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学环节1:引入问题,进入情景

关键词:管理的经济手段

扩大石油制品消费税税目的消息刚刚发布,成品油的提价方案又出台了。近期,国家对能源政策调整频繁。财税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在能源政策上,国家应该更多地使用税收手段,以达到优化能源结构,引导能源消费,促进节能的目的。

财政部科研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在谈到近期消费税政策调整时说,在此次调整中,成品油税目除了保留过去的汽油、柴油两个税目,还增加了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和航空煤油共5项,实际上是扩大了石油制品的消费税税目。政策调整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控制能源消耗、调控消费结构。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紧张,在高油价的大背景下,亟待树立能源节约意识。新增对五类油品征收消费税体现了一种政策导向。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3亿吨,而同期国内石油的生产为2亿吨,缺口达1亿吨。专家表示,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促进能源节约及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上,具有其他经济手段难以替代的功能。在节能问题上,国家应当更多地考虑税收政策的运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表示,现有的一些能源政策需要不断完善,从长远看,则应考虑尽快出台新的限制性政策,如开征燃油税、能源税等。安体富认为,目前,我国资源税征收标准过低。去年7月1日,虽然石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在全国范围内有小幅提高,但资源税上升幅度远远低于石油价格上升幅度。鉴于我国征收资源税总体水平偏低,应该逐步提高石油资源税,并从鼓励资源勘探开发的目标出发,

把优质资源跟劣质资源以及不同时期开发的资源税费加以调整,使一些低品位的、难以开发的资源具有开采价值。

燃油税是国际上通行的通过经济杠杆促进节油的政策。但是,开征燃油税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至今千呼万唤出不来。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目前国际油价一直处于高位,时机不成熟。安体富表示,正是因为原油不断涨价,燃油税才更应该尽早出台,价格越高就越应节约使用,价格越高才越能发挥燃油税的节能环保作用。

教学环节2:

知识点及业务、实务技能要点

§3.1 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管理原理的特征:

●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

2.概括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

●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

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二、系统原理: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集合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系统原理要点:

■整体性原理;

■动态性原理;

■开放性原理;

■环境适应性原理;

■综合性原理;

三、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要素研究阶段

□行为研究阶段

□主体研究阶段

●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三种基本形式:管理委员会;监事会;日常管理活动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抑恶扬善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生产者方面

□消费者方面

四、责任原理: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职责界限要清楚

□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职责一定要落实到个人

●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权限

□利益

□能力

●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五、效益原理:

●效益的概念

□效益与效果、效率两个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效益的评价

□评价的主体(由谁来评价)

□评价的标准(如何来评价)

●效益的追求

□管理的效益通常是由经济效益来体现

□一个组织的主体管理是否正确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相协调

□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要树立和坚持管理的效益观

六、伦理原理:

●伦理的重要性

●伦理的特性

□非强制性

□非官方性

□普适性

□扬善性

●伦理与法律的关系

●伦理与效益的关系

□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伦理与效益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效益与伦理具有兼得的可能性

□伦理也是组织效率的重要基础

§3.2 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管理的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其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法律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严肃性;

规范性;

强制性;

●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抓住其上层建筑特点

■综合配套运用

二、管理的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其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权威性;

强制性;

垂直性;

具体性;

无偿性;

●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其管理效果受领导者水平的制约

■信息在运用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

■防治官僚主义的产生

三、管理的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其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主要的经济方法

——价格;

——税收;

——信贷;

——利润;

——工资;

——奖金与罚款;

●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

■关联性

■灵活性

■平等性

●经济方法点正确应用

■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自身的不断完善

五、管理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和专业水平素质,这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民主、法制、纪律教育

■科学文化教育

■组织文化教育

●教育的方式

六、管理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

■其实质是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

●技术方法的特点

■客观性

■规律性

■精确性

■动态性

●技术方法的作用

■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与质量

■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与质量

■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

■可以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技术万能论”是错误的

■不能只仅仅依靠技术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管理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与修养

教学环节3:

相关知识扩展

背税务管理科学化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对税收参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全过程进行优质、高效的管理,是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过程。

一、税务管理中应用电子技术存在的问题

税收电子化建设,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包括税收征管中的电子技术应用与税务部门内部管理中的电子技术应用两方面。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并逐步完善自己的Web服务器,实现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信息发布和数据挖掘;将税务系统内部的主干网与因特网相连接,向社会公开税务部门的主页地址,将税务登记、发票领取、申报纳税和各种税收法规等信息放到税务主页上,供广大纳税人查询等等。税收电子技术的应用成为税务部门更好地组织管理国家财力、保障企业和个人权益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目前在税务管理的电子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人的素质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使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实效,就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和技术人才,必须对税务管理的全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至少能够对税收工作和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及发展趋势有一个相对超前的认识。然而就目前人才情况来看,要达到这些要求尚有很大困难。其次,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知识培训不足等客观因素,许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将计算机只用于打印报表、统计数据、储存信息、税款征收等简单程序上,计算机没有能够得到高度利用。再次,税收管理电子化所带来的相应管理模式转变必将覆盖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牵涉到每一个人。如何科学合理分工,统筹安排,以避免职责不清,工作量不均等弊端的存在又是一个难题。

第二,存在重“硬指标”建设轻“软指标”管理的误区。部分基层税务部门在实施新的税收征管模式过程中,片面理解“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涵义,重设备配置,轻推广应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采集、处理功能,使“集中征收,重点稽查”难以落在实处,未能真正实现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电子化要求。许多基层税务部门计算机的应用只停留在简单录入纳税人基本情况以及开票征收的初级阶段,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各模块之间不能形成数据驱动流程的运行模式,计算机强大的信息采集、处理、税源分析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一是“以计算网络为依托”的实质并未被大多数基层税务部门充分理解。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税务部门只是以减少办税大厅的数量、扩大办税大厅的规模等形式体现“集中征收”,仅仅依靠举报提供的情况和突击检查进行“重点稽查”,并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的优势来集中电子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重点稽查建立系统、完整的基础资料数据库。二是现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欠缺。如缺少“业务追踪”功能,业务流程不明晰,做不到有源可循、有据可查;一种业务采取不同的流程处理;系统内数据的定义、来源不明确等。

第三,各地征管改革进度不一致造成的征管业务不规范与税收电子化建设规范化之间存

矛盾。实施分税制后,税务部门对电子化开发相当重视,但系统性考虑不够,在开发中必须在征管的哪些环节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心中无数。软件开发人员不熟悉税收征管业务,精通征管业务的税务人员又不懂软件的设计,加之征管部门与信息部门的配合不尽完善,使征管软件的开发不系统、不规范,其设计都是以满足自身业务需求出发,难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特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甚至产生碰撞。造成目前各地各自为战,全国税务系统没有确立一个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省、地(市)范围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供征管业务共同使用的纵横网络系统。这不仅不利于实现税务系统内部微机的联网运行,更谈不上与工商、银行、海关、民政等部门的联网,达不到信息共享。

第四,计算机网络建设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还不同步。这些年,税务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建设速度很快,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却相对滞后,网络上运行的应用软件还很少,大部分广域网上仅有电子邮件系统,网页内容贫乏、滞后,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第五,税收电子化进程缺乏整体性。税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系统,各个管理环节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目前我们在开发税收管理软件时却过分强调专业化管理,开发了许多相互分离的税收专业管理软件,如税收征管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交叉稽核系统、稽查管理系统等,但这些系统之间却缺乏信息沟通,形成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无法利用的局面。

第六,缺乏风险投资的意识。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一般定义为把资金投向于蕴藏着很大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一旦成功,会带来高效益;而一旦失败,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在税收电子化发展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电子软件开发公司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发展电子化的进程中也潜伏着极大的风险。首先,对税务部门来说,进行电子化建设必须依靠技术手段的更新和设备的更替,这都依赖于大量经费的支持。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以每年超千亿元的水平发展,先进的征管技术手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税收收入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税收收入的增长应该是收入型增长,不能只依靠征管方式与手段。技术手段究竟能够增加多少税收收入,目前还无法进行这方面的计算测量。目前为止,全国税务部门这方面的开支已不可估量,何时能收,回这些投资尚不可知,这应该算是一种风险投资。其次,对于软件开发企业来说,跻身高科技行业,上马高科技项目追求高额利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失败的例子很多。许多电子软件开发公司为追逐巨大利润,不计代价,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积极加入进来,其实质就是预期与政府税务部门进行交易绝不会亏本,于是就先期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研制,期望以后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但是,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也经常会出现与原先期望不相称的情况,有关方面这时就会不拘泥于先前的约束,而作出与实情相应的扩大解释。假如政府或国家税务总局根据统一税法的要求,规定全国实施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那么各省自行研制的各种软件程序就势必要废止,各公司的投入就不可能全部得到补偿,已开发并局部实施的软件也不会再有市场,这种损失就绝不是每个公司都能承受的。

第七,税收收入计划指标及税源状况同税收电子化之间存在矛盾。目前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指标的下达是采用“上年基数+规定增长比例+最低确保数增长比例”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实行的税务电子化必然会与税收任务产生脱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各级征管部门无时不在谋划如何在应收尽收后确保计划任务的完成;各级党政部门无法考虑有无财源增长点,也不管客观条件的变化,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以避免一票否决!这样就常常会出现“收过头税”的情况。在一切以完成税收任务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税收电子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税源情况好,即便不实行税收电子化,也不影响税收任务的完成,故而缺乏进行电子化建设的动力。

第八,在目前税务管理制度与体系下,难以正确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并与相应的职务提升相联系。进行税务电子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税收收入,但在目前的规章制度下,却使其意义大打折扣。由于使用了先进的电子化管理手段,提高了税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税务人员不会通过继续努力工作把实行电子化而增加的成本开支收回来,因为这项支出不同于企业的设备支出需要从利润中扣除,这是政府的正常经费支出,个人或税务部门不需要承担这项费用。

二、提高税务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除应首先逐一解决已经显露的问题外,还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1、提高思想意识,增强大局观和自觉性。为了理顺税收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明确总体战略是必须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在于应用,包括软件、系统集成、全面的优质服务等。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要求互联互通、广泛、无边界,追求交流的快捷,不能“各自为战”,而目前各地都竞相搞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缺乏通盘考虑,结果中心建成之日,就是它的落后之时。为此要改变目前税务管理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应用中的“一轰而上”之势,警惕一些地方提出的充满形式主义的“争第一”、“走在前列”等经济口号。

2、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提高税收管理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而在具备了一定技术手段的前提下,管理就是决定的因素。科学严格、合理合法的管理,可以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强化管理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确实地予以贯彻和实施。有几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一是“以人为尊、以人为治”的思想。表现在制度的主体上,并非真心实意以制度来推动工作;表现在制度的客体上,缺乏制度至上的意识;二是一些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漏洞;三是执行者不是严格依制度行事,损害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别国适用的办法,拿到我国来却不一定适用,在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状况相比,有天壤之别。理论上允许探讨的事,在现实中不一定行得通。现实中能办什么,还是要看具体的法规政策怎么说,认真思考、调查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否则,好的初衷未必就有好的结果。此外,研究税收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问题不能光从特例出发,还应该去研究常态,这个常态就是“人”和“事”的通行作法,具体的实施细则必须具有普遍意义。

4、更新培训观念,不断提高税务干部的现代技术应用水平。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终生教育的发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干部培训也是最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一条提高干部素质的途径。现代科技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各级税务部门应深思和借鉴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管理经验,举办各种新知识培训班,制定严格的考试要求,对培训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干部,要调离原工作岗位。

5、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集中征收”,不仅是空间上的办税场所的“集中”,更应是纳税信息的“集中”,使过去的人流、物流,变成高效率的信息流。国家有必要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税收信息的法律法规,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体系,以保证税务机关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和联网后所建立的制度具有法律效力。如对税银一体化后预储账户的设立、预储税金的数量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使之合理合法。在此基础上实现税收信息与金融、海关、外汇管理、工商管理以及企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自动交换,提高税收信息的社会化程度。借助社会网络及银行、电信等部门的计算机系统优势,分别进行网上申报

纳税、银行网点申报纳税、电话申报纳税等,使纳税人缴税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6、淡化计划,强化监督。向市场经济体系过渡,不是不要计划,而是要抛弃那种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淡化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层层下达计划的管理方式,淡化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目前税收任务完成指标的确定主观色彩浓厚,太多人为因素的存在就难以保证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我们应发挥现代技术手段的作用,利用基于全面采集、长期积累、集中存放的大量税源信息和相关经济信息的数据库,通过具有各类审核模型和算法的分析监控系统来指导税收管理的全过程。

7、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现有设备资源利用率。税收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打破了原来的使用格局,为追求税收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硬件设备、应用软件、信息资源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合理调整,不要片面追求人手一机,要切实做到拓宽计算机的运用范围,能在网上共享的设备、软件、数据尽量采用共享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设备或软件的闲置和低效率使用现象,真正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8、提高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可靠性认识。计算机在给我们税收工作带来方便与效率的同时,也以其传播快、易复制、易泄密、难补救等特点,给新时期的税务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带来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我们要改变防范意识淡薄的思想:首先,注意建立局域网、互闻网两个相互独立的布线系统。通过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使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保证。其次,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第一要建立网络安全机制,按不同的功能运用合理划分不同的网段优化网络结构,以不同级别的用户划分不同层次的操作权限,安装网络防病毒软件和访问控制防火墙系统,保证网络安全稳定地运用。第二要完善网络运行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业务高峰期杜绝网上的非业务性操作,维护网络运行的良好状况。第三要健全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明确各个工作岗位计算机的操作流程、操作内容、操作方法、规范每台机器使用人员的工作职责。

管理学基本原理

第二十章管理学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现代管理原理中最主要、最基础性的原理。 行政管理就是由内外多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过程。其中,人就是最主要的因素或决定因素。所谓“人本原理”,就就是强调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与做好人的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一个基本思想。 行政管理中的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基本精神: 第一,人就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与核心; 第二,搞好行政管理的关键就是做好人的工作; 第三,搞好行政管理要靠一批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理应更科学地掌握与贯彻人本原理。 二、激励原理 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取得成果,成果又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激励原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们各种需要为基本内容的动力问题。动力的正确运用与需要满足度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激励力。根据人们需要的不同层次与内容,激励的动力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动力: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满足就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构成人类一种初级的但却就是基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就是有思想的。信仰、理想、事业心、荣誉感、成就感、光荣称号以及日常的思想工作等,都就是精神动力的源泉。 信息动力:信息就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运动方式的反映。整个行政管理工作,实际上就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工作。来自行政机关内部与外部的各种行政信息,成为推动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巨大动力。 三、能级原理 能级原理又称能级相称原理,即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赋以相应的责任与授以相应的职权,使有不同才能的人都处于相应的能级岗位上,各展其能,各施其才,以保持与发挥组织或团体的整体效能。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按能级使用人才,实现合理的能级管理,能保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并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率与效益。根据国内外行政管理实践的经验,运用能级原理应注意以下原则或要求: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 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 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 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 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 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 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 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第四章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 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治理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工作的差不多规律。它是对企业治理工作客观必定性的揭示,对企业治理者的治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治理者假如违背了治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 律的惩处,就要承受严峻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治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治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要紧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那个地点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

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关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假如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关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依照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能够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差不多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差不多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筑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 (一)要素有用原理,(二)同素异构原理,(三)系统优化原理,(四)能级对应原理,(五) 互补增值原理,(六)激励强化原理,(七)反馈控制原理,(八)弹性冗余原理, (九)竞争协作原理,(十)信息催化原理,(十一)主观能动原理,(十二)动态 优势原理。 (一)要素有用原理 任何要素(人员)都是有用的,换言之。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有用好之人,而 人力资源管理根本目的在于为所有人找到和创造发挥作用的条件。 (二)同素异构原理 事物的成分因在空间关系上的变化而引起不同结果,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在群体成员的组 合上,同样数量和素质的一群人,由于排列组合不同,产生不同的效应;在生产过 程中,同样人数和素质的劳动力,因组合方式不同,其劳动效率也不同。 (三)系统优化原理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 两个以上 ) 有区别的子系统组合而成,并具有特定功能 和共同目的的有机集合体。人力资源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关联性、目的性、社会性、多重 归属性、有序性、适应性、冗余性。 (四)能级对应原理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能级”的含义:指人的能级,也就是指一个人能力的 大小;指管理职务中的级别高低 2、能级对应原理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1 )人与人之间具有能级差异,这种差异是可以测评的;(2)管理的能级必须分序列、按层 次设置,不同的级次有不同的规范与标准;(3 )人的能级与管理级次的相互对应程度标志着社 会的进步与人才使用的合理程度;( 4)不同的管理能级应表现为不同的责任、权力与利益;( 5) 人的能级具有动态性、可变性与开放性;(6)人的能级必须与其所处的管理级次动态对应。 (五)互补增值原理 1、知识互补。每个人在知识的领域、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不同的,不同知识结构互为补充,整体 的知识结构就比较全面; 2 、气质互补。不同气质者之间互补,有助于将事物处理得更完善;3、 能力互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各种不同能力的互补可以形成整体的能力优势,以促进系 统有效地运行; 4 、性别互补。男女互补,能发挥不同性别的人的长处,形成工作优势;5、年 龄互补。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可以将工作做得更好;6.关系互补。每个 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关系,如果这些关系重合不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就可以形成集 体的关系优势,增强对外部的适应性。 (六)激励强化原理

管理学基本知识

管理学基本知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初创阶段,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由美国工程师费雷德里克·泰罗创造出"标准劳动方法"和劳动定额,被称为"泰罗制",并于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科学管理理论"同期问世的还有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的概念:一个组织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叫管理。 管理科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后来,行为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一些新的理论分支。现代管理理论是以"系统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为其理论基础,模型和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管理学的分类 管理学是一门多分枝的学科体系.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细分为很多分枝学科。按照教育部学科分类目录,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我国着名学者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和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理论。即 三个基础 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等)、组合数学(主要研究存在性、计数、优化等问题)、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 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据。最常使用的是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 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是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基础管理是管理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管理决策学、管理史学,等等。职能管理是将管理基础与特定的管理职能相结合,例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科技管理、国际贸易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等等。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11905

第一章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 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有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目标。 答: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方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现代企业做到这几点才能在企业中得人心,每个人都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工作效率才会提高。“明法、一法”明法是法律公布于世。一法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游泳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答:因为当时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剧烈争夺的局面了。泰罗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实质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内容: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学习目标 1.掌握管理原理的特点 2.理解管理原理与管理原则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的主要内容 4.理解贯彻每个管理原理应遵循的主要管理原则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性和意义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性 1. 客观性 2. 概括性 3. 稳定性 4. 系统性 二、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以管理原理为依据考虑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及管理任务的要求而制定出来的进行管理活动应遵循的法则。它是用来规范、指导实际管理工作的,表现为组织的规章制度和各种规程。 三、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研究管理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二是有助于管理科学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论和系统 系统论是指研究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哲学理论,又称系统观。 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管理系统 1. 管理系统的要素 考察管理活动不难发现,管理系统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就是管理系统的四大要素。

2. 管理系统的特性 管理系统是个社会系统,其目的性就是通过管理主体的主导活动实现系统的各种目标。 三、系统原理的主要内容 1. 整体性原理 所谓的整体性原理,就是指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 整体性原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系统有机性;二是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之和;三是系统整体功能具有不同于个别要素所表现的新功能。 在贯彻整体原理时,要坚持的原则: 1)整分合原则 2)能级原则 2.动态相关性原理 动态相关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二是要素与系统整体的相关性; 三是系统环境的相关性。 在贯彻动态相关性原理时,应遵守的原则: 1)弹性原则 2)环境适应性原则 3. 有序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结构,结构合理系统有序度高,功能就好,反之亦然,混乱是一种低度有序状态。 其次,系统由低级结构转变为高级结构趋向有序,反之趋向无序。 最后,要实现并维持系统有序,前提条件是保持系统的开放,从环境中不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以抵制系统熵增。 贯彻有序原理应遵守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管理的基本原理练习题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习题 (一)填充题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 3.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管理和战略,__________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_________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5. 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_____________的利益,从而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本。 6.管理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7.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来看,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管理系统属于____________。 8. 科学知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者构成了管理能力。 9.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是_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二)选择题 1.系统有哪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客观性 B.集合性 C.层次性 D.相关性 E.稳定性 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A.集合性 B.层次性 C.相关性 3.责任原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 A.权利尽可能集中,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B.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C.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D.管理者要尽可能授予下属权利,以激发积极性 E.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4.________指单位时间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5.________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6.伦理具有哪些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 A.非强制性 B.非官方性 C.普适性 D.扬善性 7.下面哪些不是人本管理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A.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B.人是“经纪人”,所以是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激励,就能让他为企业卖力 C.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D.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E.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对此管理者要给以压制 8.职责界限要清楚,一般来说,在生产第一线的,应负哪些责任_______________。 A.直接责任 B.间接责任 C.实时责任 D.事后责任 9.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的伦理经营和长期效益之间有___________。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10.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循等边三角形定理,_________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们是相等的。 A.权限、利益、能力 B.职责、权限、利益 C.职责、权限、能力 D.职责、利益、能力 11.系统原理的要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管理管理是科学,科学由原理组成。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和其他管理领域一样,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规律,才能做到科学化、功能化、效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 1、增值原理 增值原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使人力资源增值,而人力资源增值是指人力资源品位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大。 我们知道,人力资源是指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两方面的投资,营养保健投资和教育培训投资、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培训投资。要想使企业中的员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2、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指的是通过对员工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欲望给予满足的允诺,来强化其为获得满足就必须努力工作的心理动机,从而达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努力工作的结果。 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有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度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人所拥有的能力和他在工作中发挥的能力往往是不等量的,这除了受到诸如工作环境的好坏、工作条件的良好程度,以及单位或组织内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的协调、配合情况等客观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这一主观因素制约。在客观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主观因素是个人能力发挥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任务不只是以获得人力资源为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为单位或组织获得人力资源之后,还要通过各种开发管理手段,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此就必须坚持激励原理。 3、差异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率。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特点有详细的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力资源是由一个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组成的,而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于受到身体、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不同,形成个体差异。就个体能力来说,这种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为了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级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4、互补原理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去做事,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群体才能共事。因此,群体内部的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该群体所承担任务的完成好坏。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一个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应该是密切配合的互补关系。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从而使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避免短处对工作影响,这就叫做互补。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补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性别互补、能级互补、年龄互补、气质互补。 5、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指的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要通过不断的调整才能求得相互适应;随着事业的发展,适应又会变为不适应,又要不断调整达到重新适应,这种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应—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动态原理的体现。动态原理使我们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当前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外部环境变化万千,而组织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有一支规模适当,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如何在组织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及时得到各种需要的人才,是组织增加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为此,必须对组织当前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供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 谨记:理论为实践提供依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著。

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各种设计活动,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被合理化和组织化。另外,设计管理还要负责处理设计与其它管理功能的关系,并负责有效地使用设计师。 在设计管理的过程中,设计管理者扮演了组织者、协作者、整合者、同中求异者、传达沟通者及媒介者等诸多角色。本章在管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1节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设计管理原理是对设计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除具有管理原理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系统原理是指将产品创新设计的整个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式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设计要素、设计组织、设计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设计管理系统的最优功能,以实现企业产品的整体优化和产品创新的总体目的。 在一项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在这一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之间也存在着这种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设计管理系统的正常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设计管理者必须坚持系统理论和方法论,通盘考虑,全面权衡,综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问题。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内诸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性质必然满足系统存在的一切条件。一方面,系统的整体目标规定着要素的根本性质及其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素又随着管理系统是开放而同外部环境以及其它系统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输入和输出”,表现为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相关图景。设计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管理对象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充分的系统管理和综合,以实现设计管理的最优化目标。 为了正确贯彻设计管理系统的原理,必须掌握它的三个主要观点: 1、目的性观点 设计管理意义上的“目的”一词,是指设计管理系统存在的依据和最终目标。没有目的的设计管理系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系统;目的不明确或混淆了不同的目的,都必然会造成设计管理系统的紊乱。一般讲,设计管理对象在未经管理之前呈无序状态。设计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资源,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经过精心建构的社会团体。 组织效益(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是指组织实现其既定目标的程度。 组织效率(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是指用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资源数量,即指生存一定数量的产出所需要的原材料、资金和人力的数量。 高绩效(performance):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使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者多样化的活动可以划分成10项管理任务: 危机管理中以下5种领导技能至关重要: ?保持冷静 ?身先士卒 ?把人放在第一位,业务放在第二位 ?公布事实真相 ?知道何时恢复营业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每个人都参与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组织能够持续不断地实验、变革、改进并提高其发展、学习和实现目标的能力。注重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员工授权及信息共享。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指系统地发掘、统筹安排并使组织的知识资本能够为人所用,并营造持续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以便组织的全部活动都能够建立在我们既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社会力量(social forces):是那些指导和影响人际关系及人的价值观、需要和行为准则的文化因素。 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指关于人与人之间和员工与管理层之间关系的非书面化的、共同的准则和认知。 政治力量(political forces):指政治和法律规制对人和组织的影响。 经济力量(economic forces):指影响社会资源在竞争性用户之间的获取、生产和分配的那些力量。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强调对整个组织的管理,以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4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参与、重视顾客需要、标杆管理、持续改进。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第四章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它是对企业管理工作客观必然性的揭示,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管理者如果违背了管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就要承受严重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管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里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对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如果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对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说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根据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

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造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按照系统状态和时间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动态系统的状态参数则随时间而变化。除此以外,还可按系统的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实际的系统通常具有复合性。如企业系统既是一个人工的系统, 又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且是由物质和概念复合而成的系统。商品流通企业就是一个复合系统。 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有关系统属性和一般规律的理论 概括,是系统论的核心内容。 1.要素相关性观点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教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第一章:P35 概论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第一题: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1: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题: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第五题: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第六题: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答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张建华先生认为,考虑到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的普遍共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哲学原理,并建议构建下列基本管理原理体系: ⑴环境决定原理:事物都是环境的产物,事物的能量和物质都来自环境,也即事物的内因全部来自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⑵系统原理:事物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都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系统,事物内部各元素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结构取决于事物所处的环境并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组成部分孤立功能之和。 ⑶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内部诸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其中,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用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大众。 ⑷利益驱动原理:人们参与管理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自身的利益。 ⑸随机概率原理: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进行的随机过程。 ⑹随机否定原理:事物总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在不断的随机否定中向前发展。 ⑺黄金突破点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发达之处实现突破。 ⑻组织分化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进行的组织分化过程,即事物总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新鲜因素,在原有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分裂分化,形成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组织结构。 ⑼不可逆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是一个时间不可逆过程,一旦变化,就不可能回复原状。 ⑽惯性原理:事物在环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总是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 以上10条原理,概括起来,集中回答了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事物发展的原因、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其中第1-4条主要阐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第5-8条主要阐明发展的方向、过程及内在机制,第9-10条则是阐明发展变化的阻力和局限。所有这些都是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活动都必须认真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要点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2、系统的概念。 3、系统的特征。 4、系统原理的基本内容。 4、对人的认识的三阶段。 6、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7、责、权、利和能力四者之间的关系。 8、责任原理的基本内容。 9、效益的概念。 10、效益原理的基本内容。 11、伦理的特性。 12、伦理原理的基本内容。 13、关键名词:管理原理、系统、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权利、责任原理、效益、效益原理、伦理、伦理原理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 3.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管理和战略,__________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_________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5. 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_____________的利益,从而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本。 6.管理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7.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来看,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管理系统属于____________。 8. 科学知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者构成了管理能力。 9.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是_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二)选择题 1.系统有哪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客观性 B.集合性 C.层次性 D.相关性 E.稳定性 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A.集合性 B.层次性 C.相关性 3.责任原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 A.权利尽可能集中,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B.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C.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D.管理者要尽可能授予下属权利,以激发积极性 E.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指单位时间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6.伦理具有哪些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 A.非强制性 B.非官方性 C.普适性 D.扬善性 7.下面哪些不是人本管理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A.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B.人是“经纪人”,所以是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激励,就能让他为企业卖力 C.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D.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E.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对此管理者要给以压制 8.职责界限要清楚,一般来说,在生产第一线的,应负哪些责任_______________。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它是对企业管理工作客观必然性的揭示,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管理者如果违背了管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就要承受严重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管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里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对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如果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对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说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根据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造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按照系统状态和时间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动态系统的状态参数则随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