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1风寒湿痹

(1)行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期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袪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袪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症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症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莶草以袪风通络;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袪湿;若痰湿盛者,家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袪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2风湿热痹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

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已、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如热毒枳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3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袪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4肝肾两虚证

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

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较著,加鹿角霜、续断、狗脊;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或合用阳和汤加减;肝

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鬼板、熟地、女贞子,或合用河

车大造丸加减。

各型痹症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袪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症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 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 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 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 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 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 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 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三、 1、 2、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深中医诊疗方案设计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腰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

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紧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痹症诊疗方案

痹症诊疗方案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西医学中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均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临床表现是痹症诊断的主要依据。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某些痹症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属风邪甚;痛痹以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特点,属寒邪盛;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属湿邪盛;肢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甚;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 3.鉴别诊断 (1)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废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二、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

痛风中医诊疗规范

痛风诊疗规范 一、病名 中医:痛风 西医:痛风 二、定义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本病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例约为20:1。 三、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中医诊断要点: (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3、中医鉴别诊断: 痿症:痛风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经脉关节而致,而痿症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所致;痛风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症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痿症是无力运动,痛风是因痛而影响活动;部分痿症病初有肌肉萎缩,而痹症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故以上可资鉴别。 (二)、西医诊断标准: 1、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或1985年Holmes标准:

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或 2、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痛风石中含有尿酸盐结晶,或 3、具备以下12项(临床、实验室和X线表现)中6项 (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 (2)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到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可见关节发红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 (7)单侧跗骨关节受累 (8)可疑痛风石 (9)高尿酸血症 (10)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 (11)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证实) (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1985年Holmes标准 具备下列1条者 1、滑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尿酸盐结晶的现象 2、关节腔积液穿刺或结节活检有大量尿酸盐结晶 3、有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淡和无症状间歇期、高尿酸血症及对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者 2、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关节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蜂窝织炎及丹毒:二者血尿酸不高,发热畏寒、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症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 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 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 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 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 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 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 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 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 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

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主之。那么这个,尤其这个风湿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消渴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痹症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痹症 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正清风痛 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 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则为77.50%,研 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痹 症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痹症;中医辩证;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效果 痹症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痹指的是痹阻不通,因湿热风寒等影响,造成 关节、肌肉等发生肿胀、酸痛、麻木及屈伸不便等[1],进而发展为痛风、类风湿 关节炎、风湿热及骨关节炎等。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已有几年前历史,在治疗痹 症上有比较有效的方案。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与效果,我院针对 接诊的80例痹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痹症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 5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沉、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 《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于痹症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 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53岁,均值40.6±2.9岁;病程1个月-16年,均值3.4±0.9年。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均值40.9±2.5岁;病程1个月-17年, 均值3.6±0.7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74)治疗,60mg/次,2次/d,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个 月计。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具体如下:①中药内服:采取 本院自制桂枝痛风汤(基本方)内服,方药组分包括桂枝、秦艽、防风各9g,赤芍、白芍、当归、丹参、鸡血藤各15g,以及川芎6g。辩证加减则包括湿热阻络型:去基本方中当归与白芍,加入黄柏、薏苡仁、苍术及元胡;风寒袭络型:基 本方中加入独活与羌活,并重用防风与秦艽;寒热错杂型:基本方中加入滑石、 石膏及制川乌;气血两虚型:基本方中加入黄芪、杜仲、鸡血藤及牛膝;上肢痛:基本方中加入桑枝、羌活及灵仙;下肢与腰痛:基本方中加入牛膝、独活、杜仲、巴戟、木瓜;肩背痛:基本方中加入羌活、姜黄;四肢麻木:基本方中加入胆南星、鸡血藤及黄芪;游走性疼痛混杂:基本方中加入乌梢蛇,并重用防风;关节 红肿:基本方中去桂枝,加入生地、丹皮及连翘。内服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1 剂/d,分早晚服完,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2个月计。②中药外泡或热敷:方剂 组分为川乌、草乌各20g,透骨草、伸筋草、防风、血竭、牛膝、白芷、五加皮 各15g,以及细辛10g,水煎0.5h,根据不同部位实施外泡或热敷,2次/d,1个 疗程以连续治疗0.5-2个月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