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_浅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_浅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经济观察

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本刊专稿罗凯刘金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的经济复苏战略,旨在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和促进出口达到振兴本土工业进而保证经济均衡运行可持续性的目的。这是因为从即期看,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本轮金融危机只不过是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行为非理性导致系统性风险积聚和爆发性释放的结果,实体经济顶多算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已。但仔细审视不难发现,形成这轮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长期结构性失衡,现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寻求应对危机的长久之策。

经济观察

当今世界三类支柱性产业分别是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这三类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同时面临的矛盾也日渐深化。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的资源及环境约束越来越严峻,加上发达国家高成本和高福利化导致其传统产业竞争力越来越缺乏,因此传统产业梯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因技术创新自身巨大的“创造性破坏力”而缺乏有效的新商业模式支撑,导致投资人长期信心不足而倾向于短线投资行为。金融服务业则因自我增值能力强而迅速扩张,造成虚拟经济膨胀和泡沫化,致使系统风险性剧增。这些问题的交织累积最终演变成为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

反思这次危机,我们认为以往畅言高技术在经济中的突出地位是毫不为过的,但将其视为经济肌体的骨干还为时尚早,而且一直以来将这种经济言之为“新经济”也有夸大之嫌。危机中主要暴露出具有高成长性并因此成为资本市场宠儿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在创新机制还是在创新成效上都障碍日增,初期的爆炸式发展随着其市场渗透能力的逐渐疲弱,造成投资者预期与现实之间日渐拉大的落差,“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销售继续超速增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信贷扩张来维持其发展,这些传导至资本市场所造成的震荡,结合传统产业因成本高市场适应力低已逐渐僵化而弱不禁风的窘况,使得前期过度亢奋的虚拟经济在2008年后迎来其对实体经济偏移的痛苦复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整个世界总体上仍是处在工业化时代,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度过传统产业消亡的发展阶段,制造业水平仍然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并存交融是当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只有发达的工业才能支撑庞大的金融虚拟经济,而制造业衰退不振将导致严重的危机。

实际上,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拥有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装备和技能水平最高的劳动力,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上世纪前半叶,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最高,电力、电视、汽车、飞机、计算机等领域的制造业曾是美国的骄傲,但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中国、印度等国制造业的崛起,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步下降,甚至在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美国过去实力很强的制造业领域也面临严峻挑战。这次危机使美国再次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对发展振兴制造业的意义和紧迫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政府也因此正式提出了“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战略和重振美国制造业(Renewing U.S.Manufacturing)的政策。

美国再工业化基础雄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仍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灵活的资本市场,以及灵活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

美国的再工业化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冀望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即通过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复苏,从而重振本土工业,防止制造业进一步萎缩进而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由此可见,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需要以实体创新为基础,而在这方面,美国有着领先优势。美国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一流的技术学校、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为产学研等组织提供支持的金融实力和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另外,由于在科技创新及产业化上,“赢者通吃”的趋势愈加明显,为此,美国加紧着手对国内研发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实施优惠的财税、金融和消费等政策促使各方面进一步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确保上述再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美国再工业化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形成了其他国家过度依赖出口依靠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格局。美国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政策,推动经济由债务推动型向出

经济观察

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转变,这一转变将迫使其他国家重新认识传统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根据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对自身发展战略做出相应调整。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促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案件大幅上升。美国要实现再工业化战略,最大的挑战来自市场需求。在美国国内,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会比以往有所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美国需要扩大出口,会要求其他国家减少贸易保护,因此美国的贸易政策需要在保护国内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之间寻求平衡,而在实施再工业化政策的初期,必然会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会对国际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力度加大,特别是为解决就业压力,提高经济活力而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可能会吸纳国外一些产业向美国转移。另一方面,为拓展国际市场,美国还会继续将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淘汰的传统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实现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加速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1)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日益突出,并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构调整已成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未来发展的关键。突出体现在生产技术体系未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做出相应调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多数行业产品的差别化率低,集中在单一品种和档次上。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级化的趋势,并致使不少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格局。

(2)国家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科技产业的发展缺乏基本的制度保障,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比如,对科技产业的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战略地位突出的行业实行贸易保护,尽快完成进口替代;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完善科技进步的利益机制。

(3)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工业生产领域中许多重要产业的整体规模与技术水平严重不对称,产量增长迅速而与先进水平相比的技术差距没有缩短,属粗放型经济增长,资源效用率极低。手工劳动仍普遍存在于农业和其他一些低技术构成产业中。企业普遍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形不成规模经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之大量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了供求失衡的局面。

(4)加工、制造能力集中于粗加工阶段,机械产品仍是进口结构中的主项,国民经济自我装备能力很低;基础性行业(如电力、电信、铁路等)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上的垄断地位,使行业中长期存在运行低效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

(5)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有待升级。当前第三产业构成多以零售、餐饮娱乐、旅游等流通行业和生活服务业增长为主要特征,且第三产业市场规则不完善,部门中普遍存在过量进入、违法违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无序现象,传统的分配、消费方式,如福利制度、社会服务体系、城乡壁垒等,也在限制第三产业社会化发展的空间。

美国再工业化的实施,将会对我国产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但是,也要看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良好机遇。

经济观察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第

一,美国一直以来作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对中

国出口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为实现再工业化政策必

然会保护国内市场甚至出台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出口

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中国劳动密集型、

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的产业造成沉重打击,出口萎缩,

订单减少。第二,会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压力。为抢占海外

市场,美国再工业化过程中会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较高

的优势,而随着我国经济中“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

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会被弱化,由此会加大企业生产成

本压力,挤压我国制造业中原材料利润空间。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也给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契机。首先,有利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产业规模提供良好机遇。其次,促进中国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我国加快转变出口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外部导向型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改革提供了契机。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既要立足当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从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国内市场的同时有能力开拓国外市场,在未来竞争中占取一席之地。

三、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未来的制造业竞争,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加工制造优势,都需要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国家相关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研发,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力争局部突破,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人控制的局面。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可持续增长的突破口。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正符合我们这一目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资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通过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绿色经营等手段,在工业运行的全过程防止污染产生,推动工业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全过程预防型转变,推动工业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