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语学习入门浅笑70期

文言文语学习入门浅笑70期

文言文语学习入门浅笑70期
文言文语学习入门浅笑70期

上游之醯 桓掖胍庹咭病?

仆又窃谓古之为序多矣。凡其朋友故旧出离之际,莫不各有赠之作。观其驰骤往复,似不难恣自速。而竟归质,无饰情事,以虚言伪言笑天下,故久而不磨。于序文亦,抑又可知。后之君子,其欲人之序。,与俨执笔而为之序者,岂复有言于此者哉!仆文野,非敢以有本之言以自。以足下工于文,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故又以硁硁①之意为足献。

(吴祺编《历代名人选状〈二〉》西苑出版社刻。

【注】①硁硁(夫ē。ɡ夫ɡē。):形容浅胶。

五,谓下句中加词也,正之一者(三分。

A .则必能洞尾穴:洞开

?,此足下见许之意则见:示后

心殿,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是:至

心,非敢以有本之说以自高:喜

下句中各组六。,加词之义与用同之一部,(三分。

A .而使仆公标其首观其驰骤复

日旁推交通。,以尽其言以足下工文

心殿,仆又窃谓古之为序多矣足下之有百瑜而无一瑕明矣

心,以足下工于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

七.黎锦熙先生谓“古文底(图也。”,“乃指治古文文法、习言文互译底一总也……实甚科学之古文治法”。下“匡图”,谓文中画横之句或短语之内层者解,每“匡”中说短语结构相之辞皆略之“亲”、“短语”二字。其图有误之一项,(三分。

读书杜甫《登高》例句剖示:

A .日。

心。心殿。

八.各于原文有文之论与蔽,不正之一者(三分。

A .文先美“友”少有,名大,又曰“友”请予序,幸甚。

?,文中尤以为人之资序,即序者必善作,将谓文公公道。

心殿,作者以“异体者搔痒”、“病风挛”二语,再言“我”可为“友”序之也。

心,末段作者皆正笔,以序文之真性,次明不序之也,且慰“友人”。

九译与句读。。(十分。

(一)译文中划线之两句。(六分)

①岂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

②以虚言伪言取笑天下

(二)用“一”以下之文章无标点之文句。(四分)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君何以得?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人悟此虽两阵相鼓如雷霆进则衎的嫡仇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亦姑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十读下之宋诗。,然后对也。(七分)

绝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一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通:知己。

(一)请以其言对本诗中之“此”字指代岂二事?故诗人取此二事以作?(四分)

(宋诗重理无二。。请言本诗蕴其一何也。(三分。

十一.补书下名句名笔中之缺分。(取三题,多只按前三题计分)(六分)

(一)曾子曰:“,任重而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十则。

(!),;弦管呕哑,多于市人之言。(杜牧《阿房宫赋》。

(三。,二十三年弃置。,至乡翻似烂柯人。(刘梦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斜阳草树,,。(辛幼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本大题四小题,共十六分。

观下之文,成十二~十小题。

大之言者往往为大之爱国者

张伟

文言文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者,……”。天下者,高祖天下。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梁,吾仇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山下皆石穴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 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判断词“是”出现较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 二、被动句 ①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 “为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用“被”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 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 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举贤以自佐 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 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村中少年好事者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以勇气闻于诸侯。耻学于师 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皆不可拘以时月。覆之以掌

(最新整理)(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的全部内容。

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陈情表 一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2.于 (1)急于星火(介词,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 3.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 (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3.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古文基础知识

古文基础知识 古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

文 言 文 阅 读 基 础 知 识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古典诗文 2009-06-02 1938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 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 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 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者,……”。天下者,高祖天下。粟者,民之所种。③“……,……也”。梁,吾仇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山下皆石穴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 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判断词“是”出现较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 二、被动句 ①用“于”表示:“……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用“为”表示:“为……”“为……所……” “为所……”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用“被”表示被动:“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 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举贤以自佐 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 1.作家作品 (1)陶渊明,(朝代)诗人,又名,字,号,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其代表作品有《》《》等。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有《陶渊明集》。 (2)柳宗元(773-819),字,朝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本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是“”之一。柳宗元与、、、、、、合称“唐宋八大家”。(3)《核舟记》选自清代(人名)选编的《》,作者,明朝人。 (4)《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初年至时期的诗歌篇。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5)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及其后学者的著作。 (6)《札记》,战国至秦汉间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与《》《》合称“三礼”。 (7)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唐代文学家。其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苏轼赞誉其“”,也被列为“”之首。 (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其诗被称为“”。杜甫与合称“李杜”。 (9)白居易,字,代著名诗人,号,著有《》集。 2.通假字 (1)便要还家通,意思是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意思是(3)左手倚一衡木通,意思是(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意思是(5)诎右臂支船通,意思是(6)北冥有鱼通,意思是(7)选贤与能通,意思是(8)矜、寡、孤、独通,意思是(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意思是(10)才美不外见通,意思是3.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6)中:中.无杂树其中.往来种做 (7)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 (8)环:四面竹树环.合如鸣佩环. (9)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10)可: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

文言文第一部分:文言文基础知识及分阶训练

文言文第一部分:文言文基础知识及分阶训练 教学园地 03-31 0738 : 文言文第一部分:文言文基础知识及分阶训练 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第一章:总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点 (一) 读音不同(异读): 1古音异读例:单于可汗龟兹大月氏 2通假异读例: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披发行吟泽畔 3破音异读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从者衣褐 (二)语法不同: 1、词法: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1)名词直接充当状语 (2)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动词的为动用法 (5)文言文数量词的用法 (6)文言文词类的活用现象 A 名词作动词 B 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C 形容词作动词

D 数词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E 名词作形容词 2、句法: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 (4)定语后置 (5)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6)省略句式 (7)固定句式 (三)词汇不同 (一)文言文实词的多义性—120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1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8)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古今差别大的词 单音节去去国怀乡古:离开现:到……去 贼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贼:古:罪大恶极的人现:小偷 盗小偷 双音节: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四)偏义复词 同义攻取西河之外。 偏义昼夜勤作息。 (五)通假字 1、古今字:采:木爪 彩 2、假借字:旦日不可不(早)蚤自来谢项王。 第二章:分述部分 第一讲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一、名词直接作状语 (一)判断:

古文基础知识.doc

古文基础知识 第一册 一词多义 安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八月秋高风怒号() 词类活用 钟鼓乐之() 特殊句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劝学 一、通假字 1、虽有槁暴()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4、揉以为轮() 二、古今异义 1、金就砺则利() 2、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蚓无爪牙之利() 三、一词多义 1、闻而闻者彰()博闻强志() 2、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冰,水为之() 4、绝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强筋骨之强()赏赐百千强() 6、明知明而行无过矣()神明自得() 7、利金就利则砺()非利足也() 8、博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望吾尝跂而望矣()日夜望将军至() 10、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蟹六跪而二螯() 四、词类活用 1、非能水也() 2、用心一也() 3、积善成德() 4、不积小流()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登高之博见()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省略句式:揉以为轮 倒装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六、成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 师说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一词多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或师焉() 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word文档可编辑

文言文第一部分:文言文基础知识及分阶训练

第一章:总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点 (一) 读音不同(异读): 1古音异读例:单于可汗龟兹大月氏 2通假异读例: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披发行吟泽畔 3破音异读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从者衣褐 (二)语法不同: 1、词法: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1)名词直接充当状语 (2)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动词的为动用法 (5)文言文数量词的用法 (6)文言文词类的活用现象 A 名词作动词 B 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C 形容词作动词 D 数词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E 名词作形容词 2、句法: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 (4)定语后置 (5)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6)省略句式 (7)固定句式 (三)词汇不同 (一)文言文实词的多义性—120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8)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三)古今差别大的词 单音节:去去国怀乡古:离开现:到……去 贼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贼:古:罪大恶极的人现:小偷 盗小偷

双音节: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四)偏义复词 同义攻取西河之外。 偏义昼夜勤作息。 (五)通假字 1、古今字:采:木爪 彩 2、假借字:旦日不可不(早)蚤自来谢项王。 第二章:分述部分 第一讲: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一、名词直接作状语 (一)判断: 1、名词在谓语前 2、名词不是主语或意念上的主语 例:(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3)吾得兄事之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二)译法: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适当的介词。 例:他昨天去上海了。 我(用)语言讽刺了他。 1?表:状态——像……一样-比喻 2?表:态度——像对待……一样 3?表:工具?凭借?方式……——用?凭?靠?按?当…… 4?表:时间?地点?方向……——在?到?向?从…… 5?表:频数——每?也可重叠后前加“一”?往(日) 附:“岁、月、日” 作状语的再判断: 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 例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第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例如: 1、(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2、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 例如: 1、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本文题目: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句式解析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句式解析 导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另,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带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

文言文基础知识

小学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古今异义 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 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 16、施:加。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回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3、豆: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豆类名称 三、重点实词 1、欲:想要,喜欢。所欲:喜爱的东西。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4、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7、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0、蹴:用脚踢。 1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2、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13、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 14、奉:侍奉。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 字: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1、实词 2、虚词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eg:六王毕,四海一;统礼仪,一制度; 句:1、判断句:“…者,…也”、“…,…也”、“…者,…”、“…,…”、 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于” (3)定语后置e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eg: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eg: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如……何?“不亦……乎”“何其……””“孰与”“以……为”“是故”、“是以”“不亦……乎”

“得无……乎”“与其……孰若……”“宁……无”。 一、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首系颈,委命下吏”(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