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视觉美学概论

视觉美学概论

视觉美学概论
视觉美学概论

视觉美学概论

一、教学对象及预备知识:

全院各专业二年级以上本科生;文学、艺术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建构合理的视觉美学观念。

2、确立审美的人生态度,建构美的人格修养,从审美高度来关照现实生活。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术创作的本体问题与深层问题,整合自己的审美取向。

4、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美学问题。

三、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美的本质问题,2课时;二、美的形态,4课时;三、美的范畴,4课时;四、审美发生机制,2课时;五、形式美法则,4课时。六、表现与再现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4课时;七、构成、动感与表现性,4课时。共7讲,24课时,1学分。

四、教学原则、方法与手段:

原则: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方法手段:本课程以课堂专题讲座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电子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考核方法:

平时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课堂提问、学习态度等)综合在一起,形成平时成绩。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采用课后撰写论文的形式,占80%。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学导论》,张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美学》,童庆炳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下),浙江教育出版社。

《视觉美学概论》讲义

授课人:社科部李凤臣

一、美的本质问题

(一)美学和美学研究对象

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以希腊词“Aesthetic(埃斯特惕克)”为书名出版的《美学》一书“ASTHETIK”的原意是感觉学或感性学

模仿说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就已经广为流传,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认为艺术的产生是由于游戏。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提出游戏说,后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加以继承和发展。

欲望升华说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一种欲望的升华。艺术欣赏者从艺术中也得到了补偿性满足。

巫术说(泰勒——弗雷泽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狩猎巫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先提出巫术说,后由另一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加以发挥。

符号说认为原始绘画和原始雕刻再现了用来记录季节推移和星象变幻的各种符号体系。20世纪初美国著名史前艺术研究家马沙克首先提出符号说。恩格斯说:“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

劳动说本世纪50年代苏联柯斯文首先提出。劳动说认为,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存在节奏、舞蹈、歌唱等说明艺术产生于劳动。普列汉诺夫德国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卡尔·毕歇尔芬兰美学家希尔恩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

美学研究对象:

柏拉图:美本身、美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

鲍姆嘉通、康德:人类认识能力有知、情、意三部分,而情应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黑格尔:艺术。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朱光潜、马奇:艺术。

洪毅然:美。

蒋孔阳: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李泽厚:美感经验。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史上的司芬克斯之谜,众说纷纭。

美是一个社会范畴和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在实践的自由创造中将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

(三)美的主要特征

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时代性。

(四)美与丑、真、善的关系

二、美的形态

(一)自然美

1、自然美的理解

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以其形式引起人的美感后所形成的关于自然事物的一种主观的评价。

一般而论,自然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二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它又可以分为一般加工和艺术加工两种。

2、自然美的特征:

寓意和象征、多变性、侧重形式美。

(二)社会美

所谓社会美,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现的与人们的心理愿望相契合的社会现象的美,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社会美的内容:生产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智慧的的魅力美,被奴役和压迫者在反抗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芒的美,人的身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美化。

人的美:外在美和内在美。

社会美重在内容。凡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对人类有益的事物就是美的,它直接与人类的功利需要相联系。

(三)艺术美

艺术美是观念形态的美,是第二性的美,是艺术家主观审美意象的物化,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根源: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来源于生活实践,艺术技巧在社会生活中提高。

艺术美的特点:美的典型形态,相对不受时空限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比生活原型更具有理想性和创造性,现实丑与艺术美。

(四)技术美

技术美作为美的形态,是指技术活动的美,是技术活动及其成果中那种能体现人类自由创造本性的具有生命力的活的形象,是技术产品向人们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理解技术美可以从以下三层含义进行:技术对象具有愉悦人类感官的直

观形式;技术对象是对人类自由活动的肯定;技术创造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

技术美的实质就是技术与艺术的辩证统一,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物化,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写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产品的外观造型优美性与内在功能适用性的有机组合。

技术美的特征:功能美、造型美和流变性。

构成要素:(1)产品的构成上,材料、结构和功能——内质量,形式——外质量,规定并影响产品的技术美的效果。(2)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制约着人们对产品的技术美的认可程度。

三、美的范畴

(一)优美与崇高

1、优美:最常见的美的形态,是客观对象为人所感觉而生发出来的一种阴柔、和谐、静雅、秀丽等感觉,是主客体和谐的统一。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在讨论崇高时才首次把优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作了专门的讨论。

(1)个性特征:优雅、秀雅、淡雅、清新、幽静、安静、轻盈、纤细、娇小、精巧等。

(2)结构特征:单纯、完整与和谐。①有一个单纯的焦点成为统一的中心。

②在对象上普遍性与个别性有机融合。③背景(内容)和前景(外观)的关系必须是透明的,背景不能过于深奥莫测,前景不能过于复杂模糊。

(3)形式特征:优美是柔性和谐的单纯整体。具体如下:①体轻②形曲③声和④色雅⑤性静⑥境深⑦意远。

形态的娇小、动作的和缓、力量的弱小、性质的柔弱。

2、崇高:一种庄严、宏伟的美,是一种以力量和气势取胜的美,是主体与客体矛盾冲突的统一。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使用崇高概念的是郎吉弩斯,英国美学家博克首次明确地对比了美与崇高,康德把崇高与美视为两个同等重要的范畴,黑格尔从主客体的关系中来把握崇高。

(1)形式特征:体积、数量和力量的无限大与主体超越精神的对抗,雄伟、刚健、粗犷。

(2)结构特征:无限的背景压倒并突破前景,前景或者显得微不足道或者消失在背景之中,结果是主体直接面对“无限”,感受到对象中那种神秘、未知和难以把握的东西的存在,造成主体惊心动魄的内心激荡。

(二)悲剧与喜剧

1、悲剧:它是现实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一定时期内,还具有强大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的压倒,或新生力量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暂时性失败或挫折。

悲剧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让人觉得可惜和怜悯,有一种深深的同情感产生。悲剧在深层上予人一种积极的正面价值。正是

在悲剧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才会在现实的人生中斩断恶性循环的链条,走向积极的人生。这就是悲剧的意义之所在。

结构特征:背景压倒前景。

形式特征:悲剧人物的不幸、苦难或死亡必须由社会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具有一定社会条件的历史必然性。

种类:发展线索,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题材,神秘悲剧、宗教悲剧、英雄悲剧、道德悲剧;效果,悲壮悲剧、悲怜悲剧、悲愤悲剧、戏剧性悲剧。

2、喜剧(滑稽):人的性格和言行中乖谬背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由于它们与人性和人们正常生活秩序的摩擦而显得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得,而与此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可以自由地发出会心微笑或大笑。

喜剧的实质是在看似丑陋、滑稽、荒唐的行为中潜藏着美好、善良、正义的美德,包含着苦涩的滋味,让人在笑过之后品味出真实的人生和生活的真谛。

结构特征:背景和前景的直接矛盾;生活中普通人物的矛盾冲突或行将灭亡的陈旧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因不愿退出历史舞台而替自己辩护,往往会产生种种荒唐可笑的倒错或自相矛盾。

形式特征:寓庄于谐,在倒错中显真实,夸张变形以强化喜剧效果。

喜剧的种类:讽刺喜剧、生活喜剧。

喜剧的形式:讽刺与幽默。

(三)和谐与荒诞

1、荒诞:荒诞艺术原来是指西方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荒诞派戏剧,因英国学者马丁·埃斯林在1996年出版的研究荒诞派戏剧的专著《荒诞戏剧》而得名。后来,人们把“荒诞”从荒诞派戏剧中引申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揭示、批判与反思现代人生存状态为特征的独特审美范畴。荒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危机为背景的。作为审美范畴的荒诞,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荒诞的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

结构特征:前景赤裸裸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背景或内涵则退到深远处,两者距离甚远。

形式特征:平面化,平板化,价值削平。

主要表现手段:寓言、象征与暗示。

表现与取向:黑色幽默、亵渎经典。返回自然以嘲笑现实的荒诞和无意义,返回自我以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及其成果的无意义。

2、中和:天地之和、人伦之和、君子心境的安然平和。尽心尽性尽仁尽善——君子“致中和”,向下挖掘,横向借鉴,向上超越。

作为审美范畴的中和之美,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情理上讲究适中合度,形式上讲究多样统一,境界上追求天人合一。

结构特征:深层背景的“不平之鸣”与表层前景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形式特征:意境、境界之“妙”,“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主要表现手段:兴象、喻象、抽象、含蓄。

四、审美发生机制

(一)审美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构成要素:审美要求,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1、审美要求: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等要素的具体审美意向和需求以及审美期待。

2、审美能力:审美主体运用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来满足审美需要的各种能力。

审美知觉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直接的整体反映,是主体在审美意向的诱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官,主动感受对象的质感及其瞬间变化,形成兼具主体感情色彩与对象感性特征的完整映像。

审美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受审美情感的驱动,调动审美经验和想象力,由眼前对象唤起记忆中以往类似的审美表象、经验想象,对知觉表象材料进行自由创造,形成新的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非逻辑性、形象性和新颖性。

审美情感是一种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在感官生理快适的基础上直观自身本质力量所形成的精神性愉悦。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情感,具有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和社会性的特征。

审美领悟是渗透在审美知觉和想象中的理性因素,是主体借助于感性知觉直观对象内蕴的整体把握。具有“可以意会而难于言说”的特点。

3、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和各种心理要素的活动结果。

审美理想:审美要求的综合与升华,它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带有历史性、具体性。

审美趣味:主体对特定审美客体的某种主观兴趣,是以主观爱好形式出现的对审美客体的认识和评价。制约个体审美趣味的因素有经历、处境、情绪、心境、文化素养、时代差异、主体偏好等。制约群体审美趣味的因素有群体的历史阶段、组合成分、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等。制约民族审美趣味的因素有传统文化、风俗民情、宗教传统等。

审美标准:人们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的尺度或原则,它是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确定性:审美意向的总体方向确定不移,特定时代的标准保持相对稳定性。不确定性:审美意向在总方向不便的前提下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因主体变更、时代变迁而产生尺度取向的细微变化。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直接性与直觉性、共通性与差异性、情感性与非理性。

(三)审美发生机制的运行过程

1、审美状态的进入:审美态度的形成(心理距离)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构成主体的审美定向调节系统。

2、审美愉快的发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相互影响

审美要求的满足

3、审美效果的形成:审美理想、标准、趣味的渗透

审美判断的形成

审美要求的实现

(四)审美文化

1、静态构成包括物态系统和观念系统。

2、动态过程包括审美生产、审美消费和审美调节。

3、审美文化的消费特点:阶层性、专业性、商业化。

五、形式美法则

美的形式: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

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是构成美德事物的形式要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有线、面、形、体、色、音、味等。

形式美法则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纯齐一(整齐一律):同一形状的重复。

优点:明净纯洁感、秩序感、节奏感。

缺点:处理不当会单调乏味。

(二)对称均衡:差异中保持一致。

1、对称:在外形上以假定的中轴线为基准两侧均等,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放射对称,常用于图案设计和建筑艺术中。

优点:安静感,稳定感,可突出中心。

缺点:处理不当会僵死,缺乏活力。

2、均衡:假定的中轴线两侧的形体之间等量不等形、对等不对称的组合关系,有重力均衡和吸引力均衡。

优点:静中倾向于动,可出变化,可呼应。

缺点:处理不当容易松散、失衡。

(三)调和对比:以差异为出发点。

1、调和:相近要素的组合关系,即把两种相接近的东西并列,在细微变化中给人以协调感,于差异中趋向一致。

优点:在变化中保持一致,主题突出。

缺点:处理不当则会主题散乱、甚至缺失。

2、对比:相异要素的组合关系,即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相并列,在差异

中给人一种鲜明、醒目、活跃的感觉,于差异中倾向对立。

优点:运用得当,效果突出,气氛热烈。

缺点:处理不当,杂乱无章。

(四)层次比例:

1、层次:形式美要素之间构成关系的秩序性,有横的层次、纵的层次、空间的层次、时间的层次、广度的层次、深度的层次等。

优点:处理得当则多而不乱、繁而不杂。

缺点:处理不当会杂乱无章、呆板单调。

2、比例: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构成关系要合乎比例。

优点:处理得当容易引起人的美感。

缺点:比例失调则会造成畸形,甚至形象失真。

(五)节奏韵律:

1、节奏:要素之间和整体构成在运动中的强弱变化的有规律、有秩序的连续性反复。构成节奏的要素有时间关系、力度关系。

优点:处理得当则会使繁杂归于秩序、富有层次感。

缺点:处理失当则会繁杂散乱。

2、韵律:在形象的排列组合中赋予一定情感色彩的节奏。

(六)多样统一(和谐):

寓多样于统一之中,于不一中见一;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参差中求整齐。主从关系、衍生关系、局部从属于整体、对比手法的运用。

优点:处理得当,丰富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

缺点:处理失当则会主题杂乱,各自为政。

六、表现与再现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一)现实空间、感性空间与虚幻空间

1、现实空间、感性空间与基本图案

现实空间: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是无形的东西,没有形状。

感性空间:为视觉而构建的空间意象,是一种由视觉元素或视觉替代物所构成的空间整体结构,它表现为空间形式在一个新的理想平面上的构成与排列,是一种创造性显现。

基本图案:各个时代、民族装饰艺术中的基本形式,是从现实空间中抽象概括而成、并经历史积淀下来的。装饰图案是表现形式简单而又纯粹的抽象系列,是按照表现原则或生命形式对形象化因素进行简化、变形、规范所形成的符号。

2、虚幻空间

虚幻空间:为了情感、情绪或主题的表现而创造出来的符号,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而非实际空间的某个局部,它可以在各个可能方向上延续,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虚幻空间的创造,是抽象出来的蕴涵着热烈情感和生命进程的空间关系符号,艺术形式的生命就在于通过反映感觉和感情状态的形式来组织虚幻空间的具有展开能力的构图关系本身,是有完整意味的活形式。无论实物再现还是图案形象,都以一种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姿态——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虚幻空间的不同方式:绘画空间是一种运用二位的平面手段所创造的具有明显体积感的虚化的景致;雕塑空间是雕塑体本身与周围空间构成一个虚幻的能动的体积;建筑空间是一个由某种具有特定节奏文化要素的功能样式所构成的人类环境。

(二)物理平衡、心理平衡与平衡图式

1、物理平衡与知觉平衡

平衡就是一个消除模糊性和不对称性、使意义渐趋明晰的重要手段。平衡本身是人所需要的东西——平衡可使人称心、愉快;维持人身体的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们正是在各种活动中不断从周围环境中汲取新的能量来实现自身的平衡。

物理平衡:一个物体上各种作用力相互抵消所达到的平衡状态。

知觉平衡:任何视觉式样都具有一个支撑点或重心,当视觉式样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生理力的分布达到可以相互抵消的状态时,视觉式样就有了重心,即可获得知觉平衡。

2、心理平衡

一个观赏者的视觉平衡,是其大脑皮层中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任何一种视觉式样的平衡,都是由时空环境因素界定的。一件不平衡的构图,会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使人产生挫折感。只有借助时空环境因素的稳定而合理的组合,才能形成构图重力实现平衡状态的心理平衡。

决定重力的因素:位置,色彩,形状、方向,孤立独处,内在的兴趣,传统风格均会影响视觉平衡。

3、平衡图示

平衡往往集中于那些具有重力优势的一个或多个焦点上。

平衡类型:(1)集散性构图。该类构图具有一定的空间节奏和大小中心的等级排列,在作品的强有力的平衡重心周围是一些辅助性的“背景”。具体包括轴心结构、中心结构、两极结构。适合于表现那种依存于强有力的权力中心或事件中心的生活方式。主题单一或集中。(2)扩散性构图。另外一些风格的作品中,构图成分均匀分布,整体的平衡是由大量重力大小相近的微小平衡重心构成的。其效果是“均一性”。最适合表现以平均主义为宗旨的存在方式。多主题或主题较为分散。

平衡图示:(1)顶与底。由于物体结构底部重一些要更为稳固的生活经验,在垂直方向上对等的分割图示往往会产生不对等的视觉效应,常常觉得上部好像比下部要长一些,视觉式样的底部应重一些,人们也就故意把底部造得重一些。

(2)左与右。画框的中心为整幅画的第一个中心,画框中心部分的区域能承担更多的重力;画的左半部分产生整幅画的第二个中心,这个主观中心也能承担更多的重力,它同样会影响整个构图的观感。当人物处于左半部时,他就有了“重要性”和“中心性”;而当他处于右半部时,就显得“重”一些和“明显”一些。

(三)表象、幻象、意象、抽象与艺术个性

1、表象与幻象

2、意象:是借助记忆机制从实际背景或前后联系中抽取出来并加以独立展示的幻象,是选择性地舍弃无关紧要部位、注意集中最重要部位的结果。视觉闪现,视觉暗示,引导我们体验大体色彩和方向——“作用力”。意象的三种功能:意象作为记号的作用,作为绘画的意象,意象作为符号。

3、抽象:创造性思维特有的抽象是典型,其关键是对事物结构特征的描述。在雕塑和绘画中,艺术家经常致力于把某种运动或行为抽象为一种永恒的意象,如果让它伴随这些具体显现而出现并成为显现的核心,就能产生一种动态的概括。概括是艺术家完善其意象的手段。抽象的两种尺度,意象尺度和经验尺度。

七、构成、动感与表现性

(一)“图——底关系”与艺术效果

1、“图——底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关系。

在一特定式样中,促成某些单位被看作是处于基底面上方“图形”的因素(1)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基底”;

(2)按照一般透视规律,凡是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作“底”;

(3)按照位置相似规律,位置相近的线条将被组成同一个图形;

(4)当表面空无一物时,轮廓线内部的密集反过来又会强化轮廓线内部区域的“图形”特征,材料的质地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5)一般说来,当明亮的式样与较暗淡的式样发生冲突时,总是明亮的式样被看成底;

(6)按照一般的简化原则,具有简单结构的式样容易被看成“图”;

(7)凸起容易使式样成为“图”,凹进则容易使式样称为“底”。

2、人类发展早期的“图底关系”:代表事物的图看上去明确、有特定的结构,而且从一个没有边际、均匀同质、看上去不太重要或者常常被忽略的“底”中分离或突出出来。用一条边界线把一个位置或景物从一种背景中分离出来。

3、中世纪以来的“图底关系”:物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实体出现于一个空旷的

或结构和色彩有所不同的基底面的上方(或前面),虽然其间有许多作为缓冲和修饰的次要形状,但图底之间经过特定的“变调”,形成一种连续统一的绘画意象。不再有前景和背景之间的截然区分,各种形状和色彩值以一种不间断的顺序填充绘画空间。

(二)倾斜、变形、重叠、简化的张力及其象征性

1、透视关系:

正面-等角透视(平行透视法):立体的一个面处于直立的正面中,所有第三度的边线都与正面成一定的倾斜角相交,倾斜角在整幅画的结构中自始至终保持不变,使所有第三度上的边线始终保持平行,以最小限度的变形表现深度效果。

斜面-等角透视:将式样的中心从正面转移到向第三度伸展的斜面上,主轴线倾斜地穿过绘画空间的结构,视觉空间因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而形成一种基本的不对称,构图具有极强的动感。

焦点透视法:通过垂直轴和水平轴的重叠而组织起一个具有无数多个角度和无数中间隔的阳光辐射式样,所有第三度上的线条或平面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向某一焦点集聚,形成了空间的统一感,产生戏剧性冲突和强烈的生命感。

2、倾斜:各个独立单位成分之间的倾斜角度及其相交关系的变化,组成了不同的等级序列整体,表现不同的动态效果和整体构成。

视觉上简化性和对称性的追求及其变化:圆形式样→同心圆式样→阳光放射式样→水平-垂直关系式样→倾斜关系式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要求作品的更加丰富、逼真、富有活力和富有个性。

倾斜会产生渐强或渐弱的视觉效果和动感。在深度距离上发生的倾斜,是以逐渐偏离或接近水平轴线或垂直轴线两种不同方式展开的,当逐渐偏离时产生朝向正面或与正面相违背(或者与垂直于正面的面相违背)的内在张力,当逐渐接近时就会产生空间逐渐变大和扩张或收缩的动感。运动效果及其强度的产生,则在于物体偏离正常位置的角度(即那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或选择到达顶点前的那一片刻(莱辛语,暗示性、生发性的片刻)。

3、变形:(1)如果视觉式样A是由一个比它简化的式样B转动后得到的,而B又是由式样C(同样比A简化)沿着与B不重合的轴线转动后生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视觉式样A是C的变形式样。(2)投影法也可造成变形,动态形象的投影可以造成结构骨架的弯曲、倾斜等变形。

变形图形具有视觉张力。把变形图形向第三度倾斜,变形图形的视觉张力得以消除,产生相应适合的立体效果,立体效果不需要改变投射式样就能使这个变形图形变成比原来简化的另一个图形。

要判定一个式样究竟被看成二度或三度,主要取决于哪一种看法能产生较简单的式样。如果一个式样稍稍偏离了直立的平面,它的倾斜的边就会被拉长,究竟拉长多少则要视倾斜角度的大小而定;在直立的正面中平行的线条投射在任何一个倾斜的平面之内都将向两边分离,分离的程度取决于倾斜度的大小。

4、重叠:一个单位部分地遮盖位于它后面的另一个单位,后面的单位也在极力争取自己的完整,当遮断发生在关节处或遮断的方向与视觉对象的结构骨架

以简单关系相交时就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完整,但遮断的方向如果是倾斜的则视觉效果就会避免不快。

重叠法的好处:(1)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位在同一平面的重叠,可以强化其各自的方向感和真实感;(2)重叠法固然会削弱其中某个单位的完整性,但各单位之间相互牵制而会产生集聚和分散的效果;(3)按照重要性从前到后依次排列的重叠,会在统治单位和服从单位之间建立等级差别;(4)重叠法有利于内部和外部之间遮挡和暴露的关系。

重叠的单位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张力——互相分离和互不相干的强烈要求。

5、简化:(1)从量的角度考虑就是指与复杂相对立的“简单”,某个式样中只包含着很少几个成分,而且成分之间的关系很简单;(2)在艺术领域就是指作为艺术品重要特性的简化性,就是指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极具秩序感的统一结构中,其中的所有细节各有分工且各占据相应的位置。

实现简化的方法:(1)利用艺术语言元素的统一、一致,来达到更高程度的简化;(2)根据艺术领域的经济原则(节省律),要效法自然,实现构图整体结构的简化;(3)分离手段的运用,使图形构成表现出图-底关系的层次等级排列,。

造成简化的条件:(1)大脑皮层中追求最简单结构的心理定势;(2)唤起知觉经验的刺激物的简化;(3)由知觉对象所传达的意义的简化;(4)知觉对象传达的意义结构与式样结构之间的关系;(5)观察者的精神状态或态度。

简化的张力就表现为,展示那些促成或干扰物体成长及其机能日趋成熟的力量(方向和轨迹),特别是显示那种在对抗种种自然干扰力和破坏力的斗争中占优势的力量。借助偏离简单式样或加强不平衡性的方式,借助作品的主题合力的样式之间的冲突,来增强视觉的张力。不同时代和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其中蕴涵的张力的大小也不相同。

(三)时间、秩序、方向、速度、频闪运动的运动力与动感

1、时间与秩序

时间本身在绘画和建筑中表现为各部分之间在空间中的秩序分布原则。在绘画和雕塑中,全部物体的永恒平静是由活动的力量建立起来的,这些力量或者相互排斥和吸引,或者向着特定方向推进,但总是要在形状和色彩组成的空间次序中显示自身。

视觉动感的形成是由于两个系统相互发生位移,至于哪个系统发生位移则取决于知觉经验。框架总是倾向于静止,从属于这个框架的物体总是倾向于运动;没有从属关系的物体之间就会成对称姿态运动起来,各自还会以同等速度向对方推进或相互分离。图形总是倾向于运动,基底总是倾向于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另一个物体保持不变,那么,呈现出运动状态的必定是那个变化的物体。当两个物体挨得相当近时,小一些的物体总是呈运动状态。呈运动状态的总是昏暗一些的物体,而明亮一些的则倾向于静止。

2、方向与速度

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是由空间、时间的总的关系结构决定的。

绘画、雕塑、建筑的不动之动:只要偏离于垂直中心或水平中心的位置,就会产生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只要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

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产生运动效果。

运动的方向则取决于视觉式样。呈水平定向的长方形的运动方向可左可右,也可从中心同时向左和向右运动;如果长方形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其运动方向就是向上伸展。三角形和楔形的方向是由基底向高峰。

速度的改变不仅能够使人们看清物体的表面特征,而且还会使物体发生性质上的变化,进而能够生动地展现自然力的活跃,给人的视觉造成冲击力。凡是大一些的物体,在视觉上要比小一些的物体慢得多。如果物体运动的场所变小,它的速度看上去就会显著变快;而场所变大,则速度变慢。

3、频闪运动

每一种视网膜图像都倾向于在产生之后列为停留一会,这样一来,就容易与后来产生的图像融合成一个连贯的序列。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他在运动过程中的大小、形状、亮度、色彩或速度都保持不变,它就能在不同时刻保持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四)光线、色彩的表现性与和谐

1、光线的空间效果和象征性

光线的视觉效果:光线与时间和季节循环的现象、透明现象、阴影、明暗度、相对亮度、昼夜现象、照明度、色阶变化、色彩变化。

光线的空间效果:光线的亮度梯度,提高深度效果;附着阴影衬托物体体积;投射阴影形成深度的立体效果。阴影法造成的明暗对比法。

光线的象征性:虚无的气氛、可怕事物,都是运用黑暗或阴影表现出来的。用光束的照射和阴影的对比,明亮的物体与黑暗的背景之间对比,来象征和表现主体和主题。光线首先占领突出点,然后依次为中心向外散播,事件和物体可以从黑暗的基底中一个个地显示出来。

光线放射现象类型:(1)光源从上方射入;(2)光源位于画面之内;(3)光源由下方射入;(4)光源从背部射入。

2、色彩的表现性与和谐

凡是富有表现性的性质(主要是色彩性质,有时也包括形状性质),都能自发地产生被动接受的心理经验;而一个式样的结构状态(主要是形状特征,也包括色彩特征),都能激起一种积极组织的心理活动。

色彩的作用:色彩服从于造型、形状。

色彩对肌体机能的影响:凡是波长较长的色彩,都能引起扩张性反应;而波长较短的色彩,则会引起收缩性反应。在不同色彩的刺激下,整个机体或向外扩张,或向中心部位收缩。

色彩的冷与暖:亮度越高的色彩,看上去也就越“冷”;而低亮度看上去容易使一种色彩变“暖”。色彩的表现力取决于其饱和水平,不饱和性会使暖色变得更暖,使冷色变得更冷。

色彩的表现性:主动的色彩包括黄、红黄、橙、黄红、朱红等,可产生出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被动的色彩包括蓝、红蓝、蓝红等,能表现不安、温柔和向往的情绪。非混合色和比例均匀的混合色具有稳定性,表现力较为虚弱;混合色具有一种强烈的能动性制,表现力就很强。

总动漫美学

概念 动画和漫画,是“animation”和“comics”,发音合而为一,构成nimamix”,表述21世纪这股“动漫美学”的发展。动漫美学指受到动漫文化影响后产生的审美倾向、品味,而不是指动画、漫画的本身。在丰富的感官享受的消费文化里,孕育出各种生活美学的品味,精淬然后升华。,流行文化生活里,动漫美学的艺术指的不是动 画或漫画的本身,动漫美学的艺术是一种面对新世纪审美态度的全面化概念。这些由动漫产业带动的日益壮大的大众流行文化,其实是建构在生活的游嬉与享乐之中。或许更应该说在丰富的感官享受的消费文化里,孕育出各种生活美学的品味,精淬然后升华。这种由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见的庞大消费人口,所共同孕育的全球化“追新”、“追星”的行为,正是新世代浸淫在流行文化生活里,所发展出来的大众美学,动漫美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环,透过互联网和其他传播媒介迅速泛滥全球。 动漫美学”成主流审美理念 美国和日本是动漫产业的“领头羊”,但他们至今未提出与之有关的高深、系统的审美理念,这样,“动漫美学”自然就是首次由中国人提出的带有世界性影响的艺术美学新思想,是21世纪世界艺术理论领域中的重大贡献,它对当代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992年,中国艺术家黄一瀚提出“卡通一代”的口号并以其推动一种新文化运动。陆蓉之在2004年策划《虚拟的爱》大展时第一次提出了“动漫新美学”的概念。将“卡通一代”视为崛起于亚洲的“动漫美学”的源头 历史背景:

欧美的漫画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插图,一些画派的艺术家为代表。夸张变形的造型、幽默讽刺的内容和虚拟遐想世界,算得上是西方动漫美学的原型。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的政治讽刺促了欧美漫 画日后的发展。 英国移民美国的布来克顿在1906年制作了美国的第一部 动画片“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1923年迪斯尼兄弟创立了迪斯尼公司,推动了美国动画文化的崛起,日后影响了全世界。 1954年美国政府通过“漫画法规”,规定业界要自我规范,出版 漫画「不可丑化当权者、不能有性感的女人、不能显示犯罪手法、不许血腥、不许暴力、如 非必要,不能玩刀弄枪、不能显示身体受虐、在标题上不可出现怪胎(weird)、犯罪(crime)、恐怖(horror)、恐吓(terror)等字眼」日后风靡全球的迪斯尼公司卡通影片,他 们的卡通形象基本上都符合业界规范 日本的漫画,拥有独立而久远的源头,12世纪鸟羽僧正觉犹的 鸟兽戏画》,被视为日本漫画的原型。1814年著名的画家葛饰北斋 创造了“漫画”这个名词,奠定了日本漫画的基础。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日本漫画与动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被尊为“日本动画之父”的手冢治虫。吸收传统艺术的特色,甚至从中国借鉴,赋予漫画更新的含义,手冢的《铁臂阿童木》、《森林大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 两汉美学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

浅析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动漫研究 MOVIE LITERATURE 2013年第11期电影文学 浅析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 ■蒋 鹏(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动画电影艺术历经百年发展,在世界电影艺术的舞台上散发出独特魅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画电影艺术开创了新的时代纪元。动画电影,融合了动画的特色和电影的特点,但又与二者相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感染力,其蕴涵着深刻的美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自身特点的分析,从意境美思想、人文美思想和生态美思想三个角度展示动画电影艺术所蕴涵的浓厚美学思想。[关键词]动画电影艺术;生态美学思想;发展方向;人文美思想 ※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szyqn04)。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动画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动画为表现形式的电影。动画电影的表现风格多样、可塑性强,因而自从出现起便受到世人的欢迎。在现代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 关于哪一部影片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电影这一问题,各方所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确切定论。但不管怎样,1926年是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德语影片《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放映。这部动画电影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画长片电影,在电影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标志性意义。这部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的《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是一部剪纸动画电影。动画台拍摄了25万幅照片,最终选取了其中的9.6万幅,构成了这部动画电影的主要内容。这部历时3年之久制作完成的电影开创了长篇动画电影的历史。 1926年在动画电影艺术史上的影响意义深远,不仅仅在于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的诞生,也是因为在这一年美国动画电影大亨迪斯尼公司正式成立。迪斯尼公司在疯狂捞金的同时也为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推动力量。自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起,该公司基本保持每年一部动画电影的出品速度。对于技巧动画和特技动画的使用纯熟,推动了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在1995年,大胆尝试的迪斯尼公司推出 了世界上第一部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 。此片播出后大获成功,不仅将迪斯尼公司推向了事业上的另一高峰,也标志着动画电影艺术进入了依托高科技的电影新纪元。 随着动画电影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其也根据动画手段、电影表现形式、主题内涵等方面的差异,被分成了以迪斯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电影学派、以法国动画电影为代表的欧洲幽默学派、以德国动画电影为代表的抽象动画学派和以日本宫崎骏、大友克洋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学派。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较为发达,占据了世界动画电影的主流市场。相较于国外几大动画电影学派而言,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融入许多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吸收中国水墨画特点,因而,也被称为中国动画电影学派。 (二)动画电影艺术的特点 动画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基本可以分为美派和日派两大阵营,其艺术风格各具特点。美派的动画电影在形象设计上偏好夸张风格,而日派则较常走写实路线。在结局处理上,美派动画电影的结局更加的圆满,而日派的动画电影则采用很多的开放式结局模式。在画面的处理上,美日两派有着很大的差别。美派主要依靠技术取胜,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数字化电影是主流。甚至有人说,美国人中没 有“动画绘制人” 。与其相对的,日派在画风上追求细致,画面的真实感和精细度都比较高,拥有一批绘画技术高超的动画作家。当然,动画电影艺术还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无论是哪一派,动画电影艺术在内涵的设置上,对于梦想的坚持总是永恒的主题。动画电影以一种轻松的手法来体现有内涵的主题,富于人情味。而且,动画电影艺术注重细节氛围的营造,在意境上追求细致而又雅俗共赏也是其重要的特点。 现在的动画电影在高科技手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表现手法真实、故事情节耐人寻味,配合优美而又贴合情境的音乐,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的光芒体现深刻、熠熠生辉,使其从单纯的娱乐作品上升到了一种艺术境界。 二、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动画电影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不仅仅是因为其带给人们的放松、愉快的感受,更多的是因为蕴藏其中的美学思想。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音乐美、光影美等都是动画电影艺术的魅力来源。笔者在这里选取意境美、人文美和生态美三个角度来对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粗浅探讨和分析。 (一)动画电影艺术中的意境美思想 “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景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它超越了客观情境,而使人得思想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而获得一种情感的抒发和领悟。① 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动画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通过画面、音乐、色彩等元素的结合,使人们在观看影片、体味故事情节的同 042

中西方动漫美学差异比较

审美的差异性 ——中西方动漫产业的比较 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首先就具有审美价值。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思维美学形态和视听美学形态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动漫艺术美学的基本形态。人们通过不同的动漫艺术类别,分别传达的不同的视觉享受,赋予作品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并产生审美的快感。 一、动漫产业及现状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许多发达国家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重。一部《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其获得收益是8000 多万美元,己经大大超过一般影视电影所带来的收益。可在当今世界上,真正称得上的动漫大国的又屈指可数了,而美国和日本又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东西方动画产业的代表。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是动漫产业的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生产的动漫产品的数量之多,还因为动漫产业在它们的社会中得到的高度认可,动漫文化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观看动画片的人群在不断扩大,由开始的父母孩子去观看,变成了从儿童到青年,甚至到中老年的庞大观众群。每一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动画片成为参与角逐的重头戏。美国的迪斯尼动画公司,已获得了30几座奥斯卡奖。这是美国动画繁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美国,除了迪斯尼,还有梦工厂、华纳、福克斯兄弟等公司积极研发制作动画片,每个公司都有庞大的工作团队,他们在一起办公,使用先进的3D软件和高科技手段进行制作。每个公司都能在短期内制作出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片。日本的动漫产业也是非常发达,已成为其第三大产业。总之,日美两国的动画产业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二、以迪斯尼为代表的西方动漫 迪斯尼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取得成就最大的动画公司了,小时候,那个可爱的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轻快的音乐、幽默而夸张的语言,至今使人难以忘怀。纵观迪斯尼动画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看到它的动画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模式,利用周围的文化,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经过加工再创作,创造出不同效果的具有强烈美国味的动画影片。迪斯尼常常取材于一些已有的作品将它赋予新的内容,并以新的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在整个迪斯尼的发展历史当中,都从周围的文化中寻找创意的源泉,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花木兰》。它把这些各地的文化用它自己的独特风格进行包装,然后把这些混合作品变成了迪斯尼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把观众带进欢乐的风格当作艺术的首要任务,并加以发展,它看重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能够受到观众的关注,引起观众的兴趣,对观众产生吸引力是其目的,并且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所以说迪斯尼动画是愉悦风格的成功典范。看过迪斯尼动画影片的人都知道其带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欢乐. 此外,我们在看迪斯尼的动画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很强的美国味,特别是洋溢一种美国人不断进取的精神,一种热情勇敢的精神,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很容易从这些影片中看到古希腊人生存精神的影子。不管迪斯尼影片讲述的是哪里的故事,里面总会有一个勇敢、坚强、拯救人类的英雄形象,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导读:本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题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 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充分认识以上特点,便可以明白,学习中国美学史,有它的特殊的困难条件,有它的特殊的优越条件,因而也就有特殊的趣味。 二、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方面有极伟大的新成就(参看夏鼐:《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将会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使美学史的研究可以从六朝再往上推,以弥补美学史研究中这一段重要的空白。 第二题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 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晶联系起来研究

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浅析2

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浅析 摘要:动画电影属于电影这个大门类,同时又是一门高深的独立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不仅反映着我们的生活,而且本身也是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悄然兴起更为动画电影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本文即在日本动漫流行的大背景下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所具有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宫崎骏吉卜力美学动画 一宫崎骏生平简介 宫崎骏(Hayao Miyazaki)是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导演了《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天空之城》、《龙猫》等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动画片,是日本动画的集大成者。 宫崎骏,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画漫画,非常崇拜漫画泰斗手冢治虫。高中时接触了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长篇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东映动画制作),他被这部影片深深吸引,开始对动画产生兴趣。 1963年,宫崎骏大学毕业后进入东映动画工作。同年12月,参与制作了东营的剧场动画《Wanwan忠臣藏》。1964年,宫崎骏资源加入高畑勲导演的《太阳王子》的制作小组,担任场面设计及原话。 1971年,宫崎骏离开东映动画,和高畑勲、小田部羊一等人一起进入“A-Pro”工作。1973年,他和高畑勲合作的动画《熊猫家族》上映,在这部作品中宫崎骏一人身兼四职:原案、脚本、场面设计、原画,个人风格有颇大的发挥。1978年,《未来少年柯南》在NHK播出,颇受好评,这是宫崎骏全程监制的第一部作品,完整地体现了宫崎骏的思想和个人风格。1979年,宫崎骏进入东京电影新社,1980年执导《鲁邦三世》。1982年11月,他退出东京电影新社,开始当一名自由作家。 1983年,宫崎骏开始筹划动画版的《风之谷》,高畑勲担任制片,由Topcraft工作室负责整部影片的制作,1984年3月上映,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深沉的内容,震撼了观众和整个电影界。于是,在德间书店的支持下,“吉卜力工作室”于1985年成立,并开始制作《天空之城》。《天空之城》后,宫崎骏一直在吉卜力工作室工作,陆续制作了《龙猫》、《魔女宅急便》、《红猪》、《侧耳倾听》、《On Your Mark》、《幽灵公主》等动画电影。《幽灵公主》公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卖座电影,宫崎骏也由于操劳过度而一度宣布退休。 2001年,宫崎骏携《千与千寻》复出,该片是吉卜力的巅峰之作。2008年,再度推出童心复萌之作《悬崖上的金鱼姬》。 二日本动漫的特点浅析

VI设计怎样把握视觉审美要素精编

V I设计怎样把握视觉审 美要素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VI设计怎样把握视觉审美要素 文章来源:铭智设计 中视觉审美要素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VI基本设计系统中,主要构成要素是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企业造型等视觉符号。VI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要素的设计,形成一个最直接的视觉形象,结合这些基本设计在应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统一而充分地表达企业理念和内在特质,以求得广大公众的认同。 视觉识别在CI设计中最为直观、具体,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最为密切、贴近,因而影响面最广。它是在确立企业经营理念与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根据与一切经营有关的媒体要求,设计出系统的识别符号,以刻划企业的个性,突出企业的精神,从而使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一、视觉识别的美学原则 (一)“以 MI为核心的原则 中的标志设计要素与一般商标是不同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VI中设计要素是借以传达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的重要载体,而脱离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的符号只能称作普通的商标而已。优秀的VI设计无不是在表达企业理念方面取得成功的。而标志设计的关键,是在设定出企业理念的基

础上,如何设计出最有效、最直接地传达企业理念的标志。 “太阳神”的标志,以圆形、三角形的几何形状为基本定位。圆形是太阳的象征,代表抛洒光明、温暖、生机、希望的企业经营宗旨,以及代表健康、向上的商品功能;三角形的放置呈向上趋势,既是APOLLO(古希腊神话中赋予万物生机,主宰光明的保护神)的首写字母,又象征“人”字创造型,显现出企业向上的升腾的意境和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及经营理念,以红、黑、白三种代表色构成强烈的色彩反差,体现企业不甘现状、奋力创新的整体心态“太阳神”字体造型时根据篆体的“⊙”作为主要特征,结合英文APOLLO的黑字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合成文字”,把这种特定的艺术形象印在包装箱、招贴画、办公桌和户外广告上,简法,单纯、明确地表现出企业精神,经营意识、产品属性。商标、产品、企业命名“三位一体”的整体效果,使公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VI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原则 由于各个民族思维模式不同,在美感、素材、语言沟通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应该考虑带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才熊被国人所认同,进而才能赢得世界的认同。 (三)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1、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押韵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因为: 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1、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意境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主要是因为: 首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说是情中景。 其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来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再次,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最后,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

动画 美学

《花木兰》艺术美学浅析 动漫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也是基于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从一个更高的艺术角度来看待和欣赏动漫艺术,从而促进动漫艺术以及我国动漫产业更好的发展。 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思维美学形态和视听美学形态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动漫艺术美学的基本形态。人们通过不同的动漫艺术类别,以及他们所传达的不同的视觉享受,赋予作品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并产生审美的快感。 《花木兰》是一部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的动画片,取材于中国古典民歌《木兰辞》及相关传说。在片中,迪斯尼在基于原主题的同时改编了部分故事情节,不仅增加了人物、戏剧高潮、甚至平添了一段传奇的爱情。这也可能是这部动画片的艺术美的关键所在,在使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结合同时,也参与了设计人自己所具有的思想和想像。《花木兰》的思维美学形态也具有艺术美的特征: 1. 从形象性说,这部动画片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民歌《木兰辞》及相关传说。在我们所感知的中国人形象中,作者以花木兰的外在形象为中介,以西方独特的女性审美为核心。这部动画片以中国人特有黄肤色,黑头发为外在形象,不过还加以设计者的想象和对人物的夸张,改变了中国以往严肃、古老的演绎面孔,从而形成了具有中西独特风格的人物形象—花木兰。 2. 从情感性上来说,这部动画片是我们所熟知的辞,所以它是有着设计者自己的情感和独特的民族风俗。虽然这是一部中国故事,但是也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审美观念,片中人物角色的设计不因迎合了东方人的情感诉求,也符合西方的情感表述方式,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破了中国传统的观念的束缚,使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动漫艺术领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从自由性来看,艺术作品应该是非功利性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获得利益而作。动画片,虽然制作出来的结果也逃脱不了功利性的特点,但是在制作过程中,设计者的思想和创作是完全自由的,可以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4. 从人为性的角度来看。人为性是艺术美区别于其它类型的特征。艺术美的人为性两难处境,是我们既要表现主观思想,又要不陋人为性。是潜意的去揭露当时战争的残酷,因为花木兰是被迫替父从军的,要不是父亲受伤也要接旨打仗的话,花木兰也不会从军。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自然的连结在一起,从而让艺术美和自然美达到了沟通,更和谐。 视觉美学形态方面,动画是电影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同电影一样属于视听艺术范畴.但是动画片和一般电影一样,同属视听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而《花木兰》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在视觉上,这部动画片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但不显花哨,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的感受。花木兰一出场就身着红色外套,但是在性格以及行事方式上却有典型的西方色彩,所以花木兰是具有中国传统美女的低调而不失西方美女的张扬个性的一种结合。在片中,小龙也是红色的,是中国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但是这只小龙在整部片子中扮演着幽默的角色,与以往的迪斯尼幽默角色的形象有着很大区别,从而成为片中独具特色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这部动画片中没有采取单纯的对白,而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唱辞方式进行对白,有大量的对白都是靠唱出来的,所以就更显示了这部作品的在听觉上面的不同。这些依靠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在银幕上的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和创造形象,以时空运动来进行叙事,在现和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视觉构成、时空形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动画电影审美特征及传播意义

动画电影审美特征及传播意义 动画电影审美特征及传播意义本文关键词:审美,动画电影,特征,意义,传播 动画电影审美特征及传播意义本文简介:[摘要]动画电影上映后引发了观影热潮,全球票房收入突破7亿美元。从接受美学的视域来看,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其不但迎合了有某种审美品位的观众,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更召唤了动画电影的未来审美。本文从叙事策略、形象塑造、文化融合等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动画电影多元化创作 动画电影审美特征及传播意义本文内容: [摘要]动画电影上映后引发了观影热潮,全球票房收入突破7亿美元。从接受美学的视域来看,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其不但迎合了有某种审美品位的观众,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更召唤了动画电影的未来审美。本文从叙事策略、形象塑造、文化融合等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动画电影多元化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接受美学;好莱坞;动画电影动 画作为隶属于电影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调动各种视听语言,其所独有的虚拟性、夸张性等艺术特点又让它从电影中脱颖而出,构成一个新的美学体系,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迪士尼作为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公司,掌握着动画电影的绝对话语权,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洗礼,迪士尼动画电影仍未见衰败之迹,反而愈加突破年龄、性别、文化背

景、地域等限制,成为人人都能够欣赏的文化艺术产物。接受美学理论的建立在文本接受层面的解析,有助于对以为代表的好莱坞动画电影进行社会影响层面的解析,并观察此类节目以何种美学特征赢得观众的口碑和认可。另外,如何在借鉴好莱坞优秀动画电影的经验、发挥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为国产电影的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当下国产动画电影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审美特征 1.期待视野的满足——叙事潜藏隐喻的美学融合 “电影是作为一种艺术化叙事而存在的,在叙事过程中会不断追寻隐喻的价值。”以接受美学观照电影,叙事和隐喻的每一帧制造都是在不断引发受众接受心理的打破、重塑和期待,一直到接受心理的转换。迪士尼动画电影深切地运用这一理念,并巧妙地融入其中。首先,语言符号所指的明确性。小主角米格自幼喜爱音乐,但是家族成员却因诅咒而试图逃离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于是米格想方设法躲避亲人,希望成为高祖父德拉库斯那样伟大的音乐家。当米格误入亡灵世界后,按规矩他必须在天亮以前接受“亡灵家人”的祝福才能重返现实世界,但当高祖母说出“我希望你再也不碰音乐”这样的条件后,他仍然执着于手中那把吉他。“Lifeishard,andIhavemyguitar.”这是影片对追寻梦想的直接表达。但当米格逐渐靠近梦想、寻找到德拉库斯之后,却发现德拉库斯竟然是一个十足的反派,梦破的米格态度也随之开始转变,“Thefamilyismoreimportantthanthedream.”这句话的反复出现直接体现了影片家庭与爱的主题思想。影片中还存在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关于美学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 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 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 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 2P12-14 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 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 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 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 洛克:“白板说” 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 【摘要】:国产动画电影曾一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动画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市场被外国动画抢占;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回顾国产动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国产动画电影曾经创作了不少精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鉴于此,本文将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并对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演进作一番考察,希望能为国产动画电影摆脱困境及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论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动画艺术的内涵与特性、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及发展概况。在讨论动画艺术的内涵与特征时,论文指出,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电影等他种门类的多项艺术元素,在这些元素的相互结构融合中形成了动画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同时,动画电影包含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它既是一种具有极强虚拟性的造型艺术,又需要技术的支撑;在论述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时,论文认为,国产动画电影是指非真人饰演的,并由中国人拍摄制作的,主要反映中国人生活风貌、事态人情、风俗习惯、思想价值的电影作品;在论述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概况时,论文阐释了国产动画电影诞生、发展、成熟、转型各阶段的基本情况,为全文提供一个研究背景。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了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具体表现。国产动画电影在艺术形式上以民族艺术的表现手法为核心,富于浓郁的民族气息。特别在

美术方面成就最高,在影片中引入了多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国产动画电影在改编与创作过程中,极力体现其独特的意味美,并在片中融入浓浓的道德美,表现出与迪斯尼动画电影完全不同的美学风格。第三章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谈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原因。通常,观众总是在形式美的感召下来观赏作品。从总体上看,具有民族文化艺术根基的作品别具魅力。我国动画艺术家在“探民族形式之风”的过程中,运用中国戏剧、国画、皮影窗花、民乐等传统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语汇为国产动画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第四章论述了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我们常说一种风格的形成是由它所在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而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传统文化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954 【目录】:绪论11-25一、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11-12二、动画艺术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12-14三、动画电影艺术的独特性14-17四、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及其发展概况17-25第一章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平面设计作品中各种基本元素,接着分析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所具备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方法。该文给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以提升视觉审美元素的运用效果,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视觉元素的合理使用不但能提升设计作品的审美效果,而且能保证作品的经济性,让作品实现创新。色彩、文字、图形等元素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审美元素。设计师在设计中要重视审美元素的组合,这样可以更直接地呈现商品自身的价值,给消费者带来视觉冲击,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实现推广与营销。 一、平面设计构成元素 1.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而且其作用和效果也非常明显。图形主要由点、线、面组成。点是线和面的起

点,点的表现形式也是图形中最基础的部分。图形需要清楚地显示出设计中的重点。 2.文字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想合理地对文字进行处理,就要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与背景,要根据文字的内容与颜色、图形等进行结合,这样可以让文字表达变得更丰富,其审美价值也会变得更高。 3.色彩 色彩可以让平面设计变得更有魅力,吸引力更强,从而让图形和文字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更贴近产品定位,使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到其中的含义。 二、在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应用优势 1.提高设计作品的经济性 现阶段,大部分商业设计都会涉及平面设计,而经济性是商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为了让整个设计作品更具商业特点,提升自身的经济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美学概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 “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 结论: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 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秩序、明确和匀称)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物质溢出精神 古典型:希腊雕刻。内容和形式契合。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