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辩论如何立论

辩论如何立论

立论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立论的范围、角度和立论的深度,实际有时候角度新就是有深度,范围小就是没深度,没深度才范围窄。
先就说说范围,范围的划定往往需要反复的讨论,尤其是反方。一般辩题的设计是这样的:正方在一般常识上占据优势,所以经常一个辩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正方占优;而反方的往往有更大的讨论范围和更多的立论角度。因此才造成了一般正方利于防守,反方利于进攻的局面。
范围的划定第一要看对于辩题各个词语的定义,辩题的定义必须逐字逐词的进行,往往对于解释的拆解词语也要进行进一步查找和解释。例如需要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必需或应该,那么你还需要对必需和应该的意义有明确的理解。一个辩题往往存在很多限定性词语,例如中学生,现代社会,中国等,他们本身除了限定讨论对象和讨论的时空范围外,还经常起着平衡辩题双方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对这些词语给予足够重视,充分讨论这些词语的自身特点,从各种特点入手看所要立论的范围。例如,少年一词,少年自身有其心理,生理特点,在社会中又扮演有特定角色,对国家和民族又存在特殊意义,对其态度往往还牵涉到道德论理问题等等。如果辩题中出现少年一词,就要求我们联系题目意义针对以上说的各个方面,综合辩题中的各个词语进行讨论,划定范围,因此一个辩题中限定性词语越多,难度越大。一个合理的立论范围就是要基本囊括己方的有利点,通过合理划定,尽量减少对于己方劣势的讨论。
划定范围时还应该注意辩题的出处和类型。例如曾经有一个辩题:人造美女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人造美女是一个新兴的新闻词汇,本辩题也是一个事实讨论,因此如果把人造美女拆开,定义为人造的美女,因此把基因技术,优生优育都联系进去就有失恰当了。
再谈角度,角度是就是在立论范围的基础上证明己方辩题的方式和方法,或者可以说是你证明辩题的逻辑点和逻辑线。合理的立论角度必须一、能合理利用理论范围内的有利资源,二、能防备另一方大部分的攻击点。立论角度的最后综合成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说的立论底线,角度的合理选择需要换不同角度进行反复试验和反复讨论,最后综合划定。
而往往困扰辩手立论的就是担心辩题讨论没有深度,在立论上就比对方矮一截。而立论的深度主要看三个方面:第一、讨论范围是否广泛,立论角度是否新颖;第二、分析问题是否透彻,主次是否分明;第三、是否具有科学性
立论的范围和角度已经说了,就先说说分析问题如何透彻。分析透彻要看二个部分:
一是对于辩

题内涵外延划分的,辩题中往往有一些对立词语,但实际上词语往往不是完全对立,就拿“批评”和“表扬”举例,这两个词在生活中是反义词,但是像“你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这类的话,是算表扬还是批评呢,你可以把它定义成重在表扬,或重在批评,或属于“鼓励”和那两个都没什么关系都行,关键是他要为你的辩题服务,这也就要求你对这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界定,才能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区分两者。清晰的划分往往使立论看起来更有深度,辩论中也利于占据主动。
二是是否能抛看问题看本质。讨论辩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辩题讨论的事物本身,把事物上升成社会现象,从更广的角度去看。分析时应该不光注意问题产生的结果,更应该看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原因推至结果,就会使问题清晰化,分析的才有深度。例如有辩题是对“超女现象”的讨论,那么我们在看“超女”造成了什么影响的同时,也要看“超女”为什么会产生,“超女”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中国过去为什么没有,他跟经济有没有关系,跟民主人权的进步有没有关系,还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这样就结合其他事物,其他国家,综合的来论证一个现象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其单一的追星啊,荒废学业的表层现象上讨论了。但是必须注意,辩论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越深越好,稍微引用论证是可以的,但完全变成学术探讨会让人觉得乏味和不知所云,况且我们也都没有那个能力。
最后是立论的科学性,怎样的立论才是科学的呢?首先必须在逻辑上是推进式的,或者可以说要满足证明的三段式。证明中层层推进,逻辑上满足成线,交织成网,互为辅证最为理想。其次最好能运用一些简单的哲学,心理学之类的进行论证,常用的有:
哲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什么是形而上
心理学 认知决定情绪
马斯洛的层次论,既认得的需求分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常用逻辑反驳:白马非马,必要不是主要,子非鱼等
这些都是些最基本的内容,使用恰当就会体现出辩论的深度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