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学校体制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学校体制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学校体制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学校体制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学校体制

威廉?福勒克

德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从原西德1948年时发展而来的。在1990年东西德统一时,需要保持一种相互协调统一的教育体系。为此,原东德各州在1991年中同意效仿西德的教育体系,对自己过去的体系进行调整,传统的中央高度集中的教育体系随之走向瓦解。本章将主要介绍在西德发展起来的及统一后联邦德国的现行教育体系。

大多数德国人接受的是公共教育体系的教育。公共教育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此外还有一种专门为残障学生提供的公共教育体系。虽然德国也有私立学校,但只起辅助作用,它在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公共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将在以下简要介绍。本文重点将介绍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小学、中学。在介绍这两种教育体系之前,对每个不同教育体系中作一小结,对将公共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个更大的政治框架中来考察会大有帮助。

以下的讨论包括不同教育层面和对德国公共教育组织和行政部门的总评,较详细地分析了公共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结构。

教育体系小结

从任何单个学生的角度看,德国教育设置十分考究: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以下将对每个教育层次的教育情况和重点作介绍,并包括一些数据和趋势展望,有助于了解德国教育总的状况。

教育权利德国的义务教育从6岁开始,通常持续12年。其中,至少9年必须是全日制学习。学生在进校的第9年后辍学时,必须参加3年的非全日制假期学习班。前东德的一些州要求学生必须受满10年的全日制教育,这样对学生义务教育的年限将增加到13年。在德国各州,对教育权利的具体要求会因地而异。

学龄前教育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然而约75%的3岁儿童与80%的5岁学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悠久,

而且十分发达。

德国的学前教育是对家庭培养和照看等方面的补充,也是对儿童知识的获得和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培养。其目的是通过艺术、体育和游玩等各种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责任心和创造性等。

德国的学前教育有四种形式:

普通幼儿园是传统的形式,也最普及。1992年约有150万个幼儿园;同时,招收有约300万3-6岁的儿童。

学校型幼儿园的数目较少,1993年时有39363个。适合于刚满6岁生日,却还未完全成熟到能上小学的儿童。这种幼儿园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学童在后来的学习中顺利上学提供帮助。

学前班,与学校型幼儿园一样,与小学相联,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儿童,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只有几个州支持这种学前班,1991年时它的学生有37391人。

特殊幼儿园,这是专门为有身心残障的儿童设置的。

学龄前教育大都由私营部门资助。约70%的幼儿园是由个体或独立机构如慈善团体或那些积极帮助儿童与青年人的公司主办的。30%由政府的地方机构负责管理。幼儿园受有关法律的规范,政府负责监督。这些幼儿园接受的政府补贴甚少,公私幼儿园都收学费,多少则因地区不同而不同,有时相当昂贵。但政府对那些低收入家庭提供资助。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包括义务教育的第一年到第四年,即6-9岁。在这四年中,儿童进入居住学区普通学校。学区边界由负责小学教育的地方政府部门划定。

为了培育平等的教育机会,在小学阶段不分班。小学教育是为了开发学生天赋,为独立学习、集体生活、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并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与课外活动的联系。

小学教育已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中心议题。70年代的教改使学术内容大增,包括基础科学课程和对实践经验的培养方面得到重视。现行改革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更好适应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

生的要求,以及小学阶段外国学生比例上升的问题。

中学教育德国教育体系在中学阶段比较复杂:中学教育分为两个层次:

初中,包括中学教育的第5-6年。

高中,包括义务教育的最后3年。

初中教育初中一般从10岁时开始,在15-16岁时结束,以便完成9-10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初中通常包括10年的教育。

学校类型。这个层次的所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一种普通的基础性教育,但对学习成绩的侧重有区别。初中共有四种形式:

主体中学(HAUPTSCHULE以实践教育为主)

实科中学(REALSCHULE实践教育与文理教育相结合,对后者的重视超过前者)

文理中学(GYMNASIUM文理教育)

综合中学(GESAMTSCHULE提供实践、文理和实践文理相结合的各种综合性教育)

前三种形式反映了德国教育中传统的分科体系。主体中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的是那些在学术方面难以取得上佳成绩的学生而定的。文理中学针对文理性强的教育,为那些在学术方面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设置。传统上文理中学共有三种形式:古代和现代语言,数学/自然科学。实科中学是前两种形式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既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又偏重于理论学习的文理教学。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能对学生在义务教育中前4年的学习成绩的优劣及其对传统德国学校的档次,有一个初步评估的参考。

第四种即综合中学是传统分班体系的一种替代。在综合性学校中,无论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生还是以文理为主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学校。综合中学也许更易合作或更好联系。合作性的综合中学保留

了将传统的单科学校中不同学科归合为一的构架。这种结构会使不同的能力均得到发挥,又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统一的综合中学不再分科。将不同能力的学生置于一个更为统一的班级。该学校的学生在第5或第6年级时上同样的课,对于学时没有区别,成绩的优劣决取于其自身表现。

表1所列的是1991年初中情况,学生参加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综合中学的人数和百分比。

表1--1991年初级中学中学生的人数和百分比

最近,又出现了三种新型学校,即MITTELSCHULE,REGELSCHULE,SEKUNDARSCHULE,这是主体中学与实科中学的混合体。这些学校在前东德各州中较典型,体现了前东德学校体系向西德教育体系转变的一种过渡。

巴伐利亚大众学校(VOLKSSCHULE)是另一种罕见的普通学校与主体中学的融合。

发展阶段。初级中学的头两年,第5年和第6年(10-11岁)这个时期有时被认为是一种转型和试验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和就读的学校类型地均受到考察,这个转型阶段既从属又独立,在前东德各州之间又有所不同。这种转型期允许学生在上完6年级12-13岁时,可推迟决定要进入何种特殊类型学校。但做出这种决定的时间和手续因地区不同而不完全相同,家长的意见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

完成初中教育。无论是主体中学还是实科中学都可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时,即9年主体中学与10年实科中学的全日制学习后,授予结业证。这两种学校并不包括高中;因此想上大学深造的学生必须上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这两种学校有13个年级中的11个。学生在上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时,可以选择暂停其在初级中学的全日制的文理课程学习(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可获得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毕业证。)但是他们也可选择在同一个学校继续上学。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是否继续上全

日制或非全日制,都可以在第9年(有的地区是10年)全日制学习期结束时,获得主体中学的结业证书。

高中。高中是指中学的最后3年(学龄在10-12年,或者11-13岁),形式多种多样。在中学阶段,以技能教育为基础的主体中学与文理教育为基础的文理中学两种教育体系区别明显。

结构。在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之后可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文理中学教育是迄今为止高中最为普遍的教育形式,在1991年上高中的学生中选择文理中学教育的占89%。

技工型教育主要通过两种假期培训方式进行。第一种形式要求上全日制课,即全日制假期培训班,包括正规的全日制假期学校,假期延长学校,技工性的高中,假期实践型技工学校。

第二种假期培训方式要求上非全日制学校及以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非全日制课程。这种安排被称为"双假期培训体系",要求州与企业在开发工人的专业技能方面密切结合。非全日制假期学校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当地经济状况及人口密度。在大城市,这种学校以贸易为主;在东德各州,学校提供五种假期课程:工业、商业、经济、农业和混合科目。在非全日制学校,所学课程与学生工作的公司提供的培训计划相协调。非全日制课程往往在多个街区中进行,为期数周,与课堂教育相互补充。时间较短、每周都有的上课安排形式也很普遍。

注册。进入某个高中取决于学生在初中所得的结业证书。如学生选择留在同一所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继续就读,只有在12-13岁时,完成高中学习后,才能获得结业证书。在参加主体中学或综合中学的学习后,离开文理中学,或者获得文理中学证书的学生,通常要参加某种形式的全日制假期培训班学习。学生从主体中学毕业后,通常需要通过双轨制假期培训,再接受一些技工性教育。

技工型教育加上两种假期培训班共同组成高中教育的主要部分,如表2所示。

表2学生参加文理中学和假期高中学习班的人数与百分比

1991年,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假期培训班的学生占高中教育的78%。非全日制假期班占所有假期教育的79%。

高中之后。在顺利完成高中课程后,学生可获得结业证书。在德国,结业证书的区别在于颁发的学校种类或专业。上完高中后,结业证书有助于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或者学习某个专业,或两者兼有。

近来的机构变革使越来越多学校特别是实科中学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事业的关系开始部分脱钩。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证书的种类取决于所上的学校。学生在上完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后,其证书可进入任何一种高等学校,包括大学。只获得贸易和假期学业学生的证书只能进入技工学校,而不能上大学。参加双轨制假期培训班的学生的证书,能使他们选择专业和上全日制假期学校,但通常在公共教育体系内完成其正规的学习。

高等教育的替代之路在50-60年代,除上文理中学外,还出现了其他能够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这包括实科中学与文理中学的夜校、通过一系列假期培训以进入不同形式的技工学校或大学。

高等教育德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好几所大学属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列。自1948年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巨大的扩张和变革。如1991年,共有315所州立或州认可的高等教育、后中学教育机构。它们包括各种各样的大学(正规大学、技术高中和技工大学;大学与高中的结合体;有单科大学课程的高中,包括神学、哲学、医学和体育等)还有艺术、技术、和行政等。

这些学校对所有获得必要证书的学生开放。在学术要求方面,入学由主管单位中央办公室进行规范。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包括一些由军队和邮电部分别主办的特殊机构,不随便对外开放。

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种公司赢利性或靠政府投入的非赢利性混合体。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它包括普通学校、专业学校和社会政治性教育。

教育替代形式虽然总的公共教育是德国教育的主要部分,但私营和公共教育均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私立教育德国的公共教育垄断所有的教育,结果是,私立学校不仅在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存在,而且在小学和中学层面也存在。虽然这些学校是私立的,但它们受到政府的监督,必须与本州其他学校保持同一标准。州承认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享有同样的资格。绝大多数私立学校是由教会来维持的,其中天主教会资助的学校占私立学校的半壁江山。

特殊教育德国对有生理、精神和思维障碍的学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特殊教育服务。这一体系旨在对各种有残障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使之更多地融入社会。这种学校按残疾人情况进行分类,如学习困难、失明、聋哑,部分失明和精神障碍及脑子迟钝等,并提供专家照顾。这种融合不再仅仅被视为是目标,已在公共教育中将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与正常孩子的普通教育结合为一体。特殊教育仍起着一种重要作用,而且其作用还在扩大。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1949年联邦宪年制定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及根据1957年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决,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州享有文化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原则上州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最高权限。州有权通过宪法、学校法和其他各种法令作出具体规定,决定如何安排本州的文化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基本法》规定了联邦范围共同的某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国家对学校的监督、宗教课在公立学校作为正规学科开设等,但这些也都由州行使有关权力来加以实现。不过,根据《基本法》精神,联邦政府享有校外职业培训领域的立法权。 在1969至1971年间,《基本法》作了几次修改,扩大了联邦权限,1969年10月,联邦德国首次建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该部虽不是一个立法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但它可以通过提出建议和控制拨款来影响各州教育。此外,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除了原来可以制定职业培训助学金法和大学助学金法以外,还可以制定高等教育一般原则性法规等。于是联邦有关机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高等学校建造促进法》等。同时《基本法》的修改保证了联邦与州在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方面互相合作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 这种“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上。但这种合作不仅指联邦与州的合作,而且也指州与州的合作。下面我们就一些对这种合作起重要作用的联邦一级机构作一些介绍。 为了协调教育事宜,早在1948年2月东西部占领区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在斯图加特召开了一次各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随着东西德对立的加剧,东西德教育政策分歧扩大,这一次会议便成了最后一次由全德范围内各州教育部长参加的会议。在当时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成立后不久,联邦德国于1949年10日8正式成立了作为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的重要机构——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这是一个各州文化

教育培训机构——行政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机构——行政管理制度 1)学校总部管理机制 ① 学校组织架构 校长 副校长 人 行市销教财力总政场售务务资务部部部部部源部 部 ② 各部门职责 A:校长岗位职责说明书

校长岗位说明书 定责日期所属部门校长定编人数学历要求 行政级别校长 直属上级 1、对教育行业有深入的理解,能与昂立国际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致; 2、有一定的教育行业的管理经验; 3、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基本技能要求 4、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5、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 6、善于学习的心态、唯才是用的心态。 a)全面掌控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并负责组织实施,向董事长及董 事会负责; 主要工作职责 工作报告内容考核指数 b)组织制定学校中长期战略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并进行分工、组 织实施; c)领导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学校重大事务进行决策; d)主持学校日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建立通顺、高效的组织架构; e)制定、更新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f)领导与监督各部门工作。通过目标化管理,制定各部门工作目标 (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监督各部门工作,同时指导、支 持与促进各部门完成目标,提高各部门工作绩效; g)提名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和解职; h)提出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待遇和支付方式; i)定期审阅学校的帐表和其它重要报表,全面监控学校的财务状 况、经营状况; j)签署对外上报印发的各种重要报表、文件、资料; k)签署日常行政、业务文件; l)维护学校运营的正常进行,处理校内偶发事件。 1、向董事会或投资人递交年度、季度工作计划; 2、向董事会或投资人报告年度、季度预算; 3、向董事会或投资人报告年度、季度决算; 4、向董事会或投资人报告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 1、年度、季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 2、学校的教职员工稳定情况及人才的储备情况;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2010-12-06 16:55:15 来源:智欧教育浏览:301次 德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学校 共有368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190万。其中综合大学(Universitaet,含理工、师范、全科大学等)127所,学生13 0多万;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186所,学生48万多;艺术、音乐院校55所,学生3万余名。目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

20万。每年入学新生人数约22万。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 德国的高校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为了加强欧洲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欧洲2 9个国家的政府于1999年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亚达成协议,相约最迟到2010年,各国将齐力构建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区(einheitlicher H ochschulraum)。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内容是:在欧洲范围内根据同一标准实行二级学位体 制(zweistufiges Studiensystem):学士学位课程(Bachelor-Studieng?nge)传授一门专业的基础知识,而硕士学位课程(Master-Studi eng?nge)能够深化知识,或者跨学科地对知识进行拓展。 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将取代传统的学位。新的体制迫使大学学业尽量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那些将来不想从事学术研究

的学生,可以攻读学士学位,三年或者四年以后毕业,就能够得到从业时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新学位课程的基本单位分为若干模块(Modul)。每个模块由主题相互关联的几种课组成,例如讲座课(Vorlesung)、研讨课 (Semina r)和练习课 (übung),并且每个模块最长可以跨越两个学期的时间。大学课程在此之前划分出来的基础和专业阶段被废除了。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都将依据欧洲学分折算、转换和累加系统(ECTS)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一系统根据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消耗折算出学生的总负荷。 学生毕业之际,除了获得正式的大学学位证书以外,还将同时获得附加证书(Diplom a Supplement),证书里记录着与大学毕业相关的标准化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业成绩。这样在求学和就业的时候,毕业生的大学文凭可以得到更简单、更合理的评估。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是指:国家高等教育行政体制 严格遵循相关的特定规范,以某一种组织方式运行,包括机制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关系、职权划分等内容。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行政管理 运行机制展开全面地分析研究极为重要。 一、健全完善信息化管理运行系统 学校的各行政部门首先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信息化管理 工作的重视,对学校、各院系、相关部门的组织运行流程进行整合 优化,建立全面化、广阔化的数据信息及办公信息资源库。与此同时,积极建立好一套完整科学化的信息发布、维护机制,可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实现各行政信息之间的传输,以此实现科学的行 政管理。 二、建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 (一)积极开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积极鼓 励多类投资主体的参与,主要目的是为高校运转、发展谋求更多的 社会资金。因而高校在行政管理中,需注意加强自身与社会之间的 联系。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改变高校 投资依赖职能的现状,使高校成为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具体措施可 分三项。第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加强教育改革,提升人才质量,争取更多支持。第二,采用自主及校企合作的科研 方式,尽量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第三,采用校办企业的方式扩 大经费来源。凭借高等教育人才集中的优势,开办各类知识型企业 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实现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的转变。 (二)扶持教育中介机构一同参与管理在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中,需促进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使其为高校分担一部分的行

政管理责任。将非政F组织参与、管理作用实现最大化地发挥,不仅仅是政F职能转变的需求,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的要求。教育中介机构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对政F、高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协调,且可增加一些社会人士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可有效提升决策的透明与公正,达到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三、提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政F的调控能力 (一)加强中Y政F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中,有一问题较为突出,即政F在教育管理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政F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积极转变自身职能,采用宏观调控方式,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现状,避免直接性地干预管理。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中Y政F积极应用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拨款等方式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管理。第二,中Y政F需注意加强对教育宏观决策的研究,尽可能地实现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民主化。第三,政F需注意加强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建设,完善其法律规范体系。 (二)加大高等教育中省级政F的管理范围在现今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需注意协调好中Y与地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扩大省级政F管理范围。具体操作方式为:第一,切实解决地方政F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收入问题。进一步扩大地方政F的行政管理权限,落实好地方政F对于高校发展的投资,采用政F办学方式,确保高校良好生存、发展。第二,合理扩大省级政F对于高校的管理范围,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办学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即实现与地方发展状况有机结合的特色,这可进一步促进地方优势的发挥,实现地方及高等教育管理的双重发展。中Y和地方政F管理力度及

德国教育范本

德国教育 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 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 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 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 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随后人们开始针对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结构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在1973年时便产生了第一个“教育计划Bilsungsgesamtplan”,主要致力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扩大发展,然而这个计划的许多目标都尚未达成,因此德国直至今日都还持续进行教育改革的脚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其自己的教育系统(参见:东德教育),整个共和国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这个系统在1990年代初期被废除,不过在德东各州仍有一些影响力。 教育体系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 教育体制开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独立的 Orientierungsstufe。 ?第二级初阶Sekundarbereich I: 在结束小学阶段後进入此层级,主要分为三个类别: 职业预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Gymnasium。 ?第二级进阶Sekundarbereich II: 衔接文理中学第二级初阶的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再深化的教学内容。 ?第三级高等教育Tertiärbereich:

德国中学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

德国中学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 德国中学教育体系 德国的中学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在联邦制的国家,教育体制的立法权属于各州,因此 在德国,中学教育的学校形式在各个联邦州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 学生进入中学学习无需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包括定向阶段)的 成绩、教师的鉴定和家长的意见,决定学生升入哪一类中学学习。 德国的中学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初阶含有职业预科(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及文理高中(Gymnasium) 和综合学校(Gesamtschule)。第二级进阶也可称为“高级阶 段”(Obe 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制度以及文理 中学的高年级。 第一初阶的四种学校形式 (1)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理高中就读,为期约九年,是进 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文理高中结业文凭(Abitur)在各个联邦州通用,文理高中高级部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其必修与选修课程分成 基础课程(Grundkurs)及专长课程(Leistungskurs)两类,必修课程 分为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理与科技、宗教、体育等, 选修课程通常即为大学各学科的基础课程或入门课程。学生必须修 两门以上的专长课程,其中一科必须为语文、数学或自然科学。高 中会考共考四门学科,必修的两门专长课程另加两门基础课程。此外,为扩充选修课程的范围与深度,也加入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 (2)成绩次好的学生常常会进入实科中学,学程约五至六年。学 校以培养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为主。其课程以社 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语言类为主,特别强调科目的实用性,其中必 修部分又可归纳为下列五类:1.外语(常为英文);2.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3.社会科学(历史、经济学与地理);4.家政;5.

德国学制详解

德国学制详解 久闻德国的教育体制与国内不同,幼儿园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高中注重个性发展,大学里勤奋好学,研究生和博士更是苦心钻研,而选择移民德国,很多家长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德国给每个孩子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感觉被抛弃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之外。所以这个好不只是体现在教育的高质量,更体现在每个孩子在对选择受何种教育方式上有话语权。 而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家长需要在中小学时代就开始挖掘孩子特长,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孩子以后该走的路。 由于德国学制体系的复杂和特殊性,初到德国的家长们总是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今天就来带各位家长们揭开德国教育体系的面纱。 幼儿教育 作为人生启蒙的德国幼儿教育,在德国人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幼儿教育,使得德国宝宝们能在之后的人生中后劲十足? 不同于国内幼儿园赢在起跑线上的概念,德国幼儿园会更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天性,独立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孩子们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内容,接触真实的社会。去警察局,学会如何在碰到坏人时报警;去消防队,和消防叔叔们学习如何灭火,如何在着火时保护好自己和离开危险的地方,以及一些躲避火灾的常识;体验野外森林;参观一些花圃和庄园;在一些蔬果丰收的季节,老师会带着他们体验大自然,亲手采摘草莓,樱桃或者南瓜。 孩子三岁到六岁的时候,德国幼儿园如此丰富的内容,启发性的引导,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 移民德国后的家庭,在孩子入了德国幼儿园后,学习语言和其他能力的速度非常惊人。而老师们也会积极给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提醒家长在哪个方面需要要多引导孩子。而这个提醒很少是跟学习相关的,如果被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提前学会了认字,家长们还会被老师批评。

2013.4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试题含答案

全国自学考试2013年4月 行政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等人在行政学创立阶段提出的最重要观点是 A.行政与管理的分离 B.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C.行政与经济的分离 D.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分离 2.下列属于行政管理主体的是 A.中共北京市委 B.上海市人大 C.教育部 D.重庆市政协 3.为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D.官僚制理论 4.真正使行政生态研究成为一门系统的行政学分支学科,并使其在学术界占据一席之 地的学者是 A.高斯 B.卡斯特 C.雷格斯 D.林德布洛姆 5.“受限市场模式”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价格双轨制和 A.价格的不可决 B.全国市场的分割性 C.政企不分 D.弱势政府 6.从权力特性看,权力可分为本原性权力和 A.公共性权力 B.政治权力 C.从属性权力 D .经济权力 7.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权力大于责任 B.权力与责任相称 C.权力小于责任 D.权力与责任分离 8.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法律是A.《行政许可法》 B.《公务员法》 C.《行政诉讼法》 D.《国家赔偿法》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职能的重心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D.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10.任何行政管理机构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并通过一定程序设立,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履行法律规定的行政职能。这体现了行政管理机构的 A.权威性 B.主体性 C.执行性 D.合法性 11.在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中,法国第五共和国实行的是 A.内阁制 B.半总统制 C.总统制 D.委员会制 12.西方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或文官制度是在1870年出现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13.依据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而进行的人事分类是 A.职位分类 B.品位分类 C.职能分类 D.职级分类 14.行政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以及群众互相沟通、共同参与决策的领导方式是 B.专断式行政领导方式 A.放任式行政领导方式 C.民主式行政领导方式 D.保守式行政领导方式15.目前行政组织体制为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是 A.德国 B.意大利 C.匈牙利 D.瑞士 16.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的监督称为 A.舆论监督 B.审计监督 C.专门监督 D.一般监督 2013年4月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第1页共4页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综述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综述 何为教育行政体制?历来学界有多种定义:有学者从行政体制角度, 认为教育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来说的,是领导和管 理教育行政事务的基本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1]也有的学者从 教育管理的角度,认为教育行政体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下位概念,[2]而有研究者则认为它与教育管理体制是意义相同的概念;[3]更有学 者认为教育行政体制是一种社会规定,是在社会各方面认可的前提下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契约,并以不同方式参与教育管理。[4]综合以上观点,作者认为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各级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 总称,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 系和相互间的职权划分构成,其核心是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一、关于教育行政体制类型的研究 教育行政体制类型是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因国而异,也是因时而异。孙成城认为:从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以及中央地方合作型(也称均权型);从教育行政组织与政府关系来看,可分为从属型、独立型和半 独立型;从决策权和决策方式来看,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和综合制;从决策人和领导人的素质来看,分为专家管理型、外行与专家结合型 以及行政官员与专家结合型;从教育行政职能特色来看,可分为监督 型和指导型(或称服务型)。[5]教育行政的核心为行政权力结构, 诸多的研究者正是从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分配关系着手,分析了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不同内涵及其优缺点。而针对教育行政体制的形 成原因,国外学者认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政治革 命有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地方分权,则主要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水平、文化传统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6] 二、关于国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的研究

德国的教育体系

国际司: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一、德国教育经费制度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行政区划分联邦、州、地区三级,是世界发达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教育发达。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2012年发布的数据,2010年德国教育总支出为1723亿欧元,占GDP的7.0%,占公共开支的18.6%。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90%源自州和县政府。 (一)教育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德国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德国公民满6-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必须完成9年(有些州为10年)全日制教育,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其余3年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需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主体中学(5-9年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实科中学(5-10年级,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或机关任中级职员)、文理中学(5-12或13年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大学)。德国培养人才主要通过两条途经: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条途经是小学——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每类学校的教师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为终身公职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

(二)教育投资体制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中央高度集权, 战后转变为极端的地方分权化, 实行各州文化教育自治。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一般教育事务由各州制定的宪法、学校法和其他教育法令加以具体规定,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权限仅限于一般的监督和协调。 德国实行以州政府投入为主、联邦政府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进修等环节的日常经费投入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包括建校费、教师工资、以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公务费和业务费等。联邦政府也对各州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重点在高校扩建、新建方面,联邦和州各投入50%,在促进科研、师资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联邦政府也为各州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这一体制虽然形成了德国教育景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也带来不利影响, 如各州在教育政策方面各自为政,缺乏州与联邦、州与州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 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因其为德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十期

李工真 ■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德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化问题,1988年、2009年先后访学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代表著作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等,译著有《纳粹德国的兴亡》。个人学术论文集有《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曾在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及《世纪大讲堂》栏目做特邀嘉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次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应邀在国内20余所著名高校讲学。 嘉宾名片 德国是欧盟中最大的经济强国,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健全的国家。与意大利等国家主要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相比,德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完全依靠制造业出口为生的国家。这使它不仅没有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在今日的欧债危机中,更是以“一枝独秀”的形象而令世人瞩目。 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德意志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他们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产品。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厂”,主要体现在组装环节,靠的是中国人廉价的劳动力。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思考中国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德国为何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出品制造业大国,对中国有启发性。 “国兴科教”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迈进现代化门槛的国家,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 德国人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出哲学家的民族,他们在思维、思辨方面胜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国家,像我们中国,在1840年遭遇了鸦片战争,却要拖到58年以后的1898年才搞戊戌变法,这样的变化肯定是要失败的,而德国在1806年“挨打”,1807年就开始变革,一对比就看出差别了。而且德国很快地在三年后开创了柏林大学,自1810年柏林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建立以来,德意志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并成为了世界的样板,不仅是它的欧洲邻国,而且连远隔重洋的日本、美国都纷纷仿效。 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大学体制,都要追根溯源到德国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等教育理念及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制,包括教学方法、用人制度等。可以说,1810年的柏林大学开启了人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依我看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 依我看 10春行政管理ⅹ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对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的关注与分析,有利于我国整个国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也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向前推进,但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区)四个层次,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管理,形成教育行政管理的纵向系统。在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所属职权范围内还设有直属单位,按其职能管理相应的教育事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教育部为首的纵横交织的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倾向于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就形成了不管哪一类教

育哪一类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正是由于这样划一的僵化的官僚的行政管理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另外这样僵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容易使下级管理部门或者学校层面深受权力的影响,使其或是依附于权力部门,或是屈服于行政压力而敢怒不敢言。 (二)不合理的行政机构设置 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机构庞杂和职能划分不清的状况。有的职能部门“名不符实”,或者不同部门职能方面有交叉,容易造成权力分配不当,责任不清的现象。目前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还不是很合理,而且各部门的权责和功能还不是十分相匹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以实现功能和责任的一致性。 其行政方式方法又较单一。行政机关的职能要靠一定的具体的活动、手段、程序等行政行为来实现。但目前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开会,制定公文,检查评比等方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文山会海”十分严重,另外所发的文件中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性的文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指导、检查等内容。在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根据精简和高效的原则,必须科学地设计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部门,合理设置行政职位。 (三)不健全的法制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多,各个部门都会制定相关自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析及思考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析及思考 摘要:教育行政体制作为国家领导教育的最基本方式,是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影响着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我国自身的特点。通过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的分析,客观了解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与不足,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推动我国教育管理模式更加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行政体制中央集权权力下放 1 引言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对教育行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总称。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表现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均权制。我国由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行政体制也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模式,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一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现状的分析,使我们在清楚了解这一体制发展过程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在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下促进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 2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20世80年代以前,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府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学校的建制按行政级别确定,学校按政府指令性计划进行办学和管理。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与之相适应的。它有利于集中国家有限的物力、财力,根据国家的需要,培养急需人才;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教育不公平现象。这一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种体制带来的教育弊端也逐渐显现。如:限制了地方办学积极性以及教育不能适应地方发展,缺乏地方特色。 党的“十四大”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消除就体制中的弊端开辟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

行政管理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讲解学习

。。。。。。。。。。。。。。。。。。。。。。。。。。。。。。。。。。。。。。。。。。。。。。。。。。。。。。。。。。。。。。。。。。。。。。。。。。。。。 。。。。。。。。。。。。。。。。。。。。。。。。。。。。。。。。。。。。。。。。。。。。。。。。。。。。。。。。。。。。。。。。。。。。。。。。。。。。。 章节测验 1 【单选题】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分别是A ?A、全国人大;国务院 ?B、国务院;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政府 ?D、政府;全国人大 2 【单选题】有关“行政”这个概念,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下面解释中与“行政”不符合的是C ?A、《左转》里有“行其政令”“行其政事”。 ?B、《史记?周本纪》里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C、《论语》里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D、《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行政”的解释是“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 3 【单选题】基于管理功能的行政观认为“行政是指所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的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理活动,所以这种观点又被称为广义行政观。”关于这个观点( )的说法是错误的。D ?A、美国学者怀特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B、上世纪60年代西蒙提出:行政是“若干人为达到共同目的所做的合作的集体行动。” ?C、基于管理功能的行政观在提升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D、基于管理功能的行政观体现了行政组织的特性,能真实反映行政管理的规律 4 【单选题】行政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中,( )是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也是行政机关设置的依据。 B ?A、行政权力 ?B、行政职能 ?C、行政组织

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特色及启示

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特色及启示 一、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 日本教育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财政拨款调控和健全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首先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保证了教育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日本自1872年颁布《学制》,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始,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制定教育法规。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完善,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教育基本法方面有《日本国宪法》中有关条款和《教育基本法》;教育行政法规方面有《文部省设置法》、《文部省组织章程》、《教育委员会法》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与经营法》;学校法规有《国立学校设置法》、《私立学校设置法》;教育人事法规有《教育公务员特例法》、《教职员免许法》等等,[1]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政令、省令和实施细则与这些法律相配套,使法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便于贯彻执行。日本国民具有高度的依法治教意识,完备的法律和严格的依法治教维护了教育的长期稳定。 其次运用财政拨款调控,实行财权、事权的统一,是日本教育行政管理的坚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日本法律规定,实行中央与地方权力结合型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尊重地方管理教育的自主权。上级对下级只能进行指导、建议、劝告。但这并不意味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是软弱无力的。相反,是非常有力的。力量来自财政拨款的经济杠杆。 再次建立健全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教育人事管理的内容包括教育长的选定、学校校长的考试和聘用,学校教职员编制审定,教师教师资格的审定、选招聘用,教师的业务考核、进修、晋升和调动等。这些权力都集中在文部省和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手中,而且都有明确的规定。1956年以前,日本文部大臣和各级教育委员会之间不能有纵向的指挥、监督关系,教育行政不受议会和行政的干涉,保持独立。1956年废除了《教育委员会法》,通过了《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和管理法》,明确规定了中级和上级的指导地位;废除了委员会选举制,采用任命制,即教育委员由地方自治体的首长取得议会同意后任命;建立了教育长的任命须得上级承认的制度。[2]这种规定任期,三方制约的选任教育长的做法,使教育长不仅要对当地教育委员会负责,而且要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可以减少和避免地方主义、感情用事带来的对人的看法的片面性,利于把人选准、选好。即使个别的选不准,也可以通过任期届满予以纠正。 二、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分析 针对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具体特征,笔者认为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 日本注重教育法制建设,强调严格地依法办事,遵守依法治教的原则。我国部门教育法的立法工作目前还存在漏洞,教育法律体系内部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已有的法规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和遵守。为此,我国亟需加强部门教育法的立法工作,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大力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其次,我们在立法时要注意加强法律的实效性,即教育法律要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制定完整严格的处罚细则;最后,执法要有严肃性。[2] (二)借鉴教育委员会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既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又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级政府行使人权(也包括财权、物权),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却只有业务指导权。这种状况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调控机制,对中央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借鉴日本的做法,即下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变更,除由同级政府决定外,还需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或者采用由同级政府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议后,再由政府决定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加大上级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影响的力度,避免上级不了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不懂教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等); 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 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 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一、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 模式以及优缺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 式以及优缺点 (3) 1、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 (3) 2、这一管理模式的缺陷: (4) 二、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5 1、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5) 2、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及职能不清 5 3、行政方式方法单一 5 4、法制建设不健全 5 5、监督评价机构缺乏透明公正 (5) 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策略 (8) (一)适度分权 (8)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8) (三)鼓励社会参与,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发 展和培育第三部门 (9) (四)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9) 1.建立服务型的教育行政机构。 (9)

2.在教育行政领域进行绩效管理,提 高教育行政效率和质量。 (10) 3.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体系,推进教育 行政人员专业化制度。 (10) 参考文献: 1、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6 2、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风3/ .当代教育变革浅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 向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为使我国教育体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首先介绍了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管理模式,以及现行教育行政管的优缺点,进一步是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其

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我国;教育体制;管理模式;改革策略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为使我国教育体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浅谈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制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以及优缺点 目前在我国,不管对哪一类教育哪一类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政事不分,事权分离;包得过多,统得过死。 1、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 a、在我国沉重的教育负担情况下,需要用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问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简案汇总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简案汇总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 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有关教育行政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它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教育行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管理权力的划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组织形态。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隐含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之中。 第三,教育行政制度是维系教育行政机构正常运转、发挥职能的基本保证。它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活动和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第四,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是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五,教育行政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背景条件的变化或教育体制本身的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行政权力。根据国家教育行政权力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分配状况和结构特征,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三、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实行军事接管体制。 第二阶段,1952~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阶段,1958~1962年,实行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都由地方自行决定;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也开始实行下放。 第四阶段,1963年至“文革”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教育行政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行政体制。 第五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校一度由工宣队、贫宣队管理,后来由“革命委员会”领导。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全部交由所在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第六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至"文革"前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强调中央教育行政的权威。 第七阶段,1985年至今。进行了又一轮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四、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其具体内涵包括: 第一,在政治领导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的政治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政治领导机制。 第二,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