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关拉冈的主体与语言的基本概念

有关拉冈的主体与语言的基本概念

有关拉冈的主体与语言的基本概念
有关拉冈的主体与语言的基本概念

劉紀蕙 2008.9.25 有關拉岡的主體與語言的基本概念

I.<關於我的經歷> (1966)中提及的幾個基本概念

拉岡討論了主體文本(subjective text)中重複出現的觀念,這些重複出現的背後必然有某種結構。拉岡也討論了主體的意向,包括攻擊性、妄想、虛假形象、自我懲罰、轉向行動(passage to the act)。

?實證現實與心理現實的區別:wirklichkeit (actual, in reality), realit?t (reality).

真實wirklich (actual, real, true)被認作為現實;所謂反思主體,正是在此脈絡之下。感知-意識體系,只是自我證實了真理的尺度。至於Realit?t,心理現實,psychic reality,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朝向自身的自戀理論,以及我的三重轄域,便是要針對對反思主體所認定的真理尺度,提出質疑。

?重複的概念--repetition,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重新定義快樂原則。原生過程/原初過程(primary process)的能指組合,透過無意識的思想同一性(identity),在次生過程(續發過程)的不斷重複出現,為了滿足快樂原則而建立現實。

?什麼是想像的第一個輪廓?“the first delineation of the imaginary, whose letters, associated with those of the symbolic and the real, will decorate much

later(just before my Rome discourse) the pots—that are forever empty, since

they are all so symbolic.” (<關於我的經歷> (1966) 54) 不要被透視角的效果所欺騙。所謂想像的最初輪廓,那些與符號體系與真實層相關的文字,都是在裝飾「花瓶」--一個空的花瓶。Cf. 海德格所討論的「ding」

a = (見小對形objet petit a)

a’ = (見小對形objet petit a)

i = 鏡像(圖式R)

i(a) = 1. 鏡像(欲望圖解)

2. 理想自我(光學裝置optical model)

I = 自我理想(R圖式)

S = 1. 主體(1957之前)

2. 表記(1957之後)

3. 快感的自然狀態主體(在有關薩德的圖式中)

S = 劃上阻隔線的主體

?從想像的缺失,到掩飾、轉借與重複:最初的想像形象是為了掩飾一個要緊的缺失,匱乏(critical lack),這個匱乏是想像的,而遮蔽此匱乏,則是通向主體快樂的秘密。所有的欺騙與掩飾的迫切性,都說明了自我的問題。

換喻,轉借,局部代替整體,是想像的主要過程;所謂的局部,牽涉了拉岡所說的「分解肢體的形象」。

II.超越現實原則 (1936)的重要觀念

?批評心理學中的聯想主義與現象學分析:這些心理學家以感覺印跡(engram)與聯想(associative link)為基礎,但是,卻無法帶領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問題核心。主要的原因是在於他們將理性認識與其他一切心理現象分為

兩個類別。形象(image)被視為是被減弱的感覺,不可靠,或是感覺的影子,感覺的痕跡,等同於心跡(engram, 印跡),其中有原子論的概念。

?佛洛伊德的革命性方法

o不區分理性與感性或是其他心靈現象(psychical phenomenon):納入所有不被重視的細節,包括夢、預感、幻想、妄想、口誤、失誤。

o以語言的概念切入:語言是符號,思想也是語言。a language, a sign。那麼,什麼是語言的最小單位?—“Where can we find the measure

that is common to the two terms of this problem, that is, the unity of which

language is the sign?” (66)

o語言有其指稱某事的說話對象(interlocutor),以及語言中的意義之外的意向:牽涉了針對特定對象的要求、懲罰、贖罪、演示

(demonstrative)、攻擊性等。

o主體的匿名性,以紛雜的形象演出主體的位置,以及主體與特定對象的關係:說話者無論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表達,都會洩露說話對象

之形象(image),可能是個並不在場的說話對象(interlocutor)。主體以自

己的行為使這個形象顯現,這個形象不斷重現於他的行為中,而他卻

不知道這個形象--ignored by him。主體演出這個形象,作他的化身。

因此,所謂的客觀認識,其實是主觀的人類中心主義。分析者要掌握

這些紛雜形象的統一性與重複性,要使主體感覺到其統一性。

o形象牽涉了最初認同與模擬,而具有角色衝突的對象:主體在最初幾年所認同與模擬的那些形象,這些形象輪流演出角色衝突的劇碼,

就是所謂情結(complex)。認同過程與模擬過程不同──模擬以局部的

而嘗試性的接近,認同則以結構的完全同化(global assimilation),或是

發展的潛在同化(virtual assimilation of development)為原則。未成形的

結構已經隱含著潛在的同化。

o力比多的力(force)的觀念與力比多的想像位置:兩種不同的力比多觀念,一種是將力比多作為實體假設(substantialist hypothesis),而把現

象聯繫到物體上;另外一種則將力比多作為能量概念(energetic

concept),調節現象之間的同量關係。如果力比多被連結到實體上,這

就會如實證主義所要求的,將超我與道德意識進步等同,或是有發展

與成熟的不同階段。但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是關於力比多的想像

位置,是各種形象所分別佔據的位置,並且在這些位置中得到組合。

這些位置就是原始本能、自我與超我的原初與次生的動因。

o重要的問題:現實如何通過作為利益對象的形象而構成?我是如何通過主體的典型認同而構成?“How is the reality to which man's

knowledge is universally attuned constituted by these images, these

objects of interest? And how is the I constituted, in which the subject

recognizes himself, by his typical identifications?” (超越現實原則

(1936) 74)

III.終於談到了主體 (1966)

(羅馬報告──精神分析學中的言語和語言的作用和領域 (1953))

?批評當時對於「主體的完備性」以及力比多發展的至福、生殖的成熟、關於退化等等的說法.

?拉岡要討論的是主體的另一個位置:以代數式表達的方式。透過移位與分裂(displacement and splitting)的結構,看症狀的向度

o症狀只有在能指的領域裡才能夠得到解釋,而能指只有在與另一個能指的關係中才有意義。症狀的存在於這個關連之中,症狀保持著因

代表真實的某種爆發而來的模糊。實際上,它就是真實。它與真實同

出一個材料。

IV.不同的主體概念──從語言的後果到知的欲望之間的接合點,就是主體所在之處:在此接合點,我們可以知道主體與其被性分化的存在之間的距離,以及理解主體與作為存有者之間的距離。 “By taking one's bearings from the joint between the consequences of language and the desire for knowledge--a

joint that the subject is--perhaps the paths will become more passable regarding what has always been known about the distance that separates the subject from his existence as a sexed being, not to mention as a living being.” ( 終於談到了主體 (1966) 195)

V.有關無意識的位置(1960/1064)

z什麼是無意識位置?拉岡說,無意識就是主體構成之操作所留下之痕跡而建立的概念。“The unconscious is a concept founded on the trail [trace]

left by that which operates to constitute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03) 拉岡說:「在主體中設置一個使他得以建立認同的無

意識位置」(the instating in the subject of an unconscious position)。我們要

注意的是,當主體透過表記活動出現所發生的過程,以及此過程所揚棄

或是替代而出現的表記。

z拉岡反對當時各種將無意識固定化,並將無意識作為意識形態的論點。

拉岡強調,無意識在語言中發生,無意識在大他者之位置。“The presence

of the unconscious, being situated in the locus of the Other, can be found in

every discourse, in its enunciation.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07)語

言的效果便是將原因(cause)引入主體之中。主體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

承受此原因帶來的分裂。主體的原因是表記,而此表記代表了他,也帶

來了他的分裂。

“The effect of language is to introduce the cause into the subject.

Through this effect, he is not the cause of himself; he bears within

himself the worm of the cause that splits him. For his cause is the

signifier, without which there would be no subject in the real. But

his subject is what the signifier represents, and the latter cannot

represent anything except to another signifier: to which the subject

who listens is thus reduced.

One therefore does not speak to the subject. It speaks of him, and

this is how he apprehends himself; he does so all the more necessarily

in that, before he disappears as a subject beneath the signifier he

becomes, due to the simple fact that it addresses him, he is

absolutely nothing. But this nothing is sustained by his advent, now

produced by the appeal made in the Other to the second signifier.”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08)

z此處,拉岡說明了兩重運動的過程:第一個運動是主體透過表記出現也同時消隱,第二個運動是欲望的復返──透過被分裂之切割處復返。第一個過程是主體的認同作用,第二個則是無意識願望的固定化。這個第二度的遮蔽,拉岡所說的作偽證(subornation),將主體的拓樸結構投射於幻想之中,而封閉了第一個運動的效果。此外,此過程也使得此欲望主體無法理解他自身是語言的效果,也就是說,他無從得知自身只是大他者的欲望的事實。

This secondary subornation not only closes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by

projecting the topology of the subject into the instant of fantasy; it

seals it, refusing to allow the subject of desire to realize that he is an

effect of speech, to realize, in other words, what he is in being but the

Other’s desire.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09)

z拉岡說明,他要指出的,就是無意識的不可被固定,以及每一個主體的分裂都不同。我們無法對無意識進行任何概論式的定義。但是,主體化過程(subjectification)中的唯一共同處,Κοιν?(common) ,就是抗拒(resistance),此抗拒將自我的偽證據客體化,而不再接受任何其他的證據。他認為精神分析界以及其他心理治療、心理學等試圖賦予無意識某種固定的客觀意義,就是一種抗拒。拉岡所進行的,其實是「去本體化」(deontology)。他援引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所討論的自我意識的形

成,其實是要對立於過於明顯簡單的認同理論。

It will thus be understood that my sue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bore

no allegiance to his system, but was intended as an example with

which to counter the obvious fact of identification. …… It is by not

avoiding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our praxis for deontology and

scientific debate that the beautiful soul will be unmasked. The law of

the heart, as I have said, is a bigger nuisance than paranoia.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0)

z拉岡說,黑格爾的揚棄論點其實指出了永遠是「另一個的可能性」(always say something Other)。不過,對拉岡而言,此揚棄不是躍升,而是匱乏的具體化(the avatars of a lack)。

z要如何才能夠理解這個被封閉的它?拉岡說,要聽到洞穴之內的呼喚,要打開這個被封閉的洞穴,便需要以拓樸學的方式,透過形式上的裂隙,研究此分裂切割最無法還原之「邊緣」(edge),如此才可能捕捉其形式美學的邏輯;也就是說,拓樸學的綜合空間,讓我們看到出現於表記處的匱乏。

The structure of what closes is, indeed, inscribed in a geometry in

which space is reduced to a combinatory: it is what is called an “edge”

in topology.

By formally study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rreducibility of the cut it makes, one could rework som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functions between aesthetics and logic.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1)

z拉岡說,在主體與大寫他者之間,在透過無意識而假設的笛卡爾主體,以及語言所確認為他者的大寫他者之間,就是此分裂切割的活動,就是無意識。

The subject, the Cartesian subject, is what is presupposed by the

unconscious—I have shown that elsewhere.

The Other is the dimension required by the fact that speech affirms itself as truth.

The unconscious is, between the two of them, their cut in action.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2)

z做為主體與大寫他者之間切割運動的無意識:拉岡指出,無意識的切割作用以兩個基本的運作過程,而這兩個過程有循環的關係。第一個過程是構成主體出現的異化作用(alienation);第二個過程是造成分裂主體的

分離作用(separation)。

z所謂的異化作用,並不是黑格爾所說的揚棄與躍升,而是主體透過表記向另外一個表記代表自己,而同時選擇放棄了二元項之一。拉岡以「或」(vel, or)來說明此二者之一的選擇。這個「或」,其實在邏輯上來說,是無法選擇的「與」(and):主體必須從屬於他必須接受或是必須將其固化的特定意義(the subject is subjected to the vel of a certain meaning

hemust receive or petrification.)。透過這個表記的選擇,主體放棄了自己,但是也透過此表記而成為主體。

The register of the signifier is instituted on the basis of the fact that a

signifier represents a subject to another signifier.

……

This union is such that the vel of alienation, … imposes a choice

between its terms only to eliminate one of them—always the same one

regardless of one’s choice.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3)

z至於分離作用,拉岡指的是透過分離,而讓自己形成:seperation,separare, se parere, pars, engendering oneself. 拉岡說,這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主體的分裂」(Ichspaltung, the splitting of the subject)。自我分裂,為了要讓自己屈從於一個表記,主體因而透過重複,以轉喻

metonomy的方式來攻擊並破壞此表義鍊。

Separare, se parare: in order to attribute to himself [se parer] the

signifier to which he succumbs, the subject attacks the chain—that I

have reduced to a binary, at its most elementary level—at its interval.

The repeating interval, the most radical structure of the signifying

chain, is the locus haunted by metonymy, the latter being the

vehicle of desire (at least that is what I teach).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5)

z不過,在這個作為欲望載體的轉喻,主體放置了他的匱乏──他在大寫他者處製造了他自己的消隱,這是他從第一次異化時失去的部分。

What he will place there is his own lack, in the form of the lack he

would (like to) produce in the Other through his own

disappearance—the disappearance (which he has at hand, so to speak)

of the part of himself he receives from his initial alienation.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5)

z此處,拉岡說,他所置入的匱乏,不是遭遇大寫他者處的匱乏,而是構成他自身的匱乏,由於此匱乏,他成為二元項。因此,分離代表著異化的復返。主體操作他自己的失落,而將他帶回到那個原初的分歧點。

But what he thus fills is not the lack [faille] he encounters in the Other, but rather, first of all, the lack that results from the constitutive

loss of one of his parts, by which he turns out to be made of two parts.

Therein lies the twist whereby separation represents the return of

alienation. For the subject operates with his own loss, which brings

him back to his point of departure.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6)

z這兩重運動,就是拉岡在討論陽形表記時所說的,人在說話的同時,已經進入了符號體系,也同時被異化。主體的需求無法被符號法則的要求所符合,透過表記,他經歷了原初壓抑;而透過轉喻,他經歷了主體的分裂,也讓欲望以匱乏的形式出現。

z如同薄膜般的力比多,以及主體的真相:拉岡說,主體不斷以辯證運動進行的活動,這個運動中的無意識作用,來自於如同薄膜(lamella)般的

力比多(libido), l’Hommelette,像是煎蛋,或是阿比巴蟲(amaeba),是

一個不真實的器官(unreal organ)。力比多不斷以偽足變化自己領域的疆

界。力比多是個力的場域,如同電磁場,是從內到外又從外到內的持續

壓力。這個不斷運動而變動的薄膜,會朝向身體的極限展開。因此,我

們看到,拉岡所指出的,是在話語中無法全然出現的主體,以及在大寫

他者的語言結構中不斷以表記進行交換的活動。

Libido is the lamella that the organism’s being takes to its true limit,

which goes further than the body’s limit. Its radical function in animals

is materialized in a certain ethology by the sudden decline in an

animal’s ability to intimidate other animals at the boundaries of its

territory. (“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718)

z那麼,主體的真相(truth)要如何得知呢?這個真相,可以如同科學知識一般,透過人文科學認知的欲望(epistemological drive),以真理的方式被界定?拉岡指出,主體的真相只有透過objet a來獲得理解。“Wo es war, soll Ich

warden.” 在objet a之處,透過拓樸學式的雙重書寫(double inscriptions)

中,我們可以掌握此分裂主體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無意識。這個無意識,或是主體的真相,是無法透過科學而得知的。科學知識只能夠求共同之理,但是,真相是沒有任何實體的共同處。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metalanguage (an assertion made so as to

situate all of logical positivism), no language being able to say the

truth about truth, since truth is grounded in the fact that truth speaks,

and that it has no other means by which to become grounded.

This is precisely why the unconscious, which tells the truth about truth, is structured like a language, and why I, in so teaching, tell the

truth about Freud who knew how to let the truth—going by the name

of the unconscious—speak. (“Science and Truth,” 737)

For a truth that speaks has no-thing much [peu de chose] in common

with a noumenon that, for as long as pure reason can remember, has

always kept its mouth shut. (“Science and Truth,” 737)

z每個主體的分裂都是不一樣的。遮掩物之下的demon of scham也是不同的。

此處,拉岡說,正如靈媒或是乩童,他們所召喚的相關主體具有結構性的相關性,都以對應於陽形符號的scham出現。拉岡說,了解主體的真相,就是了解此陽形符號只不過是符號結構中指出主體的匱乏之處。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readying [mise en état] of the subject—the

shamanizing subject—is essential here. Let us observe that the shaman,

in the flesh, is part of nature, and that the operation’s correlative subject

must hew himself from this corporeal medium. This mode of hewing

[recoupement] is debarred from the subject of science. Only his

structural correlatives in the operation are situable for him, but they are

exactly situable. (“Science and Truth,” 739-740)

Lacan, Jacque.<關於我的經歷> ,中譯本《拉岡選集》上海三聯書局1996 (57‐65)

Lacan, Jacque.<超越現實原則>,中譯本《拉岡選集》上海三聯書局1996 (67‐87) Lacan, Jacque.<終於談到了主體>,中譯本《拉岡選集》上海三聯書局1996 (235‐234)

Lacan, Jacque."Pos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Jacques Lacan, écrits: The First Complete Edition in English, trans. Bruce Fink, Norton 2006. pp. 703‐721

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 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 D ) ??A.文字学B.语音学? ?C.词汇学D.语法学 ?2. 汉语属于( B ) ?A.屈折语B.孤立语 ?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B ) ??A.音素B.音位 ??C.语素D.音节 ?4. 文字的前身是( C ) ??A.结绳记事B.手势 ??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 派生词中包含( B ) ??A.词尾B.词根 ??C.虚词D.根词 ?6. 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 C ) ??A.音素B.义素 ??C.语素D.音位 7. 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 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 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 ???C.客套话D.黑话 9. 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 C ) ???A.初B.视 ???C.人D.民 10. 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 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专语语言学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瞻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崇敬地]

英语语言学讲解

《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语言学概论》研究始于20 世纪初,其目的是揭示人类深层结构,对语言和语言交际作出客观、科学描述。现已形成了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一系分支学科。语言学研究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结合逐步形成了社会语言学这样的交叉学科。 对于主修语言学的学生来说,了解语言学的知识和语言理论是完全必要和有益的。 本课程的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本科阶段第6学期和第7 学期开设。其中第一、二、三、四、五、七、八、十一章为必修,其余章节为选修。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语言学概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授主要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使学生着重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记忆。 本课程的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原则上采用英语范例,但不排除一些有助于学习者理解的、针对性强的汉语例子。应鼓 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实践提供更多的例子来解释相关理论,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这些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音韵学理论、句法结构和各个语言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局限性。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主干性课程。与其相关的课程,如语法学、词汇学和语体学等都是语言学的分支,属于选修课程。 五、学时与学分: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语言学习的意义 2.语言的定义。 3.语言的定义特征 4.语言的起源。 5.语言的功能。 6.语言学的定义。 7.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8.宏观语言学的定义及分支。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36 课程名称:语言教学原理 学时/学分:18/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任务:《语言教学原理》是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语言理论课程,这门课系统的论述了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概念、总体设计中的主要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探索了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探索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和手段,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说明语言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的重点是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法。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代序) 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定位,以及未来展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领

域、现状、进展、特点与有待改进的问题;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教学难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四、教学内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2.关于学科研究领域 3.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 4.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5.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 6.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新特点 7.有待改进的问题、展望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综述。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现状、成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教学难点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 1.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 2.美国汉语习得研究述评 3.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第二章语言迁移研究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分享 首次分享者:◇﹎ゞ丫丫℡已被分享1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版)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版)复习资料 一、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方面的一门基础课,重点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语言类课程和撰写语言方向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整个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这门课的学习即将结束,要进行复习考试,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自然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做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复习的时候应抓住重点,就是要根据我们的考核说明规定的重点进行复习;但“抓住重点”不是“只学重点”,而是要通过重点问题的复习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不要自己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划定复习范围。复习的总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吃透内容要点 复习不但要掌握比较重大的要点,弄清楚各个章节的框架结构,对各个重点内容的要点也要非常熟悉,每个要点要求都能展开阐述,比如基本词汇的特点,什么是全民常用,什么是稳固,什么是有构词能力,这些特点相互之间是怎样影响的,都必须能结合实例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复习不全面不细致,理解问题不深入透彻,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就只能是干巴巴的条款了,那样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也不符合本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三基”的要求。 第二,掌握常用的名词概念 专门就名词概念提出复习要求,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名词概念是一门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名词概念串连起来的。另一方面,期末试题名词解释题目还是一个考核重点,而且还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不但如此,而且在填空、选择、问答题里都要涉及重要的名词概念,至于占试题主要内容的分析题,更是离不开名词概念,否则就无从下手分析。例如:合成词、词与词的组合方式、词组的层次分析等,都涉及到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分两个层次要求:一个层次是对名词概念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能举例说明;一个层次名词概念主要是一些涉及到下位概念的名词,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语言实际进行类别分析辨认。我们在中央电大编辑部发行的《期末复习指导》中列出了一些重点名词,复习可参考这部分内容,我们今天也重点介绍一下。 第三,弄清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复习首先要注意把基本理论吃透。所谓吃透,就是能理解其内容,能灵活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我们强调灵活运用,不是反对有关的记忆,一些基本知识,课程内容的框架,还是应该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所以复习时对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必要的梳理,比如像国际音标和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就必须强化记忆。 第四,加强实践练习。 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把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要真正吃透理论

H.H.Stern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第一部分扫除障碍clearing the ground Chapter one L1 L1 terms are used to indicate, first of all, that a person has acquired the language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nd generally within the family. Secondly, the L1 terms signal a characteristic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language. A person's first language is a basis for sociolinguistic identity. L1 language is also called the native language or primary language, consequently, it would be best to reserve the term “native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early-childhood acquisition and “primary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dominant or preferred use when the distinction has to be made, with the terms first language to cover both uses, allowing the context to make clear the distinction. L2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two meanings. First, it refers to the chron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any language acquired later than the native language. This definition deliberately leaves open how much later second languages are acquired. At one extrem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akes place at an early age when the native language command is still rudimentary. At the other, it may take place in adult life when the L1 acquisition process is virtually completed or slowed down. Or, it may take place at any stage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Secondly,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level of language command in comparison with a primary or dominant language. In this sense, second language indicates a lower level of actual or believed proficiency. Hence second means also …weaker?or …secondary?. Bilingualism Bilingualism can be used in two situations. When we say “ Canada is a bilingual country”, we are making a statement about the objectivity or legal status of two languages in that country.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every individual in that country is bilingual. It may mean no more than that some people in Canada are native speakers of one language and other people are native speakers of the other language. The second use of the term, namely that of personal bilingualism, implies (a) notions of manner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b)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two languages. With regard to (a), it suggests a simultaneous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n two languages which is analogous to first or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one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level of command, being bilingualism is usually understood to mean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wo languages. In more technical discussion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bilingualism in this respect has changed. It has tended to be more broadly defined so that any proficiency level i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can be referred to as bilingualism. Second versus foreign language In contrast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here is today consensus that a necessary distinction is to be made between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in one country to which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been applied, and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speech community outside national or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o which the term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含答案

试卷代号:1093 语言学概论(本) 模拟试题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每词5分,共10分) 1. 音位变体 2.借词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3.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B.不同的阶级使用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语言具有阶级性 C.人类多种多样的语言说明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 D.语言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 4. 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口头语言中 5.单纯词就是由一个( )构成的词。 A.词根 B.词干 C.词缀 D.词尾6.下列各种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词义的模糊性说明词义是不可捉摸的 B.多义词使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门没有锁” C.“glass”的本义是玻璃,派生义指玻璃杯,这是隐喻 D.同义词在修辞上具有对比作用,可以利用来突出对立面 7.下列说法只有( )是错误的。 A.语法的规则可以类推,但也有例外,如“wife”的复数不是“wifes” B.}昆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它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C.混合语只限于某社会集团使用,缺乏广泛性 D.“墨水”原指黑墨水,现指各种颜色的墨水,这种变化是词义的扩大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8.描写下列音素的发音特点。(8分) ① [u]: ② Ea]: ③ [m]: ④ [x]: 9.分析下面词语中各个构词语素的类别,是词根、词缀还是词尾。(12分) ① going ②老乡 ⑧绿化 10.指出下列词组的结构类型。(10分) ①学生和老师 ②空气新鲜 ③热烈欢呼 ④摆放整齐 ⑤阅读报纸 11.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10分) He buys many books.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3.语言符号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分层的核。g,是ffA?其上层由哪些要素构成? 各要素在数量上有何特点? 14.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 15.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题 2009年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5.[p…]的发音特征是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i,u] B.[e,o] C.[A,y] D.[?,a]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5.[p…]的发音特征是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i,u] B.[e,o] C.[A,y] D.[?,a]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英语教学法》讲义

《英语教学法》讲义 SYLLABUS CONTENTS 一、外语学习论 6课时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 6课时 三、《新课标》解读 3课时 四、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3课时 五、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课时 Course Requirements: 1.attendance (30%) 2.class performance(10%) 3.final exam(60%) 主要参考资料: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聂希庸、曹宝健:《中学英语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9、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13、梁祝、卢福波:《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5、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于勇:《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7、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C语言基本概念

第2章C语言基本概念 2.1 初识―Hello world‖程序 为纪念C语言的设计者,第一个程序范例选自C语言的定义文档——Brian Kernighan和Dennis Ritchie合著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该范例是―Hello world‖程序,它是所有C 程序员共有的财富,而你也即将成为其中的一员。 该程序作为一个文件存储在你所用的计算机系统的永久存储器中。文件名为hello.c,其中.c说明该文件为C语言源程序。 下面介绍hello.c程序的组成部分:程序注释、库包含和主函数。 2.1.1 程序注释 C语言中,注释是在/*和*/之间的所有文字,可以占连续的几行。例2.1中的注释描述了该程序的作用。 注释是写给人看的,而不是写给计算机的。注释向其他程序员传递该程序的有关信息。当C语言编译器将程序转换为可由机器执行的形式时,注释被完全忽略。 当程序越来越复杂时,读者会发现给出合适的注释是使程序易读的最好方法之一。 2.1.2 库包含(预处理指令) C语言只明确定义了一小部分操作,在计算机程序中许多必要的操作并不是由C直接定义的(如C语言中没有内置的“读”或“写”命令),实际的做法是,在每个C实现中都包含了一些使用函数和符号的集合,称之为库。C的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标准要求在每个C实现中提供特定的标准库。C系统可以通过提供附加库来扩展可执行操作

stdio.h。 #include 这条预处理指令说明,在编译前把stdio.h中的信息“包含”到程序中。该指令通知预处理器,程序中用到的某些内容,如printf,可以在标准头文件stdio.h中找到。Stdio.h中包含了关于C标准输入/输出库的信息。 注意: ●对每一个库使用一行#include ●预处理指令结束时没有“;” 预处理指令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章节介绍。 2.1.3 主函数 1. 函数 术语“函数”来源于数学。在数学中函数是一条根据一个或多个给定参数进行数值计算的规则: f(x) = x + 1 g(y,z) = y – z C语言对“函数”的使用更加宽松。C语言中,函数是一系列独立的程序步骤,将这些 一个C程序是一个函数的集合。函数分为两类:程序员编写的函数;由C语言的实现所提供的函数。后一种函数也叫库函数,因为这些函数属于一个函数的“库”,而这个库是由编译器提供的。 每个C程序必须有一个main函数,在执行程序时系统会自动调用main函数,即该函数是程序的入口。 2. 语句 函数所执行的步骤在{}中列出,这些步骤称为“语句”。这些语句共同组成函数的主体。大多数函数都有几个连续执行的语句。 当运行C语言程序时,计算机执行main函数主体中包含的语句。 printf("Hello,world.\n");该语句用到了printf函数。此函数代表一组操作。当想要调用这些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 填空题:(每空1 分,本大题共10 分) 、 1. ()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 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2.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右 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3. 进入20世纪以后,语言研究的主流由历史比较语言学转为 ()。 4. 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 5. 一个音位包含的不同音素或者具体表现 ()。 6. 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 7. 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 字母。 8. 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 明的作用。 9. 方言在社会完全分化的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 ) ? 10. 南京方言的“兰”、“南”不分,从音位变体的角度来说,[n ]和 [l]是属于()变体。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 (每小题1 分,本大题共15 分)

影响的语言学流派是 () A. 历史比较语言学 B. 心理语言学 C. 结构主义语言学 D. 社会语言学 2.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中的“言”属于 () A.语言 B.言语 C.言语行为 D.言语作品 3. “我爱家乡”中“爱”和“家乡”() A. 是聚合关系。 B. 是组合关系。 C. 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 既非聚合关系又非组合关系。 4.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 A.音素 B.音位 C.语素 D.音节 5. 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A. 屈折变化 B. 变换重音的位置 C. 变化中缀 D. 异根 6. 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质 7. [ε]的发音特征是 () A. 舌面前高不圆唇 B. 舌面后高不圆唇 C. 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 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这是它与现代 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 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 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 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教学中要 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 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 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 研究》、《英语》等。 四、教学进度表 a 章次题目教学时数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book 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 :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5)语义学 Semantics:对语言产生的意义的方法的系统研究,以研究词义和句义为主it's the systemic studies on the meaning-producing mechanism in languages, including words and sentences meaning 6)语用学 Pragmatics:从语言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在实际交际in real-time communication contexts中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mainly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language-users。 2. 边缘语言学 Peripheral:

【2018-2019】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2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篇一: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X—201X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汉语言专业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0分)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重要特点,指音和义的结合是任 意的,没有必然的联系,由社会约定 俗成。例如汉语用[su]表示“书”,英语用[buk]表示“书”。 2.音位的自由变体---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中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例如汉语南京、武 汉等地的方言的“南”,nan和lan可以自由替换,n和l在这些方言中就是同一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3.句法同义---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相近的结构意义。例如“我打破了杯子”、“我把杯子打破了”、“杯子 被我打破了”这几个句子就具有相同的意义。 4.意音文字---就是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造成的文字体系,一个 字中既有表意成分,又有表音成分。汉字就是意音文字,如“蚂”,左边表意,右边表音。 5.亲属语言---就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例如法语、意大利语共同来自拉丁语,就是亲属语言。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期的状态的语言学就是共时语言学。 2.“小猫钓鱼”这个句子中的“小猫”、“钓”、“鱼”分别可以用“小鸡”、“吃”、“虫”来替换,这三组词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聚合关系)。

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一、绪论语言学的定义语言的定义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语言的甄别特征 几对基本概念 (2) a large amount of communi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speech than in writing What is linguistics? 什么是语言学? (3) speech is the form in which infants acquire their native language Language and parole 语言与言语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It studies not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but languages in general. 语言学是对语言科学地进行研究的学科。语言学所要 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Languag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而是人类所有语言的特性。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age in actual use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 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能力与运用 Phonetics语音学\Phonology音系学\Morphology形态学\Syntax句法学\Semantics语义学\Pragmatics语用学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 规定性与描述性 What is language? 什么是 语言? Descriptive: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