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教育学》练习题

2015《教育学》练习题

2015《教育学》练习题
2015《教育学》练习题

2015《教育学》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

一、填空题

1. 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2.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培养武士为目的,特别重视儿童的体育和军事训练。

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世俗教育。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学记》。

5.教育“生物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6.教育“劳动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恩格斯。

7.教育起源于。

8.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9.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大要素组成。

10.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通常指的是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的特点,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影响: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作用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

4.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三、简答题

1.简述原始形态教育的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无阶级性教育的原始性

四、论述题

1.分析教育三要素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要点提示】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者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学习者”社会化及个性化活动的人;

(3)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4)教育影响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的内容与手段,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教育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结合实际论述,言之有理,鼓励观点创新】

2.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要点提示】(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各要点均要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上述观点正确吗?请运用所学教育学原理分析。

【要点提示】上述观点错误。

(1)这些教师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重大;

(3)孔子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各要点均要分析】

六、辨析题

1.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劳动。

第二章教育学

一、填空题

1. 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学记》。

2.提出“泛智教育”的著名思想家是夸美纽斯。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人名)。

4.第一个提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赫尔巴特。

5.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6.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学者和作品是杨贤江《新教育大纲》。7.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著作是《雄辩术原理》。

8.关于“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是巴班斯基。

9.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10.孔子的学生收录孔子言行编录的一部书《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1.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2.首次详细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大教学论》。

13.“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冯特提出来。

1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15.“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

16.“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

17.“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保罗朗格朗。

18.1632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19.前苏联教育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20.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21.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22.《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启发式原则。23.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24.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苏格拉底。

25.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洛克。

26.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三中”是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学:第一;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第二;是指一种学科门类,与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并列,第三;是一门课程,主要在师范类院校开设,也称教育概论,教育学原理等,第四是指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用书。

三、简答题

1.教育学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大致处于什么时期?

答:萌芽阶段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社会

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 40年代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要点提示】

(1)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行为;

(2)可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的助于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4)可以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必须结合实际论述】

四、辨析

1.有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

【提示】错误。

(1)理论上,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实践上,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现、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包括一切教育活动、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面,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应遵循的实施原则。

【提示】正确。

(1)从外延看,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2)从内涵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教育体系或教育制度,更多的是一种教育观念或教育原则,或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时间上的延展性和空间上的包容性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心理发展是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发展两个方面。

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自身的需要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4.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提前,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源于人的内在需要。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6.环境是对个体自发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坏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环境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要求教育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影响。

9.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10.“外铄论”在美国的典型代表是毕生。

1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1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1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不均衡规律的反映。15.“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根据是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6.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人早期发展对的依存程度,大大高于外部影响。17.“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说明教学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1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学校教育是个

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9.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影响和学校等。此观点属于外铄论。

二、名词解释题

1.人的发展:指作为复杂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2.遗传: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

3.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性的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4.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人类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到影响。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

2.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和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4.环境作用的局限性

3.简述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能调控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内容2.制约青少年发展的范围和程度3.影响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论述题

1.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美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试分析这个观点。

【要点提示】

(1)这是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其代表人物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此观点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把人看作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2)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育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3)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地被塑造地位上。

2.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认识这些规律有何教育意义?列举并分析教育违反人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要点提示】

(1)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序性、不均衡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

(2)意义:根据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到循序渐进,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和因材施教。

(3)列举案例:不顾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拔苗助长超前过度教育,不注意发展的不均衡性,错过各种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不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等。

3.怎样认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结合自己成长历程,分析哪些主要因素在你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作用?

【要点提示】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

(3)个体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力量。

【结合自己实际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请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上述材料。

【要点提示】

(1)这是王安石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发展提供可能性。离开环境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发展。方仲永五岁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回答:

19世纪初,巴登大公爵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人调换,3岁后被监禁在一个大小只能容身的地窑里,靠随意仍给的食物为生,直到17岁从牢中获得身体虚弱,步履困难,身高144cm听、嗅觉都较灵敏但不会说话。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达到一周岁半儿童的水平。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请结合本案分析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遗传因素的作用。

【要点提示】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在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的是遗传决定论。

【对每一点结合案例论述】

3.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家庭中父母不合,多有争吵的家庭以及父母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子女的亲子活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事事不关己。

请分析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要点提示】

(1)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2)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

(3)家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结果,如父母学历和职业、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气氛、物质条件等。

六、辨析题

1.人的发展主要指人心理方面的发展。

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4.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称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7.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8.与内发论相比,外铄论更加注重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

3.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4.依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不同劳动力市场包括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主要部分。

二、名词解释题

1.人力资本:指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固有特性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机构3.经济发展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2.简述教育对政治发展的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大量的政治人才,为政治发展服务2.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为正直稳定或变革制造所需的舆论4.教育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3.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终于人口数量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3.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能力。4.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增长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到人力资本,要增加教育投资总量。5.政府负担教育费用所占比重应逐步增大,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公平。4.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1.教育要完成对人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要点提示】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能促进文化发展。

(2)文化发展制约教育。

2.试论“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要点提示】

(1)教育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教育先行是当代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教育是为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五、辨析题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需求。

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更新。

5.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6.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教育或者学校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要认识和考虑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

3.教育目的包含四个层次:最高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5.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6.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

7.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9.既是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的工作是教学。

10.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

11.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价值取向。

12.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指的是体育。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上的具体化,同时又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5.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使人性得以完善化,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6.德育:是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7.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教育。

8.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

9.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1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

12.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答:社会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确立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的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2.简述教育目的必须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具体表现。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需要2.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3.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答:

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明人的发展,认为人的发展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统一的发展。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面向全人类,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能力和精神力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4.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答: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建设人才”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5.简述素质教育的特性。答:1.基础性和基本性2.全体性和全面性3.本体性和主体性4.持续性和终身性

四、论述题

1.分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要点提示】

(1)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内容须符合教育方针规定。有时候,教育方针既是方针又是目的,它们在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包含“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2)区别: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作出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方针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比较明确。

2.试分析“五育”的关系。

【要点提示】

(1)五育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能相互代替又不能分割。

(2)“五育”不能相互代替:五育存在区别,每一育都有特定的内涵、任务,其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不同的。

(3)“五育”不能分割:一是五育相互渗透,每一育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二是各育相互促进,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三是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五

育的任务不是完全由不同种类的活动承担,而是在每一类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实现各育的任务。在某一类活动中,往往一部分处于显性状态,一部分则处于隐性、渗透状态。教育学上划分五育仅仅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实践中不能截然划分。

(4)德育对其他各育起方向保证和动力保持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是实施其他各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体育其他各育提供健康基础,是其他各育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正确的审美观点既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又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状况;劳动技术教育更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基础,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他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从而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根据上述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单独强调某一育而忽视其他的错误做法,坚持五育并举。但应该注意:五育并举并非均衡发展。

3.论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要点提示】

(1)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从根本上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中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短视教育,长期以来,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大危害。其主要弊端如下:偏重智育,忽视其他各育,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偏重智育中知识的灌输,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偏重应试科目的教学,而忽视非应试科目的教学。【结合应试教育的弊端论述】

(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因素。【结合实际论述】

(3)实施素质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当今世界技术更新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谁拥有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结合实际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举行办学体系体例鼎新的小学、初级中学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拨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评价奥赛举行。

【要点提示】

(1)赞同教育局规定。此规定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制止教育偏离其轨道。

(2)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义务性等,此规定有利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3)此规定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使每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也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4)奥赛为一些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发挥特长的平台,对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若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势必导致学校过于重视奥赛,投入过多资源,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许多负面效应,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2.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当代有位教育专业人士兼作家如此叹息神州的教育:?要想使神州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神州怙恃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反思神州时下的教育。

【要点提示】

这段话指出了神州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学生已变成读书机器,而落空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位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结合实际分析】

(2)学校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结合实际分析】

(3)我国现行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依据,强调标准化教学,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抹杀了学生的许多天赋,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甚至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忽视学生动手能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培养,从而影响了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结合实际分析】

3.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2004 年《神州教师》杂志对幼童的生存状态举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833 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 47%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体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依据上述案例的调查数据,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

【要点提示】

从上述案例的调查数据分析,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特点,反映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过于重视考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结合实际分析】

(3)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心理负担。【结合实际分析】

六、辨析题

1.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2.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3.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4.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6.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7.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8.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9.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10.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填空题

1.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2.我国现行教育领域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

3.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4.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九年。

5.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制度。

6.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和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

二、名词解释题

1.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正常运行而确定的种种规范和规定。

3.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三、简答题

1.影响学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因素。答:A社会依据1.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2.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3.受文化因素的影响4.受人口因素的影响5.受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国外教育制度的影响 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答:1.初等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

四、辨析题

1.我国最早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2.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3.英国19世纪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题

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非专门化、专门化和专业化三个阶段。

2.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师范学校产生于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6.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1995年年。

7.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是美国。

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韩愈《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句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0.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11. 1985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2.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专业技能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13.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14.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15.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特征。

二、名词解释题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三、简答题

1.教师职业的特点。答:示范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效性

2.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学生的独特性学生的生成性学生的自主性

3.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答:1.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来看待 2.二是需要对学生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应有的关爱。具体实施的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四、论述题

1.联系社会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要点提示】

(1)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专业技能:细致观察学生,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

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

(3)专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4)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各要点要联系实际分析】

五、案例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所学过的教育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要点提示】

(1)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②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③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2)建议处理策略:

①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②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

③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各要点要联系实际分析】

2.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老师的缺点:王老师有感于自己常找学生缺点批评学生。一天在课堂上,王老师尝试让学生也给自己找找缺点。学生愕然了,?没听错吧,给老师找缺点?、?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在王老师一再保证?尽管提,老师不生气,不骂人,真的!?之下,学生真得很不客气地开始数了。

?老师,我经常发现你上课经常说广州话,普通话我们都懂,你就不用说广州话了。?听了这个缺点,王老师脸上一红,不就是吗?平时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可自己就是没起到榜样作用。王老师马上向学生表示决心改正这个缺点。

?老师,我还发现你上课经常数1、2、3,快坐好。你不是说过以后不说的吗??

学生说的对,王老师是说过以后不再数1、2、3的,看来这个缺点还是要改。

?老师,我发现你说话声音太大了,对咽喉有很大伤害的。?

多真诚的话语,王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学生对我提出的宝贵意见。

……

请用所学过的教育学原理,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要点提示】

(1)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及其意义的重视。

(2)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要求教师蹲下来跟学生沟通,让学生觉得你跟他一样,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别。很多教师都知道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但平等是对每个学生而言,还没考虑自己本人与学生之间是否平等。从日常教育可看出,教师们习惯于在评价学生时总说:“你的缺点是……”从不找自己的缺点,这是不平等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找了事的缺点,能让学生明白老师与他们一样,可以互相提意见,感受平等关系,增进师生的感情;同时教师也能发现自己缺点并改正过来,这对教师是一种促进。

(3)课程改革需要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充分认识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能再执着于“师道尊严”,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代要求及时转换角色。

六、辨析题

1.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没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2.具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第八章课程

一、填空题

1.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新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3.课程的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基本层次。

4.按评价作用把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5.综合课程包括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6.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称为广域课程。

7.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8.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应坚持基础性、社会性和生本化几个基本原则。

9.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0.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1.活动课程正式规范化,并在教育领域真正成为一种重要课程形态从杜威开始。

12.根据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不同,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3.根据课程影响人的方式,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4.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泰勒原理。

15.教材主要由印刷品和电子品构成。

16.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17.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正式启动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8.“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9.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形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课程领域的研究性学习。20.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名词解释题

1.课程:是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划下有计划开设的学科与活动以及学校环境中对学生起着影响的因素。

2.显性课程:凡是学校课程表设置的课程和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显性课程。

3.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的或潜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课程。

4.课程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

5.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6.课程组织:为了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对选择出来的材料加以有效的组织,称为课程组织。

7.课程计划:以往称为教学计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形纲领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9.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阐述某一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10.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1.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实施以及学生学习结果情况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优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三、简答题

1.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答: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答:1.课程目标方面: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的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的特征3.课程内容方面使课程内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4.课程实施方面集中体现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5.课程评价方面使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6.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方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领域的主要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综合实践活动 2.研究型学

习课程3.校本课程4.信息技术教育5.绿色证书教育

四、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有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对新课程改革者遇到的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何种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受益?

【要点提示】

(1)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的上述问题,应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

(2)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论述】

五、辨析题

1.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

3.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4.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外活动。

第九章教学(上)

一、填空题

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型作用。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4.在教学活动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因素是内容。

5.学校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6.中小学教学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基础知识。

7.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但需以一定直接经验为基础。

8.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步是感知教材。

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发展思维能力。10.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条件是和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1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12.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3.传统教学强调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

14.赫尔巴特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坚持教育性教学原则。

15.美国杜威认为,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主体,以课堂、活动、经验为中心。

16.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教材原理和规律。

17.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18.“掌握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

19.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0.20世纪90年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背景、以心学习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的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名词解释

1.教学: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任务:是在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的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三、简答

1.简述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答: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3.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答: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效果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答: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答:1.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而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其特殊性2.教学过程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任3.教学过程必须以师生之间的交往为背景和中介。

四、论述

1.为什么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要点提示】

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反映了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

(1)教书育人是教学的客观要求。

(2)教学活动以认知为中心、以情意活动伴随的过程。

(3)教学必须坚持教学的教育性思想。

【各要点应分析】

五、案例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主导作用了,他们就是不会,我没有什么办法啦。?

请问: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吗?为什么?

【要点提示】

(1)这位教师没有全面发挥主导作用。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讲好课,会教学生知识;二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调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动机等水平出发,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激发学习动机基础上使之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教师只会讲课,无视或不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使学生会学。所以,上述案例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各要点应分析】

六、辨析

1.教学和智育是一对相同的概念。

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会削弱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5.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矛盾的,二者不可能统一。

第十章教学(中)

一、填空

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2.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

3.西方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他称之为“产婆术”。

4.历史最悠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5.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看法,通过相互启发、讨论、商量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6.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称为实习作业法。

7.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实验仪器设备,控制条件,独立操作,引起实验对象某些变化,从观察变化中获得直接知识的方法。

8.现在各国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

9.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是班级教学。

10.“文以载道”、“教书育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也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13.“学不躐等”要求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4.“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2015教育学考研标准答案和真题解析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凯程考研首发2015教育学考研统考真题答案,刚刚走出考场的同学们,可以以此为参照。对答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考试着手复试。此版本答案为凯程考研教研室老师整理的版本,如果对部分题目有异议,可以和我们进一步讨论和咨询。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 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正向显性功能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D.负向隐性功能 【真题解析】A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真题解析】A 本题可用排除法。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在于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含有班级授课的选项可以排除,而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14.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A.诗书B.礼乐C.射御D.书

教育学试卷及答案三

1、在科学分类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___________。() A.培根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洛克 2、以下哪个不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不稳定性 3、根据人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应该做到___________。()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防微杜渐 D.因材施教 4、我国现行学制属于___________。() A.分支型学制 B.单轨学制 C.双轨学制 D.都不属于 5、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___________。() A.教学方案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6、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___。()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尔》 D.《教育漫话》 7、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在___________中形成的。() A.学校学习 B.社会交往 C.家庭生活 D.师生交往 8、《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作者___________。() A.斯宾塞 B.克鲁普斯卡娅 C.杜威 D.洛克

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实现的。() A.间接经验 B.生产活动 C.直接经验 D.生活经验 10、一种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能够满足所有年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叫___________。() A.继续教育 B.成人教育 C.普通教育 D.终身教育 11、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___________的成功教育经验。() A.乌申斯基 B.马卡连柯 C.加里宁 D.赞科夫 12、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具有___________。() A.历史性 B.永恒性 C.继承性 D.阶级性 13、《爱弥尔》是哪位教育家的著作___________。() A.杜威 B.皮亚杰 C.卢梭 D.科尔伯格 14、“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______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教育内容 D.教育制度 15、“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和人的可暗示性,把教学组织得如同演剧活动,以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配合教学活动,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激发学生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很多的知识和技能”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种教学理论?() A.“非指导性教学” B.“暗示教学法” C.“结构——发现教学”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6、信度是指___________。() A.测验的有效性

宏观经济学参考教材

宏观经济学参考书目 (一)参考教材 1.徐为列主编:《宏观经济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2.高志文,方琳主编,《宏观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0。 3.[美]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宏观经济学》第二版,赵英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9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王根蓓译,上海财经大学额出版社,2009年版。6.[美]戴维?柯兰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胡修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美]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美]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沈志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5版),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11.(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中文版。12.高鸿业主编:《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魏埙、蔡继明等者《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二)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年。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3.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5.李京文:《中国经济前景》(2001),团结出版社,2001年。 16.刘小怡、夏丹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6.孙国茂著:《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 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 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 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教育中介都是教育者直接作用的对象,教育者是行为的发出者,总是教育者利用教育中介传达意识,教育者必须选择、认同、吸收这种中介,而后才能影响自己在施教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为。 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但这并不意谓着受教育者是客体。只有受教育乾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受教育者,发挥他对教育中介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复合主体的作用,教育中介才起到教育中介的作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中介,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中介仍只充当客体,处于客体地位。 (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赞诃夫凯洛夫

2015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真题解析】A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最新《教育学基础》试卷(三)

《教育学基础》考试试卷 1 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3 1.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4 5 2.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6 A.孟禄 B.利托尔诺 C.沛西?能 D.康德 7 3. 古希腊提出“助产术”(“产婆术”)的著名思想家是()。 8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9 4. 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福禄倍尔 10 11 5.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哪本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12 ()。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13 14 6.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15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16 7.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17 A.社会研究 B.调查研究 C.职业培训 D.学校教育 18 8. 一个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方式是()。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成人自学 D.终身学习 19 20 9. 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21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10.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 22 23 展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24 A. 白板说 B.外铄论 C.内发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 25 1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6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27 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8 29 1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30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1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31 32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33 14. 双轨制形成于() 34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35 1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36 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37 38 1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39 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0 41 1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42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43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44 1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45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46 值观 47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48 1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中山大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真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 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2015 年中山大学80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真题详解 微观经济学试题(75 分) 一、简答题。(总共15分,每小题 5 分) 1 ?在中国大陆,个人电脑端即时通讯市场上,腾讯的QQ是主要产品。你认为 腾讯是垄断者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我不认为腾讯是垄断者。理由如下: (1)垄断的特点是一般是在一个市场上仅有一个大厂商,大厂商通过对市场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一般而言,垄断市场的进入壁垒高,进入成本大。 (2)尽管在个人电脑端即时通讯市场上,腾讯有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却缺乏 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却并没有利用自己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对即时通讯业务获取超额利润。 3)除此之外,在个人电脑端即时通讯市场上,还有旺信, 即时通讯市场进入壁垒不高,因此,所以我认为腾讯是垄断者MSN等聊天工具,

2.企业长期成本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有什么关系?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3.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偏好满足什么假设? 答: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偏好满足以下假设: (1)完备性。任意两个消费束都可以比较,或者说对于任何两个消费束X和丫, 消费者要么认为X 丫,要么认为X 丫,要么X : Y,绝不会出现两者无法比较的情况。 (2)反身性。任何 一个消费束,它至少和它本身一样好,也就是X X。 (3)传递性公理。按照传递性公理,X 丫,同时丫z,则X Z。偏好与偏好假定为借助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条件。 (4)越多越好。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则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5)偏好的凸性。在含有商品数量较多的和含有商品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之间, 消费者总是宁可要前者而不要后者。它反映在的凸性上。 二、画图说明题。(总共20分,每小题5分) 1.请画图说明什么样的商品是奢侈品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2015年春教育学在线作业

2015年春教育学在线作业

1.第1题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洛克 B.卢梭 C.蒙台梭利 D.裴斯泰洛奇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A.培养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培养四有公民 C.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维果茨基 D.洛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一般而言,中等难度的题目应占: A.30% B.40%

C.50% D.60%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

学”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3年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A.课程标准

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试卷三-精选

教育学(一) 总分:110.0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主张教育要从儿童本性出发,尊重儿童天性,发展儿童个性,并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乡村进行的观点是()(2分) A:自然教育 B:绅士教育 C:骑士教育 D:和谐教育 2、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身份特征是()(2分) A:准专业人员 B:专业人员 C:非专业人员 D:不确定 3、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2分) A:重要依据 B:重要前提 C:重要条件 D:重要途径 4、德育对学生生存、发展和享用产生的影响属于德育的()(2分) A:社会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自然性功能 5、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规定了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2分)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资料 6、个体动作遵循着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发展的规律,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2分)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2分)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组合作学习 D:复式教学 8、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2分)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9、班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是()(2分) A:健康舆论的形成 B:学生干部的选拔 C:共同目标的确立 D:班级制度的建立 10、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系统脱敏、行为契约、模仿学习等属于()(2分) A: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B: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C: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D:运用游戏及艺术活动的方法 1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于()(2分) A:原始杜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杜会 D:资本主义杜会 12、我国首次规定了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2分)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戊戌学制 13、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主要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等的基本法律是()(2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部门教育法》 C:《教育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14、提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给学生安全感等教学原则体系的是()(2分)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2015最新宏观经济学习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小于 B 大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今年的名义GDP大于去年的名义GDP,说明() A今年的物价水平比去年提高了 B今年生产的最终产品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水平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5、经济学上的投资指()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 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 以上都是 6、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是2000亿元,则该国在本年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 2500亿元和500亿元 B 12500亿元和10500亿元 C 2500亿元和2000亿元 D 7500亿元和8000亿元 7、在一个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8、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 A销售税B公司利润税C货物税D公司财产税 9、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职工工资B股息C公司对灾区的捐款D银行存款者的利息10、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政府办一所学校B政府给低收入者一笔住房补贴 C政府订购一批军火D政府给公务员增加工资 11、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有影响。 AGDP BNDP CNI DPI 12、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A国内生产净值减直接税等于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净值加折旧等于GDP C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D个人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直接税 二、判断 1、若一企业用3台新机器替换3台报废的旧机器,它没有使GDP增加,因为机器数量未变。 2、净投资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3、人们购买的债券和股票应记入投资支出。

教育学练习题答案.doc

教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 A. 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2.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 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3.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 民主型 B. 放任自流型 C. 仁慈专断型 D. 强硬专断型 4.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 A. 教育作用 B. 评价作用 C. 导向作用 D. 激励作用 5. 最早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孔子 D. 夸美纽斯 6.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 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7.()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8.()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堂,学生大 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 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9.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 10.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 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 这种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读书法 C. 文献法 D. 行动研究法 11.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2. “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 夏代 C. 西周 D. 东周 13.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A. 社会生产力 B. 文化传统 C. 社会制度 D. 科技水平 1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 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15.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 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5教育学基础综合试题

2015教育学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论》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生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12.结合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特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14.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15.《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

教育学试题3

一、单选题 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这一命题告诉我们()A.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根本不存在对立 B.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始终存在 C.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完全统一 D.在目前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还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尖锐2. 追求教育目的的永恒性是哪种教育目的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B.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C.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3. 关于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B.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同样的发展 C.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特长 D.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精通 4. 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内容的是() A. 正规教育 B. 非正规教育 C. 终身教育 D. 非正式的教育 5. 学校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 A. 教师 B. 报刊杂志 C. 声像资料 D. 教材 6. 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的是() A. 教育内容 B. 教育途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制度 7. 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是() A. 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文化传统 D.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8. 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 A. 增强学生的体质 B.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 C. 培养良好的品德 D. 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

9. 智力的发展的前提是() A. 形成技能技巧 B. 发展能力 C. 提高认识 D. 掌握知识 10.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A. 道德品质教育 B. 政治教育 C. 宗教教育 D. 思想教育 11. 下列不属于欣赏自然美的形式的是() A. 组织学生远足 B. 美术 C. 指导学生写生 D. 地理课教学 12.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 国家课程 B. 显在课程 C. 核心课程 D. 学科课程 13.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14. 最基本的教育过程是() A.学生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教育的总的教育过程 B.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育过程 C.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育过程 D.一点知识或一课书的教育过程 15.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一般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 特别重视学生活动的重要性的教育流派是() A.传统教育 B.现代教育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17. 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作为提高学生认识的规律”的范畴的是()A.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读书与活动的关系 D.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18. 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性”的范畴的是()A.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C.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D.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9. 对于教育过程中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之间成正比关系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2015年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在考试中占15分) 1.宏观经济学(教材第371页):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学科。 2.滞胀: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 3.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乘数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5.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让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自发发挥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6.奥肯定律:指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 7.消费物价指数(CPI):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 8.通货膨胀: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9.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10.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内。 11.浮动汇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决定。 12.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13.财政政策:指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对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选择。 14.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即理性预期学派):承袭了凯恩斯主义以前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思想,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自然率假说和市场出清为基本假设,所以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教材第610页)。 16、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17、贴现率: 将未来支付改为现值所使用的利息。 18、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保留货币资产的心理倾向,称为“流动性偏好”。 19、通货紧缩:指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 20、财政赤字:政府收入>支出,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就会造成财政赤字。 2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健康教育学复习思考题(20200628122428)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任务是什么?何谓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有哪5 个优先领域?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一般有哪几个主要步骤?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可能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于技能?第二章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人类行为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什么是认知不协调? 试举例说明影响行为的社会因素?促进健康的行为与危害健康的行为各有何特点?为什么在健康教育实践中针对团体健康相关行为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第三章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知信行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背景与假设?保护动机理论? 为什么会提出自我效能?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的认知层面及行为层面?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理性行为理论有何发展?各人际水平理论的特点?各人群与社区水平理论的特点如何用健康相关行为解释人们的行为发生发展的原因?如何用健康相关行为理论模式指导制定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第四章第四章社会动员与社会营销 什么是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的目的? 什么是社区参与?社会动员的步骤、对象?社会动员成功的条件? 社会营销的涵义?社会营销涉及的基本概念?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如何对对象人群进行细分?健康教育市场的特点?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营销模式引入健康教育领域,对你有何启发?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可以如何应用于健康教育实践? 第五章第五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什么是传播?传播的过程模式?传播的分类? 什么是健康传播? 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有?什么是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 什么是传播材料预试验?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第六章第六章健康教育培训方法 健康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 如何运用同伴教育方法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 第七章第七章在健康教育中应用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方法? 什么是心理评估?心理评定量表的性质与构成? 如何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使用量表的注意事项?什么是心理咨询?第八章第八章健康教育诊断 什么是格林模式? 格林模式的步骤及逻辑关系?社会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 行为与环境诊断? 教育与生态诊断? 教育与生态诊断? 组织与政策诊断? 在格林模式中应用行为理论的框架? 健康教育诊断调查的资料收集与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第九章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要点? 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凯程考研首发2015教育学考研统考真题答案,刚刚走出考场的同学们,可以以此为参照。对答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考试着手复试。此版本答案为凯程考研教研室老师整理的版本,如果对部分题目有异议,可以和我们进一步讨论和咨询。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

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