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课件

1.1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如何概括“共产党人”的特点的?

○1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无产阶级不应该划分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差别而是联合起来一块斗争。○2坚持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认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在与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的身边。○3在实践中,共产党人的坚决性。认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阶级当中最起码推动作用的一部分,能引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4在理论上,强调共产党熟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进程,结果,也就是帮助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1.2如何理解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①本句话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与共产党人的论述,在宣言中,马恩对资产阶级认为共产党讲消灭财产的谬论进行驳斥。②这里面的资本指的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它是通过剥削雇佣劳动而产生的财产,也就是说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归根到底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劳动运动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因此,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③资本家占有雇佣劳动产生的财产,他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将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共产党人将改变财产的社会性质,将原本归社会的财产还给社会,而不是消灭财产,消灭的是一种剥削奴役关系。

1.3马克思在《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做了怎样的设想?

①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应该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②人不再是“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马恩立足于社会客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路径。经济上,消灭私有制,要与传统的所有制进行彻底的决裂,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政治上,消灭阶级,坚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为共产主义奋斗。文化上,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抛弃传统的利己主义,物本位观念。对外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解放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

2.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是如何论述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的?

①关于旧唯物主义的错误,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第一条,三条和九条中有过阐述。在第一条中,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第三条中,批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即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提出了实践是环境和人发生改变的基础,。在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并不能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感性,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孤立,抽象的个人观点,却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②关于唯心主义的错误,在《提纲》中的第一条,第三条和七条有过说。在第一条中马克思揭露了唯心主义是抽象地发展了精神方面的能动性,并没有认识到

实践的意义,同样在第五条和第七条中,费尔巴哈也坚持主观唯心主义,把感性当作第一性,认为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认为人的理智,情感等天生就有,忽视了人是社会产物。

2.2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②整个社会生活就是实践的过程。生产实践是首要的基本的实践形式,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劳动实践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实践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③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生产力为内容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3为什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①这是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②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③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他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意义的伟大变革。总之,实践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而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

2.4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新实践观的?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点?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指出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第八条中与前面相呼应,马克思从理论上正面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思是说,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诸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哲学整体体系核心,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点。

3.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文中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①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使社会历史观理论成为了真正的科学。③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演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物质根源。④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

3.2《序言》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①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寻找社会变革的深刻根源。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突,生产关系必须符合一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建立在生产关系总和之上的经济基础得到发展,作用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反之亦然。②根据矛盾的实际状况确定符合实际的建设任务。指出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做出适合的改变和创新。而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改革违反客观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

4.1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论述首次出现于《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他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区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1事物(世界)就是对立统一○2发展就是对立统一;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钥匙;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分水岭

4.2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任何命题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辩证法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①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1)个别与一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2)个别和一般的差异性(3)个别和一般可以相互转化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既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又包含了联系的必然性,所以列宁指出“这里已经有自然,必然性,客观联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②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由于“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在一切最简单的命题来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的一切要素的胚芽)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向我们证明了“客观自然界具有同样的性质”,所以列宁得出结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4.3如何理解“哲学唯心主义是有根基的,但它是一朵无实花”?

①列宁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有其根基的,它是建立在人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的无实花。②列宁指出由于唯心主义只抓住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段,不懂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而把这个片段夸大到脱离物质,变成神化了的绝对,这

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客观世界本身,因此哲学唯心主义既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也不能有效的改造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5.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章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然后他结合原始宗教的产生,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指出科学地概括哲学基本问题并确定它在哲学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最后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或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是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并分别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根据不同的回答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怎样概括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

①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更新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就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也是如此。②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③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原文理解

《共产党宣言》

1、原文:一、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分析:这段话出自《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是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述。

首先,马恩认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资本产生和积累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的基础是工人的自相竞争,所以,归根究底,资产阶级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工人的自相竞争。

其次,马恩认为工人的自相竞争最终会被联合所取代,其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工人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是走向联合,便同一切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工人的自相竞争被联合取代。

最后,马恩认为自由竞争被联合取代使得雇佣劳动基础丧失,雇佣劳动基础丧失导致资本积累减少,从而撼动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所以说,资产阶级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在生产自己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打破,最终生产关系的消亡导致资产阶级的灭亡,代表新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走向胜利。

2、原文:做一个资本家…社会力量。

这段话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论述。

在宣言中,马恩批判资产阶级所谓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的谬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马恩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资本家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其次,马克思指出,资本以社会生产社会化,资本是朵体的产物,这里的资本是指现代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它是通过剥削雇佣劳动力而产生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运动的,是一种社会力量。最后,马恩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谓的消灭私有制不是消灭财产,而是改变财产的性质,把本属于社会的财产归还于社会,消灭的是一种剥削奴役关系。

3、原文:当阶级……自由发展的条件。

分析:这段话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论述共产主义的特征与本质首先,马恩指出国家消失的前提是阶级的消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级的差别会逐渐缩小,当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展时,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阶级差别便会消失,国家也随之消失。

其次,马恩指出国家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国家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机构,当阶级消失时,国家便会消失。

再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以自己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不断发展生产力,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关系的消亡同时使得阶级消亡,因此,阶级统治不复存在,国家消亡。

最后,国家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人联合体,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联合体成为社会的自治组织。共产主义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原文: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变革的实践。

理解:这段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其主要内容是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之改变的共同基础。

第一,法国唯物主义论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教育决定环境,环境决定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教育者本身必须先受教育,所以人、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是双向的。马克思主义对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环境决定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唯物主义者们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三,为了解释人对环境的作用,法国唯物主义学说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天生的伟人和教育家,另一部分是天生的受教育对象。这部分天生的伟人和教育家促进了人的改变,最终

促使了环境的改变,这一观点使得该学说滑入了唯心主义方向。

第四,马克思认为人、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这种关系是基于实践实现的,所以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都可以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2、原文:六、费尔巴哈把宗教……普遍性。

分析:这段话选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并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首先,在第一句话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一观点进行了肯定。

其次,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理论上的缺陷,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费尔巴哈从孤立的个体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理解,他把人看作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体。第二,费尔巴哈从生物学角度理解人的本质,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最后,马克思阐述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其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第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基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基础上形成的广泛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不同的本质。

3、原文:八、全部社会生活……解决。

分析:这句话选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其主要内容是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进一步阐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认为没有实践就没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实践就没有生产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亦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其次,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有社会存在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原文:无论哪一个社会……产生。

分析:这段话选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关于两个决不会的论述。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时间和客观条件。

其次,马克思指出一种社会形态,只要生产力还能够发展,它就不会灭亡;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

条件在旧社会成熟之前,它决不会出现。

最后,马克思在方法论意义上指出,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根据既定现实的矛盾冲突,根据现实的生产力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冲突确立革命任务,避免两种错误倾向,在条件成熟时止步不前,或者是在条件不具备时急于求成。

2、原文:资产阶级……告终。

分析:这段话选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的论述。

首先,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对抗形式。这种对抗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次,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之所以成为最后一个是因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孕育出了可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物质条件。

《谈谈辩证法问题》

1、原文:发展是……泉源上。

分析:这段话选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主要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探讨。

首先,列宁指出历史上有两种常见的发展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一种是辩证法。形而上学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即承认量变;是重复,即认为事物是静止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其次,列宁指出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它承认质变;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它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源泉是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

2、原文:而僧侣……无实花。

分析:这段话选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主要论述了唯心主义是有认识论根源的以及它的历史地位。第一,列宁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有其根基的,它是建立在人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的无实花。

第二,列宁指出由于唯心主义只抓住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段,不懂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而把这个片段夸大到脱离物质,变成神化了的绝对,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客观世界本身,因此哲学唯心主义既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也不能有效的改造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原文:惟有费尔……积极的东西。

分析:这段话选自《终结》,主要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批判。

首先,在第一句话中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哲学所作出的贡献,因为只有费尔巴哈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和宗

教,从而走上了唯物主义道路。

其次,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的哲学仍然存在不可克服的弊端。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的哲学同黑格尔一样没有越出“科学的科学”的屏障,他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体系。其二,他是一个半截子唯物主义者,他的哲学“下半截”即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上半截”即社会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其三,他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他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没有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他的辩证法思想。

最后,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哲学历史观内容十分贫乏,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和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抗衡。

2、原文:在自然……支配的。

分析:这段话选自恩格斯的《终结》,主要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首先,恩格斯通过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史的比较,阐明了这两者的发展的不同。在自然界中,如果撇开人对自然的反作用不谈,自然界就是在盲目的、不自觉的、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在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社会历史在人们自觉地、有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发展,它被打上了人的烙印。

其次,恩格斯通过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史的比较,阐明了这两者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社会历史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总之,人类社会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论述题

1、学习感悟。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主要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序言主要总结了宣言自问世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些经验总结,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依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详尽论述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阐述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的特殊作用及内在矛盾。第二:无产阶级执政必须要有坚实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阐述了党的性质、纲领和特点等,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两大基本任务,同传统的关系进行彻底的决裂,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取得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并尽可能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揭露批判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客观

的分析和评价。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不仅要用正确的理论原则来指导,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还要有相应的斗争策略原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共产党宣言》是文字不多但影响比较大的著作,可以被看做是纲领性文件,其中的两个必然影响久远,如果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去掉这部分内容,那可能马克思就不能称作马克思了。

三、《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首先,《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我们应该把其思想变成一个现实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和开放的体系,毛泽东说过,没有任何学问,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不再向前发展的。小平同志也说过不要指望马克思为之后几百年的事情提供现成的答案等等。其次,坚定的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在现行的现代化制度里,也必须重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人,主体是人,最后一切成果也该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要比资本主义更适合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再次,宣言中对全球化的阐释蕴含的现代化的思想没有变,只要资本主义没有消灭,马克思恩格斯就有存在的价值,虽然马恩所处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可以说是旧全球化时代,而现在是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但仍旧改不了资本主义主导这个事实,只有克服资本的统治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统治逻辑下的全球的影响。最后,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根本任务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但可惜的的是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未能很好的坚持生产力首位论这个主导,反而是积极的变革关系,甚至利用上层建筑代替生产关系的发展,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势必会给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灾难,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真切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距离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得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路线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句非常著名的话,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个话现在我们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完。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遇到挫折(比如现在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向前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资本主义要有一个认识,就是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确实是——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代替的过程里面有一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存在。

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就有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要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同时存在。很多人在读《共产党宣言》都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做了批判,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同时要看到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资产阶级思想家自己都没有对这个阶级的历史做的评价像马克思做的那么准确和确切。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资产阶级在它100多年的阶级统治当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历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马克思还讲了这么一句话,说资产阶级按照它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一个世界。这都是《宣言》里的原话。也就是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采取分析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否定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讲要理性地去对待它。

4、试析“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

一、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提出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量子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集复习过程

量子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集

量子力学试题集 量子力学期末试题及答案(A) 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表明:C A. 黑体在紫外线部分辐射无限大的能量; B. 黑体在紫外线部分不辐射能量; C.经典电磁场理论不适用于黑体辐射公式; D.黑体辐射在紫外线部分才适用于经典电磁场理论。 2.关于波函数Ψ的含义,正确的是:B A. Ψ代表微观粒子的几率密度; B. Ψ归一化后,ψ ψ* 代表微观粒子出现的几率密度; C. Ψ一定是实数; D. Ψ一定不连续。 3.对于偏振光通过偏振片,量子论的解释是:D A. 偏振光子的一部分通过偏振片; B.偏振光子先改变偏振方向,再通过偏振片; C.偏振光子通过偏振片的几率是不可知的; D.每个光子以一定的几率通过偏振片。 4.对于一维的薛定谔方程,如果Ψ是该方程的一个解,则:A A. * ψ 一定也是该方程的一个解; B. * ψ 一定不是该方程的解; C. Ψ与* ψ 一定等价; D.无任何结论。 5.对于一维方势垒的穿透问题,关于粒子的运动,正确的是:C A. 粒子在势垒中有确定的轨迹; B.粒子在势垒中有负的动能; C.粒子以一定的几率穿过势垒; D粒子不能穿过势垒。 6.如果以∧ l表示角动量算符,则对易运算] , [ y x l l 为:B A. ih ∧ z l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B. ih ∧ z l C.i ∧ x l D.h ∧ x l 7.如果算符 ∧A 、∧B 对易,且∧ A ψ =A ψ,则:B A. ψ 一定不是∧ B 的本征态; B. ψ一定是 ∧ B 的本征态; C.*ψ一定是∧ B 的本征态; D. ∣Ψ∣一定是∧ B 的本征态。 8.如果一个力学量 ∧ A 与H ∧ 对易,则意味着 ∧ A :C A. 一定处于其本征态; B.一定不处于本征态; C.一定守恒; D.其本征值出现的几率会变化。 9.与空间平移对称性相对应的是:B A. 能量守恒; B.动量守恒; C.角动量守恒; D.宇称守恒。 10.如果已知氢原子的 n=2能级的能量值为-3.4ev ,则 n=5能级能量为:D A. -1.51ev; B.-0.85ev; C.-0.378ev; D. -0.544ev 11.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其波函数可以写为nlm ψ ,且 l=N-2n ,则在一确定的能量 (N+23 )h ω下, 简并度为:B A. )1(21 +N N ;

量子力学复习

一、填空 1.量子力学中,描写微观粒子状态的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由 (薛定谔方程)给出. 2.一维线性谐振子的波函数n ψ的宇称为 . 3.在z σ表象中,z σ的矩阵表示为 . 4.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不容许有两个全同的 处于同一个单粒子态. 5.高能粒子散射宜采用 方法处理,低能粒子散射宜采用 处理. 6.微观体系的状态由 完全描述,由此可以得出体系的所有性质.它一般应满足 、 、 三个条件. 1.几率守恒定律的微分表达式 . 2.描述微观粒子的动量算符为?p = . 3.两个厄密算符之和 (一定,不一定)为厄密算符. 4.原子置于外电场中,它发出的光谱线会发生分裂的现象称为 . 5.体系的 具有确定值的状态称为定态. 体系处于定态时, 和 都与时间无关. 1.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处于同一状态,这个结果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 2.算符在其自身表象中是一个 矩阵. 3.量子力学中,体系的任意态()x ψ可用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n x φ展开: ()()n n n x c x ψφ=∑,展开式系数n c = . 4.用球坐标表示,粒子波函数表为(,,)r ψθ?,粒子在立体角d Ω中被测到的几率为 . 5.如果一个力学量在经典力学中有对应的量,则表示这个力学量的算符由经典表示式中将动量p 用算符 代换得出. 6.满足 式的矩阵S 称为幺正矩阵,由幺正矩阵所表示的变换称为幺正变换.幺正变换 (改变、不改变)算符的本征值. 7.波函数应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 、 . 1.量子力学描述方式的特点是微观系统的运动状态用 完全描写. 2. 是指质量、电荷、自旋等固有性质完全相同的微观粒子. 3.粒子波函数为(,,)r ψθ?,则粒子在球壳d r r r →+中被测到的几率为 . 4.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波函数n ψ的节点数为 . 5.占有数表象中,产生算符? ?a 和湮灭算符?a 的对易关系为 ,一维线性谐振子的哈密顿算符?H 用? ?a ,?a 表示为 . 6.量子力学中表示力学量的算符都是 算符,它们的本征函数组成 .力 学量F 对应的算符?F 的本征方程为?n n n F φλφ=.当体系处于波函数()()n n n x c x ψφ= ∑所描写 的状态时,测量力学量F 所得的数值必定是算符?F 的 之一,测得n λ的几率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量子力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计算题证明题

1. 你认为Bohr 的量子理论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不成功的地方?试举一例说明。 (简述波尔的原子理论,为什么说玻尔的原子理论是半经典半量子的?) 答:Bohr 理论中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原子具有能量不连续的定态的概念;二是两个定态之间的量子跃迁的概念及频率条件。首先,Bohr 的量子理论虽然能成功的说明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但对于复杂原子光谱,甚至对于氦原子光谱,Bohr 理论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里有些困难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电子的自旋问题),对于光谱学中的谱线的相对强度这个问题,在Bohr 理论中虽然借助于对应原理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但不能提供系统解决它的办法;其次,Bohr 理论只能处理简单的周期运动,而不能处理非束缚态问题,例如:散射;再其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Bohr 理论提出的原子能量不连续概念和角动量量子化条件等,与经典力学不相容的,多少带有人为的性质,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不连续性的本质。 2. 什么是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有什么规律?爱因斯坦是如何解释光电效应的? 答: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金属上时,有大量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的规律:a.对于一定的金属材料做成的电极,有一个确定的临界频率0υ,当照射光频率0υυ<时,无论光的强度有多大,不会观测到光电子从电极上逸出;b.每个光电子的能量只与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c.当入射光频率0υυ>时,不管光多微弱,只要光一照,几乎立刻910s -≈观测到光电子。爱因斯坦认为:(1)电磁波能量被集中在光子身上,而不是象波那样散布在空间中,所以电子可以集中地、一次性地吸收光子能量,所以对应弛豫时间应很短,是瞬间完 成的。(2)所有同频率光子具有相同能量,光强则对应于光子的数目,光强越大,光子数目越多,所以遏止电压与光强无关,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3)光子能量与其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对应光子能量越大,所以光电效应也容易发生,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时,则无法激发光电子。 3.简述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它反映了什么? 答:对于一般情况,如果1ψ和2ψ是体系的可能状态,那么它们的线性叠加:1122c c ψψψ=+(12c c ,是复数)也是这个体系的一个可能状态。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态叠加原理的含义表示当粒子处于态1ψ和2ψ的线性叠加态ψ时,粒子是既处于态1ψ,又处于态2ψ。它反映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矛盾的统一。量子力学中这种态的叠加导致在叠加态下观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4. 什么是定态?定态有什么性质? 答:体系处于某个波函数()()[]exp r t r iEt ψψ=-,所描写的状态时,能量具有确定值。这种状态称为定态。定态的性质:(1)粒子在空间中的概率密度及概率流密度不随时间变化;(2)任何力学量(不显含时间)的平均值不随时间变化;(3)任何力学量(不显含时间)取各种可能测量值的概率分布也不随时间变化。 5. 简述力学量与力学量算符的关系? 答:算符是指作用在一个波函数上得出另一个函数的运算符号。量子力学中采用算符来表示微观粒子的力学量。如果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F 在经典力学中有相应的力学量,则表示这个力学量的算符?F 由经典表示式F (r,p )中将p 换为算符?p 而得出的,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量子力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量子力学规律同时适用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即全部物理学都是量子物理学。 2.什么是量子现象? 在研究原子、分子、原子核、基本粒子时所观察到的关于微观世界的系列特殊的物理现象。凡是普朗克常数h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现象都可以称为量子现象。 3. 黑体:能够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完全不发生反射和透射,且能发射各种波长的热辐射能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黑体)。如:空腔上的小孔、烟煤、太阳。 4.普朗克量子假说 “能量子”假设:能量是分立的,不是连续的。 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时,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它的取值只能是能量子ε=hν的整数倍。 5.什么是光电效应?它有哪两个突出的特点?写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金属被光(紫外光)照射时,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这种电子称之为光电子。 突出特点:①存在临界频率v0: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一定值v0 时,才有光电子发射出来。若光频率小于该值时,则不论光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子产生。②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强度只决定光电子数目的多少。 光电效应方程: 其中m e为电子质量,υm为电子的最大初速度,ν为光子的频率,W0为电子挣脱原子束缚所需做的逸出功。 6.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 光(电磁辐射)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E =hν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以这种形式在空 间以光速C 传播,这种粒子叫做光量子,或光子。 7.什么是康普顿效应?为什么用X射线来进行实验? 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发生散射,在散射的X射线中,不但存在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X 射线,同时还存在波长大于入射光波长的X射线,且波长增量随散射角增大而增大。这一 波长改变的散射称为康普顿效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量子力学期末复习2010

期末考试题型及分值

第一章 绪论 1.1 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1. 2. 1.2 光的波粒二象性 1. 普朗克能量子假说:普朗克假定,黑体以h ν为能量单位不连续地发射和吸收频率为ν的辐射,而不像经典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可以连续地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能量单位h ν称为能量子,h 是普朗克常量。 2. 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引入了光量子的概念。 3.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从实验上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 4. 光的波粒二象性关系为,h E h p k νωλ === = 。 关系式把光的两重性质——波动性和粒子性联系起来,等式左边的动量和能量是描写粒子的,而等式右边的频率和波长则是波的特性。 等式左边的动量从中可以看出普朗克常量h 在微观现象中占有重要地位。能量和动量的量子化通过h 这个不为零的常量表示出来。在宏观现象中,h 和其他物理量相比较可以略去,因而辐射的能量可以连续变化。因此,凡是h 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现象都可以称为量子现象。 5. 光具有微粒和波动的双重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光子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为了便于理解其性质,人们用两个经典的概念——波和粒子来描述它,即为波粒二象性。实际上光子既不是经典波,也不是经典粒子。 1.3 原子结构的波尔理论

1. 波尔-索末菲量子化条件:1 ()2 pdq n h =+? 2. 波尔-索末菲的理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个理论应用到简单程度仅次于氢原子的氦原子时,结果与实验不符。即使对于氢原子,这个理论也只能求出谱线的频率,而不能求出谱线的强度。波尔理论的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把微观粒子(电子、质子等)看做是经典力学中的质点,从而把经典力学的规律用在微观粒子上。 1.4 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1. 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示下,为克服玻尔理论的局限性,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他指出19世纪在对光的研究上,重视了光的波动性而忽略了光的微粒性,但对实体的研究上,则可能发生相反的情况,即过分重视实体的粒子性而忽略了实体的波动性。 2. 德布罗意公式或德布罗意关系为,h E h p k νωλ ==== 。 3. 戴维孙-革末所做的电子衍射实验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证实了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