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指突破包膜生长并侵犯邻近结构的垂体腺瘤,常侵犯临近硬膜、颅骨、海绵窦和包绕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

1.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关于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统一, 主要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有关。有人报道为大约43% , 其主要根据影像学和术中所见得出。有报道术中鞍底、鞍膈肿瘤浸润率为85%, 且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其中微腺瘤为69%, 鞍区大腺瘤为87%, 鞍外扩展大腺瘤为94%。据Luo对135例垂体瘤回顾性分析, 87%向鞍上发展压迫视交叉,9%达下丘脑和第三脑室, 28%突破鞍底向蝶窦发展, 16%侵及海绵窦。因此而言,影像学诊断、手术和鞍底硬膜病检三者对侵袭性垂体瘤的判断不尽一致。但是,总的来说, 侵袭性垂体腺瘤占垂体腺瘤的66%-94%。侵袭性垂体瘤占垂体瘤的比例与肿瘤的大小高度相关,肿瘤越大,比例越高,其中微腺瘤的侵袭性约为5%,大腺瘤占30%,巨腺瘤几乎达100%。临床上侵袭性的垂体瘤病人年龄在30-50岁之间,仅有约3%-7%的病人小于20岁。20岁以下的ACTH和PRL 垂体腺瘤病人,腺瘤的生长速度较快。

2.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上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已有Knosp、Hardy-Wilson分级法。Hardy的垂体腺瘤分级标准,将其分为5级。1级: 肿瘤直径在10mm以内,鞍内生长;2级:肿瘤向鞍上伸展达10mm,充填了鞍上池;3级:肿瘤向鞍上扩展10-20mm, 使第三脑室上抬; 4级: 肿瘤向鞍上扩展20-30mm, 充填了第三脑室前部;5级: 肿瘤向鞍上扩展> 30mm, 达侧脑室室间孔,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1级为微腺瘤, 2、3 级为大腺瘤, 4、5 级为巨大腺瘤。

临床影像学上Kobayash 等分析了影响肿瘤MR信号强度的因素, 认为主要是激素分泌阳性细胞的比率, 随PRL腺瘤内PRL分泌阳性细胞比率增大, 肿瘤内水分增多, T1、T2时间延长, MRI T1WI腺瘤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GH 腺瘤内含水少, 纤维化及胶质化程度高, 使Tl、T2 时间缩短, 呈等T l等T2的等信号。非分泌性腺瘤内激素分泌阳性细胞比率虽小, 但纤维化及胶质化程度不高, 故TWlI多呈低、稍低、等信号, T2W I呈稍高、高信号,与PRL腺瘤的信号改变相似, 单纯根据肿瘤的信号强度尚不能把二者区分开。而肿瘤内信号又可用均匀和不均匀来描述, 肿瘤内95%以上的面积信号一致为信号均匀,当出现>5%的面积信号不一致为信号不均匀;信号不均匀常见为: 1. 出血: 肿瘤内有出血, TWlI和T2WI 均表现为高信号;2.囊变: 肿瘤内有坏死、液化或出血液化, 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3.钙化或纤维化: 肿瘤内有钙化或纤维化,TWlI和T2WI均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

Wilson分级包括扩展/鞍上扩展0: 无;A:进入鞍上池; B: 第三脑室前隐窝消失; C: 第三脑室底完全移位, 鞍旁扩展; D: 颅内(硬脑膜内) ; E: 进入海绵窦内或下方(硬脑膜外)。侵犯/转移: 鞍底完整, 蝶骨破坏, 远处转移。

Knosp E 等以蝶鞍中段(即海绵窦中段)冠状位扫描平面为参考, 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C4)及床突上段( C2)之间内、中、外切线为标志, 来判断垂体腺瘤与海绵窦的关系。3、4型为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 2 型中约有80% 以上亦为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Wilson改良的Hardy 分类法将III-IV 级或C,D, E期的肿瘤归为侵袭性腺瘤。侵袭性垂体瘤在X线平片上可见鞍底、鞍背等周围骨质的破坏, CT可见向鞍旁的浸润生长。MR I术前能够更清楚地从三个不同的断面显示垂体瘤向周围结构的侵犯。肿瘤突破鞍底或向鞍上生长均可清楚显示。Roax 等认为部分CT 或MRI诊断的海绵窦侵袭并非真正被肿瘤侵犯, 而是由于肿瘤压迫海绵窦或呈分指样凸入海绵窦的内侧壁所致; 解剖发现即使正常垂体也有近1 /3向海绵窦凸出, 故MRI在诊断侵袭性垂体瘤时应考虑到上述因素。起初, MRI诊断海绵窦被侵犯的特异性指标为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 后来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

3. 临床特点

侵袭性垂体腺瘤与一般垂体腺瘤相比,其特点有:1.以青状年病人较多见,但也有大宗报道认为与年龄无明显直接相关性。2.常累及颅内神经,侵蚀邻近硬膜并包绕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肿瘤卒中的发生率高,可高达30%。3.临床症状进展快,尤其是视力、视野改变往往迅速而且严重,这与肿瘤增长迅速有关。4.手术全切除困难,术后需要结合放疗和化疗;术后复发率高,术后并发症较重,复发时间相对较短。许多研究表明,术后复发与肿瘤的侵袭性行为显著相关。5.CT检查多见骨质破坏。

4. 治疗

垂体腺瘤理想的治疗目标是( 1)控制肿瘤生长;( 2)消除或减少占位效应并防止其复发;(3)控制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 4)缓解由于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并发症。影像学治愈是指手术后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内分泌学治愈是在影像学治愈的基础上,使术前过度分泌的激素水平恢复至正常。后者是理想的治愈标准。

4.1 手术治疗

侵袭性垂体腺瘤首先应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全切或大部分切除肿瘤, 解除肿瘤对脑组织及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压迫, 根据肿瘤大小、肿瘤侵袭范围和方向、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应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经蝶入路和经冠切单额开颅入路。由于侵袭性垂体瘤生长特点,周围神经血管复杂,手术全切难度大, 术后复发率高,术后并发症较重。

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可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对于复发的侵袭性巨大垂体腺瘤, 再次手术可缓解症状。

4.1.1 冠切单额开颅垂体瘤切除术

4.1.2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4.1.3 经蝶显微联合内镜切除侵袭性垂体瘤目前,我科已有5例侵袭性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经蝶窦显微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使用对肿瘤的全切除有很大帮助。此种手术优点是有内镜具有全景式视野和成角观察的特点,使肿瘤切除更彻底,重要结构的保护更可靠,并发症少。创伤小。手术暴露直接,恢复快等,尽量做到肿瘤全切。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能明显增加手术的显露,明显提高手的效果。

4.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应用在泌乳素腺瘤和生长激素腺瘤中。主要治疗药物: 溴隐停类: 是侵袭性泌乳素瘤治疗的主要药物, 可直接刺激垂体细胞膜上特异性D2 受体, 抑制泌乳素的合成和分泌, 在治疗泌乳素瘤时, 可见其泌乳素水平下降甚至正常、体积缩小、泌乳症状消失, 甚至恢复性腺和生育能力。大多数泌乳素瘤对溴隐停比较敏感。若应用4- 6周效果不好, 应积极手术, 否则易纤维化, 增加手术难度。生长抑素类: 主要应用于生长激素腺瘤的治疗。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抑制肿瘤的增长, 术前应用可使肿瘤变软、变小, 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和术后辅助治疗, 控制术后存在的生长激素高分泌状态。代表药物有奥曲肽, 它是生长抑素的衍生物, 能够较特异地抑制生长激素, 且较生长抑素有更强的生物活性。据报道, 该药治疗后可使2 /3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生长激素水平降至正常, 20% -50% 的患者肿瘤缩小, 同时对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腺瘤和促性腺素瘤也有治疗作用。

4.3 放射治疗

由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常常侵犯周围骨质结构, 肿瘤难以作根治性切除, 术后容易复发,其复发率为12%-24%, 对残留或复发的肿瘤可采用X刀或R-刀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Backlund等首先应用r-刀治疗垂体腺瘤取得满意疗效, 认为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 尤其适合术后复发、术后残留海绵窦或蝶窦内的肿瘤。对靠近视交叉残留肿瘤, 要掌握照射剂量, 预防引起放射性视神经损伤, 在与视交叉关系密切的肿瘤应避免使用。目前临床采用剂量分割或肿瘤体积分割方法, 以减少放射性并发症。Oruckaptan等对684例手术治疗的垂体瘤病例分析显示: 放疗对侵袭性GH 腺瘤和无功能腺瘤有效, 对其它类型无效, 因此, 对侵袭性垂体瘤的术后放疗是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4.4 其它治疗

近年来,化疗药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 ) 用于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已有报道,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侵袭性泌乳素腺瘤应用替莫唑胺可降低PRL水平,缩小肿瘤体积。Sheehan 等研究发现,替莫唑胺能抑制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其疗效与肿瘤表达MGMT 水平密切相关,在MGMT低表达的肿瘤中,替莫唑胺治疗敏感。

总之, 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手术治疗技术现在已不再是难题, 但全切率不高, 且有着较高术后复发率, 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切除和术后综合治疗, 是减少复发的措施, 但如何才能彻底治愈仍有待深入研究。随着临床和基础医学,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 基因诊断学的不断发展,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将会出现新的进展。

《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要点

《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要点 垂体腺瘤(PA)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多数表现为良性肿瘤的生长特性,通过手术和(或)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然而,少部分垂体腺瘤在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较一般肿瘤生长快速,对手术、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有抵抗性,常在术后早期复发或再生长,此类肿瘤被称为难治性垂体腺瘤(aggressive PA或refractory PA)。垂体腺瘤出现颅脑椎管内转移或全身其他系统转移,即为垂体腺癌(Pc)。难治性垂体腺瘤及垂体腺癌的诊断治疗均十分困难,肿瘤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存,患者预后差,亟待规范化的诊疗措施。 1. 定义: 2017版的WHO垂体腺瘤分类强调:难治性垂体腺瘤的特点是,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快速,虽经手术、药物治疗及放疗等多模式标准化治疗,肿瘤继续生长和(或)激素超量分泌;肿瘤增大和(或)激素分泌高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患者预后差,但肿瘤尚未出现颅脑椎管内转移或远处转移。 本共识将难治性垂体腺瘤定义为: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的垂体腺瘤,生长速度较一般垂体腺瘤快速,对手术、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有抵抗性,常在术后早期复发或再生长。侵袭性垂体腺瘤并非都是难治性

垂体腺瘤,而肿瘤侵袭性是难治性垂体腺瘤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 2. 流行病学: 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准确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未确定。 3. 病理生理学: 基因或表观遗传学的异常、旁分泌生长因子的紊乱以及垂体内微环境的改变可造成垂体特异性的肿瘤基因激活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从而导致持续的细胞增殖。 4.诊断及诊断后评估: (1)诊断:共识建议难治性垂体腺瘤应包括以下4个特点:肿瘤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快速,Ki-67标记指数≥3%;即使手术全切,肿瘤短期(6个月)内复发;手术、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后肿瘤继续生长;全身检查未见颅脑椎管内或全身其他系统的转移灶。 (2)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后评估:一旦确诊难治性垂体腺瘤,仍需要完成系统性评估,包括常规评估和特殊评估。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判定标准(一)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判定标准(一)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方法:以140例垂体腺瘤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通过计算各项观测指标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报值(PPV)和阴性预报值(NPV),来确定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结果:①肿瘤和海绵窦之间存在正常垂体者NPV为100%;②肿瘤未超过ICA内侧壁切线者NPV为100%,而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者PPV为100%;③海绵窦内侧静脉丛间隙存在者NPV为100%,而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和≥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者PPV均为100%; ④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在25%以下者NPV为100%,而包绕在50%以上者PPV为100%.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表现为:①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 ③≥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ICA被包绕≥50%. 【关键词】垂体肿瘤;腺瘤;磁共振成像;海绵窦;诊断 0引言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常见,其诊断标准不统一,临床根治困难.我们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02/2005收治的经蝶手术治疗的140例垂体腺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诊断标准.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垂体腺瘤140例患者中62例(44.3%)为侵袭性腺瘤,男32例,女30例,年龄(43.8±8.8)(14~83)岁,病程1mo~8a.其中微腺瘤(直径1cm)3例,小腺瘤(直径1.0~1.9cm)7例,大腺瘤(直径 2.0~4.4cm)37例,巨大腺瘤(直径≧4.5cm)15例.垂体腺瘤卒中14例,复发性垂体腺瘤10例.根据有无分泌功能分类:功能性垂体腺瘤39例,其中混合型腺瘤17例,PRL腺瘤16例,GH腺瘤4例,ACTH 腺瘤2例.非功能性垂体腺瘤23例.78例非侵袭性腺瘤中微腺瘤25例,小腺瘤28例,大腺瘤21例,巨大腺瘤4例.垂体腺瘤卒中2例,复发性垂体腺瘤3例;根据有无分泌功能分类:功能性垂体腺瘤48例,包括混合型腺瘤22例,PRL腺瘤18例,GH腺瘤5例,ACTH腺瘤3例;非功能性垂体腺瘤30例.诊断标准:①采用Wilson改良的Hardy分类法〔1〕将III~IV级或C,D,E期的肿瘤归为侵袭性腺瘤〔2〕.②术前影像学改变:CT及MRI可见海绵窦、鞍旁及下丘脑等邻近结构的破坏.③术中见鞍底骨质及硬脑膜被侵袭破坏,肿瘤突入蝶窦腔或侵袭海绵窦及鞍周结构.④术中所取鞍底骨质或邻近硬脑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有肿瘤细胞侵犯. 1.2方法140例垂体腺瘤均行头颅MRI检查(机型:西门子1.5T),尤其强调MRI冠状位平扫+增强薄层扫描,以了解肿瘤是否侵袭海绵窦.观察评估以下MRI特征:①在肿瘤和海绵窦之间是否存在正常垂体;②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是否存在;③海绵窦大小;④海绵窦外侧壁是否膨隆;

垂体瘤健康教育

垂体瘤健康教育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s)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在尸检中有报道可见20%~25%的亚临床垂体微腺瘤。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31~40岁之间,21~30、41~50岁两组次之。 辅助检查: 1.需做头颅X线平片,CT、MRI影像学检查 2.气脑和脑血管造影 3.做血、尿、便常规以及肝、肾、心、肺等检查。 4.内分泌检查 5.视力及视野检查 术前健康教育 1.饮食与营养指导: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少渣的饮食,术前戒烟酒,避免受凉,保持口腔及鼻腔的清洁,术前3-5天可用朵贝尔液漱口,氯霉素滴鼻。成人术前8小时禁饮食,小儿术前4小时禁食,以免麻醉后呕吐造成误吸。 2.休息与活动指导: ⑴.为了术后能尽快康复,术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⑵.训练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不习惯引起便秘、尿潴留。张口呼吸、便秘者给予缓泻剂,禁止大量灌肠。 3.注意安全:

对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外出应有专人陪伴。 4.皮肤准备: 病人在手术前一天剪鼻毛,清洁鼻腔,预防感染。 5.下列情况暂不宜手术: 有各种感染的:如感冒、发热、咳嗽、痰多不宜手术。 6.心理指导: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预后,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鼓励病人住院后必须进行心理调整,主动适应术后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积极自理个人生活。 术后健康教育 1.体位: 绝对卧床休息,加以床档保护,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清醒后半卧位,促进术后硬脑膜粘连愈合,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感染。 2.饮食: 麻醉清醒后,遵医嘱如无呕吐症状即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时,应禁食牛奶,糖类食物,防止其消化时产气过多,引起肠胀气。以后可逐渐过渡到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低脂肪、低胆固醇食易消化饮食。 3.密切观察24出入水量 患者是否有多尿,烦渴,多饮症状。对于电解质紊乱者,低钠患

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脑垂体瘤系良性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1)按肿瘤大小分类: 微腺瘤:肿瘤直径<10mm;大腺瘤:肿瘤直径10~30mm;巨大腺瘤:肿瘤直径>30mm (2)按细胞嗜色性分类: 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分为嗜酸性细胞瘤、嗜碱性细胞瘤、嫌色细胞瘤和混合性细胞瘤。该分类临床指导价值有限,现少用。 (3)按功能分类: ①有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占垂体瘤65%~80%:激素分泌性肿瘤是垂体瘤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治疗方法的选择多样、临床预后转归各异的一类垂体瘤。 A. 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PRL瘤),是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在非选择性尸检中,PRL微腺瘤占23%~27%,其中大多数生前没有任何症状。 B. 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GH瘤),本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ACTH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垂体瘤(TSH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 E. 其它还有FSH、LH型垂体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 F. 混合性肿瘤:激素分泌型肿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

(2015)中国催乳素型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

(2015)中国催乳素型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 催乳素(PRL) 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约占成人垂体功能性腺瘤的40%-45%,以20 -50 岁的女性患者多见,成人患者男女比例约1:10。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催乳素腺瘤对恢复和维持正常腺垂体功能、预防肿瘤复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临床表现 垂体催乳素腺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性腺功能减退及其继发症状,可因发病年龄、性别、持续时间及催乳素增高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还可有垂体占位产生的局部压迫症状;垂体混合腺瘤或多发内分泌腺瘤病患者,还可出现其他激素水平增高相应的临床表现。 1.高催乳素血症临床表现:(1) 性腺功能减退:青春期前起病的患者可表现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即女孩原发性闭经,男孩无青春发育,睾丸容积小。育龄期女性多有月经周期的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月经稀少甚至闭经,通常影响排卵,引起不孕。 血清雌激素水平低落可引起乳腺萎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骨质疏松等症状。男性患者雄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性欲减退、阳萎、射精量及精子数目减少、不育及骨质疏松等。因男性患者症状隐匿且特异性低,常被忽视导致就诊时间晚。

(2) 泌乳:女性高催乳素血症患者中30% - 80% 发生自发或触发泌乳,出现性功能低下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泌乳的发生率也降低。男性患者可有轻度乳腺发育,少数患者也可出现泌乳。(3) 体重增加:具体病因不清,可能与钠水储留、脂肪分化异常、性功能低下及下丘脑功能异常等有关。 2.肿瘤局部压迫症状:多见于垂体催乳素大腺瘤。最常见的局部压迫症状是头痛、视野缺损(最常见为双颞侧偏盲)。若肿瘤向两侧生长,可包绕海绵窦,影响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眼支功能,引起眼睑下垂、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复视、眼球运动障碍、面部疼痛等。 若肿瘤破坏蝶窦或筛窦骨质还可出现脑脊液漏。大腺瘤压迫正常垂体组织还可引起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受损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3.多激素混合腺瘤或多发内分泌腺瘤病症状:合并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催乳素混合腺瘤可伴有其他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过多表现,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 此外,垂体瘤还可是多发内分泌腺瘤病(MEN),特别是MEN-I 型的表现之一,故要注意有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内分泌腺体功能异常表现。 4.垂体卒中:垂体催乳素腺瘤可能发生垂体卒中,一般发生于大腺瘤。急性垂体卒中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急性视神经障碍、眼睑下垂及其他颅神经症状,甚至昏迷。但也有许多为无症状的垂体卒中。 二、诊断

垂体瘤表现

垂体腺瘤(垂体瘤)是脑垂体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垂体瘤不仅引起颅内占位征,而且产生内分泌失调症状,如不孕,性功能减退,面容及肢端改变等.严重者,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稳定、甚至影响了做为一个社会人的外部形象,从这一点而言,垂体腺瘤较其它颅内肿瘤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更具危害性.所以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脑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脑下垂体中的各种内分泌细胞可产生相应的内分泌细胞腺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在早期微腺瘤阶段即可出现内分泌功能亢进征象。随着腺瘤的长大和发展,可压迫、侵蚀垂体组织及其垂体、蝶鞍周围结构,产生内分泌功能下降症状,出现视力障碍及其他颅神经和脑症状。 脑垂体瘤与性功能低下:性功能低下是指阳痿、性欲下降,性功能低下是早期发腺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之一,约有60% 的垂体瘤患者有性功能障碍 脑垂体瘤与不孕. 泌乳. 月经不调:泌乳素腺瘤在临床上占垂体腺瘤的一半以上,由于其分泌的高泌乳素的影响及雌激素的减少,女性患者往往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泌乳(与乳头接触的内衣变湿),继而导致闭经、不孕,对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影响极大,但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治疗,还是很容易被早期发现的,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 脑垂体瘤与头痛 大约有2/3 的患者早期都有头痛,疼痛主要位于眼眶后、前额部及双侧太阳穴附近,程度较轻,呈间歇性发作。由于垂体瘤起源于颅底的蝶鞍内,蝶鞍周围为密闭的骨质,只有上方覆以韧性的鞍隔,肿瘤直接刺激或生长后造成鞍内压升高引起头痛,当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后,鞍内压降低,疼痛则可减轻或消失。病人往往感到突然的一次剧烈头痛后,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但如果不进行治疗,随着肿瘤的生长,疼痛还会出现。 脑垂体瘤与视力下降 . 视野缺损 垂体瘤在蝶鞍内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长,并向两侧侵及颅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但最常见的生长方式是向鞍上发展而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而引起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患者往往主诉视力下降、看不到两边,总撞门边。出现了视力视野障碍就需要尽快手术,解除对视神经的压迫,挽救视力。如果伴有向其它方向的生长则称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治疗难度明显增大,手术很难一次性切除,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 脑垂体瘤与面容. 四肢及形体的改变 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由于其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导致四肢、肌肉和内脏过度生长,在青春期骨骺未融合前表现为巨人症,成人则表现为手脚变大(鞋号逐渐增大)、头颅及面容宽大、颧骨高、鼻肥大、唇增厚、皮肤松弛、粗黑、毛发增多,并出现声音嘶哑、睡眠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由于脂肪的代谢和分布异常,脂肪堆积在胸、腹、臀部,而四肢相对瘦小,呈“向心性肥胖”,脸部呈满月状,体重明显增加,四肢皮下血管显露并有紫纹。这两种类型的垂体瘤严重影响了人的外部形象,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一般术后几天即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患者自我感觉肢体、脸庞缩小,皮肤变得细腻、光滑,睡眠质量也明显缓解。 脑垂体瘤与其他神经和脑损害: 如肿瘤向后上发展压边垂体柄和下丘脑可出现尿崩症和下丘脑功能障碍,累及第三脑室、室间孔、导水管,可致颅内压增高。向前方伸展至额叶,可引起精神症状、癫痫、嗅觉障碍。向侧方侵人海绵窦,可发生II 、IV 、V 、VI 颅神经麻痹,突向中颅窝可引起额叶癫痫。向后长入脚间池、斜坡压迫脑干,可出现交叉性麻痹,昏迷等。向下突人蝶窦,鼻腔和鼻咽部,可出现鼻衄,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

Mir-135a-3p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对其侵袭性的影响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8), 1610-1616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6776042.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6776042.html,/10.12677/acm.2020.108241 Expression of MiR-135a-3p in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Adenomas and Its Effect on Its Invasiveness Weikang Tan*, Chenghao Wang, Jianpeng Wang, Zhiyong Y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Jul. 25th, 2020; accepted: Aug. 6th, 2020; published: Aug. 13th,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miR-135a-3p in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adenoma (NFPA)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vasion of NFPA cells. Methods: 50 NFPA tissues (25 invasive and 25 non-invasive)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Normal rat pituitary tumor cell lines were cultur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miR-135a-3p inhibitor and miR-135a-3P NC were transfected respectivel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iR-135a-3P was detect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CCK8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li-feration of pituitary tumor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Transwell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pituitary tumor cell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iR-135a-3p in the invasive NFP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invasive NFPA group (P < 0.05).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miR-135a-3p inhibitor, the proliferation ability of pituitary tumor cell line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P < 0.05). Cell migration was decreased in the miR-135a-3p inhibitor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Overexpression of miR-135a-3p in NFPA may regulate the proliferation of pituitary tumor cells and promote their invasion. Keywords MiR-135a-3p,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Adenomas, Proliferation, Invasiveness Mir-135a-3p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对其侵袭性的影响 谭维康*,王成浩,王建鹏,闫志勇*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青岛 *通讯作者。

侵袭性垂体瘤的监护室护理对策

侵袭性垂体瘤的监护室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6-06-08T10:33:38.66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作者:陈国珊吕冰[导读] 垂体腺瘤起源于蝶鞍内脑垂体细胞,发生率高,约占颅内肿瘤的12%,多系良性,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陈国珊吕冰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 130042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监护室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在术前准备和术后对各种并发症的行之有效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地康复。结果经过规划护理及心理干预,使术后顺利康复,缩短了住院日,使患者在术前术后得到精心护理,加强支持治疗和并发症对症处理。结果本组侵袭性垂体瘤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为83%,无手术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经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保障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关键词】垂体瘤;侵袭性垂体瘤;围手术期护理;监护室护理[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357-01 垂体腺瘤起源于蝶鞍内脑垂体细胞,发生率高,约占颅内肿瘤的12%,多系良性,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1]。主要表现为垂体分泌功能障碍,视力减退。侵袭性垂体腺瘤主要指其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生长如蝶窦、鞍膈和海绵窦,约10%垂体瘤可侵犯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侵袭性垂体腺瘤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中,女8例、男4例,年龄25~63(46.3±1.7)岁。泌乳素腺瘤6例,生长激素腺瘤3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2例,PRL和GH混合性腺瘤1例。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视力下降、乏力等症状,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结果:本组经过有效的交流及术前心理暗示等,均能主动配合手术,手术顺利,术中全部切除肿瘤占80%,大部分切除占12%,部分切除占8%。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术后并发尿崩症25例,脑脊液漏6例,高热3例,视力、视野障碍加重3例,垂体功能下降1例,颅内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年复查,影像学检查蝶鞍区肿瘤消失,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患者均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该类患者颅内肿瘤的占位及内分泌紊乱,患者身心均出现较大变化,如肥胖、皮肤粗糙、肢端肥大、月经不调,形象变的丑陋;视力、视野改变;个别原因不能生育而影响家庭关系;还有担心手术的预后及经济因素等。患者都有焦虑、恐惧、自卑、抑郁、失望等不良心理。因此,护士做好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重要。首先,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主动热情与患者交谈,加强沟通,注意收集患者心理方面的资料,有的放矢的给患者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手术方法、麻醉方式、手术目的及效果,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的疑虑,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 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头痛程度的变化。若头痛程度加重,次数增多,呕吐频繁,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脱水及脑室穿刺准备。垂体瘤常侵犯鞍区致多尿,是引起术后水电解质紊乱的主要原因,应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记录出入量,并与术后进行对照,为患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2.3 术前护理 (1)术前一日用氯霉素滴眼液滴鼻,剪鼻毛,氯已定含漱液或0.9%氯化钠500ML漱口;常规配血,皮试。(2)术前嘱患者练习张口呼吸,避免术后因鼻腔填塞引起不适(3)嘱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因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尿潴留及便秘。(4)嘱患者加强营养,避免感冒影响手术。 (5)术前8—12小时禁食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体温大于37.5℃或血压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 2.4 术后护理 (1)保持病室周围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减少陪伴及近视,床单整洁。(2)加强基础护理一般术后1 d--3 d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时做口腔雾化吸入,保持口腔湿润。因手术创伤小,麻醉清醒后患者即可饮水,次日可进不过热的流食。鞍区肿瘤患者70%~80%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2],故应生活上多照顾,勤翻身、拍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由于手术部位深且狭小,患者术后24小时内易发生颅内出血,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进行止血,消除血肿。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脑炎,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头部静脉回流,防止脑水肿,术后三天绝对卧床休息,适情况增加活动量。(3)术后观察鼻腔下敷料情况,如有新鲜血液渗出或渗出物多时及时通知医生。如鼻腔内有液体流出时勿用纸填塞鼻腔避免感染。(4)指导患者饮食,由流质饮食到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普食。嘱患者多食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嘱患者排便时勿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咳嗽、勿用力擤鼻,用手抠鼻。(5)尿崩症是该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遵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量,同时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无水肿或脱水的表现。指导患者及家属饮水时使用有刻度的水杯,准确记录各种饮食的入量,严格记录每小时尿量及时总结单位时间内出入量情况,严密观察尿量及尿色,及时根据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鞍区肿瘤切除术后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主要是由于切除肿瘤过程中对正常垂体组织、垂体柄及下丘脑等重要神经内分泌调节中枢的损伤所致[4]同时切除肿瘤时解除压迫,导致血供紊乱,也会影响下丘脑及垂体柄的功能,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若尿比重4 000 ml均可诊断为尿崩症,尿崩症状1周后仍未缓解者,提示有永久性尿崩症的可能,应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定期检查电解质的变化,并提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本资料中尿崩症占并发症发生率的25.2%。永久性尿崩症为2例[3]。(6)术中下丘脑损伤,术后可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致高热,如持续中枢性高热可头部冰帽降温、全身浅表大血管处置冰块或温水擦浴,就将体温控制在38度以下[6]。 (7)视力视野障碍者应加强基础护理,保证患者安全。

胸腺瘤的分型及分期.

胸腺瘤的分型及分期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原发肿瘤之一,是一组来源于不同胸腺上皮细胞,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和伴有多种副肿瘤症状的疾病。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部位,极少数可异位发生在后纵隔、下颈部、肺门周边、胸膜或肺实质内。 较小的胸腺瘤可没有任何症状。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会产生周围组织压迫、刺激症状如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等。胸透、胸片或胸部CT检查可发现纵隔肿物。当肿瘤压迫无各静脉或上腔静脉可产生相应梗阻表现。良性胸腺瘤生长缓慢,如症状短期迅速加重,出现严重刺激性咳嗽,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周身关切骨骼疼痛,均提示侵袭性可能。胸腺瘤可能合并重症肌无力(MG)、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其中以重症肌无力最为多见。 分型 传统分型以占80%以上的细胞成分命名,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和上皮淋巴细胞混合型。 另有将胸腺瘤分为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皮质型又分为皮质为主型和“单纯”皮质型2个亚型。 目前采用的多是1999年WHO对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 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 B型胸腺瘤:被分为3个亚型; 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 B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 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 胸腺瘤分期 I期:肉眼见完整包膜,无镜下包膜外侵犯; II期:镜下侵出包膜或肉眼见侵犯纵隔脂肪组织或纵隔胸膜; III期:肉眼见侵犯邻近结构(如:心包、大血管或肺); IVA期:胸膜腔播散(胸膜或心包转移); IVB期:淋巴或血源转移,胸腔外播散(以骨转移最为常见)。

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指突破包膜生长并侵犯邻近结构的垂体腺瘤,常侵犯临近硬膜、颅骨、海绵窦和包绕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 1.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关于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统一, 主要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有关。有人报道为大约43% , 其主要根据影像学和术中所见得出。有报道术中鞍底、鞍膈肿瘤浸润率为85%, 且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其中微腺瘤为69%, 鞍区大腺瘤为87%, 鞍外扩展大腺瘤为94%。据Luo对135例垂体瘤回顾性分析, 87%向鞍上发展压迫视交叉,9%达下丘脑和第三脑室, 28%突破鞍底向蝶窦发展, 16%侵及海绵窦。因此而言,影像学诊断、手术和鞍底硬膜病检三者对侵袭性垂体瘤的判断不尽一致。但是,总的来说, 侵袭性垂体腺瘤占垂体腺瘤的66%-94%。侵袭性垂体瘤占垂体瘤的比例与肿瘤的大小高度相关,肿瘤越大,比例越高,其中微腺瘤的侵袭性约为5%,大腺瘤占30%,巨腺瘤几乎达100%。临床上侵袭性的垂体瘤病人年龄在30-50岁之间,仅有约3%-7%的病人小于20岁。20岁以下的ACTH和PRL 垂体腺瘤病人,腺瘤的生长速度较快。 2.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上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已有Knosp、Hardy-Wilson分级法。Hardy的垂体腺瘤分级标准,将其分为5级。1级: 肿瘤直径在10mm以内,鞍内生长;2级:肿瘤向鞍上伸展达10mm,充填了鞍上池;3级:肿瘤向鞍上扩展10-20mm, 使第三脑室上抬; 4级: 肿瘤向鞍上扩展20-30mm, 充填了第三脑室前部;5级: 肿瘤向鞍上扩展> 30mm, 达侧脑室室间孔,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1级为微腺瘤, 2、3 级为大腺瘤, 4、5 级为巨大腺瘤。 临床影像学上Kobayash 等分析了影响肿瘤MR信号强度的因素, 认为主要是激素分泌阳性细胞的比率, 随PRL腺瘤内PRL分泌阳性细胞比率增大, 肿瘤内水分增多, T1、T2时间延长, MRI T1WI腺瘤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GH 腺瘤内含水少, 纤维化及胶质化程度高, 使Tl、T2 时间缩短, 呈等T l等T2的等信号。非分泌性腺瘤内激素分泌阳性细胞比率虽小, 但纤维化及胶质化程度不高, 故TWlI多呈低、稍低、等信号, T2W I呈稍高、高信号,与PRL腺瘤的信号改变相似, 单纯根据肿瘤的信号强度尚不能把二者区分开。而肿瘤内信号又可用均匀和不均匀来描述, 肿瘤内95%以上的面积信号一致为信号均匀,当出现>5%的面积信号不一致为信号不均匀;信号不均匀常见为: 1. 出血: 肿瘤内有出血, TWlI和T2WI 均表现为高信号;2.囊变: 肿瘤内有坏死、液化或出血液化, 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3.钙化或纤维化: 肿瘤内有钙化或纤维化,TWlI和T2WI均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

侵袭性垂体腺瘤45例预后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排在胶质瘤及脑膜瘤之后,位于第3位[1]。垂体腺瘤依据生长行为可分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侵袭性垂体腺瘤是肿瘤生长突破包膜或侵犯邻近结构的垂体腺瘤,因其向周围组织结构呈浸润性生长,故手术全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本文分析总结了本院收治的45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点、术后病理检查结果,随访术后综合治疗及复发情况,从而评估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6—2011年收治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1~74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渐进性视力下降、眼外肌功能障碍、头痛、头晕、肢体乏力、步态不稳、记忆力下降等。个别患者有尿崩、鼻腔阻塞、脑脊液鼻漏、突眼、内分泌症状等。其中就诊时即为复发者15例。术后随访20~68个月,平均44个月。 1.2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被包绕并有移位或缩窄;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通常向鞍上发展的肿瘤边界清楚而规则,少数呈分叶状。有的肿瘤内可见软化灶、坏死或囊性变;垂体卒中瘤内可见出血灶。本组患者中向鞍上扩展15例,向鞍旁扩展21例,破坏鞍底9例。 1.3病理结果无功能腺瘤6例(13.33%);功能性腺瘤39例(86.67%),其中泌乳素(PRL)腺瘤27例(69.23%),生长激素(GH)腺瘤10例(25.64%),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2例(5.1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两样本率的校正u检验或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复发情况45例患者中复发13例,复发率为28.89%,其中3例肿瘤无明显增大。 2.2肿瘤侵袭部位、大小与复发的关系21例肿瘤向鞍旁扩展,包绕颈内动脉、侵犯海绵窦;15例向鞍上扩展,进入鞍上池,累及视交叉、下丘脑、第3脑室;9例破坏鞍底,累及鼻窦、眼眶、上斜坡。肿瘤大小为1.7cm×1.5cm×2.0cm~7.0cm×6.5cm×4.5cm,肿瘤直径大于3cm33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27.27%;<3cm者12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33.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手术切除及术后综合治疗与复发的关系肿瘤全切除5例(11.11%),次全切除34例(75.56%),大部分切除6例(13.33%),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未进行综合治疗13例,复发11例(84.62%)。32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进行综合治疗,其中25例进行术后放疗,7例进行术后药物治疗,复发2例(6.25%),明显低于术后未进行综合治疗的复发率(P<0.05)。 2.4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复发的关系进行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的32例患者标本中无功能性腺瘤4例,1例复发,复发率为25.00%;功能性腺瘤28例,其中PRL腺瘤18例,GH腺瘤8例,ACTH腺瘤2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32.14%。进行综合治疗的无 侵袭性垂体腺瘤45例预后分析 易垒,张宗平,叶锋(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湛江524002) 【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确诊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特点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并随访其术后综合治疗及复发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术后复发13例,复发率为28.89%。32例术后进行综合治疗,复发2例,复发率为6.25%;13例术后未进行综合治疗,复发11例,复发率为84.6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未进行综合治疗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术后进行综合性治疗患者。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有较高侵袭性和复发倾向,其预后与是否进行肿瘤的综合治疗及肿瘤的侵袭性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垂体肿瘤;腺瘤;肿瘤侵润;肿瘤复发,局部;预后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9-2911-02中图法分类号:R736.4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rognosis in45cases of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 Yi Lei,Zhang Zongping,Ye Fe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Guangdong Provincial Agricutural Reclamation Central Hospital,Zhanjiang,Guangdong52400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gnosis of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 and the prognosis-related factor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45patients with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ncluding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preoperative imaging fea-tures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postoperative comprehensive therapy and recur-rence in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Results Among45cases,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was in13cases with the recurrence rate of28.89%(13/45).In32cases of the postoperative comprehensive therapy,2cases recurred with the recurrence rate of 6.25%.In13cases without comprehensive therapy,11cases recurred with the recurrence rate of84.62%.Difference in the com parison between them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postoperative compre-hensive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comprehensive therapy.Conclusion Inva sive pituitary adenoma has higher invasiveness and the recurrence tendency.The prognosis is related to 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and the invasiveness of tumors in the patients with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 【Key words】Pituitary neoplasms;Adenoma;Neoplasm invasiveness;Neoplasm recurrence,local;Prognosis

垂体瘤护理常规

脑垂体瘤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术前:1脑积水与顾内压增高:大部分病人垂体瘤伴有脑积水,其成因包括脑肿瘤的所在位置直接梗阻脑脊液循环所致梗阻性脑积水以及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紊乱造成的交通性脑积水两种情况,脉络丛乳头状瘤病人临床所常见的颅内压增高征与脑积水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当然,肿瘤的占位效应亦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原因。婴幼儿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颅增大和前囱张力增高,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在较大儿童及成人则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甚至可出现阵发性昏迷。 2垂体瘤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观察: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因肿瘤所在部位而异。肿瘤生长在侧脑室者半数有对侧轻度锥体束征;位于第三脑室后部者表现为双眼上视困难;仿于后颅凹者表现为走路不稳、眼球震额及共济运动障碍等。个别位于侧脑室者可表现为头部包块。垂体瘤临床上见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肿瘤多位于脑室内,有的可移动,故有些垂体瘤病人表现为头痛突然加剧缓解。少数有强迫头位,这可能因肿瘤移动后突然梗阻了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

术后:术后患者术后安返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从患者语言、睁眼、运动3方面来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昏迷者按昏迷患者常规进行护理,做好基础护理,确保无护理并发症,教会陪护人员为患者测量尿量,护士要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护理措施] 术前: 1心理指导的目的是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的情绪。应及时向病人解释手术的目的,列举手术治愈的病例,安排已接受过手术且疗效好的病人与之交谈,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属的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情绪,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 2皮肤准备:经蝶窦手术病人需剪鼻毛、动作轻稳,防止损伤鼻黏膜而致鼻腔感染。观察有无口鼻疾患,如牙龈炎、鼻腔疖肿等,如有感染存在,需改期手术。另外,还要行右股内侧备皮10cm~20cm,以备手术中取皮下脂肪填塞蝶鞍。手术前1d的22:O0开始禁食禁水。术前保证充足睡眠,如有失眠可口服药物催眠。术晨护士为患者插尿管并肌注术前针。 3为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应做激素准备: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病人,术前3d常规使用抗生素,朵贝尔液漱口,用0.125%氯霉素眼药水及新麻液滴鼻,4次/d,每次2滴一3滴,滴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概述】 垂体腺瘤简称垂体瘤,是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一种肿瘤,主要起源于垂体腺的前叶(腺垂体),而起源于神经垂体的病人罕见。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30-40岁多见,男女均等,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居颅内肿瘤的第3位。体积小时一般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实质性,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界明显;肿瘤长大后,往往将正常垂体组织挤向一旁,使之萎缩。 【分型】 1. 根据垂体瘤的光学显微镜表现 (1)厌色性:最常见。最初认为是"非功能性的",实际上可产生泌乳素、GH或TSH。 (2)嗜酸性:分泌PRL、TSH或GH(儿童巨人症或成人肢端肥大)。 (3)嗜碱性:分泌LH、FSH、β-促脂素或ACTH(Cushing病)。 (4)混合性。 2. 根据分泌产物分 (1)功能性垂体腺瘤:具有活跃的分泌功能,根据分泌产物可分为:①GH型垂体腺瘤。②PRL 型垂体腺瘤。③ACTH型垂体腺瘤。④TSH型垂体腺瘤。约有70%的垂体瘤分泌1或2种激素,在血浆中可测出,并且产生特定的临床综合征。 (2)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功能不活跃,或分泌产物不产生明显的内分泌学症状。①空细胞腺瘤。②大嗜酸粒细胞瘤。③促性腺激素腺瘤。④静止的促皮质激素腺瘤。⑤糖蛋白分泌性腺瘤。 【临床表现】 1. 垂体瘤的占位效应 (1)通常见于非功能性肿瘤。功能性肿瘤中,泌乳素瘤是最有可能长大到足以引起占位效应(ACTH腺瘤的可能性最小)。 (2)头痛:多数无分泌功能的腺瘤可有头痛的主诉,早期系肿瘤向上发展牵拉鞍隔所致,当肿瘤穿破鞍隔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而GH型腺瘤则头痛症状明显而待久,部位不固定。 (3)视力视野改变:当肿瘤将鞍隔顶起,或穿破鞍隔向鞍上生长时,可压迫视交叉而产生视力及视野改变,典型的表现为双颞侧偏盲(不一致),还可导致视力下降。 (4)垂体功能障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①甲状腺功能低下:怕冷、黏液性水肿、毛发粗;②肾上腺功能低下:体位性低血压,易疲倦;③性腺功能低下:停经(女性),无性欲、不孕;④尿崩症:非常少见(寻找其他病因,包括下丘脑垂体瘤、鞍上生殖细胞瘤);⑤高泌乳素血症:PRL受下丘脑抑制,垂体柄受压可使部分抑制作用消失; (5)海绵窦综合征:①脑神经受压(Ⅲ、Ⅳ、Ⅴ1、Ⅴ2、Ⅵ):眼睑下垂,面部疼痛、复视等;②海绵窦堵塞:突眼、结膜水肿等;③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可致轻度狭窄,但完全堵塞者罕见。 2. 垂体瘤的内分泌学表现多数功能性垂体瘤分泌下列激素之一: (1)泌乳素(PRL):最常见的内分泌腺瘤,导致女性病人停经-泌乳综合征(Forbes-Albrigh综合征)、男性病人阳痿及无生育功能,以及骨质丢失。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又称促皮质激素,即Cushing病,ACTH升高可导致:①内源性高皮质激素血症(Cushing综合征):由高皮质激素血症引起的一系列改变。最常见的原因为医源性(使用外源性激素)。非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在肢端肥大的病人中常见,发生率约为25%。 ②Nelson综合征:Cushing病行肾上腺切除的病人中有10%-30%出现色素沉积过多[通过促黑色素激素(MSH)与ACTH之间交叉反应]。 (3)生长激素(GH):导致成人肢端肥大,表现为手、足增大,脚后跟增厚、前额隆起、巨舌、高血压、软组织肿胀、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使人衰弱的头痛、出汗过多(尤其是手掌)及关节痛;25%的肢端肥大病人出现甲状腺肿,但化验检查正常。儿童(在骨骺闭合前)GH水平的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