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网络题答案

上海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网络题答案

上海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网络题答案
上海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网络题答案

1.什么是世界眼光?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

2.答: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始终坚持着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特质,也要求应用它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树立世界眼光,要善于从全球视野来观察和认识问题。深刻把握当今世界

3.各种力量、各个要素、各方面动因的内在根据、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准确地透视当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基本规律。要善于从历史纵深观察和认识问题。认识和分析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必须具备历史的纵深感,善于以史为鉴,从深刻的历史比较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要善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来观察和认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

4.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必须通过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的联系来观察问题,制定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名族利益.

5.为何说社会主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6.答:1.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实际的物质、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高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2.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正如革命导师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唯物史观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列宁、斯大林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毛泽东在曲折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永恒的追求。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以人为本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美妙的乐曲,给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3.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它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什么?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定义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无产阶

级解放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人类争取解放的最后斗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践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现实空间。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原则与执政党宗旨的高度结合。所以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崇高理想,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社会价值取向,因而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

7.?什么是“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

8.答:“真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虚假的共同体”,是指在该共同体中存在着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对被统治的阶级来说,该共同体只是一种桎梏,只有打破这种桎梏,被统治阶级才能获得自由。

9.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总之,人的本质不能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

4、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他认为,历史是由“超人”的权力和意志决定的,人民群众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型的材料”。俄国的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等人认为,历史是由少数积极的英雄创造的,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群氓,犹如一连串的零,只有把英雄人物这个实数加

在这些零前面,才能构成有效数字。黑格尔认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是绝对观念、世界精神,拿破仑就代表了“世界精神”,这位伟大人物“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以上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而上述观点不是从社会历史主体——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说明社会发展,不是从社会本身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是从现实社会之外寻找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或者用超自然的力量说明历史过程与人类进步,或者从神秘的“绝对精神”出发、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而这些研究社会的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活动的视角来理解人,而不是将人看做纯粹的自然物,或将人看做纯主观的存在。马克思在肯定旧唯物主义重视感性存在的同时,否定了它的直观性;在批判唯心主义超验性立场的同时,吸收了其关于精神能动性的思想。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物质生产条件影响和制约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物质生产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构成的,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过程。因此,要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离开“现实的个人”这个出发点,用神、绝对精神、抽象的人性等去解释历史,均不可能获得对于历史的正确认识。总而言之,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认为社会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1、如何理解社会现象的两重性,即事实性与价值性?

2、答: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识决定的,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第一,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虽然包含了主观性但不能归结为主观性,他建立在一定时间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制约。第二,人们进行的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活动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第三,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动态的博弈的过程,服从的是如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规律,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乃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同具有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3、

4、2、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5、答:(1)社会认知就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一种活动,方法与途径为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6、(2)观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一定的目的”即问题意识,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意识地”,指围绕目的而形成的自觉的研究计划。调查分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文献包括报纸、杂志、书籍记叙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资料、档案材料,还包括一些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等;实地调查主要依靠调查者的经验观察。 

7、(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目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如列宁所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8、分析题:18世纪着名的法国启蒙学者孔多塞,在按照进步原则论述了人类历史的9个时代之后,大胆地预言了作为“人类精神未来进步”的第10个时代:我们对人类未来状态的希望,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即废除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同一个民族内部平等的进步以及最后是人类真正的完善化。”“在那里,人人都将掌握必要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事物中按照自己固有的理性指导自己,保持它没有偏见,以便更好地懂得自己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良心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在那里,人人都能由于自己才能的发展而得到保障自己需求的可靠手段;最后在那里,愚蠢和悲惨将只不过是偶然的事,而不是社会一部分人的常态。”

9、当代学者指出,人类进步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涉及一种对过去的假设和对未来的预言。它的基础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这种阐释主伙人类是朝着一个确定的和理想的方向缓慢前进-即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推断这一进步将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10、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理论对上述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内容是

什么。

答:社会评价指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这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是人力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是构成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现实的利益也包括长远的利益。上述中观点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主要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两大基本内容:物质方面,现在的社会,比以前能生产更多的东西,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精神方面,人们的观念,比以前更人性化些,例如废除奴隶制度。社会关系或结构,也与人们的这方面的需求相适应的。

5、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这一概念?

6、答:“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定义“现实的人”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有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个人。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同时还是意识的。所谓“现实的人”不仅需要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上的需求,还有对自身获得社会地位和获得他人对他的认同的需求。总之,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

7、

8、

9、1. 如何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0、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能使人的才能和个性自由地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料,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领域也更宽了。另一方面,发展领域的拓宽促使人类试图寻找更进一步的方法途径去探索,从而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第二,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第三,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的劳动的束缚。第四,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首先,需要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总是在基本需要满足之后才被引起的。在为基本需要挣扎的时代,人们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并没有被提上日程。其次,即使人们有着对根本需要的渴望,但是需要的满足仍然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这就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的五形态和三形态说,分析了各个不同形态中人的发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最高形式—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2.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答: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1)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公平、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任何历史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中,不管其思想主张如何,不论其行为表现怎样,归根到底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们生活的历史时代和具体环境中,看他们在当时的历史下所起的作用。2)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阶级社会里,历史人物从属于一定阶级,是一定阶级的代表,维护着本阶级的利益。必须具体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代表着哪个阶层的利益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同时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最起码要求。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必须在有大量的符合实际的材料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3)运用辩证分析法,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要防止以偏概全,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而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要进行全面的

分析,把握主流、本质的方面。只有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的表现和作用,才能对他们的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同时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最起码要求。 4)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原理去评价历史人物。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杰出历史人物推进了历史发展,这是必然的,但杰出人物的特性是偶然的。偶然性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要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起来,注意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5)结合历史人物所在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特点来分析历史人物。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所诞生的国家和民族,他们受到所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性制约和影响。要结合该历史人物的具体时间活动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得出比较正确和科学的结论。

1.解释为什么"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和“现实的个人”

2.答:【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人生也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从不同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现在基于历史,决定未来。

5.【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定义“现实的人”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有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个人。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同时还是意识的。所谓“现实的人”不仅需要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上的需求,还有对自身获得社会地位和获得他人对他的认同的需求。总之,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

6.如何理解“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段话的深刻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着重大的区别。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通过这些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是人的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构成并得以实现,人类社会历史铁的必然性与人的自觉活动是有机统一的。离开了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指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具有一致性。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自然世界只有一个,它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自然世界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第二,人类社会和物质自然界一样,是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由于内在的矛盾运动,不可能停留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在其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必然地被后一阶段所取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议论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例如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说什么太平天国革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革命在中国不是什么好事情”,它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是脱离实际的“激进主义”,“阻碍了社会发展”等等。根据历史主义方法,如何看待这些历史虚无主义。

答:从历史认识主体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有:第一,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首先在历史观上严重背离了唯物史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蹈唯心史观的覆辙。第二,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第三,一些研究者对历史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缺乏历史主义态度,混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用现实改铸历史。第四,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时缺乏

正确的政

治方向,丧失一个严肃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历史认识客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的研究者轻视对历史资料的辨伪和充分占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的分支,是建立在客观历史事实的实证基础上的。但有些研究者根本没有充分地占有历史材料,或对历史材料的真伪不做考证,或仅凭一些表面的历史事实就大胆地立论。如将袁世凯的书面谎言作为替他翻案的证据。还有的人随意根据一点历史资料,就大胆地评论史实,结果导致了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二是有的研究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由于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或缺乏正确的理论思维,陷入历史资料中而不能自拔。从历史认识结果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有两个原因。第一,有的研究者否定历史认识的科学性,认为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相对的,历史认识不存在真理。从这种认识出发,对过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的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采取了简单化否定的态度。第二,对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的中国近现代史认识采取了不加批判分析的、全盘照搬接收的态度。因此,正本清源,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大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非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潮。

4.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总之,人的本质不能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

5.“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看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答:对于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两篇论述是不一样的,第一段直接强调的是人为了维持生命而所做的必须的生产活动,第二段却是先讲人的本身的生理特性,即先强调人是一种生物,再说从事生产活动后开始与动物区别开,

更特别的一点在于其中强调了人的生产活动是受自身肉体组织和自然限定的,也就是说,人再怎么活动都超不过自己的肉体对自己的约束,就像人永远无法依靠自身肉体飞起来一样。?这里就感觉有一个问题,如果按照第二段这样的讲法,第一个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人的肉体组织的话,那就其中就暗含另外一层意思,即人本身就具有生理特性,那既然有生理特性不就已经和其他的动物区别开来了?所以这里不是拿人和某一种动物进行比较,而是将人和除人以外的其他一切的生命存在对立起来。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立的观念呢?马恩应该会认为这在于人从事一种与其他一切生命存在都不同的活动。

6.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7.答: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8.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9.

10.1、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答:马克思此言,可以理解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决定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决定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决定封建社会意识;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决定资本社会意识;共产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决定共产社会意识。然而确切的说,是石器生产力的存在决定原始社会意识(生产关系);铜器生产力的存在决定奴隶社会意识(生产关系);铁器生产力的存在决定封建社会意识(生产关系);机器生产力的存在决定资本社会意识(生产关系);电器生产力的存在决定共产社会意识(生产关系)。

1.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答:(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强调发展,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

3.

4.2. 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5.答:除了人以外的绝大多数生物,没有主动改变世界的目的,因而它们的生命无法拥有”让世界被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了“这样的意义。在改变世界这件事情上,从客观角度来说(不讨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改变世界的行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这种改变行为同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方向性。动物改变世界的行为,或者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不具有方向性(比如一头狂奔的牛撞倒了一棵树,但这并不会形成一种方向性,使得一群牛狂奔起来撞倒大量的树);或者具有方向性但却是可预测的(比如候鸟迁徙、动物繁殖等)。但人类,比如说,欧洲人突然有了航海狂热,并且发现了新大陆,旧大陆的人口大量向新大陆迁徙并且快速改变了新大陆的人口构成、较为缓慢地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构成。突然有了航海狂热,这是不可预测的;而之后的航海潮以及移民潮,却是具有方向性的。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在客观上的具体表现。

6.除此以外,人类还具有用自己的意识反映和抽象化客观世界的能力,这进一步地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掌握自己的方向。

7.我个人的生活目标,并非是引起“不可预测并且具有方向性的”人类改变客观世界的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想要去引导人类的客观行为;而是后者,以“以自己的意识反映和抽象化客观世界”,为他人改变客观世界提供更好的方向性。

8.

9.3.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10.答:马克思指出: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P15 在这段话里,马克思指出了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所以动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感。就人的感觉的社会性来说,它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社会实践的结果。同时,马克思也揭示了人的感官的丰富性,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于人化的自然,主要还是人的社会实践,使那些确证人的本质力量,能给人以享受的感觉才形成和发展起来。同时马克思已经深刻地揭示出,社会实践是一个历史范畴,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因而各个时代的感觉的性质和能力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4.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答:社会制度的瓦解不仅仅只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就好比一个国家不仅有劳动部还有工商部、外交部、国防部等等。如果各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必然会提高生产力,同时也会诞生新的阶级团体,落后的社会制度必然会被淘汰,这个可以参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明朝的灭亡可以追述到李自成进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皇帝景山上吊,及贯穿清朝的“反清复明”运动,先进的生产关系也无法避免造反、叛逆、懦弱这些人类的本性。

总结和分析问题不能只用一个观点去做参照,应当系统、全面的考察、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主宰人类社会文明的权杖,它们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2.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如从单方面是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客观事实,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客观事实就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具有客观性和永恒性和不变性,什么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推敲呢?什么才能证明客观事实的客观性呢?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就是实践,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4.其次,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的时代没有被人们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不具真理性,直到今天经过无数的实践和实验,这样的真理才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践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你如何理解?

6.认识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首先,哲学属于意识范畴,它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物质世界,而是作为人行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其次,哲学不同于其他如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具体学科,它所揭示的规律是抽象的,概括的,最本质的,关于世界的,关于人的意识的。并不能像物理学,经济学一样用于生产力的创造。再者,哲学家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并非一样,甚至相很大,也谈不上谁对谁错,很多哲学

家对于一些哲学问题也给不了答案。所以,哲学只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一种途径。最终的目的未能借由哲学来完成。最关键还是要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哲学的经验,启发,和实践的探索,修正。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3、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4、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5、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6、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7、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8、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

9、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还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身。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其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第二,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最关键的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第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理论工作者要勇于和善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