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

刘胜湘

2012-11-21 15:32:32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02期

一、均势安全论

现实主义的均势安全思想基于对人性的分析。其逻辑是,人具有权欲本性,国家像人一样也具有权欲。由于国际社会国家权欲困境普遍性存在,其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权力均势维护国际安全。

在国际政治的权力争夺中,如何摆脱国家争夺权力的困境维持国际社会的安全?现实主义提出的设想之一是权力均势。权力均势是传统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自助机制,是各国自发作用的结果。均势是各方利益暂时妥协的产物,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均势状态就会被打破,各主要力量之间会重新组合,达到新的均势。在一个仍以主权国家对权力的追求作为动力的世界中,和平只能通过两种方法来维持,其中之一是社会力量自我约束机制,它在国际舞台上表现为各个国家的权力斗争,即权力均衡。一些国家无论试图维持现状还是推翻现状,都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另一些人却认为,国家进行过的大多数战争,都是均势引起的。现实主义则相信前者。均势理论认为,不管是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有意识在寻求建立和维持平衡状态,或者,不管是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有意识想要征服世界,均势形成的趋势还是会出现。均势理论把国际政治描述成一个竞争性的领域。均势一旦受到破坏,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重建起来。建立均势截断了进攻的后路。

现实主义认为两极均势是多极均势的一种特殊形式,认为两极均势同样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甚至比多极更安全。因为两个领导者的体系比有多个领导者的体系更加易于管理,两极中谁都没有足够的武力颠覆均势,如果产生冲突将比较容易控制,在两极间比在多极间达成和执行协议更容易。在新现实主义者看来,两极体制比较稳定和安全,

二、霸权安全论

霸权安全论亦称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这个词最早是由基欧汉创造的。“霸权稳定论”的思想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后于 80年代初被罗伯特?吉尔平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的。霸权周期论说明,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吉尔平认为,政治环境是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存在的条件,并指出霸主的兴衰是结构变革的重要决定因素。

传统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也认为,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整个国际社会是松散的,不稳定的,国家安全处于自助状态,国家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安全。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世界安全就是拥有一个强大霸权统治下的国际社会,只有建立霸权体系世界才是稳定和安全的。国际关系领域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的欲望是普遍存在的,追求权力的国家外表是追求均势,实际上是追求权力的优势 (superiority of power),只有这样它们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安全系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倾向于霸权安全。他认为,大国行为有三种模式:畏惧(fear)、自助(self-help)和权力最大化(power maximization)。大国总在寻找机会攫取超出其对手的权力,直至获取霸权。国家极其关注权力如

何在它们中得以分配,并尽力使自己占有世界权力最大化。因此,国家追求的是相对权力而不是绝对权力。最大量地占有相对权力的国家主要关心物质能力的分配。他们伺机牺牲潜在对手的利益为自己添加额外的权力。以此改变均势。

三、地缘安全论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一词源自希腊语,Ge或Gaia原意是地球之神,polis指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意指地球和国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源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发端于美国和法国,尤其与亨利?基辛格密不可分。他将地缘政治学引进有关外交政策的论述中。他认为,地理因素依然是影响国际安全的一个方面,尽管地理因素的限制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在现实主义看来,控制关键的地缘战略位置是国家在国际政治中获取权力大小的一种手段。地缘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很大,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内陆国家和沿海国家就有不同的安全观。地缘因素是制订对外战略的出发点和影响国家安全的基本因素。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提出过“谁能控制海洋(地中海),谁就能控制世界”的思想。当时,一些国家为了争夺陆地在地中海地区进行过多次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现代地缘政治理论,其中以马汉为代表的“海权论”、以麦金德为代表的“陆权论”、以斯皮克曼为代表的“边缘地带论”、以科恩为代表的“地缘区域论”和以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棋盘论”最为典型。

当今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提出了“棋盘论”。他认为,政治地理仍是影响国际事务的关键因素。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已成为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凭借其决定性力量可建立起由美国设计的全球体系,而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是全球意义的地缘战略区域。布热津斯基在《大

棋盘》一书中,把主要国家分为“地缘战略棋手”和“支轴国家”两类。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是个棋盘。棋盘的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有数个实力不等的重要棋手。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是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英国、日本和印尼不具备棋手的资格,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地缘政治支轴国。今天,地缘政治问题已不再是欧亚哪个地理部分是控制整个大陆的出发点,或陆地力量是否比海洋力量更重要。随着控制整个欧亚大陆成为取得全球性主导地位的主要基础,地缘政治已从地区问题扩大到全球范围。根据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思想,我们不难理解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着眼点,一是争夺和控制欧亚边缘地带,二是“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

四、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的批判

现实主义在西方国际安全研究中一直占据主导性地位,这一状况至今仍无法改变。虽然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现实主义安全理论进行了批判,但在西方国际安全研究中,现实主义的地位仍无法撼动。现实主义对国际安全研究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对安全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权力与安全的关系。现实主义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该理论把安全同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将安全概念局限于军事层面,使其难以解释因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出现的国际相互依存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安全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也制约着国家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矛盾和分歧。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数字化时代,国际贸易和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国际分工,也带动了资本、人才和资源的跨国流动,世界一体化趋势加强,国际安全因素也出现了由纯军事领域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等综合领域扩散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安全已表现出一种综合性的相互安全,即个人、群体(包括国家)、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安全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等领域的相互安全。国际安全开始出现两大变化,即安全内涵从军事安全转向包括军事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安全研究主体从国家单一主体转向包括国家在内的多元主体。现实主义安全论由于将安全限制在军事层面和国家层面,其结论必然是国际冲突直至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表明,战争的代价和破坏性空前巨大。如果冷战结束以后的今天再通过体系战争的形式实现国际权力转移,说明世界大国丝毫没有从两次大战中汲取经验教训,况且核时代的核战争将以参与战争的国家同归于尽告终,这使得国家将成为非理性国家。这种非理性结果显然是不符合现实主义关于国家是理性的假设也不符合理性国家的初始动机。

面对新型的大国关系结构和国际安全形势,现实主义的安全理论出现了贫困。冷战后大国合作势头有所加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大国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技术扩散等国际安全问题上的合作趋势将不断加强。同时,国家安全之间的联动性和相互信赖性也使一些非军事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大国需要合作来解决。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大国不以战争形式而以和平过渡形式实现新旧国际权力结构的转换是完全可能的。从冷战结束至今国际政治的实践来看,由美苏两极争霸到美国单极独霸并非由霸权战争完成,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转变不是以战争更替形式实现的。这预示着国际权力转移并不必然通过体系战争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大国之间并不必然爆发体系战争。现实主义安全研究由于过于注重国家间安全政治而忽视了国内政治与国际安全的关系,因此,现实主义安全研究也无法解释冷战的结束以及冷战后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国际安全事件,如“9?11事件”。由于现实主义安全理论主要研究军事安全和国家安全,而忽视了其他安全现象,从而暴露了其理论的短视。在非国家安全和非军事安全等问题上,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似乎更具有生命力。因此,只

有从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角度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并分析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doc

外国文学史(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福楼拜取材于中世纪宗教传说的作品是( )。(分数:2.00) A.《包法利夫人》 B.《萨朗波》 C.《情感教育》 D.《圣安东的诱惑》 3.《父与子》中塑造的新人形象是( )。(分数:2.00) A.格利沙 B.罗普霍夫 C.吉尔沙诺夫 D.巴扎洛夫 4.杜勃罗留波夫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的著名文章( )。(分数:2.00) A.《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B.《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 C.《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D.《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5.称赞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心灵辩证法”的评论家是( )。(分数:2.00) A.别林斯基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皮沙烈夫 D.杜勃罗留波夫 6.裴多菲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 )。(分数:2.00) A.《贵族》 B.《大海沸腾了》 C.《自由与爱情》 D.《使徒》 7.与易卜生齐名的挪威剧作家是( )。(分数:2.00) A.斯特林堡 B.比昂松 C.卡尔曼 D.伊拉塞克 二、填空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8.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857年法国小说家_______出版了论文集《现实主义》,才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以正名。(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理论的作家是_______。(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福楼拜塑造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的庸人形象是_______。(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被伍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的作家是_______。(分数:2.00)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悲剧(P34)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杜勃罗留波夫)人民性(P255) 杜勃罗留波夫在《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一文中,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他看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固然也体现为艺术家运用人民便于接受的形式、描写人民的风俗习惯、使用人民的语汇,但主要的却不在于形式、题材、语言,而在于它的内容所渗透的人民的精神,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学家怎样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人民的精神呢?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一致。此外,杜勃罗留波夫还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作品的人民性的渗透程度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水平。当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所谓人民性,也主要是要表现农民的思想观点和利益。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P322) 克罗齐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另一种是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艺术活动,就是直觉活动,艺

术是直觉的产物。直觉的最大特性是意象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4.(庞德)意象(P348) “意象”是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庞德看来,诗中的意象最终将诗人、读者和诗的创造对象三者引入了诗化的境界。因此,他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做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5.陌生化(P391)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感知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文学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为了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大感受的难度;增大感受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就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6.含混(P430) “含混”,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提出,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准确确定本义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_以斯密悖论为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4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42011 尽管库恩认为范式不适用于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不能算是科学,它缺少常规科学所要求的公理化形式或范式[1]161,但是,经济学先后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剑桥学派边际革命、现代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经济学等纷繁复杂的演变,经济学已经有了被研究者广泛接受的经济信念、价值判断标准、经济学研究方法。据此,我们可将经济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学)两大范式。 一、概念界定 (一)范式概念的界定 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有“共同显示”之意,据此引伸出模式、模型、范例、规范等意思。库恩对范式做过各种不同的表述。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概念作了系统的考察,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比如“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整理现象的方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比如“共同体共同使用的成功事例”、“共同体内部的一致意见”、“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使用的成规”;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比如“科学研究不可缺的事例”;“一种科学成就,它为共同体规定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和采用什么方法”、“它是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展开活动的基础”[2]171-174。库恩曾说:“不幸我走的太远了,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得太广了,竟包括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了。”[3]313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库恩在《再论范式》中写道:“不管范式一词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有多少用法,但还是可以把它们分成两个集合,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它包括了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另一种意义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成规抽取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4]在这里,库恩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范式这一概念作了澄清。所以笔者认为,范式就是专业共同体或者由一定共同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整套信念、价值技术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界定 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其主要观点有:张青松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就应该是对商品经济现象的最高概括”[5]。林岗、张宇从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入手,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特征并分析了其“产权范式”[6]。孟捷从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入手,提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方式范式”[7],这里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的是“资源配置方式”。肖殿荒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用以揭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和从属关系,因此可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 —— —以斯密悖论为例 黄寅跃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不同的概念与理论范畴以及相关的准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从建国以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开始全面影响中国,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具有其科学的意义,但问题也十分突出。客观分析比较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范式,借鉴吸收各自的科学成分,对于构建科学的经济学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斯密悖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1)24-0001-03 作者简介:黄寅跃(1986-),男,广东南海人,东华大学(上海201620)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法制。 收稿日期:2011-10-08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7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7.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征 1.历史背景 (1)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随后,它迅速发展成为全欧洲性的“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潮流。 (2)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激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 (3)批判现实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主要特征 (1)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它基本上采取唯物主义态度,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2)较之过去的文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3)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时,着力于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4)批判现实主义在继承以往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他们使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从而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样式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欧洲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全欧而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以1848年为界,可以大体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30年代始,其发源地为法、英等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东欧、俄罗斯等国扩展。 1.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却并非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和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出版,同是发生在1830年。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开始就显示出锋利的批判威力,特别是以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浪漫主义作品相形见绌。 (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是在复辟王朝时期酝酿,在七月王朝时期产生的。因此,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等,几乎都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广阔的社会画面,丰满的艺术典型,深刻的批判力量,构成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色。 (3)普罗斯培尔·梅里美以中世纪为题材的历史剧《雅克团》和长篇历史小说《查理九世时代轶事》,表现了他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但真正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早期的如《马蒂奥·法尔戈纳》、《塔曼果》,后期的如《高龙巴》、《嘉尔曼》等,都以其强烈的叛逆精神,浓郁的异国情调,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新颖的艺术构思著称于文坛。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主流,无论是哪一种流派兴盛,都抹杀不了另一种流派的存在。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性。在没有学习这两种文学之前,也许只会简单认为这两种流派的区别只在其写作手法上,即现实主义比较客观简洁地描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浪漫主义则是运用一些夸张、虚幻的手法,但是认真学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想是肤浅的。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因此有很多作品歌颂自由平等,思想积极热烈。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因此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还是荷马史诗和神话,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很重视挖掘历史题材,尤其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现实打破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和夸张不同,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以现实性比较强的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繁荣昌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一、题材主题上 浪漫主义着力于表现理想化中自由平等的“未来型”社会,现实中不存在而在他们心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如实客观的描绘,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其真实客观地描写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贵族衰落史以及因之而出现的金钱统治一切所带来的悲剧。是对现实生活强烈的表现和批判。相比之下,《巴黎圣母院》着重于表现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美与丑对比十分强烈的人的心灵美,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故事,并不是很重视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绘。 第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浪漫主义文学将感情的表现体现在非自然的人或者事物身上,也就是传说中的神灵、伟人或者是英雄身上,赋予这些人物伟大崇高的品格和人道主义光辉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显得有些与生活脱节。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以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全篇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则不同,比如其中的列文,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

西方经济学第7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七章 1.试比较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又被称作“孤立市场”的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现象非常复杂,影响市场运作的因素很多,为使分析简化,应该采取“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孤立分析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待到所有的商品价格和供求问题分析完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便能够得出关于市场均衡的正确结论。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某一市场上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做是它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不变,这些不变的价格仅仅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其结论是,该市场的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但是,局部均衡分析虽然可以揭示商品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一般关系,却也显得过于简单化,它不能说明市场经济体系中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较为复杂的情形。在市场体系中,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且也要受到其他与之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供求状况及价格的影响。所以,根据局部均衡分析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问题。于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又出现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应用埃奇沃斯盒式图解释某一点如何表示两个消费者购买的市场产品组合。 在埃奇沃斯盒式图中,每一点都代表两个消费者的市场产品的组合。从原点O1沿底部横轴向右和沿左面纵轴向上(如箭头所示)为甲所持有的产品;从原点O2沿上面横轴向左和沿右面纵轴向下(如箭头所示)为乙所持有的产品。例如,A点表示食品和布的初始分配。沿底部横轴从左向右,可以看到甲有7单位食品,沿左面纵轴向上看,又看到他有1单位布。这样,对于甲来说,A点代表他持有的7单位食品(7F)和1单位布(1C),其余的3单位食品(3F)和5单位布(5C)则为乙所持有。从图上查看乙持有产品的情况,则是沿上面的横轴向左看和沿右面的纵轴向下看,同样可以发现在A点乙持有3单位食品和5单位布。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 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 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针对浪漫主义宣扬感情和个人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体的表现,而是个体的脱离。*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评价。*文学家应该消灭个性。*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8】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对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环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必须从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开始。现实主义是艺术领域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图景的一种方法。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忠实于现实,毫不粉饰和回避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历史上一切真实地记录、表现了生活的典型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 狄更斯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揭露剥削阶级的暴行,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他指责革命者的暴力行动,宣扬阶级调和,也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这正是狄更斯思想的两重性有人指出,狄更斯看到了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且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作家学习。“在这个写作的圈子里,投机取巧的写作比比皆是,有太多撒谎的作家和拍马屁的作家,许多作家并没有起到其作为社会良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经济繁荣之下却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作家在经历这种社会变迁时,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将之记录下来,但当代作家做的远远不够。狄更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不回避,敢于如实表达,这恰恰是很多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同样的现如今的文坛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速生速朽。有的作家一年出六七部长篇,却难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换得一些金钱和一时的名气。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 也许当代的中国文学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少,但能够高于现实,而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少。在当代中国,虽然有很多作品是批判过去的,但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批判过去社会现状的,所以批判与不批判似乎意义不是很大。 无论古今中外,作为高尚的,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而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同时文学又作为人类最智慧的老人和清醒的哲学家,时刻叩问着现实和人生,而毫不留情地鞭策和挞伐着社会的丑陋、肮脏、污秽和难看的东西等等。然而,现在的中国还依然有这样的文学吗? 也许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可能愚拙浅见,然而,那些历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巨匠和泰斗们,他们又哪一位的作品不是出自于这样的正义豪情和博爱的良知才成功登上世界级文学的宝座上的呢?当然,中国曾经有一个文学巨匠是这样的,那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骨头“是最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斗士鲁迅先生了。也许自他以后,从此在中国大地,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或把第二人也全部扼杀了。 文学的根本就是正义和良知,别人不清楚的,别人旁观的,别人正在犹豫或者优柔寡断的,等等,文学便象一把正义的钢刀,它会及时地,敏锐的,且极其准确而又毫不留情地刺向任何不正义之处。或者刺向任何存在缺陷、漏洞和问题的方面。严格来说,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效敬终身的。可是,我国的文学究竟怎么样了?又究竟都为了什么?又为谁而服务着?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如果文学脱离了豪迈的正义情怀和呐喊的先锋作用,文学就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或故意装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味,于是文学便走向了末路和毁灭的边缘。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 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 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 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作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1、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二是作为 永恒之在的“超现实的真实”。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