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 ,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即在职业学校(Berufsschule) 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德国宪法规定,凡18 岁前不上其他学校的青年必须就读职业学校。大约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企业的实习培训期(也称“学徒期”)平均为 3 年。企业与国家共同分摊培训费用:企业向学徒支付报酬,国家承担职业学校经费。学徒在这三年中除了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外,还必须每周去职业学校上1 至2 天课。除一般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不论学习何种职业,培训结业时必须进行考试,考试制度十分严格,由工商业或手工业联合会的委员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有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目前有大约50 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大型企业都自办职业学校,其毕业生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企业还能得到国家财政补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 [ 1]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继续接受高级别职业教育的机会,甚至有机会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职业专科学校(Berufsfachschule) 是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期限

1 至3 年。高级专科学校(Fachoberschule) 是更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招收实科中学(Realschule) 的毕业生。高级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可进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 深造。应用科学大学是

20 世纪60 年代德国高校扩张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德国特征的学校,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在德国,如今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它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它的学制比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短。[2]专业课程组织紧凑缩短了平均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更快进入职场。此外,它与实际工作联系更为紧密。

原则上,德国不允许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正式就业。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这种“双元制” 职业教育也是德国经济能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德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2013 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中指出,“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使企业能够结合实际、更有目的性地培养未来员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年轻人的录用率,使他们的就业更有保障。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 年三月德国25 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是7.6%,为欧洲同期最低。2012 年德国境内共签订了551 272 份培训合同,相比起2011 年减少了3.2%,而企业里培训岗位的空缺却达到了33 275 个,比上一年增加了12.1%,这折射出供需关系的地区性与职业性差异。企业反映,学徒招聘变得困难,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多于三分之一找不到学徒,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不少企业也因此退出了职业教育的行列,2008 年全国还有24%的企业参与其中,到2012 年这个份额降到了21.7%。[3]企业的投入本是德国“双元制” 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但目前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里的培训岗位不够;另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缺乏,不少岗位无人申请。这种困境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过去十年

间,进入高校深造逐渐成为中学毕业生的首选,从2003 年到2013

年德国大学的入学比例提高了34.2%,职业教育遭受冷落,社会地位下降,人才供应不足。

2014 年二月份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过去的

2013 年里有33 500 个企业培训岗位空缺,同时也有21 000 名适龄青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4]政府希望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改善职业教育的供需失衡。

三、德国政府的改革措施

(一)强调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个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能够获得从事某项职业的资格,并以此来融入由职业群体组成的社会中。社会学家将德国称为职业社会

(Berufsgesellschaft),因为职业原则(指采用职业标准来

组织生产行为)对德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德国的各行各业存在着一套准则,并以此来规范生产。德国的行业协会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负责对培训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对培训合同进行审查管理,并制定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管培训过程,最后还负责组织结业考试。[5]行会保证了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都采用职业标准进行衡量和规范,帮助接受了职业教育的人才更快地融入到职业社会。

行业规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德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因此学校和企业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继职业学校之后,普通中学也开始

成为了新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为了扭转职业教育逐渐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劣势,政府对现行的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修订,特别强调在中学里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以期吸引更多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同时,为了解决供需关系的区域差异,政府还鼓励跨地区的相互合作。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各个州政府在教育的立法方面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因此职业教育只是在各州的管辖范围内进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联邦州与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联邦州之间各自存在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的问题,通过跨地区的校企合作可以优化人员的配置。州与州之间可以签订职业教育的特殊协议,保证校企合作在联邦州的层面上进行,目前已有德国西部的北威州与东部的图林根州达成了合作协议。各个地区在培训时间和内容上要进行协调,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同时通过跨地区的合作交流,促使培训机制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推动以信息化为手段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中学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是独立的第一步,除了能够由此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之外,也能够更快地融入德国的职业社会,成为技术性人才。网络是时下年轻人获取资讯的最主要途径,各类社交媒体是与年轻人建立联系的最佳手段,因此相关的职能部门也开始借助互联网来传播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联邦教育研究部与联邦经济能源部联合举办了一项名为“职业教育——不可战胜的实用性” (Berufliche Bildung —praktisch unschlagbar) 的形象活动,以提高职业教育在民众中的声

望。这项活动的专门网站http://www.praktisch-unschlagbar.de ,建立于2011 年,

至今已有超过17 万的访问量,年轻人通过访问网站,获得职业教育的信息,并有专业顾问提供咨询问答。社交媒体Facebook 上也建立了名为“最好的职业教育”(Best of Ausbildung) 的活动主页,每天更新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关的最新信息。各个政府部门都致力于为推动职业教育建立更多的专门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让民众了解职业教育,重新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三)促进受教育机会平等

2005 年新颁布的教育法主要目标是确保并增加所有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避免由于出身和社会地位所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移民在德国一直是热议的话题。随着欧盟的建立,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幅度加大,德国境内的移民数量也直线上升。教育一体化是欧盟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德国作为欧盟的创始成员国,对推动欧洲范围内教育一体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的高福利吸引了大量移民,成为欧洲境内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国,移民成为了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吸引更多的移民或者移民后代接受职业教育,也有助于解决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为了使具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来,移民局在全国各个地区都举办了职业教育宣传会议,专家学者和移民组织都不遗余力地在当地进行宣传活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

质,更好地服务于德国社会。其中移民人数最集中的鲁尔区是宣传的重点区域。保证全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也包括身有残疾的年轻人,政

府鼓励企业为残疾人提供专门的培训岗位,使他们也能够成功地融入德国这个职业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四)其他措施

政府充当中介:针对中小企业在培训岗位招聘时的困境,联邦经济及科技部推出了专门的中介项目,以帮助准备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在愿意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中,寻找到最契合自身发展的职位,建立中小企业与年轻人间的联系。同时,为保证中小企业的培训质量,保证受训的年轻人达到合格的职业标准并且能够获得最准确的相关信息,联邦经济能源部还制作了一个网站http://www.stark-fuer-ausbildung.de ,针对性地为有需要的年轻学徒提供专业的建议。

提供职业起步阶段的帮助:联邦就业局在2013 年投入了5060 万欧元在1000 多所示范性学校安排了专业人员,支持和帮助刚刚开始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联邦劳动与社会部与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也分别推出了特别项目,在全德国范围内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推广业余职业培训:这一项举措主要是针对年轻的父母,让他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接受职业教育,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四、启示与建议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时代的变迁到如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各国职业教育的模范。德国

政府为解决职业教育在本国社会地位下降人才供应不足而采取的相关

措施,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以推动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考虑到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性差异,应当充分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优势,将制定有针对性政策的权利下放给地方政府,以促进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的结构。政府从宏观层面上促进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二)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政府应当进行奖励,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在职业化的环境中能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三)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远不如学术教育,民众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误解。利用媒体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拟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的高考,意图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与本科教育平行的地位,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最有力的支持。

(四)制定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确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需要

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确保职能部门的

透明化和管理民主化,促进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健康发展。现行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1996 年颁布的,距今已有将

近20 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修订补充。另外,在各个行业中也应

该制订行业规范,并以此来指导职业教育。

(五)扩大职业教育的受众范围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受众主要是中学毕业升学的年轻人,有不少的年轻人在中途辍学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政府可以降低进入职业学校的门槛,同时丰富职业教育的手段如开办夜校或周末班,创造条件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让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