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彬毕业论文最终定稿

何彬毕业论文最终定稿

分类号:F124 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作者姓名:何彬

学号:2008100212

院(系)、专业: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姓名:陈建永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2年3月13日

CLC:F124 2012Bachelor's Degree Thesis

Title: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Writer’s name:He Bin

Number:2008100212

Department: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Geographical Science

Instructor teacher’s name:Chen Jianyong

Instructor teacher’s title:Associate professor

Mar.13.2012

摘要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流域内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淮河流域是洪涝灾害的频发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突出。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第一产业比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如果不解决好农业污染问题,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重点流域的环境质量乃至全区域的环境状况就难以得到根本好转。找出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寻求农业发展中的治理策略,是淮河流域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淮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应对策略

ABSTRAC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Huaihe river is very big.The Huaihe river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How to aim at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this paper discuss the strategy to solve also become the hot topical.In this paper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specific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Because all kinds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makes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also has the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possibility.

Key words:Huaihe river;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Solution strategies

目录

引言 (1)

1淮河流域区域概况 (2)

1.1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2)

1.1.1流域自然概况 (2)

1.1.2流域环境状况 (2)

1.2淮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环境 (2)

2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4)

2.1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 (4)

2.1.1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4)

2.1.2淮河流域入境污染严重 (4)

2.1.3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 (6)

2.2淮河流域洪涝灾害 (6)

2.2.1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现状 (6)

2.2.2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7)

2.3淮河流域水土流失 (8)

2.3.1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8)

2.3.2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8)

3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应对策略探讨 (9)

3.1淮河流域水污染应对策略分析 (9)

3.1.1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9)

3.1.2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创新性治理措施 (9)

3.2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应对策略分析 (10)

3.2.1理清淮河流域涝灾治理的目标和思路 (10)

3.2.2综合治理措施 (10)

3.3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应对策略分析 (11)

3.3.1实施分区和重点治理 (11)

3.3.2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 (11)

3.3.3发挥非工程性措施的效用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宿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引言引言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是支撑该地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支柱。但是由于多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大范围,大批量的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以及农村大量污染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加上淮河两岸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水质污染严重。淮河平原广大低平,沿河、湖经常出现因洪致灾、洪涝并发的局面;而且经常的洪涝现象导致其盐碱、旱涝地也同样严重;淮河流域丘陵和山区的水土流失现象特别严重。淮河流域农业可发展持续能力有待提升,粮食生产主体建设有待考虑,这些都是目前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力治理淮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了淮河流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淮河流域区域概况

1.1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1.1流域自然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五省,分为淮河水系及泾沭泗水系。整个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m3,其中淮河水系453亿m3,泾沭,168m3.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0.2‰。

淮河流域在气候带上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是重要的水分、热量的分界线。淮河以北在温度带上属于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0~14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

1.1.2流域环境状况

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方北方的一条自然分界线,由于历史上长期夺淮,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风暴、潮灾害频繁,举世闻名,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经常发生。在淮河中下游经常会出现因洪致灾,洪涝并发的严重现象。2000年以来发生较大的旱涝灾害41次(旱灾14次,水灾27次),其中特大灾害16次,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2007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约23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淮河流域山丘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主要以水蚀为主,淮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会导致淮河流域泥沙含量较高,土地生产能地退化。各种自然和人因素使得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1.2淮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环境

淮河流域具体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7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2007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左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

2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2.1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

2.1.1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2000年以来,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均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图2-1),2002年到2004年干流水质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004年以后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呈好转趋势。[1]

干流高锰酸盐指数2000年以来均达到Ⅲ类标准。2007年与“九五末“(2000毫克/升

图12000~2007淮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十一五”以来(2006、2007两年)其年均浓度值较“十五”期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如上图1所示。

2.1.2淮河流域入境污染严重

2000年以来,基本上每年有三分之二或以上的入境支流水质为劣Ⅴ类。详见表2-2奎河、颍河、涡河、泉河、惠济河、黑茨河是淮河的6条主要的入境支流。由图2-2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水质基本为劣Ⅴ类,也就是所有入境支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详见图2、3。[2]

表12000~2007年主要入境支流水质状况

河流名称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奎河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颍河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涡河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泉河劣Ⅴ劣Ⅴ劣Ⅴ劣ⅤⅤ劣Ⅴ劣Ⅴ劣Ⅴ惠济河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黑茨河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劣Ⅴ

洪河分洪道劣Ⅴ劣Ⅴ劣Ⅴ劣ⅤⅤⅣⅣ东沙河ⅣⅣⅤⅤⅤ沱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

其中,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除奎河外,其余各条支流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氨氮2000~2004年奎河等4条支流呈上升趋势,2004年以后,除奎河、泉河外,几条支流氨氮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除黑茨河氨氮浓度下降外,其余各条支流均上升。说明淮河各大支流的主要污染物总体污染程度呈递增趋势。

图26条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

图36条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氨氮浓度变化趋势

2.1.3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

淮河水环境严重污染的成因需从整个流域层面去看待,一方面存在着流域内地势平坦,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着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治污投资不足,面源污染严重,流域内建设闸坝过多以及跨界污染等人为因素

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有限,结构性污染没有根本改变。造纸、酿造、化工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业调整力度不够,存在重点工业污染源超标反弹现象。技术落后的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规模扩张,忽视技术升级,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污染企业治理过程中,重视末端治理,忽视清洁生产,难以稳定达标排放;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落后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普遍存在。

2.2淮河流域洪涝灾害

2.2.1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现状

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沿河湖地面高程大都在常遇洪水位以下,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局面;广大平原地区受黄河夺淮、河道淤塞等不利因素影响,流域内有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耕地有667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其中居住人口较多,淹没损失较大的重点易涝洼地约370hm2。淮河流域除洪涝灾害普遍标准较低,除里下河流域地区大部分已达5年一遇的除洪标准外,其余各地区大多不足3至5年一遇的除洪标准,且骨干排水河道除涝标准大部分也不到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工程条件的影响,淮河流域洪涝具有经常性、普遍性的特点。在历年洪涝灾害成灾面积中,平均涝灾成灾面

积约占80%。1991年以来,淮河流域受灾面积平均为每年200多万平方公顷(主

要是洪涝面积),特殊年份洪涝更为严重。

2.2.2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淮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区产生涝灾,与其自然环境、农田抗灾能力、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1)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发生涝灾的重要原因

①平原洼地。沿河湖的洼地地势低洼,汛期外河洪水水位高出地面,而且汛期时间一般长达2~3个月,闸坝工程虽可防止外河水倒灌,但当地的降雨来量大,加上区域范围内的坡地来水,水量大又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

②黄泛区。黄河南泛造成水系淤塞,对淮北平原和鲁西南平原影响很大,出现许多封闭洼地,成为重点涝灾区。③里下河地区。里下河地区排水相对独立,但地势低洼,且中间低周边高,支流排水极为困难,抽排能力又有限,一遇暴雨,往往积涝成灾。

(2)过量的降雨发生涝灾的主要原因

灾害的严重程度往往与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降雨量及降雨分布范围的大小有关。淮河流域梅雨期平均为25d左右,是导致涝灾害的主要降雨类型。淮河流域还经常发生台风暴雨灾害,在台风气旋与西风带天气系统遭遇时,可能发生强度大、范围较广的雨区,造成较大范围的涝灾。

(3)排水体系不完善

淮河流域部分支流河道至今未进行系统治理,河道淤积严重,排水能力差,防洪除涝标准低;涵闸、泵站等建筑物工程除涝标准偏低,加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加重了涝灾损失;面上工程不配套,沟渠淤堵,涝水无法外排。

(4)管理薄弱,影响除涝工程效益的发挥

淮河流域除涝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运行管理经费不足,设施落后,维护不到位,湖洼地区的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这些都恶化了区域的排水条件,加重了灾情。

(5)人类活动对涝灾产生的影响

当地群众为了耕作、养殖等需要,无序圈圩,部分河道、湖洼地存在过度围垦现象,既降低了湖泊洼地调蓄洪水的能力,又增加了防汛压力;当地群众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常在排水通道上建有路坝、拦鱼设施等阻水建筑,影响了洪涝水的及时外排。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由于上下游治理标准的不一致,产生水事矛盾,导致排水不畅。

(6)土壤条件也是容易发生涝渍的不利因素

淮北平原广泛覆盖着不同厚度的属第四纪更新统河湖相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主要是砂僵黑土,质地较重,渗水性差,是淮北最容易发生涝渍的一种土壤。而黄泛区的沙土,质地疏松,极易产生风蚀水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开挖的河沟很

易淤积,影响排水。

2.3淮河流域水土流失

2.3.1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淮河流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山丘地区,这种情况更甚。

淮河流域有山丘区9.00×104km2,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以水蚀为主,流域分区水土流失现状1948—1978年间水土流失急速增加,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仅为9.26×103km2。[3]20世纪80年代期间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40×104km2,土壤侵蚀量约为 2.60×108t。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土流失面积约为5.87×104km2,较之80年代初期下降了20.7%,但土壤侵蚀量仅下降了12%,水土流失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20世纪的最后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 04×104km2。目前尚有水土流失面积5.00×104km2,其中中度流失以上占一半。淮河流域湿地水土流失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3.2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尽管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总体情况好转,但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除了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原因外,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标准过低,整个流域监测工作滞后,以及没有把上游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纳入整个防洪体系建设等也是造成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根据初步调查结果,90年代以来治理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只有30%—40%的坡面工程能够满足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标准,30%左右郁闭度良好水土保持林地和经济林地在暴雨情况下,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3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应对策略探讨

3.1淮河流域水污染应对策略分析

3.1.1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主要措施仍是以工程措施、行政手段与收费措施为主。由于这些措施忽视地方经济利益,片面强调地方污染治理责任,将污染治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分割开来,结果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

治理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堵的行政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在农业税收入与土地收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企业成为乡村的主要财源。污染企业虽然污染了环境,但需要向乡镇缴纳排污费和各种税。为了保持但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后政府由不得不考虑放松相关的行政措施。②收费替代治理,加剧环境污染。排污收费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以收费抑制排污,同时以收费筹集资金治理污染。这一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实际效果是收费越多,污染就越严重。原因是:排污即收费这种新的排污收费政策,实质上企业是以缴纳排污费而获取了排污权。

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难以落实,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

3.1.2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创新性治理措施

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必须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抛弃一些不合理的治理方案。要达到高效的控制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必须要有思路与措施的创新。

(1)改革水资源税的管理使用方法

市场经济是一个以价格信号为调控机制的利益再分配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改革水资源税的管理使用办法,提高受水城市水资源税征收标准,水资源税由国家统一用于调水工程,让经济发达的受水城市替代调水沿线落后县乡分担国家级工程的前期投入成本。

(2)对现有的企业要鼓励其更新工艺,减少污水排放

鼓励高污染企业对污水进行自行处理。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排污管理费应尽可能固定,而排污处理费可以随市场而浮动。

(3)污染严控区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淮河流域发展县乡经济和建设新农村要两手抓:一是要以县为单位实行产业倾斜政策,鼓励淮河流域污染严控区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二是要规范县乡村三级单位的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权限;鼓励新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提供条件。调整优化区域经济,扶持发展污染小、耗水少、效

益高的生态环保型和高新技术产业。

3.2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应对策略分析

3.2.1理清淮河流域涝灾治理的目标和思路

淮河流域洪涝关系复杂,需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洪水和涝水出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应因地制宜地对洼地进行合理分区,分别确定治理标准。对地势低洼的区域进行退垦还河(湖),扩大湿地面积,以提高调蓄洪涝水的能力;对地势较高、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还应根据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排的原则,采用疏浚沟渠,适当建闸(站),完善配套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农业种植结构,完善排涝工程管理体系,试行洪水保险等综合措施,提高抗御涝灾的能力。涝灾治理的目标是,从2008年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重要易涝洼地除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里下河地区除涝标准达5~10年一遇。

3.2.2综合治理措施

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针对各分片洼地的涝灾成因、地形特点、现有社会经济状况及水利条件,确定合理的治理标准和措施,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旱、洪、渍的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

(1)实施支流河道及干沟治理工程

目前,淮河众多支流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不足,除涝标准普遍不足5年一遇,部分河道除涝标准甚至不到3年一遇。实施支流河道及干沟治理工程,对部分标准偏低的重要支流河道按防洪10~20年一遇、除涝5年一遇的标准进行治理,以有效增加洪涝水下泄量,提高洪涝水下泄速度。

(2)加固圩区堤防

沿淮河、滨湖、运河及支流河道有众多圩区,对堤身单薄、穿堤建筑物隐患多、抗洪能力低的圩区堤防应进行加固,以确保防御洪水。

(3)兴建排涝泵站工程

淮河、运河、滨湖洼地及支流河道中下游的圩区经常受外水位顶托,内洪水难以自排,涝灾严重。兴建排涝泵站工程,特别是在沿淮洼地兴建大中型排涝泵站,是解决这一地区涝灾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建成的大多数排涝泵站标准低、规模小,因此,要分步修改现有的泵站、新建或扩建排涝泵站工程。此外,为提高流域内的除涝能力,减少经济投入,灵活调度,可建立一定量的移动抽排中心。

(4)退垦还湖

除涝规划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扩大和恢复湖泊洼地蓄滞洪涝水的能力,要在部分低洼易涝区实施退耕还湖

3.3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应对策略分析

3.3.1实施分区和重点治理

针对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地形特征,分区治理以及建立重点治理区域是治理流域水土流失的基本原则。现在主要集中治理区域包括大别山、沂蒙山、伏牛山等贫困山区的水土流失,应当将这些地区设置为重点治理区,并分区治理。

3.3.2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

森林植被的骤减是引起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的覆盖率,严格限额采伐制度和林地使用许可证制度;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继续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恢复森林植被;大力种植薪炭林,加快其它能源开发利用,解决农林区的燃料问题。大力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通过营造以水保护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防护林扩大、保护、改善林草植被数量、质量,力图使治理区域走上“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点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不再扩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推进农、林、牧协调发展和山、林、水、田、路综合治理。

3.3.3发挥非工程性措施的效用

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投资小流域治理开发项目,既有益于环境、生态改善,又使投资者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应该加强宣传,增强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广泛宣传,从多方面增强治理区内干部群众的认识,形成自觉的力量。坚持国家、部门、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广泛筹集治理资金。加大国家对治理工作的投资力度;实行配套投资,在国家专项资金基础上各级财政也需拿出一部分配套资金投入治理工作;健全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鼓励群众造林,在技术投入上要增加科技含量,坚持科技兴林,以科技促治理。

结论

通过淮河流域地理区域位置,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可以得出淮河流域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有三种: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水土流失现象、洪涝灾害。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角度分析来看,这些三方面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制约淮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三方面的问题有自然环境因素形成的,也有人为因素形成的,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所以治理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了淮河流域所要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要分析应对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出具有创新型的治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吴玲,夏勇.安徽农业生态坏境保护及对策[M].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报,2010(12):100-106

[2]梁本凡.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措施创新[M].水资源保护,2006(10):85-88

[3]王九大.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涝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M].水利经济,2008(4):45-52

[4]叶正伟.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M].水利保持通报,2007(6):65-68

[6]王静,夏军.气候变化对淮河防洪与排涝管理项目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1-3

[7]张杰,赵冰.基于Arcgis的淮河流域大别山土地变化与土壤侵蚀特征研究[M].水利通报,2009(12):12-26

[8]朱湖根,钱坤.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假设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9(9)

[9]张长青.沿淮洼地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M].安徽农学通报,2007(7):45-51

致谢

本文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日。在本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向我的导师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陈老师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帮助和关怀。陈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待人平易近人,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中,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在怎样处人处事等方面收益很多;同时他对工作的积极热情、认真负责、有条不紊、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浅。在此我谨向陈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学院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和班主任,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宿州学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姿,为我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笔。

另外,衷心感谢我的同窗同学们和宿州学院的师兄师姐们,在我毕业论文写作中,与他们的探讨交流使我受益颇多;同时,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在次深表谢意。

最后,向我的亲爱的家人和亲爱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给予我的爱、理解、关心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学无止境。明天,将是我终身学习另一开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