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化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现代化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现代化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现代化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现代化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从国家层面讲,通过义务教育来提高公民的素质对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提高民族素质,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才有国际竞争力。从目前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看,推进素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重智育忽视德育、重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等不良倾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

下面是我的几点经验总结和体会。

一、独立思考是学生的思维品质之一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能够安静的独立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才会聚个人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反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就会感到浮躁,无所事事,以致无所收获。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培养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创设独立思考的氛围;让所有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的意义,愿意独立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给足思考的空间,使思考落到实处;最后,要让学生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价值,感受收获后的喜悦。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我给予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同时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发现学生学的非常认真。

心得体会 创新教育心得体会

创新教育心得体会 学忠县精神 议创新教育 要当一名好教师却是不易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同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 创新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把课堂氛围的死气沉沉,营造生动活泼的;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就要老师解放思想。 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 (2)有较高的治理艺术.治理包括两方面:班级的治理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往”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 以上三点体会是我在学习《创新与创新教育》这本书时得来的。我天天都在想,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创新中得以发展的,我身为一名老师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往创新,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进步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要创新,生活要更新,我要加倍地往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来,让自己的学习风气、敬业精神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xx年,给力之年,必须给力!必须创新!【篇二】创新教育心得体会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教师对教学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产生疑惑;人的智力因素 与非智力因素是否能有机结合是难点,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抑制另一方的健康发展;而 非智力因素应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课外活动 如何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何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等,对于以上问题我谈谈 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理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公民。然而,没 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近年来,随着考试内容及考 试方式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还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方面。如 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 操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学校及教师不要以为抓住了考试就抓住了一切。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自然会上去的。 二、抓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在人的行为或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是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 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意志等,它就是非智力因素。而中 学时代,正是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人们 对待两者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则任其自然发展,认为后者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应得到同步发展。 例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 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 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不稳定 的认识倾向,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手段和 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是关键 1. 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 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 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 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科素养。 2. 重视课外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他的解释是“人们利用多种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一个报告中认为,信息素质能够使人们知道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何种信息并能够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我个人对信息素质的理解是:一个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判断以及信息的评价和利用能力,它标志着信息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其中,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要求人们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信息能力教育由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组成。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生存、学习、发展的重要能力与基本素质。 那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首先,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的基础。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H是在大学阶段获取得的,而87.5H则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要求他们具有掌握信息获取的能力,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创新型人才要想在信息时代生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选择与吸收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很多高校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如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可是在部分高校这门课程只是公共选修课,有些院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具备起码的信息素质,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上的缺憾。其实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感受到了教育的时滞性与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书本知识的陈旧性与生活的现实性所带来的压力,怎样把无穷的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融会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创造出新知识,在这当中信息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必须改革相应的课程设置,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教育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简述素质教育得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就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得,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与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得得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得教育,就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得教育,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得教育。 素质教育得特点就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得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得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得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得思想素质;②复合得专业知识与智慧;③参与发展与研究得意识能力;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得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得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得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就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得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得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得社会角色与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得权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与张扬个性得同时,实现其社会化与个性化得统一,促进人得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得轨道。 教育自身也就是具有生长性得,也需要改革与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得生命力与活力,保持发展与前进得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得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得与谐发展。 5、现阶段党与国家得教育方针就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得基本涵义就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就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就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与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就是了解与学习世界各国得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经验;二就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得素质;三就是使我国得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就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得未来趋势相适应;二就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得人才;三就是探讨教育本身得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得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得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得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得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得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得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得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得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与奉献意识.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谈创新性教育 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主题就是:"有利于发展的知识"。(Knowlege forDevelopment)这份报告呼吁各国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来实现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并充分肯定了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战略。该报告着重强调,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知识更快地生产、传播与使用,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跻身全球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履行其特殊的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方面,在国家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在21世纪更有力地脐身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作出贡献。--以上是我们对创新教育必要性的一点认识。 二、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认识框架与研究方案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湖南省创造学会创新教育研究所朱昌球 湖南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阶段。如果从1985年算起,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从事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人们,大多比较侧重于创造教育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方法体系的构建上,而对其概念的内涵、命题的真伪、逻辑的关联等知识系统和教育的定位、办学的宗旨、文化的功能等观念系统的构建,则显得比较游离、零散和粗浅。自2000年起,我们对创造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发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脱胎于创造教育,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是在继承创造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创造教育在教育文化层面上有所发展和深入,那就是一直在试图构建创新教育特有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文化体系等三个基本体系。 一、创新教育的知识体系 1、什么是创新? 简言之,“创新”就是“创造与革新”或“发明与革新”。它可以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两大部分,而“创新精神”是重头戏,具体可包括:创造与革新的兴趣、创造与革新的意识、创造与革新的觉悟、创造与革新的意志、创造与革新的思维、创造与革新的思想等六大项。其中,兴趣、意志、觉悟是动力系统,意识、思维、思想是传导系统。 创造的兴趣是人人生而有之的,而革新的兴趣是后天生活实践和生存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创造意识是兴趣得到成功或受到鼓励而形成的,而革新意识往往是兴趣受到打击和挫折而异化出来的;创造觉悟是意识得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树立起来的,而革新觉悟往往是生存受到挑战或威胁的激发下生发出来的;创造意志是觉悟得到坚持和积累并沉淀后形成的,而革新意志往往是觉悟受到锤炼、修正、补充并坚定后形成的;创造思维是意志完成过程中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的智慧结晶,而革新思维是意志衰败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和勇于改正的教训总结;创造思想是正面经验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而革新思想是反面教训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 归纳一句话,创造与生活实践的胜利成功圆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是肯定自我;而革新与生存竞争的过错落后甚至失败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更多的是否

浅谈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浅谈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8级王莹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能力,使学生跳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将其培养成适应当前 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当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 重点。 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 的,首先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即以创新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 问题为中介;以开放为特征。 (一)创新型课堂以创新为目的; 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对教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通过重新定位,确立创 新的价值观和功能观,并形成以最大限度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最为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成效的评价标准。关键要对创新素质 要有全面的理解,创新素质是由独立、超越、发现、重组、应用等素 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不要继承,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主的 课堂教学观念和模式,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核 心位置,而将继承人类已有的人之成果置于为前者服务的辅导位置, 创新离不开继承,当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即创新以继承为基础,

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摆正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就摆正接受性教学接受型教学与创新型教学、维持性学习与创新型教学、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不要知识,而是改变传统的静态的知识观,确立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是把知识看成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动态的知识观则把知识看成认知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动态知识观看来,知识本质上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和拓展的过程,所以,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 是为了突破规则,这样也就把知识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新能力的翅膀而不是羁绊。 (二)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学生学习额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彻底被压抑了。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教学过程就是教不断向学转化的过程,学不断摆脱对教的依赖,不断走向自主,走向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要淡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主力军。高中教育更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之一,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推卸和刻不容缓的。 一、创新教育对青年教师的挑战 高中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思维观而言,传统教育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而创新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讲解,能够激励他们积极、主动的自学,以期获得新的、独到的见解。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应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知识丰富且有一定的系统性,观察力强,思维灵活,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多方努力解决。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自觉性的增强,在观察力方面能够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并持久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能够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进行辨别。在思维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的求异思维突出,不满足于课本中的内容,不轻信书本上的结论,更渴求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喜欢质疑并为之争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同时,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明显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也在逻辑思维的促进下迅速增强,能够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生虽然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自己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 二、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应对 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认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鱼”,重要的是还要授于他们“渔”。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引导他们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将有助于更好的在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的因素。 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创新的反面是因循守旧,是一种习惯势力和习惯思维,特点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高中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决定了这一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将会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并敢于向传统挑战,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思想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人类历史之所以发展进步,就是因为人类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高中时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会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改革开放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在经过单位对创新教育的解读报告会后,我谈谈感触相对深的两点,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重点我认为放在“育”上更为契合,先有教而后育,教并不是死板教条,人类发展至今,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创造文明,文明的延续依靠语言,我们传播的唯一性是诉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因为我们的延续,后代得以依托语言创造出许多没有的东西,这是除智人外的生物做不到的,这无疑揭橥了“育”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创造更新,而且是反复更新交叠,螺旋式上升,在这个庞大的发展规律中存在着千千万万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创新工兵,眼下这个三年行动就是其中一份子。 基本原则是任何事物的法则,创新教育也一定有,抛开一尘不变的内容,我格外的注意到了第四点,即“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链接,让创新教育时时处处泛在、学习时空重构”。现在我们讲大数据时代,作为培养这个时代的工程师的学校,我们必然是要和时代环境密切联系,旧时讲生活本身是本书,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校里校外都是学习的场所,可能现在多了沉浸式体验,我们得走出去。毕竟灵感不只是在学校里。 第二个是重点任务里第二条第五点,即“职业教育:显一技之能、重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我们的教育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投入社会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只不过大家的形式不同,有些人作为员工,有些作为老板,有些二合一身份,自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大家就没有停下来“叮叮叮”的脚步,我们可以和熟人或者陌生人一起通过某种契约同为了人类的延续建设着,我们从小在学校学习了知识,修炼了技能,最后在社会大舞台彰显自己的风采,人类文明光靠延续是不能走出今天这样的灿烂多彩,几个大的时代革命无一不是重要的转折点,而转折的动力正来自创造,所以说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将来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不存在的,既然立足你就要拿出立足的本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投身于应用当中,说到这还不是特别重要。现在讲究高效率,我认为效率从根本上讲就是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学生的天赋,一旦一个人的潜能被挖掘见天日,之后便会开始高效运行他的一生。 虽然是三年行动计划,但是绝不单单是停留在数字上,我其实非常高兴看到并且参与到我们黄浦区教育局的这个计划当中,比起拟定,我更喜欢富有挑战的行动。

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_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

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 1、由“钱学森之问”引出,提出对当前传统的科技教育培养方式的看法。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3月29日,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重点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现在,回答“钱问”的切入点,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钱学森在讲话中曾经说,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现代并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当前形势下我们希望突破传统,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指出:“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科技先行,要求涌现出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因此,进行初中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探究,在当前形势下有其必要性。 2、当前初中科技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在于没有做好科技创新教育与学习素养两者结合的现实瓶颈。 市科协副主席肖岸云表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我市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逐年上新台阶,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得到全面的激发,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汤学忠在“2008年增城市‘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竞赛”中提到,我市每年都有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是要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在青少年学生中宣传“科学发展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 现阶段的青少年创新科技教育只能以活动带动,以点带面,没有以科技创新教育拓展、迁移到学业上去。 由于教育现状存在着许多制约学生创新发展的因素,尤其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当前学科,反思传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各门课程都是以其相关领域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关系构建的学科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学习时空,阻碍了学生与广泛信息源的接触,使学生不能得到更多的促进全脑开发的信息进入大脑。然而,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技教育,在振兴民族的进程中,每个教育者都肩负着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好着力点。《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和挑战应运而生的。 3、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在科技教育上的设施已拥有生态走廊、车模列室、车模工作室,车模室、外竞技场等科技教育场所。我校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科技教育示单位和市车辆模型特色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拥有国一流设备和车模竞技场馆的学校,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在高境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区少科站的指导下,为本区、全市广大青少年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竞技搭建了平台,多次承办大型市级冠名杯科普教育竞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为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开辟了素质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创新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当中使用最广泛的词汇之一。 第一节: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两个出现频率很高、联系比较密切、正在现代教育话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概念。科学地界定两者的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 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

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1-06-16T16:13:13.8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8期下供稿作者:田春林[导读]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春林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中学056000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上,化学教育肩负着很重要的任务。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轨,就要求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集化学元素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于一身,他既应该具有化学工作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以及教育界三面向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1、热爱化学教育事业,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广博的相关学术知识,知识结构完整、合理;3、熟悉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并能用以指导化学教学工作。 二、制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喜欢化学、学习化学,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化学教育目标。化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1、懂得化学的价值;2、学会化学交流的语言;3、能安全使用化学药品;4、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体系和知识框架;5、了解基本的化学思想和方法;6、初步形成与化学学习相关的能力。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的起点,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是教学过程的终点。 三、改革化学教学方法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作为化学教师不单是教化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化学。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1、积极使用“自学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并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式,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求真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 2、“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克罗韦尔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精选少量且形成层次结构的习题,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走出题海,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等等。 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它包括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教学时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随意拓宽,应以化学实验为中心,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摸型等直观教具以及投影仪、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4、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教学信息密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5、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功能。实施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通过化学哲学本身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利用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关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意识。 四、加强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在化学中进行STS教育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实现: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习化学知识,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教学内容(知识、概念、原理等)的抽象性、形式性赋予现实性,与沸腾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善于联系和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化学对现代文明发展的贡献;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指出化学元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带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考察,了解化学应用和化学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五、加强实验教学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要在教师指导下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做化学元素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准备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这些都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包括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发现规律,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放实验室。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最新范文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 摘要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在分析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培养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就是指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素质是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1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 1.1观念创新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1.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1.1.2创新教育观念 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小学的重要性(完整版)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小学的重要性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黄金发展阶段,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从小能让孩子建立良好学习氛围,学习习惯,要胜过各种高昂的补课班。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要从小树人。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走回课堂,参与课堂。在参与的基础上,才能总结,创新。 素质教育创新 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教育,具有引导的作用,是儿童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的重中之重。参加小学教育,已有16个年头,一直在班主任的岗位上,接触到的都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孩子们个个天生好奇心强,实际操作的欲望强烈,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必须首先从儿童的认知特点抓起。小学阶段可以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有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才会让小学的教育厚积薄发。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只有把学问做真,教学做实,不要跟风,流于形式,才能把教育的整体素质提高,只有儿童的素质整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结合孩子年龄、生理特点,进行创新。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从教育的本质、功能、机制去认真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素质教育与创新,息息相关。如果全民的素质不能全面提升,那么所谓创新只能是空谈。创新在小学教学中,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毕竟知识的吸取方式较单一。对知识的整合、归类,还是有一定困难,因此,不要把创新流于形式,要落于实处,扎实到教育中去。跟风似的创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