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

专题五:解析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

一、考点回顾 1.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 .直线的方程

a.点斜式:)(11x x k y y -=-;

b.截距式:b kx y +=;

c.两点式:

121121x x x x y y y y --=--; d.截距式:1=+b

y

a x ;

e.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1l ,2l 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重合(有无数个公共点).在这三种位置关系中,我们重点研究平行与相交.

(4).简单的线性规划.

①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如果由x 、y 的一次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来表示,称为线性约束条件.

②都有一个目标要求,就是要求依赖于x 、y 的某个函数(称为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特殊地,若此函数是x 、y 的一次解析式,就称为线性目标函数.

③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2. 圆

(1).圆的定义 (2).圆的方程

a.圆的标准方程,

b.圆的一般方程,

c.圆的参数方程 (3).直线与圆 3.圆锥曲线

(1).椭圆的性质

离心率e (0e 1)

=<<c

a

准线方程l l 12x x :=;:=-a c a c

22

l l 12y y :=;:=

-a c a c

22

焦点半径

|MF 1|=a +ex 0,|MF 2|=a -ex 0

|MF 1|=a +ey 0,|MF 2|=a -ey 0

点和椭圆的关系

在椭圆上

x a y b x y 022

022

001+

=?(,)(k 为切线斜率),y kx =±a k b 222

+(k 为切线斜率),

y kx =±b k a 222

+切线方程

x x a y y b 02

02

=1

(x 0,y 0)为切点

x x b y y a 02

02

=1

(x 0,y 0)为切点切点弦方 程

(x 0,y 0)在椭圆外x x a y y

b

0202+=1(x 0,y 0)在椭圆外

x x b y y

a

0202+=1弦长公式

|x x |1+k |y y |1+

1k 212122

-或-其中(x 1,y 1),(x 2,y 2)为割弦端点坐标,k 为割弦所在直

线的斜率

(2)双曲线的性质

条件

P ={M|MF 1|-|MF 2|=2a ,a >0,2a <|F 1F 2|}.

P {M|

|MF |M l |MF |

M l e e 1}1122=点到的距离=点到的距离

=,>.

标准方程

x a y b 2222-=>,>1(a 0b 0)y a x b 2222-=>,>1(a 0b 0)顶点

A 1(-a ,0),A 2(a ,0)A 1(0,-a),A 2(0,a)轴

对称轴:x 轴,y 轴,实轴长|A 1A 2|=2a ,虚轴长|B 1B 2|=2b 焦点F 1(-c ,0),F 2(c ,0)

F 1(0,-c),F 2(0,c)

焦距|F 1F 2|=2c(c >0),c 2=a 2+b 2

离心率

e (e 1)

=>c

a

准线方程l l 12x x :=-;:=a c a c

22

l l 12y y :=-;:=

a c a c

22

渐近线方 程y x(0)

=±或-=b a x a y b 2

222y x(0)

=±或-=a b y a x b 222

2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x a y b

2

222-=≠k(k 0)y a x b

222

2-=≠k(k 0)焦点半径

|MF 1|=ex 0+a ,|MF 2|=ex 0-a |MF 1|=ey 0+a ,|MF 2|=ey 0-a y kx =±a k b 222-(k 为切线斜率)

k k >或<-

b a b a y kx =±b k a 222-(k 为切线斜率)

k k >或<-

a b a

b x x a y y

b

0202-=1((x 0,y 0)为切点

y y a x x

b

0202-=1((x 0,y 0)为切点

切线方程xy a a ((x y )2200=的切线方程:

=,为切点x y y x

002

+

(3).抛物线中的常用结论

①过抛物线y 2=2px 的焦点F 的弦AB 长的最小值为2p

②设A(x1,y),1B(x2,y2)是抛物线y2=2px上的两点,则AB过F的充要条件是y1y2=-p2

③设A,B是抛物线y2=2px上的两点,O为原点,则OA⊥OB的充要条件是直线AB恒过定点

(2p,0)

(4).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称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与一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定点叫做焦点,定直线叫做准线、常数叫做离心率,用e表示,当0<e<1时,是椭圆,当e>1时,是双曲线,当e=1时,是抛物线.

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这里我们把圆包括进来)

(1).首先会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是相交、相切、还是相离的

a.直线与圆:一般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跟圆的半径相比(几何法),也可以利用方程实根的个数来判断(解析法).

b.直线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一般联立方程,判断相交、相切、相离

c.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有自己的特殊性

(2).a.求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b.根据其它条件求圆锥曲线方程

(3).已知一点A坐标,一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P、Q,且中点为A,求P、Q所在的直线方程

(4).已知一直线方程,某圆锥曲线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求某个值的取值范围(或者是圆锥曲线上

否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

5.二次曲线在高考中的应用

二次曲线在高考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通过以二次曲线为载体,与平面向量、导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进行综合,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并与高等数学基础知识融为一体,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其设问形式新颖、有趣、综合性很强。本文关注近年部分省的高考二次曲线问题,给予较深入的剖析,这对形成高三复习的新的教学理念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重视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与平面向量的巧妙结合。

(2).重视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与导数的有机联系。

(3).重视二次曲线性质与数列的有机结合。

(4).重视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有机结合。

6.知识网络

二、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一 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

常见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单动点的轨迹问题——直接法(五步曲)+ 待定系数法(定义法); (2)双动点的轨迹问题——代入法;

(3)多动点的轨迹问题——参数法 + 交轨法。

例题1. 已知⊙M :x Q y x 是,1)2(2

2

=-+轴上的动点,QA ,QB 分别切⊙M 于A ,B 两点,(1)如果

3

2

4||=

AB ,求直线MQ 的方程;

(2)求动弦AB 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

解析:(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找出关系。

曲线与方程

直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点斜式 两点式

一般式 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 在线外——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线上 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

重合

交点 夹角 简单的线性规划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垂直 圆 圆的定义 圆的方程 标准式 一般式 参数式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 判定方法: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R 的比较

圆外

圆上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应用两立方程的解式 圆心点与两半径和(差)比较 位置关系

判定方法:圆心距离与两半径和(差)的比较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圆的切线

相等 交点 弦长 位置关系 判定方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与半径R 的比较

圆锥曲线——椭圆、曲线、直线—定义—标准方程 性质:对称性、焦点、顶点、 离率、准线、焦半径等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1)由324||=

AB ,可得,3

1

)322(1)2||(||||2222=-=-=AB MA MP 由射影定理,得 ,3|||,|||||2=?=MQ MQ MP MB 得 在Rt △MOQ 中,

523||||||2222=-=-=MO MQ OQ , 故55-==

a a 或,

所以直线AB 方程是

;0525205252=+-=-+y x y x 或

(2)连接MB ,MQ ,设),0,(),,(a Q y x P 由 点M ,P ,Q 在一直线上,得

(*),2

2x

y a -=-由射影定理得|,|||||2MQ MP MB ?=

24a +1(**) 把(*)及(**)消去a ,

并注意到2

1

)4

7

(2

2

≠=

-+y y x 点评:合理应用平面几何知识,这是快速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例题2. (湖北省十一校)在直角坐标平面中,△ABC 的两个顶点为 A (0,-1),B (0, 1)平面内两点

G 、M 同时满足:①0GA GB GC ++= , ②||MA = ||MB = ||MC ③GM ∥AB

(1)求顶点C 的轨迹E 的方程

(2)设P 、Q 、R 、N 都在曲线E 上 ,定点F 的坐标为2, 0) ,已知PF ∥FQ , RF ∥FN 且PF ·RF = 0.求四边形PRQN 面积S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本例(1)要熟悉用向量的方式表达点特征;(2)要把握好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弦长公式,灵活的运算技巧是解决好本题的关键。 解:(1)设C ( x , y ),

2GA GB GO +=,由①知2GC GO =-,∴G 为

△ABC 的重心 ,

∴ G(3

x ,3

y ) 由②知M 是△ABC 的外心,∴M 在x 轴上

由③知M (

3

x

,0), 由|| ||MC MA = 2

22()1()3

3

x x

x y +=

-+

化简整理得:2

213x y +=(x ≠0)。 (2)F 2,0 )恰为2

213

x y +=的右焦点 设PQ 的斜率为k ≠0且k ≠±

2

2

,则直线PQ 的方程为y = k ( x 2) 由2222

2

2

(2)(31)62630330

y k x k x k x k x y ?=-??+-+-=?+-=?? 设P(x 1 , y 1) ,Q (x 2 ,y 2 ) 则x 1 + x 2 = 22

6231k k + , x 1·x 2 =226331

k k -+ 则| PQ | 21k + ·

21212()4x x x x +-

= 2

1k +·22222

6263

()43131

k k k k --?++ = 223(1)

k +

RN ⊥PQ ,把k 换成1

k

-得 | RN | = 22

3(1)3k k ++ ∴S =

1

2

| PQ | · | RN | =22

226(1)(31)(3)

k k k +++ =2

28

213()10

k k

-

++)

22183()102k k S ∴+

+=- 221k k +≥2 , 82S ∴-≥16

3

2

∴≤ S < 2 , (当 k = ±1时取等号)

又当k 不存在或k = 0时S = 2 综上可得

3

2

≤ S ≤ 2 ∴S max = 2 , S min =

32

点评:本题考查了向量的有关知识,椭圆与直线的基本关系,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不等式,转化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二 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

例题3.设F 1、F 2为椭圆14

92

2=+y x 的两个焦点,P 为上一点,已知P 、F 1、F 2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 1|>|PF 2|,求

|

||

|21PF PF 的值.

分析:由已知,F 1不是直角顶点,所以只要对P 、F 2中哪一个是直角顶点分两种情况即可. 解法1:由已知,|PF 1|>|PF 2|,|PF 1|+|PF 2|=6,|F 1F 2|=52,

若∠PF 2F 1为直角,则|PF 1|2=|PF 2|2+|F 1F 2|2,可解得:|PF 1|=

314,|PF 2|=3

4

,这时2

7

||||21=PF PF .

若∠F 2PF 1为直角,则|PF 1|2+|PF 2|2=|F 1F 2|2,可解得:|PF 1|=4,|PF 2|=2,这时

2|

||

|21=PF PF .

解法2: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P(x ,y)(其中x>0,y>0),)0,5(),0,5(21F F -.若∠PF 2F 1为直角,则P (

34,

5),这时|PF 1|=314,|PF 2|=3

4

,这时

27||||21=PF PF .若∠PF 2F 1为直角,则由???????-=-?+=+1

5

51492

2x y x y y x ,解得:)554,553(P . 于是|PF 1|=4,|PF 2|=2,这时

2|

||

|21=PF PF .

点评:由椭圆的方程,熟练准确地写出其几何性质(如顶点,焦点,长、短轴长,焦距,离心率,焦半径等)是应对考试必备的基本功;在解法2中设出了P 点坐标的前提下,还可利用|PF 1|=a +ex ,|PF 2|=a -ex 来求解.

例题4.(2006年湖北省高考题)设,A B 分别为椭圆

22

221(,0)x y a b a b

+=>的左、右顶点,椭圆长半轴的长等于焦距,且4x =为它的右准线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设P 为右准线上不同于点(4,0)的任意一点, 若直线,AP BP 分别与椭圆相交于异于,A B 的点

M N 、,证明:点B 在以MN 为直径的圆内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圆和椭圆等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运算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Ⅰ)依题意得 a =2c ,c

a 2

=4,解得a =2,c =1,从而b 3

故椭圆的方程为 13

42

2=+y x (Ⅱ)解法1:由(Ⅰ)得A (-2,0),B (2,0)

设M (x 0,y 0)

∵M 点在椭圆上,∴y 0=

4

3

(4-x 02) ① 又点M 异于顶点A 、B ,∴-2

2

600

+x y ) 从而BM =(x 0-2,y 0),

BP =(2,

2

600

+x y ) ∴BM ·BP =2x 0-4+2602

0+x y =2

2

0+x (x 02-4+3y 02) ②

A

B (4,0)

M

N

P

o

y

x

将①代入②,化简得BM ·BP =

2

5

(2-x 0) ∵2-x 0>0,∴BM ·BP >0,则∠MBP 为锐角,从而∠MBN 为钝角, 故点B 在以MN 为直径的圆内

解法2:由(Ⅰ)得A (-2,0),B (2,0) 设M (x 1,y 1),N (x 2,y 2),

则-2

2

1x x +,221y y +),

依题意,计算点B 到圆心Q 的距离与半径的差

2

BQ -

2

41MN =(221

x x +-2)2+(221y y +)2-4

1[(x 1-x 2)2+(y 1-y 2)2] =(x 1-2) (x 2-2)+y 1y 1 ③ 又直线AP 的方程为y =

)2(211++x x y ,直线BP 的方程为y =)2(2

22

--x x y , 而点两直线AP 与BP 的交点P 在准线x =4上, ∴

26262211-=+x y x y ,即y 2=2

)2311

2+-x y x ( ④ 又点M 在椭圆上,则1342

12

1=+y x ,即)4(4

32

121x y -= ⑤

于是将○4、○5代入○3,化简后可得2

BQ -2

41MN =0)2)(24

521<-x x -( 从而,点B 在以MN 为直径的圆内

点评:本题关键是联系直线、圆和椭圆等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运算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三 有关圆锥曲线的定义的问题 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一、第二定义求解

例题5.已知某椭圆的焦点F 1(-4,0),F 2(4,0),过点F 2并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焦点为B ,且=10,椭圆上不同两点A (x 1,y 1),C(x 2,y 2)满足条件|F 2A |,|F 2B |,|F 2C |成等差数列.(1)求该椭圆的方程;(2)求弦AC 中点的横坐标.

分析:因为已知条件中涉及到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所以可以从椭圆的定义入手.

解:(1)由椭圆的定义及已知条件知:2a =|F 1B |+|F 2B |=10,所以a =5,

又c =3,故b =4.故椭圆的方程为

19

252

2=+y x . 由点B (4,y 0)在椭圆上,得|F 2B |=|y 0|=59,因为椭圆的右准线方程为425=x ,离心率5

4=e .所以根据椭圆的第二定义,有,5

4

5)425(54||112x x A F -=-=

22254

5)425(54||x x C F -=-=.因为|F 2A |,|F 2B |,|F 2C |成等差数列,

于是1545x -+5

9

25452?=-x ,所以: x 1+x 2=8,

从而弦AC 的中点的横坐标为

42

2

1=+x x 。 点评:涉及椭圆、双曲线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问题,常常要注意运用第一定义,而涉及曲线上的点到某一焦点的距离,常常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对于后者,需要注意的是右焦点与右准线对应,不能弄错.

考点四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法或将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韦达定理来求解或证明.

例题6.(2007江西吉安)已知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方程为直线x y l x y l 3:3:21-==和,其焦点在x

轴上,实轴长为2. (Ⅰ)求双曲线的方程;

(Ⅱ)设直线1:+=kx y l 与双曲线相切于点M 且与右准线交于N ,F 为右焦点,求证:∠MFN 为直角. 分析:将直线方程和抛物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用韦达定理来求解. 解:(Ⅰ)由题意,设双曲线方程为 13

)0(32

2

2

2

=-

?

>=-λ

λ

λλy x y x

又123213 122=?==?=∴=?=a a a λλ

,∴方程为13

2

2

=-y x (Ⅱ)由消去y 得24

3003042)3(2222

2

±=????

??=≠????=?≠-=---k k k k kx x k ,由

当k =2时得 )3,2( ,3122--∴-=+=-=M y x y x M M 得,代入

)2,21(21

1

2N x x y ???

?

??=+= )3,4()0,2(--=?F ⊥?=-=??-=066)2,2

3

(

当k =-2时同理得)0,21

(),3,2(N M -

FN FM FN FM FN FM F ⊥?=??-=-=?0)0,2

3

(),3,0()0,2(

综上:∠MFN 为直角.

点评:解析几何解题思维方法比较简单,但对运算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平时练习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

考点五 圆锥曲线在高考中的应用

(1).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与平面向量的巧妙结合。

例题7.(河南省开封市200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设P 是双曲线

116

42

2=-y x 右支上任一点. (1)过点P 分别作两渐近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求||||PF PE ?的值; (2)过点P 的直线与两渐近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AOB ?=求,2的面积.

分析:(1)要求椭圆的方程及离心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熟悉这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的中心、长轴长、

短轴长、焦点坐标、标准方程、离心率、焦距等有关概念及几何性质

解:(I )设16414

),,(2

0202000=-?=y x x y x P 则

∵两渐近线方程为02=±y x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5

16

5|4|||||2020=-=?∴y x PF PF …………7分

(II )设两渐近线的夹角为α,

,5

3tan 11cos ,34|4122|

tan 2

=+==-+=ααα则

5

4sin =

∴α

,

136

8,136)2(36)2(,

1164,342,32,

2.5||||)(,5||,5||),2,(),2,(,212212212221

021*********==+-+=-???

????-=+=∴==?∴==∴--=∠∴x x x x x x y x x x y x x x x x OB OA AB P x OB x OA x x B x x A AOB 即得代入又的内分点是设 απ

29

21=∴x x

95

4

29521)sin(||||21=???=-?=?απOB OA S AO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及相关概念,直线方程、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向量的数量积,多元二次方程组解法、曲线和方程的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等解析几何的基础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综合解题能力。

把两个向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两个向量坐标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代数运算的方法来解决有关向量的问题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手段。

例题8.(江苏卷)已知2||||),0,2(),0,2(2121=--PF PF P F F 满足点,记点P 的轨迹为E. (1)求轨迹E 的方程;

(2)若直线l 过点F 2且与轨迹E 交于P 、Q 两点.

(i )无论直线l 绕点F 2怎样转动,在x 轴上总存在定点)0,(m M ,使MQ MP ⊥恒成立,求实数m 的

值.

(ii )过P 、Q 作直线21

=

x 的垂线PA 、OB ,垂足分别为A 、B ,记|

|||||AB QB PA +=λ,求λ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2||||2121F F PF PF <=-知,点P 的轨迹E 是以F 1、F 2为焦点的双曲线右支,由

3,22,22

=∴==b a c ,故轨迹E 的方程为).1(13

2

2

≥=-x y x

(2)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方程为),(),,(),2(2211y x Q y x P x k y -=,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消y

得0344)3(2

2

2

2

=++--k x k x k ,

???

?

???

??>-+=?>-=+>?≠-∴0

3340340

0322212

2212k k x x k k x x k 解得k 2 >3

(i )2121))((y y m x m x +--=?

212122222

12122

2

2

2

2222

222

()()(2)(2)(1)(2)()4(1)(43)4(2)4333(45).3

x m x m k x x k x x k m x x m k k k k k m m k k k m k m k =--+--=+-+++++++=-++---+=+- 0,=?∴⊥MQ MP ,

故得0)54()1(32

2

2

=--+-m m k m 对任意的 32

>k 恒成立,

.1,0

540

12

2

-=?????=--=-∴m m m m 解得 ∴当m =-1时,MP ⊥MQ.

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由)0,1()3,2(),3,2(--M Q P 及知结论也成立, 综上,当m =-1时,MP ⊥MQ.

(ii )21

,2,1=

∴==x c a 直线 是双曲线的右准线, 由双曲线定义得:||2

1

|||,|21||1||222QF QB PF PF e PA ===,

方法一:|

|2||1||2|

|12122y y x x k AB PQ --+=

=∴λ .1

121||21|)(|2||12212122k

k k x x k x x k +=+=--+=

33

21,3110,32

2

<<<<

∴>λ故k

k , 注意到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2

1

|,|||=

=λ此时AB PQ , 综上,.33,21???

?

???∈λ 方法二:设直线PQ 的倾斜角为θ,由于直线PQ 与双曲线右支有二个交点,

3

23π

θπ

<

<∴

,过Q 作QC ⊥PA ,垂足为C ,则

.sin 21

)2

cos(21||2||||2|||,2|θθπλθπ=-===∴-=∠CQ PQ AB PQ PQC

,1sin 2

3,323

≤<<

<θπθπ

得 故:.33,21???

?

???∈λ 点评: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垂直关系,韦达定理和求参数的范围.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与导数的有机联系。 例题9.已知).3)3),,1(),0,(a a y x -⊥+== (1)求点),(y x P 的轨迹C 的方程;

(2)若直线1:-=kx y 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并且A 、B 在y 轴的同一侧,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3)设曲线C 与x 轴的交点为M ,若直线1:-=kx y 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是否存在实数k ,使

得以AB 为直径的圆恰好过点M ?若有,求出k 的值;若没有,写出理由. 解:(1)由0)3()3(),3()3(=-?+-⊥+a a a a 得到

又),13(3,13(3),,1(),0,(y x a y x a y x --=-+=+==得

0)()13()13(=-?+-?+∴y y x x ,故所求的轨迹方程是1322=-y x

(2)设),(11y x A 、),(22y x B ,把1312

2

=--=y x kx y 代入,得

366,003,022)3(222±≠<<->?≠-=-+-k k k kx x k 且得且由

∵A 、B 在y 轴的同一侧,021>∴x x ,得到33>-

综上,得)6,3()3,6( --∈k . (3)由(2)得32221-=+k k x x …① 3

2

22

1-=k x x …② 1,12211-=-=kx y kx y ……③ ∵曲线C 与x 轴交点)0,33(

1M 、)0,3

3(2-M ,若存在实数k ,符合题意,则 ,⊥不妨取点0)3

3

()33(,0,2121111=+-?-

=?y y x x B M A M M 得 将①②③式代入上式,整理得到03322=--k k ,解得3(23=-=k k 舍去)

根据曲线的对称性,知存在实数2

3

±

=k ,使得以AB 为直径的圆恰好过M 点 点评:本题是向量,轨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有机结合。

考点六 求范围

例题10.设直线l 过点P (0,3),和椭圆x y 22941+=顺次交于A 、B 两点,试求AP PB

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绝大多数同学不难得到:

AP PB =B

A x x

-,但从此后却一筹莫展,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题目的整体把握不够. 事实上,所谓求取值范围,不外乎两条路:其一是构造所求变量关于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式(或方程),这只需利用对应的思想实施;其二则是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一个不等关系.

解:当直线l 垂直于x 轴时,可求得

5

1

-=PB AP ; 当l 与x 轴不垂直时,设())(,,2211y x B y x A ,,直线l 的方程为:3+=kx y ,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 得

()

045544922

=+++kx x k

解之得 .4

95

9627222

,1+-±-=k k k x

因为椭圆关于y 轴对称,点P 在y 轴上,所以只需考虑0>k 的情形.

当0>k 时,4

95

96272

21+-+-=k k k x ,4959627222+---=k k k x , 所以 21x x PB AP -==5929592922-+-+-k k k k =59291812-+-k k k =2

5

92918

1k -+-.

由 (

)

049180)54(2

2

≥+--=?k k , 解得 9

52

k , 所以 5

15

92918112

-<-+-

≤-k ,

综上 5

1

1-≤≤

-PB AP . 点评:范围问题不等关系的建立途径多多,诸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法,变量的有界性法,函数的性质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本题也可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入手,给出又一优美解法.

例题11.已知动点P 与双曲线13

22

2=-y x 的两个焦点1F 、2F 的距离之和为定值,且 21cos PF F ∠的最小值为9

1

-.

(1)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若已知)3,0(D ,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且DM λ=,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分析:为了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只要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而建立不等式的方法有多种方法,诸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法、有界性法等等.

解:(1)由题意52

=c .设a PF PF 2||||21=+(5>

a ),由余弦定理, 得

1|

|||10

2||||2||||||cos 21221221222121-?-=?-+=∠PF PF a PF PF F F PF PF PF F .

又||1PF ·22

212)2

||||(

||a PF PF PF =+≤,

当且仅当||||21PF PF =时,||1PF ·

||2PF 取最大值, 此时21cos PF F ∠取最小值11022

2--a

a ,令91110222-=--a a , 解得92

=a ,5=

c ,∴42=b ,

故所求P 的轨迹方程为14

92

2=+y x . (2)设),(t s N ,),(y x M ,则由DM λ=,可得

)3,()3,(-=-t s y x λ,

故)3(3,-+==t y s x λλ. ∵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

1492

2=+t s 且14)33(9)(22=-++λλλt s , 消去s 可得

22

2214

)33(λλλλ-=--+t t ,解得 λλ65

13-=

t , 又2||≤t ,∴2|6513|≤-λλ,解得55

1

≤≤λ,

故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5,5

1

[.

点评:新教材的高考已经进行了5年,而解析几何解答试题和向量综合呈现了新高考的崭新亮点,体现了向量知识的工具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三、方法总结与2008年高考预测 (一)方法总结

1.求曲线方程常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相应的a ,b ,p 等.要充分认识椭圆中参数a ,b ,c ,e 的意义及相

互关系,在求标准方程时,已知条件常与这些参数有关.

2.涉及椭圆、双曲线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问题,常常要注意运用第一定义,而涉及曲线上的点到某一焦点的距离,常常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对于后者,需要注意的是右焦点与右准线对应,不能弄错.

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法或将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韦达定理来求解或证明.

4.对于轨迹问题,要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轨迹方程,再由方程说明轨迹的位置、形状、大小等特征.求轨迹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参数法、代入法、交轨法等.

5.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对称问题,利用中心对称以及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来求解或证明.

(二)2008年高考预测

1.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直译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动点转移法、参数法等)。

2.掌握综合运用直线的基础知识和圆的性质,解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

3.解析几何是衔接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纽带。

直线与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因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综观近几年的全国和部分省高考数学试题,本专题列出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有:

(1)直线方程;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

(3)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

(4)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5)求曲线(轨迹)方程。特别是求曲线(轨迹)方程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是高考解析几何问题的热中之热。

四、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双曲线

22

22

1

x y

b a

-=的两条渐近线互相垂直,那么该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A)2 (B) 3 (C) 2 (D)3 2

2.椭圆短轴长是2,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则椭圆中心到其准线的距离是()

(A(B(C(D

3.θ是任意实数,则方程22

sin 4x y θ+=的曲线不可能是(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圆

4.双曲线

22

14x y k

+=的离心率(1,2)e ∈,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B )(12,0)- (C )(3,0)- (D )(60,12)--

5.以

22

1412

x y -=-的焦点为顶点,顶点为焦点的椭圆方程为() (A )

2211612x y += (B )22

11216x y += (C )

221164x y += (D )22

1416

x y += 6.22221x y a b -=与22

221x y b a

-=(0)a b >>的渐近线( )

(A )重合 (B )不重合,但关于x 轴对称 (C )不重合,但关于y 轴对 (D )不重合,但关于直线y x =轴对称

7.已知直线22:1=+ay x l ,直线12:2=+y ax l ,若21l l ⊥,则a 的值为( )

A 、1

B 、0

C 、0或1

D 、—1

8. 设F (c ,0)为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的右焦点,椭圆上的点与点F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

为m ,则椭圆上与F 点的距离是

)(2

1

m M +的点是( ) A.(a b c ±,) B.(0,b ±) C.(a

b

c ±-,) D.以上都不对

9.已知圆的方程为:022

2

=++x y x ,则它关于直线x y =对称的圆的方程是( ) A 、022

2

=-+x y x B 、01222

2

=---+y x y x C 、022

2

=++y y x D 、022

2

=-+y y x

10.点(3,1)和(—4,6)在直线023=+-a y x 的两侧,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47>-

B 、247<<-a

C 、247=-=a a 或

D 、7-≥a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大题精选

解析几何大量精选 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到点()1,0F ,) 2 ,0F 的距离之和是4,点M 的轨迹 是C 与x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A ,不过点A 的直线:l y kx b =+与轨迹C 交于不同的两点P 和Q . ⑴求轨迹C 的方程; ⑴当0AP AQ ?=u u u r u u u r 时,求k 与b 的关系,并证明直线l 过定点. 【解析】 ⑴ 2 214 x y +=. ⑴将y kx b =+代入曲线C 的方程, 整理得2 2 2 (14)8440k x kbx b +++-=, 因为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不同的两点P 和Q , 所以222222644(14)(44)16(41)0k b k b k b ?=-+-=-+> ① 设()11,P x y ,()22,Q x y ,则122 814kb x x k +=-+,21224414b x x k -= + ② 且2222 121212122 4()()()14b k y y kx b kx b k x x kb x x b k -?=++=+++=+, 显然,曲线C 与x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2,0A -, 所以()112,AP x y =+u u u r ,()222,AQ x y =+u u u r . 由0AP AQ ?=u u u r u u u r ,得1212(2)(2)0x x y y +++=. 将②、③代入上式,整理得22121650k kb b -+=. 所以(2)(65)0k b k b -?-=,即2b k =或6 5 b k =.经检验,都符合条件① 当2b k =时,直线l 的方程为2y kx k =+.显然,此时直线l 经过定点()2,0-点. 即直线l 经过点A ,与题意不符. 当65b k =时,直线l 的方程为6655y kx k k x ? ?=+=+ ?? ?. 显然,此时直线l 经过定点6,05?? - ??? 点,满足题意. 综上,k 与b 的关系是65b k =,且直线l 经过定点6,05?? - ??? 2. 已知椭圆2222:1x y C a b +=(0)a b >>的离心率为1 2 ,以原点为圆心,椭圆的短半轴为半径的 圆与直线0x y -=相切. ⑴ 求椭圆C 的方程; ⑴ 设(4,0)P ,A ,B 是椭圆C 上关于x 轴对称的任意两个不同的点,连结PB 交椭圆C 于另一点E ,证明直线AE 与x 轴相交于定点Q ; ⑴ 在⑴的条件下,过点Q 的直线与椭圆C 交于M ,N 两点,求OM ON ?u u u u r u u u r 的取值范围. 【解析】 ⑴22 143 x y +=. ⑴ 由题意知直线PB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PB 的方程为(4)y k x =-.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专题

专题四 解析几何专题 【命题趋向】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直线和圆以及圆锥曲线.由于平面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因此以坐标为桥梁,可以使向量的有关运算与解析几何中的坐标运算产生联系,平面向量的引入为高考中解析几何试题的命制开拓了新的思路,为实现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试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解析几何问题着重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特点和性质.解析几何试题对运算求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解析几何试题的基本特点是淡化对图形性质的技巧性处理,关注解题方向的选择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适当关注与向量、解三角形、函数等知识的交汇,关注对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思想的考查,关注对整体处理问题的策略以及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等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该部分一般有1至2道小题有针对性地考查直线与圆、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和方法;一道综合解答题,以圆或圆锥曲线为依托,综合平面向量、解三角形、函数等综合考查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这道解答题往往是试卷的把关题之一. 【考点透析】解析几何的主要考点是:(1)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2)圆与方程,重点是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坐标法思想的初步应用;(3)圆锥曲线与方程,重点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 【例题解析】 题型1 直线与方程 例1 (2008高考安徽理8)若过点(4,0)A 的直线l 与曲线22(2)1x y -+=有公共点,则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 ) A .[ B .( C .[33 D .(33 - 分析: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其半径布列关于直线的斜率k 的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解决. 解析:C 设直线方程为(4)y k x =-,即40kx y k --=,直线l 与曲线22(2)1 x y -+= 有公共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半径 1d =≤,得222141,3 k k k ≤+≤,选择C 点评:本题利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考查运算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高考试卷中一般不单独考查直线与方程,而是把直线与方程与圆、圆锥曲线或其他知识交汇考查. 例2.(2009江苏泰州期末第10题)已知04,k <<直线1:2280l kx y k --+=和直线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章的基础,对这些定义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里就探讨一下圆锥曲线定义的深层及其综合运用。 一、椭圆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1. 如图1,P为椭圆上一动点,为其两焦点,从 的外角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将F2P的延长线于N,求M的轨迹方程。 图1 解析:易知故 在中, 则点M的轨迹方程为。 二、双曲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2. 如图2,为双曲线的两焦点,P为其上一动点,从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求M的轨迹方程。 图2 解析:不妨设P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延长F1M交PF2的延长线于N, 则, 即 在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 三、抛物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3. 如图3,AB为抛物线的一条弦,|AB|=4,F为其焦点,求AB的中点M到直线y=-1的最短距离。

图3 解析:易知抛物线的准线l:, 作AA”⊥l,BB”⊥l,MM”⊥l,垂足分别为A”、B”、M” 则 即M到直线的最短距离为2 故M到直线y=-1的最短距离为。 评注:上述解法中,当且仅当A、B、F共线,即AB为抛物线的一条焦点弦时,距离才取到最小值。一般地, 求抛物线的弦AB的中点到准线的最短距离,只有当(即通径长)时,才能用上述解法。 四、圆与椭圆、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4. ①已知圆,M为圆上任一点,MP的垂直平分线交OM于Q,则Q的轨迹为() 图4 ②已知圆,M为圆上任一点,MP的垂直平分线交OM于Q,则Q的轨迹为()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解析:①如图4,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QM|=|QP|, 而|QM|=|OM|-|OQ|=2-|OQ| 即|OQ|+|QP|=2>|OP|= 故Q的轨迹是以O(0,0)、P为焦点 长轴长为2的椭圆。应选B。 ②同理,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双曲线的定义,可知点Q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应选C。 五、椭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5. 如图5,已知三点A(-7,0),B(7,0),C(2,-12)。①若椭圆过A、B两点,且C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P的轨迹方程;②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过A、B两点,且C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Q的轨迹方程。

解析几何七种常规题型及方法

解析几何七种常规题型及方法 常规题型及解题的技巧方法 A:常规题型方面 一、一般弦长计算问题: 例1、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直线1:1x y l a b -=被椭圆C 截得的弦长为,且3e =, 过椭圆C 的直线2l 被椭圆C 截的弦长AB , ⑴求椭圆的方程;⑵弦AB 的长度. 思路分析:把直线2l 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求解. 解析:⑴由1l 被椭圆C 截得的弦长为,得228a b +=,………① 又e =,即222 3 c a =,所以223a b =………………………….② 联立①②得2 2 6,2a b ==,所以所求的椭圆的方程为22 162 x y + =. ⑵∴椭圆的右焦点()2,0F ,∴2l 的方程为:)2y x =-, 代入椭圆C 的方程,化简得,251860x x -+= 由韦达定理知,1212186 ,55 x x x x +== 从而125 x x -= = , 由弦长公式,得12AB x =-==, 即弦AB 点评:本题抓住1l 的特点简便地得出方程①,再根据e 得方程②,从而求得待定系数22,a b ,得出椭圆的方程,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弦长问题时,常用韦达定理与弦长公式。

二、中点弦长问题: 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x y 11,(,)x y 22,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消去四个参数。 典型例题 给定双曲线x y 2 22 1-=。 过A (2,1)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 1 及P 2,求线段P 1P 2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 分析:设P x y 111(,),P x y 222(,)代入方程得x y 1 2 1221-=,x y 22 22 2 1-=。 两式相减得 ()()()()x x x x y y y y 121212121 2 0+--+-=。 又设中点P (x,y ),将x x x 122+=,y y y 122+=代入,当x x 12≠时得 22201212x y y y x x - --=·。 又k y y x x y x = --= --12121 2 , 代入得24022x y x y --+=。 当弦P P 12斜率不存在时,其中点P (2,0)的坐标也满足上述方程。 因此所求轨迹方程是24022x y x y --+= 说明:本题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必须单独考虑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况。 例2、过点()4,1P 作抛物线28y x =的弦AB ,恰被点P 平分,求AB 的所在直线方程及弦AB 的长度。 思路分析:因为所求弦通过定点P ,所以弦AB 所在直线方程关键是求出斜率k ,有P 是弦的中点, 所以可用作差或韦达定理求得,然后套用弦长公式可求解弦长. 解法1:设以P 为中点的弦AB 端点坐标为()()1122,,,A x y B x y , 则有22 112 28,8y x y x ==,两式相减,得()()()1212128y y y y x x -+=-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版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专题练习解析版82页 1.一个顶点的坐标()2,0 ,焦距的一半为3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A. 19422=+y x B. 14922=+y x C. 113422=+y x D. 14132 2=+y x 2.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22 221(0,0)x y a b a b -=>>,过左焦点F 1的直线交 双曲线的右支于点P ,且y 轴平分线段F 1P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A . 3 B .32+ C . 31+ D . 32 3.已知过抛物线y 2 =2px (p>0)的焦点F 的直线x -my+m=0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 且△OAB (O 为坐标原点)的面积为,则m 6+ m 4的值为( ) A .1 B . 2 C .3 D .4 4.若直线经过(0,1),(3,4)A B 两点,则直线AB 的倾斜角为 A .30o B . 45o C .60o D .120o 5.已知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ρ=2θ2cos ,给定两点P(0,π/2),Q (-2,π),则有 ( ) (A)P 在曲线C 上,Q 不在曲线C 上 (B)P 、Q 都不在曲线C 上 (C)P 不在曲线C 上,Q 在曲线C 上 (D)P 、Q 都在曲线C 上 6.点M 的直角坐标为)1,3(--化为极坐标为( ) A .)65, 2(π B .)6 ,2(π C .)611,2(π D .)67,2(π 7.曲线的参数方程为???-=+=1 232 2t y t x (t 是参数),则曲线是( ) A 、线段 B 、直线 C 、圆 D 、射线 8.点(2,1)到直线3x-4y+2=0的距离是( ) A . 54 B .4 5 C . 254 D .4 25 9. 圆0642 2 =+-+y x y x 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为( ) A.)3,2(-、13 B.)3,2(-、13 C.)3,2(--、13 D.)3,2(-、13 10.椭圆 122 2 2=+b y x 的焦点为21,F F ,两条准线与x 轴的交点分别为M 、N ,若212F F MN ≤,则该椭圆离心率取得最小值时的椭圆方程为 ( )

2020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解析几何专题

《曲线的方程和性质》专题 一、《考试大纲》要求 ⒈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 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⒉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二、高考试题回放 1.(福建)已知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过F 1且与椭圆长轴垂直 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若△ABF 2是正三角形,则这个椭圆的离心率是 ( ) A . 33 B .32 C .2 2 D .23

2.(福建)直线x +2y=0被曲线x 2+y 2-6x -2y -15=0所截得的弦长等于 . 3.(福建)如图,P 是抛物线C :y=2 1x 2上一点,直线l 过点P 且与抛物线C 交于另一点Q.(Ⅰ)若直线l 与过点P 的切线垂直,求线段P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Ⅱ)若直线l 不过原点且与x 轴交于点S ,与y 轴交于点T ,试求 | || |||||SQ ST SP ST +的取值范围. 4.(湖北)已知点M (6,2)和M 2(1,7).直线y=mx —7与线段M 1M 2的交点M 分有向线段M 1M 2的比为3:2,则m 的值为 ( ) A .2 3 - B .3 2- C .4 1 D .4 5.(湖北)两个圆0124:0222:222221=+--+=-+++y x y x C y x y x C 与的 公切线有且仅有 (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6.(湖北)直线12:1:22=-+=y x C kx y l 与双曲线的右支交于不同的两 点A 、B. (Ⅰ)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Ⅱ)是否存在实数k ,使得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经过双曲线C 的右焦点F ?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7.(湖南)如果双曲线112 132 2 =-y x 上一点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13, 那么 点 P 到右准线 的 距 离 是 ( )

平面解析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平面解析几何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的范围 0 180 (2)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 (3)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并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两条直线平行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 ,其斜率分别为k1, k2 ,则有 l1 / /l2 k1 k2 。特别地, 当直线 l1,l2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l1与l2 的关系为平行。 (2)两条直线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l1,l2 斜率存在,设为k1, k2 ,则l1 l2 k1 k2 1 注:两条直线l1 ,l2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为-1,这句话不正确;由两直线的斜率 之积为 -1,可以得出两直线垂直,反过来,两直线垂直,斜率之积不一定为-1。如果 l1,l2 中 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 时, l1与l2 互相垂直。 二、直线的方程 1、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名称方程的形式已知条件局限性 点斜式 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 线为直线上一定点,k 为斜率 斜截式k 为斜率, b 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两点式 不包括垂直于x 轴和 y 轴的是直线上两定点 直线 截距式 a 是直线在x 轴上的非零截距, b 是直不包括垂直于x 轴和 y 轴或

线在 y 轴上的非零截距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 ,B,C 为系数无限制,可表示任何位置的 直线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两条直线的交点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两条 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这两条 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 行;反之,亦成立。 2.几种距离 (1 )两点间的距离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注:(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要化为一般式; (2)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必须将两直线方程化为系数相同的一般形式后,才能套用 公式计算 (二)直线的斜率及应用 利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 已知A(x , y ), B(x , y ), C (x , y ), 若 x 1 x 2 x3或k AB k AC ,则有 A 、B、 C 三点共 1 1 2 2 3 3 线。

第17—20课时 解析几何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第17-20课时: 解析几何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一.复习目标: 1. 能正确导出由一点和斜率确定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从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出发推导出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能根据已知条件,熟练地选择恰当的方程形式写出直线的方程,熟练地进行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能利用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与直线有关的问题了. 2.能正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知道线性规划的意义,知道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能正确地利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并用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线性规划方法在数学方面的应用;会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掌握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4.掌握圆的标准方程:222)()(r b y a x =-+-(r >0),明确方程中各字母的几何意义,能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掌握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知道该方程表示圆的充要条件并正确地进行一般方程和标准方程的互化,能根据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方程,理解圆的参数方程cos sin x r y r θ θ=?? =? (θ为参数),明确各字母 的意义,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5.正确理解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能根据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推导它们的标准方程;记住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各种标准方程;能根据条件,求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掌握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双曲线的渐近线)等,从而能迅速、正确地画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掌握a 、b 、c 、p 、e 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几何意义;利用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确定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解决简单问题;理解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并掌握它的应用;掌握直线与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二.考试要求: (一)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三.教学过程: (Ⅰ)基础知识详析 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题(2个选择题, 1个填空题, 1个解答题),共计30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约为20个左右。 其命题一般紧扣课本,突出重点,全面考查。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直线、圆、圆锥曲线、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解答题重点考查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知识的重组与链接,使知识形成网络,着重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求解有时还要用到平几的基本知识.......和向量的....基本方法.... ,这一点值得强化。 (一)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11x x k y y -=-; 2. 截距式:b kx y +=; 3.两点式: 1 21121x x x x y y y y --= --;4. 截距式:1=+b y a x ;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常考题型整理归纳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常考题型整理归纳 题型一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离心率、准线、 双曲线的渐近线是常考题型 . 22 【例 1】(1)已知双曲线 a x 2- y b 2=1(a >0,b >0)的一个焦点为 F (2, 0),且双曲线的渐近线与圆 (x - 2)2 +y 2=3 相切,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 22 A.x2-y2=1 A. 9 -13= 2 C.x 3-y 2=1 22 (2)若点 M (2,1),点 C 是椭圆 1x 6+y 7 22 (3)已知椭圆 x 2+y 2=1(a >b >0)与抛物线 y 2=2px (p >0)有相同的焦点 F ,P ,Q 是椭圆与抛物线的交点, ab 22 若直线 PQ 经过焦点 F ,则椭圆 a x 2+ y b 2=1(a >b >0)的离心率为 ___ . 答案 (1)D (2)8- 26 (3) 2- 1 22 解析 (1)双曲线 x a 2-y b 2=1 的一个焦点为 F (2,0), 则 a 2+ b 2= 4,① 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y =±b a x , a 由题意得 22b 2= 3,② a 2+b 2 联立①② 解得 b = 3,a =1, 2 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 x 2-y 3 =1,选 D. (2)设点 B 为椭圆的左焦点,点 M (2,1)在椭圆内,那么 |BM|+|AM|+|AC|≥|AB|+|AC|=2a ,所以 |AM| +|AC|≥2a -|BM|,而 a =4,|BM|= (2+3)2+1= 26,所以 (|AM|+ |AC|)最小=8- 26. ) 22 B.x - y =1 B.13- 9 =1 2 D.x 2 -y 3=1 1 的右焦点,点 A 是椭圆的动点,则 |AM|+ |AC|的最小值为

第二轮第14讲 解析几何问题的题型与方法doc

第14讲 解析几何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一、知识整合 高考中解析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题(2个选择题, 1个填空题, 1个解答题),共计30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约为20个左右。 其命题一般紧扣课本,突出重点,全面考查。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直线、圆、圆锥曲线、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解答题重点考查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知识的重组与链接,使知识形成网络,着重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求解有时还要用到平几的基本知识和向量的基本方法...............,这一点值得强化。 1. 能正确导出由一点和斜率确定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从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出发推导出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能根据已知条件,熟练地选择恰当的方程形式写出直线的方程,熟练地进行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能利用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与直线有关的问题了. 2.能正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知道线性规划的意义,知道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能正确地利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并用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线性规划方法在数学方面的应用;会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掌握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4.掌握圆的标准方程:2 2 2 )()(r b y a x =-+-(r >0),明确方程中各字母的几何意义,能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掌握圆的一般方程:02 2 =++++F Ey Dx y x ,知道该方程表示圆的充要条件并正确地进行一般方程和标准方程的互化,能根据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方程,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cos sin x r y r θ θ =?? =?(θ为参数),明确各字母的意义,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5.正确理解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能根据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推导它们的标准方程;记住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各种标准方程;能根据条件,求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掌握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双曲线的渐近线)等,从而能迅速、正确地画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掌握a 、b 、c 、p 、e 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几何意义;利用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确定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解决简单问题;理解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并掌握它的应用;掌握直线与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二、近几年高考试题知识点分析 2004年高考,各地试题中解析几何内容在全卷的平均分值为27.1分,占18.1%;2001年以来,解析几何内容在全卷的平均分值为29.3分,占19.5%.因此,占全卷近1/5的分值的解析几何内容,值得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考试题中对解析几何内容的考查几乎囊括了该部分的所有内容,对直线、线性规划、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内容都有涉及. 1.选择、填空题 1.1 大多数选择、填空题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为主,难度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 (1)对直线、圆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的考查 例1 (04江苏)以点(1,2)为圆心,与直线4x +3y -35=0相切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 (2)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的考查 例2(04辽宁)已知点)0,2(1- F 、)0,2(2F ,动点P 满足2||||12=-PF PF . 当

人教版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解析几何专题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解析几何专题 【命题趋向】 1.注意考查直线的基本概念,求在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方程,直线的位置关系,此类题大多都属中、低档题,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每年必考 2.考查直线与二次曲线的普通方程,属低档题,对称问题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 3.考查圆锥曲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题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与求轨迹有关、与向量结合、与求最值结合的往往是一个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大题,属中、高档题, 4.解析几何的才查,分值一般在17---22分之间,题型一般为1个选择题,1个填空题,1个解答题. 【考题解析与考点分析】 考点1.求参数的值 求参数的值是高考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其解法为从曲线的性质入手,构造方程解之. 例1.若抛物线22y px =的焦点与椭圆22162 x y +=的右焦点重合,则p 的值为( ) A .2- B .2 C .4- D .4 考查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抛物线、椭圆的基本几何性质. 解答过程:椭圆22162 x y +=的右焦点为(2,0),所以抛物线22y px =的焦点为(2,0),则4p =,故选D. 考点2. 求线段的长 求线段的长也是高考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其解法为从曲线的性质入手,找出点的坐标,利用距离公式解之. 例2.已知抛物线y-x 2+3上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相异两点A 、B ,则|AB|等于 A.3 B.4 C.32 D.42 考查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距离公式的应用. 解:设直线AB 的方程为y x b =+,由22123301y x x x b x x y x b ?=-+?++-=?+=-?=+?,进而可求出AB 的中点1 1(,)22M b --+,又由11(,)22 M b --+在直线0x y +=上可求出1b =, ∴220x x +-=,由弦长公式可求出AB ==. 故选C 例3.如图,把椭圆2212516x y +=的长轴 AB 分成8等份,过每个分点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的上半部 分于1234567 ,,,,,,P P P P P P P 七个点,F 是椭圆的一个焦点, 则1234567PF P F P F P F P F P F P F ++++++= ____________. 考查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性质和距离公式的灵活应用.

高考专题复习—解析几何的题型与方法(精髓版)

20XX 届高三数学题型与方法专题七:解析几何1【基础知识梳理】 班级: 姓名: [例1]已知直线1l 的斜率是3 3 ,直线2l 过坐标原点且倾斜角是1l 倾斜角的两倍,则直线2l 的方程为___x y 3= . [例2]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0(,0≠=++ab c by ax 且l 不经过第二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大小为( B ) A 、arctan a b ; B 、arctan(-a b ); C 、p +arctan a b ; D 、p -arctan a b . [例3]与圆1)2()1(2 2=-+-y x 相切,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有――( B ) A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 [例4]过点)3,2(P 与坐标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是___026125=+-y x 与2=x . [例5]直线21,l l 斜率相等是21//l l 的――――――――――――――――――( D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6]直线l 过点)3,2(P 与以)3,1(),2,3(--B A 为端点的线段AB 有公共点,则直线l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4 3, 2[π arctg . [例7]将一张画有直角坐标系的图纸折叠使点)0,2(A 与点(0,6)B 重合,若点)0,3(C 与点D 重合,则点D 的坐标为 _;)5 28,51( D . [例8]抛物线C 1:x y 22 =关于直线02=+-y x 对称的抛物线为C 2,则C 2的焦点坐标为____.)2 5, 2(-. [例9]已知点),(b a 是圆22 2 r y x =+外的一点,则直线2r by ax =+与圆的位置关系 是( C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且不过圆心; D 、相交且过圆心. [例10]若圆O :22 2r y x =+上有且只有两点到直线01543:=-+y x l 的距离为2,则 圆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____.51<-+=≠=AF E D B C A . [例12]已知圆C 被y 轴截得的弦长是2,被x 轴分成的两段弧长之比为3:1,求圆心C 的轨迹方程.122 2 =-x y . [例13]直线l 过定点)0,4(M 与圆42 2=+y x 交于A 、B 两点,则弦AB 中点N 的轨迹方程为_____;4)2(2 2 =+-y x ()10<≤x . [例14]直线l 过定点)0,4(M 与圆42 2 =+y x 交于A 、B 两点,O 是坐标原点,则△AOB 面 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2. [例15]已知A 是圆06422 2 =-+-+y ax y x 上任意一点,点A 关于直线012=++y x 的对称点也在圆上,那么实数a 的值为___3__.

最新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大题精选

解析几何大量精选 1 2 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到点()1,0F ,)2,0F 的距离之和是4,点M 3 的轨迹是C 与x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A ,不过点A 的直线:l y kx b =+与轨迹C 交于4 不同的两点P 和Q . 5 ⑴求轨迹C 的方程; 6 ⑵当0AP AQ ?=时,求k 与b 的关系,并证明直线l 过定点. 7 【解析】 ⑴ 2214 x y +=. 8 ⑵将y kx b =+代入曲线C 的方程, 9 整理得222(14)8440k x kbx b +++-=, 10 因为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不同的两点P 和Q , 11 所以222222644(14)(44)16(41)0k b k b k b ?=-+-=-+> ① 12 设()11,P x y ,()22,Q x y ,则122814kb x x k +=-+,21224414b x x k -=+ ② 13 且22 2 2 121212122 4()()()14b k y y kx b kx b k x x kb x x b k -?=++=+++=+, 14 显然,曲线C 与x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2,0A -, 15 所以()112,AP x y =+,()222,AQ x y =+. 16 由0AP AQ ?=,得1212(2)(2)0x x y y +++=. 17

将②、③代入上式,整理得22121650k kb b -+=. 18 所以(2)(65)0k b k b -?-=,即2b k =或65 b k =.经检验,都符合条件① 19 当2b k =时,直线l 的方程为2y kx k =+.显然,此时直线l 经过定点()2,0-20 点. 21 即直线l 经过点A ,与题意不符. 22 当6 5b k =时,直线l 的方程为665 5y kx k k x ??=+=+ ?? ? . 23 显然,此时直线l 经过定点6 ,05 ??- ?? ? 点,满足题意. 24 综上,k 与b 的关系是65 b k =,且直线l 经过定点6 ,05?? - ??? 25 26 2. 已知椭圆2222:1x y C a b +=(0)a b >>的离心率为1 2 ,以原点为圆心,椭圆的短半 27 轴为半径的圆与直线0x y -+相切. 28 ⑴ 求椭圆C 的方程; 29 ⑵ 设(4,0)P ,A ,B 是椭圆C 上关于x 轴对称的任意两个不同的点,连结PB 30 交椭圆C 于另一点E ,证明直线AE 与x 轴相交于定点Q ; 31 ⑶ 在⑵的条件下,过点Q 的直线与椭圆C 交于M ,N 两点,求OM ON ?的取32 值范围. 33 【解析】 ⑴22 143 x y +=. 34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圆锥曲线的定义就是“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章的基础,对这些定义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里就探讨一下圆锥曲线定义的深层及其综合运用。 一、椭圆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1、如图1,P为椭圆上一动点,为其两焦点,从的外角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将F2P的延长线于N,求M的轨迹方程。 图1 解析:易知故 在中, 则点M的轨迹方程为。 二、双曲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2、如图2,为双曲线的两焦点,P为其上一动点,从 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求M的轨迹方程。 图2 解析:不妨设P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延长F1M交PF2的延长线于N, 则, 即 在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 三、抛物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3、如图3,AB为抛物线的一条弦,|AB|=4,F为其焦点,求AB的中点M到直线y=-1的最短距离。

图3 解析:易知抛物线的准线l:, 作AA”⊥l,BB”⊥l,MM”⊥l,垂足分别为A”、B”、M” 则 即M到直线的最短距离为2 故M到直线y=-1的最短距离为。 评注:上述解法中,当且仅当A、B、F共线,即AB为抛物线的一条焦点弦时,距离才取到最小值。一般地,求 抛物线的弦AB的中点到准线的最短距离,只有当(即通径长)时,才能用上述解法。 四、圆与椭圆、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4、①已知圆,M为圆上任一点,MP的垂直平分线交OM于Q,则Q的轨迹为( ) 图4 ②已知圆,M为圆上任一点,MP的垂直平分线交OM于Q,则Q的轨迹为(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解析:①如图4,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QM|=|QP|, 而|QM|=|OM|-|OQ|=2-|OQ| 即|OQ|+|QP|=2>|OP|= 故Q的轨迹就是以O(0,0)、P为焦点 长轴长为2的椭圆。应选B。 ②同理,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双曲线的定义,可知点Q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应选C。 五、椭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5、如图5,已知三点A(-7,0),B(7,0),C(2,-12)。①若椭圆过A、B两点,且C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P的轨迹方程;②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过A、B两点,且C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Q的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总结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总结 老师在讲题的时候,经常如未卜先知一般,就知道已知条件里经常存在着一个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信息;或者分析着分析着,就突然来句:“这道题可以用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法是很精妙,但换你来做,你就是没有意识到要采用这样的方法。我也曾经问过老师,为什么你们当时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得到的也往往是“不知道”、“题目做多了就明白了”。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解析几何高考的命题趋势: (1)题型稳定:近几年来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一直稳定在三(或二)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一个解答题上,占总分值的20%左右。 (2)整体平衡,重点突出:其中对直线、圆、圆锥曲线知识的考查几乎没有遗漏,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合,考查时既留意全面,更留意突出重点,对支撑数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考查时保证较高的比例并保持必要深度。近几年新教材高考对解析几何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类型: ① 求曲线方程(类型确定、类型未定); ②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题目(含切线题目);

③与曲线有关的最(极)值题目; ④与曲线有关的几何证实(对称性或求对称曲线、平行、垂直); ⑤探求曲线方程中几何量及参数间的数目特征;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 (3)能力立意,渗透数学思想:一些虽是常见的基本题型,但假如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快速正确的得到答案。 (4)题型新奇,位置不定:近几年解析几何试题的难度有所下降,选择题、填空题均属易中等题,且解答题未必处于压轴题的位置,计算量减少,思考量增大。加大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向量、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凸现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要求。加大探索性题型的分量。 在近年高考中,对直线与圆内容的考查主要分两部分: (1)以选择题题型考查本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此类题一般难度不大,但每年必考,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与本章概念(倾斜角、斜率、夹角、间隔、平行与垂直、线性规划等)有关的题目; ②对痴光目(包括关于点对称,关于直线对称)要熟记解法; ③与圆的位置有关的题目,其常规方法是研究圆心到直线的间隔. 以及其他“标准件”类型的基础题。 (2)以解答题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此类题综合性比较强,难度也较大。 预计在今后一、二年内,高考对本章的考查会保持相对稳定,即在题型、题量、难度、重点考查内容等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大题专项练习

解析几何解答题 1、椭圆G :)0(122 22>>=+b a b y a x 的两个焦点为F 1、F 2,短轴两端点B 1、B 2,已知 F 1、F 2、B 1、B 2四点共圆,且点N (0,3)到椭圆上的点最远距离为.25 (1)求此时椭圆G 的方程; (2)设斜率为k (k ≠0)的直线m 与椭圆G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E 、F ,Q 为EF 的中点,问E 、F 两点能否关于 过点P (0, 3 3)、Q 的直线对称若能,求出k 的取值范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2、已知双曲线221x y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2A A 、,动直线:l y kx m =+与圆22 1x y +=相切,且与双曲线左、右两支的交点分别为111222(,),(,)P x y P x y . (Ⅰ)求k 的取值范围,并求21x x -的最小值; (Ⅱ)记直线11P A 的斜率为1k ,直线22P A 的斜率为2k ,那么,12k k ?是定值吗证明你的结论. @ [

3、已知抛物线2 :C y ax =的焦点为F ,点(1,0)K -为直线l 与抛物线C 准线的交点,直线l 与抛物线C 相交于A 、 B 两点,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D .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 (2)证明:点F 在直线BD 上; (3)设8 9 FA FB ?=,求BDK ?的面积。. { — 4、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离心率为1 2 ,点P (2,3)、A B 、在该椭圆上,线段AB 的中点T 在直线OP 上,且A O B 、、三点不共线. (I)求椭圆的方程及直线AB 的斜率; (Ⅱ)求PAB ?面积的最大值. - 、

高考数学专题训练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4) 23.(本大题满分18分,第1小题满分4分,第二小题满分6分,第3小题满分8分) 已知平面上的线段l 及点P ,任取l 上一点Q ,线段PQ 长度的最小值称为点P 到线段 l 的距离,记作(,)d P l (1)求点(1,1)P 到线段:30(35)l x y x --=≤≤的距离(,)d P l ; (2)设l 是长为2的线段,求点的集合{(,)1}D P d P l =≤所表示的图形面积; (3)写出到两条线段12,l l 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12{(,)(,)}P d P l d P l Ω==,其中 12,l AB l CD ==,,,,A B C D 是下列三组点中的一组. 对于下列三种情形,只需选做一种,满分分别是①2分,②6分,③8分;若选择了多于一种情形,则按照序号较小的解答计分. ①(1,3),(1,0),(1,3),(1,0)A B C D --. ②(1,3),(1,0),(1,3),(1,2)A B C D ---. ③(0,1),(0,0),(0,0),(2,0)A B C D . 23、解:⑴ 设(,3)Q x x -是线段:30(35)l x y x --=≤≤上一点,则 ||5) PQ x ==≤≤,当 3 x =时 , min (,)||d P l PQ == ⑵ 设线段l 的端点分别为,A B ,以直线AB 为x 轴,AB 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1,0),(1,0)A B -,点集D 由如下曲线围成 12:1(||1),:1(||1) l y x l y x =≤=-≤, 222212:(1)1(1),:(1)1(1)C x y x C x y x ++=≤--+=≥ 其面积为4S π=+。 ⑶① 选择(1,3),(1,0),(1,3),(1,0)A B C D --,{(,)|0}x y x Ω== ② 选择(1,3),(1,0),(1,3),(1,2)A B C D ---。 2{(,)|0,0}{(,)|4,20}{(,)|10,1}x y x y x y y x y x y x y x Ω==≥=-≤<++=> ③ 选择(0,1),(0,0),(0,0),(2,0)A B C D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