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汕尾人由来

汕尾人由来

兼具潮客性格的汕尾人

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缜、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

在这里,可能会有不少朋友,尤其是外省的朋友根本连汕尾的名字都未听说过,或也仅限于听说而己,并不真正对汕尾有多少了解。当然,更有的,只因另一个带“汕”字的城市——汕头的名头太响亮了,所以才连带的认为有头就有尾,由此才连猜带蒙而得到汕尾的一鳞半爪印象!

其实,只要提起汕尾的另一个名字——海陆丰,则恐怕普天之下,就算是海外,也没有几个人会不知晓的了!汕尾市,就是基本上是在原海丰县、陆丰县的基础上设立的!说到汕尾,是绝对避不开“海陆丰”这几个字的!“海陆丰”在全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要远较“汕尾”为高,要响亮得多!(近年来,有不少人纷纷提议,要将汕尾市改为“海陆丰市”,甚至连本地的省人大代表也将此正式做为提案,提交到了省九届人大进行审议!)

而人们一提起“海陆丰”,在这过去的几十年以来,则又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个伟大的人来——彭湃!一提起彭湃,则首先在脑海里显现的,也是“海陆丰”这三字!彭湃与海陆丰,早就溶为了一体,他是海陆丰的儿子,他又是海陆丰最形象的代表,他就是海陆丰的活招牌!他因在海陆丰的所开创的丰功伟业而名垂青史,而海陆丰也以出了他这么一个英勇的儿子,而感到万分的自豪!

还一个问题则是,人们一提起“汕尾”,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就将其与“潮汕”联系起来!汕头汕尾嘛,大家都是“汕”,大多数人又是同根同源,讲的语言,风俗习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不由分说的被连在了一起!

其实,汕尾人与其它地区的潮汕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海陆丰,沿海一带的潮汕文化与内陆一带的客家文化既独立发展,又互相倚重,既共生共荣又各有天地!或许是因为历史上长期归属客家人占大多数的惠州府管辖的缘故,(只有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归汕头管辖)而且又身处在客家人的包围圈之中,(汕尾一面临海,其它身惠州,河源,梅州,揭阳中间,惠、河、梅都是客家地区,另与之接壤的揭阳部分,也大都是半客家地区,如揭西,普宁,只有惠来这么一个小缺口与潮汕其它地区相连,而本地北部山区,也有陆河等大量的客家人聚集地!)因此,尽管海陆丰有时被并入了潮汕地区,

但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
其它地区是大不相同,所以人们又俗称海陆丰人为“半山客”。这一切,造成了汕尾人对潮汕并不是怎么的认同,与潮汕其它地区的关系,也一直是若既若离!

一段时期以来,汕尾人对于自己是否属于潮汕地区,也是很迷惑的。因为如从语言上,风俗和历史上来讲,他们大都可归作潮汕人。但却又因长时期远离潮汕的大本营,所以语言,风俗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潮汕又缺乏认同感,并不怎么认同自己是属“潮汕地区”的一分子。另外,再加上其它各地的潮汕人,对是否把汕尾包括进大潮汕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例如,很多潮汕的网络、网站,在论述潮汕的时候,就只认潮州,揭阳,汕头为潮汕三市。不少潮汕人也并不认同汕尾为“家D囊”,而很多潮汕人,潮汕的学者在论述“潮汕地区”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把“汕尾”包括进潮汕地区里边去的!可以这么说,历来,汕尾与其它潮汕地区的联系,并没有其它各潮汕地区间联系那么密切的,相反它与惠州的联系却反而更要强些!

汕尾绝大部分人是属汉族的,占总人口的99。9%以上。不过,却也有一个世居此地,而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畲族,他们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管理区红罗村,人数只有一百多人!

汕尾的方言是很杂的,基本上海丰县,陆丰县,城区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的是变了形的“潮汕话”,也既“福佬话”。而陆河县,海丰县与陆丰县的北部少部分地区,则有不小的部分讲的是变了形的“客家话”。还有少量讲白话的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其它还有“占米话”,“畲语”等!其中,“占米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和海丰县平东镇龙吟塘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9000人。“畲语”是聚居住在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的畲族居民所操的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约180人。

汕尾人的语言,无论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彼此都早已深深地受到了对方的影响,而形式发生了大变!例如:相对于潮汕其它的地方,汕尾人讲的“潮汕话”因受客家人的影响,相对于其它地区的潮汕人讲的“潮汕话”,是偏软的;而汕尾人讲的“客家话”,则因受“潮汕话”的影响,相对于兴梅的客家话,是偏“硬”的!这里讲的软硬,是指语气方面的!

事实上,汕尾人是都具有一种既有异于潮汕,又与客家不一样性格的独特人群!他们的性格,是兼具了潮汕与客家两种性格的优缺点,并在此基

础上溶合而成的。他们既具有潮汕人团结,讲义气,强悍的性格,又具有客家人那
种达观向上,自强不息,坚韧的品格!他们是这两种不同民系深深溶合在一起后而形成的。这中间,早已很难分清,哪些是属潮汕人的性格,哪种是属客家人的性格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对人的态度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不深深地体现着独特于汕尾以外的人的地方,全都带上了深深的“汕尾”烙印!
只要是汕尾人,无论他讲的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在这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他们中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东西,就是饮食等风俗习惯,也是日益趋于一致的!在这里,我想举一个证据,那就是客家擂茶的风行!

饮擂茶与食擂茶粥是客家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它起源于中原流传于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人中。擂茶,也叫咸茶。全国农村吃擂茶的地方并不多,广东的汕尾市和揭西县以及桂、赣、湘西、台的部分地区,才有此习俗。

制作擂茶与擂茶粥,一是备好工具,包括擂棍与擂盆。擂棍一般用无毒、无异味的树枝削制而成,长约1.5米,直径约三四厘米;擂盆为盆内布满沟纹的陶器,大小根据家庭人数而定,一般擂盆上部直径25至40厘米为宜。二是根据原料用途、个人爱好和季节等选择不同的原料和辅料,其中茶叶、花生或芝麻等为必需原料。

擂茶与擂茶粥的制法:一是原料准备。茶叶一般采用清明至立夏前后的鲜叶,经蒸烫去其青涩味,然后烘干或炒干贮藏备用。然后将原料装入擂盆,将原料擂至泥状。如果制擂茶则将擂好原料装入茶碗,冲入刚煮沸的开水稍作搅拌即成;如果是制作擂茶粥,擂好的原料可以不取出,加生油、生盐等,把煮至刚熟米粒的稀粥冲入擂盆,经搅拌均匀即成。但也有将茶叶、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后加入生油、生盐等放在擂盆内擂成糊状取出,拌入韭菜、菜豆、红薯粒等放入锅内,冲入温水煮成稀粥,食粥时再加入熟花生粉、熟芝麻粉、熟豆粉、碎糯米糍等各种辅料。

经过这一道道工序后,味美而满带茶香的擂茶或擂茶粥,就算是擂好了,可以开吃了。于是乎,宾主围桌而坐,茶桌上放置上炒花生、香酥豆、蜜饯、油炸米果等佐料,主人依次将擂茶或擂茶粥送给客人,边品尝边叙家常。品尝时先呷一口,品香尝味,您会感到甘醇可口,齿颊留香;二三口慢饮,您会感到五腑通畅,神清气爽,回肠荡气;饮尽您会感到余味甘甜,回味无穷。正如汪曾祺书赠的擂茶诗: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金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

擂茶。

就是这种本源于客家的擂茶,却早已风行于汕尾各地了!入夏以后,汕尾市的乡村圩镇,一般都时兴吃擂茶或擂
茶粥。每当有亲戚朋支来访,热情而好客的海陆丰老区农民,便立即动手制作擂茶招待,令客人倍感亲切。

当然,这中间的吃法,也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海陆丰县城以及沿海一带的乡镇,吃擂茶时,喜欢加进加工好的芹菜、葱、蒜、虾米、鱿丝,味道极佳,刺激食欲。陆河各地的农村,却喜欢拌人炒米花,外佐以一碟酸浸蒜头或荞头,清脆爽口,别有风味。而著名民间文学家钟敬文的故乡海丰县公平镇一带,习惯将刚煮熟的大米饭泡在咸茶里,加进各样香菜配料,他们叫做“饭茶”,权作点心,解渴充饥。(钟老先生这种吃法,现在在陆河各地也是这样的,我在家的时候,就特喜欢吃!)我记得,以前还曾经看见过,著名音乐家,海丰籍人氏马思聪写过的一篇短文,讲的就是他打小就喜欢吃这种,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擂茶”!外地的朋友倘有机会来汕尾的话,一定要尝尝这种独具汕尾特色的“擂茶”,那才算是不虚此行啊!

所以总的来说,汕尾人并不全部等同于潮汕人,他们有不少异于潮汕人的地方,也与客家人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存在着许多他们独有的东西,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处世准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有自己所独有的性格!

汕尾的民风:团结、爱国、敢作敢为、达观、豪爽、刚强弘毅、勤劳、勇敢豁达、坚韧而彪悍,他们有不愧强权的传统,有着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在这里,总是在孕育着躁动的期待,总是积淀着对变革的渴望!在这块热土上曾发出的农民运动的怒潮声,让全中国人民都领略到了,海陆丰人民那种“敢为天下先”,开创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人民政府的勇气和胆略。汕尾人,在家里的时候,或许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但一到外地,却往往都混得不错!当他们受人欺压的时候,往往选择的不是宁事息人、忍气吞声,而是挺身而出、与之抗争!就算对手远较于己强,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应声而出!

在这里,有这么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话,或许就是对此最好的解释了,那就是“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海陆丰人就是这么一种性格,无论他是讲什么话的,潮汕与客家的都一样。他们从来都不会惧怕别人的威胁,他们一般都受不了别人的气!有种“宁可玉碎,与不瓦全”的强悍性格,宁可拼其一死,也要保住尊严! 也是这种性格,造就了海陆丰人不愧强权,敢于、勇于与远较已强的对手周旋、抗衡到底!

当然,汕尾人绝不是一味只顾

争强好勇的,他们同时还兼具了客家人那种随和的性格。只要你不去刻意欺压他们,他们一般会待你很好很好的!他们一样的好客,一样的易结交!那种强悍的性
格,一般都只是在受压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他们一般比谁都彬彬有礼,古中原人那种“礼”的观念是很强的!在他们的风俗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日常生活当中,还留存有许多这种痕迹。

或许是受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影响,汕尾人都比较愿意供子女读书。只要儿女读得下去,读得有成绩,就是做牛做马,砸锅卖铁,他们也要将儿女们的书供下去!也因此,海陆丰历来人才辈出,如温文尔雅,享誉全球的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壮怀激烈,宁被家里斥为“逆子”,也义无返顾地为革命的“农运大王”彭湃;为广东省90年代掌舵的前省委书记谢非;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首任总设计师彭仕禄;开创战争报告文学先河的丘东平等,就是其中很形象的代表了!

汕尾,还是一个著名的侨胞乡。据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说法:“在每六个香港人当中,就有一个祖籍是汕尾的!”仅举身处内陆山区的陆河县来说,全县才区区20多万人,但海外的侨胞却有三四十万之众,远比本地的人还多!一直以来,这些侨胞都十分热衷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为把家乡早日建设得更美更福更强而出钱出力!(可惜的是,本地的官员却往往令他们失望,只知道向他们升手要钱,要这要那!)

在这里,还有一件事,是很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海丰县还是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过,他的出名,成为天下闻名遐尔的历史文化名城,却绝不是只自彭湃等早期共产党人才开始的。

其实早在宋末元初,中华民族的杰出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曾在此驻足。那是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抗元。不意宋降将张弘范率元兵分水陆两路袭击惠潮梅地区。文天祥于12月退回海丰,驻兵五坡岭。一天,文天祥全军正在吃午饭,突被元兵包围,仓促应战,将士多被杀死。文天祥遂被执,英勇不屈。张弘范强迫他写信劝仍在崖山抵抗的南宋大臣陆秀夫和将军张世杰投降,文天祥断然拒绝,却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海陆丰不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还在区区之域,至今保持着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等好几个全国各地早已基本绝迹,而唯海陆丰所独有的剧种,真可谓是奇迹。

当然,这里面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白字戏,海陆丰也称之为“白字

仔”,潮汕又称为“南下白字”。正字戏和白字戏,都由浙江传入福建、潮州。明代海运发达,正字戏由海运直接传人海陆丰,因海陆丰扼南北海运之险,是一个中继站、避风地和补给站,又多军旅据点。
白字戏传入福建、潮州之后,渗透了闽南方言,成为闽南语系的一种地方戏了。凡闽南语系地区,如台湾、厦门、泉州、潮州、汕头、海丰、陆丰乃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都有白字戏的流布。但到后来,白字戏却仅在物产丰阜的海陆丰扎根、生存与发展,在其它地方却早已成了绝唱!

总之,汕尾讲潮汕话的,是客家化了的潮汕人;讲客家话的,是潮汕化了的客家人!边吃着色香俱浓,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吃食的擂茶;边听着具有浓浓海陆丰韵味而,又唯海陆丰所独有的“正字戏”,“白字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这就是今日之汕尾人的生活!



幽壹
2003年11月8日晨于广州


人口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2年末,汕尾市户籍人口总户数58.99万户,总人口302.5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11万户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3.77万人,减少20.57万人;非农人口98.76万人,增加23.59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571.1人/km2.(统计局)

民族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属于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点总人口的99.92%,其他21个少数民族人口点总人口的0.08%.在各少数民族中,超过50人的有畲族、壮族、侗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甚少;其中,畲族属本地世居中,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其余各少数民族均属箥内外迁入,省外迁入者居绝大多数。

语言 油性市绝大多数使用汉语语言。汉语分海陆丰福佬话、客家话、白话(粤语)、占米话、军话、北方方言等方言。海陆丰福佬话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240多万人;根据其语音特点,可分为8个声调片和7个声调片两大片,分别以海城活和东海话为代表。客家话主要分布陆河县、海丰县东北部和西北部、陆丰市北部山区,使用人口约40多万人。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1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受广府文化影响较深,会说白话占相当比例。占米话是一种兼有白话、客家话、闽南话特点又自成体系的混合型方言,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2万。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三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汕尾市区,使用人口约五万,多

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汕尾市居民中有八成左右会说普通话。除使用汉语外,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约200人,其使用民族语言——畲语。

海陆丰介于潮汕及
客家地区之间,俗称“半山客”。尽管海陆主人自称“福佬人”,但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不大不同。最奇特的是,海陆丰人的婚事办得像丧事一般。
海陆生女儿出嫁,同寅姐妹都来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临嫁前夕,母亲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轿(上车)时,一家人哭哭啼啼,号啕如送丧。而新娘的打扮,却是一身白衣白裙。手持雨伞,俨若孝妇样子。
潮汕人一般不哭嫁。新娘的妆扮,是一件蓝衫,一领乌裙,一双乌布鞋。清代以前,新娘头上要戴“髻”,是金属制作的,极其精美,有好几斤重。有一首潮汕童谣唱道:“五月扒龙船,扒对阿兄门脚过,阿兄插红花,阿嫂戴金髻”。这红花金髻,正是新郎新娘的装扮。有些老妇人说,做新娘那一天,几斤重的头饰花钿戴在头上一整天,戴得头昏目眩。当然,这不是穷人家的排场。民国时期,盛行“文明花”,是用纱布做的,形状像今天的婚纱, 一朵牡丹形花冠戴在头上,两片粉红色薄纱“半遮面”,轻巧得多,还可以租用,故一般人都用得起。近年却兴起复古风,港台地区新郎新娘都“插红花”、“戴金髻”,像演《京城会》。
潮汕新娘到夫家第一件事,便是进房换衣换鞋,然后才可与公婆捧茶。换下来的“上轿衫”、“上轿鞋”,只能留作纪念,再次穿嫁衣。意味不吉祥——要重嫁。至于那领乌色百褶礼裙,逢拜神时,平时可穿用。今天,潮汕新娘子已不系乌裙子,但许多人仍珍藏上轿衫和上轿鞋。海陆丰的新娘子,一进夫家也要脱下素服,换上花衣裳,然后拜神敬祖。那身素服,以后家中有丧事时才用到。
海陆丰人嫁女,要一班兄弟姐妹伴嫁,“掼油舅”、“布袋舅”、“伴姨”之类一大群。“掼油舅”要嫡亲弟 弟,没有亲弟,退而求堂弟。中午宴席,“掼油舅”要坐上位。晚上静悄悄,不闹洞房。从民众心理来看,海陆丰人认为,嫁个走仔死个女,只求她一心相夫教子,不走回头路。
潮汕人从前也有“掼油舅”,也有个别地方出嫁前要睡草铺,像死囚一样,上轿前吃三碗菜等例俗;但一般来说,都办得热热闹闹。年轻姐妹也决不会随嫁当伴娘。“缀人去嫁”,对潮汕姑娘来说,是件不光彩的事。
海陆丰人办丧事像办喜庆般

的歌唱,吹吹打打放鞭炮。只不过,新娘进门所放的鞭是成串的;送葬上山,一路上所放的鞭炮是拆开的,一粒粒地放。还有唱曲做戏,大家看得美滋滋。全村的人也毫不避忌,男女老少,都来大吃大喝几天。彭湃同志当年是将它当成恶俗来批判的,所以在诗中写道:“无道理,死了一
个人,吃饱通乡里。” 风俗是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海陆丰人把丧事当喜事办,是基于死后灵魂升天,免去尘世劫难的心态。奔丧热热闹闹,可减少丧家失去亲人的悲痛。从这一点来看,婚丧错位的现象便可理解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