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秀与冀州_陈新海

刘秀与冀州_陈新海

刘秀与冀州_陈新海
刘秀与冀州_陈新海

刘秀与冀州

陈新海

(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 廊坊 065000)

【内容摘要】冀州在东汉一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冀州的信都等郡是刘秀募兵平定河北的根据地;定河北,河北又成为刘秀平定天下的根据地;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冀州成为都城之屏藩,都城安危、王朝的兴衰均维系于冀州。

【关键词】冀州;刘秀;东汉;战略地位

【作者简介】陈新海(1964-),男,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明清史研究。

《尚书·禹贡》云:“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尚书》中的《禹贡》篇成书于战国时期,其所规划的“冀州”,西至山陕间的黄河,东至海,北抵碣石,南达黄河,包括了今天的山西、河北及京津地区。这只是一种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划天下为十三刺史部,冀州是其之一,作为监察机构巡行督查的区域,无固定治所。但是,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州已处于监察区与行政区划之间,州刺史也开始干涉地方郡县的事务。元始二年(2年)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信都、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东汉的监察区划仍沿用西汉的制度,永和五年(140年)冀州下设魏、巨鹿、常山、中山、安平、河间、清河、赵国、渤海九个郡(国)。东汉延光年间各刺史部有了固定的治所,冀州治所高邑(今河北柏乡北)。中平年间,冀州治所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东汉后期,为稳定政治局势、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州的长官有称“州牧”者,此时的州牧已成为地方大员。州,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将冀州的治所从邺迁到了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从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区划单位,演变成实体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成为一地方的统称。今河北省简称冀,就来源于此。

冀州的这一演变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刘秀建国与冀州

东汉光武帝刘秀,南阳人,性勤于稼穑。王莽末年,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22年),南阳也遭受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刘秀与宛人李通等商议,认为王莽败亡之兆已现,天下方乱,正是聚义起事之机。于是市兵弩,与李通、李轶等起兵于宛,时年二十八岁。

刘秀起兵之后,接受了更始的领导,经过昆阳之战,声誉日隆。不久王莽被诛,更始迁都洛阳。“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更始元年)十月,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当时四方割据蜂起,又有农民军、地方武装“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冀州时受侵扰,局势十分严重,刘秀来到冀州,“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①刘秀争取到了一些郡县的支持。然而不久,王郞被故赵缪王子刘林等人立为天子,定都邯郸,冀州郡国纷纷归附,唯信都太守任光不降。王郞随即传檄各郡国“俘获刘秀赏十万户”。 刘秀等人由蓟、饶阳,避至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点说:“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后汉书·任光传》曰:“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信都独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刘秀驰往信都,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刘秀以信都为根据地,招募了四千人的军队。又有邳彤、刘植、耿纯等率部众归附,势力大增,众到数万人。至更始二年五月,经过一系列战斗,攻破邯郸城,诛王郞,平定冀州。“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悉令罢兵诣行在所。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②

刘秀平定王郞之后,又先后平定铜马、赤眉等,诸将以“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③力劝刘秀登基,于是,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北)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后为冀州治所,即因刘秀登基之地)。建武元年十月,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

洛阳虽然最终成为新王朝的都城,但是,冀州,特别是信都在刘秀创建帝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任光守信都,刘秀很可能死于王郞手中。看《后汉书·光

① 范晔撰《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10页。

②《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第15页。

③《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第21页。

武帝纪上》中的一段记载:“(更始)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而故广阳王子刘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城内扰乱,转相惊恐,言邯郸使者方到,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光武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光武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信都,成了“狼狈不知所向”的刘秀的唯一的希望。信都是刘秀建立汉室天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其建立东汉王朝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都城洛阳与冀州

一代都城的地点的选择和确定不是偶然的。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其最大的目的,则是当时王朝或政权借此以统治它所控制的地区。任何王朝或政权都期望它能永久存征下去,亿万斯年,不至堕毁。所以对于都城所在地的选择莫不极为慎重。自然因素指的是都城周围的自然形胜,哪些山川关隘利于都城的防御,确保都城的安全。西汉的都城在长安,在刘邦选择都城时,也将长安、洛阳进行了对比。“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张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①张良之所以说洛阳“四面受敌”,是因为刘邦起于汉中、关中地区,函谷关以东地区是项羽及齐、赵、韩、魏诸王的封地,洛阳正处在诸侯之中。割据的诸侯虽然最终被刘邦平定,但是六国的势力自战国以来就根深地固地扎在关东地区,潜在的隐患还是存在的,所以张良时刻提醒刘邦,都关中可以“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到刘秀时代局势已发生了变化,战国时期的六国势力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已不再对新政权构成威胁,刘秀又起兵于南阳,兴盛于冀州,关东地区基本上在其掌控之中,也就不存在“四面受敌”的危险了。而此时的长安为农民军更始、赤眉控制,欲定都关中是不可能的。

刘秀兴盛于冀州,冀州也就成为刘秀最可靠的大后方了。《续汉志》:“更始时,南方有童谣云:‘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后更始为赤眉所杀,是不谐也;光武由河北而兴,是得之也。”②刘秀由冀州而兴,冀州为刘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冀州的农业是比较发达的,是战国秦汉以来的重要农业区。卢毓《冀州论》曰:冀州“天下之上国也。……

① (汉)班固撰《汉书》卷四〇《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32页。

②《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注引《续汉志》,第11页。

东河以上,西河以来,南河以北,易水以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会,阴阳之所交,所谓神州也”。①《史记·货殖列传》称:“沂、泗水以北,……地少人多”。据统计,西汉末年全国六千万人口,关东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冀州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八十点二零人,位居西汉十四部的第四位,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数(每平方公里十四点七三人),仅次于兖州(一百零三点五一)、豫州(九十二点零四)、青州(八十点七九)。②人口众多是当地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标志,否则是无法养活众多人口的。经济发达的另一标志是当地世家大姓的众多,刘邦定都长安之后,不断徙关东豪强富室实关中,迁到关中的有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总数有十余万口。③汉武帝时期又“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信都的董仲舒、巨鹿耿弇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时期迁到茂陵的④。到西汉后期信都仍有许多豪强富室,如信都的大姓马宠等曾一度据城降服王郞,李忠率军平定叛乱之后,“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⑤正因冀州的经济发达,才能成为刘秀的军事征战活动的粮饷供应地,特别是黄河之北的河内、常山、渔阳等郡。刘秀南定河内,刘秀难于寻找一位合适的河内太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邓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四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刘秀谓寇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刘秀于是复北征燕、代。寇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⑥。刘秀北徇河北之时,邓晨为冀州常山太守。会王郞反,邓晨来到巨鹿追随刘秀,并请命击邯郸王郞。刘秀说:“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邓晨返回常山郡。后来,刘秀追剿铜马、高胡诸部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⑦时刘秀征讨王郞,渔阳太守彭宠“转粮食,前后不绝。”⑧就是到了东汉后期冀州仍是很富裕,有“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之称⑨。

冀州的尚武民风也为刘秀定鼎天下,提供了能征善战的良好的兵源。早在战国时期,冀州地区就以侠客辈出而闻名于世,“荆轲西刺秦王”更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司马迁的《游侠列传》中曾记西汉有代郡诸白。“诸白”,司马贞《史记索隐》:“代,代郡。人有白氏,

①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东道四》引,中华书局1989年,第176页。

②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2-53页。

③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3页。

④《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第2525页;《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第703页。

⑤《后汉书》卷二一《任李邳刘耿列传》,第756页。

⑥《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第621页。

⑦《后汉书》卷一五《李王邓来列传》,第582页。

⑧《后汉书》卷一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502页。

⑨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六一《州郡部七·冀州》,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57页。

豪侠非一,故言‘诸’。”就是此风的遗存。秦汉以来依然如此,冀州北部地区(司马迁所称的“种、代”和燕地)“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燕地民风也是“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冀州中部地区(司马迁所称的“中山”)“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冀州南部地区(司马迁所称的“赵”地)“其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班固最后总结道:“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它州剧。”西汉末期河北地区出现了铜马、高湖等数支农民起义队伍正是这一民风的反映。铫期也对刘秀说:“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今更始失政,大统危殆,海内无所归往。明公据河山之固,拥精锐之众,以顺万人思汉之心,则天下谁敢不从?”①刘秀最初凭借着在信都郡招募的四千人逐渐发展壮大,至刘秀降服铜马等义军之后,实力大增,众至数十万,被关西人称为“铜马帝”,铜马义军的构成主要是冀州百姓。除此之外,刘秀的军队中还有冀州中部地区常山郡的弓箭射手千余人,冀州北部地区太谷、渔阳“控弦万骑”②等,东汉兵种有黎阳营,黎阳营是“光武以幽、冀、并州兵骑克定天下,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③故此,顾祖禹称:“自汉以后,幽燕皆为巨镇。光武资其兵力,克复汉祚”。④刘秀就是率领着由具有尚武任侠民风的军队平定天下的。晋人黄义仲的《十三州记》曰:“冀州之地,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语曰:‘仕宦不偶值冀部。’”冀州的尚武任侠的民风对后世仍有很大的影响。

三、冀州在东汉时期的地位

清人顾祖禹论道:“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周之东也,以河南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而弱;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而丧乱。朱温篡于汴梁,延及五季,皆以河南为归重之地。以宋太祖之雄略而不能改其辙也,从而都汴。都汴而肩背之虑实在河北,识者早已忧之矣。”

⑤富弼云:“伏以河北一路,盖天下之根本也。古者未失燕薊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⑥吕中曰:“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特太宗时未有可取之机耳。”

⑦所以“守关中,守河北,乃所以守河南也。自古及今,河南之祸中于关中者什之七,中于

①《后汉书》卷二〇《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732页。

②《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第704页。

③ 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481页。

④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北直二·顺天府》,中华书局2005年,第440页。

⑤《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六《河南方舆纪要序》,第2083页。

⑥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二月,中华书局1985年,第3729页。

⑦ (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三《契丹和战》,中华书局1977年,第82页。

河北者什之九。”冀州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洛阳都城的安危。

洛阳作为都城之选虽然不如长安①,但是,洛阳也是处于形胜之区的。武王谓周公:“南望三塗,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即是说:洛阳城北有霍太山、黄河山川以为固,南有伊水、洛河环绕以为凭,虎牢、轘辕、崤渑诸关雄峙左右,亦是形胜完固之区,故班固称之为“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洛阳虽有此险要,但是要想都城长治久安,必须御敌于国门之外,即固守河北。东汉建立之初,北边的匈奴、乌桓、鲜卑连年犯境,“当是时,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忧,益增缘边兵,郡有数千人,又遣诸将分屯障塞。”②建武十四年(38年)“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③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④。永初五年(111年),又诏沿太行山的魏郡、赵国、常山、中山四郡缮作坞侯六百一十六所⑤。这期间又遣兵调将,加强北部边防,“是时,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王)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无事。霸在上谷二十余岁。”⑥“帝以(祭)肜为能,建武十七年,拜辽东太守。至则励兵马,广斥候。肜有勇力,能贯三百斤弓。虏每犯塞,常为士卒前锋,数破走之。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寇辽东,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披甲陷陈,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斩首三千余级,获马数千匹。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肜以三虏连和,卒为边害,二十五年,乃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肜慰纳赏赐,稍复亲附。其异种满离、高句骊之属,遂骆驿款塞,上貂裘好马,帝辄倍其赏赐。其后偏何邑落诸豪并归义,愿自效。肜曰:‘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偏何等皆仰天指心曰:‘必自效!’即击匈奴左伊秩訾部,斩首二千余级,持头诣郡。其后岁岁相攻,辄送首级受赏赐。自是匈奴衰弱,边无寇警,鲜卑、乌桓并入朝贡。肜为人质厚重毅,体貌绝众。抚夷狄以恩信,皆畏而爱之,故得其死力。初,赤山乌恒数犯上谷,为边害,诏书设购赏,切责州郡,不能禁。肜乃率励偏何,遣往讨之。永平元年,偏何击破赤山,斩其魁帅,持首诣肜,塞外震慑。肜之威声,暢于北方,西自武威,东尽玄菟及乐浪,胡夷皆来内附,野无风尘。乃

①《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北直方舆纪要序》:“建都之地,关中为上,洛阳次之,燕都又次之。”

②《后汉书》卷二〇《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744页。

③《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第779页。

④《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下》,第64页。

⑤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四九永初五年正月,中华书局1997年,第418页。

⑥《后汉书》卷二〇《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737页。

悉罢缘边屯兵”。①

随着备边的需要,冀州境内长期筑保壁、起烽燧,百姓尚武习战,还形成了一支骁通善战的劲旅,史称“突骑”,即“鱼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②据邹逸麟统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地名索引,“河北”作为地区名,《史记》只七见、《汉书》只六见,多指楚、汉之际的旧赵地,而《后汉书》中作为地区名的“河北”凡四十七见,大多指今天概念中的河北地区,足见地位之重要③。故此,顾祖禹说:“夫河北之足以制河南也,自昔为然矣。”④冀州之安危,直接关系到都城洛阳的安危,关系到东汉王朝的兴衰,其在东汉一朝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①《后汉书》卷二〇《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744—745页。

②《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第675页。

③ 邹逸麟《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④《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六《河南方舆纪要序》,第2085页。

东汉光武帝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措施

东汉光武帝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措施 政治: (1)退文臣,进文吏。严格控制监察诸侯王和外戚。 (2)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原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汉光武帝时,加强了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设有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台正副长官。下设六曹尚书。尚书台专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而原来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也分别该给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不再掌握实权,故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之说。而九卿的事务也多为尚书所分割。 (3)通过御史台、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加强监察。 御史台汉光武帝时,御史台原长官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主管工程,其实际长官为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二人,负责解释法律条文;另设侍御史十五人,负责接收百官奏事,监督百官。 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始于汉武帝时期,至汉成帝时废除,汉光武帝时又重新设立,其既是地方官,又是京官,主要负责监督除了三公外的文武百官和统领本州事务。其下设从事史十二人。在朝见皇帝时,位列九卿之上,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专而坐,号为三独坐。 刺史刺史制度始建于汉武帝时,汉武帝为了加强地方监察,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无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州刺史巡行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可以监察州郡长官和王国相,也可以监察诸侯王,年底奏报于皇帝。刺史职位较低,但巡行时代表中央。汉光武

帝时发展了刺史制度,除了司隶校尉统领的弘农七郡、右扶风、左冯翊外,全国被划为十二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与汉武帝时不同,东汉刺史拥有自己的治所,另外东汉刺史监察州郡,遇事可以直接奏报于皇帝,不需要经过三公。由于汉光武帝时,刺史有了自己的治所,遂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军事:合并县,削减官吏,废除郡国都尉官和都试制度,增强中央军的力量,地方上主要建设黎阳营和雍营两支军队。 经济:(1)释放奴婢,刘秀曾先后六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安辑流民,假民田苑,发展屯田,提倡垦荒 (3)赐民爵、粟帛,赈济灾民。 (4)实施度田政策,但因大姓兵长的武装反抗,最后不了了之。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 王莽统治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群雄逐鹿中原。拥有汉室血统的刘演、刘秀两兄弟也相继起兵,企图重振汉朝。不同的是,哥哥刘演不惜倾身破产,结交天下豪杰,称帝之心昭然若揭;弟弟刘秀却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最终一举夺得帝位,成为名垂青史的东汉开国皇帝。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汉光武帝刘秀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西汉末年的政治形势西汉末年昏君辈出,自元帝以来,国力便江河日下了。汉成帝被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迷得团团转,更是不理朝政,外戚专权的现象愈发严重,加上农民起义频繁,朝廷便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等到汉哀帝继位,汉朝的气数基本将近,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 西汉初始元年(8),王莽废掉了西汉的末代皇帝孺子婴,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新”,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王莽新政。为了根除西汉末年以来积累的诸多问题,王莽一即位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是积重难返,西汉王朝的“痼疾”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治愈的。急功近利的王莽本想迅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却不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巩固统治地位,反而使得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天灾人祸总是相伴相生的,王莽的改制最终以失败告终,加上水旱灾害不断侵袭,中原大地哀鸿遍

野。最终,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刚刚统一的局势又重新分崩离析。乱世出英雄,刘氏宗亲在西汉末年已经遍布天下,各路豪杰都想问鼎中原,这其中也包括南阳的刘、刘秀两兄弟。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牛背上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素来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在即位之前,他虽然也是皇族,但只是空有贵族头衔,实则属于远支旁庶,早已经形同庶民。据《汉书》记载,西汉的皇族后裔在西汉末年已经有十万余人之多,所以所谓的皇室血脉根本不足为奇。刘秀的这一支族人历代生活在南阳,看到天下大乱,各地农民揭竿起义,刘秀的哥哥刘和南阳的诸多子弟也都蠢蠢欲动了。为了一图霸业,刘不惜倾家荡产,到处结交豪杰,招兵买马,刘秀却一直审时度势,静观其变,并劝说哥哥等待时机。可是急躁的刘不为所动,毅然在故乡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所以史上称刘氏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当时限于财力,舂陵军的装备非常落后,据说刘秀都是骑着牛出战的,所以才得了个“牛背上的开国皇帝”的称号。 军备的落后丝毫没有削弱起义军的信心,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他们和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主力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王莽的军队。最终,起义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于新莽地皇四年(23)拥立了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作战有功的刘也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对想要称帝的刘来说,区区司徒哪里能够满足,所以他心中甚为不服。但无奈王莽未灭,不能先自乱阵脚,刘只能委屈自己向刘玄称臣。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创业史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创业史.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本文由zhongjiang112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创业史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靠坚韧意志和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而问鼎天下,由一介平民而成长为光耀史册的一代名君。刘秀作战非常最勇敢,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昆阳大战中,刘秀身先士卒,带领 13 人冲出王莽 42 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亲率三千人的敢死队迂回至王莽军侧后,终以 2 万人的军队大破王莽 42 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西汉与东汉之间的时期,群雄并起,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刘秀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为了消灭这些敌对力量,刘秀多年来征伐不止,无数次死里逃生。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有志者事竟成,最终平定了天下,所以说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作战最多的皇帝。公元前 6 年,西汉皇室后裔刘秀出生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史书上记载,汉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愿去,把她的宫女唐儿送去应付之,汉景帝当时喝醉了酒,睡眼朦胧地“幸之”,于是就有了刘秀这支后裔。世事变迁,刘秀先祖的地位不断下降,从王降为列侯,到他的父亲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公元 3 年,刘秀的父亲去世,他一家人回到故乡南阳,成了普通的平民。对年幼的刘秀来说,皇室后裔只是个传说,自己一点也没有享受到其福荫。此时,风雨飘摇的西汉政权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于公元 9 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权有术,治国无方,他“增重赋敛,刻剥百姓”,法令严苛残酷,并且朝令夕改。王莽曾在 7 年内,四次改换货币,“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老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成废铜烂铁。所有这些导致社会更加混乱,矛盾更趋激化。公元 17 年,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在三个地区爆发: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因以绿林山为基地而得名);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有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因义军均将眉毛涂红而得名);在今河北一带则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铜马军。一时刀兵群起,杀伐之声不断,天下呈军阀割据之势。《后汉书》记载刘秀的相貌是“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须眉长得很漂亮、鼻子高、嘴大、额头宽大,按古代的男性标准来看,应该算是个帅哥了。刘秀早年“勤于稼穑”,就是喜欢种菜种地啥的,常有多余的粮食到宛城(今南阳)去卖。刘秀有个好哥哥叫刘演,豪爽任侠,喜欢结交四方志士,不愿终老于林泉之下。刘演经常笑话刘秀,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刘秀比作乐于干实业的刘仲。在哥哥刘演的激励下,刘秀才“愤而有志于天下”。公元 22 年,一场大灾荒向南阳郡袭来,饿殍满目,哀鸿遍野,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许多人去投奔义军。28 岁的刘秀和刘演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刘秀起初在起义军中并不显眼,他的脱颖而出是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公元 23 年,绿林军已发展至十万人,拥立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义军派主力围攻宛城,同时派王凤、 王常、刘秀等率军两万人北上,连克昆阳(今叶县)、定陵(今郾城西)、郾县(今郾城南),缴获大量物资,供应围宛大军。王莽的都城长安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惊惧不已的王莽急派王邑、王寻调集各州郡精兵 42 万人,号称百万,直扑昆阳,守城绿林军仅八九千人,看着王莽的军队铺天盖地而来,多数将领主张撤离。但此时避开敌人,正在攻打宛城的主力部队就暴露在敌人面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改写历史的关键时刻,刘秀以

东汉光武帝之姐湖阳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东汉光武帝之姐湖阳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东汉光武帝之姐湖阳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湖阳公主,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具有知名性,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湖阳公主这个称号。那么湖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出身如何?有哪些依据可以证实湖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湖阳公主的身世都有哪些品质?从众人的评论之中,是否可以印证湖阳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提及湖阳公主,可能众人并不熟悉,但如果提起光武帝刘秀,那几乎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那么湖阳公主与光武帝刘秀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姐刘黄,是名副其实的皇亲。 湖阳公主刘黄小时候的家境十分贫困,虽然有着不容小觑的出身,但事实上的生活却是父亲早逝,家庭负债累累,为了偿还欠债,同时还要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刘黄的被生活的重担几乎压得透不过气,在弟妹逐渐长大之后,生活才得以改善。从湖阳公主的出身来看,她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并且能够吃苦耐劳的人。 在弟弟刘秀成为皇帝后,湖阳公主便有所改变,她的性格开始变得乖张,这也可能与她眼界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她倚仗着自己的身份,没有将国家的法治放在眼中,并且包庇自己的仆从知法犯法。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湖阳公主是一个性格骄傲、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刘黄的丈夫去世之后,光武帝准备为她在寻一个驸马,最后湖阳公主看中了宋弘,但宋弘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发妻而婉拒了光武帝,在宋弘拒绝了湖阳公主之后,湖阳公主决定皈依道门,从此不离世事。从这点可以看出湖阳公主是一个痴心之人。 湖阳公主墓在什么地方 湖阳公主,原名刘黄,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的斗争中,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所以对仅存的亲人分外的珍惜,特别是对湖阳公主。 湖阳公主在世时,光武帝刘秀就对湖阳公主特别的在意。湖阳公主的丈夫胡珍死后,湖阳公主郁郁寡欢,为了让自己的姐姐再开心起来,为她推荐了当时的才德兼备的大臣宋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_《三字经》_原文_解释_翻译_相关故事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出处】 《三字经》 【解释】 王莽篡位后,法令繁苛,民不聊生,盗贼纷起。刘秀领军攻进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 历史上把光武帝刘秀中兴之后的汉朝称为东汉。 汉朝一共维持了400多年的帝业,董卓挟持汉献帝至长安。董卓死后,汉献帝逃回洛阳,东汉名存实亡。 【故事延伸】 刘秀建立东汉 王莽篡汉后,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因此各地不断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以“绿林军”和“赤眉军”的声势最为浩大。 南阳地主豪强刘秀两兄弟带领的“绿林军”人马,接连几次打败了王莽的大军。 刘秀,字文叔,西汉末年南阳郡人,出生于西汉南顿县,即今河南省项城市,西汉皇族后裔,汉高祖九世孙。 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他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公元22年,“绿林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提出“人心思汉”的口号,正式立刘玄为皇帝,恢复汉朝,改年号为“更始”。 不久,汉军攻破长安城,杀了王莽,维持了16年的王莽新朝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刘秀两兄弟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始帝刘玄害怕极了,就找借口杀了刘秀的哥哥。

刘秀知道自己还不能与刘玄抗衡,便主动向刘玄赔不是。有人问起原来的功绩,他谦虚地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 更始皇帝过意不去,便封他为破虏大将军,派他去黄河以北安抚州郡官民。 刘秀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认为进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自立为皇帝,他就是汉光武帝。 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更始、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刘秀在位33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东汉一朝成为我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光武大帝刘秀简介

光武大帝刘秀简介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 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钦曾任南顿令。庙号世祖,谥光武帝。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地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六年统一了关东,使河西的

窦融归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经过12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1/10。与此同时,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史称“中兴”。 建武十五年,刘秀针对当时“田宅逾制”和隐瞒土地户口的严重现象,下令全国检核土地户口。郡县守、令不敢触动贵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过程

关于光武帝【刘秀】的诗词

关于光武帝【刘秀】的诗词 道次舂陵怀古二首》 郁郁舂陵旧帝家,黍离千古此兴嗟。萧王何事为天子,本爱金吾与丽华。《咏史诗?6?1昆阳》(唐.胡曾) 师克由来在协和,萧王兵马固无多。谁知大敌昆阳败,却笑前朝困楚歌。 《咏史诗?6?1滹沱河》(唐.胡曾) 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滹沱河二首》(南宋.文天祥) 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萧王麦饭曾仓卒,回首中天感慨多。 明堂诗》(东汉.班固) 于昭明堂。

明堂孔阳。 圣皇宗祀。 穆穆煌煌。 上帝宴飨。 五位时序。 谁其配之。 世祖光武。 普天率土。 各以其职。 猗欤缉熙。 允怀多福 题山居》(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 《满江红·光武帝刘秀》 豁达宽容,成就了,中兴伟绩。能文武,刚柔相济,奇兵突击。勇猛多谋成大事,推心置腹添鹏翼。得民心,跃马扫群雄,无人敌。

释刑婢。均税率。勤政事。崇儒德。赞修文偃武,与民生息。宽厚爱民民众拥,秀才治国江山碧。有志者,万事竟成真。乾坤赤。 《军次,游赵故城邯郸宫二首》 (张学良) 沽酒邯郸大道旁,村人都说武灵王。 英雄应有笙歌地,不比吴宫响屟廊。 光武艰难定洛中,滹沱一饭困英雄。 当年天下归心日,都在邯郸古赵宫。 《水龙吟》(南宋.葛立方) 九州雄杰溪山,遂安自古称佳处。云迷半岭,风号浅濑,轻舟斜渡。朱阁横飞,渔矶无恙,鸟啼林坞。吊高人陈迹,空瞻遗像,知英烈、垂千古。忆昔龙飞光武。怅当年、故人何许。羊裘自贵,龙章难换,不如归去。七里溪边,鸬鸶源畔,一蓑烟雨。叹如今宕子,翻将钓手遮日,向西秦路。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第一节乐此不疲 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3.译文:(光武帝)经常带领公卿、郎、将讲论经学道理,半夜才休息。皇太子见光武帝长期这么辛苦,从不懈怠,怕他累坏了身体,就找个机会劝他说:陛下您有大禹和商汤的圣明,但没有黄帝和老子的修身养性的福分,愿您能保养好精神,悠闲自得,求得安宁。光武帝说:我自己乐意这样,不知道疲惫啊! 4.释义: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见《现代汉语词典》)。 5.简评:乐此不疲,是一代名君勤政为民的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把繁杂、辛苦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去承担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视苦为乐,化苦为乐,以苦为乐。光武帝的“夜分乃寐、乐此不疲”,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是对江山社稷极其负责任的真实感情流露。但愿吾辈现代人都能如光武。 第二节手不释卷 1.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引注《江表传》。 2.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译文:(孙权教育吕蒙)说:“光武帝戎马倥偬,日理万机,承担着繁重的军务,但他依然坚持读书,手不离书卷。” 4.释义:释:放下;卷:书本。手中的书总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见《六用成语词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 5.简评:光武“当兵马之务”,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况我等闲人乎?理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吕蒙出身行伍,但他能接受孙权的提醒,并立即付诸行动,发奋读书,努力学习,不久就大见成效,以至于过去看不起他的人见到他时惊呼: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读书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手不释卷,是一种学习劲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手不释卷,可以优化个人形象,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吕蒙就是例子;手不释卷,可以务实工作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光武就是例子。 第三节有志者事竟成(落落难舍) 1.出处:《后汉书·耿弇列传》。 2.原文:后数日,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舍,有志者事竟成!” 3.译文:几天以后,光武帝到达临淄亲自犒劳三军,召集群臣相会。光武帝对耿弇说:“过去韩信(西汉时刘邦的大将军)攻破历下城开创了基业,今天耿将军你攻下祝阿城而扬立功名。……古今之事,正好都发生在齐地的西部,你的功劳完全可以与韩信相提并论。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投降的敌人,将军你却是独自战胜强大的敌人,你建立功劳比韩信更难呀。……耿将军你此前在南阳时提出收服河北、山东的大计,我常常以为力量达不到而不敢想,感到难以完成。现在都做到了,可见是只要有志气,再难的事都办得成啊!” 4.释义:竟:终于。指意志坚定的人,终究会把事情做成功(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有志者事竟成。在庆功会上,光武帝指着耿弇,现身说法,以其亲身经历,教育三军,教育群臣,其实也是在教育我等后人:只要有志气,再难的事情都可以办得成;只要有志气,心中的理想就可以成为现实。是啊,耿弇在舂陵提出平定河北的计划,虽然当是光武帝因没有十足的成功把握而不敢奢望,但这一计划符合光武帝平定天下的理想,是光武帝统一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此前,虽然其中的故事总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仔细研读过。根据张老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揣摩,确实收获良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我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胸有大志。无论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还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其次,一个领导者要具备“大义名分”。这点在中国的管理中尤其重要。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影响力,首先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力来源首先要来自于职位权力中的法定权利。只有权力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在这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这个大义名分,我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这里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可以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

汉朝历代皇帝简介

汉朝历代皇帝简介 西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中阳里人,汉族,字季,原为地痞无赖,后买官当上泗水亭长。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后趁关中兵少趁虚入。数败于项羽,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登基不久在白登城被匈奴国冒顿单于包围数月,被迫求和。在位后大杀功臣,激起英布谋反并被击成重伤,旋归天。 汉惠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在位7年。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公元前180—公元前157年在位。他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他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他在位的23年成为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与汉景帝并列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1)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窦姬(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 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 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个性特征。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族,出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

皇路店镇镇情简介1

皇路店镇镇情简介 皇路店镇位于南召县东南部,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征战路过而得名。全镇辖25个行政村,289个村民小组,5.6万人,耕地4.8万亩,是南召县唯一平原乡镇。 近年来,皇路店镇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成绩卓著。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科普示范乡镇”和“省科普示范基地”,被南阳市委、市政府授予企业发展、计划生育和信访稳定工作“先进乡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五好乡镇党委”、“城乡规划与实施优秀乡镇”、“市级卫生先进乡镇”和“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南阳市三星级小城镇”、“南阳市50强镇”、“南阳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连续多年荣获南召县目标管理一等奖。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皇路店镇地处南召、方城、卧龙三县区交界,是南召县南大门;南距南阳30公里,西到县城40公里,北临古城云阳30公里,东依汉江支流白河;距许平南高速30公里、太澳高速15公里、南阳国际机场40公里;省道豫02线纵贯南北,豫联14线跨越东西,焦枝铁路穿境而过;建有客流量30000余人、货运量10000吨以上的大型火车站一座;境内鸭河口水库库容量13.5亿立方米;鸭河口一期、二期火

力发电厂年发电量超100亿度,正在筹建的孟山核电站距镇区12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和观光旅游的一片热土。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倾全镇之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8亿元,实现了新政府搬迁,新建办公、后勤、站所及住宅楼5幢;新修豫联14线新街、电信南大街2条,改造黄石大街、老街、黄河南路、文化路、温泉路5条,安装路灯1000余盏,新建花坛21座,栽植绿化树木10万余棵;新建尹店蔬菜市场、鸭河电厂西大门蔬菜市场2处;设立鸭河工业园区、豫02线工业园区和魏庄花生米加工园区3处;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修村村通道路72公里,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长廊30余处,农村改厕改厨改圈500余户,基本实现“六通五有六化”标准,形成市级文明新村3个、县级文明新村6个。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三、招商引资硕果盈枝 近年来,通过政策激励、网络构架、真诚服务等多策并举,全镇落户非公有制企业56家,总投资额达4亿多元,规模较大的有天瑞集团投资1.5亿元兴建的鸭河粉磨站,年可产水泥200万吨;南阳市上野忠德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造的碧水山庄,占地200亩,拥有24幢别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历代中国皇帝概述!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皇帝了,因为他们是专制社会的最高统治人。其的作用大于任何名臣良相。有明确记载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的皇帝史,没有哪个时代没有皇帝。即使在辛亥革命后,中国依旧是人治,某个人的治理。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时间内,共产生了331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很多是杰出的皇帝政治家,其中是有始有终的好皇帝、道德皇帝,也有很多是有作为的文治武功好皇帝,还有是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大贡献的皇帝。但有德兼有功的皇帝就很少了。 要说皇帝首先就须是始皇帝赢政,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岁。统一中国,统一全国的法律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而且又使华夏民族的领土空前的扩大,但不爱惜百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且焚书坑儒,开思想专制之先河,致使中国两千年的政府皆秦政也。人民积怨很深。种下了灭亡的种子。再经过秦二世的浇灌,终失九鼎。赢政虽是个暴君,但相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杰出皇帝。 然后就是刘邦统一中国,给天下带来和平,但大杀功臣,连萧何都被关进监狱里。缺少万民景仰的道德观念。刘邦在位8年。相对于国家人民,可谓杰出皇帝。转自铁血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9346132.html,/

到后来清除吕家专权之后,就是文帝刘恒无为的有为而治,“废除受孥连坐、诽谤妖言之法,亲耕籍田,除肉刑,免天下田租。是以海内富庶,礼仪大兴,一年断案只数百件,几乎到了刑罚放弃不用的程度”。刘恒在位23年去世。其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废除了秦商鞅以来的“受孥连坐”,这种一家犯罪,邻里数家并罚的野蛮的毫无情理之法,而同时又废除“诽谤妖言”之法,又废除肉刑,这些都是在中国的专制社会是个划时代的进步,刘恒死前要求丧事从简,并缩短守丧日期。这在当时是开先河的,可谓天下数一数二的德君。 到了景帝刘启,继承了文帝的休息养民的政策,赢来了汉朝的的“黄老之治”到“文景之治”,约五十年。但贬丞相申屠嘉,诛晁错,杀功臣周亚夫。相比文帝就差许多了。在位16年。总的来说是个好皇帝。 景帝的儿子,雄材大略的武帝刘彻立。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岁。在位54年。期间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思想,并以此选拔官吏。是以人才集中于朝野上下。然后依仗“文景之治”积累下的财富,重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的侵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致使“汉”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子林中。那时汉民族的口号是:“犯我强汉者,虽远比诛”。但武帝好大喜功,为了大宛国的千里马,就发动战争。常年战争,百姓死伤无数,经济难以恢复。而且又大兴土木,任用酷吏,买官卖官,和秦始皇一样到处求长生不老之术。致使天下民怨沸腾,太子也与其反目而亡。幸好

刘邦项羽分析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汉光武帝刘秀赊旗的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赊旗的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建立新朝。幸有汉平帝一宠幸宫女怀有身孕,被忠于汉室的老巨暗助逃回家乡新野,生下刘秀,刘秀长到十多岁时已显出尊贵之相,他常牧牛取草于白河岸边。王莽得到消息,使派新野县尉带兵追杀刘秀。刘秀性起,骑牛迎战,杀新野尉得马。王莽相继多次派兵田边堵截,由此而在南阳白河、唐河沿岸周边各地留下了许多关于王莽追刘秀的传说。回收老酒收集整理,为大家讲述刘秀的故事。 新莽地皇年间,中原连年大早,瘟疫,蝗灾肆虐,民不聊生,怨恨四起,纷纷操戈。组织了绿林、赤眉等义军反对王莽新朝。有一天,刘秀探进王莽追兵至除旗店(当时叫兴隆店).在一家刘记酒店饮酒时,看到店外迎风飘扬的“刘记”酒旗,便灵机一动,赊下写有“刘记”的酒旗。刘秀立志招兵反莽,救民于水火之中,并以“刘记”酒旗为标记,大张旗鼓地宜传白己是汉刘皇家后代的龙子身份。公元22年,刘秀卖谷于宛,购臵兵器,带领在南阳新野、颍川各地选招的二十八宿将起兵,转战于小长安之间。当年,王莽派前队大夫甄阜、梁丘赐等人,截击刘秀,刘秀败退。公元23年正月,刘秀率兵击败了他们,并以新野环周围根据地致力中兴刘汉;当年六月,刘秀于宛纳新野女阴丽华为妻。自此刘秀施展才干,大战王莽于唐子山、湖阳、南阳、昆明等地,后经过多年征战,成就了东汉数百年帝业。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登基后,遂下旨将兴隆店更名为赊旗店,设九座城门,“龙泉酒”更名为“赊店老酒”。

可想而知,在封建社会皇道尊严之下,其他再大的的城池也不能像京城一样建九座城门,而赊旗店这一小镇可设有九座城门,就是因为光武帝刘秀所封之故。公元25年,刘秀登基后,念兴隆店刘老板赊旗有功,亲封兴隆店更名为“赊旗店”,“龙泉酒”亦随之更名为“赊店老酒”,以作宫廷御用。(了解更多,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9346132.html,)

刘秀与他的功臣

刘秀与他的功臣 一、刘秀本身的素质 刘秀出身于贵族官僚家庭。他的四世祖刘买为春陵节侯,曾祖刘外曾任郁林太守,祖父刘回为钜鹿都尉,父亲刘钦任南顿县令,家庭的条件比较优越。刘秀在28岁起兵反王莽前,已有很丰富的社会经历。曾在家经营过田业,“勤于稼穑”〔1〕,故“南阳旱饥,而上田独收”〔2〕。还经过商,“曾卖谷于宛”〔3〕,并打过官司,为其季父春陵侯家“诣大司马府,讼地皇元年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刍钱若千万。”〔4〕而更重要的经历是他曾去长安入太学,“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5〕但刘秀在太学并没有死啃书本,而是“太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高才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且知间里奸邪、吏治得失。”〔6〕这就说明刘秀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关心时事政治,并且还喜欢交结游侠之士,南阳的上层人物来长安,刘秀都热情接待,“为之邸,闇稽疑义。”〔7〕这都说明刘秀与“能为产业”〔8〕的刘邦哥哥刘仲不可同日而语。 从以上的经历来看,刘秀是一位社会经验丰富又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唯一具有大学学历的人,这就塑造了刘秀是一位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具备了创造出中兴汉业的杰出素质。 谈刘秀的素质,不能忽视他的“柔”与“刚”的两面性。

先谈刘秀的“柔”。建武十七年(41年)十月间的一次家族宴会上,刘秀的伯母婶娘喝的酒酣耳热异常高兴,相互间都提到刘秀青年时的情况,说:“文叔(刘秀字)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刘秀听后笑着回答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9〕刘秀的宗室诸母所说的“直柔”,就是正直、柔和,是作为人的性格、品行来说的,刘秀所说的“柔道”,则是指治理国家的政治原则,指导思想来说的。所谓“柔道”,实质就是“儒道”,也就是儒家所行的“仁政”。在刘秀的一生政治生涯中,确实始终贯穿这种“柔道”精神,这与他在太学生时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熏陶是分不开的。 刘秀对儒学的重视,虽在战争期间也没有改变。史称“及光武受命中兴,群雄崩扰,旌旗乱野,东西诛战,不遑启处,然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10〕又说:“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11〕还说“初,军旅间贼檄日以百数,上犹以余暇讲诵经书,自河图洛书,谶记之文,无不毕览。”〔12〕刘秀在当了皇帝之后更加重视儒术。他“旦听朝,至日晏,夜讲经听诵。坐则功臣特进在侧,论时政毕,道古行事,次说在家所识乡里能吏,次第比类,又道忠臣孝子义夫节士,坐者莫不激扬凄怆,欣然和悦,群臣争上前,常连日。”〔13〕刘秀这样不辞辛劳地宣扬儒道,使太子刘庄感到“有失黄老养性之道”,劝他

高中议论文作文:刘秀

刘秀 刘秀是刘邦九世孙,是南阳郡的地方豪族。新莽末年国家动荡,各地寇盗蜂起。22年,刘秀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 二十五年间,刘秀在柏乡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此后,刘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中国。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社会逐渐从新朝末年的动荡中恢复,故称“光武中兴”。 刘秀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称帝之后遣众将攻伐四方,往往能从前方上报的排兵布阵形势中发现问题,有时因前方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便为敌人所败。此外,刘秀待人诚恳简约,宽厚有信,窦融、马援等均由此归心。对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内迁入塞,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缘边八郡,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 有人这样评价刘秀:“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榄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

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汉光武帝刘秀的祝文是:“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刘秀是个宽厚简易的人。在统一过程中,刘玄的一些手下曾参与谋害他的哥哥,他能够不计前嫌地招降并厚待;分封功臣时,不顾他人劝说,将最大的封地划到了四县之广;战争尚未结束,就将原来十分之一的税率减到三十分之一;凡此种种,都成为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在统一之后,他废郭皇后及太子刘强,立阴皇后及次子刘阳,犹能令郭皇后到其子中山王的封国安享余年,两子之间不生嫌隙,也没有受到臣下及后人的议论。王夫之《读通鉴论》称:“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

东汉十大名将

东汉十大名将 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以落魄王族之躯奇迹般建立了伟大的东汉王朝,中兴大汉。助其开疆拓土的有云台二十八将,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东汉一朝近两百年,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武将,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下面介绍东汉的十位著名武将:一、邓禹字仲华,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二、吴汉无终夺军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吴汉曾任新朝宛县亭长,后在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为安乐令。后归顺刘秀,封偏将军、建策侯。此后,吴汉斩杀苗曾、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吴汉任大司马、广平侯,先后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吴汉死后,谥号忠侯。太原郭泰赞曰:射马擒王,兵机莫测。出险履危,不动声色。儒雅彬彬,功名任职。图像云台,中兴辅翼。三、冯异荒亭进粥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

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在军中,谥曰节侯。四、寇恂高平斩使字子翼,汉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寇恂出身世家大族,原是新朝上谷功曹,后与耿弇一起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承义侯。此后,寇恂镇守河内,治理颍川、汝南,协助刘秀建立东汉。五、岑彭字君然,东汉初年军事家,汉族,南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岑彭原是新朝的棘阳县长,后无奈归降更始政权,被任命为归德侯,隶属于刘演。刘演被杀后,岑彭又成为大司马朱鲔的校尉,被荐为淮阳都尉,又迁任颍川太守。建武元年(25年),岑彭归降刘秀,被任命为刺奸大将军,督察众营。刘秀称帝后,岑彭拜廷尉,行大将军事。建武二年(26年),岑彭升任征南大将军,封舞阴侯。建武八年(32年),岑彭随帝攻破天水,灭隗嚣。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伐公孙述,阵战侯丹,直抵成都。公孙述派遣刺客,乘夜间将岑彭刺死。岑彭死后,谥号壮侯。六、马援马革裹尸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