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共同第一作者与作者贡献的署名问题

关于共同第一作者与作者贡献的署名问题

关于共同第一作者与作者贡献的署名问题
关于共同第一作者与作者贡献的署名问题

2010-10 22(5)

编辑学报

A CTA ED ITO LOG ICA

关于共同第一作者与作者贡献的署名问题

张峻

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6编辑部,430072,武汉

摘要共同第一作者和作者同等贡献的描述在国外科技期刊中多见,国内期刊中亦有增多趋势,但因此也会带来滥用作者署名权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认为应主张在接受投稿时就引入作者关于各自贡献的陈述,这有利于审稿人、编者、读者甄别作者排名的真实性,监督作者署名权的使用,维护科研工作的严谨性。

关键词科技期刊;作者署名;共同第一作者;作者贡献Authorsh i p p rob le m s about co-f irst authors and au thor con tribu tions in sc-i tech journals M ZHANG Jun

Abstrac t Co-first au t hors and equa l contri buti on state m ents are comm on in papers o f w estern sc-i tech journa ls,and appear mo re o ften now in Chi nese sc-i tech journa ls and may lead to abuse of autho rsh i p.A dop tion o f autho r contr i bu tion sta te m en ts when sub m itti ng a paper i s he l pful for peer-v i ew ers,journa ls,and readers j udg i ng t he truth of autho rs h i p,and upho l ding the preciseness o f sc ientific research.

K ey word s sc-i tech j ourna;l aut horsh i p;co-first autho rs; autho r contr i bu tion

Author p s add ress Editor ial D epart ment o f M ed i ca l Journal of W uhan U n i versity,W uhan U n i versity,W uhan430072,Ch i na

近来,笔者发现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6的来稿中多次出现署名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个别论文甚至列出2名通信作者,理由是多位作者同时参与了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无法也无意去判断每位作者贡献的大小。无论出于有意还是无意的原因,/共同第一作者0对排名第一的作者以及对期刊本身看似不会造成名誉上的损害。虽然类似情况在国内期刊并不多见,但在国外权威期刊很常见;所以,共同第一作者的署名方式正逐渐被国内同行接受[1]。

1共同第一作者存在的依据

从尊重科研成果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的好处之一,在于扩大了一篇论文的信息量,避免了2位或多位作者为了第一作者的身份而拆分科研成果,各自发表论文。笔者了解到,一部分作者可能出于这种目的,将科研团队的系列论文整合为1篇,课题主要参与者人人冠名/同等贡献者0或者/共同第一作者0,以求得在高影响力杂志上发表,而很多高影响力杂志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文章,比如5科学6杂志中/作者同等贡献0的论文比例就很高,以至只要是被SC I收录的/高分论文0(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也会被部分科研管理部门认可为第一作者。然而这似乎并不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理由,原因在于课题设计之初就应该是一个整体,课题的启动者应该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课题,验证或者否定最初的设想,通过一篇或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学术论文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无论是一篇还是一系列论文,第一作者都应该是明确的。由此看来,即使/共同第一作者0设立的初衷可能是善意的,但仍不免成为一些作者和期刊回避作者署名排序问题的权宜之计。

共同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在国外杂志尤其是比较权威的杂志中多见,署名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也往往是一篇拥有不同科研单位的多个作者、信息覆盖面广的论著。从尊重科学家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的初衷是好的,对一部分论文是必要的,是对研究主要参与人员所付出劳动的肯定。从办刊人的角度看,科技期刊的着眼点在于报道科研成果,而不是把精力花在对所有作者一一甄别来进行绝对公正的排名;因此,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期刊,凡是作者要求以共同第一作者的方式发表论文,多数不会干涉。但是,越来越多的论文出现冗长的作者列表和多个共同第一作者,不免带来学术荣誉的滥用问题,背离了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原则,带来了潜在的学术道德问题乃至著作权争议。当可能有所夸大的作者署名权与科学真实性两者发生矛盾时,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是更需要被维护的。

2作者贡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为了方便叙述,上文笔者混淆了/共同第一作者0与/同等贡献0这2个概念,而实际上二者区别很大。近10余年来,为了便于审稿人、编者、读者甄别作者排名的真实性,一些期刊逐步引入了作者贡献这一概念,共同第一作者逐渐被同等贡献的描述所替代。很多刊物要求在投稿中声明每位作者作了哪些贡献,以证实论文署名的真实性。如5美国医学会杂志6(J A MA)从2004年开始按照自己的格式在文后刊出每位作者的详细贡献和承担的责任。5自然6杂志的5作者指南6[2]中希望来稿自愿描述每位作者的贡献,允许有2位共同第一作者,即同等贡献者。类似的杂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避免使用/共同第一作者0的说法,只是对作者列表中的

397

编辑学报第22卷

某2个或者多个作者标注/同等贡献0文字,即使论文中并没有注明每位作者的贡献为何相同。这样,同等贡献者并不总是意味着共同第一作者,如果位置靠后也可以是共同第二、第三作者等等,杂志只是把每位作者的相应价值作了客观记录,并不直接关注作者排名顺序。

为什么国内编辑同行们看似无用的作者/贡献0声明开始被一些国际权威期刊逐步规范化乃至直接刊载出来呢?原因在于更严谨的科研从业人员,包括作者和编者,看重学术成果带来的荣誉和由此应承担的责任,并以详细描述每位作者有何种贡献的方式来规避可能产生的学术道德风险和著作权争议。部分作者只看到论文署名所带来的荣誉,而不愿承担相应责任或没想到将来可能会承担。学术道德问题可能在多数国内科技期刊的编辑眼里,仅仅停留在应付各种各样的抄袭和一稿多投上,无暇对署名权的滥用进行处理。可以想象,如果任由论文的作者署名权被用于做人情,更多的虚假共同第一作者将会在国内期刊中出现,而读者和行政部门只会对这种现象一哂了之,荣誉受损失的只有弄虚作假的作者和审查不严的期刊,以及那些真正作出同等贡献的作者。

3作者贡献是作者署名顺序的依据

很多杂志编辑部虽然在出版物中增加了贡献度的描述内容,但作者对于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应高于研究的贡献者。从技术上讲,试剂提供商、细胞系惠赠者、实验技术员等都是研究的贡献者,但多数在论文中不署名。为了将作者与其他贡献者区分开来,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 C M JE)对作者的定义[3]为:1)对(该项研究的)概念和设计及数据的获取或分析、解释有实质性贡献;2)撰写论文或对其重要的智力性内容进行了关键性修改;3)论文出版前的最终确定。作者应同时满足这3条。如需完全满足这3条要求,就生物医学范围内来看,笔者估计国内很多已刊出的多人署名论文其作者名单大有缩减的必要。实际上,不仅国内期刊如此,国外知名期刊的论文作者也未必都满足这3条要求,尤其是第2条和第3条,这部分/名不副实0的作者被称作名誉作者,其比率占全部作者的20%~50%[4]。这部分/作者0实际上应放在文末致谢部分,不应列入作者名单中。

对于作者署名顺序的确定,可以按照贡献大小排名。参考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医学研究所共同组成的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的5On Be i n g a Sc ientist6一书关于学术荣誉的划分[5],其中一段话很详细:如果一名研究者策划了某个课题并邀请后来者参与研究,那么即使后来的研究人员对课题的最终付出更大,但依然认为前者获得更多的荣誉。按照类似划分方法或者I C M JE等类似组织的建议,对于大多数论文可以很容易地对作者进行排序,区分作者与其他贡献者也是不难的事情。

作者排名可能存在问题的往往是那些跨学科和多机构合作的课题。例如,笔者查到国外杂志上一篇对某种疾病的大样本临床观察,10余家医疗单位各1人署名,所有作者同等贡献;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作者不可能同等贡献,至少该项课题策划者和主持者的贡献要高于其他数据提供者。笔者也曾收到过一篇综述,由于涵盖面很广,指导老师于是把它划分成几个方向,指定研究生完成各自方向的小综述,最后再由1人执笔完成这篇大综述,署名时3位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而实际上,以通信作者身份列于最后的导师应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作者。

以上情况反映出作者普遍对署名权的使用不甚严谨。现在一些权威杂志逐步开始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声明每位作者的各自贡献,但这些内容往往不刊出,并且也不是强制性要求;所以,很多作者不太理解,干脆敷衍了事。有趣的是针对此类现象,5自然6杂志在网站上给出链接,罗列出作者们五花八门的各类陈述,显示出编辑们的无可奈何;但是,作者的不规范行为需要引导,正如利益冲突的声明如今逐渐被多数权威期刊所采纳一样,论文作者包括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已逐渐理解,因此,关于作者贡献的概念也应该有一个逐渐被接纳的过程。

4共同第一作者署名权存疑的对策

笔者认为,相对于/共同第一作者0,采用/同等贡献0的文字描述可能更为科学和严谨;因此建议,在确实无法区别作者贡献大小时,以类似/2位(或多位)作者对本课题有同等贡献0的方式表述。在此基础上,编辑部可以逐步在投稿指南中补充类似利益冲突和作者贡献的声明,引导作者重视对署名权的处置。根据自身杂志特点,设立自己的作者署名规范。如5自然6杂志虽然没有如5J AMA6那样严格执行I C M J E 的规范,但笔者发现与2000年的比较[6],最新的作者指南只明确指明2位作者同等贡献[3],而非以前的/2个或2个以上0,可能该杂志开始意识到过多的共同第一作者似有滥用署名权之嫌。另有杂志的投稿指南干脆明确表明不设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信作者。至于文首所述/共同通信作者0的说法,笔者了解到尽管国内外少数杂志已有先例,但仍然认为它没有设立的理论依据,似乎不值一驳。对于那些由多单位组成的课题协作组完成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相关杂志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设立自己的署名指南以规范投稿,比如每中心仅列1人为共同第一作者或者同等贡

398

2010-10 22(5)

编辑学报

A CTA ED ITO LOG ICA

科技论文中真菌拉丁学名的正确表述于荣利1)曹晖1)朱丽娜1)王瑞霞1)何晓兰2)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5食用菌学报6编辑部,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06,上海;2)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510070,广州

摘要鉴于科技论文中真菌拉丁学名表述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根据最新5国际植物命名法规6(维也纳法规)要求,介绍真菌拉丁学名的命名规则和书写规范,总结了真菌学名表述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并对真菌学名正确与否的查证方法进行阐述,旨在引起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辑对此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科技论文;真菌;拉丁学名;规范

U sage of fungu s no m enc l ature i n scien tif i c papers M YU R ong l,i C AO H u,i Z HU L ina,WANG R ui x i a,HE X iao lan

Abstrac t M any non-standard forms o f f unga l no m enc lat u re are used i n sc i entifi c papers.In t h is paper,w e ou tli ne the ru les f o r assi gn i ng co rrect f o r m al L ati n nam e to a particu l ar f ungus, su mm ar i ze the comm on errors occurred duri ng t he m i suse of for m a l no m enc lature,and describe t he standard procedures adopted f o r na m e ve rifica ti on.W e intend to m ake the au t hors and editors paying a ttenti on to the proble m and prov i de a re f e rence f o r editors o f sc-i tech journals.

K ey word s sc ientific paper;fungus;f o r m al na m e;spec ifi cati on F i r st-auth or p s address Ed it o rial D epart m ent o f A cta Edu lis Fung,i Institute o f Edi b l e F ung,i ShanghaiA cade m y o fA g ricu lt ura l Sc i ences;N ati onal Eng ineer i ng R esea rch Cente r of Ed i b l e Fung,i 201106,Shangha,i Ch i na

有关真菌的科技论文中,物种拉丁学名使用频率很高,这是由当前学术交流国际化的需求和物种拉丁学名的国际通用性决定的。国内外学者在查阅文献时,往往以拉丁学名作为第一关键词进行检索;然而,部分刊出论文由于漏标或者使用不规范以及错误的拉丁学名,而导致其学术影响力大大降低,甚至引发学术误导。笔者结合5食用菌学报6编辑实践,对真菌物种学名的正确使用和常见错误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科技期刊编辑编修论文中的真菌物种拉丁学名有所帮助。

1真菌拉丁学名构成和书写规范

科技期刊编辑要对拟用稿中真菌学名进行有效甄别和修改,首先要求对真菌物种名称构成和书写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111真菌物种拉丁学名的构成真菌物种命名采用生物学中一贯沿用的林奈(L innaeus)/双名法0,即一个完整物种拉丁学名由属名+种名加词(种加词)+命名人姓氏+命名时间等4部分组成[1]。以茶薪菇为例,其拉丁学名/Agrocybe cylindracea(DC.)M a ire

献者,或者在作者署名结尾处甚至起始处署上协作组的名称;但无论如何,面对一篇存疑的署名/共同第一作者0的投稿,编辑部处理起来应该有合乎逻辑和既定规范的依据,以避免来稿照登。

可能对部分作者来说,共同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似乎是一个自封的/头衔0,为了避免成为滥用这种头衔的认证单位,编辑部最好在查明各位作者的何种贡献并备案后,以同等贡献的方式作客观表述。

以上对共同第一作者和作者贡献的处理方法,目前并无定论,部分杂志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7]。笔者所表达的主题只是顺应主流发展趋势,提出相关概念,以引起编者和读者的关注,最终只是为了规范办刊,即使目前看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但也是对科学真实性和严谨性的维护。

5参考文献

[1]吴祝华,葛华忠,周贤军,等.我国并列第一作者发文情

况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6):491-493[2]N a t ure j ourna l ed it o rials.N ature journals.au t horship policy

[EB/OL].[2010-03-17].h ttp:M www.nature.co m/au-

t hors/editor i a l_policies/authorshi p.h t m l

[3]IC M J E.U nifor m requ ire m ents for manuscri pts sub m itted to bi o-

medica l journals:Ethical considerations i n the conduct and re-

po rti ng of research:A ut hors h i p and contri butorshi p[EB/OL].

[2010-03-17].http:M www.ic 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2111646.html,/ethical_1aut hor.ht m l

[4]Bates T,A n i c'A,M arusicM,et a.l A ut horsh i p cr iter i a and

d i sclosur

e o

f contr i bu ti ons:compar i son o f3genera l med i ca l

jou rnals w it h different au t hor contri buti on for m s[J].J AM A,

2004,292(1):86-88

[5]Co mm ittee on Science,Eng i neering,and Public Po licy.O n

Be i ng a Scientist[M].3ed.W ashi ngton D C:N a tiona lA-

cade m i es P ress,2009

[6]R enn i e D,F l anag in A,Y ank V.T he Contri buti ons o f au-

t hors[J].J AM A,2000,284(1):89-91

[7]T scharn t ke T,H ochbe rg M E,R and T A,et a.l A ut hor se-

quence and credit f o r contr i butions in mu lti autho red publi ca-

ti ons[J].PLoS B iology,2007,5(1):e18

(2009-03-01收稿;2010-03-17修回)

399

谈谈我对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的看法

学术论文的作者署名应该写?比如我有篇论文写好了,原来是先强调一个数值计算界权威的错误,然后引出我的理论和方法。这也是纵横家说君主传下提高身价的套路。导师看了后对我说,你可以吹你的方法多高明,但没必要强调他的错误。帮我改了调子,正面强调我的理论结果和新方法,用例子指出他方法的不足,送那个权威审阅,得到他肯定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跟导师做研究,其实也是个自己观察学习的过程,从中可以体会,研究问题是怎么提出的,结果该怎么表达,基金是怎么运作的,论文是怎么审批的,学者是怎么互动的,这都在你写的论文之外,也是在书本和杂志上看不到的学问传承。 其次,我的研究资助来自导师的基金,基金需要论文交账,我对导师负责,导师对基金负责,就要署名,这个良性循环才能进行下去。我前面有个师兄,拿了钱半年没出活,导师就叫他开路,导师没有义务当保姆,他也是要生存的。美国很多大牌导师实际上是在忙基金,主要工作是看方向,拿基金,管理好研究的团队,活当然要靠下面的人干。能混到这地位,在研究上当然不是无能之辈,他的价值不是自己一个人干,而是让一大帮人有钱拿、有活干。 我的博士后,在医学院物理研究部门做放射治疗算法研究,题目是导师给的,内容是独立完成的,发表论文多是他打头,原因很简单,这是他的领域,没有他提出的应用对象,这算法不过是个数学的技巧,没人会关注,也产生不了价值。我的算法是个改进放疗的新思路,他们以此来申请NIH 新基金,在申请中,他是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只是关键者(key person),这在美国也是常态,不是由他挑头,这基金就不会批下来,大家都没戏。所以不要过于理想化世界,许多的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并不像初看的那样简单。 我在国内读硕第一篇论文发表时,我的师兄问我,我说,是导师叫我单独署名的。他诡异地一笑,「科学上有个定理,叫1/2 大于1,知道吗?」我当时没有深刻体会,多年以后,开了眼界后重看我这篇学报的论文,觉得除了较早把模糊数学用到控制,欺负当时没几个地方有计算机来做仿真计算外,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的导师除了高风亮节外,也许根本觉得不值得提携这个研究结果。 师生关系,论文贡献的是非和怎么署名也许不那么容易搞明白的,但自己怎么做,会对长远的未来更有利,却是不难想明白的,可惜有些人却悲催地钻牛角尖了。 当然有人说这是庸俗地对现实的妥协,我争的是公平正义!其实师生关系也像自主婚姻一样,要结合与要破裂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行动前最好先要冷静想清楚,这双方关系冷暖自知,毕竟除了自己外没人会强迫你的。 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署名应该在哪里?是否还可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说说对论文署名原则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 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 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 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 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 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

参考文献外国作者姓名写法

参考文献外国作者姓名写法 中文期刊一般要求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姓名写为“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用全称,名字用缩写”。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 为例,其中George 是他的名字,Bush 是姓氏,署名时:(1) 大部分外文杂志会在文题署名处将其书写为“George Bush”,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一个是作者的姓(在后,Bush) ,哪一个是作者的名字(在前,George) 。按参考文献书写要求,就应将其写为“Bush G”。(2)也有的外文杂志会在文题署名处将名缩写,列在前,姓全部写出,在后,写为“G. Bush”,这时也较容易分辨。在参考文献中些为“Bush G”即可。(3)还有的外文杂志将姓氏全部写出,在前,名字全部写出或缩写,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写为“Bush,George”或“Bush,G”。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到有个逗号,逗号前面的是作者的姓氏,逗号后面的不论是全拼还是缩写,都是作者的名字,按要求应将逗号前面的(即姓氏)全部写出,逗号后面的(即名字)写为缩写,写为“Bush G”。此外,还有的外国人名字由三部分组成,如“Patrice N. Klein”,或“Hjollund,Niels H”,这些情况下我们都应按照上述原则仔细分辨出作者的姓氏和名字,然后按照参考危险的要求书写,前者应写为“Klein P N”,后者应写为“Hjollund N H”。 在撰写科技论文时,务必仔细对照原参考文献的署名方式检查,一定要正确书写,千万不要将外文作者的名字写颠倒。一来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二来利于读者在阅读您的文章时能顺利地找到原参考文献。 ,

论文中作者署名书写方法

论文中作者署名书写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部法律。但本刊在编辑、校对过程中,经常遇到作者要求更换姓名或调换排序的情况。编辑部认为作者署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1.署名的意义: (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 (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 (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做更改。 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

(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 (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对和修改,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致谢部分。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1位能对该文全面负责的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信作者。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不是同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通信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决定。 本文来源于写邦论文检测系统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2111646.html,/static-20121230-174-1.html

学术论文著作权的作者署名规则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愈演愈烈,包括学术界,学术论文著作权也是很多学术人热切追求的。通讯的发达使得第一发明者和第一发现者的争夺也日益明显。有时候慢一步就将发现权和发明权拱手相让。著作权是任何一个科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的話題,这也是一个常议论到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涉及到单位,研究机构,公司集团,国家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利益。 讲起来,最白热化的争夺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为了解决贡献不相上下的第一作者利益分配,只好有共同第一作者。常见的是两人列为共同第一作者,但也能看见更多的人列为共同第一作者。有时候导师不再需要第一作者利益了,虽然实际贡献应该为第一作者(比如idea,关键实验技术打通和论文撰写均为导师的情况下),也可能谦让至最后一名,仅列为通讯作者。久而久之,通讯作者成为了老板和idea的代名词。 那么工作辛辛苦苦做出来,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公开宣布发明者或者发现者的载体。论文署名本身理论上很简单,就是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才可称为论文作者,并按贡献大小分列成名次;没有实质性贡献的但是有贡献的人列入致谢中。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不是这么简单,这里面有礼仪也有利益。 但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第一通讯作者排列组合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创造性”的分配利益,使得似乎每个人都变得重要起来,但是也变得让人困惑起来。分配的最后结果就是大家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一个。即对愈演愈烈的利益分配论文,大家都不将其作为具体评价时候的评价依据。 当涉及到多单位的时候,除了共同通讯作者外,又有一项争夺变得非常重要,那就是第一单位。原因在于很多高校考核中不是第一单位的不计算,所以会出现赵大良老师所著博文的现象“创新不断的论文署名形式”,即第一作者非第一单位。第X作者反而是第一单位。另外,当有多名通讯作者时候,确实不好判断谁是最重要的通讯作者,一般视为等同贡献。当然如果第一作者的单位有时候有助于判断多名单位的通讯作者谁更是主要通讯作者(如果潜意识里面一定想分高下)。 这使得国内的合作变得越来越困难起来,很多工作需要合作,但是良好的合作者也更加难以寻觅,常常面对的是一定被要求共同第一或者共同通讯,而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贡献并不足以成为该荣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合作,在合作之前就明确论文分配的礼仪。而为了避免自己论文的无法判断贡献的下场,就是慎用利益输送。 不过,我认为在我们高校研究所团队中共同通讯作者的纠结必将长期存在。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必须依附大牛才能生存,大牛也存在将年轻教师作为科研主力(国外导师所聘博士后的替代品)的实际需求,那么必然会长期存在共同通讯作者的现象。然而现实也是残酷的,据我所知一位我们高校老师职称外评的时候就遭遇到无法评价的结论,这给我们敲了警钟。其实国内乱搭车现象越严重,同行就越不重视第二、三作者的贡献,而这就使得本正常的合作也变得无法评价,导致大家愈来愈争抢论文中的利益而丧失了礼仪。 署名的规则,不同领域和国家是有较大的差异。隨着科学技术交流的国际化,科学家也达成了共识。涉及作者的署名权,首先得谈到署名的规则。尽管不同杂志出版了不少的规则,这些规则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缺乏实际的操作模式,很大范围仍属灰色地带,很多情况不能量化,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作者和资深作者的态度。 严格的讲,任何人实际上参与了科研工作,并提供好的科研思路(尽管没有做实验),分析及实验的工具,有数据,图片,数据分析,破译结果并提供结论,都应亨有署名权。但不同实验室有自己的规则,就我知道的和经历的类型简述如下: 1太严格型:我们常看到有些大型实验论文仅有二到三个作者,诚然有个別人能达到这点,我个人认为有很多不可取之处,对于一个好苗头的课题应鼔励更多人加入,从中得到训练及经验,这对于大学学生和资源缺乏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尤其重要。但我也不是那种平均平义者。我认识的有几个实验室,所有实验员都没有署名权,尽管他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他们只在最后的致谢栏处给于感謝。 2太不靠谱型:由于存在灰色地带及很多情形不能量化,不论国内及国外,论文署名存在很多弊端,我想只是轻重不同罢了。有很多情况下署名也突破了道德底线,成了利益转化的工具。这些情况也只有待以时日看否能够得以解除。

正确标注作者署名和单位

正确标注作者署名和单位 一、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及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署名应与本人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尤其注意姓氏中的“傅”与“付”、“戴”与“代”、“兰”与“蓝”等字勿混用。 每份论文的作者不宜超过12人。 应在稿件正文注明作者的详细联系方法(包括具体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建议附手机号以便随时联系)。 通信作者是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同一人时,应在该作者署名后注明“通信作者”并说明其单位及邮政编码, 涉及介绍、应用专家经验的论文,不要将该专家列为作者(可在论文结尾致谢)。 二、致谢 对论文的完成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可在论文结尾处致以感谢。给予致谢必须征得被致谢人的同意。对不当致谢引起的一切不愉快后果,《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不能负责。 三、工作、学习和研究单位名称的标注 作者工作或学习、研究单位不能使用简称,应使用规范的全名(以该单位公章名称为准),以免今后给作者带来不便。 常见错误名称(括号内为正确名称):重庆324医院(解放军第三二四中心医院)、新疆额敏市农九师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医院)、**县一医院(**省**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泸州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天津中医一附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医附一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同一单位有多个名称时,应酌情只选用一个,不能将几个名称并列。错误标准方法:“重庆市中医院暨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只能从中酌情选用一个。

学术论文题名、署名和单位地址格式规范标准

学术论文题名、署名和单位地址格式规范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和编排格式有详细规定。中国期刊用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依次是:题名、作者署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结论(和建议)、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除国家标准外,《CAJ-CD B/T1-199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是现在流行的标准,已为3000余种中国期刊采用。 学术论文题名格式规范标准 1 题名的定义与重要性 科技论文的题名又叫“题目”、“标题”或“文题”。有的题名还包括副标题或引题。一篇论文一般还有若干段落标题,也称层次标题或小标题。题名是一种标记,题名不是句子,它比句子更简洁。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用的缩略词、首词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报告、论文用作国外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不管读者是从检索工具,还是期刊目录等地方接触某篇论文,论文题名都是读者先接触的。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一读,也是从题名开始的。如题名不当,需要的读者不会去阅读它,因而失去应起的作用。此外,索引和文摘都依赖论文题名的正确性,如题名不当,读者可能检索不到它。在INTERNET或其他计算机检索系统中用关键词检索可能会检出大量文献,读者一般通过论文题名浏览来取舍论文。为文章争取读者,为报告争取听众,为科研基金申请得到批准,都必须考虑拟定好的论文题名。可见一篇科技论文的题名是十分重要的。 2 一般写作要求 科技论文题名一般要求以最明晰、最简练而便于检索的词组,能简单明了、恰当、鲜明、准确地概括论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又引人注目。国外通常要求科技论文题名符合四性,即:brevity( 简短性)、clarity(明确性)、indexibility(可检索性)、specificity(特异性)。 在科技论文题名中,最好避免使用缩略语、首词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化学分子式、专利商标名称、行话、罕见的或过时的术语。在撰写题名时,作者应问一问自己:我怎样在索引中寻找这这篇论文,看到这种题名的论文我是否会继续往下看吗? 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中,往往先草拟一个题名,等论文完成后,再拟定题名。拟题过程中,可设想几个题名加以选择,也可查阅有关文献,避免与同类论文的题名相似或雷同。邹承鲁院士指出:如果结论或主要发现能用一句话表明,用它作为论文题名有时可达到醒目、生动的目的。 副标题的形式一般是在主题名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副标题(主题名?副题);引题的一般形式由冒号引出(主题名:引题名) 。在对待副标题和引题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使题名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又使题名尽可能的简明,可采用副题名的方法;另一种

学术论文的署名问题

学术论文题名, 署名和单位地址格式规范标准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和编排格式有详细规定.中国期刊用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依次是:题名, 作者署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结论(和建议) ,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除国家标准外, 《CAJ-CD B/T1-1998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是现在流行的标准,已为3000 余种中国期刊采用. 学术论文题名格式规范标准1 题名的定义与重要性科技论文的题名又叫"题目""标题"或"文题" , .有的题名还包括副标题或引题.一篇论文一般还有若干段落标题,也称层次标题或小标题. 题名是一种标记,题名不是句子,它比句子更简洁.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 规定:"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 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用的缩略词, 首词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 字.报告,论文用作国外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 个实词" . 不管读者是从检索工具,还是期刊目录等地方接触某篇论文,论文题名都是读者先接触的.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一读,也是从题名开始的.如题名不当,需要的读者不会去阅读它,因而失去应起的作用.此外,索引和文摘都依赖论文题名的正确性,如题名不当,读者可能检索不到它.在INTERNET 或其他计算机检索系统中用关键词检索可能会检出大量文献,读者一般通过论文题名浏览来取舍论文.为文章争取读者,为报告争取听众,为科研基金申请得到批准,都必须考虑拟定好的论文题名.可见一篇科技论文的题名是十分重要的. 2 一般写作要求科技论文题名一般要求以最明晰, 最简练而便于检索的词组, 能简单明了, 恰当, 鲜明, 准确地概括论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又引人注目.国外通常要求科技论文题名符合四性, 即:brevity( 简短性),clarity(明确性),indexibility(可检索性),specificity(特异性). 在科技论文题名中,最好避免使用缩略语,首词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化学分子式, 专利商标名称,行话,罕见的或过时的术语.在撰写题名时,作者应问一问自己:我怎样在索引中寻找这这篇论文,看到这种题名的论文我是否会继续往下看吗? 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中, 往往先草拟一个题名, 等论文完成后, 再拟定题名. 拟题过程中, 可设想几个题名加以选择,也可查阅有关文献,避免与同类论文的题名相似或雷同.邹承鲁院士指出:如果结论或主要发现能用一句话表明,用它作为论文题名有时可达到醒目,生动的目的. 副标题的形式一般是在主题名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副标题(主题名副题);引题的一般形式由冒号引出(主题名:引题名) .在对待副标题和引题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使题名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又使题名尽可能的简明,可采用副题名的方法;另一种-1- 观点认为:多数编辑反对用"主题名副题名"这样的题名形式,也反对用引题.因为每一篇发表的论文"应提出独立而完整的研究结果,而不提倡标有篇序的系列文章" .系列文章内容的不独立完整,严重防碍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主题名副题名"的第一部分价值一般不大,可以不用. 当二次情报源编出的关键字索引过长时,常常使人无法理解,因为索引不可能列出"主题名--副题名"这样的双重题名.而引题中必须加标点,会使索引系统混乱不堪.因此, 一般来说它不及直截了当的标记式题名. 当二次情报源编制采用关键词自动方式标引时, 应尽量少用或不采用副标题或引题形式题名(特别是外文稿件). 科技论文中题名及层次标题的书写格式要依指定的标准. 不同的刊物, 场合和对象可能要求不同.国际标准ISO2145-1978 和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科技报告, 论文采用六级层次题名, 1 至4 级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各级间数字右下加圆点.如下所示: 第一级 1 第二级 1.1 第三级 1.1.1 第四级 1.1.1.1 第五级a) 第六级(1) 国内外对题名的层次体现方式还有字体大小,外文字母大小写,罗马字,数字结合等. 3 七类写作错误3.1 采用套话空话采用"… 的研究","… 的分析研究", "… 的探讨"," …调查","… 观察"," … 的机理"" …的规律"等套话空话.采用"…浅

SCI论文写作的署名规则

对于SCI论文的作者署名,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在署名的时候SCI期刊编辑常常会因 为你的中文式署名而出错。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英文SCI作者署名的规则。 一、作者排序和作者单位 1.作者署名表示对SCI论文内容负责,也是对作者著作权的尊重。署名者不可过多,必须是 参加全部或者主要研究的工作者,对本文内容负责并能进行答辩者。作者排序按贡献大小, 不能随意增删或改动。一般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为资深作者(senior author)和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排在最后,而研究的具体承担者为第一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如有多名作者,在每一作者姓名右上角依次标出阿拉伯数字1、2、3,有些杂志要求写英文 字母a,b,c注明。通讯作者,一定要注明通讯地址、电话和e-mail等。 2.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应写全称,并含有邮政编码。一位作者的工作单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因为许多作者身兼不同单位职位或近期改变单位。 二、作者姓名及学位的正确拼写 1.姓名的正确拼写。英文期刊在发表SCI论文时作者的姓名一般用全称,这与参考文献中作 者姓名的写法不同。中英文作者的拼写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文一般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 则是名在前姓在后。 有些英文期刊在发表SCI论文时亦采用缩写,应注意的是姓名是缩写名而不缩写姓,缩写名 的书写形式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并省略所有缩写点。如Neal D.Freedman 缩写为Freedman ND;国外也有复姓,如SoniaAncoli-Israel 缩写为Ancoli-Israel S;姓名中含有前缀De,Des,Du,La,Dal,La,Von,Van,den,der等,将前缀和姓作为一个整体,按字顺排列,词间 空格和大小写字母不影响排列,例如James Lemos 缩写为de Lemos JA。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中国人名字的署名。由于同音或重名太多,中国人的英文杂志投稿时姓 名的拼写容易产生混乱,导致人们通常无法通过检索找到文章的准确读者。中国人名字拼音 的署名以下两种形式都没有错,比如“谢日华”可写成“Rihua Xie”或者“Ri-Hua Xie”。前一种署名形式发表的文章,在检索中题录名字的缩写是Xie R后一种形式在检索中题录名字的缩写 是Xie RH。进行检索时,前者可能会检索出成千上万篇文献,而后者只有几十或者上百篇。因此,后一种形式的署名为以后的检索带来很大的方便。 赛恩斯发现国内作者的署名确实非常不统一,结果造成很大的混乱和不准确。有些甚至产生 不可弥补的后果。举个例子,之前有学者来咨询我们的时候说自己发表文章时由于不懂英文 姓名和拼写规则,以致于很多发表的SCI论文将无法在PubMed上查找。后来,经过我们的 协助,虽然与美国国立卫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商讨后,将大部分发表SCI论文的题录名字纠正。但是,很多早年的文章还是无法纠正。 2.作者学位的正确拼写 有些期刊要求作者署名后给出学位,一般用缩写的形式。常有的学位:PhD(理学/哲学博士)、MD(医学博士)、MSc(科学硕士)、SM(理科硕士)、和MBA(管理学硕士)等。如果一篇SCI论 文作者署名为Kristine Yaffe,MD。Kristine Yaffe是作者姓名,MD表明该作者是医学博士。

关于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的问题

关于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文章一旦投稿,作者人数和署名顺序一般是不能改动的,如果需要修改作者署名,需要说明增减作者和变更作者的原因,并且所有作者均需要签名同意,文章接收以后,一律不得增减作者和变更作者署名顺序。一般要求在已接收的文章中更改作者署名和增减作者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求更改作者顺序,将过去不是第一作者的改成第一作者,将过去排在后面的作者排到前面。有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来信说,将以前排位第二的作者改成第一作者,原因是这位作者需要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才能毕业。 2.要求增加作者,一通讯作者要求在文章中增加一位共同第一作者,因为他的一位学生今年要毕业,还没有发表SCI文章,这篇文章对那位学生至关重要。 3.要求增加作者,让更多的人享受到SCI带来的实惠。一位作者来信要求在已接收的文章中添加两位国外的作者作为共同作者,原因是为了将来好进一步进行合作;一位作者来信要求增加两位作者,说这两位对论文的发表作了较大贡献, 之前在投稿的时候忘了写他们的名字。 4.要求变更通讯作者,顺应学校的规定。一在国内湖北某高校读博的外国作者,在投稿时他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文章接收后要发表的时候,他写信要求将导师换成通讯作者,说学校有规定,导师必须是通讯作者,他才能毕业。 文章一旦投稿,作者人数和署名顺序一般是不能改动的,如果需要修改作者署名,需要说明增减作者和变更作者的原因,并且所有作者均需要签名同意,文章接收以后,一律不得增减作者和变更作者署名顺序。因此在投稿时要认真考虑,哪些对本文的研究和写作有重要贡献,应该列入作者名单中,并且根据贡献的大小排列作者顺序。对本文研究作了贡献但还没有重要到足以列入作者名单中的人员,可以在致谢中表示感谢。

署名格式的规范表达

实用医药杂志2019年6月第36卷第6期Prac J Med &Pharm.Vol 36,2019-06No.06 [4]N üBLING CM ,HEIDEN M ,CHUDY M ,et al.ExPerience of mandatory nucleic acid test (NAT )screening across all blood organizations in Germany :NAT yield versus breakthrough tran- smissions [J ].Transfusion ,2009,49(9):1850-1858. [5]STRAMER SL ,WEND U ,CANDOTTI D ,et al.Nucleic Acid Testing to Detect HBV Infection in Blood Donors [J ].N Engl J Med ,2011,364(3):236-247. [6]TAIRA R ,SATAKE M ,MOMOSE S ,et al.Residual risk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caused blood comP onents derived from donors with occult HBV in- fection in JaP an [J ].Transfusion ,2013,53(7):1393-1404. [7]黄慧,陈秀兰,吴洁,等.皖南地区血液集中化检测应用分析[J ].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3):291-294. [8]吕蓉,盛琪琪,赵阳,等.核酸检测技术在安徽省血液中心筛查 种的应用分析[J ].安徽医学,2014,35(5):572-573. [9]吴洁.皖南地区5家血站集中化血液核酸筛查结果分析[J ].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2):142-145. [10]夏传友,刘志泉,陈永飞,等.佛山市顺德区无偿献血者核酸检 测情况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7,30(8):935-937.[11]赵林,郑克芬,李志涛,等.青岛市中心血站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输血杂志,2014,27(6):660-663.[12]潘凌子,安万新,梁晓华,等.全国357家省、市两级采供血机 构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J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14-16. [13]徐爽,刘青宁,安万新,等.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现状[J ].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3):192-193. [14]葛红卫,黄力勤,王瑞,等.TOPSIS 法评价全国15家血液筛查 实验室资源配置情况[J ].中国输血杂志,2018,31(01):15-18.[15]张春丽,牛梦林,张改英.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与红细胞输 血无效关系探讨[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03):243-245.[16]徐朴,李艳,余华.微柱玻璃珠法和试管法鉴定红细胞同种抗 体的应用评价[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24(6):419-420.[17]许建荣,陈兴智.采供机构血液集中化检测的现状与展望[J ]. 中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2):167-171. [18]王庆敏,冯晨晨,蒋昵真,等.常用抗-HIV 、抗-TPELISA 血液 筛查试剂盒阳性判断值的验证[J ].中国输血杂志,2017,30(8):904-906. [19]孟庆丽,董雯,高勇,等.全国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现 状及趋势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7,30(5):477-480. [2019-02-10收稿,2019-03-08修回] [本文编辑:吴 蓉] 525··

论文署名

参考:学术论文如何署名 署名作者是那些对论文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 一般实验的实施者和执笔者为第一作者。 一般实验的设计者(指导者)等(如导师或科研团队(课题)的领队)可为通讯作者。 到了毕业的季节了,许多研究生在忙于写论文。我想谈点个人对于发表学术论文时的署名问题的看法。 论文的署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署名一则是分享成果的荣誉,二则是一种责任。往往涉及到名利的事情处理不好是很容易产生误会、误解或矛盾的。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署名问题,实际操作起来有些时候也是很难的。 我们知道,当今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时代了,大的科研项目如脑的研究、人类基因组学、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等,需要科学家之间、学术团体之间、国内外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署名人数也越来越多,一些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论文的署名人数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那么署名如何排序呢? 署名原则:以实验生物学为例。作为论文署名的人员应该是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全过程中做出了实质性(或主要)贡献的人。按照惯例,一般作为实验的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自然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如研究生、博士后、一些年轻学者等。导师或者项目(课题、实验)的设计者,对论文的主体主要负责的人一般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联系出国做博士后人都知道往往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论文的作者应该做到能够对论文的细节和主要结论熟悉并同意发表,并能够回答读者等对论文的相关问题和质疑。由于有些时候,对一篇论文的贡献大小是很难定量化的,所以最好是在实验开始前,就讨论好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如果能早些讲清楚署名的原则和相关安排,以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对于一些重要的论文,有多个作者做出的贡献是等价的,可以作为联合第一作者处理,但是作为联合通讯作者的比较少见。那些对实验过程做出了贡献(如实验员、动物饲养员等)但没有达到作为作者的程度、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供一般性帮助(如协助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时,在论文中必须进行致谢。 有些特殊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有些提供了某项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和设计思路的;有些提供了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有些提供了研究中必须的重要实验设备;等等类似情况,如果当事者(方)提出要作为论文作者署名,是可以考虑的。当然有些是在实验开始前就已经讨论决定了的,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作者的责任:必须强调的是在论文上署名的作者除了分享成果的荣誉外,重要的是要对论文成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负有责任。如果在论文中没有特别的分工说

关于确定文章署名的要求及发表前的审查规定

关于确定文章署名的要求及发表前的审查规定为了进一步端正学风,鼓励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积极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创新,我组对发表文章的署名做进一步的改进。 文章署名的原则是,对研究工作有较大贡献的参与者应被列为文章的作者;而对文章没有贡献的人员,不能因为非学术的原因把其列为文章的作者。这不仅体现良好的学风,也要求各位作者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我所规定: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论文的主要责任人,对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论文其他作者对自身参加论文工作的真实性负责;论文作者所在的研究组组长对论文中所涉及数据的可追溯性负责。 论文发表前需对以下内容审查,符合《大连化物所科技论文发表前审查规定》要求:所有论文作者知情; 所有论文作者对论文有实质性贡献; 没有忽略有关工作贡献者的著作权; 通讯作者恰当,并能对研究内容知识产权负责; 论文中所有数据真实可靠,并且经过重复实验验证; 论文中所有数据经过核查,并保有完整原始实验记录; 没有将研究工作拆分投稿,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现象; 没有一稿多投; 论文中所有数据、图表没有涉及版权问题; 没有刻意漏引关键文献; 论文内容没有违反相关法律,不涉及有关伦理问题。 为了规范文章的署名,建议在发表文章时进行以下程序,以确认文章署名的作者对研究工作所做的实际贡献,并以此作为确定各位作者在文中是否署名和排序的参考。另外,也要求每位作者对文章内容做了解和核实。具体程序是:1、第一作者和文章负责人初步拟定一个作者名单;2、各初步拟定的作者确认文章的内容,然后填写表格确定自己所做的实质贡献;3、最后由文章负责人根据上述内容确定作者署名及排序;4、此表经组长确认签字后再投稿(附表1) 论文成稿后应由第一作者负责将论文中所涉及到的数据的原始出处以列表形式列出(附表2),并附在论文后备查;表1与表2由我组牛培琳、李丹代组长管理保存,论文发表后随抽印本一并归档;按照上述事项和要求审查通过的论文方可投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