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也从中国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型。因此﹐虽称自由诗为一种形式﹐但它又并无特定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从“五四”前夕起﹐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即对自由诗作了尝试和探索﹐胡适等为使新诗摆脱旧诗词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真正从内容形式冲破旧诗的樊篱﹐而表现出彻底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自由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的明显影响﹐如美国惠特曼的诗风对郭沫若等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印度泰戈尔等的诗情也为不少人所接受。朱自清将“五四”以後第一个10年的诗作分为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三派﹐对自由诗作了充分的论述和肯定。自由诗在抗战时期因艾青﹑田间等的提倡﹐得到极大的繁荣。艾青关于诗的散文美的主张﹐使自由诗的存在进一步得到了理论的解释。“把诗从沉寂的书斋里﹐从肃穆的讲坛上呼唤出来﹐让它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中接受磨练﹐用朴素﹑自然﹑明朗的真诚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这便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绿原《白色花?序》)

《草叶集》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

惠特曼从小热爱民主和自由,他只读过五六年书,十几岁就外出谋生。他当过排字工人、木工、泥水匠、农村教师和编辑等。惠特曼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他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开始写诗,于1855年出版了《草叶集》的第一版。他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说:“记着,这本书是我从1838年至1853年间在布鲁克林的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其中吸进了千百万个人和十五年的生活;那种亲密,那种热烈,那种陶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草叶集》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诗人站在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讴歌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

《草叶集》中对大自然、对自我有着泛神主义的歌颂,泛神主义是崇拜大自然,以自然万物为神的;诗中极力赞美大自然的壮丽、神奇和伟大:

《草叶集》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永远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草叶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思想十分丰富,庞杂,但其基本的主题可大致归结为:自我,创造和民族。

自我是《草叶集》中反复渲染,反复歌咏的一大主题。诗人在强调自我、相信自己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自我进行了无以复加的赞颂,把它刻画成顶天立地的巨人。但诗人

笔下的这个自我,不同于欧洲浪漫主义传统中那种感伤纤弱、自怨自艾的自我,而是一个强健有力,甚至有些粗鲁的自我:“我,惠特曼,一个美国人,一个粗鲁汉,一个世界,纵情声色……饥餐,渴饮,传种接代(《自我之歌》)”

惠特曼简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1810年5月31日,华尔脱·惠特曼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经济拮据,他只读过几年小学,11岁就辍学了。惠特曼做过勤杂工、学徒、排字工人、乡村小学教师、记者、编辑等。

惠特曼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少年时代,他多次聆听了他家常客托马斯·潘恩的谈话,后者激进的民主倾向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给他留下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潘恩式的民主斗士。成年以后,适逢超验主义运动兴起,他为爱默生的学说所迷醉,更加热爱大自然和普通的劳动人民,强化了自己的民主立场。

惠特曼从1839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写一些短诗,同时参加当地的政治活动。1842年他担任《纽约曙光》报的编辑。1846年初,他又担任《布洛克林每日鹰报》的编辑,因在该报发表反对奴隶制度的文章,于1848年1月被解职。后来还担任过《自由民》报的主编,终因政见不合而于1840年离开新闻界。

从1850年开始,惠特曼一方面从事体力劳动,作木匠和建筑师,一方面展开了他的旺盛的诗歌创作活动,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由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由民主生活的赞颂,南北战争爆发后,积极支持林肯解放黑奴的主张,并亲身参加战斗。抒发了自己追求民主进步的理想。内战期间,诗人自动到纽约百汇医院作看护,后来又在华盛顿的军医院里服务。1873年,惠特曼不幸得半身不遂之症,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于1892年病重去世。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 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 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现代诗歌的朗诵及欣赏

现代诗歌的朗诵及欣赏 诗歌朗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在现代文化生活中更为常见。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概括性强;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言精练。朗读诗歌,必须抓住特点,深解诗意,全神进入意境,从心底产生共鸣,并进发出炽热的激情;在此基础上,再依照语节,运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读出来。“语节”即音步、节拍,语节的划分,古典诗和现代诗各有规律。 (一) 格律诗朗读 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写成的诗。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绝句都是格律诗。格律诗意境深远,节律鲜明,很适合朗读。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语节划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用“∥”“/”表示)。例如: 48)王之涣: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二三两节)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划成“二三”两节,有利于诗意理解,朗读也顺口;后面三个音节中的小停顿,读者根据诗意可作灵活处理。例如: 49)小学课文《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七言诗的语节是在五言诗语节的基础上加一个节拍构成的。例如: 50)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二二三)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后三个音节中,读者也可适当确定小停顿,构成“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的四语节形式。例如: 51)陆游:游西山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见,朗读古典诗歌,要读出韵律美,必须划分好语节。同时,还要透过字面,产生联想,造成内心视象,挖掘诗的意境,用声音造型,给听众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二) 现代诗朗读 现代诗即自由诗。现代诗格律不像古典诗那样严,句数,字数,平仄,句子长短等,均可以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确定。但自由诗毕竟是诗,不是散文,同样要讲究意境,韵律,语节等。朗读时,要深入意境,因境抒情,把握节奏,读出现代诗的“精神与形体的调和美”。例如:

歌行体承载下的初唐城市诗

歌行体承载下的初唐城市诗 摘要:唐代城市诗在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随着唐诗的繁荣走向鼎盛。初唐城市诗喜用歌行体形式,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歌行体在唐初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歌行体本身采用铺叙的手法、篇幅长、气势壮大以及多用对偶、杂以律句、整齐划一的诗歌美学特征特别适宜表现城市风貌。对歌行体与初唐城市诗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初唐城市诗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初唐;城市诗;歌行体;审美 初唐城市诗就是描写初唐城市建筑及城市生活,表现居住生活于城市中的诗人所思所想所感的一类诗。初唐城市建设发达,出现了许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城市,而长安作为唐代都城,规模宏大,气象雄伟,成为众多城市中的典型。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众多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唐太宗即位后,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一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1]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体验过长安的城市生活,在长安城中,诗人们或赏玩、或交游,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篇章。在赵俊玠等人编写的《唐代诗人咏长安》一书中,收入了大量关于长安城的诗歌。这些诗歌从内容的角度分为风貌、四时、宫阙、名胜、郊野、山川、古迹等七类,单从这些类别即可想见长安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诗人们对于这种生活的热衷。 早期的城市诗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两汉文学以赋为主,对于长安城的描写大多集中于汉赋中,但是从现存不多的古诗和乐府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城市诗的影子。古诗《青青陵上柏》中“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2]可以算作是诗歌对城市面貌的较早表现,诗中的长衢、夹巷、两宫、双阙都是城市中特有的景观。乐府中《相逢行》中有“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3]说明汉代的城市道路建设还不够发达,道路比较狭窄,多为单行道,车辆不能并行。《长安狭斜行》中写到“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适逢两少年,夹毂问君家。”[4]则是直接点明长安城道路“狭斜”。此外,《妇病行》、《孤儿行》、《陇西行》等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中人们或喜或忧的生活。 两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城市描写的诗以南朝的宫体诗最具代表性。《艺文类聚》中所收录的有关居处的诗,内容包括城、宫、阙、楼,差不多都是南朝的作品。梁简文帝的《从顿还城》、《登城诗》、《新成安乐宫》、《登烽火楼》、《水中楼影》,宋文帝的《登景阳楼》,陈朝孔奂的《名都一何绮》,陈朝阴铿的《新成安乐宫》,周明帝的《过旧宫》,隋朝江总的《咏双阙》,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典型的城市诗。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客观描述为主,主观意向不明显。如梁简文帝的《新成安乐宫》:“遥看云雾中,刻角映丹红。珠帘通晓日,金花拂夜风。欲知弦管处,来过安乐宫。”[5]整首诗只是为了铺叙安乐宫的富丽堂皇而进行渲染,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主旨既单薄,便不能给人以情感共鸣。但它作为一种对城市建筑的描绘手段,对唐代城市诗的形成很有影响。尤其是初唐,当长安城以严整、宏伟的布局呈现在世人面前时,诗人们无以抒怀,很自然地选择了城市建筑为自己描摹、赞叹的对象。李世民《帝京篇》“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二) 一、现代诗歌的概念 (一)定义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天上的市街》 (三)提倡格律的新月派 闻一多——“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46年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格律诗理论——走出“绝端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 《七子之歌》 (四)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左翼诗派 (二)后期的新月派 1.徐志摩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再别康桥》 2.卞之琳 (三)现代派 1.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雨巷》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2.废名 废名,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以禅写诗” 四、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二)七月诗派 田间,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人。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三)九叶派 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现象”:50年代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打击,身心遭到极大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翻译外国诗歌,直到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排行榜,穆旦名列榜首。

现代诗歌的特点

篇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 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二、古典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第五,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三、古代词的特点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 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 四、散文总体的主要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4富于文采 . 现代散文的特点: 1、运用白话文写作, 因而平易浅显得多。 2、作家在散文里表现的个性, 比从前的散文来得强。 现代的散文多带有自传的色彩, 从中可看到作家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等。因而不同的作家由于其个性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散文风格。 3、题材范围的扩大,可以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 不可谈。 4、富有幽默的味道。 5、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现代散文的作者处 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抒情散文里, 即使写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正是现代散文的特征。 6、由于现代散文受外国散文, 特别是英国的随笔影响 很深, 因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欧化的倾向。 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歌行体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下面我们就针对其歌行体诗歌进行分析。 韦应物成长于开天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乱后多任地方中下级官员,对社会的盛衰巨变和民生疾苦有深刻体认。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平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著称,被视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继承者,如明代何良俊说:“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韦左司一人。” 韦应物描写山水田园的五言古诗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致淹没了他在其他诗体、其他题材上的成就。其中,歌行体诗歌就是这样一类作品。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韦应物。这正是一个经历战乱、有思想的士大夫更应该具备的品质。而他在歌行“气骨顿衰”的时期选择含有兴讽意味的歌行体诗歌来反映现实,更见出其精神的可贵。这种精神被稍后的白居易发现,他在《与元九书》中指出:“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系统阐述其诗歌理论的文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关于唐代的讽喻诗,白居易认为连杜甫

这样伟大的诗人所留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可见他对讽喻诗的标准之高。但他却认为韦应物的歌行“颇近兴讽”。 陶敏先生等校注的《韦应物集校注》收“歌行”两卷,共四十二首(本文韦应物诗歌均引自《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本文即以该书所收作品为对象,对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进行探讨。从诗题来看,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可分为两类:一是乐府古题及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我们简称为乐府古题歌行体;二是自拟歌辞性诗题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的乐府古题歌行体诗歌有《长安道》《行路难》《相逢行》;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有《横塘行》《贵游行》《酒肆行》,《贵游行》与《酒肆行》类似于古乐府《少年行》。《横塘行》出自古乐府《长干行》,横塘在古乐府中常用来指女性的居住地,如崔颢的《长干曲》中有“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这类诗歌重在社会风情的描写,通过总结社会现象,对老百姓提出教化。对民风的重视,正是汉乐府“观风俗,知薄厚”目的的实践。如《酒肆行》: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四方称赏名已高,五陵车马无近远。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主人无厌且专利,百斛须臾一壶费。初?后薄为大偷,饮者知名不知味。深门潜酝客来稀,终岁醇?味不移。长安酒徒空扰扰,路旁过去那得知。 豪家酒商的酒楼占据了有利地势,“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

关于过度的自由诗歌阅读

关于过度的自由诗歌阅读 过度的自由诗歌 放纵的男孩虚脱的倚靠在街边的长凳上 年轻的面庞显露出沧桑的印记 他想起放在腰间的那把枪 那是他追求自由的武器 他要靠这把枪,磨灭身上的枷锁 他拒绝这把枪的准度,拒绝了解它的伤害 固执的认为,子弹所消逝的一切,都是获得自由的方向 于是,他毫无顾忌的空虚着自己的弹膛, 不怕那火热的温度会烫伤他的手掌,不怕枪的后坐会撞伤他的肩膀 不怕会创伤自己和别人的眼睛,也要像脱僵的野马发疯的奔放 我不知他有没有痛过,不过我可怜他如今的模样 毁灭了周边,却一个人活到了自己独有的地界, 流着血,断着臂 心上的针线,错乱成一团沉醉的麻 他就像一头卸去伪装的孤狼,祸乱后 却发现自由的漩涡间长出一片的悲意 分不清谁是杂草,谁是明日的粮

他有好多伞,却总有雨落在肩头 手边的谋女郎,一个接一个的留转 却有一颗心无处安放 租过无数的房,躺过遍地的床 却寻不回家的味道 他想起自己磨灭过的世界,好似错过了什么 要求了生活中的一切,同样也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自由没有了边界,也就没有了它该有的广度 世界也需要一个框架 活着当然也无需过度的自由 守望自由诗歌 总是渴求着自 希望前走不再回头。 还记得那个渡口, 你向我挥手, 祝福我的远走。 我曾问你为什么不去追求, 你仅仅笑着摇头。 从小生活的大山, 成了你一辈子的厮守, 也不曾有过渴求。

我们从小, 便是朋友, 你对我说过, 要迎着太阳微笑。 那时候的快乐追求, 随着岁月流逝已随风远走。 半山腰上的那条溪流, 顺着山沟往下走。 滴溅在碎石上的声音, 却像从前那般清幽, 那是我们共同有过的自由。 不知你是否想起过那个有秋千的深秋,我们一同摇摆快乐的时候。 留在记忆里的蝴蝶, 也许早已飞走, 但如今已不能重复着昨天。 山里的朝阳很美, 山里的落晖可醉? 还记得夕阳西下的村口, 映衬在你脸上的笑容, 在分离的那一刻滞留。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课件。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歌行体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特点:一、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车行》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其一)忆江南(其二)忆江南(其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出江花红胜火,山寺月中寻桂子,吴酒一杯春竹叶,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春来江水绿如蓝,郡亭枕上看潮头。吴娃双舞醉芙蓉。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小学生自由诗

我独自爬在窗边 欣赏着窗外的白色晶体 雪,在这个飘零的季节 我的忧郁化作雪 随风远去…… 风在我耳边回响 雪在我身边融化 消失的默默无闻 还不知他已经 点缀了这个城市 我不禁问自己 这样美妙的晶体 却只能盛开在冬季

夏天来了 花儿笑了 那么灿烂 像个开心的娃娃 夏天来了 草儿绿了 伸长脖子 盼着如甘的雨露 夏天来了 蝴蝶忙了 脚步轻盈 炫出翩翩的舞姿 夏天来了 虫儿吟唱 鸟儿放歌 大地涂满了五彩... 啊美丽的夏天我爱你 妈妈的唠叨声 孩提时 妈妈的唠叨声 是一曲优美的舞蹈伴随儿快乐的童年 上学时 妈妈的唠叨声 是一座远行的灯塔照亮儿求学的路

工作后 妈妈的唠叨声 是一把预示的警钟 提醒儿为政信念 结婚后 妈妈的唠叨声 是一部家庭的华曲 曲曲安定和谐 再回首 妈妈的唠叨声 已随工作边疆稀疏 为留下深深思念 星娃娃 美丽的夜空 是一个大操场 洒满柔和的银辉 一个个星娃娃 从月桂树下分散开来 有的在跑道上飞奔 有的集聚在一起做游戏 有的来到银河边 在沙滩上做迷藏 我们站在地面上仰望 虽然,难以看清它们 兴高采烈活动的身影 却能看见它们闪动着 明亮亮的眼睛

看电视 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爱看电视, 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 他竟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 不知为啥换成川戏, 咿咿呀呀的,唱得好无聊! 只有奶奶听得入迷, 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 奶奶啥时去换了频道? 球员们正在场上飞跑。 “好球,好球,快射门!” 我和爸爸乐得直叫。 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 同我们一齐拍手欢笑。 开映好久,妈妈才从书房里走出, 她在修改最近写的诗稿。 这是她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 没有完成,决不上床睡觉。 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 让妈妈听听音乐,消除疲劳。 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爱看电视, 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秘密哪, 到底是啥?不说你也知道。 棕榈树 向着雨水, 向着太阳, 伸出一个个 绿色的巴掌。 棕搁树,你要什么? 快快对我讲。 太阳的金线亮闪闪, 雨水的银线闪闪亮, 我用金线和银线, 拧成棕丝做衣裳

新体古诗十八首

观子谦大师弹琴 仙翁九十仍安健,鹤发童颜操琴篇。广陵清韵荡龙池,万壑松风泻指尖。徽外长拂按挑上,急历如电声戛然。衣袂飘飘拔剌至,清泠触弦泛泛弹。大撮小撮若虎啸,潜龙闻音翔九天。不觉曲终尾声至,誓学琴艺若此仙。 赏月 萧风落叶画金秋,盈盈桂魄照清流。醉赏婵娟啖蓉蕊,涕泗汍澜忆丹丘。 眄云 也若耆卿枉冠年,笑望孤雁弄云烟。济世鸿志随流水,独留咏怀入箕山。 壹

恣意酣畅 西崦叠荫郁,赍琴欣共往。 鸾鸣和箫曲,流水引蕙香。 秋风飘落叶,石径满苔荒。 雾霭遮墨峦,飘渺若仙光。 欸乃抹勾挑,不觉日昏黄。 簇手掬余晖,长啸告归乡。 仙聚 兰亭梓墟神未泯,曲水流觞会群贤。砚海听涛论墨道,挥毫落纸引笑谈。书韵提捺柔荑美,画艺勾勒傲骨仙。恁趣岂为人前耀,神怡自得眉目间。 贰

纯阳醉剑 清晨闻鸡舞纯阳,衣袂牵穗飘仙香。疾雷长剑飞寒铓,天下英雄谁敢当。 雨中琴韵 噫气蓼蓼现玄黄,赤松挥翥舞雩光。飘风吹雨漫瀑浪,琴拂酒狂一笑扬。 清夜静思 空空二十载,俯仰逝烟云。 顽劣性怪癖,稚素蝶梦真。 荒业好古道,讷言疏友亲。 绿漪颓然趣,意释自在心。 叁

入寺 红尘往事一笑空,尔今常住古寺中。朝夕禅定通妙谛,时时诵经悟人生。 赠友人 玉色頩颜怀琬琰,五尺豪生笑傲情。谈吐生风恁恣意,举止放达任尔行。襟广四海皆兄弟,志豪五湖泛誉名。急流勇退学范蠡,且携西子作朱公。妉醉笔墨云水趣,安时处顺诵金经。 咏怀(其三) 泼墨醉仙寓古趣,书画托志诗咏意。逍遥齐物渺天地,倜傥风流洒不羁。 肆

兴时调琴宫商角,醉里泼墨草亦奇。雨沁茗香天与弈,风定泉流钓无鱼。清醇淡雅乐在此,岂因名利废憩息。 咏怀(其二) 谪仙为吾友,东坡是我师。 大醉何须酒,心适自得之。 咏怀(其一) 剑奏流水曲,琴发太极音。 挥毫蘸酒舞,落纸馀茗馨。 崂山游 暮春无待访仙山,流霞洒奠处机冢。千嶂氤氲蒸瀚海,万涛拍岸溅瑶池。 伍

中国现代新诗的诗体建设问题

2007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7第27卷第5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5 中国现代新诗的诗体建设问题 杨景龙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江苏常熟215500) [摘 要]中国新诗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诗体建设的形式问题,新诗作者普遍滥用自由,导致新诗文本的浅白、啰唆和枝蔓芜杂。因此,新诗作者应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强化形式意识,注重新诗诗体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新诗的整体艺术质量。 [关键词]古典诗歌;新诗;传承;诗体建设 [作者简介]杨景龙(1962 ),男,河南省鲁山县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教授,主要从事词曲学研究与古今诗歌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5-0110-04 [收稿日期]2007-02-21 一、百年新诗最大的问题 从20世纪初至今,新诗在取代传统旧体诗词主盟诗坛之后,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取得了不容抹杀的成就。然而,新诗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诗体形式问题。虽然从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新诗诗人就开始着手新诗的诗体建设,如刘半农、陆志韦等人。胡适在倡导诗体大解放!时,也指出了形式!的重要性: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1](P295)嗣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冯至、何其芳、郭小川、吕进等现当代诗人和诗论家,都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新诗的诗体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有了可观的收获。吕进近期说:感情的节奏并非诗的专利,外节奏才是诗的定位手段。对于诗歌而言,感情的内节奏必须化为语言的外节奏,诗才可能出现。![2]尤其值得注意。吕进的观点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语言形式!也就是诗体!,才是诗歌的本质和标志。 但是,百年新诗发展史上占据主流地位的,似乎是忽视、无视诗体形式的自由!派。自从胡适提出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作诗如作文!之后,所罗门的瓶盖已然揭开。先是自称最厌恶形式!的郭沫若,提出自然流露!说,认定诗是情绪的直写!,诗的本质,不在乎韵脚的有无!,因此主张形式方面绝对自由!、自主![3](P36 38),打破一切诗的形式![4](P2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张新诗散文化的代表人物还有戴望舒和艾青。戴望舒针对闻一多的三美说!,强调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认为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5](P131 132)。艾青大力提倡自由诗的散文美,他说: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指斥诗的韵脚与格律!是封建羁绊!,而目前中国诗的主流,是以自由的崇高的朴素的散文!来作为形式![6](P155)。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纪弦为代表的台湾现代派诗歌,以反传统!和求创新!为纲领,他们的所谓?反传统#,不只是反旧诗,更是反新诗中在形式上的格律主义,在语言上的韵文主义![7](P522)。此外,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90年代以来,关于新诗小说化!、叙事性!与戏剧化!的理论,也在新诗界造成了很大影响,给新诗诗体上的日益非诗化添加了不小的助力。 自由诗的提倡确实有助于新诗的自由抒写,但理论的某种偏颇失误导致的创作弊端也显而易见。如果说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类诗虽然稍乏节制,但尚有过人才气、充沛真情作为内在支撑的话,田间的?中国&农村底故事%已是太过琐碎,卞之琳的?春城%、?酸梅汤%已沦为对话小品,几无诗意可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生代口语化的生活流!诗歌,和90年代以来的所谓叙事性!、戏剧化!诗歌,如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李亚伟的?我和你%、丁当的?房子%、尚仲敏的?关于大学生诗报的出版及其他%、伊沙的?我和我的导师%、马永波的?电影院%等大量作品,大多复制生活,记流水账,或琐屑质木,或油滑科诨,叙事手法相当笨拙,甚至丝毫不见诗意的灵动。这样的叙事就是在常规叙事文体中都非上乘,何况用来写诗?而就诗体的建构来看,在自由!的旗帜下,20 110

五首经典现代诗及赏析

01.《相信未来》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文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传承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意象、诗句、作品,大到诗人、流派、诗体、主题、手法,均可寻绎出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也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诗句“晨钟云外湿”。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洛夫也做过许多将古代诗句“加工改造、旧诗新铸的实验”,他就“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像何其芳的名篇《罗衫》,即是对班婕妤《怨歌行》的改造重组;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席慕蓉名篇《悲喜剧》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掘进;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李金 发象征诗的生涩凄美与李贺、卢仝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余光中诗歌的骚雅、才气、琢炼与屈赋李诗姜词,席慕蓉、舒婷诗歌的浪漫忧伤气质与唐宋婉约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生代诗的口语谐趣与元散曲本色派浅俗的“蛤蜊风味”,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新诗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新诗 必会知识点:1、本单元文学常识,自由体诗的特点。2、字音字形3、背诵 发展知识点: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如何借助意象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一)导学 一、关于词的知识(温馨提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博学多才,需要日积月累,形成能力,需要知识基础。) 词,又叫()、( ) 。源于,盛于。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中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曲调的名称叫,每个调名只标志固定的文字、音韵、结构格式,与内容无大联系。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58字以内)、(58-90字)、(91字以外)。中长调按音节可分为、。 诗中的字词积累。(一)一读课文,完成字词积累 1、易错读音 百舸()争流携()来百侣峥嵘()岁月挥斥方遒()浪遏()飞舟怅廖廓() 2、易错字形 针贬()时弊行踪鬼()秘挥斥方酋()群英汇()萃 布()署已定愤()发图强事()态人情和霭()可亲 成群结对()廖()廓铮()嵘 3、词义 意气/义气:意气:(1)意志气概,如~~风发(2)志趣性格,如~~相投(3)主观情绪,如~用事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的感情,如“重义气”。 辽阔/寥廓: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寥廓:高远空旷。 “风采”同“丰采”:人的仪表举止;文采。 “风韵”同“丰韵”:优美的姿态。 “风姿”同“丰姿”:风度姿态。 二、诵读。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了解历史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学习词的前三句 (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是什么? (2)作者改成这样的语序,意在强调什么? (3)这三句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语文小贴士:通常情况下,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写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情感与意象。 本诗虽是沿用了旧体词的样式,但它仍属于新诗,是因为它用了旧瓶装新酒,表达了一种现代人的豪情壮志.那么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表达的呢?意象。意象是诗歌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就是诗人眼中的形象与心中的物象。而诗歌就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仿佛是画家的画笔把一个个景物描画出来形成了一幅画卷,这幅画卷带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了。 上半阙:问1:上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 问2:诗人在描写景物时视角是否有变化?为了使画面更加鲜明,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