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体会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体会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体会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体会

偏瘫步态康复训练的体会

针灸学院07康复班罗增旭指导老师:郭永明

摘要:偏瘫患者步行的最在困难是下肢伸肌张力高,协同运动明显,髋膝踝关节控制及配合不良,导致行走时提髋、膝过伸、足下垂外翻等异常模式的出现,进一步影响步态及步行能力。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是一个偱序渐进的过程,本文在此将偏瘫步态训练分为三期,主要讨论下三期的主要训练的方法及各期的进阶标准。

关键词:偏瘫偏瘫患者步态训练方法分期偏瘫是由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导致脑损伤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之一,主要表现为身体一侧肢体的运动及(或)感觉功能障碍,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在上肢主要表现为屈肌肌张力过高,下肢则表现为伸肌痉挛。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偏瘫的深入研究,偏瘫患者在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后,其运动感觉障碍均可得到相应的恢复,甚至恢复到完全正常也有可能。在偏瘫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步态训练优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很多患者对其将来可正常行走抱有很大的期望,故此对患者的心理效应也很大。很多人认为步态训练仅在偏瘫训练的中后期进行,但其实其应贯穿整个偏瘫康复训练过程。笔者在接触诸多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过程中,发现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未有准确的标准,很多患者均因进行步态训练的时间和方法不正确,而致使事倍功半。步行是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对于偏瘫患者,医师及技师在开设处方、制定康复计划和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随时保有是否会影响到今后步态恢复的观念。由于偏瘫患者严重程度的不同,治疗方法、训练方式及患者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努力的差异,致使步态异常模式的多样性。所以对偏瘫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时,重点不在于选取何种训练方法,而是应该针对患者具体

的功能障碍及异常模式,选择最合适的训练方式。但尽管如此,偏瘫步态的康复,同样受到偏瘫患者整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所以在面对偏瘫患者各种不同的异常步态模式时,同样需要把偏瘫步态的整体康复过程进行划分,然后在各期康复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所以本文在此将步态训练分为如下几期,并粗略谈谈其训练方法及各期的进阶标准。

1.步态训练准备期

1.1功能障碍此期即为进行步态训练前所应做的训练,乃脑卒中病情稳定后,随着康复训练的开始而开始,在此期,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分为三个阶段,软瘫期、硬瘫期及分离期。软瘫期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感觉及随意运动丧失;硬瘫期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出现部分随意运动,但表现为共同运动模式;分离期的患者瘫痪侧肢体出现分离运动,但分离运动不充分。

1.2主要训练方法①软瘫期,应注意良肢位的摆就放,训练方法主要是关节的被动活动、PNF神经肌肉促进疗法、中频电疗、针灸推拿、床上长坐位、站立床等。②硬瘫期,在以上训练基础上加上抑制痉挛模式的训练,如牵拉;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训练,从而诱发分离运动的出现,如固定其他关节来训练某一关节的活动;肌力的训练,可从无阻力训练,到抗自身重力训练,再到抗阻训练,这个方法可结合关节活动度来进行;平衡功能训练,从床上坐位平衡,到床边坐位平衡,到床上四点、三点、二点跪位平衡;桥式训练等。③分离期,则可进行肌力的加强训练,平衡功能的加强训练,同是继续抑制肌肉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早期也可利用KAFO及AFO矫形器,进行治疗康复训练,使患者能进入稳定的站立期,从而可进行早期的离床训练,促进异常模式的恢复。1.3进阶标准患侧下肢肌力达3级,患侧腿负重达75%,站立平衡达到Ⅱ级。2原地步态训练期

2.1功能障碍此期患者可凭借自己的能力站起来,但由于下肢肌力及平衡协调能力低下,骨盆的稳定性、髋膝踝足趾的生理活动功能欠佳,使患者不可步行或步行时姿势异常程度过高。

2.2主要训练方法①斜板站立训练,以牵拉趾屈肌,矫正足下垂内翻;②下肢的肌力、平衡、协调能力的加强训练,可借助各康复器械进行,如功率自行车、下肢训练椅等;③骨盆的调节能力训练,这个可结合平衡训练进行练习,如在床上练习四点、三点、两点跪位及双腿站立平衡训练时,可使身体左右前后倾斜和上下起伏,并控制好骨盆的倾斜度和上下起伏的幅度;④髋、膝、踝关节和足趾的功能性训练,主要是各自的关节生理活动,可进行关节主动抗阻训练,PNF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等;⑤原地迈步姿势训练,可在身体前方,放一障碍物,让患者在原地来回跨过,也可让患者进行原地迈楼梯练习等,⑥步态减重训练器,减轻患者部份体重,在治疗师帮助下,给予正确步态的训练,特别是膝关节有选择地屈伸,摆放时足内翻的控制及髋关节的内收。

2.3进阶标准患侧下肢肌力达4级,患腿负重达90%,站立平衡达Ⅲ级。

3 步行训练期。

3.1功能障碍经过前两期的训练,患者身体的整体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此期,由于下肢肌力及平衡协调能力未能达到正常,骨盆髋膝踝足趾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欠佳,特别是骨盆调整和膝关节稳定性的控制能力不够,所以患者在步行时可能表现的不协调,步长、步幅、步宽等都较正常有所差异,严重的还可能存在膝反张的异常模式。

3.2主要训练方法①下肢肌力、平衡、协调能力训练,同原地步态训练期,但应有加强;②步行姿势调整,可让患者对着矫正镜行走,治疗师跟在后面,帮其调整,给予患者视觉与感觉的双重刺激;③在跑步机上步行,治疗师帮患者调整骨盆的起伏和稳定其膝关节;④上下楼梯练习。

4.讨论

步态,即步行时的姿态。在整个过程中,骨盆、髋、膝、踝、足趾间的协调配合十分重要。在正常步态周期中,首次着地期,骨盆旋前5°,髋关节屈曲30°,膝和踝关节均保持中立位,胫前肌离心收缩对抗足跖屈,以防止脚掌拍击地面;承重反应期,膝关节由中立位过渡到屈曲15°,如此能更好的

支撑身体,并起到缓冲及保持膝关节的作用;蹬离期,小腿三头肌向心性收缩,使踝关节跖屈,产生强有力的前脚掌蹬地动作,将足跟推离地面,使身体的重量移至前脚掌,身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而向前、上方运动;迈步前期,髋关节屈曲到30°,髋屈肌收缩以发起迈步动作,同时膝关节屈曲到60°、踝关节由跖屈过渡至中立位,共同使足底离开地面,并防止向前迈步时脚尖下垂而拖曳地面;迈步中期,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并保持足与地面的距离;迈步末期,在迈步中期的基础上小腿继续向前摆动,此时腘绳肌收缩、肌四头肌向心收缩、足背屈肌收缩,共同减缓迈步的速度并协同调整足的位置。脑卒中所致的偏瘫患者,由于运动神经元和运动传导通路受损,从而导致主动控制能力减弱,肌张力改变,肌肉功能下降,协调功能的降低,进一步使骨盆的稳定性和髋膝踝关节及足趾的协调配合功能减退,通常表现为髋关节保持伸直内旋,膝关节伸直,足内翻下垂。在整个步行周期中,由于患侧膝关节因僵硬不能放松屈曲且缺乏足跟着地与蹬离动作,而用前足外缘着地,导致迈步相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患者为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出,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即呈现典型的“划圈步态”。行走时, 由于患侧下肢股四头肌无力或伸肌张力过高, 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肌力不协调,久而久之, 使调控膝关节屈伸的韧带增粗或松弛, 造成膝关节绞锁机制被破坏, 加之髋关节稳定性差, 在步态站立相时, 便出现了膝过伸、髋后突。

步态训练准备期,是脑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的整体康复训练。在这期,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平衡能力,抑制痉挛及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分离运动,为步行的三个前提条打下击础。下肢肌力3级、站立平衡Ⅱ级是患者能够凭借自己能力站立并保持一定的平衡的保证,而75%的患腿负重则能对下肢肌力训练产生良性的刺激,并能保证左右重心转移的稳定性。所以当患者达到这三个目标时,则可进入到下一期的训练。原地步态训练期对于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极为重要,很多患者就是在此期的训练不达标,而过早的进行步行,

致使以后步行的姿势欠佳,为恢复练习增加难度,有的甚至终生不可得以纠正。所以笔者呼吁,在此期一定要有充分的训练,治疗师及患者都就有耐心,特别是治疗师,应对患者陈述实情,让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师、认真训练,达事半功倍之效。此期,主要是通过下肢肌力、平衡协调能力的加强训练,骨盆髋膝踝足趾的各生理活动训练和原地迈步姿势的训练来强化各关节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从而使患者能够达到步行标准。4级的下肢肌力使患者在步行时不会感到太费力并且能够很好的控制各关节,使其协调的完成整个步行周期;站立平衡Ⅲ级则能保证在步行过程中躯干与脚步的稳定;90%的负腿负重则能使重心在左右间转移时的稳定流畅。所以患者达到这三个目标时,可进入到第三期进行训练。步行训练期,是步行的一个实践练习过程。因步行是长期养成的一个习惯模式,所以在此期,除了常规下肢的肌力、平衡协调能力训练外,应反复的进行步行训练,以求打破异常的步行姿势,建立起新的正常步行模式。此期将一直维持到整个康复训练的结束,在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后,亦应继续保持训练,不断地调整步态。

参考文献:

【1】沈鑫, 钱竞光. A FO 早期应用对恢复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研究的趋势分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3.

【2】华东,李文奇,冯晓东,席建明,张斌,李桥军. 不同体位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第26卷,第6期. 【3】王卫强,王卫平,荣湘江.偏瘫步态的研究进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 年11月第22 卷第6期.

【4】江晓峰,胡雪艳.偏瘫步态膝关节角度分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年, 第22 卷, 第10 期

【5】李丹,许志强,任海.偏瘫患者步态训练效果的研究. CHINESE JOURNA L OF IN T EGRAT IV E M EDICINE ON CARDIO/ CEREBROVASCU LAR DISEASE Jan uary 2011 Vo1.9 No.1.

【6】高圣海,倪朝民,韩瑞,李踔,武行华. 早期分离与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膝过伸和偏瘫步态的防治作用. 中国临床康复,第10卷,第36期. 【7】诸毅晖,陈爽白,邢艳丽等.康复评定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8】唐锁成,周丹阳,李意义.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临床观察.《中国水电医学》.2003年第3期.

(整理)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以往认为,肌力至少为3级方可行步行训练,但前不久接受了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不必等到肌力达3级便可行,这样可以改善患者ADL能力,并且适应中国国情。最近手头几个病人发生膝痛,考虑与肌力不够及肌力不协调造成关节肌肉韧带扭伤有关,想大家讨论一下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碰到这种过用病人,各位是怎么处理的? 康复要提早原则,我想病人能站得话就要开始练习步行了 --在减重步态机下可以尽早进行起码要3及啊 开始步态训练不能光看肌力,还要看分离动作怎样,如果没有分离动作,那么开始步态训练肯定会加重痉挛,形成错误的步态,包括膝关节过伸等,这样也容易出现膝痛。 如果单纯从肌力看,至少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80%以后开始。同时特别关注膝关节稳定性,因为如果膝过伸一旦出现,纠正起来就很不容易了。 如果有减重设备,那么可以早期开始步态训练,患肢的运动可以由他人协助,这样能够使患者不“遗忘”如何步行,同时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减重训练另当别论。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同意您的观点,在临床上步态训练除您讲述的二点外,还要具备一点: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肌力3级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对偏瘫患者测肌力是测不准的,其次3级指的是那块肌肉?

偏瘫患者评定量表

天津蓟县海琦医院中医康复科 偏瘫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一、基本情况 (一)姓名、性别。。。。 (二)表格部分 1.肌力评定 分级评级标准 5 抗最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5- 抗较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比中等度稍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中等度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比中等度稍小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抗较小阻力时达关节部分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上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下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上 1+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下 1 可触及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0 没有可以测到的肌肉收缩 2.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 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 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3.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脑卒中偏瘫步态得表现形式& 提高步行能力得任务专 项训练 独立行走得能力就是大多数日常活动得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得能力需要有一定步行速度,以满足穿过街道得时间。1、1~1、5 m/s得步行速度被认为可以在适合不同得生活环境。据报道,只有7%得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步行得标准,能够以一定得速度连续行走500米,使她们能够安全穿越道路。很大得问题来源于脑卒中后得偏瘫步态。传统得中风恢复方法得重点就是神经促进或神经发育技术(NDT)抑制异常运动,刺激肌肉活动,如果有张力减退,通过徒手技术促进正常得运动模式。以Bobath倡导得框架为基础得实践仍然就是主要物理治疗方法。Bobath框架已经从原来得基础发展而来,然而,对核心Bobath元素进行应用得治疗师仍然强调正常得呼吸与正常运动模式来执行功能性任务得必要性。主要内容步行概述偏瘫步态分析常见偏瘫步态特点训练方法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合作请直接回复。—用心,做精致得康复微信— 成功行走得主要要求下肢支撑体重在预定得方向推进身体产生一个基本得运动节奏身体得动平衡控制灵活性,即适应不断变化得环境要求与目标得能力。 正常步态

就是通过骨盆、髋、膝、踝与足趾得一系列活动完成得,而躯干则就是保持在两足之间得支撑面上。正常得步态就是平稳、协调、有节律得,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 偏瘫步态参与行走任何环节得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行走条件会走能单腿负重站立平衡2级出现分离运动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偏瘫步态分析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与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胫前肌群活动降低腓肠肌挛缩与僵硬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0°~15°控制受限 站立中期膝关节僵硬(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展不能腓肠肌挛缩与僵硬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髋关节伸展受限髂腰肌痉挛或挛缩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髋外展肌群下降站立后期(摆动前期)膝关节屈曲与踝关节跖屈不能腓肠肌力弱腘绳肌力弱比目鱼肌力弱 摆动初期与中期膝关节屈曲受限股直肌僵硬腘绳肌活动降低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屈曲肌群活动降低踝背屈受限可能膝

偏瘫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 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 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 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 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 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 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 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论文(设计) 题目: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学校:新乡医学院 专业班级:康复治疗学01班 指导老师:周庆阳 时间:2016年4月21号 本人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由2013级康复治疗学01班学生20131380121刘棒棒、20131380118郭波,在指导老师周庆阳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知识成果,由此论文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一切由刘棒棒、郭波本人负责。 摘要目录 (1) 一、正文概述 (2) 二、正常步态的相关内容 (2) 1、正常步态概念及基本构成 (2) 2、参与正常步态的关节和肌肉 (2) 3、正常步态的所依赖的神经、肌肉基础 (2) 三、偏瘫步态评估 (3) 1、偏瘫步态的分类 (3) 2、步态分析方法 (3) 3、偏瘫步态模式的评定 (3)

四、偏瘫步态的康复 (4) 1、人为辅助 (4) 2、器具辅助 (4) 3、心里辅助 (4) 五、近年来关于偏瘫新的治疗方法 (5) 六、参考文献 (6) 七、致谢 (7) 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摘要: 偏瘫步态又可理解为画圈步态,中枢神经受损可导致此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偏态步态,因为偏瘫步态康复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制定正确的康复评估和有效、适宜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正常步态、偏瘫步态的概念、分类以及偏瘫步态的康复以及近年来偏瘫步态康复的新的方法。 关键词: 正常步态偏瘫步态步态分析康复治疗 一、正文概要: 偏瘫步态又可称为画圈步态,中枢神经受损可导致此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偏瘫步态。因为偏

偏瘫的步态分析

偏瘫的步态分析 来源:刘传雪的日志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1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和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两部分。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有: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确定每个关节动作的大小和时值;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确定肌肉活动在步态周期中的发生时间和相对强度;测力板试验(force plate)—确定下肢承重所经受的负荷变化。跨步分析(stride analysis)和能量消耗测量(energy cost measurement)。后两者用于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每个患者步态异常的程度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作观察式步态分析(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应检选出主要的步态异常,然后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观察式步态分析时,一方面将所观察的一侧下肢在步态周期中按功能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为8个期,即开始触地期(initial contact, IC)、承重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LR)、站立中间期(midstance, mst)、站立终末期(terminal stance, Tst)、摆动前期(preswing, Psw)、开始摆动期(initial swing, Isw)、中间摆动期(Midswing, Msw)和终末摆动期(terminal swin g,Tsw),前5个期为站立期的连续5个不同的阶段,后3个期为摆动期的连续3个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将偏瘫患者与行走有关的身体部分,包括躯干、骨盆、髋、膝、踝、足趾一一作仔细观察,步态各期出现的异常动作,即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直立行走的肌肉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并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开始触地期: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所致。 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可能是由于跟腱挛缩,或由于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使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使步态不平滑。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比大腿向前运动快,引起膝屈曲,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前足着地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足内翻多由于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或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定。当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和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如果膝活动度良好,就会出现膝过伸;如果患者有充分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就会出现躯干前倾。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室内步行,平衡能力达到2级,室外步行,平衡能力必须3级以上。下肢主要的伸肌如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力必须在3级以上,才能保证另一条腿完成向前摆动的动作。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 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 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 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

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 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 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 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升高,导致伸肌痉挛。屈髋肌无力,患者代偿性上提骨盆,使脚离地。 2.足下垂、内翻导致触地异常 胫骨前肌在伸趾长肌和伸踇长肌的协助下背屈踝关节,如果胫前肌无力产生足下垂,如果在摆动中期胫前肌本该不收缩,如果持续收缩,又会产生足内翻。 3.屈膝无力导致过度屈髋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 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

偏瘫的康复训练

偏瘫的康复训练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运动疗科 李洁辉 一.基础知识 (一)偏瘫的定义 由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等脑内病变所引起的 以同侧上下肢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偏瘫发生的原因 脑内病变:脑血管病变①出血性;②缺血性 脑外伤 偏瘫的康复评定 1.基本概念康复评定是对患者功能状况和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患者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评定方法 交谈、观察、检测、填表 感觉的评定感觉分类 1.浅感觉:包括痛、温、触压觉,是皮肤粘膜的感觉。 2.深感觉:包括关节觉、震动觉,是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感觉。3.复合觉:包括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它是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等各种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而形成的。 检查方法 浅感觉 1)轻度触觉:闭眼→棉花轻刷皮肤。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2)痛觉:对痛觉减退的病人,从障碍部位→正常部位检查;对痛觉过敏的病人,则从正常→障碍部位检查,便于确定病变范围。 3)温度觉:闭眼→两支试管(冷5-10℃,热40-45℃)交替随意地刺激皮肤,指出“冷”“热”,接触时间2-3s。 深感觉(本体感觉) 1)位置觉:闭眼→将某部位肢体移到一个固定位置,请病人说出这个位置或用另一部位模仿。 2)运动觉:闭眼→将某部位肢体移到一个固定位置,请病人说出肢体运动方向。 3)震动觉:闭眼→将震动音叉放置病人身体骨骼突出部位。

复合觉 1)实体觉 2)两点分辨觉: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辨力,舌部1m m,指端部位2-3m m,在手掌1.5-3m m,在背中心部位6-7m m。 3)其他:大脑皮质感觉(如:重量、识别、皮肤书写觉、及对某些质地的感觉 运动功能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可采用B r u n s t r o m、上田敏评定方法和综合评定表 平衡功能评定 1.坐位:长坐位静态,自我动态,他动态平衡。 端坐位 2.跪位:双腿跪位平衡,单腿跪位平衡。 3.立位:双腿立位平衡,单腿立位平衡。 4.步行中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是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肌张力评定协调性功能评定协调性:(不能,不准确,慢,正常) 步态功能评定 偏瘫的异常步态包括:足跖屈内翻步态,膝反张步态,划圈步态。(三)偏瘫常见的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 1、运动障碍特点 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 痉挛期: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痉挛、腱反射亢进,导致异常的运动模式。 反射抑制性抗痉挛体位(r e f l e x i n h i b i t o r y p a t t e r n,R I P 上肢R I P: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指、拇指外展 下肢R I P:轻度屈曲髋、膝;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 2、感觉障碍特点主要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本体感觉和视觉障碍。 3、语言障碍特点 失语症①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③完全性失语;④命名性失语; ⑤阅读障碍;⑥书写障碍构音障碍

步态分析实验报告..

步态分析方案设计 报告说明:我看了五篇关于步态分析的文献,并对其具体实验方法进行归纳。五篇文献的原文在文件夹中。最后为我的方案设计。 一、A practical gait analysis system using gyroscopes陀螺仪分析步态 本研究是为了调查使用单轴陀螺仪来研制简单便携步态分析系统的可行性。陀螺仪绑在小腿和大腿的皮肤表面,记录小腿和大腿角速度。这两部分的倾斜度和膝关节角度都来自角速度。使用从运动分析系统得到的信号来评估角速度和陀螺仪传来的信号,发现这些信号有不错的相关性。当转身时,腿部倾斜度和角度信号会发生漂移,有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自动复位系统,重新初始化每个步态周期的角度;(2)高通滤波。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纠正漂移。小腿部的单陀螺仪可以提供以下信息:腿部倾斜度、摆动频率、步数以及步幅和步速的估计。 具体方法: 受试者在步态实验室沿直线行走进行陀螺仪数据收集,陀螺仪用绳子固定在大腿和小腿部,感测轴沿中间-横向方向,以测量矢状平面中的角度。 两个人加入测试,一个是不完整的脊髓损伤,一个没有损伤。一运动分析系统使用各部分解剖学位置的回射标记物来评估腿部的偏移、腿部的角速度和膝角度。实验开始前5s,受试者直立站立以初始化倾斜角度和陀螺仪的偏置,随后,对象以一个自己喜欢的速度沿预定路径行走。进行了三组实验来分析陀螺仪的性能,并计算步幅、步态周期时间和每次行走期间的速度。第一个实验,数据来自两小腿上陀螺仪的信号,并与未损伤者进行比较。后两个实验是陀螺仪的数据与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比较。第一个实验是比较小腿不同位置的陀螺仪信号,对于同一小腿上的两个点,先站立后倾斜,两个点的角速度、角度应该是相同的,陀螺仪一个放在胫骨关节处,一个放在胫骨靠近踝关节10cm处。第二个实验一个放置在大腿髌骨上方10cm处,一个在胫骨靠近踝关节10cm处,记录的是陀螺仪的角速度。第三个实验,陀螺仪放置于第二个相同,受试者直行4.5m然后转身180°。 二、Acoustic Gaits: Gait Analysis With Footstep Sounds 声步态 我们描述的是声步态——从人正常行走时的脚步声推导人的自然步态特征。我们引入了步态轮廓,这是从通过麦克风收集的脚步声时间信号得到的,可以说明某些时空步态参数,这些参数是通过对声步态轮廓的三个时间信号分析方法提取,三个时间信号分别是平方能量估计、希尔伯特变量和Teager–Kaiser能量。通过对这些参数估计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从步态轮廓获得的时空参数和步态特征可以连续可靠地评估目前用于标准化步态评估的临床和生物测定步态参数信息。我们的结论是Teager–Kaiser能量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提供最稳定的步态参数估计。相对于目前实验室步态分析中使用的昂贵侵入式系统,如测力台、压力垫、可穿戴传感器,声步态使用便宜的麦克风和计算设备制成了准确非侵入式的步态分析系统,而且实验室的一些系统会改变正在测量的步态参数。

步态训练

步行是所有日常生活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因此在早期康复治疗的目标和训练计划中都应充分地考虑步行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并予以认真地指导与实施,为今后进行步行治疗移动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协调性、可动性和稳定性是步行的三要素。正常步行必须具备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迈步的能力。步行中所含的动作(足跟着地、单腿支撑、足跟离地、摆动等) 都要求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在步行中形成一个完整、精细、熟练的、连续过程。丧失步行能力的患者,因疾病、造成障碍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康复的目标不同,具体训练方案有较大差异。康复治疗人员应在正确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个性化训练方案。本讲就偏瘫步态的障碍特点提出训练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要点。 偏瘫步态训练包括站立相负重训练、重心移动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环境下的步行训练。 一、站立训练(平衡训练〉 步态训练通常是从患腿的站立训练开始。从平衡功能检测仪中可以消楚地显示出人体重心摆动轨迹。由于站立立支持面小重心位置高,任何体内、外的轻微变化都会对全身姿势产生很大影响。为了维持站立,肌肉必须不停地进行收缩活动。

站立时,重心的摆动与伸肌活动,特别是小腿三头肌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中不少的患者既使站立困难,也可以步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步行由于缺乏基本条件,患者往往形成异常步态,造成错误的动作习惯,增加矫正的难度; 并且不少患者出现关节及肌肉损伤导致下肢关节的疼痛;更重要的是由于步行的稳定性差很容易跌倒造成事故,因此对于步行训练,不可急于求成。要将基本的功能训练与应用动作训练有机的结合、严格按照训练计划进行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诱发平衡控制模式训练 某些患者由于不能在平衡受到威胁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而使身体 的稳定性下降,身体晃动增加甚至摔倒。前庭功能丧失者常常不能诱发出髋关节协同运动,因此,躯体感觉输入丧失者则无法选择踝关节协同运动。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运用和掌握正确的自动姿势协同模式是治疗的重点。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代偿性的动作或运动必须加以抑制,最终使肌群活动能够根据平衡功能活动的需要采取正确地组合与编排。 1.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小幅度或缓慢地晃动时可诱发出踝关节协同 运动模式或对策来保护身体的平衡。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或对策指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借鉴参照)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提高步行能力的任务专 项训练 独立行走的能力是大多数日常活动的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步行速度,以满足穿过街道的时间。1.1~1.5 m/s的步行速度被认为可以在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据报道,只有7%的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步行的标准,能够以一定的速度连续行走500米,使他们能够安全穿越道路。很大的问题来源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步态。传统的中风恢复方法的重点是神经促进或神经发育技术(NDT)抑制异常运动,刺激肌肉活动,如果有张力减退,通过徒手技术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以Bobath倡导的框架为基础的实践仍然是主要物理治疗方法。Bobath框架已经从原来的基础发展而来,然而,对核心Bobath元素进行应用的治疗师仍然强调正常的呼吸和正常运动模式来执行功能性任务的必要性。主要内容步行概述偏瘫步态分析常见偏瘫步态特点训练方法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合作请直接回复。—用心,做精致的康复微信— 成功行走的主要要求下肢支撑体重在预定的方向推进身体产生一个基本的运动节奏身体的动平衡控制灵活性,即适应

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和目标的能力。 正常步态 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是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正常的步态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 偏瘫步态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行走条件会走能单腿负重站立平衡2级出现分离运动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偏瘫步态分析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胫前肌群活动降低腓肠肌挛缩和僵硬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0°~15°控制受限 站立中期膝关节僵硬(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展不能腓肠肌挛缩和僵硬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髋关节伸展受限髂腰肌痉挛或挛缩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髋外展肌群下降站立后期(摆动前期)膝关节屈曲和踝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一)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是步态评估的基础。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最终都必须与临床分析结合。 1、内容 (1)病史回顾包括既往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病史。 (2)体格检查重点在腱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颜色)等。 (3)步态观察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表7-2)。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4)诊断性治疗诊断性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剂注射)有助于鉴别肢体畸形的原因和指导康复治疗。关节畸形可以分为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肌肉控制失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静态畸形指骨骼畸形以及关节或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无变化。 表7-2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 疼痛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臂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度降低 躯干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 骨盆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 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 踝关节是否可背屈和蹠屈是否下垂/内翻/外翻关节是否稳定 足是否为足着地跟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 2、步态障碍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安全性降低和疼痛。异常步态的代偿导致步行能耗增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神经肌肉因素和骨关节因素。 (1) 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 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氏综合症等造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原发性原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衡和肌肉痉挛;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等。外周神经损伤,包括神经丛损伤、神经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例如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等。原发因素为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无力或瘫痪;继发因素包括肌肉萎缩、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儿童患者可伴有继发性骨骼发育异常,导致步态异常。 3、临床观察的局限性 (1)时间局限由于步行速度较快,临床肉眼很难同时观察到瞬间变化的情况,例如足在摆动相的旋转,足跟着地时的旋转倾斜、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等。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体会

偏瘫步态康复训练的体会 针灸学院07康复班罗增旭指导老师:郭永明 摘要:偏瘫患者步行的最在困难是下肢伸肌张力高,协同运动明显,髋膝踝关节控制及配合不良,导致行走时提髋、膝过伸、足下垂外翻等异常模式的出现,进一步影响步态及步行能力。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是一个偱序渐进的过程,本文在此将偏瘫步态训练分为三期,主要讨论下三期的主要训练的方法及各期的进阶标准。 关键词:偏瘫偏瘫患者步态训练方法分期偏瘫是由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导致脑损伤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之一,主要表现为身体一侧肢体的运动及(或)感觉功能障碍,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在上肢主要表现为屈肌肌张力过高,下肢则表现为伸肌痉挛。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偏瘫的深入研究,偏瘫患者在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后,其运动感觉障碍均可得到相应的恢复,甚至恢复到完全正常也有可能。在偏瘫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步态训练优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很多患者对其将来可正常行走抱有很大的期望,故此对患者的心理效应也很大。很多人认为步态训练仅在偏瘫训练的中后期进行,但其实其应贯穿整个偏瘫康复训练过程。笔者在接触诸多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过程中,发现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未有准确的标准,很多患者均因进行步态训练的时间和方法不正确,而致使事倍功半。步行是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对于偏瘫患者,医师及技师在开设处方、制定康复计划和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随时保有是否会影响到今后步态恢复的观念。由于偏瘫患者严重程度的不同,治疗方法、训练方式及患者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努力的差异,致使步态异常模式的多样性。所以对偏瘫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时,重点不在于选取何种训练方法,而是应该针对患者具体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一、功能锻炼:这是偏瘫病人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病人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如肢体长期不活动,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二、完全性偏瘫阶段: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帮助病人功能锻炼。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再轻。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每天数次。瘫痪肢体位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 三、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病人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 四、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汤匙、筷,穿脱衣服以及编织、打算盘等精细活动。失语者要帮助语言功能恢复锻炼。 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海蜇、虾皮和虾米,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和奶及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一般每天

5克为宜。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每次食物灌注完毕,要灌注少量温开水清洗管腔,然后夹紧鼻饲管。长期鼻饲者应每周换胃管一次。及时清洁鼻和口腔。 六、其他: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要经常翻身,以免发生褥疮。注意居室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但又要避免穿堂风,当心着凉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通便。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