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巩固练习】

1、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这是一部(体例)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所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三者被称为“”。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等五等爵位,因侯爵位高于秦伯。()

(2)寡人,寡德之人,以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3)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意思是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古人对晚辈或平辈要称字。()

3.下列各句中,不完全含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②夜缒而出③许君焦、瑕④越国以鄙远

⑤共其乏困⑥阙秦以利晋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失其所与,不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要强。

D.晋君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未履行诺言。

8、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吾其还也。亦去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

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

..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既还.,郑遂安还:撤军。

B.厚赏以利.郑也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惠:得到恩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言于.郑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使杞子……戍之,乃.还

D.郑伯愕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5分)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5分)

13、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句填空。

晋、秦两国因郑“______①________”而围攻郑国。国难当头,郑国决定起用烛之武。面对烛之武“_______②_______”的委屈与“______③________”的牢骚,郑伯先是用“_____④_______”来自责,动之以情,然后用“______⑤________”指出后果,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见到秦伯,烛之武先是客观地承认“_______⑥_______”的后果;然后又用“_________⑦_____”指出亡郑利于晋而害于秦;接着,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是贪得无厌的,“______⑧_______”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结盟,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练习答案:

1.编年体左丘明“春秋三传”

2.(4)错【解析】古人尊对卑、上级对下级,称名;对平辈或长辈要称字)

3.A(①军,名词作动词;②夜,名词作状语;③无;

④鄙,名词作动词;⑤乏、困,形容词作名词;⑥阙,动词使动。)

4、B(A“已”通“矣” C“共”同“供” D“知”通“智”)

5、C(都是连词,表假设。A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B代词,那样;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6、D(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省略句;C判断句)

7、C(文中并没有“晋国实力比秦国强”这样的分析,只是说“邻之厚,君之薄也”,属无中生有。)

8、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既然(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能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又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增加晋国的土地,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

(3)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

9.B【解析】利:对……有利。

10. A【解析】A于:介词,相当于“对”。B以:介词,相当于“凭借”/连词,同“而”。C乃: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副词,相当于“才”。D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连词,相当于“然而”。

11. B“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

12.

(1) 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解析】(1)“举”“见”“何功之有”各1分,文意2分。

(2)“况”“说”“数”各1分,文意2分。

【参考译文】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

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13、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⑤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⑦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