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

高三历史测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 2012年1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了新年茶话会,胡锦涛在会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列有关中国政协制度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B.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权力机构继续存在

C.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等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D.1982年政协制度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下进一步完善

2.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3.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4. “少小离家老大归, 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末

C.20世纪90年代初

D.21世纪初

5.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说:“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下列对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台独势力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C.台海稳定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D.国共两党均主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

6.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7.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8.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9. 杨之光在1954年所做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10. 瘦肉精、地沟袖等泛滥,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提出应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

过了食品安全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

B. 全国政协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职能

C. 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

D. 民主党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

11. 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12.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60年代末B.70年代初C.70年代末D.80年代初

13. 新疆的喀什市是中国最西部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以下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A. 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B.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C. 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14.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15. 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6.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

17. 1987年3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说:“……香港人民对于英国的这块殖民地到一九九七年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此报道说明香港人民

A. 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B.不支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C. 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

D. 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构想

18.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19. 198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自治区中最早成立的是

A.新疆自治区B.宁夏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

20. “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可能出自

A. 抗战老兵

B. 台湾老兵

C. 老红军

D. 老知青

二.非选择题:(40分)

21.(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2004年2月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香港回归祖国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正是确保本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新华网

材料四: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1)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2分)其结果如何?(2分)为解决这个问题,西汉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分)

2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月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2分)

材料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三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坠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坠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4分)

材料四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3)依据材料四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3分)

(4)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2分)

23. (14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应运用这一组织起下列主要作用:

第一,协助我们组织和推动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参加人民政治活动与国家建设工作,进行政治学习,使他们逐步得到改造,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把我们对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有关的政策、号召和要求,经过与各方面代表人物协商,取得一致,要他们向其所联系的群众进行宣传解释,负责协助推行。

第三,反映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的思想、意见和要求,以便于我们及时了解和处理。

第四,协助解决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相互有关的问题并交流经验,以加强团结,推进工作。

(1)材料一中“这一组织”指什么?(2分)“这一组织”的职能在建国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二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所以,从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只要还有党派的时候,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长期共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求大同存小异,这并没有坏处,……从种种方面看起来,我们这样的大国,多一点党派去联系各个方面的群众,对国家,对人民的事业,有好处。以共产党为核心,为领导,各党派团结合作,有什么不好?……我们只要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敢于揭露错误、批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那就不怕监督。越是监督我们,我们越是能进步。

——周恩来在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材料二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哪一重要方针?(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回答执行这一方针的理由。(6分)

CCDBD CAAAA CDCBD CDACB

21. (1)原因:汉初统治者误认为秦实行郡县制导致孤立而亡国(2分,答“吸取秦亡教训”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也可);

后果:地方威胁中央(2分,答“地方力量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或“诸侯叛乱”也可)。

政治措施:平定“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地方;酎金夺爵等。(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相近给分)。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答“思想大一统”也可)。

(2)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1分);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调动地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1分)

(3)本问2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给分,。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发挥中央核心领导作用;赋予地方必要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政策要因时而变;等等。

22. (1)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随着党员队伍扩大,为纯洁党的队伍树立党的威信,发此通告。(2分)

(2)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党即将成为执政党;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4分)

(3)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机构建设。(3分)

(4)始终坚持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法规和制度。(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2分)

23. (1)这一组织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 分)

建国初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将履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成为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组织形式。(4 分)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 分)

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爱国的,同共产党合作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主党派所代表和联系的阶级、阶层变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能够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民主党派的监督可以改进共产党的领导,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6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第37题32分;第39题20分,共52分):

37.(32分)答案:

(1)法家;(1分)韩非。(1分)

作用: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和秦的统一有重大作用。(4分)

(2)变化: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2分)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2分)

原因:汉武帝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

想被统治者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4分)

(3)变化: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2分)

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原则。(任答三点,6分)

(4)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4分)

(5)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分)

措施: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要求考生在《诗》、《书》、《易》、《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4分)

39.(20分) 答案:

(4) 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4分)

成就: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4分)(5)商品经济。新现象: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

(6)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不利于技术改进;沉重的赋税;过度征发的徭役;社会的动荡;土地兼并严重;高利贷盘剥。(任答四点,8分)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3.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1、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 产生发展打击顶峰危机复兴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地位总评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名称著作主张地位 4、近代中国的含义: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从1840年到194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 名称 时间

结果 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时间条约名称 1842 1843 1844 188 1860 189 1901 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 阶段时间事 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救国方略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 1912年春,孙中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法宝。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过哪几条统一战线?起了什么作用? 1924—1927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37—19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6 作者:刘俊祥字号:大中小点击:195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此,国人有不同的界定。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要求来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即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的持续过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政治设计文件,是中国试图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承诺书,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纲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何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呢?对此,国人有不同的观点,诸如: (1)从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阔,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2)从概念变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国家统治向国家管理再向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 (3)从目标途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更多地可以理解是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系别:人文社科系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老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摘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定势。1840年之后,中国战乱不断,以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富强为主题的政治变迁也更替频繁。文章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入手,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经世派和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几种不同的阶级力量的不同主张和思想,最后再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给出评价。 关键词:近代中国;政治思想 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 (一)近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 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相继为实现民族救亡图存进行了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无论他们所倡导的政治主张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但终究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也都是服务于这一主题。但是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所提倡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是不同,形式也不一,这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国情所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各种阶级力量相互共存的历史时期,而各个阶级内部又分为不同的派别,这使得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产生了冲突和斗争,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之中,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 1.自然经济的解体。鸦片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给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近代企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同时,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资金少、技术薄弱、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企业在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步履维艰。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题点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 C.人权D.君主立宪 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题点2新中国三大新型民主制度 3.至2012年底,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610亿元,年增长率达12.6%。(《2012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层面看,西藏地区自196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稳定发展最基本的经验应是() A.实施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C.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西藏地区人民世代辛勤劳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执政党地位 B.属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C.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 D.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的不同点有() ①经济基础不同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③活动原则不同④分别属于行政机构 和立法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7.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题点3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 8.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9.十年动乱时期,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 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 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3.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 1953年《选举法》规定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则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规定反映了() A.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B. 农村地区无足轻重 C. 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D. 三大改造即将开始 5.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 人民民主原则 B. 国民平等原则 C. 依法治国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6.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 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7. 1972年4月,北京市新华书店开始发行《红楼梦》《三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代政治的知识框架

新瓶中的陈年老酒—中国近代政治的知识框架琐议 接触新课程的历史老师都知道,与以前中学历史知识结构相比,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原来以编年为纲、地域为纬涵盖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纳入一体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的编撰体例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分天下,古今中外同类问题融于一炉的专题结构。原本丰富多彩、互相联系的历史整体被断为并行不悖、但难以联系的三个必修模块(一为政治、一为经济,一为思想文化),必修模块的下脚料则编成了几个选修模块。不仅如此,每一个专题的内容安排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以前的知识结构。新瓶之中不仅更换了包装,连瓶中的酒都变了味道。这些教过新课程的老师自会品出其中的甘苦。不过,由于新旧观念的交替,并非所有的新瓶中都会更换新酒,有时不小心会装上旧酒,甚至是陈年老酒,必修一中的中国近代政治就是装在新瓶中的旧酒。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代政治的单元内容安排与其它单元的内容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出入。按照07版的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分别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和西方近代的政治制度。每一单元都是重点叙述政治制度的沿革与特点,原来在政治史中的政治事件如王朝的更替过程,革命的过程都退居其次成为背景。虽然太多的历史上政治制度的相关名词弄得同学一头雾水,虽然历史老师有时感觉政治文明方面的历史教学不象教历史倒像为政治课打工,有时连政治课都不必讲的内容在历史课还要不胜其烦地学习,感觉历史不像历史,但是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的编撰风格基本上还是保持一致、枯燥无比的。 不料到了第四单元,却是风格大变,原来的条分缕析的制度、法律被一个个事件所取代: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这些事件构成了第四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这样的编写风格使老师们对教材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这不就是原来的高中一年级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教材中中国近代史的压缩版吗?这些事件除了写的更精练之外,在结构上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嘛?只不过把原来的近代史不属于政治史的内容剔除把政治部分简写一下,与原来的教材的同样问题相比,真的更加简练,(笔者注:与之类似的还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第六单元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难怪老师们很熟悉。 再仔细阅读一下教材,却又有些陌生: 一则是因为,内容安排如此紧凑,紧张的有时透不过气来,教学中老师们普遍的感觉是时间的不够用。仔细一翻旧人教版的教材恍然大悟,原来一章的内容在这里变成一课了,原来一课学习一场战争都感到时间紧张,现在一课要学习两场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以前最少需要四课时的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现在被挤在一课之内,难怪课时紧张。熟悉的内容现在竟然因内容的安排而变的陌生了,老师们不知道是原来的内容安排真的不合理需要改革呢?还是因为需要教育改革而历史本身的体系并不重要呢?只是现在的课程安排时间紧是真的,内容安排完成起来有困难也是真的,原来熟悉的内容因课时的安排不合理而变的陌生也是真的。这种陌生的解决之道也并非没有,毕竟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述下来完成任务也不算辱没了新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一课真的能把两场战争的问题弄清楚吗?抗日战争用一课的内容来学习,这样的时间安排真的合理吗?历史是否只有这样的变来变就适应了我们现在社会的需要呢?专家们会说,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来调节课程,安排时间,但是你的课程总量是不变的呀,我怎么敢在一个问题上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呀。这样,即使教材内容是熟悉的,但是因为课时的安排,原来熟悉的教材也变的陌生了;二则,即使按照必修一第一第二第三单元一贯的编写风格,制度、制度还是制度,政治事件只是背景和花絮,老师们若以为政治的主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 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 (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 (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 (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师夷”是手段,“制夷” 是目的。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聘请西方技师。内容:军事技术。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与法的比较: 人与才的比较: 人与武器的比较: 2、人才的标准: 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第二,必须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要能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第三,必须具有求“实”的精神,勇于参加实践。 3、发现人才的方法:第一,必须要有爱才、求才的满腔热情。

百度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古文经,今文经,汉学,微言大义 第二章 名词解释:经世致用,《海国图志》,魏源,常州学派问答: 1、清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 1、知识分子人数多,出路少,前途渺茫,科举的名额一直保持不变,但是读书人的数量增加将近10倍。 2、大部分知识分子没有理想,士风不振,惟利是图。 3、知识分子对现状不满意。 2、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改良思想 (1)开始系统了解西方社会情况。(2)提出以夷治夷的外交思想。 (3)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利用外国之间矛盾而购买其军械,如大炮、洋枪,依此改进中国国防。(4)主张发展海外贸易。 3、魏源“以经术为治术”思想 (1)对正统学术的批评(包括宋学,汉学和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佛教)(2)通经致用,恢复原儒经典的社会政治作用(3)编撰《皇朝经世文编》,宣传其通经致用的思想 (4)提出“史学经世”,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4、《海国图志》及其学习西方的思想(1)、提出一套对外战争的方法:(2)、提出以夷治夷的外交思想(3)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 (4)对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介绍 第三章 5、《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 (1)经济思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财产平均分配。(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3)文化教育方面:独尊上帝,实行宗教教育。 6、《资政新篇》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禁朋党,办报纸,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建立监察制度。(开明君主政治) (2)经济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体系。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专利制度。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兴办企业;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 (3)社会文化思想。主张关闭寺庙道观,反对传统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革除溺婴、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陋习,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4)外交思想。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但不准其干涉内政。 第四章 名词:夷务,奕?,张之洞,《劝学篇》,中体西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问答 7、洋务运动的产生原因 (1)对外战争的失败,产生了学习西方的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姓名: 学院: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一、内容提要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骂名。宰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产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用简单的话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秦设三公,丞相;汉削丞相权利,置大将军下;隋唐三省六部制,丞相职分成三部门十数人之手;宋设丞相、参知政事,分权;明废丞相,设大学士,内阁,后首辅大学士有丞相之权;清设军机处,有丞相之名,无丞相之权。 二、关键词 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和规律作用影响三、探究 (一)宰相名称和职权变迁 1、商朝时期的丞相: 商朝以太宰、冢宰、阿衡为丞相 2、西周时期的丞相: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 附注: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此二职。 3、东周时期的丞相: 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4、春秋时期的丞相:" o 齐:上卿、左、右相晋:正卿秦:左、右庶长楚:令尹越:大夫宋:左、右师 5、战国时期的丞相: 有大良造、相国、左、右丞相(秦) 令尹(楚) 6、秦朝时期的丞相: 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组成,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 秦二世胡亥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李斯字通古,师侍荀况为师,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7、西汉时期的丞相: 起初承秦制,相国、左、右丞相、中书令、宰衡、大司马,即后来的太尉,掌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解析:选A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B.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D.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任务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些法律的颁布有利于党在过渡时期基本任务的完成,故D项正确。 3.(2019·榆林一模)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A.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 4.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1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 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 的拥护; 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 到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 了政治舞台,主力军也变成了工人阶级。

中国近代政治史

中国近代政治史 本专题考试大纲: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非常频繁,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题型上,非选择题的形式占有较高比重,难度相对较大。 近代列强侵华的表现、影响及中国的抗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多运用图文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列强侵华战争及其影响、评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也会成为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命题角度以国共联合革命或抗战为主,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政治史,一要注意综合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总结民主革命的特点;二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影响关系变化的因素及国共关系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等。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各阶级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题时可从民族精神和国际地位等方面思考。本专题内容与“中国梦”等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密切,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 考点知识梳理 本专题分为以下三条主线: 主线一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 (1)1840~1900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年: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主线二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主线三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