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隶韵》所收录之碑刻「隶古定」文字析论

《隶韵》所收录之碑刻「隶古定」文字析论

《隶韵》所收录之碑刻「隶古定」文字析论
《隶韵》所收录之碑刻「隶古定」文字析论

://

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12249503.html, 《 》 「 」

: 103 5 31 ( )

K207

: 、 、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

李綉玲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隸古定(又稱隸定古文)據孔安國《尚書.序》所載,始於漢代用隸書寫定的孔壁先秦古文典籍,後人亦將用楷書筆法寫古文字的字形稱為隸定古文。《隸韻》是宋代劉球編輯的一部漢隸文字編,全書十卷,以楷體為字頭,計三千二百七十五個,按平、上、去、入四聲編排。楷體字頭下,輯錄了兩漢廟碑、墓碣、遺經殘石等文獻的隸書字形,所引諸碑凡二百六十一種,雖今已大多不存,卻保存了一些隸古定的字形。有鑒於傳世的隸定古文有其複雜的來源,本文首先將釐清《隸韻》所錄碑刻隸古定字的形體來源,進而探討其隸定方式和特點,期能具體呈現《隸韻》所錄隸古定字的正常演變和隸古訛變的軌跡。

關鍵字︰隸韻、碑刻、隸古定

一、前言

蔣善國提出了「古隸」這一概念,指出「古隸也叫秦隸,是古今文字的中間或過渡形式,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一書云︰

從書體上看,在武帝晚期也已經出現了古隸即將演變成為八分的形勢。

所以,早期隸書和古隸,成熟的隸書和八分,其範圍大體上是重合的。

也許我們可以把武帝中晚期看作隸書發展的前後兩個階段之間的過渡時

期。前一階段的隸書既可以稱為早期隸書,也可以稱為古隸。後一階段

的隸書既可以稱為成熟的隸書,也可以稱為八分(昭帝時代的隸書,有

些還帶有比較濃厚的古隸意味,也許可以把昭帝時代也包括在過度時期

裡)。2

由上可知,裘錫圭先生以西漢武帝中晚期為界,將隸書的發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的隸書可稱為早期隸書,亦可稱為「古隸」;後一階段的隸書可稱為成熟的隸書,亦

1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9),頁166。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2再版),頁100。

2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可稱為「八分」。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一書云︰

漢字經過隸變,解散了篆體,經過秦隸階段的演變過程,最終形成了一種

新的書體︰漢隸,後人稱之為「八分書」。這個名稱,除了揭示漢隸在結

構上與小篆的傳承關係之外,還是為了與秦隸在名稱上進行區分。秦隸、

漢隸雖然都稱之為「隸」,但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秦隸是篆書漢隸書之間

的一種過渡性字體,它並不是一種成熟的書體。經過秦隸階段的過渡,到

了漢隸階段,書法意義上「隸」的書體才真正成熟;同時,在結構系統上,

使漢字邁入今文字階段。但是,從書體上看,東漢碑隸中的少數構件還保

留著古文字的痕跡。……隸變完成的標誌是︰篆體解散;筆畫已經形成。3

據上所述,可知隸書書體是經由一個演變歷程而形成的,到了「八分書」標誌著隸書的成熟。「隸古定字」是以隸書的筆法來寫古文的字形,4由於歷時的因素,其中必涉及隸變程度的課題;要探究隷古定字的隸變程度,亦必須立基於構形來源。《隸韻》是宋代劉球編輯的一部漢隸文字編,全書十卷,楷體字頭下,輯錄了兩漢廟碑、墓碣、遺經殘石等文獻的隸書字形,所引諸碑凡二百六十一種,雖今已大多不存,卻保存了一些隸古定的字形。本文擬以《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隷古定字為範疇,首先將釐清其隸古定字的形體來源;進而探討其隸古定字的構形特點,期能具體呈現《隸韻》所錄隸古定字的正常演變和隸古訛變的軌跡,並從中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

二、《隸韻》隸古定字的構形來源

自西漢以降,古文字材料迭出,如景武之際魯恭王壞孔宅得《尚書》、《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壁中書、北平侯張蒼所獻《春秋左氏傳》、杜林所得《古文尚書》漆書一卷、河間獻王劉德提倡儒學,從民所得之《書》、《周官》、《禮》、《孟子》、《老子》等先秦舊書。5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古文字的出土如雨後春筍般,此為隷古定字的構形研究提供了來源基礎。

(一)隸古定字

考量古文字是線條構形的文字,隸書是以筆畫構形的不同特點,本文此所謂的「隷古定字」是指其用隸書轉寫古文字形體的方式有二︰一是「筆畫對應」的轉寫,即按古文字的線條輪廓轉寫為隸書中相應的筆畫;二是「偏旁對應」的轉寫,即按古文字形體中的各個偏旁在隸書中的相應形體轉寫為隸書。

1.與出土古文字相合

例如

3見王寧主編、陳淑梅著︰《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頁70。

4徐在國云︰「隷定古文是相對於篆體古文而言,指用隸書或楷書的筆法來寫古文的字形。」見徐在國︰《隷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6),頁1。

5《漢書.景十三王傳》(台北:鼎文書局,1976.10),頁2410。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3

窮張表碑楊震碑(卷一.8a)

楚簡「窮」字文義明確者有四種構形:一可隸定作「」,如《郭店.成之聞之》簡11:「(窮)(源)反(本)者之貴。」6二可隸定作「」,如《郭店.成之

聞之》簡14:「(窮)(源)反(本)者之貴。」7三可隸定作「」,如《郭店.

老子乙》簡14:「大若中(盅),其甬(用)不(窮)。」8四可隸定作「」,如《郭店.唐虞之道》簡2、簡3:「古(故)昔(賢)(仁)聖者女(如)此。身(窮)不(均),而弗利,(躬)(仁)(矣)。」9《隸韻》此二形分別與上述、

結構相合,按古文字形體中的各個偏旁在隸書中的相應形體轉寫為隸書。《說文》「穴」部:「,極也。从穴、聲。」(卷七下.244頁),10《隸韻》形亦與《說文》篆文結構相合。

羅孔耽神祠碑(卷三.24a)

古「羅」字作(商.乙4502《甲》),孫海波認為象网中有隹,「羅」之初文。11戰國楚簡「羅」字加「糸」旁作(上四.柬1《上博(四)》)、(楚.包2.83《楚》),《隸韻》此形與戰國楚簡結構相合。值得注意的是,古「隹」字作(商.林1.2.14《甲》)、

(西周.克鐘《金》),《隸韻》此形的「隹」旁未分解成「人」形和「」形,尚未解散古文字的形體,仍然用方折的筆畫將象形的鳥頭之形進行客觀的轉寫,尚未完全隸變,可視為一種隸古定的偏旁。此亦見其他例證,如「雖」字引〈唐公妨碑〉作(卷一.18a)、「誰」字引〈鄭固碑〉作(卷一.17b)。

曹校官碑(卷三.20b)

《隸韻》此形與西周金文「曹」字從二東作(曹鼎《金》),戰國文字作(上五.弟4.9《上博五》)結構相合,按古文字的線條輪廓轉寫為隸書中相應的筆畫。《說文》「曰」部:「,獄之兩曹也。」(卷五上.149頁)。《隸韻》此形亦與《說文》篆文結

6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頁49、167。

7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頁50、167。

8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頁8、118。

9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頁39、157。涂宗流、劉祖信釋為「賢仁聖者,身處困境不求與人均等,路至幾盡而堅持正人之貪心,躬自仁厚始終不渝。」見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

書校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2),頁42。

10本文所採大徐本《說文》版本為〔漢〕許慎記、〔南唐〕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平津館叢書本》)。由於本文多次徵引大徐本《說文》,其後直接在引文之

後用括號標示卷數、頁碼,不另在註釋中一一敘明。

11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1),頁332。

4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構相合。

星燕然銘(卷四.12a)

《隸韻》此形與古「星」字作(西周.麓伯星父簋《金》)、(戰.晉.璽彙2745《戰》)、

(戰.楚.九.56.79《楚》)結構相合,按古文字的線條輪廓轉寫為隸書中相應的筆畫。《說文》「星」字篆文作(卷七上.221頁),《隸韻》此形亦與《說文》篆文結構相合。

時無極山碑(卷一.25b)

古「時」字作(秦.石鼓文.吾車《戰》)、(上博二.容48《楚》)、(上博二.容16《楚》)。或从日、之聲,省作(郭.窮14《楚》)、(上博二.容3《楚》)、(晉.

中山壺《金》)。《隸韻》此形與上述从日、之聲之出土古文字結構相合。《說文》「日」

部:「,四時也。从日、寺聲。,古文時,从之日。」(卷七上.215頁)。《隸韻》此形亦與《說文》古文結構相合。

異羊著碑(卷七.17b)

《說文》「異」字篆文作(卷三上.81頁),《隸韻》此形與古「異」字作(商.

甲1551《甲》)(西周.盂鼎《金》)、(戰.秦.睡13.65《篆》)結構相合。

昔帝堯碑(卷十.14a)

《說文》「昔」字篆文作(卷七上.217頁),《隸韻》此形與古「昔」字作(西

周.何尊《金》)、(戰.晉.壺《金》)、(戰.楚.天策《楚》)結構相合。

2.與《說文》古文相合

例如

風楊震碑陰(卷一.5b)

甲骨文假「鳳」為「風」,古「鳳」字作(商.掇2.158《甲》)(商.乙18《甲》),或加「凡」聲作(商.後1.14.8《甲》)、或鳳尾繁加文飾作(商.粹831《甲》)、(商.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5甲615《甲》)、(周早.南宮中鼎)12,戰國「風」字省變作(楚.帛甲7.24《楚》)、

(楚.上一.孔詩4《上博(一)》)、(楚.上一.孔詩27《上博(一)》)。《說文》「風」字古文作(卷十三下.449),曾憲通綜觀先秦「風」字的資料,作出其形體演變的軌跡表如下,並指出鳳鳥尾飾之,猶孔雀尾端之錢斑,是鳳鳥別於其他鳥類的主要特徵,故以之代替鳳之整體。13

由以上的演變軌跡可知《說文》「風」字古文應為上述形C(周早.南宮中鼎)之省變,僅取「凡」聲與鳳尾之形。《隸韻》此形與《說文》古文結構相合。

3.與《說文》篆文相合

例如

弼周憬功勳銘(卷九.19b)

西周金文「弼」字作(毛公鼎《金》)、(番生簋《金》),戰國文字作(包

2.35《楚》)、(曾117《楚》)。《說文》「」部:「,輔也、重也。从、聲。

,弼或如此。、,並古文。」(卷一二下.428頁)。《隸韻》此形與《說文》篆文結構相合。

無楊統碑(卷一.42a)

《說文》「亡」部:「,亡也。从亡、無聲。,奇字无。」(卷一二下.424頁)。古「無」字作(包2.145《楚》)、(曾95《楚》)、(晉.侯馬《戰》),未見如《說文》篆文下加「亡」之形。《隸韻》此形與《說文》篆文結構相合。

累綏民尉熊君碑(卷五.11a)

《說文》「厽」部:「,增也。」(卷一四下.483頁),《隸韻》此形與《說文》篆文結構相合。

12此形引自季師旭昇先生︰《說文新證(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11),頁225。

13詳參曾獻通:〈楚文字釋叢(五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1996.5),頁64。

6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4.與《說文》奇字相合

例如

無老子銘(卷一.42a)

《說文》「亡」部:「,亡也。从亡、無聲。,奇字无。」(卷一二下.424頁)。戰國末睡虎地秦簡「无」字作(睡54.43《篆》)、西漢馬王堆帛書作(老子甲15《篆》)。《隸韻》此形與秦至漢初的古隸相較,收縮上部的豎筆,與《說文》奇字結構相合。

5.與傳抄古文相合

例如

風唐扶頌(卷一.5b)

《古文四聲韻》「風」字引《碧落文》作(卷一.11a),14與今存碧落碑文作(《傳》)相合,此形由古「鳳」字作(周早.南宮中鼎《新證(下)》)省變而來,僅取「凡」聲與鳳尾之形。《隸韻》此形與《古文四聲韻》所錄之形結構相合,惟圓弧和彎曲的筆畫平直化了。

(二)隸古訛變字

此所謂的「隷古訛變字」是指按古文字的線條輪廓或是偏旁用隸書轉寫的過程中,發生筆畫訛變的現象。

1.與出土古文相合

例如

更羊竇道碑(卷四.2a)

《隸韻》此形為古「更」字作(戰.晉.璽彙0371《戰》)、(秦.上郡戈《秦》)之隷古訛變字。

14關於《古文四聲韻》的字形,本文徵引的版本為〔宋〕夏竦撰,《古文四聲韻》(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7,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7

是孔廟置卒史碑孫根碑(卷五.6b)

《隸韻》此二形與古「是」字作(周晚.毛公鼎《金》)、(春秋中晚. 鎛《金》)、(戰.齊.陳逆簋《金》)、(戰.楚.包山2.4《楚》)結構相合,惟筆畫有所訛變。

天無極山碑(卷三.3a)

漢碑「天」字有作(東漢.千甓亭.吳天紀塼《篆》),《隸韻》此形與《汗簡》「天」字引《尚書》作15相合,黃錫全先生認為由(天鼎)、(天爵)、(曾侯乙墓器)、(三體石經)等形訛變。16案︰此說可從,《隸韻》此形為上述古文字之隷古訛變。

克繁陽令楊君碑(卷十.27b)

《隸韻》此形與古「克」字作(商.掇2.468《甲》)、(商.何尊《金》)、

(周早.利簋)、(春秋早.曾伯《金》)、(戰.楚.曾45《楚》)結構相合,惟筆畫有所訛變。

2.與《說文》古文相合

例如

祝睦碑(卷六.4a)

古「典」字作(商.父丁觶《金》)、(西周.井侯簋《金》)、(西周.召伯簋《金》)。戰國文字或上部繁化作(齊.陳侯因敦《金》)、(包2.7《楚》)。《說

文》「丌」部:「,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古文典从竹。」(卷五上.147頁)。《隸韻》此形與《說文》古文結構相合,惟「冊」形中間的二橫筆收縮筆畫,將原本連接著的形體拆散。

3.與《說文》篆文相合

例如

農許彧夫人碑(卷一.8b)

15(宋)郭忠恕:《汗簡》(北京:中華書局,1983.12),頁3。

16見黃錫全:《汗簡注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1),頁3。

8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古「農」字作(商.前5048.2《甲》),或加「田」形作(周早.田農鼎《金》)、

或省「又」形和「艸(林)」形作(周早.令鼎《金》),或加「」形省「艸(林)」形作(周晚.散盤《金》)。《說文》「」部:「,耕也。从、囟聲。」(卷三上.82

頁)《說文》篆文承自形,《隸韻》此形與《說文》篆文結構相合,惟「辰」形筆畫有所訛變。

4.與《說文》籀文相合

例如

豪北海景君碑陰(卷三.18b)

《說文》「豪」字的篆文作,籀文作(卷九下.316頁)。《隸韻》此形與《說文》籀文結構相合,惟筆畫有所訛變。

5.與秦至漢初的古隸相合

例如

表唐扶頌(卷六.10b)

戰國「表」字作(九9.56.36《楚》)、(包2.262《楚》)。《說文》「衣」部︰

「,上衣也。从衣、从毛。,古文表从麃。」(卷八上.270頁)。《隸韻》此形與漢初古隸的「表」字作(西漢.老子甲122《篆》)結構相合,不過部件「」筆畫發生隸變,左邊的曲線拉成折線,右邊向右下方的斜筆則將線條延長,並形成捺腳略向上挑。

三、《隸韻》隸古定字的構形特點

(一)受隸書筆法之制約

趙平安《隸變研究》將隸變分成「與表音表義無關的隸變」和「有關表音表義的隸變」。其中「與表音表義無關的隸變」是指隸變過程中,人們為了求快速、求順手、求美觀而導致的形變;基本手段可以概括為「直、減、連、拆、添、移、曲、延、縮」等九種。17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指出隸書對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現在「解散篆體,改曲為直」、「省併」、「省略」、「偏旁變形」、「偏旁混同」五個方面。18一探上述兩位學者的說法,可知筆畫的平直化、符號性逐漸增強以及圖畫性逐漸減弱是隸書的發展趨勢。

17參趙平安︰《隸變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6),頁52-58。

18參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2再版),頁102-104。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9以隸書轉寫古文字形的隸古定字,勢必受到隸書筆法的制約。舉例說明如下︰

風孔耽神祠碑(卷一.5a),

《隸韻》此形與傳抄古文《古文四聲韻》「風」字引《碧落文》作(卷一.11a)結構相合,惟將鳳尾紋飾「」形的長曲線縮成了點形。陳淑梅指出「點」作為一種筆畫形態,不再同物象具有直接的關係,而成了純粹的筆畫,是漢字書寫元素的一個革命。19

先張平子碑(卷三.1a)

秦漢古隸的「先」字作(戰.睡24.25《篆》)、(西漢.春秋事語《篆》)、

(西漢.老子甲52《篆》),東漢的隸書作(熹.書.盤庚《篆》)。《隸韻》此形為與古「先」字作(西周.沈子它簋《金》)、《說文》篆文作(卷八下.283頁)結構相合,其中的「之」旁如實地用隸書平直的筆畫轉寫古文字形體,非如上述秦漢古隸作圓轉之形。值得注意的是,《隸韻》此形的「之」旁作,是用方折的筆畫將古文字和篆形的偏旁進行完全客觀的轉寫,尚未解散篆體,是尚未完全隸變的偏旁,可視為一種隸古定的偏旁。

(二)呈現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過渡形式

黃文杰《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一書云︰

秦至西漢前期文帝之前的篆隸,大多數字的筆道還是比較圓轉的,字形也

是比較修長的;到了西漢文帝以後,像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周易》、

《繫辭》、《刑德》乙本等才開始呈現結體方正,字取橫式的趨向;到了東

漢時的碑刻文字,「方折」遂成為用筆的一大特色。20

據上述,可知隸書書體的特點是有一個形成過程的,筆畫「方折」並非早期隸書的特點,而是隸書成熟後的特徵。本文此所謂「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過渡形式」,指的是篆文正在解體,隸書尚未定型的變動中的形式;換言之,意謂文字形體既保留著古文字的寫法,又出現了今文字的寫法。舉例說明如下︰

19陳淑梅云︰「點作為一種筆畫形態,也是到漢隸中才產生的。點的出現,是漢字書寫元素的一

個革命。古文字中,直到小篆還沒有真正的點。小篆中的點,從形體上說,還只是直線的斷開,以小豎、小橫、小斜的形態出現;還沒有真正形成各具形態的點;從作用來說,小篆中的點的出現還是出於描繪物象的需要,並不是為了單純的形體上的需要。例如、、等字中的點。在東漢碑隸中,這些短小的直線都被改造成ㄧ種新的筆畫形態。……這些點已經不再同物象具有直接的關係,而成了純粹的筆畫。這是點在古、今文字的本質的差別。」見王寧主編、陳淑梅著︰《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頁124。

20黃文杰︰《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頁46-47。

10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前夏承碑(卷三.1b)

秦漢「前」字从「」从「刀」作(戰.睡54.43《篆》)、(西漢.老子甲後208《篆》)、(西漢.武威簡.有司6《篆》)、(東漢.石門頌《篆》)。《說文》「刀」部:「,齊斷也。」(卷四下.134頁)。《隸韻》此形為《說文》篆文之隸古定,其中的「」旁尚呈圓轉之形,形近《說文》篆文的寫法,「刀」旁則是形近隸書的寫法。

舒劉熊盃何君閣道碑(卷一.36a)

漢隸「舒」字作(東漢.熹.春秋.成17年《篆》)、(東漢.晉辟雍碑陰《篆》),《說文》「舒」字篆文作(卷四下.125頁)。《隸韻》此二形為《說文》篆文之隸古定,其中的「予」旁仍保有篆意,未完全隸變。

悌樊毅脩華嶽碑(卷七.30b)

《說文新附》「悌」字作(卷十下.358頁)。《隸韻》此形的「弟」旁為古「弟」字作(春秋.齊侯鎛《金》)、(春戰.晉.侯馬156:19《侯》)結構相合。至於「心」旁,則為古「心」字作(春秋.王孫鐘《金》)、(戰.晉.中山王壺《金》)之隷古定;仍可見圓轉之線條,尚未完全隸變,可視為一種隸古定的偏旁。漢隸「心」旁為左偏旁時,主要有三種寫法,一作,如「悄」字作(東漢.熹.詩.柏舟《篆》),仍保有篆

意,未完全隸變;二作或,如「悼」字作(東漢.子游殘碑《篆》)、「恤」字作(東漢.曹全碑《篆》),仍未完全隸變;三作,已將屈曲的線條分解為筆畫,完成隸變,如「惴」字作東漢.西狹頌《篆》。

若夏承碑(卷十.4a)

秦漢古隸的「若」字作(戰.睡24.27《篆》)、(戰.睡18.145《篆》)、

(西漢.老子58《篆》),東漢的隸書作(華山廟碑《篆》)。《說文》「艸」部:「,擇菜也。」(卷一下.28頁)。《隸韻》此形為《說文》篆文之隸古訛變,其中的「艸」旁如上述秦漢古隸,尚呈圓轉之形;「右」旁則是成熟隸書的寫法,較長的橫畫收筆時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腳式的尾巴。21

21裘錫圭先生云︰「我們在東漢晚期書法工整的碑刻上看到的隸字,結構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筆也有一套成規。向右下方的斜筆幾乎都有捺腳,捺腳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較長的橫畫,收筆時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腳式的尾巴。先竪後橫的彎筆,收筆時多數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較大。向左下方的斜筆(即撇),收筆時多數也略向上挑。收筆時上挑的橫畫,起筆時還往往有下垂的頓勢,整道筆畫略呈微波起伏之勢,較長的捺有時也有這種筆勢,如、。書法家用來形容隸書書法特點的『挑法』、『波勢』和『波磔』(磔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11

(三)由古隸省變而來

例如

恐樊毅復民租碑孔廟置卒史碑(卷五.5a)

《說文》「恐」字古文从心、工聲作(卷十下.357頁),甲金文未見「恐」字,戰

國東土文字同《說文》古文作(晉.中山王鼎《金》)、(戰.楚.上三.仲26《上博(三)》)。《說文》「恐」字篆文从心、聲作(卷十下.357頁),秦漢古隸隸變作(戰.睡15.105《篆》)、(西漢.老子甲6《篆》),《隸韻》此二形與東漢隸書作

(孔龢碑《篆》)形同,由古隸省變而來。

(四)存有文字異體之現象

1.因筆畫簡省造成之異體

例如

曹校官碑華山亭碑孔謙碑(卷三.20b)《隸韻》形與出土古文「曹」字作(曹鼎《金》)、(上博五.弟4.9《上博》)結構相合。形亦從二東,但「東」形省左右兩筆。形則與古「曹」字從一東作(上五.弟17.13《上博(五)》)、(晉.中山王壺《金》)結構相合,惟省「東」形左右兩筆。

風楊震碑陰(卷一.5b)綏民尉熊君碑(卷一.5a)《隸韻》形與《說文》「風」字古文作(卷十三下.449)結構相合,

形則簡省了右旁之斜筆。

2.因隸變造成之異體

趙平安《隸變研究》一書云︰

指捺一類筆勢)等語,就是指這些筆法而言的。」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2再版),頁98。

12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隸變前的漢字,一個偏旁的寫法在不同的字中基本上是一致的,故而當

時的漢字具有較嚴密的組織性和系統性。隸變發生以後,這種情況遭到

嚴重破壞。有時是同一個形體演變為不同的寫法,有時是不同的寫法演

變為相同的形體。這兩種現象通常被叫作隸分和隸合。……由於隸分和

隸合的原因,導致了漢字偏旁部件的大量混同。對隸變過程中混同偏旁

部件的歸納整理,既有助於我們了解隸變對漢字結構系統的破壞程度,

又可以為考釋隸變階段的未釋字提供依據。22

本文將根據上述所提及的「隸分」的觀念,進行《隸韻》隸古定字偏旁混用之異體現象分析,舉例說明如下︰

祝睦碑楊統碑(卷六.4a)

《隸韻》形與《說文》「典」字古文从竹作(卷五上.147頁)結構相合。戰

國「典」字作(秦玉版《戰》),或上部繁化似「艸」形作(齊.陳侯因敦《金》)、(包2.7《楚》),《隸韻》形與戰國繁化之形結構相近。《隸韻》「」字的隸古定字既从「竹」又从「艸」,是由於「艸」形與「竹」形形近,發生了混用,乃是隸變過程中之「隸分」現象,因而造成了文字之異體。

3.因隸訛造成之異體

例如

龍周公禮殿碑唐扶頌(卷一.10a)

古「龍」字作(商.拾55《甲》),或口形訛成肉形作(西周早.龍母尊《金》),戰國文字或龍身與龍首分離訛成似「巳」作(楚.上四.柬15《上博(四)》),或龍身加

飾筆作(晉.璽彙1050《璽文》),《隸韻》形與之結構相合。漢隸「龍」字作(西漢.孫臏163《篆》)、(西漢.新嘉梁二《篆》),或隸訛作(西漢.漢印徵《篆》)。《隸韻》此引東漢〈唐扶頌〉作,與形近,應是由上述戰國形之結構隸訛而來,龍身與龍首分離,由於龍口寫訛太甚,左旁部件形訛為「帝」形,脫離了原本龍首、龍口的本形本義。

4.因「義近形旁替換」造成之異體

例如

22趙平安︰《隸變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6),頁69-70。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13

散周公禮殿記華山亭碑(卷五.44b)

古「散」字作(商.甲1360《甲》)、(西周.散伯簋《金》)、(戰.齊.羊角

戈《金》)。秦漢「散」字作(戰.睡16.117《篆》)、(西漢.老子甲149《篆》),《說文》「散」字篆文作(卷四下.133)。《隸韻》此二形的左旁為《說文》篆文形體之隸古定,「攴」、「殳」二旁義近替代。23

(五)存有「偏旁混同」之現象

所謂「偏旁混同」,指的是來源不同的偏旁混同為同一偏旁,乃是一種同化現象。舉例說明如下︰

明孫根碑(卷四.3b)魯峻碑夏承碑(卷四.4a)《隸韻》形與古「明」字作(商.前4.10.4《甲》)、(春秋.秦公簋《金》)結構相合,為隸古定字。黃文杰先生認為古「明」字所从之「囧」同化作「目」,並指出秦系篆文「明」字均从「囧」,秦至漢初簡帛文字「明」字从「目」,東漢碑文「明」字也多从「目」。24案︰甲骨文「明」字从囧从月,春秋戰國亦見从目與从日之形,从目作(春秋.秦公鎛《金》)、(春戰.晉.侯馬《戰》)、(戰.睡8.5《篆》),「目」形應為「囧」之訛變;从日作(春戰.晉.侯馬《戰》)、(戰.楚.帛乙9.16《楚》),「日」形疑為「囧」之訛變或「目」之省變。《隸韻》、二形為隸古訛變字,「目」、「日」二旁混同。

四、結論

有鑒於傳世的隸定古文有其複雜的來源,本文首先釐清《隸韻》所錄碑刻隸古定字的形體來源,進而提出《隸韻》所錄碑刻隸古定字呈現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過渡形式、文字異體與偏旁混同等構形特點。根據《隸韻》碑刻隸古定字構形之特點,本文進一步觀察《隸韻》隸古定字隸變的程度,總結出以下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整字之隷古定字

例如「曹」字引〈校官碑〉作,與古「曹」字作(西周.曹鼎《金》)、

23古「攴」、「殳」二旁義近可替代,如戰國楚簡「政」字作(上博一.孔8《楚》),亦作(郭.語1.67《楚》)。

24黃文杰︰《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頁110。

14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戰.楚.上五.弟 4.9《上博(五)》)結構相合;「星」字引〈燕然銘〉作,與古「星」字作(西周.麓伯星父簋《金》)、(戰.晉.璽彙2745《戰》)結構相合,均忠實地將古文字的線條「改圓為方」、「變曲線為直線」,是屬於整字的隸古定字。

(二)半篆半隸之隷古定字

例如「舒」字引〈劉熊碑〉作,與《說文》篆文作結構相合。左旁將篆形「變曲線為直線」,但右旁的「予」形尚未解散篆體,保有篆意,未完全隸變;因此,《隸韻》「舒」字的書體是屬於半篆半隸之隷古定字。

(三)半古半隸之隷古定字

例如「異」字引〈羊著碑〉作,與古「異」字作(商.甲1551《甲》)、(西周.盂鼎《金》)、(戰.秦.睡13.65《篆》)結構相合;雖將古文字的線條「改圓為直」,但尚未解散古文字的結構,保有古意,未完全隸變。

(四)未完全隸變之隷古定偏旁

例如「心」旁,「悌」字引〈樊毅脩華嶽碑〉作,其中的「心」旁作,為古「心」字作(春秋.王孫鐘《金》)、(戰.晉.中山王壺《金》)之隷古定;但未將古文字的「心」形解散作,亦可見圓轉之線條,是尚未完成隸變之隸古定偏旁。又例如「隹」旁,「羅」字引〈孔耽神祠碑〉作、「雖」字引〈唐公妨碑〉作、「誰」字引〈鄭固碑〉作。以上《隸韻》的「隹」旁用方折的筆畫將象形的鳥頭之形進行客觀的轉寫,未分解成「人」形和「」形,尚未解散古文字的形體,亦是尚未完全隸變之隸古定偏旁。

(五)保有古隸特色之隷古定字

例如「時」字引〈無極山碑〉作(卷一.25b),與出土古文字「時」字从日、之聲作(上博二.容3《楚》)結構相合。西漢古隸「時」字作(老子甲106《篆》)、(漢時序殘瓦《篆》),東漢隸書將「之」形上部之曲筆拉成直筆作(張遷碑《篆》)、

(禮器碑側《篆》)。《隸韻》此形的「之」旁仍保有西漢古隸的特色。

參考書目簡稱(依筆畫為序)

上博(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

《隸韻》所收錄之碑刻「隸古定」文字析論15

出版社,2003. 12)

上博(四)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4. 12)

上博(五)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5.12)

甲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9)

金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7)。秦袁仲一、劉鈺《秦文字類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楚滕壬生編《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

篆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四川辭

書出版社,1985.8)

戰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

璽文羅福頤、故宮博物院《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4)。

16第十六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远古人类互相交流端赖图象符号与口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文化内涵的积累以及相邻文化的冲击影响,人类认识到图象符号可以与语音结合,从而创造发明文字。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借由文字的承载传扬,才有文明的诞生与成长。人类史上一共只出现过四或五个独立创造的起源文字:中东的苏美楔形文字、北非的埃及圣体文字、中美洲的玛雅圣体文字以及汉字。苏美文与埃及文是拼音文字之先河,汉字则是东亚文明的奠基石。文字可以大分为形符文字与音符文字。形符文字以形音二元素造字表意;音符文字则只以字母,或音节拼音造字表意。四种起源文字俱属形符文字。除汉字外,所有形符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目前世界文字除了以形音相合的汉字外,均属拼音的音符文字。本文比较四种起源文字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文字结构,并初步探讨产生这些起源文字的文化因素与条件。 一、埃及圣体文字起源时空 古埃及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43年共经历31个王朝。埃及王朝历史与其文字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埃及圣体文字在第一王朝(D)时已确知存在,经历三千多年到394年之后成为死文字,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宣博良利用刻在罗塞塔石(公元前196年)的三语诏书(圣书体、俗体、古希腊文)将之解码破题。关于埃及文字起源,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能是Abydos墓葬遗址U—j墓出土的陶器、象牙、骨片上所刻图符。U—j墓遗址时间相当于第零王朝(约公元前3200年)。图一是一些骨片刻符。在第零朝代的纳玛王时代(约公元前3150年)图符已具备文字功能。如图二A陶尊之单体图符象一鸟立于方框之上,方框内两个象形图符,一象鲇鱼,一象凿子,被用作音符代表法老王纳玛的名字。图二B之石版上也可见刻有纳玛的图符及法老王的刻像。图三A之陶尊刻有像蝎子的图符。图三B是刻在锏头上的记事图画,时间相当于约公元前3200年。比照图二的纳玛石版,可以确定图三A陶尊上所刻的蝎子,指的正是图三B中头戴白冠(表示统领上埃及)手持锄形武器的法老。这种将名字刻画在法老王肖像头前的作法常见于后世。所以即使我们无从知道陶尊图符之读音,它作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位法老王的名字应无疑问。以是推论U—j墓出土两百多片骨片标签上的刻符(图一),虽然以单体出现,可能已是形音结合的原始圣体文字,其时约当公元前3300年。文字产生关键是人们认识到语音或语言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图符或符号联系结合而达成更特定的表达沟通功能。由U—j墓出土的图符来看,当时埃及人已认知图符可以与语音结合,应该已经跨越过文字创造的关键栏槛。其后埃及文字的发展在如何利用图符表达文法以及如何使文字与口语磨合。到了埃及中期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文已是极为成熟的文字。 二、古埃及文字结构 古埃及文字是形符文字。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部分形符开始分化成为音符,有24个单子音符(1—consonantosign或称埃及字母),70多个双子音符(2—consonantosign)及三子音符。虽然理论上埃及文可以完全用拼音方式表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形音并存的形符文字形式。作为表意的形符被称为界定符。例如“靓女”古埃及字写作:口。 此字由五个图符造成,口是一个“三子音符”代表n—f—r。中间三个图符,上两个是“单子音符”f同r,第三个是形音符,念作t,作为字缀表示字词为“阴性”。右边图符是界定符,表示此字是指年轻的女子。所以左行及中行之拟音为(n—f—r—t)念成nefere te,意思是豆蔻年华的靓女。 各接另外两个较为复杂的复合符号。很形象地表示这两个复合符号是由鸟嘴中宣读出来的声音(图五),其中口可能指王,口是以日名作为王名的图符,所以由鸟嘴读出的是时王名字,拟定为“3 Ajaw”。出土陶玺遗址时间相当于公元前650年。因此学者推测玛雅系统文字至少可溯源至公元前650年左右。中美洲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500年的“前形成期”许多遗址出土文物多刻有图符,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基本介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详细介绍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标签:标题] 篇一: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篇二: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

汉字与中国文化全部答案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 A 楔形文字 B汉字甲骨文 C玛雅文字 D古埃及圣书字 A. 楔形文字 B. 汉字甲骨文 C. 玛雅文字 D. 古埃及圣书字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2 鸿雁传书的故事,反映了汉字帮助人们完成了()的交际任务。A异地 B同时 C异时 D同地 A. 异地 B. 同时 C. 异时

D. 同地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3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载体是()。 A图画 B舞蹈 C音乐 D汉字 A. 图画 B. 舞蹈 C. 音乐 D. 汉字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4 汉字是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 A. B.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1 按照词的意义去构形,字形与词义相联系的文字,称为()。

A 表音文字 B 表意文字 C 拼音文字 D 象形文字 A. 表音文字 B. 表意文字 C. 拼音文字 D. 象形文字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2 按照词的读音去安排字形,字形与词的读音相联系的,称为()A表音文字 B表意文字 C意音文字 D象形文字 A. A表音文字 B. B表意文字 C. C意音文字 D. D象形文字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3 世界上的文字按照它的字形与所记录的词的联系方式可分成“表音”和“表意”两大体系。 A. B.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4 象形字的主要特点就是看它画得象不象。 A. B.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5 汉字虽然一开始象形性很强,但它毕竟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而不是图画。所以,它不要求画得多像,能够与表示同类其他事物的字区分开来是关键。 A. B.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东汉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记载了汉字起源的三个传说,即()()()。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D 神农造字说 A. 八卦说 B. 结绳说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一字一故事汉字是世界上最神妙的文字

一字一故事:汉字是世界上最神妙的文字 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从形态到内涵,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走进汉字的文化宝库,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今天,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国 甲骨文中的“國”(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國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國”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國”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

完整的國家。 在古汉字中,“國”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國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國家的“國”字。这是任何一个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國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國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家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

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甲骨文“家”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这种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即使在当代,在中国一些贫穷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见。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读书笔记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读书笔记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

汉字和世界上的古文字

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 第一讲汉字和世界上的古文字 一、汉字 汉字称为文字始于秦代的“书同文字”,最早见于秦代的琅琊刻石。 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文”是一个象形字,甲金文都像人的正面形,中间画有交错花纹,表示在人的胸腹部纹身,汉字形体在不断演化,隶楷以后省略了交错花纹的部分。“文”的本义是纹身之纹,纹是一个后起字。“字”是会意兼形声字,房屋内有子出生,本义是生殖(乳也是生殖的意思)。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按照许慎的意思,从描摹物体形状的图画演变来的象形字、抽象符号形成的指事字,形体结构是独体的,叫做文。这是由文的纹饰引申为物象意义的。其后由象形字、指事字互相组合,构加部分都作为形符的会意字,即所谓形相益;构加部分都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即所谓声相益。这些合体结构的,叫做字。这是由字的本义生殖引申为文字形体孳乳意义的。并且以为“文”是仓颉初造汉字时的形体,“字”是后来“文”发展的结果。 二、文字学 文字学是语言学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体系、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相当于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等的研究。 文字学可以分为普通文字学和个别文字学。

以世界上所有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世界文字结构、性质分类、发生、演变的共同规律的,叫普通文字学,也可以称为一般文字学。这一领域研究难度较大,要通晓世界上主要文字,或掌握世界上主要文字资料,是不大容易的,尽管英、美、俄的个别学者一直在努力,但成果不多。可参考的著作有:美〃卡兹纳著,黄长著译《世界的语言》(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D.Crystal《剑桥语言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Nicholas Ostler《世界的帝国》(Empires of the World,A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World)等。 以某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叫个别文字学。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学著述,都是个别文字学,汉字学是其中之一。 古文字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古文字研究它所记录的语言,探寻古代语言的真相。世界上主要的古文字研究有四种:埃及古文字、楔形文字、古汉字、玛雅文字。这些古文字历史悠久,至今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有专门的、个别的文字学进行研究。世界上其他语言,因其用表音符号记录,附属于语言的研究,所以未有专门的文字学对其进行研究。 古埃及圣书文字(Egyptian Hieroglyphics,3100BC—425AD),刻写在石碑、金字塔、古埃及法老墓里用于祭神的庄严文字。波斯的入侵,冲断了它的文字、文化、甚至语言。今埃及人讲阿拉伯语,不懂古埃及语的知识,所以圣书文字在埃及历史上是截断的。古埃及文字是逐渐抽象的表音化的一种文字,还带有表意的痕迹。 楔形文字(Cuneiform,3500—331BC),也叫钉头字、丁头字,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称两河流域。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一种文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言。楔形文字曾记写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波斯等多种语言,这些语言所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