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萧红的孤独意识

萧红的孤独意识

萧红的孤独意识
萧红的孤独意识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吕梁学院。本人完全了解吕梁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吕梁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吕梁学院。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吕梁学院。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老师签名:日期:

摘要

孤独,正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无法摆脱内心广袤的孤独。目前,评论界对孤独意识有着广泛的研究,但研究的主要是余华、鲁迅、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所涉及的孤独意识。到目前为止,对萧红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的研究很少,而我们读萧红的作品可以感受得到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孤独,以及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众多的孤独者形象,所以对萧红作品中孤独意识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这篇论文,主要是以萧红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本的分析,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女性的孤独悲剧的命运。运用上述这些理论方法,从地域文化、个人生活经历、中外作家的影响和时代因素着几个方面探讨萧红孤独意识形成的原因;孤独意思的文本折射,及孤独意识的独特性和这种孤独意识的现代意义。这种孤独意识为现代人如何面对孤独,面对现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字:萧红;孤独意识;独特性

Abstract

Lonely, is becoming a common spiritual phenomenon,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lonely heart. At present, the critics have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but research is mainly involved in loneliness, Yu Hua Lu Xun, in Haruki Murakami's works. So far, ver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and we read Xiao Hong's works can feel her work filled with a kind of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loneliness, and in her works show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so the research 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it is necessary to.

This thesis, mainly i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in Xiao Hong s nove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nalysis based on the text, the use of research methods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fields, lonely on the tragedy of women and from the feminist point of view to the fate of. Using these methods, from the regional culture,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writers and age factors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Xiao Hong's sense of loneliness; text index meaning and sense of loneliness lonely, the uniqueness and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of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This sense of loneliness for the modern people how to face the lonely, face reality,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Keywords: Xiao Hong; loneliness; Unique

1 引言

读萧红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我们都可以感到,她的作品中与生俱来的一种孤独,可她对于描写的对象总是保持着一种自然亲切的感情,题材的来源大都源于自己,自传色彩强,文笔亲切。她在描写日常的生活场面和事件有着卓越的才能。虽然她的一生是那么得短暂,可她却用有限的时间创造了伟大的文学财富。在她创作的10年中,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三部短篇小说《跋涉》、《桥》和《牛车上》;另有大量的散文,鲁迅先生读了她的散文后认为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比如《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她有着她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她能够打破现代文学中小说中传统的叙述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的小说文体。

近些年,对萧红的研究很多,涉及各个方面。纵观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萧红的研究表现在各个方面,一、对萧红身世的考查;二、对萧红那坎坷的感情的研究;三、从女性角度对萧红作品的解读。四。对萧红悲剧意识的分析,比如李存的《面对生命的沉思—从萧红的人生悲剧看其小说的悲剧意识》中研究了萧红的悲剧人生成就其悲壮风格。对萧红研究做多的是萧红的“萧红体”。本文主要是从萧红的孤独方面来研究萧红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本文所论述的孤独,它不同于人们在荒漠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孤零。所谓孤独,它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这篇对孤独意识的探讨,旨在让现代人们能够学会正视孤独

一、孤独意识的生成

孤独感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心理体验。在萧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孤独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它不仅是人物成长与生活的一种生存感受,同时也是作者书写人生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我们知道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在萧红的作品中,那种孤独的氛围,无奈的基调,都与萧红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个人生活经历、中外作家的影响和时代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本章就从这几个方面对萧红的孤独意识进行探讨。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大致可分为乡土文化和神性文化。萧红的作品属于乡土文化。美国的鲁思·本尼迪克特说过“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时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1可见地域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同样,从《胡兰河传》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萧红的影响。她出生在呼兰城,这里的各种活动、习惯、信仰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作者。萧红所有的记忆都是从这个小县开始的。胡兰河不仅给了她生命而且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也许我们读沈从文的小说会让我们想起他眼中的湘西,读汪曾祺的小说会让我们看到他的故乡高邮,而读萧红的小说,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地域文化对作者的影响,她作品的表现出来的这种孤独意识深深的受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

1

萧红,出生于东北的呼兰河县,我们大家一听东北都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辽阔,地广人稀,等等。东北,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地理位置闭塞,偏远。这样的环境使得人们很少选择到那个地方去居住,再加上那里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飘着雪花,即使到了夏天也没有温暖适宜的气候。这种地域文化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这种荒凉感一直存在作者的作品之中。比如《呼兰河传》作为一篇带有自叙传的小说,作者在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呼兰河严酷的环境。在作品的开始就向我们说明了这种环境,比如只要严冬一到来,大地裂着口,那么长;卖豆腐的一不小心把豆腐掉地下,就拿不起来了;卖馒头的老头,冰雪沾满了他的脚底,时不时地滑到,而他会以为是着严寒的天气吃了他的馒头等等。所有的这些描写都给我们呈现出一种胡兰河的地域文化。这里被潮湿,寒冷、孤独、荒凉所笼罩着,表明作者长期生活在这种荒凉之中,这样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作者的孤独。

(二)个人生活经历

1、孤独的童年生活心理学家表明“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影响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的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基调情感或情绪的基调。”这里所说的童年经验指的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同样萧红的创作也受她童年经验的影响,在她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童年生活的记忆。

萧红,她有着孤独的童年生活,从小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萧红,虽然在物质方面会得到满足,可她却很少得到家人精神的关怀,父亲,被很强的封建观念所影

响,并把自己的这种封建观念强加到萧红的身上,比如私自给她定婚约,而萧红同样没有得到母亲的喜欢,没有体会给母爱,母亲从小不照顾她,并且常常对她施以恶言。后来父母离婚,这样父母带给孩子的爱离萧红越来越远,继母对萧红更加的无情,百般虐待。而萧红祖母同样不喜欢萧红,一般来说,当人到年老后会特别喜欢孩子,会给她们无尽的宠溺和温暖,可这一切对于萧红都不一样,在她记事开始,便不喜欢自己的祖母,常常记得自己的祖母拿针刺自己,记得自己孩子般得吓吓祖母,也会被祖母骂。没人陪自己玩,自己到储藏室翻东西出来也会挨祖母的批评,甚至有时候骂自己的祖父也会捎带上骂自己。在祖母这里,萧红感受不到隔代祖辈会带来的那种温暖。所以童年时期的萧红对祖母最深的印象就是祖母用针刺她,祖母没有让她感到一点的温暖。幸好,爷爷是疼她的,给她灰暗的童年带来了一点温暖,对萧红来说每天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跟着爷爷去后花园去玩,跟着爷爷学诗。然而,幸福是短暂的,人都有老的一天,同样爷爷也没法逃脱岁月的无情,在萧红还没有二十绥德时候就离开了萧红,使得萧红一下觉得自己能够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最后一点温暖也消失了,最后花园的主人不见了,花园荒废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童年时期这些的记忆,对萧红作品创作中那种孤独的基调有着很深的影响。

2、遭遇创伤的青年时期童年时期的萧红没有得到家庭带给自己的温暖,同样青年时期的萧红,在感情的路上始终是孤独的,最终依旧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她经历过三次爱情,两次怀孕。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于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可她还是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与王恩甲一同到旅馆同居。可每天住在旅馆,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很快她们没有钱来支撑这庞大的花销。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半年后,汪恩甲在得知萧红怀孕,临近产期的时候,他选择了现实,弃萧红而去,萧红就这样被他给抛弃,而这时的她

也无脸面对自己的家人,与家人决裂,所以她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

和汪恩甲的婚姻失败给了萧红沉重的一击,使得她很长时间处于孤独,消沉的时期,可生活还得继续,而此时的萧红没有多余的钱,所以走投无路的她向哈尔滨报社副刊编辑求助,就这样她认识了前来解救她的萧军,与他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此刻的萧红在萧军的眼里是美丽的,是无助的,是需要人照顾的。可现实是残酷的,她们的爱情最终没有抵挡过现实。她们没能抵挡住每天从一个旅馆搬到另一个旅馆,每天挨饿的现实。造成他们二人分开的除了现实,还有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他们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彼此之间缺少包容和体谅,又怎会长久。再者,当时的社会是父权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萧红,那种对爱情平等的观念,最终换来的只能是感情的破灭。

在经历了两次的失败后,当萧红遇见端木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他,也许别人会觉得萧红不专情,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懂萧红,萧红,她是纤细的,敏感的,脆弱的,她渴望被照顾,渴望得到关怀,只要别人给她一点温暖,她就会感动,所以只要是对她好的,她就会毫无犹豫的答应,她不会考虑适不适合,这也是导致她的感情几经波折的原因,不是她不专一,而是她实在是太孤独了。在她选择与端木结合的时候,她说“我和端木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决定在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我对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态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萧红深深的无奈。

(三)中外作家的熏陶

我们知道任何一位作者都是一位写作者,可同时他也是一位读者。只有成为一位优秀的读者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位写作者,所以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萧红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正是在阅读了中外名著的基础上,才有了萧红今后的成就。

对萧红影响最大的是国内的鲁迅先生。鲁迅在批判国名性的恶劣时透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正如李泽厚所说的“他(鲁迅)背负因袭重担,肩住黑暗闸门所具有的极其深刻而沉重的社会历史的孤独悲凉。”5鲁迅的这种孤独,悲凉一直影响着萧红的创作。比如在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用极其凄凉的笔调写出了胡兰河的人们那种愚昧,孤独,写出了呼兰河城的国名的愚昧,落后,不幸,悲哀。萧红的这些写作,或多或少的和鲁迅有着深刻地关系。在萧红的散文中,《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记》等等都可看出萧红和鲁迅的友好关系。而鲁迅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萧红的创作。

除了阅读鲁迅,矛盾等人的作品外,萧红还阅读国外的作品。其中对她影响最深刻地是美国的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四)时代因素

普遍的孤独与苦闷之感,几乎是标识了“五四”时期知识者共性的“家族徽章”。伴随着五四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这时候的女性接受新的思想,她们已经能够认识到旧的封建恶习对她们的影响,男权社会下她们悲惨的命运,这种认识使得她们常常会产生一种孤独和苦闷的心理,成为流溢于她们笔端的怅悯情怀。萧红,同样深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她一开始梦想着成为一位画家,可是由于家庭的包办婚姻使得她被迫退学,最终萧红选择了离家出走,在新思想下产生了她的反抗精神,而这种反抗使得她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的家人。从此,家和故乡成

为萧红一生的梦,也成为她永久的牵挂和痛楚。萧红,一生都在漂泊,离自己的故乡越来越远,可从她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家”和“故乡”使我们知道家和故乡永远是牵着萧红的那根线,无论走到那,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故乡成了萧红一生的牵绊。

二、孤独意识的文本折射

(一)无处不在的孤独

1、亲情的淡漠在萧红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亲情的淡漠就是《呼兰河传》,在这部带有自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小受到父母的排斥,祖母的针刺,这些给“我”幼小的心理留下了深厚的阴影,从小没有体验到父母的疼爱,有的只是祖父和后花园。这种亲情的淡漠带给作者的是经常呆在后花园中,在小说《后花园》中我们看到后花园的热闹,正是这种热闹吸引着作者逃离孤独的外部世界,每天来后花园,在这里可以看到蝴蝶飞,蜻蜓飞,可以看到高低不齐的黄瓜等等这些都会给作者带来一丝丝生活的趣味。然而在后花园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磨倌的孤独,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他什么都忘,什么都不记得。人间在他是全呆板的。他的这种孤独也正是因为没有体验过家人过带给他的温暖,他不知道亲情为何物,他不知道温暖是什么。只知道拉磨。

这种亲情的淡漠也带给了作者一生的漂泊和流浪。在《生死场》里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永远像对敌人一般,当平儿把爹爹的棉帽偷偷带出去的时候,被王婆在后面跟着,一路追着,使得平儿从滑坡上滚下来,丢掉了鞋子,最后只能光着脚回家,而在王婆的眼里,她看不到孩子的可怜,她只想着一双靴子要穿过三冬,踏破了,没有钱再买。金枝,在守寡而为生活所苦恼时,不仅别人对这件

事冷淡,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闻不问。当金枝从城里回到农村,带着羞恨和疲累,手里拿着自己挣回来的一元钱,面对自己的母亲。而在此时母亲的眼里,只有金钱,她看不到金枝的痛苦,看不到这钱的背后。她只是说,赶紧把衣服收拾一下,明天赶紧回城里去。她对自己的女儿没有了一点热情。这是多么冷淡的母爱呀,金枝没有享受过母亲的温暖,始终生活在孤独中。同样,小金枝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在还很小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体验着生活就被自己的父亲摔死了2、爱情的迷途萧红,一生的爱情始终处于坎坷,也许是因为自己爱情的原因,她写下了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城三月》她向往美好的爱情,她认为美好的爱情应该发生在三月这样美好的季节。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爱情坎坷、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小城三月》里的翠姨,她的爱情如同萧红的爱情一样,有着孤独,有着寂寞。出生于封建家庭的她,而又接受新思想的她,使得她不甘于家人安排的婚姻,而同时又不敢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造成她悲惨的命运,孤独的爱情。

从萧红坎坷的爱情和当时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找出造成翠姨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造成翠姨爱情悲剧的一个原因是她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她渴望自己的爱情,而正好我的堂哥,那新的思想,高的见识,好的学历,吸引着翠姨,使得翠姨的心蠢蠢欲动。其次,造成翠姨爱情悲剧的是翠姨自身的原因,她腼腆,柔弱。她渴望爱情,却不敢主动追求。她和我的堂哥虽然血缘上没有关系,可从名分上看还是会遭到世人的讽刺。她怕遭到世人的攻击,她怕封建制度的压迫。面对家人的包办婚姻,她没有选择直接抵抗,只是对外祖母说她要念书。可念的越多,翠姨越加地消瘦,没有一个人知道原因,只要她自己知道,在“我”堂哥去看了她以后,她就去世了,她到死都是孤独的,没有人知道她心底的秘密。而根深蒂固的封建婚姻制度是造成翠姨爱情悲剧的最主要原因。翠姨说“我一生最大

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这是她对人生的觉悟,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她不敢去反抗这中封建婚姻制度,她只能把自己的爱情埋没。她的爱情就如同胡兰河的春天一样短暂。

3、一生的漂泊萧红的一生都是漂泊的,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萧红所经历的疼痛和孤独。“搬家!什么叫搬家?移了一个巢就是搬家”“把手放在铁炉板上也不能暖了,炉中连一颗火星也灭掉。肚子痛,要上床去躺一躺,哪里是床!冰一样的铁条,怎么敢去接近!”6《搬家》在这我们看到了萧红的无助、痛苦、孤独。她的一生都是在这种孤独中度过。逃不掉的贫苦,孤独,一直伴随着她。对她而言,生活并不是费尽心思利用种种的方式去驱使它走向繁荣,而是苦苦思考,怎样才能度过这寂寞而荒凉的日子。“这不是孩子的时候了,是在过日子,开始过日子。”7《度日》是啊,犯了错,没有人再会把我们当做小孩子了,没有人会理会我们的幼稚,我们必须慢慢地长大,学会生活。萧红,也在一步步地长大,一步步地走向孤独。最后孤独的死亡,这最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哀,在她生命的最后,她依旧一个人,当时的她已身患重病,可身边没有一个家人,最后在九龙孤独的死去。

(二)孤独与女性生命存在

萧红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生死场里的孤独体验。她从自己女性立场出发,感同身受地唱出挣扎在生与死之间的女性悲歌,对女性生命存在进行深刻地思考。

在萧红的笔下,给我们展示了许多女性的孤独无望,比如《生死场》里的女性,她们都深受男性的压迫,对于这些男人而言,女人只是他们的工具和奴隶。比如,二里半误以为羊丢了,大声地骂自己的老婆。他们不把自己的老婆看成和

他们一样平等的人。成业对金枝没有爱情,想到的却是情欲的发泄,对金枝不知道关心,当金枝发现自己怀孕了,他来了句“管他妈的,活该愿意不愿意,反正是干了。”他倚仗着男性专制的背景,残酷地对待自己的女人。五月节前的日子,仅仅因为“米价落了!没法过节,成业就向自己的妻子孩子抱怨,“我还有好的日子吗?你们累的我,使我做强盗都没有机会。”8最后残忍地摔死了自己的女儿,一个小的生命就这样从他手里截止了。在王婆服毒后,丈夫首先想到的是给她寻找坟地,这是怎样的悲哀。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在她瘫痪后,起初她的丈夫还为她请神,烧香,也跑到土地庙前索药。后来连城里的庙也去烧香,但是看着月英的病不曾好,他觉得自己做丈夫的责任到了,便不再管她,嘴里还一天天地骂“娶了你这样的老婆,就算不走运气!好像娶个小祖宗来家,供奉着你吧!”9甚至还用砖头依着她,使她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头发烧焦了似的。最终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地死去。

在萧红的笔下女人不是“人”,只是男人泄欲的工具。造成这种女性孤独的命运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受传统文化的笼罩。在萧红的眼里,女性“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而这一切都源于封建传统的文化,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的生命没有意义,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生死场》里的金枝,月英,小团圆媳妇,等等。她们都没有自己的姓。其次是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她的父母从小就不喜欢她。这种观念在萧红的萧红中也得到了体现。《生死场》里的女性人物,最后大都孤独的死去。这是因为在父权社会里,女性无论美丑,无不承受着来自男性的压迫和摧残,然后无望而又孤单得走向“坟场”。最后是女性自身的卑尊观念。女性自己被这种奴役的状态历史内在化,她们不知道反抗,她们把这一切看得那么理所当然。《生死场》的女性,她们木

然地看着自己的同性在痛苦中死去,可她们自己从来不思考这种死亡的原因和价值,甚至哀痛和悲伤都没有。

三、孤独意识的独特性和现代意义

(一)独特性

1、不自觉的孤独者萧红笔下的人物,如同自己一样是孤独的。她笔下的“孤独者”存在着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是可以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缩影。

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不同,也与余华笔下的“孤独者”不同,萧红笔下的“孤独者”大多不是挣扎的,不是反抗的。她们是不自觉的孤独者。他们在过着一种潭死水般将要腐蚀的生活,可他们自己却毫然不知,他们只是碌碌无为地活着,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只是习惯地活着,毫无目的,毫无理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马伯乐,出生于一个绅士家庭的少爷。胆小如鼠、一无所能、钱迷、满口的“真他妈的中国人”,满脑子的逃难思想。他虽然接触了一些新的东西,可那只是皮毛而已,在他的骨子里仍然是传统思想占主导地位,仍然是一个腐朽的公子哥。这样在两个时代碰撞中的人,最终只能是孤独的。

而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王大姐,她们也是不自觉的孤独者,她们本来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庸庸无为地活着,她们不懂地挣扎,只是每天和别人一样的活着,而她们又是孤独,因为她们是这群人中的异类,使得她们显得那么地突兀。小团圆媳妇,因为“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飞快。”,“见了人一点也不知道羞”等等使得她成为传统媳妇中的异类,——“孤独者”。冯歪嘴子和王大姐他们因为私自定终身,未婚生子。使得他们成为看客眼中的孤独者。

翠姨,是孤独的。鲁迅曾说过“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翠姨就是这少数中的人,因为她接受了现代文明冲击和渴望新文明的主观心理,使得她对自己的爱情有了渴望,喜欢上“我”的堂哥哥,然而她又不敢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后只能是孤独的死去。她是为了爱不能而死去的,这一点没有一个人是知道的。翠姨是不自觉地孤独者,她只是觉得她是“一个人的未婚妻”却不知道这样的孤独不是由己而生的。

2、孤独与希望同在萧红,虽然一生都是孤独的,可是她并没有因为孤独而进入一种“自我宣泄”的人生轨迹。她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孤独的,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渴望的爱情,可她在写作中排遣了这种孤独,也是因为这使得她的生命变得灿烂。她没有因为孤独而放弃前行,也没有因为孤独而苟活于现实的摧残下,她始终没有放弃她心底的对生命的期盼和希望。她相信:希望一直存在,所以生命会一直光鲜。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萧红内心依旧存在着的爱与希望,萧红心底的这丝希望源于,她的祖父对她的疼爱和庇护。祖父的关爱使得萧红不屈服现实,不放弃希望的动力。“二十岁那年,我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可是,从祖父那里,直到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王大姐因为生活的贫困和不堪忍受周围人的嘲笑和指手画脚,最终离开了她的两个孩子和冯歪嘴子。在人们看到这一切,大家都以为冯歪嘴子会伤心,会颓

废,可是他没有,爱、坚韧和责任感使得他依旧选择了生活。冯歪嘴子在王大姐生前,与王大姐恩恩爱爱,在王大姐走后,他知道他的身上还有责任,他不能丢下。所以他自己孤身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担负着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是笼罩在胡兰河中的一束阳光。这也是萧红自身的写照,她没有因为孤独而放弃前行(二)现代意义

1、正视孤独现代社会人们的孤独越来越多,不是因为身边缺少朋友的陪伴。而是一种随着社会的发达,人们的内心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情绪。叔本华说过“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孤独)也就愈显著。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交通的方便,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得都了精神的满足,然而孤独却一直存在人们的心中。同时事业的发展,让我们与童年时代的家乡、亲友渐行渐远;繁忙的工作占去了我们去家人朝夕相处的时间。但“在任何由交往消除孤独的情况下,都长生出新的孤独,而这种新的孤独是不会消失的,除非作为交往条件的自我消失了。”可见孤独不会消除,会越来越深。现在的人们缺少彼此的信任和真诚,不敢敞开心扉,从而失去了与人亲密交往的机会。多数感觉孤独的人,早已蜕去了年轻时的纯真,戴上了成熟的面具,但却越来越缺少信任和知心的朋友。电话的普及替代了朋友的相聚,手机的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最小变得最大。

既然孤独无处不在,那么逃避也没有办法,我们何不正视这种孤独。让孤独成为我们的动力。萧红通过她的作品,启示着我们应该学会正视孤独。

2、享受孤独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孤独的不可避免,我们还需学会如何享受这种孤独,不要让孤独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金丹元说过“当一个人以孤独的方式来体验极为凝重的孤独的内涵时,他往往会把整个尘世都看得更透彻,更了然。”

可见,孤独有时是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享受这种孤独。孤独中有大快乐,我们会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者的快乐。同时孤独会让人产生忧思,有了这种忧思,孤独者会经常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结语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萧红,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面对内心进行创作。她用充满孤独的描写撼动着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围堵我们惯于逃避孤独的灵魂。孤独是普遍存在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孤独感越加地强烈,随着城市化的迈进,我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

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萧红,用她独有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她对待孤独的态度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但愿我们在读萧红的作品时,能过正视自己内心的孤独,学会享受孤独。认识孤独,就是认识人生!体味孤独,就是体味人生!

参考文献

[1] 萧红.永远的憧憬与追求[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2] 骆宾基.萧红小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 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 刑富君.萧红代表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篇—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三

联书店,1996.

[6] 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7] 赖雄文.萧红创作中的孤独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8] 否怀池.论萧红[M].上海:上海耕耘出版社,1945.

[9] 王峭.孤寂的灵魂—试析萧红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J].辽宁师专

学报,2006,

[10] 李宗超.论萧红作品女性意识中的孤独情怀和抗争精神[J].荷泽学院

学报,2013,(3).

[1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2001.

[12] 刘艳.孤独而无望的女性生命存在[J].齐鲁学刊,2006.

致谢

在学士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时,我想向曾经帮助我的人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感谢吕梁学院,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将会是我一生美好的回忆。感谢王惠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王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了我细心指引与教导,夯实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我的班主任张海城老师,陪伴了我们四年的时光,这四年里,他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没有他的帮助,我们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萧红孤独意识

原创性声明 本人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吕梁学院。本人完全了解吕梁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吕梁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位为吕梁学院。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位仍然为吕梁学院。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老师签名:日期:

摘要 孤独,正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无法摆脱心广袤的孤独。目前,评论界对孤独意识有着广泛的研究,但研究的主要是余华、鲁迅、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所涉及的孤独意识。到目前为止,对萧红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的研究很少,而我们读萧红的作品可以感受得到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孤独,以及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众多的孤独者形象,所以对萧红作品中孤独意识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这篇论文,主要是以萧红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本的分析,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女性的孤独悲剧的命运。运用上述这些理论方法,从地域文化、个人生活经历、中外作家的影响和时代因素着几个方面探讨萧红孤独意识形成的原因;孤独意思的文本折射,及孤独意识的独特性和这种孤独意识的现代意义。这种孤独意识为现代人如何面对孤独,面对现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字:萧红;孤独意识;独特性

一个人孤单寂寞的说说心情短语 孤独失落的伤感说说心情短语

一个人孤单寂寞的说说心情短语孤独失落的伤感说 说心情短语 一个人孤单寂寞的说说心情短语孤独失落的伤感说说心情短语 一个人孤单寂寞的说说心情短语 1、一个人想,一个人走,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伤心,一个人会从有心直到无心,一首歌从有情到无情,这是自己现在的心情,也是对自己执着的感情。 2、一个人行走,想你念你时,是心伤么?支离破碎的天空,总是,拥有支离破碎的思绪。记忆,渐行渐远;心,越来越孤单。 3、一个人还在幻想,还在等待。于是,喜欢一个人用文字记录稀薄的忧伤,用文字记录淡淡的哀愁。 4、一个人的夜晚,一个人的等待。不记得这是第几个夜晚了,也不记得这是多少次的等待了。只是知道我一个人依然在坚持,依然在等待。

5、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听歌,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喝酒,一个人难过,一个人开心,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个人自哼自唱,一个人等待月落晨起,一个人走过风风雨雨,一个人生活着,真的很寂寞,很孤单。 6、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想你的夜晚,每一个梦,每一分钟,每一次想你,每一次失落…… 7、一个人的盛情,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精彩。独角戏,没有华丽的舞台,少了煽情的观众;找不到合适的对手,凑不成完美的对白,妄想用爱弥补一切残缺。 8、一个人的生活,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存在,忘记没有忘记的过去。一个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以前不习惯的但渐渐的都习惯了。一个人的精彩和无奈,只有自己懂。 9、一个人的孤单,未曾有过的寂寞心情被这暗夜层层包裹。 10、夜越来深,心慢慢地沉淀,自己觉得越来越孤单,就像站在铁轨上看,长长的,没有尽头的寂寞一样。

11、选择孤单,选择寂寞,选择沉沦,选择等待,等待一个没有结局的天长地久。在一个人的世界上演与爱无关的独角戏,把梦想和希望折叠了寄给明天,把悲伤和痛苦陈旧了在记忆里埋葬,用沉默和淡然来掩饰所有不安、无措,还有绝望…… 12、如果一个人,就这样生活:可以孤单,但不许孤独。可以寂寞,但不许空虚。可以消沉,但不许堕落。可以失望,但不许放弃。记住,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13、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 14、喝着咖啡,苦苦的滋味。快乐与忧伤,依然能感受到的那份真实与感动、思念与孤独。 15、寂寞是一片黑色的睡莲,在无尽的黑色里,尽情的蔓延。 16、流浪在时光的海洋上,坚定地追逐梦想,免不了有一些悲伤。每一个在海上流浪的背影,总会因为有太多的梦要追,而各奔东西。而背影,也总是会越来越孤单。 17、每当晚上的这个时候,心里总是空空的,感觉就好像被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 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 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孤独的经典句子

孤独的经典句子 1、灵感在孤独中产生,创造在孤独中萌发,思想在孤独中闪烁。有了孤独,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2、哲学家克里希穆提说,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到孤独。 3、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外向的孤独患者,需要认可。 4、无论多么辉煌的背景,转身既是孤独的背影。 5、爱情是一百年的孤独,直到遇上那个矢志不渝的守护你的人,那一刻,所有苦涩的孤独,都有了归途。 6、谢谢你存在于我心里,这与爱情有关或者无关其实都不要紧,只要我知道,在人生的某些时刻,这份存在能够给我一些力量,即使不能击溃病痛、孤独、贫穷,但至少我可以短暂地获得熬过去的勇气。 7、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8、不要再折磨我,我的心已被割破,流尽的不是血,是爱你的错。 9、心绪如碎片,风在寒冷中转旋。“三身不识愁滋味”,总感到外在的内在的孤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影随形将我挤压得不成人形。 10、没有伴侣的孤单,即使是孤单,也可以很快乐。一个人的孤单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了伴侣之后的那份孤单。孤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1、坚持孤独是件挺难的事,多数人只是被孤独选择了,不得不孤独。我常常和我的孤独翻脸,然后又坐下来哭着和好。 12、真正孤独的人从来不去想它,因为如果你已经很孤独了,又救不了自己,你所能做的只是不想。 13、为你等待一生爱,坚守一段情,在这一世守候,等到天荒地老,世间荒芜成烟。 14、孤独赋予人以更多的时间、更好的环境和更佳的心情去读自已喜欢的书籍,去做自己应该干或者不愿意为他人所知的事情,去与心灵对白。 15、享受孤独,是一种人生境界。 16、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 17、生而孤独的我们,只有自己才是我们到死为止的伴侣。 18、孤独有时便是畅快的源头,孤独便意味着灵魂的释然。 19、一个人想,一个人走,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伤心,一个人从有心到无心,一首歌从有情到无情,这是自己现在的心情,也是对自己执着的感情。 20、孤独,有时候更像一杯水,没有杂质、没有污染,是一种清静幽雅的美。 21、我只想当听众,因为不想感染太多尘世喧嚣。 22、孤单只是个体和集体的区别。寂寞则是心灵上的孤单,缺少心灵上的共鸣。 23、烦恼如细雨,如牛毛,如刺针有多,又利,每一个烦恼仿佛一把匕首,刺痛着你,如冬雨,密密地斜织着,打在脸上生疼的。

萧红小说研究

萧红小说研究 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出现、发展、和流变,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第一次正式把20年代台静农、许杰等人的创作称为“乡土文学”,并作了理论阐释,从此,“乡土文学”的理论观点被广泛接受,乡土文学作品被视为重要的文学现象,以自己常青的生命之树不断发展衍变,[1]并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萧红便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这位被鲁迅称为“最又前途的女作家”,以本人在个性上的质朴和真诚,以饱蘸感情的笔墨,用心灵的巧手绘织出一幅幅乡村场景的瑰丽图画,展示出东北乡村独有的地域风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生死场〉序》),[2]以及更广阔的世事人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乡村风貌和乡村内在神韵与魂魄的重要载体。 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畔。这块质朴淳厚又充满苦难的土地,给了她一双灵秀敏感的眼睛河一颗聪慧多情、热爱生命的心灵,也给了她文学创作无尽的源泉与灵感。萧红虽然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可是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给她提供一个响应的精神家园。[3]生母的早逝,继母的难容,复杂的家庭关系,使萧红有效的心灵滋生了忧伤和多愁善感,冷酷的生存环境使萧红的内心点燃了反抗的火种,邻居们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红文学作品的题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呼兰这个北国小城的生活,[4]充满了北方乡村所独有的乡风乡俗。 《呼兰河传》是萧红萧小说创作的颠峰,这部诗化小说充分体现出东北农村的自然风光、北国田园的村野风情,意境自然、疏淡,火烧云的描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她对严寒的北国冬天的描写也又独特之处。作品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北国严冬大地强烈、粗犷的乡味儿,字里行间,饱含着萧红对东北大地的深切体验,带给曾经历过东北严寒的人一种真实感,带给外乡人一种难以想象的奇妙的北方世界的新鲜感。[5] 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还突出的体现再对黑土地民风民俗的详实记述。翻开萧红的作品,带着黑土气息和东北人生活习俗的画面迎面而来:日夜不息祈求治病除灾的大神鼓;每年阴历四月十八人山人海的姑娘庙会;热闹非常的野台子戏;走街串巷的货郎挑子、凉粉担子麻花箱子、豆腐盘子……萧红笔下对东北人民生活习俗的描摹是毫无雕饰原汁原味的,是黑土地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于再现。[6]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也用大部分的笔墨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乡村一群旷夫愚妇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7]以及这种生存状态下所具有的“文化性格”,表现了对人类生存意义层面上的文化关照,以及对生死等终极问题的探讨于思考。[8] 萧红善于使用东北方言俗语,如“隔长不短”、“小灵花”、“胡家”、“出马”等,这使她的作品洋溢着醉人的乡土气息,除此之外,她还在《呼兰河传》中对北方老百姓的饮食文化作了渲染,如黄米年糕:“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塘的加红塘,愿意加白糖的加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9] 萧红对故乡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有深情的怀恋,也有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及落后生活的厌倦。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味别国过注意。”这地方色彩就是地域文化底色,包括地理风貌、民俗民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饮食衣着、房屋建筑、语言符号、心理定势等。现代不少作家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正如鲁迅之于浙东社会文化,矛盾之于沿海畸形都市文化,老舍之于北京市民文化,巴金之于四川封建家庭文化,沈从文之于湖南土著文化一样,萧红那充满乡土风情、蕴含着浓重文化意识的作品,填补了北大荒地

寂寞孤独非主流散文:孤单和寂寞

寂寞孤独非主流散文:孤单和寂寞 那些在孤独和寂寞中徘徊的人。在孤独和寂寞的内涵里,其实我们还可以得会到它的另外一种意义。下面是有寂寞孤独非主流散文,欢迎参阅。 寂寞孤独非主流散文:孤单和寂寞孤单是一个人人的孤单,寂寞是群体的寂寞,大家都这样,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现在发现我自己不孤单也不寂寞,就像风中的稻草,你是不是也像我那样,没有办法活得这么好呢?看不见了,本来想找份工作,让自己干点活,好没意思,都不如给峰哥他们上色去了,还能多赚点,在这里,我以为我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只是这世界真的有伯乐吗?我是千里马吗?到底是谁的错,我看不见了,我的心没有了方向了吗?我想哭,真的,哭也不是我的错,一个人的时候,想你的时候,流泪的时候,我是那么的无助,像风的叶子,一个人哭着,一个人笑着,一个人经过.这是什么样的世界,你能不能告诉我. 是啊,我是感性的,或者有一种悟性吧!可是我从来都有不理性,我不能战胜那些吗?到底是谁的错,我不知道,我呆着是什么样的感觉,我想一个人呆一会,一个人静一下,就一下,你们就让我静静吧?我心里的火太久了,出不来,也放不出去. 不想去碰那些没人愿意说的问题,不想去看那些人或者事,我都不知道那到底算什么,我在什么地方,那里有我,爱的人去了那里,是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路过呢?我千百次的问我自己,

我要去那里呢?我是谁的,谁又是我的,可是,真可笑,我有理由去爱一个人,没有啊,我有什么啊?一无所有的男人,做在电脑旁边着上帝的审判,看这了之后,心就不再痛了吧?我想问我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我快疯掉了. 拼了命也要爱的人,爱的到底不是我,我知道她总有一天会离开我,直到她的最爱出现的那天,我们错过了什么,多少年后,不会想像了,看见高层我就想吐,总是让我觉得压抑.因为我真的压抑着呢?冬天的时候我想一个人去k歌来着,可是没有去,终是没有去,不知道怕自己不知所错,不知道该怎么做,就是这样,只想为自己唱一首歌,唱一首给自己,就给自己就行了,可是我怎么了吗?你知道知道这就是生命,没有什么选择. 在船边我看到了一条鱼被鸥吃掉,看见大雨,下个不停,我一个人站在雨中,在船上,我很想说,我来过了,我已经看够了这世界,可是我还是没有勇气去死.一点都没有了.不知道以后的日得怎么过啊,想来就是后怕,看不见从前的那群家伙,我一个人走了那么多的路,有时候也会害怕,有时候也会哭泣,有时候也会大笑,其这从来都不快乐的我,只是表面上装给别人看,真的我从来都不是快乐的人,就像从前那个人说我,你也许从来都不快乐,你很寂寞,我说不,我只是孤单吧!只属于我的孤单,我只是没有归属,只是没有人可以和我一样,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难道我一生都在找一个自己吗?多少次,我不想了,我只想一个人快乐的活一段时间,就算短短二十春也胜过碌碌无为一百年,到时候我可以在墓志铭上说,我张文剑,来生愿做法国人,不爱不恨,不去写.走一段路,让后人说.我有那个样子就好了,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导读:一、人物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三、世人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上文是关于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

唯美孤独句子大全

唯美孤独句子大全 唯美孤独句子大全 1. 谁给我波澜不惊的爱情,谁陪我看透流年的风景。 2. 曾经的海枯石烂,终究抵不过一句好聚好散。 3. 能给你的全都给你我都舍得,除了让你知道我心如刀割。 4. 暧昧过头,友谊终究酿不成爱情。就像旋转木马,因为你在追我在逃,我再追,你又跑…… 5. 伤口再痛痛不过背叛的伤痛,泪水再多多不过你给的冷漠。 6. 青春,让我们学会了悲伤逞强强颜欢笑。 7. 有一点累,有一点灰,有一点点执着;全世界不懂都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 8. 在迷惘中漫无目的地挣扎着,最后,只守着寂寞无法再归来。或许留住刹那为你开,不管是梦是人还是自己,可能在这许久不变的悲哀里可找到一点安慰。 9. 在无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追赶着日月,追逐着梦想。暮然回首,我们离那个纯洁的梦已经太远。 10. 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不问对错,不管结果。 11. 烦恼,只不过是困难的一个谦词,也不过是体现烦恼的一个形容词。因此,我们应该去克服而不是放弃,让烦恼投降,让困难投降。

12. 烦恼压力就象无数颗沉积了十多年的定时炸弹瞬间爆发了出来,它那强大又震撼的力量使我承受不了;象那刺眼的闪电,直劈我的头顶,几乎使我崩溃 13. 烦恼如细雨,如牛毛,如刺针有多,又利,每一个烦恼仿佛一把匕首,刺痛着你,如冬雨,密密地斜织着,打在脸上生疼的。 14. 烦恼是人生的踏脚石,助你一步一步前进。可烦恼也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使你摔得遍体鳞伤。 15. 烦恼总是和快乐相伴的。在烦恼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快乐。 16.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种种考验。为自己的学业不理想而苦恼,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感到委屈……快乐无所不有,烦恼也无处不在。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人人都会有快乐与欢乐,当然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彩阳光,然而即便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短暂的阴云。我多么地想我一生中没有烦恼那该多好啊!可人不可能没有烦恼,在人的成长中就有无穷的烦恼,必要经历千劫万难,关键是你如何去面对它。 17. 面对烦恼,人之常情。但是,仅仅只是面对烦恼而不去解决,是不足的,这样的人生也太被动了吧!我们应该反客为主,做到不怕烦恼,挑战烦恼。 18. 人都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只是我们用不用他的问题。如果你很好的用它,认真努力的发挥它,那么我们身边的烦恼就会被我们镇压下去。烦恼将会永远被快乐所替代,压力也会成为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soledad歌词翻译(孤单)

Soledad(孤单) If only you could see the tears in the world you left behind 要是你能看见世间你所留下的眼泪该多好 If only you could heal my heart just one more time 要是你能再次治愈我受伤的心该多好 Even when I close my eyes 即使当我闭上双眼 There's an image of your face 你的脸还是那样清晰 And once again I come to realize 我又一次体会到 You're a loss I can't replace 你是我无法取代的遗失 Soledad 孤独 It's a keeping for the lonely 一直很孤独 Since the day that you were gone 自你离去 Why did you leave me 为何离我而去 Soledad 让我如此孤单孤独 In my heart you were the only 你是我心中的唯一 And your memory live on 你是我永远的回忆 Why did you leave me 为何离我而去 Soledad 让我如此孤单 Walking down the streets of nothing Ville 走在凄凉的街道上Where our love was young and free 走在那条充满青春自由的爱的街道上 Can't believe just what an empty place 真的无法相信,现已是条空荡荡的街 It has come to be 但这已成现实 I would give my life away 我会付出我的生命 If it could only be the same 假如还能回到从前 Cause I can't still the voice inside of me 因为我无法平静内心深处的呼唤 That is calling out your name 她在呼唤你的名字 Soledad It's a keeping for the lonely Since the day that you were gone Why did you leave me Soledad In my heart you were the only And your memory live on Why did you leave me Soledad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8173053.html,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作者:李帆 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9期 摘要:萧红,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令人极度心疼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生的是流水般的命运。家庭的不幸使她的童年不堪回首,离开家庭的束缚后则是爱情与现实物质对她的折磨,故而她的一生都呈现着厚重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萧红;爱情;命运;悲剧 一、初生 萧红在童年时期的乳名叫荣华,实际生活却正好相反,总得来说就是一片愁云。家境不错不用愁吃穿却不快乐,生了个悭吝到极致的父亲,家里也只有祖父肯疼惜她。记忆里童年总是充满心酸,只有祖父在的时候才能肆无忌惮将小女儿的天性释放出来,在那个笑呵呵的慈祥老头走后,对他自己而言是解脱,对萧红就是失去了童年。但萧红天性的乐观的也是坚强的,生来就有作为作家的敏锐与观察力。《生死场》中清新刚健的场景描写与童年细致的观察分不开关系,“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阴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这是一幅夏日正午的田园景象,清新而质朴。 二、青杏 长大之后面临的是被封建家长逼婚,于是她毅然出逃,选择在北平追寻学生梦。那段时日萧红孤身一人在新的城市中挣扎着,饱受折磨。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视觉的冲击更让人心酸,大雪翻飞的寒夜里走在路上看着别人家热气腾腾的饭菜,她只能晃着空荡荡的口袋,带着喧嚣与抗议的胃悄悄走开。那一刻现实就是胃由于饥饿真实的抽搐感,在家里无情抛弃她时,她就只剩孤独,然而孤独还是高贵的。当遇着汪恩甲,那高贵就完全被完全腐蚀掉了。汪恩甲是个懦弱的骗子,萧红已经决定向封建婚姻妥协了,但汪家却不接受她了,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残害了她。但他也只是萧红悲剧命运里众多伤疤的一处,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未被现实拖垮。在他走后萧红便被变相软禁在东兴旅馆的阁楼上,没了任何自由。那是真正的寂寞,从高贵的孤独掉落到残忍的寂寞。孤独是高贵的,但寂寞会发慌,会改变甚至毁灭一个人,从那以后寂寞便贯穿了她的一生。但这种寂寞与境地给她留足了时间与空间去进行思考,从而成就了她的才情。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吃青杏的季节,今年这个时候,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这正是萧红对于自己现状的真实描述。 三、萧军 萧红遇着萧军,不知是对还是错。见着萧军时,她正大着肚子,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可是他们还是相爱了,她将爱情视为所有,她自己说爱情之于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但对女子却是

浅谈萧红小说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萧红小说中的人文情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以《生死场》的发表,闯进了中国文坛,同时显示出了不平凡的才华。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1936年初,鲁迅曾称誉萧红说:“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冰心一样。” 为什么萧红的小说不仅在三十年代初出现就拥有广泛的读者和影响,在流传四十年之后,人们又愈见耀眼的艺术魅力,而且在国外的影响,也愈广泛,引起了国际上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这是因为:萧红是一位有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萧红小说主题,往往“力透纸背地表现了此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理想爱情的艰难曲折的心灵历程,并随之而来的幻灭的痛苦,由此反映出了时代的黑暗。尤其,萧红小说中所体现的独特的人文情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红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描写着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麻木与轻视,展现了一片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荒原。这种生命的麻木状态在萧红的精神体验中被赋予悲凉的色调,它在作品中被作家以象征性隐喻的手法一一点出:“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颗大型的菌类”,“也许她的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这里显然不是关于形体丑恶的描述,而是指涉着人以动物的方式支配生命的特征;“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被折磨到臀下蠕动着白色的蛆虫,牙变成绿色,这里同样不仅是个人悲剧的描写,而是某种“生命溃烂”的象喻;“老马走进屠场”,这里意味着一个象征性的行为过程,即人(两脚行走的动物)的命运和归宿正如同那走向屠场的老马一样,“因为一切过去的年代规定了它”。人的百年孤独的生活的洞门是“斑斑点点的血印”,人们正从这里出出进进,老王婆“好像自己踏在刑场了”。正因为她感着了这残状,才在其后显出不同于别人的冷漠、怪异,这是感悟了生命残酷的自我放弃与嘲弄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角度来比较,萧红的确与在她以前的作家不同,她不是写“问题小说”,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她没有冰心那样的心境来宣传“爱的哲学”;她也缺乏冯沅君的爱情小说的缠绵悱恻,吟唱着“恋爱路上的玫瑰花是血染的,爱史的最后一页是血写的,爱的歌曲的最终一阙是失望的呼声。”但是却还没有摆脱反封建包办婚姻。庐隐虽然也曾注目社会题材,但是她的主人公大半自命“我是一个最脆弱的人”,感情不能战胜理智,因而,温文尔雅而流于纤弱;凌叔华则“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则是带着强烈时代感和叛逆意识的新女性。当然,萧红更不类于此。萧红的小说,与她以前的女性作家相比,题材有所突破,在风格上则以“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著称,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 萧红是一个有着深广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那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的人生”的勇气,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始终关注思考着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呼唤着人性尊严、人生温暖和理想的生命形态。正是在这一点上,萧红的小说达到了深刻的人性深度,其悲剧意蕴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获得了久远的魅力。 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孤单一个人的伤感说说

孤单一个人的伤感说说 1、"我每天笑的没心没肺, 装的很无所谓, 只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我像个傻瓜似的天天想着迩。." 2、你不找我是因为你不想找我我不找你是咬着牙留点自尊. 3、我每天都把鞋带系的紧紧的因为我知道没有人会蹲下来帮我系住甚至没有人会停下来等我 4、你不用暗示什么也不需要去解释什么明白你的人自然明白爱你的人自然爱你就因为你是最真的你. 5、老师没教过你吗不会做的题就跳过去做后面的啊追不到的人你就换一个追啊 6、怡九:[ 至始至终我都不善于表达我对温暖的需要敢情你也没想过要温暖我] 7、[拜托你不要对我那么好好不好,我狠傻,我会当真,我会以为你喜欢我!] 8、如果你爱上了别人请别告诉我,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勇敢 9、[ 当你离开我以后才发现自己爱笑的眼睛已是冷泪盈眶] 10、"你说无论我变成什么样子,你都不会离开我,于是我摘下了面具,却看到了落荒而逃的你。" 11、我和闺蜜吵了,和男朋友分了,父母再不知道,贱人再看我的笑话,陌生人给我勇气。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勇气。12、请原谅我不主动找你聊天,因为我太笨,总找不到话题。13、每一天都忍不住想你这算不算习

惯!!14、怡九:[ 请你不要觉得你是一个人因为你转身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 15、I miss you but miss you 16、我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要等我心凉了,再回来拉我,那就晚了。 17、看着他的QQ一直发呆却不敢主动跟他说话,18、分手后你问我过的好吗,我该怎么说,难道跟你说我天天在想你,算了,我过的很好,我的初恋再见了。。。19、只有在没有人找你的时候,你才会想起我20、不要爱情了@ 21、一个人的孤单,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了伴侣之后那份孤单。22、不喜欢勾心斗角,不喜欢被算计,不喜欢假友情。我是简单人,我做简单事。23、一个人走走停停~~~~ 24、我只想说,我有没有钱,取决于你是谁25、[血皇゜谁懂心爱之人就在身边却对你视而不见冷漠淡视的那种锥心痛] 26、[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27、他叫王宇嗯我中意他28、[ 最深的孤独是你明知道自己对它的渴望却得对它装聋作哑] 29、毫无预兆的想念你是我不可告人的隐疾30、[ If one day I leave you will not want me ]如果有一天俄走i 31、[ I love you for any life past ] 俄爱了你整整一个曾经。32、下次可不可以换你喜欢我到疯掉并且褪去一身的骄傲33、所谓成长,就是逼着你一个人,踉

萧红及其作品分析

一、拨开呼兰河人笼罩的寂寞氛围,再现萧红的情感孤寂 在寂寞的《呼兰河传》中,呼兰河是寂寞的,呼兰河人是寂寞的,作者的心境更是寂寞的,小说通篇笼罩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透过呼兰河人的寂寞氛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怎样通过多角度在《呼兰河传》中营造的悲凉单调的寂寞氛围中留下自己孤寂情感的踪迹。呼兰河人的生活是寂寞的;“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床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裤,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在呼兰河这地方是泯灭的,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都随之任之。有吃就长,病死就算,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没有强烈的生命欲求也没有对命运的抗争。这种年复一年死气沉沉的卑琐生活经作者成熟幽默语气的浸染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也蕴涵了作者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作者就在这样一个寂寞孤寂的环境中生活。呼兰河人的心态也是寂寞和不正常的;如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造纸的纸房里活活饿死的私生子等,大都是轰动一时然后很快就平静下去了,“一切不幸者,都是叫化子”,而人们对待叫化子是很平凡的,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吗?然而“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呢!”于是呼兰河人便“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就走过了”,这些不幸者,这就是寂寞生活下的呼兰河人的心态。呼兰河的环境是刻板和单调的。与呼兰河人的寂寞相呼应的是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单调与刻板。“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集中了全城的精华的十字街也不外有一些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呼兰河城仅有的点滴之新是用洋法子的医生和现代学校,但在呼兰河人眼里又是那样的不协调,最终也在世俗和陈旧面前妥协了。这就是呼兰河城,与近代文明几乎隔绝的还带有些原始封建性的北中国乡土社会,沉滞寂寞,一成不变。 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茅盾:《呼兰河传》序言)。那么,在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为什么要书写这寂寞的小城,描绘那些曾经所见所闻的荒凉生活呢?是不是因她在香港时的孤寂无力,从而转向私人怀旧的抒情呢?萧红曾经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的最后四十天》)萧红选择了与她寂寞心境相一致的情感基调,精心营造了一个笼罩在寂寞氛围之下的呼兰河。透过这种寂寞氛围,让我们感受她的孤寂情感,以及孤寂情感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二、追忆黑土地的童年往事,寻觅萧红的孤寂踪迹 童年和故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而它们却成为萧红人生旅程中难圆的梦。萧红出生在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但缺少亲情,重男轻女的父母不喜欢她,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