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1.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提出Aestheica。该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美学史上把1750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美学学科原初的意思也就是“感性学”此词源于希腊文aisthesne(感性)。他使用这个词时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在他看来,“美学(感性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2.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朱光潜,总体思想:主客二分的模式(他对“美”的定义)

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研究深透,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诗论》

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心理学的方法为主,局限是上升不到哲学的高度《文艺心理学》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20世纪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2)宗白华,现代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艺境》等。

思想立足点:中国哲学(他的美在“意象”观点)

对中西方美学有很深的研究,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

(3)丰子恺

(4)张世英

特点: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融入美学研究

代表作:《天人之际》、《哲学导论》、《境界与文化》

研究方向:①黑格尔哲学的研究;②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③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哲学

(5)傅雷,其作品《傅雷家书》其中发表了许多有关美学、美育和艺术的深刻见解。它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总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当代。当代美学的发展: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

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①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

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②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

3.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①研究对象是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脱离了实物,是空泛的

②研究对象是艺术③研究对象是美和艺术④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

⑤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⑥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2)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①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②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审美不是主客二分,而是主客观的统一

③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为,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总结: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2)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美是什么

1.柏拉图对美的定义(p30)

其《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这篇对话中,他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

与“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还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他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他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因为他认为在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后面还有一个美的本质。

在西方,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是由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是理念 idea;柏拉图提出要寻找——美的本质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

由于理式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式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总之,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2.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中心:美的本质

(1)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只看到物质的决定作用,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2)吕荧→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移情

(3)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人赋予审美对象社会性)→后逐渐认识到社会性与主观性是相同的

(4)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朱光潜思想的价值

①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艺术美和自然美只是审美领域的不同,本质上是统一的。

②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指出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思想价值:

(1)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艺术美和自然美只是审美领域的不同,本质上是统一的

(2)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指出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美学大讨论的误区:

(1)把美学问题纳入了认识论的框框,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3.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p51)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3)美带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又一方面又有差异性。柳宗元的话消解了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

4.马祖道一的“凡所见色,心不自心,因色故有”的理解(p53)

也就是说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对应于心,才显现出色。心不是单独的存在,对应于色,才显现出心的存在。着两个是互为依存,互为显现的。马祖道一的话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5.对“美在意象”的理解

意象就是情景交融。“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最早提出的是南北朝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提出“意象”范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在其美学思想中,审美对象(“美”)是“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

相生的产物,是一个创造。朱光潜在《论美》中明确指出:美感的世界是意象世界;还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

审美意象的性质:

(1)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情景交融

(2)审美意象在审美活动中产生。

(3)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6.如何理解审美意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p71)

审美对象(意象世界)的产生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的意向性行为,离不开意向性构成的生发机制;

人的意识不断激活各种感觉材料和情感要素,从而构成(显现)一个充满亦云的审美意象。意象世界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和美感的同一。

7.如何理解真善美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p80)

(1)意象世界的“美”:情景交融

(2)意象世界的“真”: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即中国人说的“自然”。这是“真”,但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

(3)意象世界的“善”: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激励我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我们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1.美感是体验活动

根据伽达默尔的研究,“体验”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的德语原文是“经历”的名词化,而“经历”又是生命、生存、生活的动词化。因此,“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

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感(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美感(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华奕照耀,动人无际”,这就是美,而认识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灰色的,乏味的。

2.移情学说,是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的;移情作用的核心是物我同一,是双向交流,一方面,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审美对象,把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感觉、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美与美感的融合)的是移情。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肖尔。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自发的外射作用。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是本世纪初的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

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美]立普斯)。移情有三:

(1)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如卫夫人《笔阵图》讲书法: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松坠石。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象后的感受。

(2)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化。如秦观的《春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3)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如苏轼的《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滴滴是离人泪。

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就是由于意象的生成。

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活动。(庄子是中国描述移情现象的第一人)

朱光潜的移情学说,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朱光潜对"移情说"作出物我双向交流、物我互相交感的论说,还与他吸收中国传统思维中"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3.心理距离学说

此概念源自于20世纪初[瑞]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这个对美学的研究的学说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巨大影响,之后也受到国际贸易研究所援引。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美与美感的融合)的是移情。

4.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美感,超实用、超功利的,其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产生审美意象

②快感,满足实用要求,完全受外来刺激支配,没有审美意象

(2)联系

①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视听器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引起生理快感。

②除了视听两种器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转化为美感或者加强快感。

5.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层。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

6.评价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

(1)美育代宗教这个口号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

(2)正确性和深刻性.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育能使人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超越,使人性的需求得到满足。

(3)局限性。宗教有其社会根源,不是美育就可以取代的。

[PS:练习中的答案]

教育角度:坚持教育独立,建构健全人格

社会意义:重塑国人信仰,实现思想启蒙

联系:都是一种超理性、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

区别:美感,确认主体存在,在精神上是自由的;宗教感,否认主体存在,遵循既定的教义信仰早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其鲜明的主张,表现了一种民主主义者的平等、博爱情怀。“以美育代宗教”,就是要反对愚昧、倡导自由;

要破除迷信,恢复理性,要使人的感情纯正、健康,免受欺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教育是美育,涵概了“真”与“善”的教育要求,坚持教育独立,建构健全人格,重塑国人信仰,实现思想启蒙。启示我们将教育是美育的基点建立在“全体学生”上,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最大程度的提升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有人曾批评蔡元培的这个口号在理论上是幼稚的,理由是宗教的存在有社会根源,不适用普及教育的方法就可以取消的。但是,宗教除了有认识的根源和社会根源之外,还有人性的、心理的根源。人有一种超与个体生命有限存在而追求绝对和无限的精神需求。这也许就是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狭义的宗教也许会消亡,但是人性中这种追求永恒和绝对的精神需求却永远不会消亡。

不满足人性的这种。

7.美感的特性

(1)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超越了利害的考虑)

美感的无功利性,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实用功利的考虑。前面讲审美态度,就是说人们要进入审美活动必须抛弃功利的眼光。对美感的无功利性的认识,最早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哈齐生等人提出的。到了康德,他明确地把审美的无利害性作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把美定义为“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地对象”。

(2)直觉性(美感的超理性的性质)

直觉性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王夫之说的“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美感是一种审美直觉,这一点已为多数美学家所承认。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创造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因为美感的核心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胸中之竹”),这个意象世界(“胸中之竹”)是“情”与“景”的契合,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4)超越性(超越主客两分,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美感是体验,是对主客二分的模式的超越。因此超越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所谓超越,是对主客二分关系的超越,因而也就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是一种精神的超越。

(5)愉悦性(由于超越性引起)

愉悦性是美感最明显的特性,是美感的综合效应或总体效应。人们通常说“审美享受”,主要就是指美感的这种愉悦性。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美感”这个词,例如说“这场音乐会给了我很大的美感”,主要也是指美感的这种愉悦性。这是狭义的“美感”。我们在本书中是在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等意义上使用“美感”这个词的,那是广义的“美感”。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1.怎样理解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

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确实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泰纳称为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这就是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审美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

(1)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2)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2.理解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是经济的因素。泰纳提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3.理解审美风尚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审美风尚又称时尚。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一种精神气氛。时尚其特点是:

(1)影响面广,超越社会地位和阶层

(2)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3)有时间性

第四章自然美

1.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

其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色彩、体积以及对称、和谐、典型性等(客观的)

(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主观的)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实践美学)

①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②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意象说,美在意象)

2.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p184)

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自然物的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人类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地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生成审美意象(“美”),这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在自然中的东子不可能“全美”,“肯定美学”所持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的。

3.自然美和艺术美谁高谁低的问题(p188)

一方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朱光潜、车尔尼雪夫斯基、罗斯金;另一方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最有名的是黑格尔

美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是由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又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的显现。就这一观点来说,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同的。这是朱光潜在50年代美学讨论中一再强调的。正因为相同,所以它们都称作“美”。用郑板桥的说法,自然美是“胸中之竹”,艺术美就是“手中之竹”。它们都有赖于人的意识的发现、照亮和创造。就它们都是意象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它们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4.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p190)

美是历史的产物,对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在西方,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

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虚灵化而又精致化,情与景合,从而呈现一个包含新的生命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自然美。自然没事历史的产物。

5.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也是一个过程(p191)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

第五章社会美

1.人物美的三个层面

(1)人体美:形体、比例、曲线、色彩

人的形体美、线条美、色彩美等等,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

人体美是人的重要的审美对象(黑格尔)

人体美对古希腊人的巨大魅力

(2)人的风姿和风神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人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了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3)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情境中欣赏

包含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生意蕴,也更能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历史感。

2.理解民俗风情的美(p220)

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称为民俗。当这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时,就称为风情。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因为里面包含了人生、历史的图景。《清明上河图》,北京胡同的吆喝声、叫卖声…

第六章艺术美

1.模仿说,即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再现)。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也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所以艺术

是模仿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真是的,而且他认为艺术表现了普遍性,所以比历史更真实。2.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世界(选择题)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艺术之所以是艺术作品,就在于它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感兴)。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就是意象。

3.艺术和美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美”乃是狭义的“美”,即“优美”。但“优美”只是“美”的一种形态。而美学中的“美”乃是广义上的“美”,所以它包括了多种什么形态,有优美、崇高、悲剧、戏剧、丑、荒诞等等。而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世界,这就是说艺术的本体就是美(广义的美),所以艺术与美不是可分的。从本体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就是美。其原因是:其一是美学不光研究艺术,还研究社会美,自然美;其二,艺术的层面还包括很多,美学只研究审美的层面的;其三,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它有审美的、知识的、技术的、物质载体的、经济的、政治的。

4.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

艺术和非艺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由于美(意象)与美感(感兴)是同一的,因此区分也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如果不能产生美感,那就不能生成意象世界,也就没有艺术可言。摒弃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就是兵器一切关于意义的要求。

这必然导致意蕴的虚无。意蕴虚无,当然不可能有意象的生成。

5.艺术创作的过程(p248)

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艺术创作的过程包括了两个飞跃:一个是从“眼中之竹”

到“胸中之竹”的飞跃(情景交融,生成意象);另一个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意象的物化)。

6.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

艺术创作的过程会涉及操作、技巧、工具、物质媒介等因素,再扩大一点,它还会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但它的核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的生成。意象生成统摄着一切:统摄着作为冬季的心理意蕴,统摄着作为题材的经验世界;统摄着作为媒介的物质载体,也统摄着艺术家和欣赏者的美感。

7.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1)材料层,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材料作为载体。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的层面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①它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

②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2)形式层,与材料层相联系。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指的是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等等。

艺术作品的这个形式层在作品中也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①它显示作品的意蕴、意味;

②它本身有某种意蕴

(3)意蕴层

艺术作品的意蕴和理论著作的内容的区别

①理论著作的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达,而意蕴却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

来表达。

②理论作品的内容具有确定性,是有限的,而意蕴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8.意境的概念

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的“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是“意象”

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象的外延比意境大,意境的内涵比意象多。)

9.意境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的源头——老子;

在唐代,做为美学范畴的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

10.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境≠意象

意象是情景交融,投射人之情感于上。

意境是情景交融,有特殊的规定性,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意境=意象+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11.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理论

艺术的终结,艺术对于人的精神来说,不再有过去的那种必需的和崇高的位置了。艺术终结问题最早是由黑格尔提出的。他有两个命题:

命题一:从绝对观念发展的逻辑提出的命题,他的逻辑是:艺术显现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无限的,是最高的真实,而艺术是有限的,所以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理论前提不成立,绝对观念不是最高的真实,艺术也不是理念的显现。艺术在人类社会中有特殊的价值,不是哲学可以替代的。)命题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就是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这体现了黑格尔对现代市民社会深刻的观察,但不能由此得出艺术不再是心灵的需要的结论。)

第八章技术美

1.如何理解技术美的含义

技术美就是在大工业的时代条件下,在产品生产中,把实用的要求和审美的要求统一起来。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各种工业产品以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现代技术美学的先驱:莫里斯)(技术美的实质是功能美)

2.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的追求。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在这种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

1.优美的文化内涵,最早是由古代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其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心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

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2.优美的形式特点和代表人物、作品

代表人:裴多菲《西斯廷圣母》

傅雷评价裴多菲,“在裴多菲的任何画幅之前,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去寻求它美。”

优美特点: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

文克尔曼:“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评价优美)

3.崇高的文化内涵,是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

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诗和音乐(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成为了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

崇高的意象世界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而崇高的“形式语言”的灵魂则是“空间意识”,是一种宏伟深远的空间感。这中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于命运、时间、生命的内在体验。

黑格尔:“神是崇高的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

朗吉弩斯:第一次把崇高作为审美概念来使用。

伯内特:近代比较早继续对崇高进行研究(没有使用崇高一词,而是说“伟大的自然对象”)

博克: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与优美对立的审美范畴进行研究(崇高特征:形式上看“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朦胧,坚实笨重”;心理上看:“以痛苦为基础,令人恐怖,涉及‘自我保存’的欲念。)康德:把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

4.崇高的形式特点和代表人物、作品

优美与崇高中的特殊美,灵魂美。(高尚、圣洁)代表:莫扎特

5.优美和壮美的美感

优美,在欣赏优美时的心理:“乐而玩之,几忘其有身”欣赏者凝神关照,获得审美的愉悦,刹那间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壮美,“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心”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激起一种摆脱所细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更有作为的境界的豪壮之气。

6.优美与壮美和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和崇高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优美和壮美是在中国美学中,与西方审美范畴崇高和优美相类似的范畴。

区别:

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优美和壮美源于《易经》;西方崇高和优美分别源于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精神和古希腊文化。

2.两者关系的不同。由于中国美学的壮美和优美都源于《易经》,按照《易经》,“一阴一阳之为道”,天

地之道是阴阳(刚柔)的统一,就是说,阴和阳,刚和柔,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都是“道”

所不可缺少的。

第十章悲剧与喜剧

1.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净化说,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谈的是悲剧的效果。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净化;过强的感情通过眼泪得到宣泄,过弱的感情通过悲痛得到加强。

举例:《俄狄浦斯王》

西方第一个给悲剧下完整定义的人——亚里士多德。

2.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理论,一个命题是从绝对观念发展的逻辑提出的,绝对精神又有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发展阶段,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象征性、古典型和浪漫型。浪漫型是精神溢出物质,艺术让位于哲学;第二个命题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提出的,他认为现代社会是功利和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练习题中的答案)

(1)悲剧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者“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

(2)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恐惧和怜悯”,而是愉快和振奋。

举例:《安提戈涅》

具体理论:

(1)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黑格尔重视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认为理想的悲剧是以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为基础的悲剧。在他的影响下,悲剧必须表现冲突成了西方许多悲剧作家的创作原则。

(2)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冲突。

(3)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胜利。他认为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存在合理性和片面性,悲剧的结局有两种:一是冲突双方同归于尽;二是一方自动退让,放弃片面性,双方和解,因而“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

3.悲剧的本质

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是源于古希腊。真正的悲剧,指的是个人不能支配的命运引起的灾难,但这灾难却要由个人来承担。而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

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4.喜剧使人发笑的原因

(1)鄙夷说或优越感说,为T.霍布斯所倡导。他认为嘲笑是对某些尊严的重要人物的鄙夷,当人们发觉自己的处境比所看到的人的不幸优越得多,或自己从前的蠢笨比它强时,就觉得“突然荣耀”。(2)“乖讹说”,源自德国的一种关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有论述:“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一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他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效果;和“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二种情况。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

(3)“释放说”,为H.斯宾塞与S.弗洛伊德所提倡。认为当思想从高尚的观念突然转到卑琐的观念时,过多的神经能量蕴藏没有花费掉,就溢出来成为笑,笑就是能量的释放。弗洛伊德按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观点重新解释了“释放”概念,认为本能冲动从社会抑制下释放出来会形成滑稽。

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1.丑的含义,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审美范畴,是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是西方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丑

以斯泰斯为代表,认为丑是美的一个品种,对它的感受所引起的痛苦是道德的而不是审美的,这痛苦通常被来自对象整体的审美愉悦所克服。

以鲍桑葵为代表,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通常被认为丑的东西,大多数是由于“观察者的软弱”而引起痛苦的感受,因此它们应更适当地称为“困难的美。

2.丑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还能够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3.丑的美感,一种混合的感情,有苦味的愉快,有痛苦的快乐。

4.丑的代表作品

(1)波德莱尔《恶之花》,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

(2)罗丹《欧米哀尔》,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认为是丑陋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和思想,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美要好得多。《欧米哀尔》是"化丑为美 "的上乘佳作。

(3)雨果《巴黎圣母院》,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创造的

(4)凡·高《吃土豆的人》

5.中国美学意义上的丑的含义

(1)显示宇宙的生命力

(2)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3)融入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

(4)发掘和显现了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

6.荒诞的文化内涵

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产物,意蕴是西方现代文化;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

(1)是返回自然,拒绝这个社会,是嘲笑现实的荒诞和无意义

(2)是返回自我,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

其艺术特点为:

(1)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2)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3)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7.荒诞的代表作品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他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1952年用法文发表,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表现了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它使人们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以及自身的无聊绝望,已经使生存和生命黯然失色,使存在不具备任何意义了。

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

1.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2.沉郁的美感

(1)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可以转化为温柔平和的醇美的意象。

(2)带有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沧桑感。

3.沉郁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杜甫《新安吏》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有母送”描述出母子生离死别之恨,“独伶俜”的又是茫茫然地无堪告语。青山脚下,白水东流,水流呜咽,和人们的哭声搅成一片。用一个“犹”字象征出伤别的声容,用一个“暮”字烘托出悲凄的背景。沉郁之深来自诗人同情之广。)

4.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5.飘逸的美感,一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二是意气风发的美感;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

6.飘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称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的飘逸体现: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奇幻的艺术思维;纵逸天成的诗性语言。

李白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这就是飘逸,意气风发,放达不羁,逸兴飞扬。

第十三章空灵

1.空灵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静,空灵是一种“静趣”。

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导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从当下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世界,体验宇宙的永恒。

所以“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2.空灵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王维,其山水田园诗尤其被人所称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清逸明秀,意境深远,其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诗中有画”诗画美;“形神兼似”的空灵美;和谐统一的音响美。

作品:《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一首写的是空山密林中傍晚时分的瞬间感受。“空山不见人”,这是“空”。这是传来了人声。有人声而不见人,似有还无,更显出“空”。只有落日余晖,照在苔藓之上。但这个景色也是暂时的,它将消失在永恒的空寂之中。诗人从“色”悟到了“空”,从“有”悟到了“无”,一片空濛的意象世界。这就是空灵。

第十四章美育

1.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美学史上讨论美育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2.席勒的美育思想,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来说,审美对于人的人性的完满来说,都是绝对必须的。没有

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3.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4.到了20世纪初,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美育的目标:培养审美心胸和审美眼光;培养审美感兴能力;培养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审美趣味。

6.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美育和德育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不能互相代替。德育不能包括美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育可以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这是依靠德育所不能达到的。

第十五章人生境界

1.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2.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

3.冯友兰的境界说: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答案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的标准。 1.0 分 A、 具体个人 B、 具体民族 C、 具体群体 D、 人类群体 我的答案:D 2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1.0 分 A、 列维纳斯 B、 海德格尔 C、 胡塞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3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是()。1.0 分 A、 胡适 B、 冯友兰 C、 牟宗三 D、 成中英 我的答案:B 4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 分 A、 美 B、 理 C、 法 D、 情 我的答案:D 5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0 分 A、

自然的面貌 B、 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 C、 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 D、 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D 6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 分 A、 《红豆曲》 B、 《枉凝眉》 C、 《怅诗》 D、 《葬花词》 我的答案:C 7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意()。1.0 分 A、 要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B、 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C、 要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1.0 分 A、 道家学说 B、 逻辑学 C、 唯识论 D、 因明学 我的答案:D 9“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1.0 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A 10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1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1.0 分 A、 托尔斯泰 B、 屠格涅夫 C、 普希金 D、 契诃夫 我的答案:C 12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 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我的答案:C 13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1.0 分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中世纪 D、 君主专制时代 我的答案:D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音乐美学考试重点

音乐美学复习资料 绪论 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2.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3.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的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制约,成为礼乐; 2.以平和恬淡为美; 3.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统一”;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对音乐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西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维(他们更倾向于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2.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3.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4积极杨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5.崇尚理性,忽视感性

音乐美学——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首次使用 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 1.音乐的本质与特征 2.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3.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与欣赏) 4.音乐的功能(非倾向、倾向、审美) 5.音乐的美与审美 6.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基础(理论基础); 2.心理学方法; 3.社会学方法 4.20世纪现代美学新方法 音乐美学主要研究的课题: 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 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美学史的研究 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1.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有助于提高音乐学生的美学修养,丰富理论知识。 3.它对于提高学生美学修养和丰富理论知识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和融会贯通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所以它在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的思想 第一章 音乐材料 1.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材料,并不是用来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种作为满足心理需求的物质手段,与心理有直接联系; 2.是一种艺术媒介; 3.具有非实用型 (同样的材料只有当它充当一种艺术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声音,只有它充当音乐艺术的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 )。 A.“时间距离”的说法 B.“心理距离”的说法 C.“美感问题”的研究方法 D.“美的本质”的研究方法 2.“劳动创造了美”一语出自( )。 A.恩格斯 B.马克思 C.列宁 D.亚里士多德 3.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的共同之处是( )。 A.为政治服务 B.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C.提高人的素质 D.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4.中国书法意象的物态化和意象的生成是( )的。 A.单向 B.双向性 C.同步 D.背向 5.意象思维属于( )范畴。 A.心理学 B.社会性 C.哲学 D.认识论 6.“对牛弹琴”说明( )。 A.审美能力因人而异 B.艺术创造者不能欣赏美 C.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 D.审美能力需要提高 7.美学是一门( )。 A.社会学科 B.人文学科 C.艺术学科 D.自然学科 8.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 )。 A.中介与桥梁

B.欣赏对象 C.再创造客体 D.形式符号 9.艺术的本体论就是( )。 A.艺术的统一论 B.艺术的主体论 C.艺术的客体论 D.艺术的存在论 10.在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上,提出“突然荣耀说”的是( )。 A.柏格森 B.霍布斯 C.黑格尔 D.康德 11.著名的直觉论者( )把直觉的感受方式看成是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A.伯格森 B.布劳威 C.胡塞尔 D.克罗齐 12.( )比柏拉图更富于宗教的神秘主义的色彩,他开启了中世纪神学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A.亚里士多德 B.普罗提诺 C.荣格 D.苏格拉底 13.在美与善之间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无不为 B.乐而不淫 C.里仁为美 D.物我两忘 14.( )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A.社交 B.教育 C.审美 D.生存 15.( )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A.创新能力 B.想象力 C.动手能力 D.劳动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