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次级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对发酵食品的影响。

(1)在继生物初级代谢而产生中间产物之后,细胞又进一步合成一些生理功能不够明确、化学结构特殊,对细胞生命、生存、发育、繁殖显然并非重要的产物,称之为次级代谢产物。

(2)根据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与生理作用的研究,次级代谢产物可大致分为抗生素、生长刺激素、色素、生物碱与毒素等不同类型。

2.典型的发酵过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2)发酵与酿造原料前处理及培养基制备

(3)发酵与酿造(4)产物分离、提取与加工

3.发酵工程的特点及微生物的共性.

发酵工程特点:

安全简单,原料广泛,反应专一,代谢多样,易受污染,菌种选育

微生物的共性:

(1)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强、渗透压、酸碱度等条件有极大的适应能力

(2)有极强的消化能力

(3)有极强的繁殖能力

第二章菌种

1.食品发酵对微生物菌种有何要求?举例说明。

(1)发酵工业对微生物菌种的要求:

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高产和稳产所需的代谢产物。

2、可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的酶活性高。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快,发酵周期短。

4、副产物尽量少,便于提纯,以保证产品纯度。

5、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6、对于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发酵产品以及进行食品发酵,其生产所用菌种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2)如,氨基酸产生菌的要求:代谢途径比较清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谷氨酸发酵的菌种:棒杆菌属,短杆菌属、节杆菌属或小杆菌属的棒型细菌。

2.什么叫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诱变育种的实质是什么?

(1)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称为自然突变或自发突变;

人为地用物力或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叫诱发突变。

(2)诱变育种: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变基因突变进行的筛选,称为诱变育种。

3.突变分为哪两种类型,举例说明。

(1)点突变: 碱基对置换和移码;

(2)染色体畸变: 在染色体上发生大的变化,如断裂、重复、缺失、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化等结构变化。

4.何为DNA体外重组技术?举例说明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DNA体外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用人工方法取得供体DNA上的基因,在体外重组于载体DNA上,再转移入受体细胞,使其复制、转录和翻译,表达出供体原有的遗传性状。(2)用于常规发酵工业,通过基因工程获得工程菌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起抗逆性。

5.何为营养缺陷型?举例说明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

(1)营养缺陷型:指某一菌株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在培养基中若不外加这种营养成分就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表示为“X-”

(2)营养缺陷型的检出(影印法):是将经处理的细菌涂在完全培养基的表面,待出现菌落后,用灭菌丝绒将菌落影印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出现菌落后比较两个培养皿,凡在完全培养基上出现菌落而在基本培养基上的同一位置上不出现菌落者,这一菌落便可初步断定是一个缺陷型,然后将在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接种至完全培养基斜面培养保存作进一步的鉴定。

6.菌种保藏的目的与核心是什么?产孢子的微生物适宜用何种保藏方法?

(1)目的: 保证菌种不发生遗传变异、无污染和保持活力。

核心:人工创造条件(如低温、干燥、缺氧、和缺乏营养物质),使菌种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活动状态。

(2)适宜用砂土保藏法。

附:菌种保藏方法: 斜面低温保藏法、石蜡油封保藏法、砂土保藏法、冷冻干燥法、液氮超低温冻结法

1.酵母菌:一般采用定期移植斜面低温保藏法,将酵母接种于麦芽汁琼脂斜面上,放置低温处,每隔几个月移植一次。也可采用石蜡油封藏法。

2.霉菌:采用砂土管保藏法。此法特别适宜于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

3.细菌和放线菌:一般细菌采用冻干法为佳,放线菌可采用冻干法和砂土管法保藏。

7.造成菌种退化的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防止菌种的退化?

(1)菌种退化的原因:保藏方法不妥、保藏操作不当、传代不当、培养基不适、回复突变

(2)防止菌种退化的措施:

从菌种选育方法上考虑:

1)进行充分的后培养及分离纯化 2)增加突变位点,减少基因回复突变的几率

从菌种保藏方式上考虑:1)尽量减少传代次数 2)选择适宜的保藏培养基

从菌种培养适宜条件上考虑:

1)结构类似物抗性菌株在保藏培养基中应添加相应药物及时淘汰回复突变细胞。

2)基因工程菌添加抗生素于培养基中防止质粒的丢失

从菌种管理的措施上考虑 :复壮

1)定期对保藏菌种分离纯化,淘汰已退化细胞; 2)定期对发酵液进行分离筛选

8.何为菌种的复壮?

狭义的复壮是指在菌种已经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广义上的复壮是指在菌种的典型性状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突变个体。

9.培养基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种用途?发酵工业上使用最广的是哪种类型?

(1)培养基的类型

状态: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

纯度: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

生产工艺要求: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2)各种培养基的用途: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种保存等方面。

液体培养基:适于作生理等研究,由于发酵率高,操作方便,发酵工业也常大规模使用。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鉴定菌种、观察菌种运动特征及噬菌体的效价测定等。

天然培养基:营养丰富,适合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目的产物的合成。

合成培养基:适用于研究菌种基本代谢和过程的物种变化。

半合成培养基:这类培养基能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生产上应用较多。

斜面培养基:供菌种繁殖的一种常用的固体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菌体的扩增。

发酵培养基: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用。

(3)使用最广的是:液体培养基。

10.如何确定培养基的组成?生产中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有哪些步骤?

(1)通过单因子试验法、正交试验设计和均匀设计等试验方法来确定培养基的组成和配比。

(2)液体培养基的制备:原料预处理(淀粉糖的制备、糖蜜的预处理)、原料混溶(缓冲物质、主要元素原料、微量元素、生长素)、调节pH和灭菌。

11. 淀粉糖的制备方法?哪种方法制备的淀粉糖质量好?

(1) 1、酸解法

优点:生产简易,设备简单,水解时间短,设备生产能力大。

缺点:设备需耐腐蚀,高温高压;副反应复杂。对原料要求高,颗粒不能大,浓度不能高,否则转化率低。

2、酶解法

优点:反应条件较温和,不需耐高温、耐压、耐酸设备;酶作用专一性强,淀粉水解副反应少,糖液纯度高,淀粉转化率高;可在较高淀粉乳浓度下水解,可采用粗原料;糖液颜色浅,纯净,无苦味,质量高,有利于糖液的精制。

缺点:反应时间较长,要求的设备较多,需专门培养酶的条件,由于酶本身是蛋白质,易造成糖液过滤困难。

3、酸酶结合法

酸酶法:先用酸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再用糖化酶水解为葡萄糖。

酸液化速度快,且糖化是由酶来进行,对液化要求不高,可采用较高的淀粉乳浓度,提高生产效率。

酶酸法:先用淀粉酶液化到一定程度,然后用酸水解成葡萄糖。

能采用粗原料淀粉,淀粉浓度较酸法高,生产易控制,时间短,减少副反应,糖液

颜色较浅。

(2)酸酶结合法制备的淀粉糖质量好。

12.糖蜜可直接用作发酵原料吗?为什么?

不可以。

(1)糖蜜中生物素的含量,与糖蜜来源生产批次有关,而且其它营养成份也有变动

(2)糖蜜含有黑褐色色素,影响成品色泽。

(3)糖蜜含有胶体物质,粘度大,致使发酵中泡沫多,对于提取也带来困难。

(4)糖蜜中含有较多的钙质物质,这对于谷氨酸的提取精制上,要增加糖蜜原料的脱钙操作。

因此糖蜜要进行前处理。澄清,脱钙,水解胶体,除黑色素

13.何为转化、转导、DNA体外重组技术?举例说明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转化育种:从供体细胞中取出遗传物质,通过对受体细胞的培养处理,使供体的DNA片段进入受体细胞内,与受体细胞的DNA重新组合而获得变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转导育种:由噬菌体作为媒介,将一个细胞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从而获得高产变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DNA体外重组技术:根据需要用人工方法取得供体DNA上的基因,在体外重组于载体DNA上,再转移入受体细胞,使其复制、转录和翻译表达出供体原有的遗传性状。

14.如何筛选抗性突变株?

抗生素抗性突变:将菌种诱变处理,用含有某种药物的培养基挑选抗性突变体,野生的敏感菌不能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用梯度平板法。

抗噬菌体菌株选育:诱变后用高浓度噬菌体平板筛选抗性菌株。

条件抗性突变:温度敏感突变。

第三章培养基灭菌

1.何谓消毒、灭菌?消毒可以达到灭菌的目的吗?

(1)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

(2)不可以。

2.灭菌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其灭菌原理何在?发酵工业中为何应用最广的是湿热灭菌?

(1)工业生产上的灭菌方法有加热灭菌(干热灭菌:火焰灭菌、烘箱灭菌;湿热灭菌:巴氏灭菌、间歇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化学药剂灭菌、射线灭菌化学药剂灭菌、射线灭菌用于无菌间、培养室及车间空气灭菌。等。

(2)湿热灭菌的原理:

1.微生物的热阻

致死温度:指杀死微生物的最低温度。

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2. 微生物的热死规律——对数残留定律

3.反应速度常数k

在相同温度下,k值愈小,则此微生物愈耐热。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k值也不相同,灭菌温度愈低,k值愈小,温度愈高,k值愈大。

(3)培养基灭菌温度的选择

结论:温度升高,菌死亡速率大于培养基成分破坏的速率。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既达到灭菌目的又较好地保存营养成分,最好采用高温快速灭菌法。

3.何谓微生物的热阻?高温短时灭菌法(HTST)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微生物的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

(2)温度升高,菌死亡速率大于培养基成分破坏的速率。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既达到灭菌目的又较好地保存营养成分,最好采用高温快速灭菌法。

4.在工业生产中,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1.培养基成分 2.PH值 3.培养中的颗粒 4.泡沫 5、温度

5.比较分批灭菌与连续灭菌的优缺点,两种灭菌方法各适用于何种场合?

(1)连续灭菌(连消)(Continuous sterilization): 是采用专一灭菌设备——连消塔,在高温下对液体培养基进行短时间加热灭菌。

优点:(1)培养基受热时间短(可在20~30s达到预定灭菌温度),营养成分破坏少;(2)质量均匀;(3)适用于自动控制

适用条件:大规模生产,培养基中不含有固体颗粒或泡沫较少。

(2)分批灭菌(实消): (Batch sterilization)指培养基在发酵罐中灭菌。

优点:无需专一灭菌设备,但易发生局部过热而破坏营养成分的现象。

适用条件:当培养基中含有固体颗粒或培养基有较多泡沫时,以采用分批灭菌为好。对于容积小的发酵罐,连续灭菌的优点不明显,而采用分批灭菌比较方便。

6.工业上空气除菌所用过滤介质(如棉花、玻璃纤维、活性炭等)的滤孔远大于菌体,为何也能达到除菌的目的?

空气流通过这种介质过滤层时,借助惯性碰撞、拦截滞流、静电吸附、扩散等作用,将其尘埃和微生物截留在介质层内,达到过滤除菌目的。

介质过滤机理:

(1)惯性碰撞作用:当微生物等颗粒随空气以一定速度流动,在接近纤维时,气流碰到纤维而受阻,空气就改变运动方向绕过纤维继续前进。由于微生物等颗粒具有一定质量,因而在以一定速度运动时具有惯性,当碰到纤维时,由于惯性作用而离开气流碰在纤维表面上,由于磨擦、粘附作用,被滞留在纤维表面,这叫做惯性碰撞滞留作用。

(2)拦截滞留作用:当气流速度降低时,微粒随低速气流慢慢靠近纤维,随主导气流绕过纤维前进,并在纤维周边形成一层边界滞留区,在滞留区内气流速度更慢,进入滞留区的微粒缓慢接近纤维并与之接触,由于磨擦、粘附作用而被滞留。

(3)布朗扩散作用:很小的微粒(<1μm)在流动速度很慢的气流中能产生一种不规则直线运动,称为布朗扩散运动。其结果使较小的微粒凝集成较大微粒,增加了微粒与纤维接触滞留的机会。

(4)重力沉降作用:当微粒所受的重力大于气流对它的拖带力时,微粒就会沉降。对于小颗粒,只有当气流速度很低时才起作用。

(5)静电吸附作用:许多微生物和孢子都带有电荷。当具有一定速度的气流通过介质滤层时,由于磨擦作用而产生诱导电荷,特别是纤维表面和用树脂处理的纤维表面产生电荷更显著。当菌体所带的电荷与介质的电荷相反时,就发生静电吸引作用。

7.过滤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提高除菌效率?

(1)ηP N N N N N -=-=-=110

00 因素:过滤前空气中的微粒数、过滤后空气中的微粒数。

(2)过滤效率是随滤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的。

进入滤层的微粒数与穿透滤层的微粒数之比(穿透率倒数)的对数是滤层厚度的函数。

第四章发酵动力学

1.在分批发酵中,按细胞生长和产物生成的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分批培养中的产物形成:

Ⅰ型:生长偶联产物生成 ——菌体生长、碳源利用和产物形成几乎在相同时间出现高峰。产物形成

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Ⅱ型:生长与产物生成部分偶联——在生长开始后并无产物生成,在生长继续进行到某一阶段才有产物生成。产物形成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Ⅲ型:非生长偶联产物生成——在生长停止后才有产物生成。产物形成与碳源利用无准量关系。

2.何为补料分批发酵?该法主要适用在哪些场合?

(1)补料分批培养: 指在分批发酵中间歇地或连续地补加(流加)新鲜培养基的方法。 in F ≠0( out F = 0 ,out F ≠ 0 )

(2)广泛用于液体发酵。(P95)

附:补料分批培养的优点:

a.可避免一次投料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溶解氧不足,通气搅拌设备无法适应的弊病;

b. 能控制营养缺陷型菌所需营养物量,使之高效率积累产物;

c. 有利于前体的补充;

d.可实现细胞的高密度培养

e. 便于优化培养。

3.什么叫连续培养?提出连续培养的根据是什么?连续培养有何缺点?

(1)连续培养:指在一开放系统中,以一定的速度向发酵罐内连续供给新鲜培养基,同时以相同速度将含有微生物和产物的培养液从发酵罐内放出,从而使发酵罐内液体量维持恒定,使培养物在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和进行代谢活动的方法。in F =out F >0

(2)连续培养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连续流加新鲜培养基并以同样的流量连续地排放出发酵液,可使微生物保持稳定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态。(P87)

(3)缺点:

菌种在长时间培养中易变异,且容易染菌。

若操作不当,新加入的培养基与原有的培养基不易完全混合。 附:连续培养的优点:

恒定状态可有效地延长分批培养中的对数期,达到稳定高速培养微生物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的目的。

避免分批培养所需的清洗、投料、灭菌、接种、放罐等各种操作,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发酵产品质量稳定。

便于自动控制。

4.在单级连续培养中,μ=D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连续培养达到了稳定条件。(P89)

稀释率:进入容器的培养基流量与容器内培养液的体积的比值。D=F/V 。

代入上式()D X dt

dX -=μ ∵在稳定状态时,dX/dt= 0(培养液中某一瞬间菌体浓度的变化为零)∴ μ= D

在稳定状态下,比生长速率等于稀释率。 连续培养的比生长速率可通过稀释速率来控制。

5.什么叫比生长速率?什么叫得率系数?

(1)μ—比生长速率(1-h ),即单位重量菌体的瞬时增量g/(g ·h)

(μ与微生物种类、培养温度、PH 、培养基成分及限制性基质浓度等因素有关。在对数生长阶段,细胞的生长不受限制,因此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m μ)

(2)细胞得率系数:菌体的生长量相对于基质消耗量的收得率。用S X Y 表示。 产物得率系数:产物生成量相对于基质消耗量的收得率。用 P Y 表示。

6.比速:单位时间内单位菌体消耗基质或形成产物(菌体)的量称为比速,是生物反应中用于描述反应速度的常用概念

7.倍增时间:细胞浓度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

8.临界稀释率Dc :即恒化器所能达到的最大稀释率。为使连续培养能在稳定状态下进行,D <D c

9.最适稀释速度:对应于最高细胞产量的稀释速度D

m

第五章发酵机制

1.糖酵解代谢途径有三个关键的酶,分别是:

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2.作为谷氨酸产生菌,应具备哪些生理特征?

从菌的生理特征上,谷氨酸产生菌应具备的条件:

(1)生物素缺陷型,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好;

固定酶活性强,丙酮酸脱羧酶活性不能太强;

(2)CO

2

(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活性微弱或缺损;

(4)谷氨酸脱氢酶活力高(此活性不被低浓度产物谷氨酸所抑制);

(5)NADPH+H+进入呼吸链能力弱;

(6)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不能太强,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强。

3.简述柠檬酸的积累机制,柠檬酸产生菌需具备什么特点?

黑曲霉柠檬酸发酵机制

1.由于严格限制供给锰离子等金属离子,或筛选高浓度锰离子、锌离子等菌株,降低菌体中糖代谢合成蛋白质、脂肪酸和核酸的能力,细胞中氨离子水平增高以及不产ATP的侧系呼吸链解除对磷酸果糖激酶的反馈抑制,EMP代谢流量增大;

2.组成型的丙酮酸羧化酶不受代谢调节,保证了草酰乙酸的提供,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和二氧化碳固定的平衡保证了前体的供应;柠檬酸合成酶不受调节增强了柠檬酸的合成能力;

3.顺乌头酸水合酶建立的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90:3:7的催化平衡趋向柠檬酸的合成, 柠檬酸浓度的增加抑制柠檬酸脱氢酶的活力, 促进了柠檬酸的积累, pH降低至2.0使顺乌头酸水合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失活, 更有利于柠檬酸的积累和排除.

4.什么是巴斯德效应?

呼吸抑制发酵的作用。在好氧的条件下,酵母的发酵能力降低,即由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酒精产量大为降低。

(机理是由于酵解的过程受末端产物ATP的反馈抑制,由于酵解产生的NADH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而产

生大量ATP,ATP控制酵解途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最后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导致葡萄糖利用降低)

第六章种子扩大培养

1.培养好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常用哪些方法?

(1)可提供大量表面积的浅层培养瓶(2)旋转式摇床。

2.举例说明种龄与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1)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最佳种龄应选择在对数生长期。

(2)通常种龄是以处于生命力极旺盛的对数生长期,菌体量还未达到最大值时的培养时间较为合适。时间太长,菌种趋于老化,生产能力下降,菌体自溶;种龄太短,造成发酵前期生长缓慢。

(3)不同菌种或同一菌种工艺条件不同,种龄是不一样的,一般需经过多种实验来确定。嗜碱性芽孢杆菌生产碱性蛋白酶,12小时最好。

接种量: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4)接种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菌种在发酵罐中生长繁殖的速度,采用较大的接种量可以缩短发酵罐中菌体繁殖达到高峰的时间,使产物的形成提前到来,节约发酵培养的动力消耗,提高设备利用率,并可减少杂菌的生长机会。

(5)但接种量过大或者过小,均会影响发酵。过大会引起溶氧不足,影响产物合成;而且会过多移入代谢废物,也不经济;过小会延长培养时间,降低发酵罐的生产率。

3.最佳种龄和最佳代谢产物收获期分别在生长曲线的哪个阶段?

(1)通常接种龄以菌丝处于生命极为旺盛的对数生长期,且培养液中菌体量还未达到最高峰时为宜。

4.种子扩大培养的定义:

指保存在砂土管中、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在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放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培养物的过程。

第七章:发酵过程工艺控制

1.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依赖可将微生物分为哪几类?

嗜冷菌、嗜热菌、嗜温菌、嗜高温菌

2.什么是发酵热、生物热?生物热的产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发酵过程中随着菌体的生长以及机械搅拌的作用,将产生一定的热量;同时由于发酵罐壁的散热、水分的蒸发等将会带走部分热量)。

生物热:在发酵过程中,由于菌体的生长繁殖和形成代谢产物,不断地利用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氧化获得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高能化合物,供合成细胞物质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能量。其余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这散发出来的热就叫生物热。

(2)生物热随菌种和培养条件不同而异。生物热与发酵类型有关:生物热的大小与呼吸作用强弱有关。

3. 温度对发酵有哪些影响?

温度通过影响微生物的酶反应速度、发酵液中溶解氧而影响发酵;温度还能影响酶系组成及酶的特性、以及生物合成方向。

4.发酵过程温度的选择有什么依据?

(1)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选择:

?前期:提高温度,以促进菌的呼吸与代谢,使菌生长迅速

?中期:为了延长中期,比前期温度稍低一些,可以延迟衰老。

?后期:

(2)根据培养条件选择

?通气条件差--降低温度,使细菌呼吸速率降低,溶氧量提高

?培养基稀薄――降低温度,减慢营养利用速率

(3)根据菌生长情况

?生长快――维持在较高温要短些,反之,长些。

?营养丰富,通气量足够,前期温度高些

5.以谷氨酸发酵为例,说明发酵温度、pH、通气量等环境条件对谷氨酸产生菌的影响。

温度:谷氨酸发酵前期长菌阶段和种子培养时应满足菌体生长最适温度。若温度过高,菌体容易老化。PH:谷氨酸生产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积累谷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形成谷氨酸和N-乙酰谷氨酰氨。

通气量:好氧性发酵通常需要供给大量的空气才能满足菌体对氧的需求。过高的溶解氧对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未必有利,因为溶解氧不仅为代谢提供氧,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微生物的生理环境,它可以影响培养基的电位,有时会称为逆向动力。过低的溶解氧会影响微生物的呼吸,进而造成代谢异常。

6.何谓呼吸强度、耗氧速率和临界氧浓度?发酵过程中如何根据发酵需要控制溶解氧?

(1)呼吸强度:单位重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以 QO

2表示,单位[ mmolO

2

/(g干菌

体·h)],亦称氧的比消耗速率。

耗氧速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以r 表示,单位为[ mmolO

2

/ (L·h)]

染整工艺原理下册(有色部分)主要知识点

染整工艺复习题 1染色概念染色牢度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半染时间泳移轧余率 答:染色:就是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将纤维纺织物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 染色牢度:染色物在染色后的使用或加工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能够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上染百分率=(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投入到染浴中的染料总量)×100% 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 半染时间: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一半所用的时间(t1/2)。 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后焙烘过程中,染料随水份的移动而移动的现象 轧余率(轧液率、带液率):(浸轧后织物重-干布重)/干布重×100% 2染色方法及特点 答:染色方法有浸染和轧染。 浸染特点: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散纤维、纱线、真丝织物等)的染色,浸染一般是间歇式生产,生产效率较低。设备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 轧染特点:轧染一般是连续式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的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机织物的染色,丝束和纱线有时也用轧染染色。 3直接性:染料对纤维上染的能力,用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4吸附等温线定义:恒定染色温度下,将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对染液中染料浓度作图。表示染料在纤维与染浴中浓度的关系。(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和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关系线。) 5常见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及意义 答:能斯特分配型(Nersnt):纤维上染料浓度与溶液中染料浓度正比关系,随着染液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直到饱和为止。[D]f/ [D]s =K,非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被纤维固着时,基本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如分散染料上染纤维) 朗格谬尔型B(Langmuir):定位吸附有染座,有明确的饱和值。即染座占满了,吸附不再随浓度增加。[D]f=K[D]S[S]f /(1+K[D]S),离子型染料主要以静电引力上染纤维,以离子键在纤维中固着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强酸性浴酸性染料染羊毛,阳离子染料染腈纶)弗莱因德利胥型C(Freundlich):多分子层吸附,纤维上染料浓度随染液中染料浓度的增加不断增加。[D]f=K[D] s n(0﹤n﹤1),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吸附固着纤维,且染液中有其他电解质存在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直接染料或还原染料隐色体上染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在未发生共价结合时) 6.Zeta电位(动电层电位): 答: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形成的双电层—动电层;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的现象为界面动电现象;ξ电位是紧密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产生的电位差。并非表面的真正电位,而是表示离开实际表面某一距离的电位。它是紧密吸附层与溶液本体的电位差。 7染料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 (1)库伦力(2)范德华引力:偶极力、偶极—诱导偶极力、色散力 (3)氢键(4)共价键(5)配位键(6)电荷转移分子间引力 8以阳离子染料为例说明染料的溶液性质及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答:阳离子染料加入水中后,由于水分子为极性分子,染料的亲水部分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并根据其亲水性的强弱,与水形成水合分子而溶解,形成染料的水溶液。染料溶于水,是由于受到水分子的作用,而使染料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减弱或拆散。 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1.内部因素影响

染整工艺原理二复习题

模拟试题一答案(染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上染百分率:染色结束时,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到染液中的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2.吸附等温线:在恒定条件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与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分配关系曲线 3.半染时间: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量达到平衡上染量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4.成衣染色:将织物制成服装后,再进行染色的加工过程 5.隐色体电位:在一定条件下,用氧化剂滴定已还原溶解的还原染料隐色体,使其开始氧化析出时所测的电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三段命名法将染料的名称分为、、。 2.织物染色根据染料与织物接触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浸染和轧染两种。 3.直接染料固色处理常用的有金属盐和固色剂处理法。 4.活性染料染色是通过与纤维生成结合,从而固着在纤维上。 5.活性染料染棉纤维,浸染工艺一般有、和三种。 6.还原染料最常用的还原剂。 7.可溶性还原染料显色一般采用法。 8.硫化染料还原比较容易,一般采用作为还原剂。 9.酸性媒染染料的染色方法有、、三种。 10.分散染料染涤纶,染浴pH值一般控制在。 11.阳离子染料的配伍值越大,则染料的上染速率越,匀染性越。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直接染料除用于棉纤维的染色外,还常用于下列哪种纤维的染色( B ) A.涤纶纤维 B.粘胶纤维 C.腈纶纤维 2.轧染时易产生头深现象的本质原因是 ( C ) A.轧液浓度太大 B. 染色温度太低 C.亲和力太大 3.国产KN型活性染料其活性基的学名为 ( C ) A.一氯均三嗪 B. 二氯均三嗪 C.β-乙烯砜 4. 一氯均三嗪型活性染料染色时,固色温度一般要控制在

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试题答案

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 1.决定摇瓶溶氧量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摇瓶溶氧量?答:⑴摇瓶的透气性:8层纱布,纱布透气性越好,摇瓶溶氧量越大。⑵摇瓶的转速:转速越大,培养基流动越剧烈,增大与气体接触面积。⑶培养基的粘稠度:粘稠度越大,氧气越难进入,溶氧量越低。 2.采用磷钼蓝法测定发酵液中的植酸酶活性实验中,空白对照中并未发生酶和底物的水解反应,但经过显示后,颜色却呈较深的蓝色,试解释其原因。 答:①磷钼蓝受热,易被氧化成蓝色还原物。②植酸钠中含杂质磷太多。 3.红曲米发酵实验中,为何要添加酸水?无菌酸水如何制得?答:是为了洗脱菌种,同时为红曲霉生长创造酸性环境。 制备:取一烧杯的蒸馏水,往水中加入乳酸并调PH至4.0.然后取10ml配制好的溶液于干净的试管中,密封包扎后,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即可得到无菌酸水。 4.产植酸酶黑曲霉的分离实验中,为何选用植酸钙而不选用植酸钠? 答:钠盐易溶解、钙盐难容,易形成透明圈,从而筛选。 5.产植酸酶黑曲霉的分离实验中,为什么不将脱氧胆酸钠溶液

和氯霉素眼药水加入到筛选培养基中一起灭菌? 答:①脱氧胆酸钠会与铁盐高温时反应。②细菌性抗生素、自身就是杀菌的,且本身无菌,也不能灭菌。 6.请详细说明产植酸酶黑曲霉的分离实验的实验原理。 答:以植酸钙为唯一磷来源的选择培养基,同时以透明圈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产植酸酶的黑曲霉 7.产植酸酶黑曲霉的摇瓶发酵实验中,摇瓶的作用有哪些?答:①气体和营养分布均匀②温度保持恒定③代谢产物分散④避免影响其他菌丝生长⑤防止细胞沉淀 8.植酸酶酶活力测定实验中,若显色后的反应体系测定吸光度值为2.23,说明什么问题?该如何调整实验方案? 答:浓度过大,该稀释。 9.植酸酶活力测定时做标线的目的是什么? 答:标线是反应吸光度与无机磷浓度之间的关系,待我们测的样品吸光度后即可在标线上读出对应无机磷浓度,从而进行酶活计算。 10.简述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及步骤。 答:①向锅内注入水至三脚架上边缘、预热。 ②放入物品,将直排气管并放入排气槽。 ③关盖,拧紧对应螺栓,打开开关加热 ④待压力达到0.05MPa,排冷空气,归零。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定义: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要求:★对菌株产量,形态、生理等情况了解;★生长繁殖快,营养要求低,产孢子多且早;★对诱变剂敏感;★菌株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多出发菌株: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5、诱变选育的流程 答:出发菌株经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洗涤、)→单细胞获单胞子悬液→诱变处理→后培养(中间培养)→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 筛选的关键是选择一定的特征(如菌落特征、生化特征等)去判断所筛选的菌株是我们所需要的突变株。

染整工艺原理

染整工艺原理——丝光 一、丝光的含义?? 1、丝光:棉制品(纱线、织物)在有张力的条件下,用浓的烧碱溶液处理,然后在张力下洗去烧碱的处理过程。?? 2、碱缩:?? ? ???棉制品在松驰的状态下用浓的烧碱液处理,使fibre任意收缩,然后洗去烧碱的过程,也称无张力丝光,主要用于棉针织品的加工。?? ? ? 二、丝光与碱缩织物的特点?? 丝光后:织物发生以下变化?? 1、光泽提高?? 2、吸附能力,化学反应能力增强?? 3、缩水率,尺寸稳定性,织物平整度提高?? 4、强力、延伸性等服用机械性能有所改变?? 碱缩虽不能使织物光泽提高,但可使纱线变得紧密,弹性提高,手感丰满,此外,强力及对dye吸附能力提高。??

? ? 三、工序安排?? 1、先漂后丝:?? ? ???丝光效果好,废碱较净,但白度差,易沾污,适合色布,尤其厚重织物。?? 2、先丝后漂:?? ? ???白度好、但光泽差,漂白时fibre易受损伤,适用于漂布,印花布?? 3、染后丝光:?? ? ???适合易擦伤or不易匀染的品种(丝光后,织物手感较硬,上染较快)染深色时为了提高织物表面效果及染色牢度,以及某些对光泽要求高的品种,也可采用染后丝光。?? 4、原坯丝光:?? ? ???个别深色品种(苯胺黑)可在烧毛后直接进行丝光,但废碱含杂多,给回收带来麻烦,很少用。?? 5、染前半丝光,染后常规丝光:?? ? ???为了提高染料的吸附性和化学反应性。??

? ???棉布丝光分干布丝光和湿布丝光两种,由于湿布丝光含湿较难控制,因此以干布丝光较多。?? ? ???其他碱金属的氢氧化物对纤维素纤维也有一定的膨化作用,但其膨化能力随原子量增大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只有烧碱才具实用价值,某些酸和盐类溶液(H2SO4,HNO3,)也可使纤维素纤维膨化,获得丝光效果,但实际生产有困难,缺少实际意义。?? ? ???无水液氨因分子小,纯度高,也是一种优良的膨化剂,20世纪60年代未曾进行过丝光研究,其产品的光泽和染色性能均不及碱丝光,但手感柔软、尺寸稳定性和抗皱性较高,故近年来作为与后整理中机械预缩、树脂整理结合应用的新工艺,称为液氨整理。?? ? ? 四、丝光效果的评定?? 1、光泽?? ? ???是衡量丝光织物外观效应的主要指标之一。?? ? ???可用变角光度法、偏振光法等测,但尚无统一的理想的测试手段,目前多用目测评定。?? 2、显微切片观察纤维形态变化?? 3、吸附性能?? (1)钡值法:是检验丝光效果的常用方法,钡值大,丝光效果好?? ? ???棉布钡值=100,钡值>150表示充分丝光,一般为135~150。??

发酵工程试题及答案.

类。 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 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发酵培养基主要由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组成。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 连逍,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 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 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 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 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 机械搅拌式发酵罐 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 两种。 9、 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 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 10、 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 产物的分离、提取 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 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 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 代谢调控育种, 从诱发基 因突变转向 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 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 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 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发酵工程 、名词解释 1、 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 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 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 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 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 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 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_等下游 处理几个过程。 2、 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 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 3、 4、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 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基三种。

发酵工程试题(卷)E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C ) A 发酵工程产品主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和菌体本身 B 可以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菌株 C 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D 环境条件的变化既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又影响菌体代谢产物的形成 2.当培养基pH发生变化时,应该(C ) A 加酸 B 加碱 C 加缓冲液 D 加无机盐 3. 甘油生物合成主要由下列哪种物质引起(D ) A 尿素 B 硫酸铵 C 酶 D 亚硫酸盐 4. 对谷氨酸发酵的叙述正确的是(D ) A 菌体是异养厌氧型微生物 B 生物素对谷氨酸生成无影响 C 谷氨酸的形成与搅拌速度无关 D 产物可用离子交换法提取 5. 为使淀粉和纤维素进行代谢而提供能量,(B ) A 它们必须第一步变成脂肪分子 B 它们的葡萄糖单位必须被释放 C 环境中必须有游离氧存在 D 遗传密码必须起促进作用 6. 关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 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 B 次级代谢产物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 C 初级代谢产物在代谢调节下产生 D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无需代谢调节 7. 在发酵中有关氧的利用正确的是(B ) A 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 B 微生物只能利用发酵液中溶解氧 C 温度升高,发酵液中溶解氧增多 D 机械搅拌与溶氧浓度无关 8.某药厂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结果代谢产物没有谷氨酸而产生乳酸及琥珀酸,其原因可能是(B ) A 温度控制不适 B 通气量过多 C pH呈酸性 D 溶氧不足 9.下列可用于生产谷氨酸的菌种是(C )

染整工艺原理(1)

染整工艺原理 染整工艺原理一---纺织基础知识 绪言 第一章染整用水及表面活性剂 第二章棉及棉型织物的退浆和精 第三章蚕丝和真丝绸的精练 第四章漂白(Bleaching) 第五章丝光 第六章热定形(Heat Setting) 第七章毛织物的湿整理 第八章一般整理(Finshing) 第九章防缩整理Finishing) 第十章防皱整理(Resin Finishing) 第十一章特种整理 过纺织加工以后的加工工艺。它是织物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通过染料、药剂和助剂在专用设备上进行的化学和物理加工过程。 1.特点 (1)属加工工业(在纺织工业中担任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2)一种化妆术; (3)综合的工艺技术,涉及面广; (4)能耗大(水、热、电),有污染(废水、气、渣)需重视节能和环保。2.目的

改善织物的服用性能(舒适、保暖、抗皱等),赋予功能性(防霉、防蛀、拒水、阻燃、抗菌等),提高身价。 (1)去除杂质; (2)提高白度; (3)染着颜色; (4)改善风格。 二、染整加工的主要内容 漂、染、印、整。 三、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1.掌握纺织品的练漂、整理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能根据纺织品的特性和练漂、整理加工要求,合理制订加工工艺过程及条件;初步具备解决练漂及整理工艺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练漂、整理加工的质量检验方法。 4.了解练漂及整理加工技术进展和发展前沿。 5.查阅染整专业的有关文献。 第一章染整用水及表面活性剂 §1染整用水及其处理 一、水和水质 1.自然界中的水源 地面水:流入江、河、湖泊中贮存的雨水,含较多可溶性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地下水:深地下水(深井水,不含有机物,有较多矿物质) 浅地下水(深度<15m的浅泉水、井水,有可溶性有机物和较多的二氧化碳)天然水

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

1.染色牢度:染色产品在使用或以后的加工处理过程中能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2.浸染:将纺织品浸渍在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 3.轧染: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品组织空隙并去除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布在织物上。染料的固着是在以后的气蒸等过程中完成的。 4.浴比:染液体积与被染物质量之比。 5.轧液率:织物上带的染液质量占干布质量的百分率。 6.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以后的烘干过程中,染料沿着水分蒸发方向移动的现象,引起阴阳面等色差。 7.扩散边界层:动力边界层内靠近纤维表面的染液几乎是静止的,此时,然也主要靠自身的扩散靠近纤维表面,该也曾成为扩散边界层。 8.动电层电位:吸附层与扩散层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电位差。 9.动力边界层:一般把染液从染液本体到纤维表面流速降低的区域成为动力边界层。 10.双电层电位:在水溶液中,纤维表面带负电荷与其带相反电荷的正离子由于热运动距离纤维表面远近一定的浓度分布。因此产生一个吸附层和一个扩散层即所谓的双电层。 11.直接性:染料离开染液上染纤维的性能,一般可用染色平衡时染料的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12.平衡上染百分率:在一定条件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吸附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比。上染百分率: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总量的百分率。 13.平衡吸附量:染色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成为平衡吸附量。 14.染色饱和值:纤维在一定的染色温度下,所能上染的最大染料量。 15.半染时间:达到平衡吸附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表示染色达到平衡的快慢。 16.匀染:染料在织物表面以及纤维内部分布的均匀程度。 17.移染:使上染较多部位的染料通过解吸转移到上染较少的部位,提高匀染效果。 18.亲和力:纤维上染料标准化学位和染液中染料标准化学位差值的负值。 19.染色热:无限小量染料从含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染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吸收的热量。 20.染色熵:无限小量的染料从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引起的物系熵变,单位kJ/(℃·mol)。 21.染色活化能:染料分子要靠近纤维表面,必须具有一定的能量,克服由于静电斥力而产生的能阻,该能量称为染色活化能。 22.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必须在碱性溶液中被强还原剂还原成可溶于水,且对纤维有亲和力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染色红再经氧化,恢复为原来不溶性的染料色淀固着在纤维上。 23.隐色体浸染:指把染料预先还原为隐色体,在染液中被纤维吸附,然后在进行氧化,皂煮。 24.悬浮体轧染:将织物直接浸轧还原染料配成的悬浮体溶液,再浸轧还原液,在气蒸等条件下使染料还原成隐色体,被纤维吸附、上染的方法。 25.干缸还原:染料和助剂不直接加入染槽,而是先在另一较小容器中用较浓的碱性还原液还原,然后再将隐色体钠盐的溶液加入染浴中。 26.全浴还原:染料直接在染浴中还原的方法。 27.隐色体电位:还原染料隐色体开始被氧化析出沉淀的电位,成为隐色体电位。 28.半还原时间;是还原达到平衡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29.内聚能:1mol物质气化升华所吸收的热量。内聚能密度,单位摩尔体积的内聚能。 30.阳离子染料的配伍指数K:反映染料亲和力大小和扩散速率高低的综合指标。划分为5

(完整版)发酵工程_题库及答案.doc

1、举出几例微生物大规模表达的产品,及其产生菌的特点? A.蛋白酶表达产物一般分泌至胞外,能利用廉价的氮源,生长温度较高, 生长速度快 ,纯化、分离及分析快速;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B.单细胞蛋白生长迅速,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能利用廉价的培养基或生 产废物。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C.不饱和脂肪酸生长温度较低,安全性高,能利用廉价的碳源,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高, D.抗生素生产性能稳定,产量高,不产色素,,能利用廉价原料 F.氨基酸代谢途径比较清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2、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A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 B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C.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D.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E.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 F.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4、讨论:微生物(包括动、植物)可以生产我们所需的一切产品,但是涉 及到工业化生产,对于某一种特定的产品,为何只有特定的微生物才具有大量 表达的潜力?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对遗传信息作选择性的表达,实现代谢 的自动调节。代谢的协调能保证在任何特定时刻、特定的细胞空间,只合成必 要的酶系(参与代谢的多种酶)和刚够用的酶量。一旦特定物质的合成达到足 够的量,与这些物关系支持细胞自身的增殖(生产细胞),不支持(人的)目

的产物的过量生产(生产特定的初级代谢产物)。而工业化生产要求特定表达 某种或某类物质,只有正常代谢被打破,代谢协调失常的微生物才能达到要求 5、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样品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初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 6、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培养? 自然界中目的微生物含量很少,非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进行富集培养, 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 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使筛选变得可能。 7、菌种选育分子改造的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 提高生产能力 ; 提高产品质量 ; 开发新产品 . 8、以目前的研究水平,土壤中能够培养的微生物大概占总数的多少?什么 是 16sRNA同源性分析? 目前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到总数的 1%。以 16sRNA为靶基因,设计引物, 建立 pcr 扩增体系,再通过 DNA 测序进行细菌同源性分析。 9、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自然选育就是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 程。

染整工艺原理二复习题样本

第一章染色的基本知识 <一> 名词解释 1、上染 2、上染百分率 3、上染速率曲线 4、平衡上染百分率 5、半染时间 6、盐析 7、双电层 8、zate电位 9、吸附活化能 10、直接性 11、浴比 <二>问题 1、简述染料上染纤维的三个阶段? 2、指出上染速率曲线的实际意义? 3、简述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4、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力有哪些形式, 举例说明? 5、简述纤维在染浴中带电学说? 6、简述影响zate电位的各种学说? 7、分析纤维表面各种离子浓度的分布情况。 8、分析纤维带电与实际染色的关系。 9、解释”上染平衡属于动态平衡”这个结论。 10、分析纤维的两相结构及纤维的吸湿溶胀对染色的影响? 第二章染色热力学 <一> 名词解释: 1、化学位

2、染料对纤维的染色标准亲和力 3、吸附等温线 4、有效容积 5、染色分数 6、吸附层容积 7、染色热( △H) 8、染色熵( △S) <二> 问题 1、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哪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各种吸附等温线所表示的染 色机理及其特点。 2、从亲和力定义式推导出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3、从亲和力定义式推导弗莱因利胥吸附等温式: 4、根据染色热, 分析温度对染色工艺的影响。 5、假设一个分子量为500的分散染料染锦纶纤维时, 浴比为1: 20, 在60℃ 时, 亲和力( -μ°) 为3000kcal/mol,染色热( △H°) 为10kcal/mol, 试计算80℃下每升染液里加入多少克染料才能使每公斤纤维获得1%的吸 收( 注: 每升染液按1kg计算, 染色热可视为不随温度变化的定值) ? 6、用直接染料染两块试样, 在温度为T1下染色达到平衡时, 染液的浓度为 [D]S 1, 在温度为T 2 ( T 2 ≠T 1 ) 下染色达到平衡时, 染液浓度为[D]S 2 , 假设 达到平衡时, 两试样上染料浓度相等, 即[D]f 1=[D]f 2, 试推导出染色热的 表示式〈设染色热不随温度改变〉。 7、判断下列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1)( a) 当[D]s=[D]r时, 上染达到平衡态。 ( b) 当V 吸=V 解 时, 上染到达平衡态。 ( c) 当染料停止向纤维吸附时, 染色达到平衡态。 ( d) 当[D] r >[D] s 时, 上染达到平衡态。 (2)( a) zate电位就是纤维和水的界面电位。

染整工艺复习题

| 染整工艺复习题 1染色概念染色牢度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半染时间泳移轧余率 答:染色:就是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将纤维纺织物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 染色牢度:染色物在染色后的使用或加工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能够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上染百分率=(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投入到染浴中的染料总量)×100% 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 半染时间: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一半所用的时间(t1/2)。 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后焙烘过程中,染料随水份的移动而移动的现象 - 轧余率(轧液率、带液率):(浸轧后织物重-干布重)/干布重×100% 2染色方法及特点 答:染色方法有浸染和轧染。 浸染特点: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散纤维、纱线、真丝织物等)的染色,浸染一般是间歇式生产,生产效率较低。设备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 轧染特点:轧染一般是连续式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的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机织物的染色,丝束和纱线有时也用轧染染色。 3直接性:染料对纤维上染的能力,用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4吸附等温线定义:恒定染色温度下,将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对染液中染料浓度作图。表示染料在纤维与染浴中浓度的关系。(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和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关系线。) 5常见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及意义 : 答:能斯特分配型(Nersnt):纤维上染料浓度与溶液中染料浓度正比关系,随着染液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直到饱和为止。[D]f/ [D]s =K,非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被纤维固着时,基本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如分散染料上染纤维) 朗格谬尔型B(Langmuir):定位吸附有染座,有明确的饱和值。即染座占满了,吸附不再随浓度增加。[D]f=K[D]S[S]f /(1+K[D]S),离子型染料主要以静电引力上染纤维,以离子键在纤维中固着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强酸性浴酸性染料染羊毛,阳离子染料染腈纶) 弗莱因德利胥型C(Freundlich):多分子层吸附,纤维上染料浓度随染液中染料浓度的增加不断增加。[D]f=K[D] s n( 0﹤n﹤1),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吸附固着纤维,且染液中有其他电解质存在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直接染料或还原染料隐色体上染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在未发生共价结合时) 电位(动电层电位): 答: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形成的双电层—动电层;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的现象为界面动电现象;ξ电位是紧密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产生的电位差。并非表面的真正电位,而是表示离开实际表面某一距离的电位。它是紧密吸附层与溶液本体的电位差。 7染料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 (1)库伦力(2)范德华引力:偶极力、偶极—诱导偶极力、色散力 (3)氢键(4)共价键(5)配位键(6)电荷转移分子间引力 ; 8以阳离子染料为例说明染料的溶液性质及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和答案

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单选题(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3月29日在京召开。批示指出:_____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 A、质量发展 B、教育发展 C、科技发展 D、人才发展 2、我国首个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大基础科研项目“______”于3月2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奠基,正式启动了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A、千人计划 B、天琴计划 C、火炬计划 D、星火计划 3、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_____,国家主席签署第4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A、反恐怖主义法 B、反家庭暴力法 C、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D、慈善法 4、2017年4月24日是我国首个“_____”。 A、中国无车日 B、中国航天日 C、中国环保日 D、中国低碳日

5、对在全党开展“_____”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_____”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 A、三严三实 B、两学—做 C、四个全面 D、五大发展理念 6、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_____将合并实施,并将确保参保职工生育待遇水平不降低。 A、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B、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 C、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D、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7、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租金、缴纳税款的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手段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8、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趋势为( )。 A、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B、由质量向数量的转变 C、由产业向个体的转变 D、由技术进步向投资拉动的转变 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 )的精神状态,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团结奋发 D、荣辱与共 10、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体现是( )。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最新发酵工程09试卷含答案-

精品文档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淀粉水解方法有酸法、酶法和酸酶结合法。 2、根据微生物生长速度与产物合成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发酵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生长偶联型、非生长偶联型和混合生长偶联型。 3、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叫巴斯德效应。 4、高温灭菌的原理是高温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失活。 5、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对流加热干燥、接触加热干燥和冷冻升华干燥等。 6、发酵醪中菌体分离可采用离心分离和过滤分离方法。 7、发酵热包括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和辐射热。 8、发酵过程中,调节PH值常用方法有添加CaCO3法、流加尿素、 加缓冲剂法等。 二、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分解代谢物阻遏 当菌体利用葡萄糖作C源进行生长时(1分),葡萄糖分解产物能阻遏参与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的酶系生成(1分),从而影响次生代谢物的合成(1分)。 2、对数残留定律 在高温灭菌时,菌的死亡速率与任一瞬间残留的活菌数N成正比(3分)。 3、反馈抑制 酶促反应的终产物(1分)抑制代谢途径第一个酶的活性(2分),这称反馈抑制。 4、限制性基质 微生物生长速率与底物浓度有一定的依赖关系(1分),当底物浓度很小(1分),微生物生长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此时基质叫限制

性基质(1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次级代谢产物 从初级代谢途径中形成分枝代谢途径(1分),并用初级代谢产物生成与菌体生长繁殖无关的物质或功能还未明的化合物(2分),这个过程称次级代谢。 二、判断题(对的在下面的表格中打“√”,错的打“Χ”,10分) 1、柠檬酸发酵主要防止前期染菌。 2、疫苗深层培养,如果中期染菌不严重,考虑继续发酵。 3、介质过滤除菌,必须保证介质之间的孔径小于细菌直径,才能达到除菌目的。 4、发酵醪需先进行菌、液的分离,才能进行后续的提取和精制过程。 5、谷氨酸发酵中,加速DCA循环有利于产物积累。 6、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需要供氧。 7、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通气量的提高,溶氧系数也增大。 8、为了提高发酵效率及便于控制,在整个发酵期内,我们要选定一个最适温度,控制发酵在该温度下进行。 9、一般来说,种子培养基的碳氮比低于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比。 10、消毒不一定能达到灭菌的要求,而灭菌则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分1每题四、简答:(40分,每题5分) 1、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答:1.自然发酵时期(1分) 2.纯培养技术的建立(1分) 3.通气搅拌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建立(1分) 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调控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1分) 5.发酵动力学、发酵的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建立 6.基因工程阶段。或答微生物酶反应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反应相结合工程技术建立。(1分) 2、谷氨酸生产如何防止噬菌体污染? 答:注意环境卫生(1分),防止菌种流到发酵罐等设备以外(1分),发酵液必

微生物发酵工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3套

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 1.一类单细胞有分枝的丝状微生物,以孢子繁殖,分布广泛大多是腐生菌,少数是动植物寄生菌,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2/3以上抗生素由该类菌产生。这类微生物是:A.细菌B.霉菌 C.放线菌D.酵母菌 3.用液氮长期保藏菌种是因为液氮温度可达(),远远低于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停止的温度。 A.-180 0C B.-170 0C C.-160 0C D.-196 0C 4.在微生物发酵工程中利用乳酸杆菌生产乳酸的发酵属于()。 A.好气性发酵B.厌气性发酵 C.兼性发酵D.好厌间歇发酵 5.配料较粗,营养丰富,完全,C/N合适,原料来源充足,质优价廉,成本低,有利于大量积累产物。这些是()的一般特点。 A.选择培养基B.保藏培养基 C.种子培养基D.发酵培养基 6.( ) 是一类微生物维持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但自身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化合物。 A.生长因素B.碳源 C.氮源D.微量元素 7.生物反应器间歇操作, 在发酵过程中,不断进行通气(好氧发酵)和为调节发酵液的pH而加入酸碱溶液外, 与外界没有其它物料交换。这种培养方式操作简单, 是一种最为广泛使用的方式, 称之为()。 A.连续发酵B.半连续发酵 C.补料分批发酵D.分批发酵 8.要求发酵设备现代化程度高、体系内营养物浓度和产物浓度始终一致、菌种容易发生变异的问题无法解决这种发酵方式是()。 A.连续发酵B.分批发酵 C.补料分批发酵D.半连续发酵 10.菌体的倍增时间是()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 A.细胞质量B.菌体浓度 C.菌体种类D.呼吸强度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选错,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20分) 11.发酵工程的前提条件是指具有()和()条件 A.具有合适的生产菌种B.具备控制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工艺 C.菌种筛选技术D.产物分离工艺 E.发酵设备

(完整版)染整工艺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1.名词解释 1.标准染色亲和力:指在标准状态下染料在染浴中的化学位与在纤维上的化 学位之差。 2.染色热:无限小量的染料,从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标准状态的纤维上, 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引起的热量变化。 3.染色熵:指在标准状态下,染料由染液转移到纤维上所引起体系混乱度的 变化 4.纤维表面的扩散边界层:在动力学边界层中,,靠近表面的染液流速几乎 为零,染料主要靠自身的扩散来到达纤维表面的区域。 5.zeta电位:即动电层电位,指动电层与溶液内部的电位差。 6.无限染浴:指浴比很大,足以维持染液中染料浓度基本不变的染浴。 7.非稳态扩散:指溶质在扩散介质中,各点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过程。 8.移染;指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从纤维上解吸下来,再重新上染纤维的性能。 9.孔道扩散模型:亲水性纤维在水溶液中能吸湿膨化,所有空隙贯通形成曲 曲折折的孔道,染料就沿这条孔道进入扩散。 10.自由体积模型:疏水性纤维在水溶液中几乎不吸湿膨化,空隙很小,分散 于无定形区中,温度升高,当T>Tg时,大分子链段运动,原来分散的小 空隙合并成大体积,即自由体积,染料沿这些不断变化的体积跳跃式地扩 散前进。 2.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有哪些主要类型?各类型吸附等温线有何特点?符合哪类纤维和染料 的染色? 1)L型特点:纤维上有特定的染座一个染座吸附一个染料分子,化学吸附或定位 吸附,单分子层吸附有染色饱和值 适用范围:染料纤维以静电力为主的场合,即:染料-纤维(离子键)如强酸性染料----羊毛蚕丝锦纶;腈纶,阳离子染料改性涤纶—阳离子染料染色 2)F型特点:无特定染座物理吸附存在单分子多分子层吸附不存在染色饱和 值可一直吸附下去 适用范围: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为主被纤维吸附如:直接染料-纤维素纤维;还原染料-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在未发生共价键结合前 3)分配型特点:物质在两个不相混合相向的分配,有染色饱和值 适用范围:分散染料染疏水性纤维的染色体系如;分散染料-PET,醋酯,PA,PAN等。 3.简述影响染料在纤维内扩散速率的因素。 1)染料结构: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线性共平面性好的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强,直接性 也大,则扩散速率比较慢。 2)显微结构性质:纤维的结晶度增大,取向度增大,则扩散速率减慢 纤维的吸湿膨化性好,孔隙率多,则扩散速率快 皮芯层结构的纤维,若皮层紧密,则扩散速率慢 3)染料在溶液中的状态:染料在染液中溶解度高,以溶解态存在,则其与水作用力强,不易聚集,扩散速率较快。 4)染液中染料浓度:浴比小,染料在染液中以单分子状态存在,浓度高,则扩散速率较快5)染液的流速:加快染液的流速,扩散边界层变薄,则扩散速率变快 6)膨化剂的作用:膨化剂的使用使纤维膨化,孔隙增大,则扩散速率增大 7)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使染料分子动能变大,聚集度减小,燃料单分子在溶

发酵工程试题及答案

发酵工程 一、名词解释 1、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 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式向培养系统不加 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制等下游处理几个过程。 2、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类。 3、微生物的育种法主要有三类: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4、发酵培养基主要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组成。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连消,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法有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式的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两种。 9、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三种。 10、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容包括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