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因,影响和建议

原因,影响和建议

原因,影响和建议
原因,影响和建议

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影响与建议

2005-08-22 15:04 刘新民

中国人民大学刘新民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迅速升高,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风险。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充分挖掘和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发挥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升高

从纵向比较看,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目前已处于较高水平。200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742.9亿美元、5096.5亿美元、6207.7亿美元和8512.1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分别为43.9%、43.3%、49.0%和60.4%,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也都在20%以上。特别是2003年,我国外贸增长37.1%,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5.7%,由上年居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依存度为60.4%,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2004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39%(见表1),预计2004年全年的外贸依存度有可能继续升高。

表1近几年我国外贸依存度

外贸增长率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2000年31.543.920.823.1

2001年7.543.320.722.6

2002年21.849.023.325.7

2003年37.160.429.331.1

2004年一季度39.0---

注: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04年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

从横向比较看,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世界一些主要大国的水平。2001年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为40.6%,美国、日本分别为18.9%和18.3%,印度、巴西分别为19.7%和23.2%,而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4.0%,不仅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更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和印度一倍左右(见表2)。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4%,又比2001年猛增了17.1个百分点。

表22001年主要国家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世界平均40.620.819.8

美国18.911.77.2

日本18.38.49.7

英国42.523.419.1

新加坡277.8135.5142.3

俄罗斯50.617.333.3

印度19.710.69.1

巴西23.211.611.6

泰国110.954.156.8

中国44.021.023.0

注:根据《2003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既受世界经济好转、美元贬值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外贸体制改革深入等因素的影响。

1.世界经济回升为我国外贸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贸易量也逐渐回升。据世界银行统计预测,2001-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3%、3.0%、3.1%,世界贸易止跌回升,由2001年的下降0.5%转为2002年上涨3.0%和2003年增长4.6%,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和外贸也明显回升,极大地拓展了我国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空间。

2.美元贬值改善了我国的贸易条件

面对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及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美国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自2002年2月以来,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已经贬值26%,其中2003年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贬值20%和10%.由于人民币汇率实际采用钉住美元制,美元贬值意味着人民币也贬值了大致相同幅度,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出口。

3.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进出口快速增长

在连续多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在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逐步摆脱通货紧缩的影响,走上快速增长之路。从1999年的7.1%,到2002年的8.0%和2003年的9.1%.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已逐渐形成,国内市场供需两旺,不仅带动了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原材料的进口,而且也为扩大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4.外贸体制改革调动了外贸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近年来,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加快了外贸体制改革,进出口经营权不断下放,外贸经营主体多元格局已基本形成,极大激发了外贸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如2003年我国集体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984.4亿美元,增长85.0%,占当年我国外贸额的11.6%,其中,出口所占比重已达12%,比2002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另外,按照入世时的承诺,我国进一步降低了关税税率,减少了进出口许可证品种,也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

5.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促进了我国外贸增长

由于政治稳定、配套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等综合优势,新一轮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突出表现为我国连续几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高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一些外国公司来华投资意愿增强。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我国投资,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国际产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进出口大幅度增长。2002年、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302.2亿美元和4722.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8%和43.0%,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例分别为53.2%和55.5%.

6.政策因素促进了外贸快速增长

一是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刺激了企业出口。1999-2002年,我国出口退税额年均增速达30.3%,2003年1-9月出口退税比2002年同期增长45.1%.出口退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出口的增长。二是地方政府出台的出口补贴和贴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近年来,一些地方大搞各类开发区,并把出口创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出口补贴和贴息政策,各地企业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

三、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带来的影响

外贸依存度提高是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但也要看到,外贸依存度持续大幅度升高使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阻力增大,经济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外部风险已经显现。

(一)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认为,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近年来,外贸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测算,目前出口对我国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四分之一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五分之一左右。

2.推动了国内产业升级

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内亟需的先进技术、设备,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外贸活动了解了国际市场信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增加了模仿和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加快了战略重组和技术创新步伐。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推动了国内产业升级。

3.增加了财政收入

海关税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外贸的快速增长,我国每年海关税收都超过2000亿元,2003年更高达3712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43%,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左右,大大提高了中央财政的支付能力。

4.增加了外汇储备

近年来我国外贸一直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2004年3月底,外汇储备已达4400亿美元左右,不仅满足了进口支付的需要,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同时还支持了金融体制改革。如2003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支持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为维护金融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1.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

随着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及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美国认为,中国已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构成挑战,甚至认为中国将试图分享美国的领导权。因此,美国要准备好“与中国巨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较量”,必须设法延缓中国经济崛起的进程。另外,一些国家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为借口制造“中国威胁论”,进而遏制我国发展。如美、日、法等媒体纷纷就我国大量进口石油、原材料问题进行报道,称中国搅乱了国际商品市场,导致原油价格上涨并促使世界原材料价格升至25年来的最高点。“中国威胁论”使我国发展面临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

2.威胁了我国的经济安全

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意味着我国的国家利益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捆绑在一起,外部动荡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部分原材料和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增加了我国经济的脆弱性。如200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35.0%、铁矿石达36.2%、氧化铝达到47.6%、天然橡胶达到68.2%.据预测,2010年我国能源短缺8%左右,到2040年将短缺24%左右,其中,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为30%,2020年将达5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有80%左右的外贸运输是由水运完成的,其中进口原油的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将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由于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特别是出口连续走高,一些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壁垒等手段对我国出口设限,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如:2002年,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0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近10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企业遭遇出口应诉案件60起,其中反倾销案件47起,涉案金额达到25.9亿美元和18.8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剧增228.5%和315.0%.特别是我国目前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及地区,不仅加剧了我国与贸易大国的贸易摩擦,也不利于分散外贸风险。

4.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波动

外贸的快速增长可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岗位的增加。据测算,我国每出口1亿元的产品可为1.2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据此估算,2003年我国出口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5260万人。但贸易摩擦的增加很容易导致我国出口下降,就业岗位减少。如:我国服装出口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约3.6万人将因此失业。因此,外贸依存度过高会造成劳动力市场波动,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四、应对我国外贸依存度过快上升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但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如2002年、200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8.8%和9.1%,分别低于投资增速8.1

和17.6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消费需求没有启动的情况下,投资的快速增长只会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继续发挥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下大力气挖掘和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一)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

1.只有扩大内需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保持国民經济持续快速增长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大国和小国在利用外需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面有较大差别。大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巨大,主要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因而外贸依存度较低。相反,小国往往需要依靠国外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有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见表2)。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需求增长较慢。内需增长缓慢强化了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经济很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快速增长之上,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只有扩大内需才能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虽然我国外贸增长很快,但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出口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品技术含量低。二是出口价格不断降低,但进口价格持续上升。与1990年相比,2002年我国对日本出口价格下降了18.4%,但从日本进口价格上升了3.0%,三是加工贸易中间品主要依靠进口,对国内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利润不断降低,有的企业已处在亏损边缘。贸易条件恶化必然导致我国外贸收益减少。另一方面,通过出口换来的大量外汇的很大比例又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而不是用来购买国内急需的技术、设备,以消除生产瓶颈,增加就业岗位。据美国《财富》杂志称,截至2003年底,中国持有1440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比1994年增加了两倍,在美国国库券的国外持有者中居第二位,有力支持了美国经济增长。以上必然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很快,而国民净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相对缓慢。事实上,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繁荣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所以,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加大实施的力度。目前的重点是:

(1)促进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但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及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中高收入者由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政策调整滞后导致消费升级受阻。目前应尽快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促进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为此,一要继续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尽快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要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进而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三要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继续清理限制性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四要加大外汇购买国内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力度,把外汇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国内消费市场供给能力。

(2)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要进一步健全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以行业规划、土地供应、环境标准、财政贴息、差别利率等手段为主要内容的全社会投资调控体系,积极引导投资需求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把投资重点由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转向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要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的投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三要加大对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飞机、船舶、汽车、石油化工等战略性产业的投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四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教育、卫生、环境和文化产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五要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个人创业,以缓解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

(3)把扩大内需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培育和提高内需自主增长能力。为此,要扩大非国有经济进入的领域,改革金融体制,完善资本市场,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民对贷款的需求。建立有利于内需增长的机制,主要依靠内需的不断扩大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着力增强外贸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1.建立外贸增长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全面落实新修改的《外贸法》,把外贸经营权申请对象扩大到企业、组织和个人,以促进外贸和生产紧密结合,进而引导各类外贸主体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出口增长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相关产业的出口数量、金额与其在国内的产销量、利润率等主要指标结合起来,考察出口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2.充分利用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提高国内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随着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提高,一些外资企业在把制造基地转移到我国后,还加快了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步伐。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性研发中心达400多家,仅上海就有100多家,一些国内企业还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设计中心。要充分利用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提高国内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一是积极加强与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鼓励国内企业积极与外资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学习其先进的研发管理经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支持国内研发人员进入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工作,或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了解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是主动接受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扩散。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很多外资企业把制造技术和制造基地转移到我国,或选择我国若干企业,在他们的技术指导下生产符合其要求的产品,然后销往国际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可以主动接受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3.将出口促进政策从出口环节延伸到产业环节,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把促进出口的政策前移,加大对企业生产、研发、技改等环节的扶持力度,适时发布技术改造专项贷款项目导向意见和研发资金重点支持项目指南。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加大对生产企业研发环节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过低的现状。重点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步伐,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提高加工贸易中间品国产化率,带动国内产业发展

加工贸易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外贸方式,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0%左右。但加工贸易企业“两头在外”,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小。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比例,提高中间品国产化率,带动国内产业发展。一是给予国产中间品同样的政策优惠。建议把加工贸易进口中间品从境外保税进口,改为从出口加工区外保税进口。这样,一方面使加工贸易企业从中国大陆境内企业采购的中间品也可以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优惠待遇;另一方面,国内中间品生产企业还可享受出口退税以及外汇结算等优惠,使国产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能够平等竞争。二是积极扶持国内企业成为加工贸易主体。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上都是外商投资企业。因此,要扶持、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中间品及外资企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从事加工贸易,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提高我国企业的加工配套能力。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技改投入,提高我国加工配套能力,使我国企业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动国内产业发展。

(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1.大力开发海外资源,建立稳定、多元、可靠的资源供给保障渠道

坚持“走出去”与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相结合,抓紧研究境外资源开发风险补偿机制及其他政策鼓励措施,鼓励企业从事境外资源开发。加大对外工作力度,充分利用高层互访及多边经贸联系机制和磋商机制,支持和推动各类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合作。积极探讨境外资源开发新模式,把境外资源开发与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进出口贸易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以工程换资源”、”债权转股权”、“以债抵租”等新型合作方式,开发境外油气、固体矿产等战略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2.促进投资与贸易相结合,扩大海外市场

完善境外加工贸易鼓励政策,进一步推动轻工;家电、纺织、服装、鞋帽、箱包、建材等优势产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装配,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对外贸易摩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获取境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

(四)促进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新经济增长带

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开放型经济高速增长带,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这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一些省市,科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各类人才聚集,市场腹地广阔,具有吸引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例如:在环渤海湾地区,北京、天津一带科技力量和产业基础雄厚;东北地区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大军,工业基础良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也已经提上战略高度;山东半岛地区已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家电企业、轻纺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一批经过改制和重组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此外,中西部地区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等,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低廉,市场规模大,经济辐射面广,已经具备了更大规模吸收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带的能力。为此,国家要加强引导,促进相关区域加强联合,各地要树立全局意识,打破地区封锁,推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改革,加强区域规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建立和完善外贸预警机制

加强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尤其是要完善进出口全口径监控预警系统和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化解贸易摩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影响加速度的原因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学设计 广州培英中学张丽微 教学内容: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选自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运用基本的测量方法测量加速度的大小,并进行实际的操作; (2)通过探究认识到加速度与外力和在质量有关,并能与生活中的经验相联系; (3)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假设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的过程,根据事实合理提出猜想; (2)经历猜想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方法。 (3)学会用控制变法来研究物理学中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3)尝试对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体会定性探究在客观规律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加速度与质量和外力关系的定性探究过程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4、教学用具:木块、长木版、小车、秒表、弹簧称、天平 5、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回顾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速度改变的快慢由加速度来描述,因此,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新课教学 1、猜想与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下图:

让学生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 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猜想: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由物体质量和所受合外力决定,物体质量越小,受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上面的猜想同学们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得到,这个猜想 究竟对不对,我们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2、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又由于猜想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几个因素有关,我们应该采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研究方法呢? 学生活动:采用控制变量法,先控制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大小和外力的关系,再控制外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1)物体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力关系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设计与提示)如何测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由于加速度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因此可通过诸如时间和位移等能直 接测量的量去间接地测量加速度。 学生活动:由静止状态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公式:s=at2/2,而位移s和时间t可以分别用刻度尺和秒表来直接测量,加速度可由公式a=2s/t2计算出。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 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1.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很多,从内因来说主要有水泥强度、水灰比和骨料质量。 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来自水泥石以及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强度。水泥强度越高,则水泥石自身强度及与骨料的粘结强度就越高,混凝土强度也越高。试验证明,混凝土与水泥强度成正比关系。水泥完全水化的理论需水量约为水泥重的23%左右,但实际拌制混凝土时,为获得良好的和易性,水灰比大约在0.40--0.65之间,多余水分蒸发后,在混凝土内部留下孔隙,且水灰比越大,留下的孔隙越大,使有效承压面积减少,混凝土强度也就越小。另一方面,多余水分在混凝土内的迁移过程中遇到粗骨料时,由于受到粗骨料的阻碍,水分往往在其底部积聚,形成水泡,极大地削弱砂浆与骨料的粘结强度,使混凝土强度下降。因此,在水泥强度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灰比越小,混凝土强度越高,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强度越低。但水灰比太小,混凝土过于干稠,使得不能保证振捣均匀密实,强度反而降低。试验证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 Mpa)与水灰比呈有规律的曲线关系,而与灰水比则成线性关系。 2 影响强度的其它因素

为了使混凝土能达到预定的强度,还必须在施工中搅拌均匀、捣固密实,养护良好并使之达到规定的龄期。 (一)施工条件的影响:施工条件是确保混凝土结构均匀密实、硬化正常、达到设计要求强度的基本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拌合物搅拌均匀,浇注后必须捣固密实,且经良好的养护才能使混凝土硬化后达到预定的强度。采用机械搅拌比人工搅拌的拌合物更均匀,同时采用机械捣固的混凝土更密实,因此机械捣固可适用于更低水灰比的拌合物;能获得更高的强度。改进施工工艺性能也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如采用分次投料搅拌工艺、高速搅拌机搅拌、高频或多频振捣器振捣、二次振捣工艺都会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二)养护条件的影响:为了获得质量良好的混凝土,混凝土成型后必须在一定的养护条件下(包括养护温度)进行养护,目的是保证水泥水化的正常进行,以达到预定的强度和其他性能。周围环境湿度是保证水泥正常水化、混凝土顺利成型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适当的湿度下,水泥能正常水化,使混凝土强度充分发展。如果湿度不足,混凝土表面会发生失水干燥现象,迫使内部水分向表面迁移,造成混凝土结构疏松、干裂,不但降低强度,而且还将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环境温度对水泥水化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养护温度高,可以加快水泥水化速度,混凝土早期强度高;反之,混凝土在低温下强度发展相应迟缓,尤其温度在冰点以下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导学案 【课前预习】 ◆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物体不受外力或者合外力为零,则物体 ,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则物体的速度会。 ◆物体的速度发生了改变,就是说物体产生了。 请同学们通读教材P81-82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速度会发生改变,但它无法解释速度会怎样改变。我们要探寻物体受力与运动之间规律,为什么要考虑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请你根据课文实例:图4-2-1 正在启动的火车、图4-2-2 正在起飞的飞机,猜想一下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3、加速度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你能运用已学知识转化成能直接测量的量去间接地测量加速度吗? 4、如果加速度与多个因素相关,要同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请同学们简述实验探究方法。 5、请你参考课文P81实验与探究的内容,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初步设计一下实验方案,你们将有机会在课堂中通过实验实现你们的设想!供选择的实验器材:铝槽导轨,方木板,四轮小车,钩码,细线,秒表。

【课堂学习任务】 ◆讨论与交流 1、请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设计和想法。 2、实验结果中是否一定要强调“合”外力?说明理由。 3、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它的方向由什么因素决定? 4、实验中摩擦力的存在对探究结果会不会有影响? ◆实验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1、如果要利用a=2s/t2间接测量加速度,小车运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如何确定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怎样改变合外力的大小?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3、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可参考《高中物理实验册》p73内容。 ◆实验与探究: 实验器材:铝槽导轨,方木板,四轮小车,钩码,细线,秒表。 请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实验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1、是否任何情况下小车所受合外力的方向都与其加速度的方向一致? 2、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时,其加速度将怎样变?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少时,其加速度将怎样变?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硬化后的混凝土在未受到外力作用之前,由于水泥水化造成的化学收缩和物理收缩引起砂浆体积的变化,在粗骨料与砂浆界面上产生了分布极不均匀的拉应力,从而导致界面上形成了许多微细的裂缝。另外,还因为混凝土成型后的泌水作用,某些上升的水分为粗骨料颗粒所阻止,因而聚集于粗骨料的下缘,混凝土硬化后就成为界面裂缝。当混凝土受力时,这些预存的界面裂缝会逐渐扩大、延长并汇合连通起来,形成可见的裂缝,致使混凝土结构丧失连续性而遭到完全破坏。强度试验也证实,正常配比的混凝土破坏主要是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界面发生破坏。所以,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石强度及其与骨料的粘结强度。而粘结强度又与水泥强度等级、水灰比及骨料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此外混凝土的强度还受施工质量、养护条件及龄期的影响。 1)水灰比 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活性组成,在水灰比不变时,水泥强度等级愈高,则硬化水泥石的强度愈大,对骨料的胶结力就愈强,配制成的混凝土强度也就愈高。如常用的塑性混凝土,其水灰比均在0.4~0.8之间。当混凝土硬化后,多余的水分就残留在混凝土中或蒸发后形成气孔或通道,大大减小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有效断面,而且可能在孔隙周围引起应力集中。因此,在水泥强度等级相同的情况下,水灰比愈小,水泥石的强度愈高,与骨料粘结力愈大,混凝土强度也愈高。但是,如果水灰比过小,拌合物过于干稠,在一定的施工振捣条件下,混凝土不能被振捣密实,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将导致混凝土强度严重下降。参见图3—1。 图3—1混凝土强度与水灰比的关系 a)强度与水灰比的关系 b)强度与灰水比的关系 2)骨料的影响 当骨料级配良好、砂率适当时,由于组成了坚强密实的骨架,有利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如果混凝土骨料中有害杂质较多,品质低,级配不好时,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由于碎石表面粗糙有棱角,提高了骨料与水泥砂浆之间的机械啮合力和粘结力,所以在原材料、坍落度相同的条件下,用碎石拌制的混凝土比用卵石拌制的混凝土的强度要高。 骨料的强度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一般骨料强度越高,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越高,这在低水灰比和配制高强度混凝土时, 特别明显。骨料粒形以三维长度相等或相近的球形或立方体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作者: ————————————————————————————————日期: ?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项目GBJ11-89 GB50011-2001及2010 地震影响表征采用设防烈度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表证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g) 无 6度7度8度9度 0.05 0.1(0.15) 0.2 (0.3) 0.4 设计特征周期按设计近震或远震 和场地类别确定 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表5. 1.4-1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

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一、试件取样对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1、试件数量不足。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大多为在施工之前没有将抽样方案确定下来,对于留置数量和评定统计方法没有量化、细化,导致统计上出现了误差。 2、抽样的样品没有代表性,不能将混凝土的质量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大多是由于取样人员在取样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实施取样。在实施中,仅是根据混凝土搅拌质量的优劣一次制作出了多组试件包含了下一个批次的试件,如此做法,不能真实地反映个批次混凝土的实际质量。 3、《普通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的相关条例具体规定了混凝土试件的成型方法、振捣方法和养护要求,如果在施工现场对这些规范和要求有所缺失,必然导致成型后的试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势必影响了试块抗压强度检测的准确性。 二、检测过程对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1、在对试块实施抗压强度测试之前,没有能够按照试件的尺寸公差实施检测。大量工程实践和相关标准表明,标准的试件检测有如下要求: (1)承压面的平整度公差应£0.0005d(其中d为试件直径); (2)试件相邻面应该垂直,即夹角为90°,公差应0.5°; (3)对于试件各边长、直径和高的实际尺寸公差应1mm。 2、在进行试块抗压强度测试的操作中,试块放置位置的精确程

度不够,导致试块不是轴心受压。 3、没有按照加荷速度标准实施正确的操作,导致由于加荷速度过于快了生成冲击荷载。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表明,试块在受力被破坏之前,荷载增加的速度如果大于材料裂纹扩展的速度,那么测试得到的强度值与真实值相比偏高。 4、在测试时,如果试件表面有油污对测试结果有影响。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如果试件的受压面上存有油污,那么将减小承压板与试件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试件将出现垂直裂纹而破坏,如此一来测试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值偏低。 5、试件浸泡养护后没有晾干对测试结果也有影响。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试件在水中浸泡养护后,试件含水量比较大,如果不将其晾干,那么测试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值偏低。 三、改善措施分析 1、试件取样上控制 (1)严格做好试配、试验、设计配合比、浇筑施工、养护、取样和测强等等每一环节来科学地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因为在操作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或失误,都有导致降低混凝土强度的可能。 (2)对于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措施方案的编制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编制,确保混凝土质量能够始终位于受控的状态。 (3)在具体工程中配备的从业人员,应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的专职抽样人员,由其负责现场的混凝土取样和制作工作。

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 1、原材料 水泥强度,包括早期与后期 掺合料,品种与活性 砂石,砂石得级配与含泥量、针片状等含量 外加剂,有得外加剂就是早强,有得缓凝,但不影响后期强度,部分外加剂引气量高会影响强度。 2、配合比 合理得调整水灰比与砂率。 3、养护 养护温度,温度高则强度高,温度低则强度低,当然不不能用火烤,高于60多度混凝土水化产物会分解得,导致强度降低。 4、周边环境 有无腐蚀性得介质存在,如酸碱盐等 我说点现场需具体考虑得: 天气,需考虑就是否下雨,降温。 人员配制,如果砼工劳动力不足,会影响浇筑质量。 掺与料,现在都就是商混,掺与料,水灰比都不需要工长操心了,只要控制如丹落度与禁止工人往砼里加水,基本上就相当于控制住了砼质量。 浇筑方案,大体积砼如果浇筑,一层砼,先浇什么后浇什么都要有方案。 养护要跟上。 收面,找平,做好,就OK了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混凝土内部得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得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得可能性越大。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其形成得温度应力与其结构尺寸相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得危险性也越大,这就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得主要原因。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得措施就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得温度差。 3、1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得选用 (1)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减少水泥用量。 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引起裂缝得主要原因就是水泥水化热得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升温与后期降温,产生内部与表面得温差。减少温差得措施就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掺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再有,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2)掺加掺合料 大量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得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得流动性、粘聚性与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 特别重要得效果就是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减少绝热条件下得温度升高。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得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得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得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得出现时间。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硬化后最基本的性能就是强度, 混凝土强度有抗压、抗拉、弯曲、剪切强度等。抗压强度同其他强度间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的测定方法比较简单, 同时在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主要用来承受 压力, 因此凝土的抗压强度就成为评价其质量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通常所讲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混凝土的特定抗压强度,是设计和施工 时的强度指标。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按照标准方法试验测定的。用边长为15 cm的立方体试件, 标准条件( 温度为20±2℃, 相对湿度95% 以上)下养护28天的抗压强度。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较多, 主要是混凝土的构成材料, 施工中振捣密实强度及混凝土强度增长过程中 的养护条件。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包括水泥、集料( 粗、细骨料) 、水、掺合料、外加剂等。 1 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关键 水在混凝土中的掺量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 满足水泥水化所需的水量不超过水泥重量的25%。普通混凝土常用 的水灰比为0.4:0.65, 超过水化需要的水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作性的 需要。超量的水在混凝土内部留下了缝,使混凝土强度、密度和各种 耐久性都受到不利影响, 因此, 水灰比是定混凝土强度的关键。灰水比越大( 水灰比越小) 混凝土强度越高, 灰水比越小( 水灰比越大) 强度越低。在一般情况下, 集料的强度都高于混凝土强度, 甚至高 出几倍。因此,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起胶结作用的水泥石的质量。而水泥石的质量又决定于水泥标号和水灰比, 所以说水泥石质量

决定于水灰比, 可从水在水泥浆体中的存在形态加以分析。经研究证明, 水泥浆体中的水有四种形态: ( 1) 化合水, 水以原子形态参加晶格, 即水分子有序排列于水化物晶格之内, 完全与水泥化合而形成新物质。这部分约占总量的 20~25%。 ( 2) 凝胶水,存在于水化物凝胶中的水为凝胶所包围, 但不与水泥起水化反应。蒸发后在水泥石中留下凝胶孔。 ( 3) 毛细水,存在于毛细孔中的可蒸发水, 蒸发后留下毛细孔。( 4) 游离水, 对水泥浆体结构和性能完全属于多余的可蒸发水, 因此, 愈少愈好。但因为混凝土施工需一定的和易性, 故游离水不能完全避免。 以上4种存在于水泥浆体的水, 除了化合水外, 其余三种形态的水, 都将随着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而逐渐蒸发掉, 给水泥石留下的是孔隙, 而任何固体的强度都与所含孔隙率大小有关, 孔隙率越大强度越低, 孔隙越小强度越高。所以混凝土水灰比越大, 孔隙率越大, 强度越低, 水灰比越小, 孔隙率越小, 强度越高。 2 水泥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水泥标号对混凝土强度的作用是人们所熟知的, 同样配合比, 水泥标号愈高, 混凝土强度愈高, 水泥标号愈低, 混凝土强度愈低。关于水泥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水泥越多混凝土强度越高”。这个认识是不确切的: 这个前提应该是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灰比不同, 就无法谈高低问题。二是两者间关系不是永

粤教版必修一4.2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04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本节通过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要求我们学会探究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一.学法指导 1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就是指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物体速度的改变,因速度是矢量,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三种情况,其一,仅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其二,仅物体速度方向的改变;其三,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必然产生加速度,即无论是速度大小改变还是速度方向改变,还是大小方向都改变,都会产生加速度。 2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关系 (1)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小车质量不变) (2)实验目的:猜想小车质量保持不变时,小车所受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反之合外力越小,加速度越小。 (3)实验器材:一个带有刻度尺的斜面,一辆四轮小车,一块秒表 (4)实验设计: ① 如图4-6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② 记下小车运动的时间t ③ 从斜面上读出小车的位移s ④ 由22t s a 可求小车的加速度 ⑤ 改变斜面与桌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力大小,重做上面的实验。 (5)实验结论: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将逐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加速度与物体质,的关系 (1) 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变) (2) 实验目的:猜想小车所受合力不变时,小车的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反之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 (3) 实验器材:一个带有刻度尺的斜面,一辆四轮小车,一块秒表,弹簧秤。 (4) 实验设计: ① 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秤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秤的示数。 图4-6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方法]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有哪些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和提高措施 1 混凝土原料构成及其作用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骨料、水及其它外加材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拌和,经一定时间硬化而形成的人造石材。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其空隙。在硬化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赋予拌和物一定的和易性,便于施工。水泥浆硬化后,则将骨料胶结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混凝土强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结构安全,情况严重的将造成建筑物倒塌,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施工中对混凝上的强度应有足够的重视。 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及其标准差的关系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根据混凝土强度分布的平均值减去645倍标准差确定的,保证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具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地保证结构的安全。从这个定义推定,抽样检验的N组件的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一定不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而强度平均值的大小取决于标准差的大小。因此施工人员必须明确,不但要使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大于混凝土强度的变异性,更要使混凝土强度标准差降低到最低值。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降低了工程造价,是行之有效的节约措施。 3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普通混凝土受力破坏一般出现在骨料和水泥石的分界面上,是常见的粘结面破坏的形式。在普通混凝土中,骨料最先破坏的可能性小,因为骨料强度通常大大超过水泥石和粘结面的强度。所以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水泥石强度及其与骨料表面的粘结强度。而水泥石强度及其与骨料的粘结强度又与水泥标号、水灰比、及骨料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当水泥石强度较底时,水泥石本身容易受到破坏。此外混凝土的强度还受施工质量、养护条件及龄期的影响。 1 水灰比和水泥标号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活性成分,其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强度的高低。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fcu.o=A?fce(C/W-B)可以看出,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所用的水泥标号越高,制成的混凝土强度越高。当水泥相同时,混凝土的强度取决于水灰比。当水泥水化时所需的结合水,一般只占水泥重量的23%左右。如果结合水较大(约占水泥重量的40~70%),混凝土硬化后,多余的水分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气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大大地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可能在空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在水泥标号相同的情况下,水灰比愈小,水泥石的强度愈高,与骨料粘结力愈大,混凝土的强度就愈高。如果加水太少,拌和物过于干硬,在一定的捣实成型条件下,无法保证浇灌质量,混凝土中将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混凝土强度也将下降。 2 粗骨料的影响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决定于骨料的表面粗糙度。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一、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 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水泥是混凝土中的胶结组分,其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水泥的强度越高,混凝土强度也越高。当采用同一水泥(品种和强度相同)时,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水灰比;在混凝土能充分密实的情况下,水灰比愈大,水泥石中的孔隙愈多,强度愈低,与骨料粘结力也愈小,混凝土的强度就愈低。反之,水灰比愈小,混凝土的强度愈高。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水灰比和水泥强度之间符合以下近似关系: fcu=αafce(C/W—αb)式中,C—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kg; W—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用水量,kg; fcu—混凝土28d抗压强度,MPa; fce—水泥的实际强度,MPa; αa,αb—经验系数,与骨料品种等有关,其数值需通过试验求得, 通常取值如下: 对于碎石: αa= 0.46,αb= 0.07。 对于卵石: αa= 0.48,αb=

0.33。 fce应通过试验确定。当无法取得水泥实际强度数值时,可采用下式估计:fce=γc·fce,k 式中,fce,k—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γ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一般取 1.13)。 二、骨料的影响 骨料的表面状况影响水泥石与骨料的粘结,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碎石表面粗糙,粘结力较大;卵石表面光滑,粘结力较小。因此,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碎石混凝土的强度比卵石混凝土的强度高。骨料的最大粒径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影响,骨料的最大粒径愈大,混凝土的强度愈小。 砂率越小,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高,反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低。 三、外加剂和掺合料 在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可使混凝土获得早强和高强性能,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可显著提高早期强度;掺入减水剂可大幅度减少拌合用水量,在较低的水灰比下,混凝土仍能较好地成型密实,获得很高的28d强度。在混凝土中加入掺合料,可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改善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粘结强度,提高混凝土的长期强度。因此,在混凝土中掺入高效减水剂和掺合料是制备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必需的技术措施。 四、养护的温度和湿度 混凝土的硬化是水泥水化和凝结硬化的结果。养护温度对水泥的水化速度有显著的影响,养护温度高,水泥的初期水化速度快,混凝土早期强度高。湿度大能保证水泥正常水化所需水分,有利于强度的增长。

第四章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四章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一、重点难点聚焦 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的猜想: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可能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 2、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常用的方法:变量控制法,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测量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加速度的方法:只要测出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S 和移动此距离所用的时2 2,t s a t =再利用公式间求出。 [注意]用以上公式时,要确保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均加速直线运动。 4、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的探究 (1)实验器材: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四轮小车、秒表 (2)实验方法: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观测物体加速度随受力变化(通过改变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大小来改变)而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时,其加速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时,其加速度逐渐减小。 5、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探究 (1)实验器材: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四轮小车、秒表、不同质量的砝码 (2)实验方法:保持合外力的大小不变(通过改变夹角大小来实现),改变小车的质量(通过加减砝码来实现),观测加速度随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保持不变时,物体质量越大,其加速度越小,物体质量越小,其加速度越大 @@@二、方法技巧平台 实验中应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解答】目前并没有直接测量加速度的仪器,也就是说,加速度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测量:如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则测量加速度最直接的方法是用刻度尺测位移并用秒表测时间,然后a 。t s a 算出由公式2 2=以上方法可进一步简化,让小车每次都由斜面顶端滑到最底端,只用秒表测量小车所用的时间就可由时间的长短比较加速度的大小。 @@@三、名师诠释 【考题1】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 B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加速度也越大 C 、受合外力越大的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D 、同一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解题指引】加速度的定,,t v a 但决不能义式是??=说加速度取决于这v ,?只是它的“定义式”,力才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由后面学习的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A 错;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物体的质量,在分析加速度与这两个因素关系时,要切记利用“变量控制法”所得出的两个结论,结论的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 【答案】D 【考题2】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若保持其他恒力不变,而将其中一个力先减小到零再恢复到原状,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 A 、加速度和速度都增大 B 、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 C 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速度一直增大 D 、加速度和速度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高中物理:4.2《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粤教版必修1)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轧一端带滑轮长木板、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两条;钩码(规格:10 g\20 g,用作牵引小车的力);砝码(规格:50e\100 g\200g,用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刻度尺;文件夹;粗线绳(用来牵引小车).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 课时安排: 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投影图4—2—1; 分组定性讨论 组I: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组2: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师:请组1的代表回答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组1生: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应该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 师:请组2的代表回答你们组讨论的问题, 组2生:当力大小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所以质量越大,加速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其强度的措施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其强度的措施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其强度的措施 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的强度等 级应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 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mm或 MPa计)表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我国采用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作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尺寸试件。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天,依照标准实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照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普通混凝土划分为十四个等级: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 二、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因素主要有水泥等级和水灰比、集 料、龄期、养护温度和湿度等有关。 1、水灰比。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 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 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

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因此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因素。 2.粗骨料的影响。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决定于骨料的表面粗糙度。如: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力比卵石大;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一般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 3.2cm左右。对于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砂的含泥量大,含有一定量的有害杂质,也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因此,通常在施工中使用清水砂。 3.龄期的影响。混凝土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其强度将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提高,最初7天~14天内强度增长较快,28天以后增长缓慢。 4.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混凝土的质量影响很大,一般混凝土应在18-23℃之间标准养护。温度越高,混凝土的强度上升越快,反之则慢。在-5℃时,混凝土浇注工作必须停止,如果想继续浇注混凝土的话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根据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分析,提高混凝土强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_作业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一、重点难点聚焦 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的猜想: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可能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 2.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常用的方法:变量控制法,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测量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加速度的方法:只要测出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S 和移动此距离所用的时,t 间再利用公式2 2s a t =求出。 [注意]用以上公式时,要确保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均加速直线运动。 4.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的探究 (1)实验器材: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四轮小车、秒表 (2)实验方法: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观测物体加速度随受力变化(通过改变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大小来改变)而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时,其加速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时,其加速度逐渐减小。 5.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探究 (1)实验器材: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四轮小车、秒表、不同质量的砝码 (2)实验方法:保持合外力的大小不变(通过改变夹角大小来实现),改变小车的质量(通过加减砝码来实现),观测加速度随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保持不变时,物体质量越大,其加速度越小,物体质量越小,其加速度越大 二、方法技巧平台 实验中应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解答】目前并没有直接测量加速度的仪器,也就是说,加速度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测量:如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则测量加速度最直接的方法是用刻度尺测位移并用秒表测时间,然后a 。t s a 算出由公式2 2=以上方法可进一步简化,让小车每次都由斜面顶端滑到最底端,只用秒表测量小车所用的时间就可由时间的长短比较加速度的大小。 三、名师诠释 1.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

论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论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李广兰 混凝土硬化后最基本的性能就是强度, 混凝土强度有抗压、抗拉、弯曲、剪切强度等。抗压强度同其他强度间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的测定方法比较简单, 同时在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主要用来承受压力, 因此凝土的抗压强度就成为评价其质量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通常所讲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混凝土的特定抗压强度,是设计和施工时的强度指标。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按照标准方法试验测定的。用边长为15 cm的立方体试件, 标准条件( 温度为20±2℃, 相对湿度90%以上)下养护28天的抗压强度。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较多, 主要是混凝土的构成材料, 施工中振捣密实强度及混凝土强度增长过程中的养护条件。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包括水泥、集料( 粗、细骨料) 、水、掺合料、外加剂等。 1 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关键 水在混凝土中的掺量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 满足水泥水化所需的水量不超过水泥重量的25%。普通混凝土常用的水灰比为0.4:0.65, 超过水化需要的水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作性的需要。超量的水在混凝土内部留下了缝,使混凝土强度、密度和各种耐久性都受到不利影响, 因此, 水灰比是定混凝土强度的关键。灰水比越大( 水灰比越小) 混凝土强度越高, 灰水比越小( 水灰比越大) 强度越低。在一般情况下, 集料的强度都高于混凝土强度, 甚至高出几倍。因此,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起胶结作用的水泥石的质量。而水泥石的质量又决定于水泥标号和水灰比, 所以说水泥石质量决定于水灰比, 可从水在水泥浆体中的存在形态加以分析。经研究证明, 水泥浆体中的水有四种形态: ( 1) 化合水, 水以原子形态参加晶格, 即水分子有序排列于水化物晶格之内, 完全与水泥化合而形成新物质。这部分约占总量的20~25%。 ( 2) 凝胶水,存在于水化物凝胶中的水为凝胶所包围, 但不与水泥起水化反应。蒸发后在水泥石中留下凝胶孔。 ( 3) 毛细水,存在于毛细孔中的可蒸发水, 蒸发后留下毛细孔。 ( 4) 游离水, 对水泥浆体结构和性能完全属于多余的可蒸发水, 因此, 愈少愈好。但因为混凝土施工需一定的和易性, 故游离水不能完全避免。 以上4种存在于水泥浆体的水, 除了化合水外, 其余三种形态的水, 都将随着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而逐渐蒸发掉, 给水泥石留下的是孔隙, 而任何固体的强度都与所含孔隙率大小有关, 孔隙率越大强度越低, 隙越小强度越高。所以混凝土水灰比越大, 孔隙率越大, 强度越低, 水灰比越小, 孔隙率越小, 强度越高。 2 水泥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水泥标号对混凝土强度的作用是人们所熟知的, 同样配合比, 水泥标号愈高, 混凝土强度愈高, 水泥标号愈低, 混凝土强度愈低。关于水泥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水泥越多混凝土强度越高”。这个认识是不确切的: 这个前提应该是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灰比不同, 就无法谈高低问题。二是两者间关系不是永恒的。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 混凝土强度有随水泥用量增加而提高的可能。 但当水泥用量增加到某一极限量时, 混凝土强度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从水泥用量对水泥石孔隙的影响来分析, 在某一水灰比时, 水泥用量如果恰在水泥全部水化限度内, 则水泥石的孔隙率是正常的, 也就是水泥石强度是最高的。如果水泥用量增加, 相应地水也要增加。所以, 孔隙率不会降反增水泥石混凝土整个体积中的比例。在混凝土中, 水泥

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因素有哪些

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因素有哪些?关键是什么?集料作用是什么?各位高手给指点。如果有相关文献最好,提供给我谢谢~! 主要因素如下: 1、水灰比水泥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毛细管孔隙率或胶空比,但这些指标都难于测定或估计。而充分密实的混凝土在任何水灰比程度下的毛细管孔隙率由水灰比所确定。 毛细孔隙率 Pc=W/C–0.36α胶空比 x=0.68α/(0.32α+W/C) 其中:W/C—水灰比α—水化程度Duff Abrams的混凝土强度水灰比定则指出:“对于一定材料,强度取决于一个因素,即水灰比。”由此看来,水灰比—孔隙率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着水泥浆基体和粗骨料间过渡区这两者的孔隙率,水泥石在水化过程中的孔隙率取决于水灰比,水灰比和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程度两者都对混凝土体积有影响,当混凝土混合料能被充分捣实时,混凝土的强度随水灰比的降低而提高。然而,形成水化物需要一个最小的水量。 (W/C)min =0.42α即完成水化(α=1.0)的W/C不应低于0.42.显然在低W/C时预期残留的未水化水泥能够在浆体内继续长期存在,亦即W/C低于0.42,浆体将自我干燥。为避免这种现象,有效的最低W/C比要高于0.42.在实际中,我们可以通过规定的W/C来保证充分密实的混凝土在规定龄期的强度,保证混凝土的性能。 2、水泥水泥混凝土的影响取决于水泥的化学成分及细度。 水泥强度主要来自于早期强度(C3S)及后期强度(C2S),而且这些影响贯穿于混凝土中。用C3S含量较高的水泥来制作混凝土,其强度增长较快,但在后期可能以较低的强度而告终。而无论通过改变成分、养护条件或者利用外加剂而比较缓慢地水化,都可使水泥产生较高的最终强度。 水泥细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很大。随着细度增加,水化速率增大,就导致较高的强度增长率。但应避免细磨粉的含量。因为当颗粒很细时,间隙水可引起一些高W/C区域。另外,研究表明,直径大于60pm的颗粒对强度是没什么贡献的。 而水泥质量的波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应引起注意。水泥厂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水泥,不可避免地会在质量上有波动。水泥质量的波动,毫无疑问地在混凝土强度上反映出来。采用具有相同平均强度而离散系数小的水泥,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泥质量波动大多是由于水泥细度和C3S含量的差异引起的。而这些因素在早期的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影响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即水泥质量波动引起的混凝土强度的标准离差,不随龄期而增大,但混凝土强度的离散系数却因强度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水泥质量波动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大。 3、集料集料极重要的参数是集料的形状、结构、最大尺寸及级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