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1.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a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b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2.进出口福利分析

(1)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P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P’。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Qd,国内生产下降至Qs,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QsQd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a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a+b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进口使本国消费者受益而生产者损失。综合考虑中国进口小麦仍然获利,因为消费者所获的利益a+b总是大于生产者的损失a,进口小麦的纯利益是b。

(2)出口国福利分析:

?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贸易前,布的价格低于美国。贸易后,中国向美国出口布。结果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布市场出现短缺,造成国内布价格上涨,直至与国际市场价格一致。此时布停止出口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价格稳定下来,新价格比没有贸易时要高。

?贸易前布的国内市场价格P,生产与消费量相等,贸易后价格上升为P’,国内生产增至Qs,消费量降为Qd,生产超过消费部分QdQs为出口。

?对布的消费者:出口没有得到好处:不仅消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布的出口贸易中,消费者只有损失没有获利。由于布价格提高,消费者盈余减少了a部分。

?对布的生产者:出口带来很大利益,既增加产量,又卖了高价。生产者盈余增加a和b。?出口使本国消费者受害而生产者得益。综合考虑中国出口布仍然获利,因为生产者所获的利益a+b总是大于消费者的损失a,出口布的纯利益是b。

(3)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

?在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益的同时,美国作为布的进口国、小麦的出口国也从贸易中获得了净利益。新古典模型表明,一国不仅从扩大出口中获得利益,而且从开放市场同样提高社会福利。国际贸易的结果不是“一赢一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双赢的局面。

?各国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贸易后价格变动的幅度,本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一般说来,价格变动幅度越大,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净收益越大。

二、特定要素模型

在赫-俄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如果要素种类多于产品种类,如说三种要素、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模型又称“特定要素模型”。其基本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哈伯勒(1936)、哈罗德(1939)、俄林(1933)、维纳(Viner)等人,真正建立模型、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萨缪尔森和琼斯。70年代后期,尼瑞、马萨又进一步分析,将“特定要素模型”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俄模型”。

1.基本模型

(1)基本假设

?两种产品:布和小麦;

?三种要素投入:劳动L、资本K、土地T,其中资本、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布,土地只用于小麦,劳动是公共要素(普通要素),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

?资本和土地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是“流动要素”。

?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布和小麦,

?劳动资源总量L=Lm + Lb,Lm是用于生产小麦的劳动,Lb是用于生产布的劳动。

(2)生产函数

生产小麦的土地投入和生产布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的,等于两种特定要素的总量。劳动在两个行业中分配,数量不确定。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是:

Qm = f(T,Lm) Qb = f(K,Lb)

在特定要素不变时,小麦与布产量分别是用于这两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的函数。

ΔQm/Δ

L L 左图是小麦生产函数,说明小麦产量与劳动投入的关系。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由于土地投入不变,新增每单位劳动的产出逐渐减少,出现边际产出递减效应。右图生产函数的斜率(ΔQm/ΔLm)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出,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

(3)封闭经济要素分配

劳动是公共要素,在部门间自由流动。劳动力分配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根据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定,市场均衡工资下,本国劳动总供给等于小麦生产使用劳动和布生产使用劳动之和,即:

?各行业对劳动的需求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决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支付的工资不会超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则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愿意支付的工资)等于产品价格P乘以边际劳动投入生产的产品数量(边际劳动生产率MPL)。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厂商雇用的劳动力越多,边际劳动产品越少。因此对于任何给定的产品价格,劳动需求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图左是小麦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价格Pm乘以边际劳动产出MPLm;图右是布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价格Pb乘以边际劳动产出MPLb。

?工资越低,两个行业所需的劳动力越多。工资为W时,两个行业雇用劳动力等于劳动总供给,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同时决定劳动在两个行业的分配和两个行业的产量。

?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工资水平W以下面积代表两个行业的劳动总收益,W*Lm为小麦行业的劳动收益,W*Lb是布行业的劳动收益。W以上、需求曲线以下部分表示特定要素的收益。左边三角形面积是土地的总收益,右边三角形面积是资本的总收益。(4)开放经济要素分配

?小麦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表示该行业愿支付更高工资。如果该行业劳动人数不变,工资从A至B。由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布业一部分劳动力会转移到小麦业,小麦业工资从A至C,同时布业厂商被迫提高工资,防止工人进一步流失,最终在C点达到均衡。

?国际贸易的直接结果是国内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竞争产品价格下降。

假设本国出口小麦,结果小麦价格提高10%,而布价格不变,小麦业劳动需求曲线向上移动10%,在新劳动市场均衡点C,新的小麦劳动需求曲线与布劳动需求曲线相交。结果:?劳动力总量不变时,小麦行业的劳动投入增加,布行业行业的劳动投入减少。

?根据两个行业生产函数,可知小麦产量增加,布产量减少。

?名义工资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小麦价格上升幅度。用名义工资衡量的劳动总收益增加。?小麦行业的特定要素:土地收益增加,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

?布行业的特定要素:资本收益减少,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

同理可以分析布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总之,国际贸易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劳动需求从而影响生产和生产要素收益。

2.特定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设其他条件不变,一国特定要素(资本)增加。由于资本只用于布的生产,资本的增长使布行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布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该行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在图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由A移到B。

?布行业劳动投入增加,产量提高;小麦行业劳动投入减少,产量下降,土地的名义收益与实际收益都下降。

?由于产品价格没有变动,随着工资上升,劳动的名义收益与实际收益都有所提高。

?虽然资本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都增加了,但是由于资本总量也比以前多了,所以资本的收益率是否提高还无法确定。

?同理,土地供给增加会提高小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劳动力从布行业向小麦行业转移,小麦生产增加,布生产减少。劳动收益提高,资本收益下降,土地总收益增加但每单位土地的收益是否提高则也不能确定。

3.公共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由于产品价格、劳动生产率没有变化,两个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没有变动。

?公共要素增加表现为劳动力市场边界的扩展,劳动需求曲线距离扩大,布曲线向右平移。

劳动力市场边界向左、右、两边扩展,需求曲线分别向左、右、两边平移结果一样。?如果按原来工资水平W支付,两个行业劳动需求量不会增加,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失业状况,失业人数正好等于新增劳动力人数(AB)。

?过剩劳动力给市场带来压力,失业者愿意接受低工资,两个行业都会在低工资下增加劳动投入。劳动市场调整的最终结果是:工资下降到W’,两个行业都增加了劳动投入,新增的劳动供给量分别被两个行业雇佣,劳动力市场达到了新的均衡点E’。

公共生产要素(劳动)增长的结果是:

?两个行业的劳动投入都增加,但增幅不一定相同,这取决于各个行业的劳动需求弹性。

同样的工资下降幅度,劳动需求弹性大的行业劳动投入增加的幅度大;

?两个行业的产量也都增加,增加的幅度取决于各自的生产函数;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下降,公共生产要素(劳动)的收益下降;

?两个行业特定要素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都增加。

三、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1.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

1915年出生美国印第安纳州,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对经济理论几乎所有方面都作出根本性的贡献,拥有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并获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及五卷《科学论文集》。著名教科书《经济学》几十年来流行不衰,体系完善并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实例改版,吸引了无数经济学生,具有非凡的著作能力。

?在消费理论方面,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显示偏好理论。

?在国际贸易方面,有不少巨大影响力的论文。最早的1941年的“保护与实际工资”,提出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8年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化”、1953年“一般均衡中的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了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

其对贸易理论的贡献是经典的,与赫俄共同奠定了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分析框架。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主要贡献有乘数、加速器模型。在动态分析方面有很高声望,坚信通过数学来表达经济模型的重要性,推动经济学沿着此方向演进并做出非凡贡献。最大贡献是代表了战后至80年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派观点:认为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被运用于保持经济接近充分就业、货币-财政政策可以混合运用来决定投资率、提供了简单的一般均衡结构消费贷款模型以模拟生活周期最大化的时际问题,影响巨大,广为流行。

2.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使本国生产者盈利,进口使本国生产者受损。生产者包括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者由于国际贸易受益或受损,并不意味着该产品生产中的所有要素都受益或都受损。

?假设小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是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国家。?边际要素生产率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要素生产率跟要素的投入量有关。一般来说,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即“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

?劳动力收益由工资(W)代表,资本收益由利润(R)代表,用公式表示:

W = P×MPL R = P×MPK

P:产品价格,MPL:边际劳动生产率,MPK:边际资本生产率。

?公式表明:要素收益=产品市场价格*要素边际产量,即:边际产量的市场价值。即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W、R)的影响,通过产品价格和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产生。?产品价格变化是国际贸易的直接结果,在短期内即会影响工资、利润。

?边际要素生产率变化是生产组合变动、生产要素流动的结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只有在长期情况下才对工资、利润产生影响。因此,分析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1)短期影响

?假设生产要素不能在行业间流动。尽管各行业的工资、利润会因贸易而产生变化,但是劳动力和资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换工作和重新投资,所以短期内各行业劳动力和资本数量都没有改变,劳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则工资、利润的变动主要由产品价格的变动来决定。例如:

Wm(上升)=Pm(上升)×MPL(不变) Rm(上升)=Pm(上升)×MPK(不变)

Wb(下降)=Pb(下降)×MPL(不变) Rb(下降)=Pb(下降)×MPK(不变)

?由于中国出口布、进口小麦,造成布价格上升,小麦价格下跌,布产业的工资、利润都会增加,小麦产业的工资、利润都会下降。短期内,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其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价格下降的进口行业:其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

(2)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假设:

?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行业间流动,各行业的生产、投资会由于贸易发展而调整。

出口行业价格上升,生产扩大;进口行业价格下降,生产缩减,生产要素量因此变动。?各国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没有闲置要素,生产要素在行业间流动一个行业使用的生产要素增加,另一行业使用的生产要素必定减少。

结果:

?生产要素会向收益高的行业流动。短期内贸易使出口行业所有要素收益都增加,使进口行业所有要素收益都下降。长期内劳动力和资本会从进口行业向出口行业转移。

?中国进口的小麦属资本密集产品,资本比例高。小麦生产减少时,转移出来的资本较多、劳动力较少,出口的布属劳动密集产品,布生产扩大时,所需劳动力超过对资本需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导致:社会劳动力因为布生产扩大变得相对不足、资本因为小麦生产减少变得相对过剩。如果按原有资本、劳动比例进行生产,则部分资本会闲置。

?由于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要素间可互相替代,各类要素会被充分使用。所以资本闲置后会相对便宜且容易获得,闲置资本会被两个行业共同吸收使用。小麦生产、布生产都会比以前使用更多的资本以替代相对不足的劳动力。两个行业的劳动力、资本比例(人均资本)都增加。两个行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会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劳动比例的提高而下降。

(3)长期(短期)影响的表述

劳动密集型产品:Wb(上升)=Pb(短期上涨)×MPL(长期提高)

Rb(?)=Pb(短期上涨)×MPK(长期下降)

资本密集型产品:Wm(?)=Pm(短期下降)×MPL(长期提高)

Rm(下跌)=Pm(短期下降)×MPK(长期下降)

综合短期、长期影响,国际贸易造成国内资源流动对不同产业的影响非常明确。

?出口产业的工人工资不仅在短期内由于布价格上涨而提高,长期内还会由于工人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上涨。

?进口产业的资本不仅由于小麦价格的下跌而受损,其收益还会由于长期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而进一步下降。

?由于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与资本在行业间自由流动必然造成两个行业的工资和利润率在长期相等。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

?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充裕要素)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稀缺要素)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以上结论由美经济学家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论证,称“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指出了国际贸易对本国各种要素收益的可能影响,并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大小。他们在《贸易保护与实际工资》中指出,通过关税保护,美国相对稀缺资源收益的提高幅度会超过进口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使得实际工资上升,即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3.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本国要素收益影响、对贸易双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使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萨缪尔森1948年6月在《经济杂志》发表文章,在赫-俄林模型基本假设下证明了以下结果: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贸易会最终使两国的工资相等,利润也相等。不仅是相对工资相等,连绝对工资也相等。该理论是建立在赫-俄模型基础上,所以“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1)推理说明

?将劳动价格(工资率)与资本价格(利润率)定义为:

工资率(W)=产品价格(P)×边际劳动生产率(MPL)

利润率(R)=产品价格(P)×边际资本生产率(MPK)

?贸易前,两国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两个行业的工资率和利润率都相等。中国是劳动充裕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国家,两个行业的生产,中国都比美国使用更多的劳动,两个行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都低于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布的相对价格也低于美国,因此中国劳动工资低于美国、资本利润则高于美国。

?中美贸易的结果:中国布的价格上升、小麦价格下跌,美国正相反。产品价格的变动在长期会引起生产调整、国内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根据斯-萨定理,这种生产的调整和要素流动最终会导致:中国劳动市场均衡工资率的上升和资本市场均衡利润率的下降、美国的工资率的下跌和利润率的上升。中美两国的工资、利润差距缩小。

?赫-俄模型假设两国生产技术相同。贸易后生产调整和要素流动最终使两国同样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例趋于相同。如果两国工资率和利润率仍然不同,两国产品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仍然存在差别,则贸易继续进行,直至两国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完全相等。

(2)埃奇沃斯盒型图说明

用埃奇沃斯盒形图可以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来自等产量曲线和扩展线。

?矩形长为劳动投入量,宽为资本投入量,中国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缺乏的国家

?Ob为布产量原点,Om为小麦产量原点,ObOm是布和小麦的扩展线,直线说明在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比率不变。

?布等产量线和小麦等产量线的切点轨迹形成生产契约曲线PCC,表示有效地使用资本和劳动力,此点的生产组合达到最大化;曲线之外,资源未实现有效利用。

?PCC曲线倾向L轴,表明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PCC曲线移到布轴、小麦轴的产量空间,即可得到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PPFC。

?同理可以得到美国的生产契约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K K

?横矩形是中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缺乏;竖矩形是美国,资本充裕、劳动力不足。贸易前双方经济均衡点分别在C和U,中国劳动力丰富,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较多的劳动,产品具有劳动密集特点,美国资本丰富,两种产品都使用较多的资本,产品具有资本密集特点。图示U点斜率大于C点斜率,中国要素密集度(K/L)小于美国要素密集度。?根据赫-俄定理,两国开放经济进行贸易。中国增加布的生产用于出口、美国增加小麦的生产用于出口,各自进口对方的小麦和布。经济均衡点移至C’和U’

?中国减少资本密集的小麦生产,释放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用于布的生产,要素密集度上升;美国减少劳动密集的布生产,释放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用于小麦的生产,要素密集度下降。最终两国的K/L趋向一致,图示U’点斜率等于C’点斜率。

?中国劳动需求增加、资本需求减少,工资上涨、利率下降;美国资本需求增加、劳动需求减少,工资下降、利率上升。两国工资、利率实现均等化,要素价格实现均等。(4)评价

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要素不能在各国间自由流动,贸易最终仍然导致各国要素收益相同。对此结论应该结合世界现实分析,不能全面否定或肯定。虽然贸易的确使一些国家的要素收益发生很大变化,如中国20年发展,某些行业与国外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是各国间的要素收益仍然存在巨大差异:相同的生产要素,如具有相同技术的劳动者在不同国家是获得不同的收入,某些领域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使用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虽然逻辑严格,但其基础假设条件只是现实的简单化和抽象化,所以无法实现。理由:

?国际贸易并非完全自由: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各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造成了许多的贸易障碍,使得各国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可能相同。即使在在各国国内,生产要素也达不到完全的自由流动。一国内同一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收益不可能达到相同。

?各国的生产技术并非固定不变:发达国家工人工资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是源自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所以尽管国际贸易日益自由,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仍然很大。

?排除技术进步因素,贸易的确在个别行业中缩短了各国要素收益的差距。动态上各国要素收益的差距由于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在不断地扩大,又通过自由贸易在不断地缩小。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化”是要阐明一种趋势而非描述一种结果。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说,“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贸易(海闻著)课后答案

第一章 导 论 1. 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 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 来。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 什么主要的区别? 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 加大贸易需求。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 产品的必要手段。 (2) 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 系。 (3) 改变贸易模式。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 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 (1) 贸易量迅猛增长。 (2) 贸易依存度加大。 (3) 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 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 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 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 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 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 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 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都不及西欧? 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 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特别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极大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相反,西欧各国割据,资源短缺,急需对外扩张,进口本国所需的产品,于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w w w . k h d a w .c o m 课 后 答 案 网

关于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高双溪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004届)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配(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最后再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贸易福利分析;恶性竞争;二价现象;短期分析;长期分析;原始价格 引言 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从1978年到2006年这短短的28年中,中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平均增长17%,入世5年来增幅更是高达30%。外贸结构迅速优化,外贸地位从世界第29位升至第3位,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8%提高到6.7%,对世界贸易贡献也从不到1%扩大到11%。进口增加了国内物品的数量和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出口又使国内生产者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利润。“国际贸易增加了用收入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资本积累提供了刺激”[1],David Ricardo

如是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也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但是一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不直接意味着国内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国际贸易会使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生产者和消费者受益不同,也会使流动性有差别的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受益不同,从而导致因贸易受损的集团成为贸易自由化的反对者[2]。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现阶段新情况下不同利益集团间(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的分配。本文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分析,但在分析过程中不够深入,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限于某些原因,未能参考众多文献和资料;在分析二价现象中不知道该如何构建新的均衡模型;生产者剩余增加部分x0和x1的表示与解释;还缺乏实证的分析等等。1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社会福利程度通常用经济剩余来表示。它主要有3种形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剩余,其中社会剩余等于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生产者剩余指的是生产与进口相竞争的商品的利益集团。消费者剩余是指对进口商品有消费需求的利益集团。 1.1进口贸易福利分析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和混合型 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 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 B.买卖双方的约定 C.各国政府间的协 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 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 B.资本流动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 制度 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宗主国与殖民地 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 B.相同 C.成正比 D.不相关 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 段 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是() A.国际贸易的基础 B.国际市场的基础 C.国际贸易的产 物 D.国际市场的产物 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自然条件 D.资本流 动 E.上层建筑 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 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 效应

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利益

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不断牵连在一起,世界各国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紧密相连在一起了,然而在这一样的一个新时代下哪一个来决定一国的世界地位和实力呢,我们不言而明,那就是经济。从全球来看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能占到主导地位的都是经济,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下我想谈谈的就是中国的经济,说到中国的经济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如此般的落后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了数几倍,十倍,百倍乃至从GDP和GNP来分析就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中国的经济状况了,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不在是以往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了,开始踏入一个新的台阶那就是经济的发展可以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看出我国经济的形式出现了大转变由之前的粗放型经济走向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那么在这样模式下发展数三十年之后我们迎来来一个新的世纪那就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21世纪了,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申请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开一扇大门中国终于在2001年正式成为世界WTO一员,中国将成为世贸组织的重要角色之一,将要面临很多问题的考验,从而推动中国在整个全球的经济的发展,为全球的其他国家打开了一个重要市场。 1978年,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30多年来多努力,中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1.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 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2.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外贸经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 .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 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二、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消费者剩余为e PP E ;生产者剩余为e OP E ; 贸易后:消费者剩余为w PP E ',消费者剩余增长e w P P E E '(即1+2+3);生产者剩余为w OP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其中:面积1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2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口低价消费而来;面积3部分是在进口低价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2部分+面积3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12Q Q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34Q Q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13Q Q 。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24Q Q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e P w P 1e Q 2 e P w P 1 e 2 t P 3 4Q P

国际贸易利益

第二章国际贸易利益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的不同解释和看法,了解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 教学计划 共4课时 导入 第一节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第二节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 第三节对外贸易与国民利益 第四节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 兴趣导入 课堂教授 课后复习题 本章重点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 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 本章难点 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动因理论 本章要点 复习思考题

兴趣导入 综观古往今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有着极其不同的解释和看法,而首先对国际贸易进行系统性论述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两位经济学家,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最初的出色论述才有了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国际贸易理论,因此,我们将这两位经济学家称作国家贸易的鼻祖。 第一节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一、解决社会再生产的继续 (一)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而交换又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乙方之间的媒介要素”。 马克思不仅仅把交换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而且还把交换当作“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也就是说,一般来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 (二)恩格斯强调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交换,生产也能进行;没有生产,交换——正因为它一开始的交换——便不能发生。”由此可见,恩格斯把交换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看作几乎与生产同等重要。 二、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 世界各国社会生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之间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在生的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流通过程。 (一)对外贸易与社会两大部类的平衡 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提条件下,两大部类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一部类中的社会产品超过(或少于)两大部类中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而第二大部类中创造的社会产品不能满足(或超过)过剩(或不足)的第一部类社会产品的替换,进口(或出口)必要的消费资料,以解决两大部类的不平衡发展。 (二)对外贸易与产品的实现 1、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实现问题。 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品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期,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所生产的棉织品80%要输往国外。 例如: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主要是为国外市场而进行生产。日本造船、化肥、缝纫机和纺织机械的产品一半以上靠出口;汽车、电视机、人造合成纤维成品三分之一靠出口。美国农产品对出口以来很大,每亩耕地中有一亩是为出口而生产的。 2、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 (1)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使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跨越了过境。随着欧美各国产业革命的成功,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出现了以下趋势: 第一,补偿的实物形态越来越多。从19世纪的金属扩充到20世纪的有色金属、石油,又扩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稀有金属。就连资源比较丰裕的美国也日益感到匮乏,需要通过对外贸易进行补偿。在13种现代经济所必需的矿产资源中,美国依靠进口的数目从1950年4种扩大到1970年的6种,1985年扩大到9种。制造一架喷气式飞机所需的最重要的6种原料,除铜外,都要靠进口。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浅析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浅析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摘要: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经贸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角度分析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所得,进而提出发展建议,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局势,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利益。 关键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研究 据商务部统计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727.61 亿美元,增速34.7%,其中出口总额15,779.32亿美元,增速31.3%,进口总额13,948.29亿美元,增速38.7%,贸易顺差达到1,831.04 亿美元。而近两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将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保持中国对外贸易继续增长态势,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利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工作重点。 一、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概述 关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两类。 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比较利益:即一国通过国际贸易能以相同的代价获得比贸易前更多的产品,或者以更低的代价获得与贸易前相同的产品。静态利益是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 所谓动态利益,是指由国家分工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由于要素流动以及中间产品贸易具有知识、技术等溢出效应强的特点,会给贸易国带来巨大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以及就业增加等动态利益。动态利益是开展国际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国际贸易对贸易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其动态利益上。 二、国际贸易静态利益分析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的由来在于各国拥有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或产品,进而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资源或产品的交换,实现较之本国封闭经济下更多的社会福利。因此,理论上认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使得无论是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均衡利益。但实际上,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产生的国际贸易利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却并不平衡。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比封闭状态下本国单独生产时更多的产品,但由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改善的不同,发达国家占有的比例更高;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成本上的绝对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在成本上的绝对劣势,发达国家只需付出较小成本的产品就可换取到发展中国家较多成本的产品。或者说,发达国家用较少的资源就能换取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源。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1.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a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b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b 0 Q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 ?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付” 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2.进出口福利分析

P’ S a b S P P a b P’ D D 0 Qs Qe Qd 0 Qd Qe Qs (1)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P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

国际贸易第二章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交易磋商案例分析 模块一对外磋商程序(一) 案例2---1 出口脱皮芝麻磋商案 【一】案情: 泰国A(下称A公司)2003年2月23日致电我国湖北B公司(下称B公司)询购脱皮芝麻,电文如下:欲购2002年产脱皮芝麻204吨,4月装运,请报CIF曼谷实盘价。B公司2月24日发盘:你23日电悉。发盘,脱皮芝麻204吨,每吨782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27日复到有效。 A公司2月26日复电:你24日电悉。价格偏高。如降价,购买250吨。 B公司2月28日复电:你26日电悉。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4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4日复电:你28日电悉。用户要求延展发盘,请合作。 B公司3月7日复电:你4日电悉。发盘展期至3月14日。 A公司3月12日复电:你7日电悉。接受你发盘。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除通常装运单据外,要求提供产地证、植物检疫证明书,提供适合海洋运输的良好包装。 B公司发现脱皮芝麻市价上涨,不想成交,于3月16日致电A公司:你12日电悉。抱歉,脱皮芝麻世界行市变化,在收到你接受电报前我货已售出。 A公司3月17日复电:你16日电悉。对你货已售出我感到惊讶并提出异议。你7日电已将发盘有效期延展至3月14日,我于12日接受此实盘,是有效的接受,合同已告成立。如4月交货有困难,我可与用户商谈延期一个月,但不保证有任何结果。 B公司3月20日复电:你17日电悉。250吨脱皮芝麻确已售出,深表歉意。现应你请求,经过努力可供脱皮芝麻150吨,每吨790美元,CIF曼谷,5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23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22日复电:你20日电悉。在目前情况下无法谈新的交易,我坚持我3月12日电。我接受你的实盘是有效的。如你不履约交货,根据目前市价,你应赔偿损失每吨10美元,共2500美元。考虑你方情况,为表示我方合作,我可同意5月装运,但须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原价。请电告合同号码,以便开证。如不同意上述建议,则只有提请仲裁解决。 B公司3月25日复电:你22日电悉。考虑到双方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同意你方建议,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售给你250吨,5月装运,即期信用证付款。合同号码980223号,航寄中。 A公司3月28日复电:你25日电悉。谢谢你方合作并理解你方处境,待收到合同后即开证。 【二】案情分析: 〔1〕本案例的焦点问题: 本案例的焦点问题在于我国湖北B公司3月7日所做的发盘是“实盘”还是“虚盘”,对该公司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及泰国A公司于3月12日所做出的接受表示是否有效。〔2〕本案例的特点: 本案例表现出的特点在于在国际贸易往来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虽然我国各行业以及企业在掌握、适用国际惯例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部分企业仍然缺乏既熟悉国际贸

国际贸易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探究..

摘要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为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本国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励自由贸易的策略。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由化国际贸易政策一直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针对世界上各国贸易限制政策及相应的保护政策,中国必须结合国际环境及制度,选择符合本国国情、遵守国际准则、加强本国经济实力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一国对外贸易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政策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各国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环境、中国国际贸易政策改变过程中对外贸易的特征以及取得的成果。同时本文搜录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并结合图文来分析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关键词:国际贸易政策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环境

ABSTRACT Foreign trade " foreign trade " or "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 refers to the a country’s activities with another country between the goods, services and technical exchange .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is the strategy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maximize their own interests, to promote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restrict or encourage free trade.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has always been dominant. According to world trade restrictions an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policy, China must choos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integr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system, and with native national condition and adherence to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and foreign trade is closely linked,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the environment that Chinese foreign trade faces, the process of foreign trade and achievements made by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paper, there is some basic information combining graphic analysis to show you.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and foreign trade foreign trade environment.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 一、单选 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 1.商品 B.国别 C.劳动 D.时间 2.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 A.援助 B.垄断 C.经济增长 D.各国生产率不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当时,()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的是经济学家()。A.李嘉图 B.俄林 C.穆勒 D.马歇尔 5.()已成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A.国际价值 B.国际价格 C.产品的差别 D.贸易条件 6.()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 A.收入贸易条件 B.自由市场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贸易条件

7. 帝国主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9.穆勒在《》一书中,分析了两国贸易中两种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是由什么因素确定的。 A.国富论 B.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论贸易和转变 10.()价格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状况,并且能得到各国普遍承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价格。 A.垄断价格 B.转移价格 C.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D.管理价格 二、判断 1.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场的 建立和发展。 2.形成商品国际价值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世界各国生产同一商 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 3.比较成本论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间进行分配的。 4.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背离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5.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利益随之而增大;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随 之而缩小。

关于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高双溪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治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 2004届)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配(要紧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最后再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贸易福利分析;恶性竞争;二价现象;短期分析;长期分析;原始价格 引言 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迅速进展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6年这短短的28年中,

中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平均增长17%,入世5年来增幅更是高达30%。外贸结构迅速优化,外贸地位从世界第29位升至第3位,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8%提高到6.7%,对世界贸易贡献也从不到1%扩大到11%。进口增加了国内物品的数量和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出口又使国内生产者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利润。“国际贸易增加了用收入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同时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资本积存提供了刺激”[1],David Ricardo如是讲。进展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也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然而一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不直接意味着国内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国际贸易会使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生产者和消费者受益不同,也会使流淌性有差不的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受益不同,从而导致因贸易受损的集团成为贸易自由化的反对者[2]。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现时期新情况下不同利益集团间(要紧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的分配。本文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分析,但在分析过程中不够深入,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讲限于某些缘故,未能参考众多文献和资料;在分析二价现象中不明白该如何构建新的均衡模型;生产者剩余增加部分x0和x1的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 B、国际贸易的“零和博弈”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D、俄林 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 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 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 5、一国拥有充足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 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和俄林 D、李斯特 7、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最重要代表人物是() A、李斯特B、托马斯·孟C、凯恩斯D、凯能 8、人力资本说最先是由()提出。 A、俄林B、里昂惕夫C、基辛D、凯能 9、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表明() A、有些国际贸易现实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不相符 B、产业内贸易是个别经济学家的妄想 C、有些国际贸易现实并不能增进各国福利 D、发达国家之间极少发生贸易 10、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 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C、不同的成本比例 D、生产者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 1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 A、产业内贸易说 B、技术差距说 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说 12、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中,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A、《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B、《政治经济学原理》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D、《国际贸易纯理论》 1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主张()的贸易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14、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分工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各国间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存在()差异。 A、比较成本 B、绝对成本 C、要素禀赋 D、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15、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若两国能够进行分工生产和贸易,其结果会使两国的福利水平() A、一国提高,另一国降低B、均提高C、均降低D、不确定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进出口福利分析 ()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国内生产下降至,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进口使本国消费者受益而生产者损失。综合考虑中国进口小麦仍然获利,因为消费者所获的利益总是大于生产者的损失,进口小麦的纯利益是。 ()出口国福利分析: ?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贸易前,布的价格低于美国。贸易后,中国向美国出口布。结果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布市场出现短缺,造成国内布价格上涨,直至与国际市场价格一致。此时布停止出口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价格稳定下来,新价格比没有贸易时要高。 ?贸易前布的国内市场价格,生产与消费量相等,贸易后价格上升为’,国内生产增至,消费量降为,生产超过消费部分为出口。 ?对布的消费者:出口没有得到好处:不仅消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布的出口贸易中,消费者只有损失没有获利。由于布价格提高,消费者盈余减少了a部分。 ?对布的生产者:出口带来很大利益,既增加产量,又卖了高价。生产者盈余增加和。?出口使本国消费者受害而生产者得益。综合考虑中国出口布仍然获利,因为生产者所获的利益总是大于消费者的损失,出口布的纯利益是。 ()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 ?在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益的同时,美国作为布的进口国、小麦的出口国也从贸易中获得了净利益。新古典模型表明,一国不仅从扩大出口中获得利益,而且从开放市场同样提高社会福利。国际贸易的结果不是“一赢一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双赢的局面。 ?各国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贸易后价格变动的幅度,本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一般说来,价格变动幅度越大,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净收益越大。 二、特定要素模型 在赫-俄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如果要素种类多于产品种类,如说三种要素、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模型又称“特定要素模型”。其基本思想可追溯到世纪年代的哈伯勒()、哈罗德()、俄林()、维纳()等人,真正建立模型、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萨缪尔森和琼斯。年代后期,尼瑞、马萨又进一步分析,将“特定要素模型”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俄模型”。 .基本模型 ()基本假设 ?两种产品:布和小麦; ?三种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土地,其中资本、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布,土地只用于小麦,劳动是公共要素(普通要素),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 ?资本和土地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是“流动要素”。 ?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布和小麦, ?劳动资源总量,是用于生产小麦的劳动,是用于生产布的劳动。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 A.从供给的角度进行静态分析B.从供给的角度进行动态分析 C.从需求的角度进行静态分析 D.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动态分析 2、重商主义兴盛于() A.15世纪至17世纪B.17世纪至19世纪C.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3、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其提出者是() A.俄林 B.赫克歇尔 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 4、早期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是() A.奖出限入B.发展工场手工业和航运业 C.制定《谷物法》以限制粮食进口D.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交易 5、属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是() A.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B.新霍特林垄断竞争模型C.寡头垄断模型D.莎科特——萨顿模型 6、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从供给方面探讨一国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的是() A绝对成本论B比较成本论C相互需求论D要素禀赋论 7、经济学说史上“金块论战”中,金块主义者的代表是() A.阿奎那B.李嘉图C.博赞克D.休漠 8、一国劳动力资源丰裕,故它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说法来自()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D.凯恩斯的贸易差额说 9、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最早倡导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10、最早实施的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A.幼稚产业保护论B.重商主义C.凯恩斯的保护贸易论D.产业内贸易理论 11、凯恩斯的代表作是() A.《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B.《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2、约翰·穆勒提出的理论是() A.绝对成本说B.要素禀赋论C.比较成本说D.相互需求论 13、二十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爆发,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是() A美国B日本C英国D荷兰 14、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A.林德 B.弗农 C.波斯纳D.格鲁贝尔 15、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论可以合理解释的贸易现象是() A发展中国家与发中国家之间初级产品的贸易B发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C大多数发达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制成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制成品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缓慢的现象 二、多项选择 1、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从()方面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