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扬雄和桓谭)【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扬雄和桓谭)【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扬雄和桓谭)【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扬雄和桓谭)【圣才出品】

第3章扬雄和桓谭

一、扬雄的哲学体系

1.太玄

(1)以天文历法为根据的世界图式

扬雄的思想表现了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他企图以当时天文历法的知识为依据,建立一个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体系,这就是《太玄》。扬雄在《太玄》中提出了一个世界图式,这个世界图式是模仿《周易》的,而又与《周易》不同。《周易》基本上采用二分法,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为事物变化的公式。《太玄》采用三分法,又分为四层,即方州部家。一玄分为三方,一方分为三州,共九州;一州分为三部,共二十七部;一部分为三家,共八十一家。与八十一家相应,《太玄》分为八十一首,每首九赞,共七百二十九赞,这就是《太玄》的体系,扬雄认为这个体系包括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公式。

(2)以“九”为基数的理论框架

扬雄试图以八十一首来表现一年四时的变化,每一首约表述四十日的情况。扬雄把一年四季分为九段,一段称为一“天”,一年共九“天”。《太玄》的八十一首分为九节,以对应九“天”,扬雄更以阳气的消长状况和万物盛衰状况来说明九天的变化过程。扬雄在《太玄》中,企图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用以“九”为基数的格式框起来,地有“九地”,人分“九等”,人体有“九体”“九窍”,宗族关系有“九属”等。

2.“玄”

《太玄》的最高范畴是“玄”。玄是世界的最高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本。“玄”是无形的,它在无形之中生长万物;“玄”又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人也离不开它。玄超越了阴阳的对立,包括了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最高的道,是最高原理。玄是天的特点,兼含三道,是以天的特点来命名的。玄是最高原理,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绝对,也就是绝对观念。

3.元气

扬雄也谈到元气,他肯定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根本,但没有明确说明玄和元气的关系。从“大者含元气”来看,他似乎是认为玄是在元气之上;从“搞措阴阳而发气”来看,他又认为玄是气的根源。

4.“罔、直、蒙、酋、冥”

扬雄仿照《周易》的“元亨利贞”,提出“罔、直、蒙、酋、冥”的观念,用以说明事物从发生到消灭的过程。罔是未有,直是物始生有质无文,蒙是延长,酋是完成,冥是消归于无。“罔直蒙酋冥”的说法表现了扬雄喜欢独创生词的作风。

二、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

1.认识论

(1)扬雄在认识论上坚持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人类有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能力,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应该无所不知。

(2)扬雄强调,言论必须有证验,即有感性经验的根据。关于深远的广泛的问题的言

论,必须有切近的浅显的经验作为根据,没有经验证明的言论是谬误的。扬雄这种注重经验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3)扬雄主张,著作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情况,客观情况是什么样子,就要写成什么样子,不可有所增加或减少。他主张要依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说明世界。

(4)扬雄在认识论方面表现了唯物主义倾向,但他过分夸大了圣人的认识。他认为圣人的心常操而存,所以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他看来,圣人就是评价“是非”的标准,圣人就是孔子。扬雄以圣人作为判断是非的最后标准,这就离开了唯物主义。

2.辩证法

(1)扬雄继承了《周易》《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对立的两方面是互相转化的,因为互相转化,所以是互相联结,互相统一。扬雄认为,对立的统一是非常显著的,而一般人不能理解,只有圣人才有有清楚的认识。

(2)扬雄看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但在这些对立中,有些是相互转化的,有些是不相转化。“尊卑不相黩”的思想正反映了扬雄的这种认识,体现了他的地主阶级立场。

(3)扬雄强调物极则反,认为事物在一个方向上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一转而为其相反,而这个转化以到“极”为条件。在这一点上,扬雄的辩证思想比《老子》《周易》有所发展。

3.循环论

(1)扬雄把阴阳的变化分为九段,他把人事的成败盛衰的变化过程也分成九段。一至三是从起念到决定,四至六是实现所想以至于极盛,七至九是衰损以至于绝灭。从一到九就是成败祸福转化的公式,他没有认识到事物转化的每一步骤都是有其具体的条件的。

(2)扬雄没有摆脱循环论,他认为一分一合,一生一死,一切都要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最终的结果是循环而不是发展。

三、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

1.人性论

扬雄提出性善恶混的学说,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而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修善还是修恶。因此,扬雄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认为学习对一个人的善恶起决定的作用。

2.社会政治思想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扬雄注重教化,反对法家的重刑思想。他批评申韩之术仅仅把人民看作可利用的工具,不把人当人看待,扬雄对此给予了猛烈的攻击。

3.改革

扬雄谈到制度改革问题,他认为新旧事物之间,有因袭的一面,又有变革的一面。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生出来的,但是如果无所改革,新的也就不成其为新的了。知因而不知革,就违反了新旧交替的规律;知革而不知因,就会破坏一切事物,失去平衡。扬雄认为改革一定要合乎时宜,否则就会失去原来的基础;因袭一定要合乎道理,否则就会违反变化的秩序,因革的道理是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1.批判谶纬迷信

桓谭对于当时的谶纬迷信进行了长期的坚决斗争,他在《新论》中从理论上对谶纬迷信

进行了批判,认为灾异是常有的事情,不应恐惧害怕,出现灾异应提高警惕,改善措施。他的理论虽然没有彻底摆脱天人感应的观点,但也包含了对宗教和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2.形神论

(1)桓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形神关系论,批判了精神不死的迷信思想。他“以烛火喻形神”,认为形好比烛,神好比火,烛尽火灭,形毙神亡,没有独立存在的精神,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2)桓谭在论证形死神灭的同时,又批判了当时关于长生不死的迷信。他用烛火作比喻论证了人必有死,他认为火可以“复明”,但是烛烧完了就不能再点燃了,人老了如能注意保养,就会像“转烛”一样,但是最后也必然会死。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桓谭的“以烛火喻形神”的学说对于后来无神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 2. 中国哲学的特点 (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 (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 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孔子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罗钦顺)【圣才出品】

第9章罗钦顺 一、“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 1.“理只是气之理” 罗钦顺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是世界最初的本源。他认为气是自身永远处于运动之中的,理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的规律,气千变万化然而“卒不可乱”,就在于气的运动是有着自己的一定的客观规律(理)的。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必然性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存在。 2.“理一分殊” 罗钦顺用气一元论重新解释了“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使得改造过的“理一分殊”学说成为了他思想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世界上不论是物还是人,都是禀受物质性的气而生的,即人与事物的理都是一气变化的,是同一的,所以叫“理一”;然而“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即成形之后每一个具体事物运动的规律或特性,其表现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叫作“分殊”。 3.“理一”与“分殊”的关系 罗钦顺认为“理一”即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分殊”之中,他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

二、关于心、性的理论 1.心、性的区别 罗钦顺认为,“心”是指人的知觉、认识作用,“性”是指人的生理。人的知觉作用(心)是可以千变万化的,随着感应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又可把人心称作“情”;性则是人、物成形之后的定理,是不能随着感应而变化的,所以他认为性即是理。 2.心、性的关系 心与性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心性两者虽说不同,但并不是两物,而是一物的两个方面,即都是人的一个心的两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心有体、用两方面:体即性,是心的根本,所以又可把它称作“道心”;用即心的知觉灵明的作用,即“人心”,由于它随物而感应,所以又可把它叫作“情”。 3.“人性皆善” 在人性论上,罗钦顺则从气本出发,认为性都是来源于同一气之理的,也就没有什么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气质之性即天命之性,两者是没有不同的。所以罗钦顺认为“人性皆善”,是无所谓恶的,而人的生理欲望则是人的天性,也是没有什么恶的。之所以有恶的存在,在罗钦顺看来,这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生理欲望不能加以节制的原故。 4.评价 罗钦顺的人性论与他的认识论思想是密切不可分的。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坚持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有外界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事物都是有着自己的客观运动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 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笔记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现代汉语界定·汉语共同语发展简况 现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来汉民族的交际语言,包括共同语和各种方言;狭义则专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普通话是在汉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分述如下: 我国很早就有共同书面语,汉代所谓“通语”(见扬雄《方言》)就是全国通行的语言。古代正统书面语文言文最初基于口语产生,但这种书面语传统一旦形成,就逐渐与口语脱节,最终成为大众难以读懂的语言。唐末(公元九世纪)以后,民间逐渐产生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后来称作“白话文”,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白话文到了宋元之际(公元十二三世纪)已经相当成熟,明清以来又涌现了大量白话文学作品。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行于全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书面语中向来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才使白话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地位。 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出现得比书面形式晚。至迟在十四世纪,一种后来被称为“官话”的共同口语已经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而这种口语至少到清代就已经相当通行。

因为北京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京话在官话的形成过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到了“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同时兴起,“国语”这一名称取代了“官话”的提法。两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普通话”称呼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煜按:北大版《现代汉语》未提“雅言”一说,大概是不认可它的共同语地位;把“通语”处理成书面形式的共同语,而非共同口语形式。并且“通语”只是就文言 文的发展而言,并非“现代汉语”所着重追溯的源头,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是早 期白话文。所以那种“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发展脉络不为所用, 是因为雅言的共同语特征不明显,通语不是完全的口语形式;雅言和通语不是现代 汉语的直接源头。所以要注意两点:一、着重的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二、分为 口语(官话…)和书面语(白话文)两种形式。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非常复杂,根据方言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七十 分布区域:长江以北汉族居住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一带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四省、湖南省西北一带 说明: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内部一致性较强。包括四个次方言区:

现代汉语语法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

————————————————————————————————作者:————————————————————————————————日期: 2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得显著提高,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汉语热”的现象不断出现。“孔子学院”的兴建使更多的人领略到汉语之美,中华文化之博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学习汉语进而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文明。因此,现代汉语就愈发地凸显了其重要性。语法作为语言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我们应当弄清楚几个概念。 首先,明确现代汉语和语法的定义。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那么语法是什么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其次,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包括语结构规则、句法结构规则、句子类型等内容。 最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简述如下: 1.词没有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进入句子后没有形态变化。比如英语中名词加“-s”表示复数,动词加“-ing”或“-ed”分别表示进行时、过去时,谓语动词和主语名词在人称和数上一致,代词(名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等,这些就是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2.虚词重要而丰富。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比较:“He is writing a letter/ 他正在写一封信”,“He has written a letter/ 他写了一封信”,“He was writing a letter/ 他写信来着”,“He had written a letter/ 他曾经写了一封信”。上面汉语句子中的“正在、了、来着、曾经”等都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虚词。 3.语序的作用重要。例如汉语中说“老鼠捉猫”和“猫捉老鼠”这两句话中所用词语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语序相反,才使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和承受着(受事)不同,意思也正好相反。而某些印欧语言,比如俄语,由于每个名词都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类的变化形式,因此只要“猫”用主格形式,“老鼠”用宾格形式,那么不管句子的语序怎么变化,其中“猫”是施事和“老鼠”是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 一、社会政治思想 1.“兼爱”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 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 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 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 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 (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2)孔子提倡举贤才,“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论)

第1章绪论 复习和思考一 一、语言和文字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世代积累,逐渐形成的,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利用语言人类认知世界,积累经验,交流信息,发展文化,协调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了语言,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 (2)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是文字,有了文字,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文化技术和精神文明才能继承传播,绵延不绝发扬光大。语言和文字相辅相成,使人类进入了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文明时代。 二、简单说说与其他语言(例如英语)相比,汉语和汉字有什么特点。 答:汉字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而创制的: (1)汉字是一种以方块结构形体,表示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语素文字。汉字和汉语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作为书写单位的汉字,在语义上是与最小的表义单位——语素相对应的,在语音上是与言语中最自然的发音单位——音节相对应的。汉字、音节、语素,在汉语中总体上是一一对应的。而英语中的拉丁文字是表音不表意的拼音文字。 (2)汉字与世界上广泛通行的拉丁化拼音文字最本质的不同是汉字是由形、音、义三方面组成的,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就是在掌握言语中可以构词造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三、为什么说汉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经同时并存着两种书面语言系统? 答:从书面语言资料看,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并存着两种文学语言,即两种书面语言系统: 一种是“文言文”,即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以及后代采用和模仿这种书面语言写作的各类文献著作。它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占有书面语言的正统地位。 另一种是“古白话”,即魏晋六朝以来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书面语言,它与当时的口语十分接近,大都用于通俗文学和笔记语录。它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四、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有什么不同? 答: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初级阶段,它是在社会地区交流中自发形成的,没有固定语音标准,如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由官场共同语发展成为公众语言的官话;第二种是高级阶段,它是人为推广的有明确规范的语言,民族共同语由自发走向自觉,并借助政府、社会的力量积极地加以推广,如民国初期的国语。经过加工规范的共同语是民族共同语的最高形式,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 五、简单说说,汉语史的科学分期对汉语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答:汉语史科学分期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研究汉语的发展变化以及各时期的语言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渊源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缓慢的,各时期各阶段很难划出一条绝对的界限。另外,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就语言本体说,语言三要素中的

北京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解析

北京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849中国哲学史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Monad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2376612.html,

【资料说明】 北大哲学系《849中国哲学史》近年来一般有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注重全面,考察考生知识面的广度,个别考题在教材上没有直接涉及,本资料从典型工具书中尽可能收集罗列、查漏补缺;简答题要求对学科的熟悉程度,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适当展开;论述题注重深度,强调考生对于本学科的融会贯通与领悟、表达能力。 北大哲学系专业课近几年不再指定参考书,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学科重点。对于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重要命题,甚至会连续重复命题,所以熟练掌握历年真题是备考的基本要求,去年的题或许就会出现在明年的试卷上。在要点方面,第一,宋明理学几大思想家:张载、朱熹、王阳明最为重点,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看出。第二,先秦时期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概念也是频繁出题。第三:魏晋玄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的争论,也常常可能出高分值题。第四,佛教方面一般每年都会有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 由于时间、水平所限,资料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尚需考生谅解,并恳切希望不吝赐教。

目录 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4) 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

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 ——整理者:黎建军 语音部分 1、下列各词语中普通话读音有哪些语流音变现象?按组加以说明。(1)语言海水电视 (2)电报面食辛苦 (3)五个哑巴看见 (4)芝麻热闹头发 (5)意思豆腐客气 2、从语音和词汇两方面说明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异同。 3、用严式音标标写下列汉字的读音,然后考察主要元音的分布状况,作出音位归纳。 割遏煤接学灯根二什么 4、举例说明儿化韵中包括哪些语流音变现象? 5、介音对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以及语音的系统性有什么作用? 6、用音位学的观点说明汉语拼音方案哪三个字母代表的语音可以兼用其他一组字母来代替的? 7、为什么平上去入四声中,一般方言都保存有平上去三声而入声却在很多方言中年消失? 8、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是否指普通话音跟北京话语音是完全一致? 9、以普通话为例,说明声调对韵母读音的影响以及韵尾对韵腹读音

10、以“小组长”和“党小组”为例,说明在三字词中,为什么连上变调有12种不同的标调格式? 11、普通话的前高不圆唇元音和舌尖元音,拼音方案里为什么只用一个字母去表示,这对舌面辅音跟舌根辅音、舌尖前辅音、舌尖后辅音的音位归纳有什么影响? 12、举例说明汉语拼音方案中iou、uei、uen在跟声母相拼时省写主要元音的根据。 13、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说明普通话音节结构特点。 14、列举出现在普通话儿化韵中的卷舌元音,并发表你对儿化韵音位分析的意见。 15、汉语方言中哪些地区有入声?这些地区的入声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16、用国际音标描写普通话语气词“啊”在音节连续中的语音变化,并说明原因。 17、举例说明下列各组概念: (1)声母和辅音 (2)央元音和中元音 (3)声调和轻声 18、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元音实际读音情况很复杂,但汉语拼音方案只用了不多的元音字母就可以加以区别,这是为什么? 19、下面书面形式相同的述宾短语可以有两种切分,它们在语音上有

北大现代汉语语法笔记

北大现代汉语语法重要考点 1、语法分析有哪些基本手续? 语法分析的基本手续:切分、归并、分类。 ○ 1切分是由语流切分成片段。切分出的单位有:篇章、段落、句群、句子、词组、词、语素。其中句子、词组、词、语素和语法有关。○ 2归并是把具有同一性的词(在语音形式和意义上相同的词)归纳在一起。 ○ 3分类应是在归并的基础上进行的。 2、什么叫语法单位?单位有哪几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 (1)语法单位就是从话语中切分出的跟语法有关的大大小小的单位。语法单位是音义结合体,研究符号的组合。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2)语法单位有:○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2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或语言单位)。○3词组:词和词的组合。○4句子:最小的独立表达的语音片段(音义结合体)〖或最小的单说的语言片段〗。 (3)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性质的不同分成四级。 最小单位组合单位性质 1、 2、 3、 4、句子 (独立表达) 3、如何切分语素?什么叫剩余语素?剩余语素是如何切分出来的? (1)切分语素的方法:○ 1基本方法:对比法。到别的环境里去找与之音义相同的成分,若有,则可分出一个语素。○ 2剩余法:根据假设,如果我们断定其中一个成分为语素,则剩余成分至少为一个语素。 (2)剩余语素:只能与某一个语素结合的语素,只能在一个环境出现,又叫一用语素。剩余语素大多为音译词和借词。如:菠菜、沙丁鱼、哈巴狗、卡宾枪、苹果。〖注〗蝴蝶是一个语素。 (3)剩余语素的切分:在一个词中,如果我们先用对比法确定其中一个成分为语素,则剩余成分至少为一个语素,称为剩余语素。 4、如何确定语素和词的同一性? 一个语素独立运用时成为词。独立运用包括单说和临时组合。如:白/衣服,是一种临时组合,其中“白”就成为一个词。 5、汉语有哪几种句法结构?能区分各种句法结构。 汉语有五种基本的句法结构:偏正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 6、什么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什么叫层次分析法?能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 (1)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词在组合中是线性排列的,但他们在组合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相邻的两个词不一

北大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专业)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老子: 老子集解(奚侗)老子校诂(马叙伦) 老子古本考(劳健)老子正诂(高亨) 老子校释(朱谦之) 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正义(刘宝楠) 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译注(杨伯峻) 管子 管子集校(郭沫若)管子学(张佩纶) 商君书 商君书注译(高亨) 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子校注(吴毓江) 墨辩发微(谭戒甫)墨经校注(高亨) 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庄子义证(马叙伦)庄子补正(刘文典) 南华经解(宣颖) 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程氏传(程颐) 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本义(朱熹)周易述(惠栋)

周易姚氏学(姚配中)周易费氏学(马其昶) 周易古经新注(高亨)周易古经通说(高亨)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论(陈澧)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 公孙龙子集解(陈柱)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孙子兵法 孙子十家注孙子兵法新注 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荀子简释(梁启雄)荀子选注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浅解(梁启雄) 贾谊 贾谊集 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 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 论衡校释(黄晖)论衡选注 南北朝 世说新语 弘明集 韩愈 昌黎集

柳宗元 河东集 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朱子全书 陆九渊 象山集 叶适 习学记言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方以智 物理小识 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

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 思问录黄书老子衍庄子解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魏源 魏源集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章炳麟 訄书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讲座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绪论 在求知上勤字当头,锲而不舍,脸皮要厚 一、语法和语法单位 1、语言是声音和意义(音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语法就是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3、语法研究的单位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 词:可以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所构成的(一个语素构成的是单纯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就是合成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词组:词根据一定的句法规则组合成的。 句子:最大的语法单位,句子的特点肯定有句调,从某种角度来说句子是基本的表述单位。 句群一般不把其归纳到语法研究的单位来,可以看做是篇章的研究。 4、英语中语素-词-词组-句子(层层组合关系) 汉语中语素-词-词组(层层组合关系)也是构成关系句子由词和词组加上句调构成,所以其关系是实现关系 各个语言前三种的语法单位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句子的关系就不同了。

? ?层次分析(一)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1、音节数目对语法的影响 比如说,花卉:玫瑰花,牡丹花,荷花,桂花。双音节的我们就可以省掉花,意思不会改变;但是单音节的就不能省。 地名:密云县,通县 姓氏:欧阳,司马,李,陈 过/过于(副词)有过分的意思 过于难过于艰难 过于密过于密切 过于细过于细小/细致 过于静过于安静 过只能跟单音节,但过于都可以 2、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 A. 副词“都”:表示总括,相当于全 相当于已经 相当于尚且 他们都回来了。(重音在都的前面) 他都走了,你还不知道?(在都的后面) 这个问题,三岁孩子都知道。(在孩子前面) B.动词(双音节)+名词所构成的结构 动宾结构(自然重音在宾语上)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9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 1.佛教的诞生 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古印度的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佛”是“觉悟”的意思,指觉悟了“绝对真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尚不能作出正确说明,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情况下的产物。 2.基本教义 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它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它以“佛”为最高教主,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为最高目的,宣扬极乐净土(天堂)、地狱等宗教世界。 3.佛教哲学的贡献 佛教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为其宗教说教作论证的。佛教哲学中富有深刻的哲理,有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思想。对于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应当充分的肯定,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历程

(1)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东汉王朝规定不允许汉人出家当和尚,少数寺院也只是为西域来华经商的商人设立的。 (2)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战乱与分裂的时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时的人们需要用宗教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上层统治阶级也需要宗教思想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统治,因此他们大力地提倡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思想来和缓社会的矛盾,稳定社会的秩序。自东晋开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二、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1.“本无”论 慧远发展了道安的“本无”理论。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而要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即“本无”的。慧远用佛教的“缘起”说来解释他的本体论。 2.“涅槃” 慧远认为,佛教最高实体和超脱一切现实变化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佛教的最高实体也即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高精神境界,即“涅槃”。“涅槃”指的是佛教所宣传的一种绝对安静、无思无念的最高神秘精神状态。只有体认了佛教最高实体的人,超脱了现实世界一切俗务的人,才可以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即“涅槃”的境界。 3.论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一致性 慧远认为,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针对反佛教者指出佛教教义与

201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复习全方位指导

201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复习全方位指导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

二、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参考书目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我考研一直关注北大官方考研微信:bdkylm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徐通锵《语言论》《历史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教程》 郭锡良《古代汉语》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 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 三、2018年北京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该如何复习

关于专业课复习。对报考文学系的考研学子们来说,考研复习的时候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多看书了。有的同学平时阅读量比较大,对开拓自己的视野方面可以说有很大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考研复习看书,一定程度上来说功利性还是比较强的,不能什么都读,必须有针对性的阅读。当然有时间的同学,也可以择其所爱而读吧。在准备之前,最好能找到历年的试题,把这些试题看一遍,大概了解出题的形式和老师的出题范围。所以搜集信息也是考研的法宝之一。现在的社会就是个信息时代,只有先掌握了信息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专业课基础,考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语言学,文献学,民间文学,文艺学,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等很多方面。但是通过研究试题你会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以及西方现代文论这几个方面在考试中占了主要,分数比重比较大。 另外,命题老师在出题中不仅考察考生对课本上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希望考生能够了解本专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如何。所以如果你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我认为在考研中时间的分配非常重要,我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把最近几年的本专业的相关学术刊物收集然后阅读分析。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动态都可以通过阅读刊物发现,同时能够让你在考研的时候有更好的灵感,觉得这个切入点觉得这个视角很有意思,也算是丰富我们的考研生活的一道甜品吧。

北语黄廖版现代汉语考研笔记 文档 (10)

大体总结了几个学校的现代汉语试题(北大、北师大、北语、吉大等),一般的题型无非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实例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的分值是在3-5分不等,名词解释首先要把这个名词的本质答出来,然后视分值的多少再外加上提出者、作用、次范畴等等。 例如,名词解释“语音”,如果是3分的话,那么只需要答最基本的就可以了,下面把答案给大家参考一下: 语音(3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语音(4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语音(5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语音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音素,通过音素组成音位、音节、节拍群、语流等更大的语音单位以进行交际,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语音学。 2、真题示例: (1)官话(北京大学2005年现代汉语专业课试题,5分): (首先答本质,介绍一般情况)官话的本质是官场用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是由官场共同语变为民族共同语的, (其次答发展状况)产生于14世纪,到了明末清初,发展成为全国各地官场的共同语,其后进一步成为通行于公众间的语言,它始终是以汉民族通行最广的北方话为基础的, (最后答作用)官话是共同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在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5分,这就O了,呵呵); (2)音素和音位(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语言学专业课试题,要求适当举例,6分):(分析:这属于一道对比型的名词解释,这种题的答题步骤比单一型的名词解释好答,一般的步骤就是,把各个名词都简单解释一下,然后谈关系,最后谈区别) 3、注意:名词解释一般是位于第一道大题,所以大家答题速度一定要快,而且要精练,如果不要求举例说明就别画蛇添足,毕竟名词解释题不是简答或者论述,否则会占用后面的答题时间。 (二)简答题 1、简答题分值一般在6-10分不等,简答题中一般会涉及到一些名词术语,那么一定要先把名词术语的本质说出,然后再按照要求继续答题。 2、真题示例: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韩非子)【圣才出品】

第14章韩非 一、法、术、势 1.“利” 韩非子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的关系。人的一切道德、感情、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有没有“利”,根本无所谓天赋的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韩非从“利”的观点出发,根本反对用仁、义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通过“严刑”“重罚”来治国。 2.“法、术、势” (1)“法、术、势”的内容 韩非比较了前期法家各派的学说,综合出一套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制的统治术: ①“法”,即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 ②“术”,即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 ③“势”,即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2)“法、术、势”存在的问题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在运用“法”“术”“势”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法”和“术”是“不可一无”的。同时,韩非也吸收了慎到“重势”的思想,认为“势”也是统治术中不可或缺的。

3.批判孟子的“仁政”说 韩非为了论证他的法治思想,对孟子的颂古非今、宣传“仁政”的政治历史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现在,仁义与否都是由生活条件决定的,要根据社会具体情况而论,不能作抽象的道德比较。韩非通过概括古今的不同,坚定反对循古守旧,主张根据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4.评价 (1)韩非把历史变化归结为人口多少与财物多少的矛盾,这是一种极其表面的现象,并不能正确地解释历史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2)但他这种厚今薄古,注重发展的历史观,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进步政治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对当时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一政权的斗争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二、认识论 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充分肯定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就是运用明的认识机能去看,凭借聪的认识机能去听,依靠智慧的认识机能去思考,等等。 1.唯物主义认识论 韩非认为人要得到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规律。他明确反对离开客观事物规律冥思苦想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前识”论。由此提出了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韩非认为,自然有总的规律(“道”),每个具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