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端

最南端

最西端

最东端

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15个陆上相邻国家

6个隔海相望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海陆位置海陆位置

濒临的海洋

主要岛屿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

疆域优势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中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

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

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海陆疆域方面来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处

2、行政区划中美:海陆兼备(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中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英国:岛国蒙古:内陆国家

三级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23个省

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43、P42图3-3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

地形类型

高原 主要地形单元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第二级阶梯

界线

第三级阶梯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100—2000 米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

尔盆地、四川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00 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7、比较黄河、长江(P17 ~P21)

比较点 发源地 全长 注入海洋

流经的主要 地形区

黄河 P53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5400 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渤海(山东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高原

长江 P54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6300 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东海(上海市)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 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

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9 个省 级行政区划单位)

庆市、贵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12 个省级行政区 划单位)

上、中、下 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自治区), 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省)

游的划分

主要支流

中下游分界点:孟津(河南省)

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省)

雅砻江、岷江、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 赣江(鄱阳湖)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 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 夏平原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著名峡 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

危害 灌溉、发电

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 大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 地上 悬河”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 洪涝灾害

原因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 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 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 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 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 大降低,更加大了沿岸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 可能性。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中下 游禁止砍伐树木、裁弯取直、分洪蓄洪、开 挖入海新河等措施。

历史地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8、我国南北差异

区 域

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内 容

生活习惯差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异饮食习惯

交通工具喜吃面食

陆路交通

喜吃米饭

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气温

差异

气温带

1月均温

温带气候,比较干燥

低于00c(<00c)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高于00c(>00c)

差异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

差异

农业生产差异年降水量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少于800毫米(<800mm)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小麦、玉米

花生、大豆、甜菜

旱地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多于800毫米(>800mm)

水稻

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水田

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

不利于航运冰,便于航运

地形南方地区多丘陵北方地区多平原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

水资源短缺源丰富

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

自然条件社会经地形

气候

资源环境

发展历史

人口

民族

东部

东部地区平原广阔

较为湿润

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

业污染严重

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

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主要是汉族人

西部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干旱

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

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灿烂的历史文化

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济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

件农业

工业

交通通信

教育

人才资金技术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优势沈阳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

交通通信发达、方便

发达

较为丰富

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

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

力大

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经济发展的劣势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

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东西部交流与互补南水北调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比较点红松之乡(小兴安岭东北三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2、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京九线

京广线

京沪线

京哈线

陇海线

兰新线线路走向

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

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

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

北京—沈阳—哈尔滨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10、水稻---海上米仓甘蔗—东方糖库水果之乡---香蕉菠萝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位置黑龙江中北部的小兴安岭,亚洲最大的红

松原始森林有“红松之乡”之称,是我国

著名的林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

岭,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

范围:黄土高原垮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第二阶梯)

华北平原北部;北京的西、北两面

为太行山和长城,东临渤海湾,南

面是千里中原

40°N116°E

自然环境小兴安岭纬度高较高,山地,冬季寒冷,

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夏季,蒸发小,总体

湿润,适宜林木生长。(温带季风气候)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夏季与热同期,降水集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暴雨;地势平缓,略有起伏。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人文环境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

(森林火车)建筑:窑洞音乐舞蹈:信天游、腰鼓

服饰:白羊肚巾(防风沙)语言表达:高桑的

民歌饮食习惯:面食文化:皮影戏、秦腔

作为首都,北京是国家机关所在

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

地;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处在的问题(北京例外)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对林下野生菌和药材进行毁灭性挖掘,对

林区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强烈冲刷下大量流

失,是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

地区之一

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裸露,降

水多集中夏季;

故宫:清明两朝的皇宫,又名紫禁

城。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宫殿群建筑

鸟巢:国家体育场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古建筑

改进的措施 1.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

2.模仿森林自然发育来采伐森林

3.建立红松自然环境保护区

4.新的经营方式:把木材的枝丫、断木

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用锯末栽

种木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

1.造林种草

2.退耕还林

3.建立拦泥沙、坝淤地工程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重要提示植被:多是针叶林,红松是世界上珍贵树黄土高原的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

化(黄土高原又称“鸦金高原”)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第二课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燕、金、元、明、清北京最早成为“蓟”

比较点自然环境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地区)

位置: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平原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

富庶的四川盆地(四川)

位置: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灌溉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农业

高产地区,四通八达的水路为贸易提供了便利

人文环境主要城市: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杭州、湖州等“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快船、“过三桥”地形:盆地内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气候:冬暖、春早、夏热、亚热带季风气候

都江堰水利工程农业: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籽畜牧产品:肉猪、家禽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特色:水房屋特点:临河而建,“人在水上住,船在窗下行”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芒硝、井盐“千年井盐:古镇:盛泽、南浔、周庄、西塘、同里、乌镇等自贡)野生动植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桫椤等

巴蜀文化:川剧、川菜

比较点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广东省)我国经济中心(上海)

自然环境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地形:平原广阔(珠江三角洲)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人文环境农业:粮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鱼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工业:区位因素: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人文因素:著

名侨乡,引进外资政策因素:对外开放

(南大门)位置:东海之滨,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枢,扼长江入海口地形:地势平坦,湖泊众多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交通:河港、海港,京沪线,沪杭线在此交汇,海陆共交通枢纽浦东新区:浦东的经融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高科技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经济的辐射效应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工业:家用电器、纺织和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等

贸易:通过港澳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紧密合作、优势互补

第三课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1.国际金融中心

2.高科技园区

3.制造业中心

4.航运中心

比较点位置丝路明珠(新疆)

位置:我国西北部

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

位置:内蒙古地区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新疆中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自然环境地形:高山与盆地相间(三山夹两盆)地形: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邻国最多

三山:阿尔泰、天山、昆仑山脉

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沙漠连绵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降水量自东向西逐

渐减少

植被: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

过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尔斯坦、印度、俄

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人文环境坎儿井:原理:将高山冰雪融水经过暗渠

引到农田里组成:竖井、暗井、明井、衣:蒙古袍(适合马背活动,抵御寒冷)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池塘优点:免去运水之劳,减少水的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红食、茶食)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的原因蒸发

意义:与横亘东西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

大运河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我

国最长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有“地下运河”

之称

绿洲农业: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

部分的沿河地区

条件:有利: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

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山冰

雪融水可用于灌溉

不利: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匮乏,

沙漠广布

农作物:小麦、哈密瓜、棉花(夏季气温

高,晴天多,日照充足)、葡萄(夏季昼

住: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简洁)

行:骑马

娱:那达慕大会、长调、歌舞

草原文化

引进了先进生产线和管理办法,对畜产品

进行了深加工,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

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还打造了以羊绒、

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等等。草原

上的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

民族风情:大巴扎

地理位置优越——亚洲地理中心,领国众

多,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

往来文化交流的窗口

交通便捷——①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

空交通网;

②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

特丹)贯通使其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

发展中地位增强

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

积累)。

第四课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比较点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高原)高原圣城(拉萨)

自然环境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地形:高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旱”,我国夏季

气温最低地区

植被:草原(牧草营养成分高)

人文环境

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

衣:藏袍(适应昼夜温差大)

食:牛羊肉、奶制品

住:帐篷

交通:牦牛、青藏铁路位置: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北岸,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气候:冬无严寒,夏季凉爽

“日光城”: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宗教:藏传佛教

宗教建筑:布达拉宫、大昭寺

传统节日:雪顿节

近况:现代化建筑与传统建筑交相辉印

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以调查家乡为例

1、描述家乡的基本点:

基本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等。经济特点:如主要的物产及其分布。

人文特点: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著名人物。

2、社会调查方法

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调查法

3、调查步骤

(1)确定主题

(2)拟定提纲

(3)实施调查

(4)撰写调查报告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一、规则之“源”:

1、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和修正。规则的废立与沿革折射着生活的变化。

2、规则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为了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

3、规则的存在形式:文字、约定俗成。

二、规则之“变”

1、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有旧的规则被废除,有新的规则产生,也有许多规则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有许多规则需要我们参与制定,这使我们更准确了解规则所包含的的意义,同时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大家更愿意遵守,也更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利益,当然也体现了公民对社会

的关心。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传播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形象等传递、分享或者交换信息的行为。如:文化教育、日常交往、旅游、商贸等。

2、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移、教育等。外来人口的迁入始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阶段。

二、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是目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由王选教授发明的。

3、互联网是一种兼收并蓄各种已有的大众传媒。它具有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等独特优势。

4、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⑴正面影响: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拓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调节身心,丰富生活。⑵负面影响: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不良信息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导致问题青少年增加。

第三课生活的故事

一、生活的时代印记:

1、生活的变化一般是从物质条件的改变开始的。物质条件、制度、规则、科技等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印记)。

2、合理的购物方式:量入为出、节俭、从实际出发、不盲从。

二、生活的代际差异:

1、代际差异:是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称“代沟”“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脉相通的继承和坚守。

2、要真正理解并正确把握生活的变化,需要借助历史的眼光。

3、学习历史的作用:可以知道现实事物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对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可以扩大生活经验,增长见识,锻炼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

一、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1、了解区域变化可以从人口迁移、物产变化、交通变化等方面开始。

2、了解区域变化需要收集资料,资料据其价值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二、如何看待周围的变化:侧重说明区域变化的事实。

三、说说周边区域的变化:选取特色鲜明的标题——收集资料——选取实例,进行描述——进行评价,亮出观点。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1、比较北京人头像和图8-5山顶洞人头像,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

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

同了。

2、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3、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

生活地点生活时间体态社会组织取火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头部保留猿原始人群天然火打制石器采集、狩猎

类特征

北京周口店龙

骨山(都属于

旧石器时代)

外貌特征与氏族公社打制石器为主,出采集、狩猎、山顶洞人距今30000年现代人基本(血缘)人工取火现磨制石器和钻捕鱼

一样孔技术

5、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

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

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

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7、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

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8、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

业村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

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9、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活

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

承,具有重要意义。

10、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11、第八单元内容列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活时间

距今约70万-20万年

距今约30000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5000年

距今约5000-4000年

远古人类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浙江河姆渡遗址

④陕西半坡遗址

⑤炎黄尧舜禹传说

特点差异

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

生活方式上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1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

生产方面: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方面:生活用具新,使用陶器。

13、比较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异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异同)

区域生活地点生活时间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年

半坡遗址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距今约6000-5000年

启示

自然环境对人

类生产、生活

自然环境建筑样式种植的农作物驯养的动物气候比较湿润多雨,水网密布气候比较干燥少雨,河流较少

干栏式木结构半地穴式(圆形尖顶小屋)

水稻粟(小米)和小麦

牛猪

方式有着重大

的影响,我们

力求做到人与

自然和谐。

制作的陶器相同点

黑陶彩陶

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建筑房屋,饲养动物,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

1、比较四大文明古国(文明发源地、产生文明时间、统一时间、统一者)

文明古国古埃及

古巴比伦

文明发源地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

斯河

产生文明时间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500年

国家统一时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18世纪

统一者

美尼斯

汉谟拉比

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2070年

阿育王

2、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说明原因(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温带。这些文明都属于农业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3、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异同(城市、王权、社会等级、刑法)

国家城市王权社会等级刑法

埃及孟斐斯法老统治阶层:王室、僧侣、贵族;自由民:工匠和农民;奴隶

两河流域中国印度

乌尔城

二里头

摩亨佐·达罗

国王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汉谟拉比法典》

国王商王、贵族、平民和奴隶严酷刑法

国王①婆罗门②刹帝利③吠舍④首陀罗

4、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各自特点(不同点还有数量多少、音形义等)共同点

古老文字

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把繁复不易刻画

象形文字

“画成其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

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石头、纸草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

物”

“ 刻 成 其

物”

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

公元前 3000 年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泥版 的形、音、义;都是不同

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

甲骨文

黄河流域 (殷墟)

商朝 中国商朝人 龟甲、兽骨 代的重要标志;都是现代 文字的起源。

5、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人民群众发明的)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①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②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知识更好地得到交流和传播、继承和积累,为科学文化的 建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6、人类在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四大文明古国所取得的文明成果

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商朝的甲 骨文

建筑和工艺

金字塔(胡夫)、狮 身人面像(哈佛拉)

空中花园

商朝—青铜文化(司 母戊大方鼎)

科学技术

世界最早的太阳历,木乃伊(解剖学 和防腐技术),几何学,圆周率

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六十进位

发明 0—9 十个阿拉伯数字

历法、青铜器

宗教

多神教国家,阿蒙 神(王国保护神)

佛教

西汉末年(公元前 后)佛教传入

7、四大古文明中的哪些成果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 ①古代埃及的历法;②西亚的星期制度;

③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④西亚的“60 进位法”。

8、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用事例证明这一说法的正确)

①古代文献证明:“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 的水流少,人们就会停止呼吸。”这是在一张纸草上记载的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 它说明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②地理环境证明: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这里是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 罗河成了惟一的水源。若无此水源,埃及人将无法生存。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灌 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水退 却后,埃及人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简陋的工具,清除荆棘,排干沼泽,开构筑坝,辛勤 耕耘。

③科学与数学证明:埃及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因为要准确预测洪水的泛滥和播种时节。埃及 的数学是要计算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

9、 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文明

的开端(渊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 年--前 1200 年,以克里特 岛和迈锡尼城为中心形成了爱琴文明

10、中美洲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印第安人,墨西哥南部和哥伦比亚北部

11、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 ★12、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流域)比较表:

流域名称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文明表现

A 、原始农业出现后,开始有农业聚落,并逐渐发展 两河流域

西亚(今天的

伊拉克境内)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河 成早期城市。 B 、社会上慢慢形成靠农夫养活的

流: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河流 阶层(手工业者、商人、祭司、书吏),国家政权、

流量不稳定 土壤:肥沃 有组织的宗教、新的社会秩序初入端倪。 C 、创造

了文字——楔形文字

尼罗河流域

A 、农耕文明

B 、象形文字

C 、国家的出现和统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

东非 一(距今 5500 年前后出现了国家,5000 年前后国家

河流: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统一。)

印度河、恒河流域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南亚 河流:印度河、恒河,流量丰富,夏

季高山积雪融化,定期泛滥,滋润土

A 、修筑拦河堤坝、引水灌溉农田,培植出棉花

B 、

出现了城市国家

黄河、长江流域东亚地土壤:肥沃

(1)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

沃,易于开垦和耕作。(2)地处温

带,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

A、大约4000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B、甲骨文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13、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布

共同点:都位于大河两岸。

原因:①大河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②地处温带、亚热带,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14、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早期文明的共同点)

(1)20°N-40°N,邻近大江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

(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生长,适宜人类生存,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型较强。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

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2、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题。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3、尧——舜——禹:禅让制,禹——启: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1.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公元纪年、世纪、年代、时代、王朝纪年是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

2.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元纪年,就是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

元年,即公元1年,并以公元元年为界。

3.有时我们以百年为一个单位来计算时间,每一百年称为一个世纪。我们有时也以10年为

一个单位,每十年为一个“年代”。

4.通常我们还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时代的划分可以是多样的,人们以某一方面的重

要特征为划分的标准。

5.中国在西汉武帝以前,历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时间计算年代。至汉武帝,首创以年号

纪年,定公元前140年年号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6.计算时间和时间长度的方法:

公元年换算世纪的方法:

答案:公元前6世纪例

公元前0551一般数字

+1世纪答案:公元后

年号换算公元的方法:

公元前X年-年号 Y年+1=公元前N年

公元 X年+年号 Y年-1=公元N年

计算时间的长度: 公元前X年-公元前Y年=共有N年

公元 X年-公元 Y年=共有N年

跨公元前、公元后的计算方法:公元前X年+公元Y年-1年=共有N年 7.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战国、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大量竹木简。

8.文献资料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档案、日记、报刊、 片等文字 和音像资料。人人都可以撰写历史。

9.我国早期的文献资料是甲骨文和竹木简。

文物(实物资料的一种)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 现历史。

10.凡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

大槐树、端午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描述的是口述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传说;口述历史是 口述资料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11.传说大多是人们长时间口耳相传的产物,它们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历史的,而 且它们还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12.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事物是第一手资料。后 人写的历史著作等是第二手资料。 1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众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西和中西部,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地形各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至呈三级阶梯。

综合因素。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海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 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的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 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 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 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

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漂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不修建东西方 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 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 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 台湾最大的工业区。 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 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最新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七年级下册社会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社会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 才能酿出蜜来。X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 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 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一淮河以北)南方(秦岭一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亚热 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 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二) 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 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名校名师整理)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名校名师整理)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1. 明朝(1368-1644) 2. 清朝(1616-1636-1912):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 明清典型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 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明至清前期,我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 农业 ①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的进步,如“多熟制”种植制度,农业 的形成,大量新品种的培育等 ②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如甘薯、玉米); 手工业 ①工具、技术、产品质量、行业种类、规模、产量超过前代,棉纺织业(松江)、制瓷业(景德镇)特别发达;(了解即可)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③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商业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③海外贸易活跃(表现:商品大量出口;白银大量流入) 设置台湾府( 意义: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 (女真) 17世纪初 1636 1644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5.2.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元末明初,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明朝中期,一部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清朝,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5.2.2 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1. 晚明科技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促进科技的发展; 3. 科技特点: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4. 整体表现:与西方相比,已远为逊色,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 皇权膨胀 明清时期,皇权高度膨胀,帝王与大臣之间完全是主奴、主仆关系: 1.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中华明探 《中华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程标准】 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明的起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明起的标志及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明探》的最后一,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明区域,突出中华明渊。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的第一框《中华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明的起是和其他三大古明起放在一,同属于“大河明”。现在把其他三大

古明放在前,而中华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明渊。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字萌芽 阶级分化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明的起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明起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明的起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明产生的原因。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考试试卷第1套真题)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A . 帝国的繁盛 B . 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C . 近代的曙光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2. 作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 . 废分封立郡县 B .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 . 郑和下西洋 D . 戚继光抗倭 3.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4. 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A . 司母戊鼎 B . 金瓶(金奔巴瓶) C . 锦衣卫印 D . 开元通宝钱 5.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下列对我国古代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②是清朝民族政策的重要载体 ③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④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而修建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6. 某地考古发现的古墓随葬品中,有丝织品、景德镇瓷瓶、唐三彩马、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是()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7. 关于明清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下列不正确的是() A . 市民、农民文化素质高 B . 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C . 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 D . 工商业发达,市镇繁荣 8.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 社会秩序动荡 B . 边疆防御巩固 C . 专制皇权强化 D . 地方权力膨胀 9. 十五世纪时,欧洲人十分渴望到东方发财,哥伦布偏偏“背道而驰”,坚持认为向西方也可以到达东方,支持他这一信念最重要的因素是() A . 他相信天主教旨意 B . 他相信地圆学说 C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 他拥有航海地图 10. 下图是一幅世界名画。画中的主人公正对你微笑,人物眼神温柔、宁静,充满着期待和生命力。下列选项与这幅名画匹配的是() A . 《神曲》——但丁 B . 《大卫》——米开朗基罗 C . 《蒙娜丽莎》——达·芬奇 D .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测验卷(本卷满分8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结束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C)A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华约B“热战”C“冷战”D部署导弹核弹 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A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B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在1960年宣告独立 C196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D1960年开始整个非洲大陆吹响了独立的号角 3、下列哪些事件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D) ①以色列修建隔离墙②古巴导弹危机③北约的建立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下列哪一事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和平解放西藏 5、1951年,一位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你认为“错误的战争”的含义是:(B) A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民反对战争B美军入侵朝鲜是非正义战争 C美国选择中国作为对手是错误的D美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和气魄6、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B标志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B) ①反映了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正确思想②反映了人类必然战胜自然界的坚定信心 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④导致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出现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些 创造最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可以用下列哪一句话来概括其中的道理?(D)A密切联系群众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那么通常右边表示的方向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在140000000的地图上,一厘米表示实地距离是 A、4千米 B、400千米 C、4000千米 D、40千米 3、某城市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4、一般地图上表示河流、湖泊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红色 5、中国位于 A、亚洲东部 B、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 D、西半球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已在那里设立了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 0°和180 °经线圈 B. 20 W和160°E经线圈 C. 20°E和160 W经线圈 D.赤道 &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阳光灿烂 B、雨过天晴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9、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 A.海湾 B.海峡 C.内海 D.海洋 10、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1>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13、我国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广东 B、维吾尔族——内蒙古 C、藏族——新疆 D、回族——宁夏 15、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界线是 A、秦岭一淮河一线 B、黑河一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 D、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16、那达慕”盛会反映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傣族 17、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哪个少数民族的俗语 A、傣族 B、哈尼族 C、土家族 D、苗族 18、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是 A、坎儿井 B、建造大型水塔 C、开凿运河 D、都江堰水利工程 19、J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气候的 A、复杂性 B、多样性 C、突变性 D、垂直差异性 20、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1、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中国 22、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 °N、75 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3、.................................................. 下列省级行政 区,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 A、山西省 B、河南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24、........................................................ 关于哈 萨克牧民科学利用天山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分布在山谷间的牧场 B、春秋时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C、冬季主要在山麓地带 D、天山牧场可四季放牧” 25>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26、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 1 /3

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各单元练习卷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领土辽阔,与中国面积接近的大洲是( B ) A.非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2.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位于南半球,亚洲大陆东部 B.位于东半球,东临达西洋 C.大部分领土在温带,兼有热带 D.北回归线穿过台、浙、粤、桂 3.我国陆上疆界长达2万余千米,陆上领国有( C ) A .11个 B. 18个 C .14个 D .6个 4.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为( D ) A.省、市、县三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 C.省、地、县三级 D.省、县、乡三级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6.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 C ) A.西藏自治区 B.青海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我国人口分布的著名地理分界线是( C ) A.秦岭—淮河连线 B.漠河—腾冲连线 C.黑河—腾冲连线 D.天山—阴山连线 8.下列省区中,分布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C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贵州

9.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地形多种多样 B.山地面积广大 C.地势平坦,起伏和缓 D.地势西高东低 10.我国的四大盆地中,农业发达,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有( D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B ) A.秦岭—淮河 B.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缘 12.我国下列地区中,约6—7月多阴雨天气的是( A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C ) A.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 C.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 D.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 14.航运价值大,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是( A ) A.长江 B.珠江 C.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5.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 A ) A.秦岭——淮河一线 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 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0:10 编辑 优质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周虹 一、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概况,列举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实例,说明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用地图呈现国际关系的图景,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确东西方对峙的区域分布的同时,熟悉现代世界政治地理和地缘关系。 二、课标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与地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多角度探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特点,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当今国际大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概括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列举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

点,解释“冷战”的含义。3.运用材料分析“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2.通过读图比较与材料分析,初步具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战后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2.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突破方案:“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该部分内容是初中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念和世界全球视野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其政治性较强,政治术语多,涉及的事例又关乎初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求借助更多的地图、漫画等图片资料来直观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册答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册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48年三大战役中首先展开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下列战役中,被陈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三大战役中“关门打狗”的战役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在辽沈战役中,被比做“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的一条扁担”是指() A.营口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6.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加的有() ①辽沈战役② 渡江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____________之后 ()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淮海战役 9.下列对淮海战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是由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合力实行的战役 B.是以俆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D.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10.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参与指挥的战役是 () ①平型关大捷②百团大战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二、简答题 11.结合课本《辽沈战役示意图》,分析辽沈战役关键是什么战役?这个战役胜利后达到了什么战略意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对全国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12.淮海战役由哪两支野战军参战?主要领导人有谁?这个战役围绕哪一中心城市展开?根据战役过程你能概括一下主要采用什么战术?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战局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3.平津战役制定“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是在什么基础上制定的?该原则是如何实现的?傅作义的贡献是什么?平津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何在? 答案:1.A 2.B 3.C 4.A 5.D 6.B 7.B 8.C 9.A 10.D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 C 2. D 3. C 4. D 5.A 6.B 7.C 8. C 9.A 10.(1)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 (2)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冷战”全面展开。11.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距离,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收回苏伊士运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殖民主义统治,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 C 2. C 3. A 4. B 5. C 6. B 7. A 8. B 9.(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土地改革。 (2)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10.朝鲜战争。第二问答案略。1 1.(1)人民公社化运动。 (2)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 C 2. C 3. B 4. A 5.D 6.A 7.B 8.B 9.(1)C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 lO.(1)澳门。中国。(2)“他们”指葡萄牙殖民者。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1 999年12月,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1.(1)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美国总统访华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两国长达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1)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这次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3)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些都表明中国综合实力增强。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 A 2. B 3. D 4. A 5. B 6.B 7.C 8. A 9.D 10.(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5.1%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量的20. 8%,人均国民生产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上) 第一单元复习 1、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 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②地图的三要素: A.方向:“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注出正北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文 字式,数字式;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计算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多种多样的社区 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见书P10 表格) ②社区的差异: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 ③社区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①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坡度、线路)、旅游图、中国铁路干线图 第二单元复习 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 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和在地图上的位置。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都在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在东西半球各一半。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在南半球。非洲则刚好在南北半球一半。 4、明确洋与洲之间的位置。如被欧洲、北美洲、亚洲所包围的洋是北冰洋等。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的是北冰洋和南极洲。 5、掌握世界上的一些海峡名称及它们的位置、沟通的水域。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台湾海峡。 6、世界上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7、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之间。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亚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尼罗河(非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