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_省略_影响_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_詹浩勇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_省略_影响_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_詹浩勇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_省略_影响_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_詹浩勇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_省略_影响_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_詹浩勇

一、引言

当前,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着高端不足和低端锁定的双重困境,关键问题在于:一方面,西部缺乏驱动传统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创新升级的关键要素禀赋;另一方面,西部在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如果不注意产业转型升级,将重走传统工业化弯路。因而,探索优化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需从如下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推进分工深化,即通过价值链重组,促使制造企业专注最具优势的核心环节,并将不擅长的业务外包,分享价值链条延长迂回带来的分工收益;二是打造竞争要素升级版,逐步摆脱以自然资源、廉价劳动等低端要素参与竞争的现状,围绕分工深化发掘和培育知识、信息、交易平台等高端生产要素,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基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詹浩勇,冯金丽

(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西部地区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加强城市间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先进服务要素集聚创造良好的区位环境,从而增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利作用。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转型升级;集群式价值网络;空间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16)04-0102-08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Western China

——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ZHAN Hao-yong,FENG Jin-li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 Guangxi545006,China)Abstract:Through leading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s well as consequent reconfiguration of cluster value networks,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can promote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y lowering trade cost and increasing specialization level of manufacturing.The empirical analysis are based on spatial panels test and inter-region comparison with data of Chinese cities during 2006-2012.In Western China,agglomeration of commerce and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local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agglomer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shows no such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and then both of the impact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Eastern China.In addition,agglomeration of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producer services contains no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across cities in Western China,while agglomer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enjoys considerably positive effects of spatial spillover in Eastern China.Some policy proposal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Cluster value networks;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JY062)。

作者简介:詹浩勇(1974-),男,广西南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冯金丽(1978-),女,湖北鄂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优化研究。

础;三是形成产业升级新兴驱动核,利用集聚经济这一国家和区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工具,努力推动高端生产要素空间集聚,获取规模报酬递增,营造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分工深化过程中生发的新型服务要素而形成,补充或替代制造业内部服务职能,为制造业提供关键性中间品投入,从而提升制造活动及其产出的质量和效率,价值创造空间广阔,产业关联度强。同时,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显著在区域和城市集聚,日益成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驱动核。通过促进分工深化、塑造高端要素来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的战略切入点。那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实证揭示和评析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溢出效应的整体态势及短板因素,对于从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维度,探讨优化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早期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文献研究主要探讨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以及与区域或城市空间重构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服务经济迅猛崛起,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影响研究日益得到重视。

1.国外研究现状

藤田昌久、蒂斯(2004)在其研究中开创性地将中心—外围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结合起来,揭示了从事创新的研发部门空间集聚,以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种类为桥梁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1]。Eswaran&Kotwal(2002)以意大利商务服务业为例展开论述,文章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区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不难看出,厘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是探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外溢作用的枢纽,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在这方面,Simmie&Strambach(2006)的研究成果以德国和英国若干城市为例,指出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及其背后的知识分工,不同程度地强化了本地制造业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3]。Macpherson(2008)通过对美国仪器制造业向三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寻源购买创新性服务的长期调研,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与临近城市服务业集聚的跨区域溢出呈现显著相关关系[4]。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制造业努力摆脱大而不强、产业竞争力弱等劣势,实现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下,国内部分学者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也展开了研究。

一是利用实证工具,寻找中国情境下的经验证据。顾乃华(2011)在其研究中使用多层次线性模型,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层面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宣烨(2012)、盛丰(2014)的研究成果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交易成本缩减效应、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等机制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及产业升级。同时,他们还基于全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调研城市所在地及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赵婷、赵伟(2014)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对象,实证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创新的关系,发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不仅具有对本地制造业创新的溢出效应,而且还对其他地区制造业施加了正向的跨区域创新效应。

二是利用规范分析,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或作用机理。刘奕、夏杰长(2010)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案例切入进行研究,提出以发展商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集群拉动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对策。詹浩勇(2014)则基于组织间资源互动的理论视角,在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框架下阐述了商贸流通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3.研究述评

(1)研究不足

综观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基于中国情境的实证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首先,现有文献在指标数据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瑕疵,它们大多采用工业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非制造业指标,或制造业创新产出等单一指标来衡量制造业升级,但由于不同区域或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使得研究结论不能反映制造业的客观规律,从而不够可靠。而且,既有研究成果也未能更全面地反映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其次,前述文献缺乏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内在机制的区分和剖析,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值得重点探讨的内容。文章认为,从服务职能及其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方式的异质性出发,不仅能细致地理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还有望为不同区域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制定并实施更切实际、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业集聚政策提供引导。当前,有关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专门研究仍十分缺乏,上述研究路径的改进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无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新视角

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及制造业内部服务职能重要性、复杂性、多样性的发展变化,生产性服务业逐步从制造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并发展起来。这些独立的中间服务部门及其产出构成了制造业部门的关键外部资源,拓展或优化了制造业“企业家”所能注意并可利用的生产可能性即生产性机会[5]。换句话说,生产性服务业日益成为制造业价值创造的内核和发动机。再加上,迈克尔·波特(2002)在其研究中对制造业企业内部价值链活动的划分,为我们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性类别提出了有益的分析视角。在他看来,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强化客户价值的一系列价值链竞争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性活动,包括生产制造、运输、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另一类是支持性活动,包括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采购及财务企划等基础建设[6]。与上述价值链环节外部化相对应,则形成了两种典型类别的生产性服务业:一种是商贸流通业,即媒介制造业商品传递、转移和交换的服务部门;另一种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即为制造业生产和输送过程知识的服务部门。而在空间集聚范式下,商贸流通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分别与制造业在相应地域

范围内构建了不同类型的集群式价值网络。于是,依托集聚区商贸流通业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持续带动集群式价值网络重构,并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

循此思路,文章将阐发一个诠释集群式价值网络联系互动的统一分析框架,探寻代表性类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并利用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部分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效应的整体现状和短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

1.商贸流通业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传统制造业价值链一部分基本性活动分离外包形成了独立的商贸流通业,如商务贸易、批发零售、物流、会展、维修维护服务等,它们转而以关系型嵌入的方式从外部为制造业提供服务[7]。具体而言,商贸流通业通过专门媒介制造业上游投入品、中间产品和最终制成品的空间移动,组织了供应网链。近年来,商贸流通业表现出向城市及其核心区、区域性交通节点、制造业园区集聚的显著特征,其所形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群体组合,实质上就是与制造业在本地或广域范围内构建了集群式供应链网络。作为该网络的“服务核”,商贸流通业集聚区内细分服务行业、业态或企业间由于空间邻近所发生的竞争与合作,恰好透视出集群式供应链网络的不同竞合关系。这使商贸流通企业能够突破集聚收益的固有边界,实现与制造业的良性资源互动和组织间网络重构,从而降低制造业部门原料和产品的空间转移和交接成本,文章中将其称之为制造业贸易成本。以此为联结点,制造商得以挖掘并回应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创新生产性机会而实现转型升级。

(1)竞争影响

其一,在竞争战略单位从企业个体演变为供应链的现实背景下,供应链通过及时发现和获取终端需求信息,供给高效的配送和分销服务,降低运输和渠道成本,能够实现链条整体的竞争优势。进而,集聚的商贸流通业为尽可能在生产或消费集散地拓展或巩固市场展开有力竞争,促使其与所在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围绕捕捉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来强化相互信任和依赖,以构建低成本销售服务渠道为基点,“倒逼”制造业升级。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策动周边小商品制造业集群升级就是显著的例证。

其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依托掌控关键知识、先进技术、交易平台和运行规则等核心资源,承担系统集成商的角色,组织构建供应网络。这进一步深化了集群式供应链网络的竞争态势,要求参与竞争的系统集成商必须不断敏锐地探寻如何以更低的贸易成本助推其网络中的供应链实现价值,那么制造业也就有可能在供应网络重构中实现转型升级。例如,近年来大型电商与大型零售商分别通过“虚实”,即网上网下两条路径在大中型城市形成集聚,并促使各自主导的供应网络展开激烈竞争。在大型电商主导的线上供应网络暂时占据了满足消费者对于获取商品信息和便捷交易需求的低成本优势的背景下,当前部分大型传统零售商正通过转型线上到线下模式(O2O)主导供应网络重构以扭转不利的竞争形势。线上线下融合将互联网挖掘消费者偏好的大数据和实体店的顾客体验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降低制造商贸易成本,有利于制造商精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生产大规模定制化产品[8],构建云型升级能力。

(2)合作影响

由商贸流通业集聚引领构成的集群式供应链网络还蕴含着跨链协作的充分需求,共同应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跨链协作的重要基础在于依托商贸流通企业的密切合作来增强网络价值链系统集成能力,进而在引导供应网链重构中推动制造业向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例如,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针对区域甘蔗糖蜜供应链缺乏公开的市场信息、公平的市场价格和便利的交易组织等问题,整合糖蜜贸易商、物流商、制造商的商品流、服务流,推出基于循环利用资源的糖蜜电子交易品种,促进了糖蜜供应链的跨链协作,打通了糖蜜流通渠道,激励化工、制糖企业以更低的贸易成本循环利用资源,促进区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商贸流通业集聚所导致的竞争与合作引发集群式供应链网络不断重构,优化物质产品的转移和配送过程,降低制造业贸易成本,拓展制造业生产性机会集合的边界,拉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反过来,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对商贸流通业集聚竞合模式多样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地强化其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进一步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随着价值创造要素从物质、资本等有形要素显著延伸到了知识、信息等无形要素,社会生产的细化分工及价值整合也逐渐被提升到了知识层面[9]。构建并融入以知识为主导的价值网络分工日益成为当今制造业价值创造和整合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作用机理突出表现为:知识工作商品化,即通过将知识型服务参数和内容标准化、模块化,以及与特定产业或产品用途相分离,制造业可将内部支持性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财务企划、运营管理等分离外包,从而衍生了研发服务、软件开发、工程服务、管理咨询、金融财富等独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1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聚焦于过程创新及通用目的知识与技术的生产,并结构性嵌入制造业价值链中,提供高智力附加值的中间产品或服务。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同样表现出明确的空间集中特征,它既可与制造业邻近形成协同式集聚,也很显著地在集聚经济圈的大都市及其中央商务区独立集聚。在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不仅成为集聚高技能性、高创新性知识服务要素的空间组织形态,还协同本地及周边城市制造业形成了集群式知识型价值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知识与物质生产要素交织发展的价值网络中,知识生产要素和独立的知识生产部门逐渐成为价值网络的结构主导。那么,为追求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知识型服务企业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将通过竞争与合作,加快和优化通用性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持续引领集群式知识型价

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从而帮助制造业企业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进产品附加价值,改进管理流程,汇聚市场大数据信息等等,文章将如上所述的经济绩效概括称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提升。以此为联结点,制造商得以逐步蓄积知识、技术和信息等高端要素,发掘和利用新的生产性机会,实现转型升级。

(1)竞争影响

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区内,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企业之间会形成激烈竞争。作为制造业客户的“智力核”,知识型服务企业唯有与传统制造商共同回应提升所在知识型价值网链竞争优势的诉求,才能在集聚竞争中胜出。否则,将会由于服务产品的高通用性、低专用性而面临被竞争对手替代、淘汰的威胁。因此,集聚范式下的知识型服务企业会特别注意围绕制造商技术、管理需求乃至商业模式的持续变化而逆向学习,在打造高效、优质、可信、守诺的服务外包关系基础上,提供规划、研发、咨询乃至标准制定等一揽子服务,为不断优化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结构创造新的生产性机会。

(2)合作影响

知识型服务显著的通用特性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也极大地激励着集群式知识型价值网络中的系统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充分合作来实现重要的知识创新。以空间集聚为条件,通过长期的面对面接触、缄默知识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高技能知识型劳动力的共享流动及知识的信息化传播等途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区内汇聚形成了一个合作创新的知识资源库,有利于系统集成商整合模块知识并加速系统知识的创新和积累,从而在引发集群式知识型价值网络重构的过程中拓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空间。

例如,集聚在高技术制造业园区的科技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压力下,与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密切合作,在解决科技型制造企业未来成长性评估、无形资产抵押担保等“痛点”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开发适合新兴中小制造企业快速成长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11],以金融知识更新为突破口重构本网络的竞争优势,同时促进制造业向高新端升级。

又如,集聚在经济圈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金融机构创新合作模式,涌现了一批金融垂直搜索互联网平台,它们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推荐技术,将复杂的、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信息集成并转化成可供搜索和比价的标准化信息,推动了区域及更广空间范围内不同投融资网络间的协作与融合,使大批金融机构及中小微制造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缓解,达成金融产品和客户的撮合匹配,从而为更好地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连接红利。

综上所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所导致的竞争与合作引发集群式知识型价值网络不断重构,加速了通用性过程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为纽带增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智力含量和附加价值,从而创造更多的生产性机会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又对知识型服务带来了更高层次的多样化需求,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深入延续提供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循环累积因果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四、实证检验

1.样本与变量说明

城市是二、三产业协同动态演变的主要空间载体,因而本研究以城市为单元探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在考虑城市制造业数据可得性的前提下,选取22个西部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城市主要包括西部超(特)大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工业城市等具有典型性的代表城市,它们在产业基础和区位要素方面已具备了通过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潜力。同时,文章还选取了33个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东部地级以上城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以期通过与国内先行区域的比较,更好地揭示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存不足和优化方向。

文章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的制造业及其细分二位数行业(C13—43)为研究对象。而根据前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代表性类别的划分,实证研究中的商贸流通业包含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及金融服务业。

文章研究时间跨度为2006-2012年,在该样本时期内,我国开始矫正世纪之交以来片面追求的“重化工业化”等观念[12],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外影响下启动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准自然实验”环境,以辨析不同区域和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异质性效应。对实证分析的各变量说明如下:

(1)被解释变量

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产业工具效用和价值实质间内在关系的再调整,是产业创新能力的再释放,其内涵丰富且不断演变,不仅指通过递进式创新和跨越式创新实现物质生产过程的技术进步,还日益彰显出绿色化的产业发展取向[13]。因而,单一的比率指标并不适合测度制造业转型升级。文章从制造业结图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商贸流通业集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

获取和强化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竞争与合作

集群式知识型

价值网络重构

降低制造业

贸易成本

制造业转型升级

集群式供应链

网络重构

提高制造业

专业化水平

构高度化和价值链高度化两个维度综合构建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来表征被解释变量。

第一,制造业结构高度化指标。它主要反映的是由制造业主导产业不断更替升级而形成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经由资本密集型并朝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密集型为主攀升,该指标可评价制造业升级的累积效果或跨越式创新绩效。在马珩(2012)的研究基础上,文章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构造了综合反映城市制造业结构与各种要素密集行业典型状态接近程度的制造业结构高度化指标S it(i为城市,t为年份)。设P L、P C、P I分别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a L(1,0,0)、a C(0,1,0)、a I(0,0,1)分别为三种典型的制造业结构,继而使用欧氏距离R L、R C、R I 测度城市制造业结构与各种要素密集行业典型结构的接近程度,有:

R L=1-[(P L-1)2+(P C-0)2+(P I-0)2]1/2/2

姨(1)R C=1-[(P L-0)2+(P C-1)2+(P I-0)2]1/2/2

姨(2)R I=1-[(P L-0)2+(P C-0)2+(P I-1)2]1/2/2

姨(3)由此,设S it'=3R Iit+2R Cit+R Lit,式中权重值设置的含义为:制造业结构越接近技术密集型则结构越优。进一步对该指标做归一化处理,并解决其值较小的问题,确定制造业结构高度化指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S it=S it'

∑∑S it'

×NT

其中N、T分别代表城市单元数和年份数。S it的均值为1。

第二,制造业价值链高度化指标。它反映制造企业向研发、品牌、终端渠道等高端环节攀升而改变自身在价值链的位置,或是通过加工程度高度化提升制造加工环节的附加值与技术、产品结构素质。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研究在制造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价值链高度化指标V it(i为城市,t为年份)。设制造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指标为V'Rit、V'Pit,并将上述唯一的逆向指标即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转化为正向指标V'Eit,进而对这些指标作归一化处理,使之均值为1,计算可得:

V it=V it'

∑∑V it'

×NT

其中N、T分别为城市单元数和年份数。以此确定制造业价值链高度化指标V it=0.4V Rit+0.3V Pit+0.3V Eit。

第三,将上述两类指标合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标MTU it。考虑到西部和东部城市具有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特征、产业结构基础和区位环境,故其制造业转型升级各自的目标和内涵也会有所区别:后发的西部城市重在产业内升级,即不断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先发的东部城市重在产业间升级,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14]。因此,文章对西部、东部城市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价值链高度化指标的权重予以差别化设置,结果得到:西部城市MTU it=0.4S it+0.6V it,东部城市MTU it=0.6S it+0.4V it。

(2)核心解释变量

文章的核心解释变量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综合考量研究的数据可得性和行业分类等因素,文章采用基于从业人数的区位熵指标表征各城市商贸流通业(AGCC it)、知识密集型服务业(AGKIS it)的集聚水平。

(3)控制变量

为尽量消除回归方程的内生性,文章对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关,同时又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以捕捉不同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差异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

第一,知识密集度(KI)。城市知识密集度不仅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键因素,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它一般体现为人力资本或创意阶层在区域空间分布的水平,反映新知识、新模式和新技术涌现的潜力。文章以城市每万人拥有的高校专任教师数的对数衡量该变量。

第二,信息化水平(INF)。信息化可推动制造业在以终端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牵引下向柔性化制造和大规模客户化定制不断攀升。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有赖于获得更低的信息成本,许多生产性服务特别是知识型服务通过大量信息输入生产出来,并经由日趋先进的信息网络远距离进行知识型服务的传输与贸易。文章选取城市每万人拥有的互联网户数作为衡量指标。

第三,交通基础设施(TRA)。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内部空间单元物质流动的重要连接纽带,更是运送、集散制造业原料和产品的硬件载体,因此它不仅会影响商贸流通业等主要类别服务业的集聚,还为本地及周边制造业升级开辟更广的市场空间。本研究采用各城市人均货运总量的对数作为该变量的测度指标。

第四,外商直接投资(FDI)。一方面,跨国公司尤其是领导型国际企业的进入能够显著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刺激对高端服务的外包需求,从而促进当地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集聚。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也通过技术溢出等途径拉动了当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文章以城市工业总产值中的外资企业产值占比对此进行表征。

上述各类变量的原始数据主要从样本期各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直接获取或整理而得。对于少量城市个别年份缺失的数据,笔者做了插值处理。由于纳入计量检验的指标大多为比例值,故无需平减。对计算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时使用的制造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文章以2005年为基期,以各城市所在省份的消费价格指数为平减指数进行了平减,各省消费价格指数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2.实证模型设定和检验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在区位上趋近于制造业从而在城市内部形成协同式集聚,也可以基于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制造业外围”的分离式集聚,即生产性服务业不邻近制造业而选择在周边知识、技术、人才分布密集的大中型城市集聚[15]。于是,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还会呈现出对周边城市制造业的空间溢出效应。这样一来,基于各城市单元均质性假

表3西部与东部的SDM模型检验结果

变量

西部

东部时期和地区双固定效应模型

时期固定、地区随机效应模型时期和地区双固定效应模型时期固定、

地区随机

效应模型Wald-lag 6.83428.4345 6.51980.4394LR-lag 8.357-8.0255-Wald-err 13.7046**12.952**12.4799*11.0381*LR-err 14.8874**-13.9086**-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

定及其数据无关联的普通面板计量模型已不再适用,而需采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文章分别利用西部、东部样本城市的地理中心距离,构建起它们各自的空间权重矩阵W ={w ij },其中:

w ij =

1/d ij

,i ≠j 0,i=≠j

d ij 表示两个城市i 、j 之间地理中心的距离。

文章运用MatlabR(2013)的研究成果,并借鉴Elhorst(2014)的文章中关于空间面板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16],从三个方面逐次检验设定模型:

(1)空间效应检验

空间效应分为空间自回归效应和空间残差自相关效应两种。根据普通面板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构造LMlag 、Robust-LMlag 或LMerr 、Robust-LMerr 统计量,运用LM检验和Robust-LM (稳健性LM)检验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这两种检验方法的原假设均是不存在空间自回归效应或空间残差自相关效应,若拒绝原假设,则表明存在相应的空间效应,反之则是不存在的。

由表1(空间效应检验结果)中的LM及Robust-LM的检验结果可看出,在不考虑空间效应的四种普通面板模型中,当显著性水平低于10%时,西部和东部城市的LM及Robust-LM统计量均显著,因此两大区域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应采用空间面板模型。

(2)空间面板模型具体形式检验空间面板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SAR):y it =δN

j =1Σw ij y jt +α+x it β+εit

(4)

空间误差模型(SEM):y it =α+x it β+μit ,μit =ρN

j =1Σw ij μjt +εit

(5)

空间杜宾模型(SDM):y it =δN

j =1

Σw ij y jt +α+x it β+θN

j =1

Σw ij x jt +εit

(6)其中,y jt 为第i 个城市第t 期的观测值,w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W 第i 行第j 列元素,x it 为含有K 个解释变量的行向量,β、θ为K 维列向量,εit =i.i.d.N (0,σ2

ε)。

对于模型(6),用Wald检验和LR检验分别检验以下假设:假设1:H 0∶θ=0;H 1∶θ≠0假设2:H 0'∶θ+δβ=0;H 1'∶θ+δβ≠0

假设1是对SAR模型的检验,分别构造Wald-lag和LR-lag统计量,若接受原假设,则表明适宜采用SAR模型,反之则不适合;假设2是对SEM模型的检验,分别构造Wald-err和LR-err统计量,若接受原假设,则表明适宜采用SEM模型,反之则不适合;若同时拒绝假设1和假设2的原假设,则表明应采用SDM模型。

考虑到以上三种模型都可能存在地区(时期)的非固定、固定和随机效应的情况,为了使在确定模型具体形式时的比较选择更加明确,在进行Wald检验及LR检验之前,运用地区固定效应模型和时期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构造LR统计量来排除或接受非固定效应模型,其检验的原假设为不存在地区(时期)固定效应。表2给出了各检验的统计量值和P值,可以看出西部和东部的地区、时期固定效应检验均拒绝原假设,表明地区、时期的非固定效应模型均被否定。另外,由于本研究中的样本时期是2006-2012年,并非随机抽取,因此不存在时期随

机效应;而城市的选择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无

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城市,则有可能存在地区随机效应。所以可以选择的应该是时期和地区双固定模型和时期固定、地区随机的随机效应模型。

表3是在时期固定、地区固定或随机的条件下,对是否选择SDM模型的检验结果,其中第1、3列是基于时期和地区双固定SDM模型的Wald和LR统计量,第2、4列是基于时期固定、地区随机SDM模型的Wald统计量。表3的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中,

西部和东部的Wald-err和LR-err统计量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Wald-lag和LR-lag统计量均不显著;随机效应模型中也显示出Wald-lag统计量不显著,而Wald-err统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此拒绝SEM、SDM模型,接受

SAR模型。

(3)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

型检验

由上一步的检验可知,西部

和东部均应采用

SAR模型。但具体是采用地区固定效应还是地区随机效应模型,还需最后采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其检验的原假设是存在地区随机效应。表4给出了时期和地区双固定效应模型及时期固定、地区随机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以及Hausman统计量值。

LMlag 14.4261***11.0464*** 3.6854* 4.843**9.891***19.586***6.4577**6.7291***Robust-LMlag

10.358***21.5391***5.6831**4.3587**9.0714***18.837*** 3.4137* 5.0000**

LMerr 10.4808*** 3.1529* 4.2955* 5.0035** 5.3276**8.9314***6.1148**6.7582***Robust-LMerr

6.4127**13.6456** 6.2933**4.5191** 4.5080**8.1823*** 3.0708* 5.0291**

混合回归地区固定

效应

时期固定效应时期和地区双固定效应混合回归地区固定

效应

时期固定效应时期和地

区双固定

效应

变量

西部

东部

表1空间效应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以下各表均相同。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

表2时期和地区固定效应检验结果

区域

检验类别LR 统计量自由度P 值

西部

时期固定效应检验37.801***

70.0000地区固定效应检验64.1391***220.0000东部

时期固定效应检验47.6353***70.0000地区固定效应检验112.0641***330.0000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

表4SAR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

变量

西部东部

时期和地

区双固定

效应模型

时期固

定、地区

随机效应

模型

时期和地

区双固定

效应模型

时期固

定、地区

随机效应

模型

AGCC-0.01610.084*-0.31940.0961* AGKIS-0.03150.01090.04390.08** KI-0.1249-0.07510.0811-0.146** INF0.1755-0.0722-0.151-0.0125 TRA-0.12010.1602***0.0081510.1556*** FDI-0.8275*0.27980.1712650.1442 W*MTU-0.08060.743***-0.08910.5630***准-0.4666***-0.5328*** R20.54620.37520.56390.4033 corr20.03490.01670.05110.1835

Hausman 检验

自由度77 H统计值7.27 5.2786 P值0.40130.626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

由表4中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因此西部和东部均采用时期固定、地区随机的SAR模型。

3.实证结果讨论

(1)西部模型主要回归结果

西部城市商贸流通业集聚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具

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作用不显著。表4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西部城市商贸流通业集聚度系数为0.084,显著;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度系数为0.0109,但不显著。这表明当前阶段西部城市主要通过商贸流通业集聚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带动制造业升级,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虽也体现出提升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正向效应,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西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表4中,交通基础设施的系数为0.160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是促进其制造业升级的直接因素,还间接为商贸流通业集聚降低制造业贸易成本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西部城市制造业升级与周边城市制造业升级显著相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W*MTU的系数显著,为0.743,这说明西部城市间的制造业升级存在正向的联动效应。

(2)与东部的进一步比较

西部与东部城市不同代表性类别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存在差异。

第一,西部只有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有促进作用,系数为0.084;而东部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也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系数为0.0961,西部比东部的作用弱。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集聚服务要素的区位禀赋角度进行审视,集聚商贸流通业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城市推动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坚持的基本着力点;而与东部地区的代表城市相比,西部城市还缺乏大型零售商、大型电商、大型专业市场和第四方物流商等商贸流通类系统集成商,对集聚竞合模式创新与供应网链重构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有待加强。

第二,西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虽显示出对本地制造业升级的一定积极影响,但却并不显著,而东部城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该项作用显著为正,系数为0.08。这与西部知识型服务工作外包发展滞后,知识型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小,缺少品牌的知识型服务业集群有关,体现出当前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短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地理格局演变呈现出一个重要的转折性趋势:依托本地丰富的高技能、低成本知识型劳动力,后发区域愈加得到先发区域知识型服务发包方的重视,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新中枢。事实上,西部城市不仅拥有培养知识型服务人才的有利资源,具备知识型服务人才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而且部分核心城市如重庆、西安、成都、南宁也积累了良好的知识型服务业集群发展基础。这为西部地区更大规模地参与知识分工,通过集聚知识型服务业从而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第三,从时期固定、地区随机的SAR模型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与西部一样,东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对制造业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弱于西部,这说明经济后发区域交通发达程度的改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边际贡献更大。但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均未体现出理论预期。一是对于知识密集度的作用,西部不显著,东部则展现出对制造业升级负向的影响。这与文章所选取的高校教师代理指标可能不够恰当有关,也透视出我国城市蓄积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还无法顺利转化为满足产业升级动态需求的服务能力。结合东部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作用还可看出,静态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只有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网络,才能在市场浪潮中有效锤炼知识生产和运用能力,发挥出对制造业应有的积极作用。二是对于信息化水平的作用,西部和东部均不显著。这与我国企业利用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有关。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虽通过互联网设施创设了平台,集聚了大批社群消费者,但还未能积极而广泛地使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挖掘和汇聚顾客的碎片化信息来实现大规模客户化定制,影响了制造业升级的速度。三是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西部和东部城市虽体现出对制造业升级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却并不显著。原因在于我国引进的FDI多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特征明显,难以对制造业产生较大的技术溢出。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弱于东部。基于表4中SAR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利用MatlabR2013进一步测算出西部和东部城市各解释变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如表5所示。

可以看到,西部和东部城市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仅局限于本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西部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其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不显著,东部城市则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这一

结果为认识不同类别

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

效应的异质性提供了

新的证据。众所周

知,和制造业贸易类

似,当一个地方生产

的服务超过本地的需

求而销售到外地,便

产生了服务贸易,并

表5西部与东部回归各解释变量

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

出效应比较

西部东部

空间溢

出效应

系数P值系数P值

AGCC0.23660.12320.11810.1269

AGKIS0.02860.90210.0990*0.0610

KI-0.22770.2354-0.1814**0.0440

INF-0.14600.7355-0.01230.9217

TRA0.4493***0.00270.1944***0.0001

FDI0.78700.38770.17290.1955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需要付出跨越城市的服务贸易成本,它会抵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的部分收益[17]。从产业属性上说,商贸流通业媒介有形的商品流,主要依靠交通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实现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无形的知识流,主要依靠信息网络设施为制造业实现服务。两者相比较,前者的服务贸易成本通常高于后者,从而限制了商贸流通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空间溢出;与之对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更容易在克服贸易成本的情况下获取集中布局的收益,扩大可贸易服务的市场范围,从而形成较强的空间溢出。因此,商贸流通业集聚在西部和东部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在东部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西部却不显著,原因在于西部知识型服务业的总体服务能力还比较弱,不仅无法满足本地制造业的服务需求,更缺乏跨区域溢出的能力。可见,提升西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努力方向。此外,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比东部更强,凸显出改善交通条件有利于从整体上拉动西部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五、政策启示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研究结论对于西部地区进一步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如下政策启示:其一,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一是合理制定扶持政策,在西部城市培育或引进一批融合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商贸流通类新兴系统集成商,更好地组织和协调集群式供应链网络不断重构,增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二是以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工业城市为主要空间载体,积极融入国家价值链,构建与东部的新型产业协作,努力承接东部知识型服务企业或服务外包项目,弥补当前西部难以源发产生对知识型服务大量需求的不足,并通过培养和输送大批高技能、低成本的知识型劳动力,深入推动知识型服务业更大规模的集聚,从而优化竞合效应,带动集群式知识型价值网络不断重构,为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其二,加强城市间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依托集聚经济圈建设,着力构建西部省内、省际城市间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合理集聚的长效合作与协调磋商机制,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龙头、重要工业城市为节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格局,努力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强化空间溢出,增进城市联动,提升核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对周边中小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其三,为先进服务要素集聚创造良好的区位环境。西部应进一步改善城市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努力促进先进信息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通过构建城市或城市群虚拟商圈、虚拟创新集群等途径,切实降低生产性服务的贸易成本,并为制造业实现大规模客户化定制传递精准的个性化顾客信息。注重营造城市的多样、便利和宽容氛围,打造有利于知识创新、传播及有效融入产业集聚发展的适宜环境。努力引导和推动技术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外包服务工作,拓宽积累高端服务要素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藤田昌久,雅克·弗朗科斯·蒂斯著,刘峰等译.集聚经济学——

—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M].刘峰等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06-515.

[2]Eswaran,M.,Kotwal,A.Theroleoftheservicesectorin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2,68(2):401-420.

[3]Simmie,J.,Strambach,S.ThecontributionofKIBStoinnovationincities:Anevolutionaryandinstitutionalperspective[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6,10(5):26-40.

[4]Macpherson,A.Producerserviceslinkagesandindustrialinnovation:res-ultsofatwelve-yeartrackingstudyofNewYorkStatemanufacturers[J].GrowthandChange,2008,39(1):1-23.

[5]Penrose,E.T.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M].Oxford:BasilBla-ckwell,1959:31.

[6]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9.

[7]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8]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9]王树祥,张明玉,郭琦.价值网络演变与企业网络结构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4(3):93-106.

[10]Manning,S.Newsiliconvalleysoranewspecies?Commoditizationofknowledgeworkandtheriseofknowledgeservicesclusters[J].ResearchPolicy,2013,42:379-390.

[11]罗琼.如何给企业的未来定价“天使”银行来了[N].南方周末,2012-11-1(C18).

[12]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09.

[13]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9):51-64.

[14]詹浩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139.

[15]席强敏,陈曦,李国平.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研究——

—以工业效率提升为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15(2):18-30.

[16]Elhorst,J.P.Matlabsoftwareforspatialpanels[J].InternationalRegionalScienceReview,2014,37(3):389-405.

[17]高翔,龙小宁,杨广亮.交通基础设施与服务业发展——

—来自县级高速公路和第二次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5(8):81-96.

(责任编辑:Tian Yuan)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的六大趋势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六大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趋势1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产业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在43%左右。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经营呈现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越来

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许多跨国公司制造商的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企业。 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是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服务业转型升级是什么意思

[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服务业转型升级是什么意思 一、围绕“四位一体”,着力打造沿江大物流以xx港为龙头,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码头、仓储、加工、贸易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将xx港打造成国际物流节点及区域物流中心,使物流业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0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物流营业收入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1.加快港口开发建设。以新港、八圩作业区为重点,围绕“粮油、木材、金属材料、石化能源、农资”五大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并加快建设码头泊位。采用先进适用的港口装备和技术,改善作业条件,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港口设施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努力将xx港打造成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资源性大港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2.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依托港口五大基地,发挥港口大宗散货吞吐优势,建设以“四位一体”为要素、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园区,实现从单一的中转仓储型基地向商贸型、综合型现代物流基地转变。重点规划建设:新港园区的粮油、木材、钢材、能源石化、农资物流园区,江阴-xx园区的港口公共物流园区、六圩港拓浚后商贸物流区。加大独立口岸申报力度,全力开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上争筹建工作,充分利用保税物流园区政策优势,提高三江现代物流中心集聚效应。3.加快物流中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行政、商务、货运、仓储等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商务贸易、代理中介、研发中心、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及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商贸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咨询、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为入驻企业及来往客户提供现代化、高水平、多功能服务。建立货运配载中心,实现园区多式联运,形成一条信息畅通、货畅其流、运作高效的物流运输链。大力营造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总部经济若干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和培育船用钢板、木材、煤炭销售、结算中心等职能型经济总部,打造具有xx特色的港口“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提高现代港口物流业综合服务水平。 4.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三江现代物流有限公司为主体,通过“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参股为辅”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覆盖港区、园区生产流通和仓储中转物流企业,集“行政服务、电子口岸、信息发布、商品交易、运输配载、仓储管理、平台展示、设施跟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地方通关、物流、贸易管理和信息服务等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二、依托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城郊大市场 1.规划专业市场发展区域。将专业市场的发展区域重点放在开发区城郊。这些区域交通便利,制造业集中,人流、物流较为密集,且土地价格相对较低,是发展市场的理想场所。在发展方向上,一是依托港口货源优势,积极发展各类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加速形成有形市场,拓展大宗散货交易及贸易功能。二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船舶配件、标准件、建材等一批“有根”产品交易市场,实现与制造业的互相融合、共同发展。(1)开发区总部,依托港口货源,加快建设粮食、钢材、木材、能源(煤炭)等交易中心。以粮食、特色冶金、木材等产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专业特色经营,带动中小流通贸易企业发展,打造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区域性临港物流商贸集聚区。(2)城南园区,以百富绅为重点,全力打造建材、装饰、家居板块。进一步拓展百富绅现有发展空间,在百富绅东侧,建设一座五星级的家具博览中心和一座商务大楼,细化市场分工,增加经营品种,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购物选择。以百富绅为核心,逐步向南延伸,汇集欣欣家居、润晖商贸及周边重要地段的商业布点,加快产业集聚。以主干道商业网点建设为重点,加快沿线商业开发,形成便民服务、餐饮娱乐、物流配送等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3)城北园区,加大对嘉亿钢材市场改造力度,扩展区域,优化环境,完善仓储、装卸、加工等配套设施,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度,力争2015年市场交易额达100亿元。依托紧固件产业园,构建交易平台,完善市场功能,着力打造苏中较有影响力的标准件生产、交易基地,力争2015年市场交易额达2亿元。以目前我市经营汽车摩托车规模最大的企业迅达公司为中心,集聚华联、恒力等汽摩经营企业,建设汽车摩托车市场,形成汽摩“交易、维修、配件、装璜”

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支撑

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支撑 发展服务业不等于产业空心化(热点辨析) 刘志彪 《人民日报》(2016年07月24日05 版)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过度侧重金融和房地产业发展,出现了产业空心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脱离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离开服务实体经济和民众生活的根本点,进入了自我扩张和自我循环的非良性发展轨道,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和金融危机。2015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达到50.5%,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业之一,还将继续发展。加之沿海发达地区某些传统产业因要素成本上升而外迁,有人担心我国会不会也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实际上,只要我国服务业发展以制造业为坚实支撑,就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产业空心化是指一些国家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迅速地转移到国外,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严重失衡的状况。发展服务业要注意避免产业空心化,这一提示是必要的;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就一定会导致产业空心化,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也是相当危险的。在实际工作中持这种看法,就会使中国经济失去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窗口期。应当认识到,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地位的衰落,也不代表“去工业化”,更不等于开启了产业空心化进程。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驱使的自组织现象,是人均收入水平、需求结构提升后出现的必然结果。同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服务业门类扩大、规模增长和效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发展是现代服务部门实现技术进步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础,是释放出大量生产要素并使之加速流向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前提,是扩大国民收入规模从而为服务业提供需求的支撑条件。以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是彼此促进、良性循环的。而产业空心化的实质,是部门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被破坏,导致供求不平衡,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贸易和投资逆差加剧。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软化”,是其内在关联作用的增强,是制造业地位提升而非降低,不能把它等同于产业空心化。产业结构软化意味着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通过服务业这个中介源源不断地进入现代商品生产,成为驱动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外,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流程设计本身也可看作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里有农业科技服务,服务业通过信息、互联网技术等深度融合到物质生产之中。 向其他地区以及国外转移一般性制造业,发展更具生产率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市场和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代表着产业集聚的趋势以及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中,往往把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留在本国,而把缺乏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外包出去。这种建立在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协调功能基础上的制造业转移,并不是产业空心化,而是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过程中,从供给侧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发展,将其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动

应用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r\n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 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 、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 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 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性服务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 事务,律师事务和 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 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 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1997、2000、2002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谢家瑾讲话

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谢家瑾讲话2014-08-20 10:49:02 来源:物业管理协会中国日报 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了一天的会。七个主题发言,内容很生动,听了很受启发。两场论坛互动,十位主持人和嘉宾发言,有对相关定义的研究,企业经验的分享,不同观点的碰撞,发展前景的探讨,非常精彩,反映了行业学习研究交流的风气,这是行业的希望。 我想结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近一年来组织开展的《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课题成果(课题报告以及相关学习和参考资料,已由中物协编印成《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一书,近日出版发行,请大家关注),以及今天的会议收获,谈几个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一、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十年,物业管理在我国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发挥了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吸纳就业和加强城市管理的作用。 但客观看,行业总体还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本不断攀高。刚性成本急剧上升,税负居高不下,价格调整机制缺失,使物业服务收费与成本出现严重倒挂,相当数量的物业服务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二是经营理念总体滞后。在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环境下,一些企业对成本上涨给行业生存发展带来的困难束手无策,看不见潜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商机,没有从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等方面研究应对困难的路径,长期处于生存困境中,经营风险加剧,并引发降低服务标准和弃管小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管理方式粗放。部分企业对以推行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向和重点的绿色物业管理的意义认知不足,对通过网络技术和科技手段可以给行业带来的管理升级还看不太懂,对新能源、新产品和新工艺能带来的降耗和节支效果缺乏把握。企业人员冗繁,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低劳动力成长和高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四是从业队伍人才跟不上。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行业的运用,以及业主需求的拓展和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行业对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知晓法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行业的平均工资待遇低于城镇职工平均收入,造成薪酬待遇留不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熟练操作员工和秩序维护员,一线员工流动性日趋加大,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服务水平的保持和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传统的物业管理运作模式,劳动密集型和简单服务提供者的现状,限制了行业发展,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的经济运营和盈利空间十分狭窄,服务内容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近些年,行业在反映困难、呼吁有关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多地通过创新求变、自救自强、砥砺前行。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何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何深度融合 通过差别性税收政策,引导产业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从一般的制造加工向自主研发延伸,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过渡,通过技术升级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通过差别性税收政策,引导产业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从一般的制造加工向自主研发延伸,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过渡,通过技术升级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现实国情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互促共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

要路径。发达经济体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两条腿走路,制造业和服务业缺一不可。 从产业发展层面看,当前中美贸易冲突下,中国面临“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双重夹击。在此背景下,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突破困局的重要举措。加强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协同效应,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进一步减少产业间进入壁垒,放大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这两大产业间的融合关系?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这个领域创新异常活跃,技术在不断突破,对外产业融合态势日趋明显。随着服务业分工深化与服务创新,服务业领

域不断拓宽,服务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的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 美国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制造服务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的比重达58%,GE(通用电气)的“技术+管理+服务”模式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2/3以上。在产业边界被逐渐打破的同时,建立在信息技术细化分工基础上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二是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当前,价值链以制造为中心正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被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在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中,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处于同一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服务业特有的设计、研发、销售渠道、管理等各方面优势,以及其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有利于实现技术与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通。

浅谈现代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

浅谈现代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 摘要在新经济中,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增加制造业竞争力作用凸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 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 现在服务业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对环境损害程度很轻,对资源依赖性很低。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用现代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有利于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现代服务业对于增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营销、研发、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主导因素。因此,有效地利用服务资源是工业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另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咨询、科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将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许多企业可以把过去自己从事的一些业务活动交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去完成。业务外包可以使复杂的业务得到更专业化的操作或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合算的成本构成,使企业可以在更具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中扩大竞争优势,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上。这种变化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生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 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历史的演进雄辩地证明,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已经(发达国家)或正在(发展中国家)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已基本进入服务业带动的阶段,而后者还停留于主要由工业带动的阶段。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我国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生产生活服务领域,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经济国际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增创xx发展新优势的紧迫要求。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及趋势表现(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目前,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的说法。本研究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等改造和发展起来,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

务行业的总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过升级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二是随科技和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服务业态,如软件、互联网、IT、外包等。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具备五大基本特征,即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技术性和新兴性。我国最早“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是在xx年x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后来在xx年xx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也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随后在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xx年x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x.现代服务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首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对提高国家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现代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x%以上,成为仅次于

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

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一、采用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的原因 残差项可能存在异方差,而ML估计方法的前提是同方差,因此,当残差项存在异方差时,采用ML方法估计出的参数结果不具备稳健性。二、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方法 (一)待估参数 对于空间计量模型(以空间自回归模型为例) 假设残差项是异方差的,即 上述模型需要估计的参数有: 共计n+2个参数,存在自由度问题,难以进行参数检验。 服从自由度为r的卡方分布。如为此根据大数定律,增加了新的假设:v i 此以来,待估参数将减少为3个。 (二)参数估计方法 采用MCMC(MarkovChainMonteCarlo)参数估计思想,具体的抽样方法选择吉布斯抽样方法(Gibbssamplingapproach) 在随意给定待估参数一个初始值之后,开始生成参数的新数值,并根据新数值生成其他参数的新数值,如此往复,对每一个待估参数,将得到一组生成的数值,根据该组数值,计算其均值,即为待估参数的贝叶斯估计值。 三、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的类型 空间自回归模型far_g()

空间滞后模型(空间回归自回归混合模型)sar_g() 空间误差模型sem_g() 广义空间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sac_g() 四、贝叶斯空间模型与普通空间模型的选择标准 首先按照参数显着性,以及极大似然值,确定普通空间计量模型的具体类型,之后对于该确定的类型,再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 标准一:对普通空间计量模型的残差项做图,观察参数项是否是正态分布,若非正态分布,则考虑使用贝叶斯方法估计。 技巧:r=30的贝叶斯估计等价于普通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此时可以做出v的分布图,观察其是否基本等于1,若否,则应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 标准二:若按标准一发现存在异方差,采用贝叶斯估计后,如果参数结果与普通空间计量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则说明采用贝叶斯估计是必要的。 例1:选举投票率普通SAR与贝叶斯SAR对比: loadelect.dat; loadford.dat; y=elect(:,7)./elect(:,8); x1=elect(:,9)./elect(:,8); x2=elect(:,10)./elect(:,8); x3=elect(:,11)./elect(:,8);

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法规类别】服务 【发文字号】眉府发[2015]9号 【发布部门】眉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03.17 【实施日期】2015.03.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眉府发[2015]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单位、部门: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新审视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和定位,突出五大产业重点,强力实施五大工程,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打造服务业发展“升级版”,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确保9%,力争9.5%。 二、突出五大产业,提升发展水平

(二)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以旅游为龙头,抢抓四川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机遇,积极融入“大峨眉旅游经济区”,加快建设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目的地,确保全年旅游收入完成194亿元以上。进一步提升旅游规划,推动传统观光型旅游和以休闲度假、生态体验为主的观光度假型旅游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三苏祠、黑龙滩、彭祖山、瓦屋山、七里坪、柳江古镇、老峨山等景区,展示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生态文化、古镇文化的魅力。依托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两宋荣光”眉州大道、东坡宋城、岷东新区植物园等,积极发展眉山城市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岷江现代农业园区、天府花海仁寿观光农业园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支持市场主体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眉山“微旅游”等营销模式。大力推进“以游为主、统筹城乡”,2015年农民转变为三产经营(从业)者3.1万人。 (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业。围绕建设“全省电商第二城”,切实推进网络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业。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我市注册设立全国性、区域性或功能性总部,建设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区域分拔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研发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工业园区,重点培育集贸易、物流、融资、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电子商务园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三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提高电子商务应用率。重点抓好一批传统产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抓好眉山第二批国家信息消费城市试点,推进仁寿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建设。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达到280亿元、50亿元以上。 (四)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打造“重

生产与运营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复旦大学第二版) 要点总结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第一章导论 1.生产管理:关于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与改进。 (制造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 2.运营管理 2.1目的: 建立一个高效的生产制造系统、为企业制造有竞争力的产品。 (竞争力——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 2.2决策: 战略(长期)决策 战术(中期)决策 产品的选择与设计、设备与生产方式的选择、职务与作业的设计、厂址选择、厂区与设备的平面布置、编制定员、年度与进度计划 控制(短期)决策 生产作业计划、进度计划、质量控制、库存控制、成本控制 3.系统职能:计划、组织和控制。 4.企业管理的职能: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 (运营管理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处于基础和保证地位) 5.生产管理发展历程 科学管理——福特流水生产线——霍桑实验——管理科学—

—计算机技术与MRP ——JIT(准时化生产)、TQC(全面质量管理)、工厂自动化——服务质量和生产率——TQM(TQC)、质量保证——BPR(企业管理过程重组) ——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 6.生产管理的发展规律 (发展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科学技术的推动力) 影响因素: 外部原因——顾客需求偏好变化、技术、竞争对手、政治和法律。内部原因——产品老化、设备老化、质量指标下降、成本上升、系统内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员工士气不高。 第二章运营战略与竞争力 1.运营战略 (企业设计的一套运用自己资源的政策和计划、以支持长期竞争战略) 产品选择+ 生产能力需求计划+ 工厂设备+ 技术水平+ 协作化水平+ 劳动力计划+ 质量管理+ 生产组织 四个基本点:CQTF——成本、质量、交货速度、制造柔性 (制造柔性:企业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 两个观点:…(P30) 2.生产系统的竞争能力 ①缺乏竞争力

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

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 一、采用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的原因 残差项可能存在异方差,而ML估计方法的前提是同方差,因此,当残差项存在异方差时,采用ML方法估计出的参数结果不具备稳健性。 二、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方法 (一)待估参数 对于空间计量模型(以空间自回归模型为例) 假设残差项是异方差的,即 上述模型需要估计的参数有: 共计n+2个参数,存在自由度问题,难以进行参数检验。 为此根据大数定律,增加了新的假设:v i服从自由度为r的卡方分布。如此以来,待估参数将减少为3个。 (二)参数估计方法 采用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参数估计思想,具体的抽样方法选择吉布斯抽样方法(Gibbs sampling approach) 在随意给定待估参数一个初始值之后,开始生成参数的新数值,并根据新数值生成其他参数的新数值,如此往复,对每一个待估参数,将得到一组生成的数值,根据该组数值,计算其均值,即为待估参数的贝叶斯估计值。

三、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的类型 空间自回归模型 far_g() 空间滞后模型(空间回归自回归混合模型) sar_g() 空间误差模型 sem_g() 广义空间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 sac_g() 四、贝叶斯空间模型与普通空间模型的选择标准 首先按照参数显着性,以及极大似然值,确定普通空间计量模型的具体类型,之后对于该确定的类型,再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 标准一:对普通空间计量模型的残差项做图,观察参数项是否是正态分布,若非正态分布,则考虑使用贝叶斯方法估计。 技巧:r=30的贝叶斯估计等价于普通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此时可以做出v的分布图,观察其是否基本等于1,若否,则应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 标准二:若按标准一发现存在异方差,采用贝叶斯估计后,如果参数结果与普通空间计量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则说明采用贝叶斯估计是必要的。 例1:选举投票率普通SAR与贝叶斯SAR对比: load ; load ; y=elect(:,7)./elect(:,8);

新常态下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

新常态下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 赵静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其中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信息的快速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的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问题,也是优化服务行业结构的关键内容之一,我们需要认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现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路径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对生产性服务产业的结构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同时我们也明显看到了我国紧急发展方式有了非常显著的改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从国际金融发展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种不同的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服务型产业方面,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我国在新常态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使我国的生产服务业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变

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我国的服务业能够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1.中间投入的特征 生产性服务主要是对生产部门提供相关的有效服务,最终达到提高生产部门人员和物资的利用率,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加企业的收入,提升企业的经营状况。 2.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性 生产性服务产业与企业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并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对企业的总盈利是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能够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最终收益状况。 3.对专业性的要求比较高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生产工艺越来越细化也越来越复杂,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有非常专业的相关人员来负责企业的具体生产活动的计划和投入生产,这样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新常态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这与我们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我国生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较 要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首先要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而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首先,从横向方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 服务业与制造业是有区别的。 在帐务处理上:收入确认原则是主要的不同。制造业销售有形的产品,收入确认比较简单,只要货物交付、所有权和责任转移即可确认。而服务业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服务阶段服务质量、服务层次的复杂性决定的服务收入确认的非简单性,一般是按照合同约定或服务实施进程来确认收入的,可能包含更多的主观判断。 在费用控制上:重资产结构的制造业产品的主要成本是材料和设备折旧费用,所以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采购和加工过程的资金效率控制。而轻资产结构的服务业产品如培训、咨询、应用软件等产品,其主要是以人力资源为手段去实施业务的,服务业产品中的人力资源成本占了主要成本,服务业产品中涉及的制造业产品成本确认是依赖于客户对服务产品整体的满意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混合型的服务产品中,服务内容与制造业产品之间是皮与毛的关系,所以对服务人员的相关成本费用的管理就应该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比如工资、劳务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对采购材料的成本核算可以依据服务实施进程的实施分阶段摊算。 然而,服务业与制造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制造业首先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助于引起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降低投入到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服务的成本,有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间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这一现象在高科技产品中最为明显。在高科技产品中,服务价值的比重往往超过实物价值的比重。如,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程序以及维护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也称为“产品-服务包”。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同时也是服务业企业。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改变了许多服务难以储存、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需要实体接触等特征,使大量的服务物化,具有与产品同样的特征,如录像带、软件光盘和电子书籍等,从形态上已很难说它们属于产品还是服务。 再者,从纵向方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 一、泾渭分明: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第一阶段

2017年度天津地区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项项目开发(邮政快递业

2018年度天津市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项 项目(快递业)申报指南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支持快递业转型升级,依据《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8年天津市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项年度工作计划编报工作的通知》(津发改服务〔2018〕52号),按照《天津市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天津市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现就开展2018年天津市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项项目(快递业)申报工作,制定本申报指南。 一、支持领域 (一)支持方向 1.支持快递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快递营业场所;支持建设跨境邮件快件海外仓、国内电商仓配一体化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支持应用推广绿色包装技术和用品。 2.支持快递智能终端设施建设。支持在社区、政府机关、校园、商务区、农村地区铺设智能快件箱、智能邮件快件箱等快递智能终端设备。 3.支持智能化寄递行业政府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二)支持标准 专项补助金额占申报单位的单个项目投资额比例原则上为30%,金额不超过200万元。申报单位的单个项目投资额最低为500万元。核定的项目总投资不包括征地拆迁、办公设施及设备、人员及工作经费。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须具备在本市注册的独立法人资格或中央企业在我市登记备案的省级分支机构;以及经市编办批复成立的事业法人单位。 2.申报单位是加盟型快递企业的,须由所属品牌区域总部的法人企业统一申报,并对项目建设和项目资金进行统一组织管理。 3.申报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息准确完整,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产权明晰,独立核算,守法经营,经济效益良好或发展趋势良好,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4.申报单位的申报项目已基本具备实施条件,项目核准(备案)、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手续齐全,建设资金基本落实,正在实施或能在当年启动(智能终端设施项目建设须在2018年1月1日后实施或启动)。 5.项目如获得过其它市级或中央财政资金(不含财政预算资金)的支持,不得再次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如有其它3个及以上获得过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且支持项目没有验收或验收未通过的,不得申报。 三、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的纸质件一式七份和电子版,于3月31日前报送市邮政管理局。 2.市邮政管理局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申报项目进行专家评审,再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实施项目。评审时间另行通知。 3.参加2018年转型升级项目申报,但未通过专家评审的申报单位,在下一年度转型升级项目申报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制造业与服务业生产的区别

制造业与服务业生产的区别 生产运作管理的主要对象 ●成本:与产出直接相关的各种耗费。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 特征总和。 ●交货期:产品与服务为顾客获取的时间。 ●速度:响应或满足顾客需求的效率。 ●柔性:产出本身在种类上的合理适应范围。 ●生产运作管理的任务: ●针对客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把握转换的质量、时间和成本(QDC)关系,满足市 场需求。三个基本问题: ●如何保证和提高质量——产品的使用功能、操作性能等特性,相应地转化为生产管 理中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 ●如何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入市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生产所涉及到的人员、 物料、设备、资金等资源成千上万,如何将全部资源要素在它们需要的时候组织起来,筹措到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也是生产运作管理所要解决的一个最主要问题——进度管理Delivery Management ;

●如何才能使产品的价格既为顾客所接受,又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这涉及到人、 物料、设备、能源、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部署和利用,涉及到生产率的提高,还涉及到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 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 第二节生产运作的分类与特征 根据输出物的性质分类: ?制造型生产(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 ?服务型生产(Service Operations) 服务型生产又称非制造性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不制造有形产品,但有时为实现服务而必须提供有形产品。 一、制造型生产的分类 (一)按工艺过程的特点分类:流程式生产(连续型)和加工装配式生产(离散型) ?1、流程式生产(Flow Production):以流水生产方式组织连续的生产方式,工艺过 程连续的生产,没有严格的工艺路线。 例如:药品,食品,饮料,炼油、化工、冶金、造纸 流程式生产特点: 地理位置集中,按产品布置生产线; 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设备专用; 协作与协调任务少; 品种固定、批量大、设备投资高; 管道式物料输送,连续性强,流程比较规范。 2、加工装配式生产:工艺过程离散的生产 机床、家用电器、计算机、汽车等 特点: 地理位置分散; 协作关系复杂; 生产管理任务重。 (二)根据满足需求的方式分类 ·1、备货型生产(Make-to-Stock, MTS) 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通过成品库存随时满足用户需求。例如,家用电器、标准件、汽车等的生产。 ·2、订货型生产(Make-to-Order, MTO) 按用户订单进行的生产。用户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产品性能、数量、等,经过协商确定出价格和交货期等要素,然后组织设计和生产。如船舶、大型工业锅炉等。 可按为顾客定制的制造阶段进一步分为: 工程生产(Engineer To Order, ETO) 定货组装(Assemble To Order, ATO) 定货制造(Manufacturing To Order, MT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