下做法可行的是( )

A .把m 1向右移动0.5米

B .把m 2向左移动0.5米

C .把m 1向右移动0.2米

D .把m 2向左移动0.3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跷跷板的支点在木板中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木板左边受到的压力比右边大,为了使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将m 1向右移,则m 2的力臂不变为1.5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1122m gl m gl '=

代入数据可得m 1向右移后的力臂

221120kg 1.5m

1m 30kg

m gl l m g ?'=

== m 1的力臂由1.5m 变为1m ,为了使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把m 1向右移动0.5米,所以BCD 项错误,A 项正确。 故选A 。

20.身高相同的兄弟二人用一根重力不计的均匀扁担抬起一个900N 的重物.已知扁担长为1.8m ,重物悬挂点与哥哥的肩之间的距离OA=0.8m ,如图所示.则

A .以哥哥的肩A 为支点,可计算出弟弟承担的压力为400N

B .以O 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4:9

C .以O 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9:5

D .以弟弟的肩B 为支点,可计算出哥哥承担的压力为600N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设哥哥承担的压力为F A ,弟弟承担的压力为F

B ,以哥哥的肩A 为支点,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B F AB G OA ?=?,

9000.84001.8B G OA N m

F N AB m

??=

==, A 选项正确;

BC .因为支点是固定点,杠杆能绕支点转动,图中的O 不符合支点的特点,B 、C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 .以弟弟的肩B 为支点,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A F A

B G OB ?=?,

900N 1.0m

=500N 1.8m

A G O

B F AB ??=

=, D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二、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问题

21.如图是搬运工人用滑轮组将仓库中的货物沿水平轨道拉出的示意图。已知货物的质量为600kg ,所受轨道的摩擦力为其重力的0.1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若人以0.6m/s 的速度匀速前行,经100s 将货物拉出仓库。人拉货物的过程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货物移动距离为20m

B .工人的拉力为400N

C .工人做的有用功为43.610J ?

D .工人拉力的功率为360W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条绳子托着动滑轮,人以0.6m/s 的速度匀速前行,那么货物的速度是0.3m/s ,经100s 货物移动距离为

0.3m/s 100s 30m s vt ==?=

货物移动距离为30m ,A 错误; B .由题意可知,货物的重力

600kg 10N/kg 6000N G mg ==?=

其摩擦力

0.10.16000N 600N f G ==?=

由于货物匀速前行,绳对货物的拉力

600N F f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可得到

600N 100%75%2s

F s

η?=

?=?拉

解得400N F =拉,工人的拉力为400N ,B 正确;

C .货物移动距离为30m ,绳对货物的拉力为600N ,则工人做的有用功为

4600N 30m 1.810J W Fs ==?=?有

工人做的有用功为41.810J ?,C 错误;

D .由于人以0.6m/s 的速度匀速前行,工人的拉力为400N ,工人拉力的功率为

'400N 0.6m 240W P F v ==?=拉

工人拉力的功率为240W ,D 错误。 故选B 。

22.如图是一个光滑的轨道.某小球从轨道的O 点出发,由静止开始下滑,小球始终没有离开轨道,你认为小球最远可以运动到

A .a 点

B .b 点

C .c 点

D .d 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实验中,由于轨道是光滑的,没有摩擦力,所以小球的机械能守恒。故小球从O 点由静止释放,始终没有离开轨道,最远可以滚到与O 点等高的c 点,故选C 。

23.把一乒乓球压入盛有水的烧杯底部(如图所示),松手后,乒乓球上升至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乒乓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不断增加。下列关于乒乓球机械能来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由水的内能转化来的B.是由水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C.是由乒乓球的内能转化来的D.是由乒乓球的化学能转化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详解】

松手后,乒乓球上升到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乒乓球上升的过程中,水的重心不断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乒乓球的机械能。

故选B。

24.一个超级惊险项目——18米长悬崖秋千惊现重庆某公园!小明被缆绳拉到6层楼的高度,释放后自由摆动冲向峡谷(如图所示),伴随着人们的惊呼声,秋千越荡越低。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秋千荡回来经过最低点时,小明的机械能最大

B.整个过程小明的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不变

C.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小明的动能为零

D.在向下摆的过程中,小明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统称,由于秋千与空气摩擦,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秋千第一次在最高点时,机械能最大,A错误;

B.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统称,由于秋千与空气摩擦,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整个过程小

明的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变小,B 错误;

C .秋千荡到最高点时,秋千速度为0,所以小明的动能为零,C 正确;

D .在向下摆的过程中,小明的重力势能绝大部分转化为动能,D 错误。 故选C 。

25.在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一块水泥板质量为 0.5 t ,起重机在 5 s 内把它匀速提高 2m , 此过程中(g =10N/kg )( )

A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的功为 1×104J

B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的功为 1×103J

C .起重机提升水泥板的功率为 2×102 W

D .起重机提升水泥板的功率为 5×102 W

【答案】A 【解析】 【详解】 AB .水泥板的质量

0.5t 500kg m ==

水泥板受到的重力

500kg 10N/kg 5000N G mg ==?=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的功

45000N 2m 110J W Gh ==?=?

故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 CD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功功率

43110J 210W 5s

W P t ?===?

故C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26.如图所示是学校田径运动会时跳远运动的几个阶段,则运动员( )

A .助跑阶段机械能不变

B .起跳时机械能为零

C .经过最高点时动能最大

D .经过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陈志坚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课程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知识准备〕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学生现状〕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及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 2.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 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动力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F2/N 阻力臂 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6)小丽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a.塑料直尺放在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甲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_____________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 b.往直尺两端放不同数量的相同硬币,并调节硬币位置,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乙所示。 ①若将左、右两侧各取下一枚硬币,则直尺___________端将下沉。 ②小明测出乙图中的l1、l2作为力臂的大小,是否正确?为什么?

(7)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8)在探究实验中部分同学们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满足“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平衡. a、你认为这个结论是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b、如何用图丁的装置来验证你的观点?答:. (9)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①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重心; ②如图戊所示,将质量为M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记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1和刻度尺的到支座的距离L2;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F 1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但须说明的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出杠杆 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①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 ②杠杆平衡的仪器一套(共8组)、钩砝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FLASH MTV) 二、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5)阻力臂:支点到阻 三、课堂(1),巩固杠杆概念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题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填“左” 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 衡,应把杠杆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 ②如图乙所示,保持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测 力计从a位置转到b 位置,其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 ③在实验中,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不变”) 填序号) A.使测量数据更准确B C.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杠杆上挂钩码前,杠杆静止在甲图中的位 置,为使杠杆水平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 的目的是避免对实验的影响和便于。 (2)乙图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若在A 处下方再挂一个相同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需将挂在 B 处的钩码向右移 动格。 (3)若取掉乙图中挂在B 处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对杠杆施拉力,为使杠杆保 持水平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则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方向是。(4)此实验多次改变挂在支点O 两边钩码的质量和悬挂位置,收集杠杆平衡时多组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其目的是(选填“减小误差” 或“寻找普遍规律” )3、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 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 录在表格中。 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 A 点 处挂4 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在重新平衡,应在 B 点挂个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 次数F1/N L1/cm F2/N L2/cm 111025 2210120 3215310 A 点和 B 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十章机械与人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 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 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 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 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图10-1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教师引导分析:杠杆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可直可弯、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9-2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第1节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案

第1节杠杆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 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杠杆 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

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 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提问:想一想,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无法解释(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过支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这一点有些学生的知识准备可能不足,老师可先观察,若学生画得很好,老师就略画一下,若不行,老师就得详细示范给学生看),并标上l1、l2。 问:l1、l2哪个大?F1、F2哪个大? 老师再来解释要使杠杆保持静止状态,力的大小不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而是跟支点到刚才的直线的距离有关,我们把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请同学们画出下图的力臂。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1)确定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定力臂。

实验18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2020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各个击破

实验十八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精品—————— ◎核心考点: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若干、铁架台、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 ②把三个钩码挂在杠杆两侧(左边2个,右边1个),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仍在水平方向平衡(下图)。把支点左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等于钩码受的重力)当作阻力,把支点右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当作动力,将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数值填入表中。 ③在左方钩码下再增加2个钩码,位置不变,移动右方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方向平衡,将实验数据也填入表中。 ④在杠杆两侧挂上个数相同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测得的力和力臂记在表中。 ⑤如下右图所示,把钩码挂在杠杆一侧,用弹簧测力计在同侧竖直向上拉住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拉杠杆的力当作阻力,把弹簧测力计拉力当作动力,将力和力臂的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记录 实验次动力动力臂 动力×动力 臂(N·cm) 阻力阻力臂 阻力×阻力 臂(N·cm)

数 (N ) (cm ) (N ) (cm ) 1 1 8 2 4 2 2 8 1 16 3 2 12 3 8 【分析和论证】由表格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实验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2211l F l F ?=? 【交流与评估】 (1)实验前调整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次): ①平衡螺母调节原则: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②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方便测量力臂; ③让杠杆的重心在支点上的目的:重力的力臂为0,消除杠杆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2)实验时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二次)的目的:方便读出力臂大小。 (2)实验应多次测量:改变钩码的质量和钩码的位置,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3)将一端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相关分析; ①好处:能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更方便; ②拉动方向:竖直向下拉动(与钩码同侧时竖直向上拉动); ③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变为倾斜拉,拉力力臂变小,测力计示数变大; (4)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的判断: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5)在杠杆支点处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垂直杠杆向上的力是否会影响杠杆的平衡: 不影响,这个力的力臂为0。 (6)弹簧测力计斜拉和竖直拉方案的评估。 (7)杠杆平衡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分类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四、教学用具:羊角锤、起子、核桃钳、 五、教学过程: <一> 认识杠杆: 活动一、由姜思宇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提问:1.什么是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 请同学们两位同学上黑板画出图中的力臂? 学生讨论:这两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提问:在前面我们学习过一个物体在受到平衡力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一个杠杆平衡了,它要满足什么条件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F 1F 2 L 1 L 2, 活动二、1、提出问题: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刚才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 活动三、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找一位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以及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实验前:思考讨论(1)杠杆两端装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起什么 作用?(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3、进行实验与收信集数据: 4、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回答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 . L 1 =F 2 . L 2 5、评估与分析: (1)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何经验和教训? 活动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省力杠杆以及省力杠杆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上黑板给同学讲解费力杠杆及其特点 课题检验:由一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来做本节课的习题 课堂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第五章第二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 【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 ,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 (2)在杠杆左端第二个格的位置挂3个钩码(1.5N ),在右端挂上钩码,移动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3)记录并测量此时杠杆右端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 【分析与结论】 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运用加减乘除运算,找出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你得出的结论是 文字表述: 字母表示: 【思考与讨论】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 点处挂4个钩码,在B 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为什么? 。

2 2.如图13-1-14所示,此时杠杆平衡,若在右端钩码下加挂2个等重的钩码,左端钩码的位置应当向 移动 格,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 3.如图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想使杠杆平衡,A 处钩码应挂 A .1个 B .2个 C .3个 D .6个 4.如图14—4,O 是支点,在B 端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平衡,要在A 端加一个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 1最小 B.F3最小 C.F 2最小 D.一样大 5. 如图1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右端B 点挂一重物.MN 是以A 为圆心的弧形导轨,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 点,另一端E 可以在弧形导轨上自由滑动.当绳的E 端从导轨的一端N 点向另一端M 点滑动的过程中,杠杆始终水平,绳AE 对杠杆拉力的变化情况是(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一直变小 D.一直变大 【计算练习】 1. 已知动力为200N,动力臂为0.8m ,阻力臂为0.2m ,求阻力是多少? 2.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5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o 点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为1m ,问人至少用多少N 的力才能撬起石头? 3.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10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某人用250N 的力就将石头撬起,问支点O 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是多少? A F 2 3 图14— 4 A

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题和实际应用题

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题和实际应用题 迁安第一初级中学 杨玉新 例1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①小军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左 端下倾。那么他应将杠杆右端螺母向______ (填 “左”或“右”)调节一些,使杠杆在 位置 平衡。 ②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画有均匀的格子,当在A 点挂4个钩码如图4所示,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设计两种方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点拨: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看左、右两边的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若乘积相等,则杠杆平衡;若乘积不等,那么杠杆将向乘积大的一边下倾。 答:(1)右 (2)例:①2个钩码挂在“6”处; ②3个钩码挂在“4”处等 例2: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 A .夹邮票用的镊子 B .理发师修剪头发用的剪刀 C .剪铁丝用的钢丝钳 D .钓鱼用的鱼竿 答:C 图4

例3: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安装使用的吊桥就是一个杠杆,由图5可知它的支点是 点(填“A ”、B ”或“C ”),在匀速拉起时,它属于一个______杠杆(填“省力”或“费力”),并在图中画出动力臂L 1。 答:C 省力 动力臂l 1如图6所示 例4:如图6所示,O 为杠杆AC 的支点,在O 处挂一小球,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画出施加在杠杆上最小动力F 1的力臂L 1,并画出F 1。 点拨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知,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要想用的动力最小,则要求动力臂最大。 动力臂最长的条件:①作用在杠杆上的 动力的作用点离支点最远;②动力的方向与 支点跟作用点的连线垂直。 答:最小动力F 1应在离支点最远的C 点,最 长的动力臂应为OC ,F 1的方向应垂直于OC 向上,如图7所示。 例5:工人剪铁皮时,有时用两根铁管套在剪刀 柄上(如图8),这是什么道理? 答:这样可以增加动力臂的长度,从而更加省力。 图 8 图 7 图 7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第一节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四、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木棍、铁架台、杠杆、钩码、杆秤、水果、汽水瓶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介绍: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课本)。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看书观察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练习11.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专题练习有答案共10题.

11.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专题练习有答案共10题 一、实验题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①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把质量分布均匀杠杆的______ 作为支点. ②如图甲所示是已经平衡的杠杆,若在两侧的钩码下再各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 会失去平衡,那么以下做法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左侧的钩码下再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 B.右侧钩码向左移动1个格 C.左侧钩码向左移动1个格 ③小明改用弹簧测力汁做实验,如图乙所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 ____ 1N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每个钩码重0. 5N) 【答案】中点 C 大于 2.小红所在小组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①实稔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______ 调(填“左”或“右,直 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加减钩码也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试卷 第I页,总8页 ②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应在右边的刀点挂 ___ 个相同的钩码。图乙中杠杆水平平衡后,若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加一个相 同的钩码,这时杠杆将 _____ (填"保持水平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答案】右便于测量力臂 3 逆时针转动 3.美裕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进行以下的操作:

(1)实验前,她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右端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o (2)首先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这时杠杆重力的力臂为 (3)杠杆平衡后,美裕在如图甲所示的4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占位置挂上 _____________个钩码,使杠杠在水平位置平衡; (4)如果再在刀、占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杠杆的__________ 端将会下沉。此后,美 裕又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 (5)她改用弹簧测力计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斜向下拉,清在图中画出拉力花及该拉 力的力臂若每个钩码重IN。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测力计的示数将 _____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N.

2017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题汇编

2017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汇编1 1、(2017苏州)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图甲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侧调节.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若在A 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则B 处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________格,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杠杆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小李同学就在杠杆上挂钩码进行实验,小明认为这样操作会对实验产生如下影响: ①杠杆自身重力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②可能不便于测量力臂或出现力臂测量错误 ③无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2017莱芜)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明同学发现实验装置处于如图甲所示的状态,使用时,首先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实验小组在正确操作过程中,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小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两个同学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误的.那. (3)把图乙中A 点的钩码取下,在A 点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 时,杠杆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所示.当拉力F 向左倾斜时,要保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F 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红同学采用了图丁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下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2018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专题汇编--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2018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专题汇编--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18?贵阳)人们应用不同的简单机械来辅助工作,正常使用下列简单机械 时说法正确的是() A.筷子可以省距离B.所有剪刀都一定省力 C.定滑轮可以省力D.撬棒越短一定越省力 【分析】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先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从而判断选项正误。 【解答】解: A、用筷子夹菜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是一个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故A正确; B、剪铁皮用的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理发用的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所以,剪刀有省力的,也有费力的,故B错误; C、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不省力,故C错误; D、撬棒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省力的多少取决于动力臂的长短,撬棒越短动力臂越小,越费力,故D错误。故选:A。 2.(2018?广西)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杠杆在力F作用下水平平衡,如图所示,现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是() A.一直变小B.一直变大C.一直不变D.先变小后变大 【分析】在测力计转动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

【解答】解: 将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由于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所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也是不变的。 故选:C。 3.(2018?湘西州)如图所示,大熊和小熊坐跷跷板。如果它们脚不着地,跷跷 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熊和小熊的重力相等 B.大熊和小熊到支点的距离相等 C.他们各自的重力与各自的力臂的乘积相等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分析】由图可知,大熊和小熊重力关系,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它们重力与各自力臂的乘积关系,从而可知它们到支点的距离大小关系。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大熊重力应大于小熊的重力,故A错误; BCD、由题知,它们脚不着地,跷跷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由杠杆的平衡条件知,它们各自的重力与各自的力臂的乘积相等,故C正确; 熊对跷跷板压力大小等于各自的重力,所以大熊的力臂小于小熊的力臂,即它们到支点的距离不相等,故B错误; 综上所述D错误。 故选:C。 4.(2018?潍坊)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减少一个,杠杆将()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题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应把杠杆右的平衡螺母向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 ②如图乙所示,保持杠杆水平位置平衡, 测力计从a 位置转到b 位置,其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在实验中,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_______(填序号) A .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B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杠杆上挂钩码前,杠杆静止在甲图中 的位置,为使杠杆水平平衡,应将右端的平 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调节。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的目的是避 免 对实验的影响和便 于 。 (2)乙图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若在A 处下方再挂一个相同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需将挂在B 处的钩码向右移动 格。 (3)若取掉乙图中挂在B 处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 处对杠杆施拉力,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则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方向是 。 (4)此实验多次改变挂在支点O 两边钩码的质量和悬挂位置,收集杠杆平衡时多组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其目的是 (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3、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 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 。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 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在重新平衡, 应在B 点挂 个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 点和B 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0靠近一格,杠杆会 (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仍水平平衡”)。 (5)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 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左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次数 F 1/N L 1/cm F 2/N L 2/cm 1 1 10 2 5 2 2 10 1 20 3 2 15 3 10

杠杆平衡条件专题练习

杠杆平衡条件专题练习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肱二头肌 图2 肘关节 前臂骨骼 杠杆平衡条件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1所示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机械或工具,其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两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水平平衡,此时( ) A.两小孩的重力一定相等 B.两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 C.两小孩的力臂一定相等 D.小孩的重力与各自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相等 3.下列关于杠杆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B.杠杆的支点一定在杠杆上 C.支点可以在杠杆上的任何位置 D.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一定等于杠杆长度 4.如图3所示,一均匀杠杆A 处挂2个钩码,B 处挂1个钩码,杠杆恰好平衡,若每个钩 码质量均为50g ,在A 、B 两处再各加一个钩码,那么:( ) A.杠杆仍平衡 B.杠杆左边向下倾 C.杠杆右边向下倾 5.在等臂杠杆的两端分别挂铝块和铜块,杠杆刚好水平平衡。若把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ρ 铝<ρ铜),则此杠杆将( ) A.仍保持原平衡 B.铝块一端下沉 C.铜块一端下沉 D.无法判断 6.人体的运动系统相当复杂,但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骨骼在肌肉提供的动力作用下绕关 节转动。如图2所示是手端起茶杯的情景,其前臂骨骼 相当于杠杆,肱二头肌收缩提供动力。由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图1 图3

() A、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B、省力、费距离的杠杆; C、既费力,也费距离的杠杆; D、既省力, 也省距离的杠杆。 7、 C .10N D. 无法确定。 8、如图所示,杠杆上分别放着质量不相等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两球以相 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则杠杆() A.仍能平衡 B.不能平衡,大球那端下沉 C.不能平衡,小球那端下沉 D.无法判断 9、一刻度准确的杆秤,若将它的秤砣挖去一小块,则称物体时的读数将: A.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小 B.和物体的实际质量相等() C.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大 D.无法确定 10.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救援人员为了营救被预制板压住的同学,找来一根铁棒将预制板撬起,如 图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支点在a点,是省力杠杆 B.支点在a点,是费力杠杆 C.支点在b点,是省力杠杆 D.支点在b点,是费力杠杆 11、台风莫拉克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公园的一棵大树被吹倒了,需要两个工人把它扶起, 工人们想到了下列图示四种方案,每个人所需拉力最小的方案是() 二.填空题 12、如图4所示,是某护城河上的一座吊桥.设吊桥的重力对转轴O的力臂为L1,绳子拉吊桥的力为 F,拉力F对转轴O的力臂为L2,如果绳重、摩擦及风的阻力不计,那么在守桥士兵将吊桥由水平位置缓慢拉至图中虚线竖位置的过程中,L1_ ___,L2__ __,F .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3、(10东营)某同学在做单臂 俯卧撑运动,如图所示。他的重心 在A点,所受重力为520N,他将 身体撑起处于平衡状态时,地面对

备战2020中考物理考点题练《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版)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实验探究题 1.一班的同学们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请你帮 他们完成下列内容: (1)未挂钩码前,他们发现杠杆左端下沉,可将杠杆右 侧的螺母向______ 调(选填“左”或“右”),使杠杆 在______ 位置平衡,此时杠杆所受重力的力臂为 ______ . (2)杠杆调节平衡后,在此后的实验中,______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旋动 两侧的螺母是杠杆恢复平衡. (3)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若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 动一小格,则杠杆______ .(填写字母) A.左端下降 B.右端下降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4)沈青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 和l2=30cm;他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根据这些数据得出探究结论.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______。 (2)杠杆平衡后,小英同学在图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挂上 ______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她改用弹簧测力计在乙图中的C位置斜下拉,若每个钩码重2N,当杠杆在水平 位置平衡时,测力计示数将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N。 3.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经历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1)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则他应把杠杆右端的

平衡螺母 向______(左/右)调节。 (2)实验时仍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改变动力或动力 臂的大小, 并重新调节,再次使杠杆平衡。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如表: 分析上表,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______。 (4)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做如图b的实验时,发现不再满足上表中得到的规律。请你 对此做出评析:______。 (5)如图c,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他这样做 的目的是______。 A.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 B.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 C.便于正确认识力臂 D.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4.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发现杠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保持静止,此 时杠杆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小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调好后小明同学按图乙进行实验,小红同学按图丙进行实验。同学们讨论

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沪科版 教案

第一节杠杆的平行条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认识杠杆 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

及阻力臂L2的示意图。 填一填 ⑴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⑵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 动力是:____ ________, 阻力是:______ _____。 动力臂:______ _____。 阻力臂:______ _____。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认为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杠杆(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3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关系? 4设计实验

5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 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悬挂点到支 点O 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 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6.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 。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 实验 次数 左边 右边 动力F 1/N 距离L 1/cm 阻力F 2/N 距离L 2/cm 1 2 3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答案)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状态。 (2)如上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a处已挂着2个0.5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0.5N的钩码。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3)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_________N。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为使杠杆所受的重力通过,从而可以不考虑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 (2)实验时,调节钩码的个数或位置,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 (3)在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试验,获得了下列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答:. 4.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1)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__ 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