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晁错知识点

晁错知识点

晁错知识点
晁错知识点

《晁错》知识点

一、重要字词的音、义

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动词)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动词)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动词)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动词)

太子善.错计策(称赞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好形容词)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动词)

力未有以伤.(中伤动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罪名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奏章名词)

丞相谢.(谢罪动词)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小辈名词)

诸侯皆喧哗,疾.晁错(痛恨动词)

吾去.公归矣(离开动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动词)

内杜.忠臣之口(堵塞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遗憾形容词)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处所名词)

二、一词多义

1.间

(1)错常数请间言事单独

(2)得间奔真州机会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抄小路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又间令吴广悄悄地,暗地里(6)又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2.数

(1)吴王为反数十年几

(2)错常数请间言事多次,屡次(3)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

(4)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点数、计算

3.治

(1)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

(2)治国无法则乱治理

(3)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医治

(4)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太平、安定

(5)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4.疾

(1)诸侯皆喧哗疾晁错痛恨

(2)君有疾在腠里病

(3)寒暑未薄而疾患病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

(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

三、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以为……奇意动用法)

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

别疏

..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外.为诸侯报仇(对外名词做状语)

错乃穿两门南.出(向南名词做状语)

四、古今异义

以文学

..为太常掌故古义:文献经典今义: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艺术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古义: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

..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欲因此

..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上书言军事

..,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于是

..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因上便宜

..事古义:合乎时宜的办法今义:方便合适

五、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

由此与错有卻.同“郤”

吴楚罢不.通“否”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

六、重要虚词——“于” “与”

于:(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被

①君幸于赵王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

【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见…于】表示被动

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与:(一)介词

1.和,跟,同

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②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②则与一生彘肩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

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③然则废衅钟与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④吾与徐公孰美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七、文言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

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

八、重要句子翻译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3)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

(4)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颖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礼是同学。凭着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意,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毁伤他。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就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大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致于触犯法令。”丞相谢罪。退朝之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丞相终于发病死了。

晁错因此更加显贵。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非难晁错的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了隔阂。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

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晃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晃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晃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晃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宠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突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论晁错

对晁错的感慨 一、晁错生平简介: 晁错原先是学习法家的,后来又跟随济南复生 学习尚书,可以说是学贯儒法!后当帝师,后 当内史,主张削藩,削藩过程中降旨腰斩而死! 二、易中天对他的评价: 1、晁错是一个优秀的政论家,而不是一个杰出 的政治家! 2、有学问,有思想,然而却能力不足! 3、随意发表议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侍宠 傲物,不断发表建议和改革!像一根搅屎棍! 4、晁错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他是一个善于为 人谋,不善于为己谋的人!他锋芒太漏,不 知迂回;树敌太多,不知多结善缘;安于国 政, 疏于事物的臣就会不得人心! 三、古代史学家对晁错的评价: 1、——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 心狠------《史记》 2、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 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 则恐止于不可救,其二起而强为止,则天下 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苏东坡*晁错 论 4、他父亲对晁错的评价:自负聪明,刚愎自用 的逆子 四、论改革: 1:改革的危险环境: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 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 恐止于不可救,其二起而强为止,则天下狃于 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苏东坡*晁错论 2:对改革者的要求: 只有特别的杰出的政治家才可!改革家应具 有三个条件:知其当然;视之不惧;而徐为 之图! 3、狂夫之言而明主执焉!狂夫不狂,而择者不 明,国之大患,莫过于此!建议归建议,决 策鬼决策!建议人可以狂,但决策者不可狂, 必须英明! 五、论政论家与政治家:

大公无私:不能为自己考虑的人往往也不能为 别人考虑!不懂民情和人之常情的 人,往往是不能懂得国家之情的国 家是具体的人构成的,是一个个活 生生的人构成的!不了解人性和人 情,就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奋不顾身:不把自己生民放在心上的人往往不 把别人的生民当回事!连自己都不 能保护的人也就不能保护国家!一心为公:般比较自恋和自负,常以自己作为 标准,错误判断和苛刻要求别人, 刚愎自用,偏听则暗! 一往无前:学术上要一往无前,但是政治家要 外圆内方!你得看三步,不可只看 一步!

晁错,颍川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 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 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 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

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 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B .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 .吾亦恨之恨:痛恨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晁错学案

《晁错》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分析语言行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中重点实虚词:以及乃数因为故然便治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人物简介: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2.由此与错有卻 3.诸侯皆喧哗 4.吴楚罢不 5.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②以《书》称说 ③以其辩得幸太子 ④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⑤吾当先斩以闻 ⑥错以此愈贵 ⑦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2.及 ①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②及窦婴、袁盎进说 3.乃 ①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②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③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④错乃穿两门南出 4.数 ①数上书孝文 ②书数十上,孝文不听

③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5.因 ①因上便宜事 ②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③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6.为 ①具为上言之 ②击吴楚军为将 ③外为诸侯报仇 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⑤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7.故 ①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②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8.然 ①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②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9.便 ①丞相申屠加心弗便 ②门东出,不便 四、古今异义词 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3.诏以为太子舍人 4.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5.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6.因上便宜事 五、词类活用 1.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2.太子善错计策 3.别疏人骨肉 4.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5.吾当先斩以闻 6.内杜忠臣之口 7.外为诸侯报仇 六、特殊句式 1.晁错者,颖川人也 2.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3.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新课标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附答案)

(2)进一步减轻和徭役; (3)重视“”,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4)提倡,以身作则。 3.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史称“”。【合作探究】 1.何谓“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减租税,复十五税一……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中,下诏书的皇帝是谁?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休养生息的措施有哪些? (3)结合课文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概括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一、1.202;刘邦;长安;汉高祖。2.社会生产;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 二、1.汉高祖。2.(1)还乡务农;平民。(2)轻徭薄赋;赋税;兵役。 3.恢复和发展;稳定。 三、1.汉景帝。2.(1)以农为本。(2)赋税。(3)以德化民。(4)勤俭治国。3.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 1.“休养生息”政策絁是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1)汉高祖。(2)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成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②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3.原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和赋税徭役;(3)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晁错

《晁错》导学案 授课时间:10月20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包括实词、 虚词和特殊句式)并能流畅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概括故事情节,通过阅读鉴赏人物形象、性格及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晁错性格与命运的关系;认识分析其 削藩政策的进步性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赏析人物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解读文本 一、人物简介 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的重要时期。 晁错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君主集权、任人唯贤。晁错在《举贤良对策》和《言太子知术数疏》两篇政论文中,根据历史经验和朝廷面临的形势,论述了发挥朝廷的威力,打击分权和分裂势力的问题,为加强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通过君主亲自执政,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文帝对他的对策很欣赏,擢为“高第”,说明君臣俩是灵犀相通的。 晁错在经济思想方面,是主张重农贵粟,防荒备战。经秦楚之际大战乱,到了汉初,“民失作业”,土地荒芜,粮食缺乏,人民困苦,以至“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地步。同时,有些诸侯王与地主富商私营冶铁、煮盐、铸钱等手工业和商业,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朝廷收入。西汉朝廷早就制定了重农抑商政策,虽有一定的功效,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晁错在《论贵粟疏》和《勿收农民租》两篇政治经济论文中,针对当时政治经济情况,发挥了先秦法家的“耕战”思想,提出了重农、贵粟、抑商、防备边患和防水旱灾害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对于发展当时的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晁错在军事思想方面,主要是守边备塞,抵御侵扰。他在《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三篇军事论文中,根据当时汉匈斗争的形势,提出了守边备塞的方针政策以及抵御匈奴的战略战术。 他的政治言论和活动,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对所谓“文景之

文言晁错

文言晁错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D.吾亦恨之恨:痛恨。 4.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6.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试卷第1页,总1页

晁错导学案

高二语文《晁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体会人物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从国家利益出发、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精神境界。【学习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从国家利益出发、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案】 一、背景链接 晁错(前200~公元前154年),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年轻时曾学过法家学说,后来又学今文《尚书》,不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升任博士。他很得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的赏识,被称为刘启的“智囊”。 晁错对于匈奴的不断侵扰、土地兼并等问题非常关心,几次上书主张积极备战,迎击匈奴,以及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他还详细地剖析了西汉兵制与匈奴兵制,进而提出迁移百姓充实边境主张,他还建议让商人贡献粮食到边塞,然后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以奖励和补偿,受到汉文帝的赞赏,后来升任中大夫。 然后,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濞的封地。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屈从。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晁错死后,吴楚七国之乱并没有平息,最后景帝还是派名将周亚夫出征,才很快将叛乱平定。 二、注音 晁()错颍()川轵()县雒()阳便()宜 袁盎()堧()垣()谒()者衣()朝衣 【课堂探究案】 一、预习反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1)善 太子善错计策公言善 (2)故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故请削地以尊京师(3)便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门东出,不便 (4)遂 丞相遂发病死遂饮药死 (5)以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以诛错为名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6)为 为儿所卖外为诸侯报仇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以诛错为名(7)因 因上便宜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欲因此为过奏请诛错(8)乃 乃先请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乃堧中垣 2. 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 因上便宜事古义: 3. 常见实词 天下无治《尚书》者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公言善,吾亦恨之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丞相谢吾去公归矣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内杜忠臣之口 4. 常见虚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上初即位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吴楚七国果反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5. 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太子善错计策 别疏人骨肉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错乃穿两门南出 6. 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三、研讨探究 1.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晁错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文才、才学)为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掌故(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 错为人峭(严峻)直刻(苛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授予)错为太子家令(汉代皇家的属官,主管家事,诸侯国亦设此职。后世仅有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侵犯)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赞许)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用事(当权),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责备)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及)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 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欺骗)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 “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通“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遗憾)之!”(节选自《汉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5.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晁错之错

晁错之错 导读:本文晁错之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晁错之错 云岭 公元前155年底,新御史大夫晁错在汉景帝的支持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但削藩刚刚开始不久,吴、楚等七国联合起兵叛乱,举国震惊。于是,汉景帝“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晁错一生政绩不凡,且才华出众,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后人大都将他的死和当时另一位大思想家贾谊的英年早逝,并称为“西汉时期最悲剧的政治事件”,意在惋惜、同情他壮志未酬,含冤而死。 可是,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历史之错,还是晁错之错? 与贾谊不同的是,晁错是法家出身。这很能让人想起因为变法而惨遭车裂酷刑的秦国商鞅,而事实上,晁错也的确很崇拜商鞅,他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商鞅的“刑名之学”。据《史记》载,晁错曾跟随轵县人张恢学习申商之学,后因为过人的文学才华,担任太常寺(负责祭祀和教育的部门)中太常掌故一职。 可以说,这是晁错一生仕途的开始,但更加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他开始命运之旅的机缘之地。 焚书坑儒和连续多年的战争祸乱,使大秦王朝斯文扫地,许多优

秀的传世之学几乎失传。以至于到西汉文帝时,偌大的天下,真正懂得经典之作《尚书》的仅剩下一位“济南伏生”。这实在让人痛心不已,可更为疾首的却是,当人们发现这位“故秦博士”时,他已经“年九十余”,根本无法再被征召入朝了。无奈之下,汉文帝只好令太常寺选派一位有才之士亲自到这位老先生家中去学习《尚书》。 人生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机遇巧合的支持。身世并不出色,俸禄不到百石的小吏晁错被选派出这份令众人羡慕的“公差”,这次偶然的学习,着实让晁错受益匪浅,不仅使他今后奇货可居,更使他由简单的只治一经之说的学者,成功蜕变为—名学贯儒法的绝世奇才,像一颗璀璨的明星,迅速照亮了西汉文坛黑寂的天空!因此,他很快受到了文帝的赏识,先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太子的伴读)、门大夫(掌管远近表牒,协调内外),更“以其善辩得幸太子”,被大家称为“智囊”。 晁错的精彩开始了。法家刚毅深刻的政治性格,加上儒家标榜仁德的教化方略,使这位太子的属官与一般的朝臣相比较,多了更加精准的政治眼光和感觉。因此,面对社会常态,他往往能看到隐藏在表象背后的问题与矛盾所在: 当时,一部分朝廷大臣普遍认为太子不必专门学习治国“方术”,而晁错却一针见血地指出:“窃观上世之君,之所以不能保持政权,而被乱臣颠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不懂得治国术数。”他说:“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

《史记》晁错

2.晁错 一、字义 1.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 2.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 3.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 4.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5.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 6.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单独;总是7.宠幸倾.九卿压倒,超过 8.丞相谢.谢罪9.莫.敢难.无定代词,没有谁;非难 10.疾.晁错痛恨11.上初.即位刚刚 12.吴楚七国果.反果真13.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 14.其意.非在错也用意15.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闭口,不说话 16.内杜.忠臣之口堵塞 17.公言善.,吾亦恨.之对;遗憾,引申为悔恨 二、文言文知识点 ㈠通假字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 2.由此与错有卻.通“郤”,嫌隙,裂痕 3.吴楚罢不.通“否” 4.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突然 ㈡词类活用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师学习。 2.因上.便宜事名词活用做动词,上奏,奏陈。 3.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意动用法,以……为奇 4.太子善.错计策意动用法,认为……善 5.门东.出名词做状语,向东 6.错乃穿两门南.出名词做状语,向南 7.即夜.请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8.请下.廷尉诛名词做动词,交给 9.吾当先斩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10.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名词·做动词,呈上 11.别疏 ..人骨肉使动用法,使……离别疏远 12.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名词做动词,穿 13.道.军所来名词做动词,取道 14.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名词做状语,对内,对外 ㈢古今异义 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精通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秦汉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因上便宜事古义:利益,好处今义:方便合适 4.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5.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6.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7.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晁错者,颖川人也/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2.状语后置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以其辩得幸太子/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3.定语后置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4.被动句老不可征/为儿所卖/天子不尊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学案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发展

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人民版) 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董仲舒的新儒学 [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图示总结]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微点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

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纸的发明

晁错的财税思想述评——基于《论贵粟疏》

99 晁错的财税思想述评 ———基于《论贵粟疏》 张秋颖 作者简介:张秋颖(1994—),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大三本科生,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收学专业。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050051) 摘要:西汉初期,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国家蓄积不足,农商贫富差距大。晁错向汉文帝上奏一篇《论贵粟疏》 ,全面论述了“贵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封爵免罪等一系列经济主张。强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汉代乃至以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也导致了卖官鬻爵、地方豪强猖獗、经济发展迟缓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重读此篇文章,我们可以总结出晁错的经济思想,从而得到新的发现和启示。 关键词:晁错;《论贵粟疏》;经济思想;启示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指出当时社会的弊病在于粮食、布帛等 基本财物储蓄不足,可谓是一语中的。西汉政府虽已建立三、四十年,百姓的基本温饱得到了保障,但实际上中央政府的蓄积是很不足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西汉政府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农民流离失所,百废待兴,社会物资极度匮乏。第二,汉高祖主张“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更减至三十税一,低税赋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少。第三,正如文中所言:大量剩余劳动力加重经济负担、私人往来需要开支、水旱灾害、官府苛政以及粮价低等问题,使得普通农民终日劳作却无法改变生活困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农业发展凋敝。第四,商业发展迅速,商人生活富裕,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这也促使了相当一部分人去农从商。所有这些就必然导致西汉政府的积蓄不足。而蓄积不足就直接导致了商业无法持续发展,社会经济不景气。于内不能安定诸侯,在外不足以抵抗匈奴。 于是晁错提出了自己经济思想— ——贵粟、重农抑商、贱金玉。一、重视农业生产,提高粮价,增加粮食储备 粮食积蓄多,则民心稳定,统治稳固。因此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蓄积,防备水旱灾害,对维护统治稳定至关重要。具体方法是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从而提高粮价,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做好处有三:增加财政收入,充实国库,减轻农民税收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重农抑商,正本清源 当时“重商轻农”氛围浓重,农商贫富差距大。故晁错强烈建议汉文帝采取他的“贵粟”主张,如此才能正本清源。这也为“重农贵粟”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保障,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积极倡导“贱金玉”的思想 珠玉金银轻巧体积小,容易隐藏藏,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的媒介。增加了社会人口的流动,不能将大量的人口束缚在土地上,必然使粮食储备不足。可是粟米布帛数量笨重,难于获利,因此晁错认为,应 该用国家行政手段“贱金玉” ,这也是为了“贵粟”政策更好的实施。如今,我们站在长远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晁错的经济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济主张对当时的西汉起到很大的作用,乃至日后都有深远的意义。但晁错毕竟是封建时期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是围绕封建制度展开的,他推崇的以“粟”封爵免罪和“抑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加速了政治腐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一、积极意义 (一)于百姓:第一,提高粮价可以提高生产积极性,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第二,农民可通过纳粮来改善他们的政治地位;第三,商人储备充足,可以通过缴纳大量的粮食,满足自己提高社会地位的迫切要求,间接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二)于商人:纳粮便可得到爵位,提高政治地位,这正是商 人们的需要。 (三)于西汉政府:第一,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储备,稳固了民心,加强了统治。国家有强大的实力面对日后的水旱灾害,抵御外敌等等;第二,农业生产复苏,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总财富,使国家日益富足、强盛。 (四)于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得以全面回升,增加了社会物资和国家的粮食储备,国家实力增强。无论是对付诸侯反叛,还是抵御匈奴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促进了“文景之治”伟大时代的形成;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消极影响 晁错主张通过纳粮封爵免罪虽然解决了现实问题,起到了提高粮价、推动农业生产的效果,但是也留下了一些后患。 (一)以“粟”封的爵,只是一种荣誉爵位,有名无实。在晁错看来,朝廷毫不费力便可得财得物。他的主张虽然救了急,却也开启了以后封建王朝“卖官鬻爵”的罪恶先例,越来越多的人“买爵”以获取特权,可想而知卖爵太多自然会威胁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能够大量纳粮者都是富商、暴发户或者地方豪强等等,这些人本就是富贾大户,一旦被封了高爵位,便会更加难以约束和管制;穷凶极恶之徒,通过纳粮可以免罪,便会有恃无恐,愈加欺压百姓,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他在强调“贵粟”的惠农政策时,强烈要求“抑商”,忽视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阻碍了封经济的发展。 三、启示 两千年的这篇文章虽然有失偏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忽视。 (一)粮食是为政之本、安邦之基。为了更好地保民生,国家需要对农业发展的合理规划,要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安心致力于农业生产;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防患于未然。 (二)合理解决农商关系,是任何时代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政府在考虑新政策推行时,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增损平衡。参考文献:[1]马玉桂.晁错《论贵粟疏》的经济思想[J ].科技资讯,2016[2]张立环.晁错《论贵粟疏》所折射出的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J ].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3]阂庚尧.远见卓识,合情合用—谈晃错 《论贵粟疏》[J ].秘书工作, 2002[4]殷晓燕,王发国.清源正本:解析晁错《论贵粟疏》对《管子》的 接受与承袭[ J ].管子学刊,2008

《晁错者,颍川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3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浅谈汉文帝之贵粟政策

浅谈汉文帝之贵粟政策 摘要:汉文帝在民贫商富的情况下,接受晁错的贵粟政策,本文将通过对其背景、内容、争论与裁断、成效、评价等几个方面的论述,探究贵粟政策的成败,在充分认识贵粟政策的基础上,总结该政策的成败经验、教训。 关键词:汉文帝贵粟政策 汉文帝的贵粟政策是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大背景下制定的。他为后来汉武帝时期达到西汉的全面强盛奠定了基础。该政策的制定也有它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它的内容和意义也顺应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但晁错在提出该建议后,也遭到以袁盎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批评、反对。在汉文帝最终同意时,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眼光和才华,后来的积极作用亦可证明。然而,有得必有失。贵粟政策亦有其消极作用。其积极效果维持的时间亦较短。也折射出粮食在当时的重大作用和重农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贵粟政策的背景 据《史记》载:“十五年,黄龙见成纪,……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⑴在一段时期内,汉文帝行幸上陇、雍、太原等郡县,进行督查工作,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又载:“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⑵可看出当时国家面临旱灾、蝗灾,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粮食产量相对下降。又载:“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关中。”⑶反映出汉文帝统治期间对外匈奴不断侵扰中原,边患较为严重。 在思想文化上,汉文帝统治期间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这是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实行的政策。所谓“黄老学说”,实际上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肯定新的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汉文帝的贵粟政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它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贵粟政策行天下之前。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矣;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也就说,现在国家法律强调重农抑商,可商人却富足了,农民贫穷了。商业地位高了,农业地位低了;官吏卑贱了,法律受尊崇了。从刘邦开始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逐渐尖锐,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政治、社会秩序的稳定。

晁错《言兵事疏》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言兵事疏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