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6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06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

第二节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第一节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

●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

●二、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三、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四、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二、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一)废除“挟书律”

●(二)开放私学

●(三)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三、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五经博士(罢诸子传记博士)

–战国时就有博士,其职责是“议政事、备咨询、掌故籍”

–秦汉承袭此制,也设博士官,职务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把儒家典籍年)把儒家典籍《

《诗》《书》《》《易易》《》《礼礼》《》《春秋春秋春秋》

》拔高到“经”的地位,并设了五个专博士的位置——“置五经博士”

(二)兴太学以养士

建立博士弟子制(造就儒家治术之才)–博士弟子制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太学的兴办,不仅是汉代官办大学之抬,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选拔人才以经学为本)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

美德的人士,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

者。

(四)视学制度

●君主视学自古有之。《学记》:“未卜缔不视

学。”

●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

四、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1.对教育的作用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ng)),不如(教子)一

●汉代流传谚语“遗子黄金满籯(yíng

》)

韦贤传》

经。”(《汉书·韦贤传

定贤》》)

●王充曾感叹说:“儒者学,学,儒也。”(《论衡·定贤

2.对中国学术的影响

–它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之外,其余各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这对于中国的学术发展起了阻碍束缚作用;

–推动了知识分子去研究儒学,由于儒家比较重视古代文化,重视教育,所以推动了人们去整理古籍,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一、汉代的教育体制

●二、汉代的官学

●三、汉代的私学

●四、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

一、汉代的教育体制

●教育事业归朝廷掌“礼”的部门——“礼教”

●汉代掌礼的长官是太常兼管太学的重大事宜。

●地方学校则由地方当局操办。

●当时还没有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二、汉代的官学

(一)太学

–1、太学的设置与发展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

–3、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4、太学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

1、太学的设置与发展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正式建立的标志,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

–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音:叶);东汉时称祭酒

–汉成帝时要求博士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东汉时称“诸

生”或“太学生”。

–太学生的来源,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只要年满18岁,相貌举止端正,其余就由太常决定了。二是由地方当局选送,则

有学习态度、品德表现等具体标准的要求。

3、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太学所传授的主要知识是儒家经典 ,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

班固班固《《白虎通义白虎通义》》《白虎通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白虎观会议–“熹平石经”: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下诏诸儒蔡邕等校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碑石共46个,它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经学标准教材,史称“熹平石经”。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园林史教学大纲

园林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课程性质:《中外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习园林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园林行业今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不同模式,为今后从事园林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目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园林体系,重 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园林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异同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相关课程的衔接 它是高等农业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很多,如历史学、美术学、建筑学、园艺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世界各国园林的特点及其发展史。 2.熟悉我国园林的特点、分类。 3.了解中外经典园林。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园林史》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造园变迁史》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知道”即一般掌握有关内容,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问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六、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章次教学内容学时备注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尺氏、 、、 >: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一章-第七 早 . 第八章和第 九章 合计园林概述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园林 我国秦汉时期的园林 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我国隋唐时期的园林 我国宋代的园林 我国辽夏金元时期的园林 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 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世界近代、现代园林概述 复习 复习 26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封建国家的统一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异常繁荣,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文化现象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关,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文化问题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的历史材料。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a.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人物、成就等历史事实 b.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等历史结论 c.学习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列表总结文化发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有a 效信息的能力 b.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相关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秦汉文化的特点、发展原因、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 a.通过分层次认识问题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 b.通过列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讨论分析问题、形成文字或口头表达,使学生掌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秦汉科技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过自主归纳、展示成果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展现的积极态度。 c.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为集体、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 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 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 一、基本特征 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 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 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 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秦汉时期 概述: (1)时间:公元前221——220年 (2)阶段特征: A政治: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巩固;设立专门机构管辖边疆 B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初步发展;创立一套严密完整的赋税制度;创立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统治的重要政策;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经济政策的地位确立 C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D外交: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水陆“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E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3)线索: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和文化 (4)外部世界: A印度: B安息和古罗马: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学案 2004—9—23 一、秦朝的统治 1、秦朝的统一: (1)原因: A客观需要: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 经济: 民族: B主观可能:秦国具备统一的实力 国家实力: 个人因素: (2)经过: 灭六国——平越族——统西南——击匈奴 (3)意义: 问题1 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筑长城的有关史实评价长城的历史影响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政治: A确立皇权至上 B建立中央官制 C建立地方制度 D颁布《秦律》 (2)经济:

A实行土地私有制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弛道 (3)文化: A书同文 B焚书坑儒 C以法为师,以吏为教 问题2 结合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关具体措施分析其影响。 3、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A统治暴政: B土地兼并: (2)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响应——秦朝灭亡 (3)意义: 问题3 近代史学家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此三者之中国所以为中国也。”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秦始皇和秦朝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doc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 中国从古代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上看,自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有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概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文明之前,中国人已经十分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人类自己安乐和平;深知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与国家民族之前途密切相关;而小学教育是扎根,教育应从儿童着手,所谓童蒙养正。 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朝。孔老夫子有教无类教不倦,学不厌的伟大精神光耀千秋。那么,我们首先要问教育是什么?在中国孔孟传统教育理念中,教育就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与宇宙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超越时空,从《礼记》上领略中国古代的教育场面和读书之乐:童子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节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学校里面能够侍奉老师、侍奉学长,回家去自然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除此之外,就是背诵重要的经典。老师选出来教他读,督促他背诵,一遍一遍去背,一天要背几十遍、上百遍。诸位想想

这目的何在?是不让学生胡思乱想。小孩不给他事情做,他会胡思乱想,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智慧。整个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都不讲解义理,就是叫他背诵,背得滚瓜烂熟,他心里没有妄想,只记诵许多圣哲的智慧结晶。十三岁入太学,太学授课就是讲解研讨。太学里的老师教学,不一定是在讲堂里面,摆著书本坐在讲台上。那时候学生少,一个老师大概只带十几、二十个人,这样小班,老师也都是专家,对于学问,他一生专攻某一经论,他专讲授这个科目,老师往往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领略大好山川,旅行授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为什么呢?课程典籍老师背得很熟,学生也背得很熟,讲课不需要带课本,讲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空格;不管哪个地方刻书,都是这个规矩。所以上课不带书,老师带着学生去玩,带着酒、带着菜,学生替老师拉车,服侍老师,教学是那么自在快乐。所有要修学的课程都在小学完成背诵,以后就不要再用书本了。现在诸如国学大师南怀谨,他到七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都是他小时候背的。 而现在读书的情形却太苦了!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课业较为沉重。而所学的也仅仅是技艺和谋生之道。而在孔孟的教育中,德行第一,学问第二、技艺和谋生之道是最末的。我们今天把教学的重点丧失掉了,所教的仅是技术,是皮毛,不是根本。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丧失掉了,哀哉可悲!民国以来,学校废弃了中国两千多年所行的制度,一味采取西方的教学法。一味强调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试问一个小学生,乃至一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

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相和歌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所谓“辞”,就是歌词,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就是“辞”。 “声”,指歌中有声音无意义,只起补占音节作用的字,即今天所谓“衬词”,如“咿儿哟,呀儿哟”之类。乐府民歌《有所思》中的“妃呼豨”等都是“声”。 “艳”是大曲中的引子或序曲,可以用乐器演奏,也可以歌唱。 “趋”和“乱”是结束性乐段,也是可唱可奏的。 最完整的大曲曲式,是一种三段体的结构: 第一段是“艳”,它一般在最前面,但也有在中间的,往往是一段优美抒情的乐段。 第二段是歌曲主体。它往往有好几段歌曲。

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考纲)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囿: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 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囿起源于狩猎。 囿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兼有“游”的功能,即在囿里面进行游观活动。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1)台的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2)台是山的象征,高台既摹拟圣山,人间的帝王筑台登高,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通达于天上的神明; 3)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观、阙:高而不四方者,谓之观,谓之阙,两对对峙建筑相当于阙,单座为观。 榭:台上建置房屋,谓之“榭”,往往台、榭并称。 台有两层意义: 第一是指个体建筑物“台”而言; 第二是指台及其周围绿化种植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即“苑台”。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也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游观则尚在其次。以后,尽管游观的功能上升了,但其他的源初功能一直沿袭到秦汉时期的大型皇家园林中,仍然保持着,仍以实用为主。 2.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所,园,所以树木也。 圃,种菜曰圃。场圃应是供应宫廷的公营造果园或蔬圃。 松、柏、栗分别代表夏、殷商、周三个朝代的神木。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囿和园圃属于生产基地的范畴。 3.台、囿、园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那么,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则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山水审美观念的萌芽,也在人们开始把自然风景作为品赏、游观的对象这样一个侧面上反映出来。(游山玩水,郊游活动) 4.除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保护山林川泽的生态环境)。 君子比德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汉。 1)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中国的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2)东海仙山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因而对园林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 3)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

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发展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弘扬华夏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的任务,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认为以华夏传统文化命名中华传统文化更为合适,本人认为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概念。而文化与教育又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化教育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华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德育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能更好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文化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二十年多前的教育的光辉旗帜,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在俞启定教授的“中国教育传统的成因和嬗变研究”一讲中,他按照历史发展脉络,从成因和嬗变两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考查,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代教育自汉代定型后,虽然也有发展和嬗变,但是其基本构架是高度稳定的,内容上以儒家经学和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体制上是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各方面办学并举,教育与选士制度紧密结合,以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为目的,从而构成了积淀深厚的固有教育传统。

历史研究有其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历史研究除了让人掌握历史事实以外,还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现实服务,为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本文结合俞启定教授的讲解,试图对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做出思考。 一、中国教育传统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借鉴 我国为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下面谈谈中国教育传统可供现代教育改革借鉴的3个问题。 (一)国家办学与民间办学 国家形成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设置教育机构来培养统治人才。中国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受学校教育,因为学校与官府统一,故称“学在官府”。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开始发展时,为了适应社会变革时期平民学习文化的需要,民间私学兴起。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担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禁私学的事件,最突出的是秦始皇禁私学,再有一次是北魏太武帝禁私学。其他封建统治者吸收禁私学的教训,政策上放开,不禁私学。唐代还提倡民间自由办学,这种做法被以后的朝代所沿续。 私学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私学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服从政府的政令,参照官学的目的和内容培养人才,以选举或科举为政治出路,国家容许私学存在,不用花教育经费而坐收人才选用之利。第二、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官学极少有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依靠私学来解决。私学多层次多类型灵活地培养人才,为社会做出大贡献,特别是皇朝没落、社会长期动乱的年代,官学停顿,只有靠私学来传递文化和培养人才。第三、私学能满足民众学习文化的多种需要。私学分布面广,依靠所在地的群众支持,受

园林史教学大纲

《园林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中外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习园林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园林行业今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不同模式,为今后从事园林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目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园林体系,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园林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异同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它是高等农业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很多,如历史学、美术学、建筑学、园艺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世界各国园林的特点及其发展史。 2.熟悉我国园林的特点、分类。 3.了解中外经典园林。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园林史》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造园变迁史》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知道”即一般掌握有关内容,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问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六、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园林 学习要求 1.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园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园林的形成过程、理解囿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2. 了解西周王城规划的基本内容极其深远影响。 3. 区分文王园林各自的风格特点。 4.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园林发展变迁的思想流派;了解各国代表性建筑“台”。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园林史前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商周历史史略 第三节经典园林 一、商(鹿台、桑林之野、桐宫) 二、周(灵台、章华台、姑苏台) 第四节园林特色 一、园林孕育 二、园林起始 三、园林发展 四、园林创新 第二章我国秦汉时期的园林 学习要求 1. 准确理解“取法于天”的咸阳宫苑规划思想。 2. 熟悉秦汉时期代表性宫苑。 3. 理解先秦神仙方术传说对皇家园林的深远意义。 4. 能了解两汉的代表性私家园林。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史略 一、秦 二、汉 三、时期特点 第二节经典园林 一、秦(咸阳皇宫群、上林苑) 二、汉(长安、私家园林) 第三节园林特色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职业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职业教育理念 摘要:职业教育萌芽于手工业时代的“艺徒制”。现代意义的西方职业学校教育则于18世纪才出现于欧洲。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相继设立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制始见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始终以儒学教育为主流,职业教育一直受到轻视。然而工艺技能和知识的传播是古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尽管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不利,但对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述从未停止。从墨子的”各从事其所能”到颜元的”真学”、”实学”、”活学”、”动学”,很多观点对现今的职业教育发展仍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问题;职业教育;理念 一、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在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教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有什么高考移民等。 (四)关于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

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二) 一、填空题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为核心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3.汉武帝分割相权的方式是实行,以架空相权。 4.东汉初年,刘秀建立起庞大的尚书机构,并正式称。 5.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 6.汉代制度是隋唐六部制度的雏形。 7.秦灭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 8.东汉末年,秦汉原有的郡县两级地方行政体制为——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所取代。 9.秦汉时期,郡长官称或。 10.秦汉时期,县之长官称或。 11.秦汉时期的乡官有、和。 12.秦汉时期的亭为县廷派出机构,分为和。 13.秦汉时期行政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主要有和两种途径。 14.大臣奏事分为和两种。 15.秦汉时期皇帝对重大问题决策的会议形式主要有和。 16.汉代地方长官在管理作风上分为和两种。 17.汉代地方政府在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主裁量权,这主要表现在地方行政长官在贯彻中央或上级指示时依据地方实际情况作出裁量而制定的上。 18.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的设立标志着监察权开始同行政权相分离。 19.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监察法规。 20.秦汉时期郡对县的监察实行督察属县的制度。 21.是汉代察举制的最关键环节。 22.两汉时期,由考核丞相、三公。 23.秦汉时期官员考课成绩特别优异者称“”,成绩较差者称为“”。 24.汉时已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假一天,称“”。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秦汉下列宰相制度中,属于独相制的是( ) A.丞相制 B. 中外朝制 C.三公宰相制D.尚书台 2.秦汉下列列卿,掌宗庙礼仪的是( ) A.郎中令B.太仆 C.少府D.奉常 3.相府分曹理事制度趋于完善的是( )时期。 A.秦始皇B.秦二世 C.汉武帝D.汉成帝 4.尚书分曹理事始于( )时期。 A.秦始皇B.秦二世 C.汉武帝D.汉成帝 5.汉武帝时,设守了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 )

浅谈中国儒家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儒家教育思想 的特点及其影响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姓名:罗蕾 班级:双周周二 学号:1256408043 序号:137

浅谈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众多的教育思想,这 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 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儒家思想拥有其自身的特点,且源 远流长, 博大精深, 内涵极其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有 益于人类文明的精华,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影响。 【关键词】儒家教育、精神、教学理念 一、儒家思想的特点 (一)好学 孔子的思想在儒家可以算是举足轻重,意义深远,而“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不仅在他的教育思想,也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孔子曾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有“忠信之德”者并不罕见,但“好学”之人却显得非常罕见。“忠信”是春秋时代的最基本的德性,但在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为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这就充分地体现出好学的重要地位了。也为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奠定了牢固基础。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价值,也是一种德性,好学体现于人的一生,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也体现了孔子关于终身学习的理想。 (二)学道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曾经的很多时代,只有贵族才可以读书,但到了孔子所在的时代,孔子将教育的诗书六艺扩大为有教无类的一切人的教育,使得诗书六艺成为孔门教育的一般内容,这就第一次实现了知识的解放。 2)论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六艺、六经是孔子教学的知识教育的范围,但并不是孔子教育的全部内涵。《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但是其中孔子教诲很多都是诗书六艺以外的内容。这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与周礼六艺的国子教育的不同之处,是他的教育理念已超出周礼的六艺,甚至超出乐正的四术四教,而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发展为一种全面的自由人格道德教育。 3)论教育目的:学为君子 古代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上的“君子”,而培养君子的最高目的就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周易》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其辩证思想十分重视蒙古族教育未成年人的优良传统,其蒙古族教育思想极其丰富。继承这一宝贵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教育,尤其是道德修养教育大有裨益。《周易》中的蒙卦反映了古代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思想。 易经]蒙古占卜: 孟:恒强盗我求孟桐,孟桐求我咬之初,屡渎,渎,不告李珍 蒙卦(愚昧无知):富贵之德(大智慧谋愚)这不是我向富有品味的孩子们寻求建议,而是他们向我寻求建议。当你第一次占卜时,你可以从神那里得到一个通知。重复的占卜亵渎了神,你无法从神那里得到指示。(因此,向他人寻求建议也是如此。真诚)启蒙是培养人的道德操守,是一项神圣的成就。为什么在 天地初开的蒙昧时代有那么多人失败?因为这个国家的素质不够高,思想不够开放,思想不够开放。要改变一个人,只有通过改变他的知识结构,他才能启发他的思想。让他的山一样的头流出春天一样的智慧。这是孟瓜的占卜符号山脚下有水,水代表智慧和敏感。水没有自己的形状。水跟随事物的形状,并把附着的形状当作自己的形状。

水流入河流和河流带,流入深坑和湖泊,上升成云,落到地面变成雨。杯子、罐子和碗仍然是满的。例如,人类,不管他们的美丽或丑陋,可能有智慧。某处有美丽的风景。 必须依靠山川。世界上有崇高理想的人必须聪明。如何激发无知?有很多方法。办学是一种学校,私立学校也是一种学校吗?社会教育,如办报、出版书籍、听音乐和看电视,是一种教育,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有不同的方法,目的是提高人。古人非常重视生命的最初和谨慎的开始,主张在隐藏婴幼儿的智慧时发挥积极的影响,发展他们的智慧,促进儿童成为更好的成年人。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产前教育?原创?古人认为胎教是什么?小心开始?教育,是吗?教学的起源?因此,非常重视根据刘翔的烈士传记,早在3000年前,周王室就非常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的《新书》、戴德的《大代李记》、王充的《论衡》等著作以及许多家训,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它不仅包括优生学的概念,而且还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著名的家庭言传“徐云之义某”就提出要进行胎教吗?吴仪?有什么要求?听古诗词,听古琴,说好话,读忠孝仁义的图画,从容而有纪律地工作,彬彬有礼地行动,生儿育女,形容优雅,性情温和,都是恰当的。?二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早期教育许多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和学者都强调教育应该尽早进行。在余之前?孔子说?少是自然,习惯是自然?;《颜家训》提出来了吗?当涉及到儿童,了解一个人的肤色和情绪,应该增加指导?为什么?生活是年轻而有灵性的。当你长大了,你应该思考和放松。你必须早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只是?

中国园林史_秦汉时期的园林特点_93分

中国园林的早期 --秦汉时期的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史结课论文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风景园林班级 指导教师王劲韬

中国园林的早期—秦汉时期的园林特点 风园 指导教师王劲韬 摘要 秦汉园林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具有开拓之功。其主要特征为: 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 山、水、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 园林情趣多元化。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 催生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绪, 山水怡情成为文人永远的向往。 关键词:秦汉,园林,山水,上林苑

目录 一、前言 (1) 二、基本特点 (2) (一)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 (2) (二)山、水、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 (2) (三)多元的园林情趣 (2) (四)蓬莱仙境——古人永久的憧憬 (3) (五)规模宏大苑中有苑 (3) (六)功能众多宫苑结合 (4) 三、总结 (5) 参考文献: (6)

一、前言 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的源头,往前推算,有的学者强调魏晋南北朝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将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然而,秦汉工匠在模仿真山真水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渐得师法自然、妙造自然之趣。况且狩猎、生产等活动并非秦汉园林的特征,只有上林苑等皇家园囿能够提供大规模的狩猎、生产以及听政、接见外国使者等用途,其他的秦汉一般园林主要还是用于观赏风景与娱乐,这一点和中国之后的园林并没有区别。 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汉时期出现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以规模气势恢宏见长。在此时期,苑中苑兴起,面积宏大的园林丰富而不至广泛。最富中国园林特色的叠山理水手法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后续发展的基础。“苑”与囿相通,“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秦汉时期的宫苑是一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是古代囿的继承和发展。宫苑一般在圈定的广大区域内聚土为山、辟灵沼水池,池中堆石积土成岛。并种植奇树异卉,养禽鸟百兽,供皇帝行猎游乐。宫苑中宫室建筑占重要地位,宫室建筑的布局多以地形错落变化,宫室之间有辇道相通,曲折迂回。 此外,西汉时期,以贵戚、官僚为主体的士族开始形成。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享有种种特权的士族,逐渐形成封闭、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的封建庄园经济。在这些封建庄园中出现了最早的私家园林。汉代的私家园林的出现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发展并演绎后世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与精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