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

实验与研究

琼内准印字

第YK号

2013/3总第57期)

主办

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

-1-

师德教育集中整治工作正在琼崖大地

全面深入推进过程中,这是一次洗涤灵魂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明确的文件要求和具体的任务目标。在施行过程当中,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要遵循德育规律,着重“三防”、“三要”、“三结合”。

一、关注“三防”:即防止空谈、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防止上纲上线

师德师风问题触及思想灵魂深处,表现也较复杂,通过查摆问题,深挖灵魂“垃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灵魂的纯洁需要通过为断的洗涤实现。但这个过程容易误入空谈歧途,集中整治容易导致“风暴潮”现象,尽管暴风骤雨冲刷了顽固的污垢垃圾,但也有很强的破坏力,把握不好,甚至会带来更多的垃圾,导致集中整治一阵风过,扬起浮土,也遮蔽了信仰。

为此,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端正态度,每一位教师职业中人都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地和负责任地审视自己的灵魂深处。可以通过组织师德师风大辩论,辩明真理,认清问题本质,用思想风暴吹动心灵深层的认识和感悟,触及灵魂,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背书或强加。

二是要坚持求实、求是的精神,有问题说问题,没问题也不必要附会问题,从而找出真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跟进式的改进措施,跟踪问题解决,进行必要的行为评估。不坐而论道,不轻描淡写,不敷衍了事。理要讲,事要做,把理讲透,把事做实。

师德师风建设是长期的、终身的工作,容易导致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出发目的的现象发生。因此,集中整治活动要特别重视

防止“应付”情绪的滋生,要把集中整治问题

行动化,把查找问题和树立理想结合起来,把查找师德问题和寻找教育幸福结合起来,重温教育的理想,审视教育人生与追求,回归到理想信念的坐标体系看问题,并把主要问题分解成实际的行动,引导教师在实际的教书育人活动中时时刻刻,对照理想信念和师德标准检查评比。还要关注并正面回应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现实的浮躁中积累的困惑和问题,直面问题,解决困惑,让那些从心灵出发的师德感悟有一个现实的附着点,用幸福的感悟优化教书育人的现实行动,让师德生动起来,精彩起来,更踏实地在教育书育人行动中潇洒走一回。

师德师风集中整治还要防止上纲上线。师德师风是一条高压线、警界线,却不是师生关系唯一连接线。事实上,师生关系包括法律关系和心理关系,不可用法律关系替代正常的师生心灵关系。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影响人格,以心灵塑造心灵的工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严格把握查摆问题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关系,不能用法律关系僵化师生关系,不可在查摆问题时无限上纲上线,把集中整治活动做成了教师批判会,把正常的师生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看成不健康的关系,造成大面积问题教师的假象,导致师生关系冲突化、紧张化。因此,在集中整治工作中,要立足于化解问题而不是深化矛盾的立场,在查摆师德师风问题的同时,积极挖掘教师教书育人的闪点,把教师日常工作中表现的优良品质表彰出去,积极维护教师的正面形象,营造尊师重教,关爱学生的常态氛围,让师生在和谐中教学相长。

二、突出“三要”:即师德师风建设要系

师德教育:我们何以做得更好

周积昀

统化、要讲制度规范也要讲服务教师、要共建共创

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时就整治出来的,集中整治作为阶段性的、针对师德师风突出问题的教育工作,要纳入学校工作全局和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系统化建设,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整体上维护机体的健康,“治人于未病”,用健康的机体抵抗各种“病毒”侵害。为此,要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建立育人理想和学校发展共同愿景,主动在教师终身发展的台阶上,建立向上的推力,帮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平凡中建功立业,塑造德才兼备的教师形象,满足教师高层次的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教师积极体验职业幸福。

师德师风要有制度规定,要有检查督促,更要有服务意识,努力创造让师德师风在教师心中生根开花的良好环境。无疑,教师工作是辛苦的,但教师生涯不是苦行僧之旅。许多教师在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中产生了焦虑等心理问题,这对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生长和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给教师适当的压力,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还要为教师心灵减压,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温暖心,分享爱,给予他们心灵的抚慰。学校不能在师德师风集中整治活动中只讲要求,要高度重视做好教师的服务工作,要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还要主动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对学校有家的感觉,有心灵上的归宿感,防止教师在高压下带病工作,减少工作的对抗和焦虑下的出格行为。

师德师风从根本上看是道德问题,而社会规范性和内隐性是道德的基本特征,其作用力来自社会和内力的约束。为此,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共建共创共赢的机制的建立,把学生评教、家长和社会评教与学校主动公布全面发展的评价结果等正面引导结合起来,让学校工作更好地遵循教育的规律办事,用全面的标准引导社会的正确舆论,减

少社会片面的“议论”扰乱学校的正常工作,

使社会和家长成为学校工作的合作者而不是对抗者。

三、坚持“三结合”:即师德师风建设要把触动思想灵魂与引导实践行动结合、堵与疏结合、查摆问题和集聚正能量结合

师德师风集中整治的近期目标就是要触动教师的思想灵魂深处,住深挖到根处,正本清源。中长期目标是要形成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养成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这就需要在深入灵魂深处的同时,建立简化的行动程序,让自灵魂深处出发的师德行动可见、可测、可操作,让优秀成为教书育人的一种好习惯。

师德师风集中整治目标指向是搬“垃圾”,彻底清除存在于教师当中的有违师德的思想和行为。但搬“垃圾”不是师德建设的常态。长治久安才是师德建设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筑起坚固的防洪堤坝,防微杜渐,要把堵与疏结合起来,通过保持流水的清洁,形成长效的机制。

师德师风集中整治一方面是要警钟长鸣,对师德采取高压态势,树起师德明镜,让教师时刻警醒;另一方面,要用心灵明灯照亮教师的心灵,让心灵透亮出去,方可聚集正能量。这就要求把查摆问题和聚集正能量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彻底查找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充分挖掘教师教书育的优良品质。其实,在书育人的艰苦工作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德高行范地履行职责,尽心尽力为学生服务的,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在教师队伍整体中是少数,不具普遍性,不能用个别负面形象屏蔽了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教师正常形象。因此,我们要特别珍惜教师在各种教育细节中表现出来的尽心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育人行为,使其聚焦在阳光下,以强大的正能量作为教师健康成长的动力,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的火炬。

(作者单位: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在海南,“文昌”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

字。所谓文昌者,文运昌隆也。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偃武修文”之地,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近些年来,文昌的基础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办学成绩喜报频频。全市29所中学,有省一级甲等学校2所,省级规范校5所;高考成绩更是优异,近两年连续摘得海南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中考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取得优异的办学成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给我们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有利条件。也正因此,近几年我市中学教研活动参与教师越来越多,教研氛围越来越浓,活动开展扎实有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省厅有关部门的多项表彰奖励。下面,就大家共同关心的“提高教研有效性”问题,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市中学教研的活动开展情况:

一、搅动,握紧“小课题研究”这根棒2009年9月,我离开了百年老校文昌中学,走马上任市中学教研室主任。三年前的那个时候,尽管我们文昌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办学成绩名声在外。但经过调研,我发现中学的教研现状不容乐观。

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是高考中考成绩优异,而另一方面却是教科研活动和成果很少。不能说中学教师没有研究,或者不做研究。毕竟,没有研究,教学质量也难有大面积提升。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即教师们发现问题多,对问题的认识也深刻,但却少有人想到要把问题变成

课题,与同伴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不会把问题变成课题,更不会与同伴合作共同研究,这是我们教研氛围不浓,教研成果不丰的一个重要原因。

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对症下药”。2009年11月,我们在组织开展了市第一届“小课题研究”活动。29所学校共申报了46个小课题。在教研室的组织和管理下,各校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开展顺利。尽管许多教师还是第一次接触课题研究,但老师们还是尽心尽力地开展活动。教研室也在开题之初,印发了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辅导资料,还组织学校分管领导和课题组长举办了专题讲座辅导。

经过2010年一年的实践探索,各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大都感觉学有所获。其中,我们有三所学校3个小课题,经过整理申报,获得了海南省十一五省级专项课题的立项。这是我市中学教研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

自此,平静多年的中学教研这潭水被搅动了起来,水面有了涟漪,并快速荡漾开去——

—到了2012年,我市又有6个课题获省级立项;市第二届“小课题研究”有21个课题获得通过;有5所学校申报“省有效教学经验推广试点校”,并获通过。

抓住“小课题研究”这根棒,我们把中学教研这一大潭水搅活了。

二、拉动,抓住“诊断分析”这个牛鼻尽管文昌是一个文化大市,基础教育好,尊师重教风气浓厚,但我们的教育发展也不均衡,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

搅动·拉动·推动

——

—提高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邢益育

题。例如,我们教研员队伍学科配备并不齐全,人员编制还不够,教研员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而我们的服务面宽、服务人口量大(29所中学,2000多位教师,近20000名学生),因此我们肩上的担子沉重。

另外,全市公办民办学校共29所,办学质量高低不一,这无疑给我们的教研工作加大了难度。怎么办?

思来想去,我们认为,教研问题虽千头万绪,但只要抓住“诊断分析”这个牛鼻,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所谓“诊断分析”,就是对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及测试等情况,作阶段性的综合诊断,梳理成绩,指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指导意见。

毕竟,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学校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近三年来,我们在服务学校方面,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例如,我们每学期都要抵达全市29所学校听课调研、帮扶指导。尤其是有针对性的重点帮扶学校。我们经常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下到学校召开全校教师或年级教师“教学诊断分析会”共计39场,帮助学校和教师诊断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一做法,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高度评价。不少教师说,教研室的指导和帮扶具体、到位、解渴。我们自己也感觉到,我们坚持这一做法,三年来还是有成效的。如这三年的中考,我市“一分四率”(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逐年发生变化,在全省排位稳中有升。特别是低分率有所下降,我们在诊断分析分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方法,让许多学校实实在在受益,学校的低分率下降了,全市低分率也就下降,为此这三年,我市中考的低分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们认为,为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诊断分析”,就是抓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

牛鼻子,我们的教研活动是扎实有效的,学

校的办学质量也就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三、推动,搭建“展示、分享”这个平台要提高整个县域教研的质量,我们不光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更需要搭建让教师“展示自我、快乐分享”的专业成长平台。

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一个突出的成绩就是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层次多级、内容多面的“三多”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从过去的不自觉走向今天的自觉。过去,教研活动常常只能在县城中学或县重点中学才能得到落实,农村乡镇中学基本上是“被教研”,被动参与,被动发言,被动接受,被动称赞。农村中学教师因此并没有得到多少实实在在的专业提升。今天,教师职称评定、专业资格考核、绩效工资发放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有了“我要发展”的愿望与动力,我们的教研活动就能顺利开展,收获丰硕。

例如2011年12月,省初中数学中心组来我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我们就一改过去在县城举办教研活动的特点,把活动放到了翁田镇翁田中学举行。这个镇,地处我市东北角,远离县城,算是一个偏远的乡镇。但这个镇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完全有能力办好活动。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全市同学科相关年级的任课教师共1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本次活动,多个乡镇中学是全组出动,教师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后,省初中数学教研员孙孝武主任不无感慨

地说:“翁田中学给我证明了一个道理——

—省级活动,也可以在乡镇中学成功举办!”

这几年,我们就是利用省级相关部门组织的一些活动,为我市广大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让我们文昌的教师,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与同行分享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例如,2012年一年,我们有7位教师获得了“海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坛新秀”称号,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市县;有10个学科19位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学科课堂教学大赛,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省级一等奖7名,省级二等奖5名,三等奖4名;选送65篇教师论文参加省级学科论文大赛,获一等奖8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38篇。

我们教研室,也一直坚持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发动教师参加网络教研,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网络教研评比活动,奖励学校、奖励领导、奖励教师个人。管理上每周值班管理博客,就是我们文昌的创新之举。我们的网络教研,三年前起步,但却连续三年都获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奖励,2010年获省一等奖,2011年省三等奖,2012年荣获省“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奖项。网络教研,为广大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发展平台。如从龙楼中学走出来的黄良师老

师,现在是省初中数学中心组成员,初中数学网络教研骨干、专家;锦山中学的韩定老师,是省网络教研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对象;市第三中学的杨燕老师,也是省级网络教研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

应该说,这几年,我们重视搭建“展示自我、快乐分享”的专业发展平台,全面推动了我市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让一大批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提升,取得良好的教研成效。

以上所谈,只是我市提高中学教研有效性三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用一根棒,搅动了教研这潭深水;用一只手,抓住了提升教研质量的牛鼻;用众人之手,搭建教师“展示、分享”的发展平台。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谈不上成功,更无经验模式。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领域需要涉足,很多做法需要提升。总之,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作者单位:海南省文昌市教育局教研室)

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

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

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一,由于教师固有的“成熟”经验与“理想”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深度不够,部分的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其二,教材把握不到位。新教材内容看似简单,但内涵很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花很多功夫,教师压力很大。

其三,课程配套资源不足。老师备课时,知识深度控制不好,心中感到没数,书上的题目、题型又太少,有些综合实践活动不易开展。

其四,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其五,校本教研亟待加强,集体备课走过场。有的单位把教学内容分给教师,一人编他人用。教师写的教案仅是完成任务而已,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练习题的设计缺少共同探讨.这样的集体备课一是教案质量不能保证,二是导致有的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对所教内容不熟悉,重难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避重就轻,做表面文章。

(作者单位:白沙思源实验学校)

对于性格和思维能力还处在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经典古诗文的学习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积淀尤为重要。但由于文言文的语法习惯和词句表述跟现代汉语的使用规律大不相似,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导致心态消极,兴趣减退。从引导者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文言文的求知欲与老师们在教学中对古诗文的解读方法有着密切关系。

解读,简而言之,就是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和体会作者的情思。我们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可以是蜻蜓点水般的略读,或是严谨细密的条分缕晰,或是不求甚解的会意文脉,还可以是独具个性的旧论新谈。不同的解读方法达成的教学目标深浅不一,针对初中生稚气未尽而又大胆活泼的心理特点,我尝试从语句朗读、内容理解、合作探究、人文评价、活学活用等方面去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在不断地摸索和积累中,领悟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解读方法。

一尧韵律化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明确了这样的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音律、节奏和遣词造句上去发现并感悟文言文中的音韵美、文辞美和章法美,通过诵读、推敲、揣摩文思去整体把握,在韵律化的解读中爱上文言文。

(一)感情朗读法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而初中生对文言文的朗读基本是一字一顿或者句顺情不达,听来干瘪无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课文的情感变化、重读和语速技巧,

针对性的感情朗读练习更能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情绪变动和写作意图,加深对内容的体会。

课例一:解读《马说》时,我讲解分析第一段的情感是痛惜名马的不幸遭遇,语速平缓低沉,心中要憋着一股不平的怨气,重读“祗辱于”和“骈死”,每一句各由1、2组和3、4组轮流朗读,形成应和效果,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最初学生不太清楚如何把握发音的节奏和技巧,老师需要范读并且带读几遍,渐渐地他们找到了感觉,把韩愈的惋惜、激愤和嘲讽之情饱满地读出来,意会在心,之后分析主旨时基本一点就通。

(二)鉴赏文辞法

现存古文多是经过时间的淘洗遗留下来的,其文辞凝练典雅,耐人寻味。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替换词句、比较阅读的方法来鉴赏这些名篇中的语言美。

课例二: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讨论可以替换“庭下如积水空明”中“空明”二字的词语。于是他们兴致勃勃地提供“澄澈”、“清亮”、“明净”等词语,但仅道出月色的明亮,少了些灵气,而且读来也没有“空明”那种音韵缭绕的感觉,到此才深感苏轼的高妙。

经过同类散文比较阅读和替换词句的方法,学生对文言文的炼字和谋篇有了切身体会,学习起来也多了些认同感和获知的乐趣。

(三)板书诗化法

语句优美、意境深远的古诗或者古文,解读得太直白有时候会破坏了它们的主题美,如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组成对偶形式的板书,仿造成诗歌的模样,尽其能保留原文之韵,则使学生在领会文本内涵的同时感悟它们的美。

初中文言文教学解读方法微探

课例三:《观沧海》的板书

《观沧海》

策马东来观沧海,山高草盛水浩瀚。日月星河出其里,胸藏宇宙志天下。在写完这一板书后,学生们很惊讶,都疑惑黑板上的是另一首诗歌还是板书,当被告知可以模仿这样的做法去解读剩下的四首古诗时,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其中,一起斟酌板书用词,古诗的神采自然入心。

二、形象化解读

文言文的讲解离不开翻译,但若枯燥的知识点配上单调的串讲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只剩翻译和考点重点,陷入消极学习状态。虽然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同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运用融合视听的可想象的解读方法,将古文生涩的内涵形象化。形象化解读对于学生从生活与时代背景的角度去体悟文言文,还原古文的鲜活生命,快乐地学习文言文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图文法课例四:记得教《童趣》这篇古文时,我告诉学生在弄清大意后,可以发挥想象,画上三幅表现“物外之趣”的插图,配以简明的文字。话音一落,课堂上顿时活跃开了:语文课竟然还有画画?!结果那堂课上得十分顺利,他们很用心地去理解文中的情节,以便在白纸上准确再现当时的场景。这样,他们在插图的传阅比较中,就能互补对课文理解的缺漏,保全文髓。

图文结合的解读方法既能统观全篇,又能突出情节重点,还给予了直观的视觉印象,此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快速把握全文,巩固感知。

(二)影视法

让学生观看与文言文相关的音像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能促使学生

在文本和形象的视频对比中去思考原著和

音像素材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课例五: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我拷贝了电视剧《水浒传》里相关的视频剪辑,播放给学生看完之后让全班一起来讨论拍摄效果。课堂上学生们议论纷纷,从内容的详实程度、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动作等去分析影视作品的对于原著是否忠实,这样做既巩固了他们对课文情节的认识,也引发他们注意到了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伏笔照应,在对比中提高了解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当然,有些旧瓶装新酒的动漫作品即使作为课外延伸,也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作的本意。

(三)表演法

每一篇古文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遇上富有情节性的文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编演课本剧,从生活的角度去加深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理解,从而把枯燥的古文串讲变为各具情态的人生演绎,加深印象。

课例六:我曾经让学生按组分段把《杨修之死》改编成课文剧,结果学生们充分表现出他们的创作才智。组一的同学表演“改建园门事件”时,不但提前画好了园门的外观,还加入了一些装修知识来向石匠推销,展现了良好的社会观察能力。而组四表演曹操梦中杀人的片段更是令人惊叹。当饰演曹操的男生故意趴在桌子上装睡,弄掉身上的被子(校服)时,门外的两个侍卫犹豫了,推来让去不敢上前(这个细节书中没有),于是他们采用了猜拳的办法“淘汰”出了侍卫甲。当侍卫甲战战兢兢上前为“曹操”披上被子的时候,冷不丁抽屉里斜刺出一把剑(胶尺),侍卫甲在惶惑和痛苦中伏倒在桌子上。“曹操”不放心,竟然还用手挑起侍卫甲的下巴确认他是否毙命,然后才眯眼继续装睡,果然“老谋深算”。同学们出色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赢得阵阵掌声。

课文剧的编演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语

言和表演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说做能力,还丰富了教学内容,不妨多尝试。

(四)幽默法

教师解读古文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的用语可以辞藻华丽,亦可以诙谐幽默,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我发现他们更喜欢风趣的语言。轻松的语言能激活学生的大脑中的“快乐中枢”,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将简洁深奥的文言文具化为平易鲜活的人间百态。

课例七:比如说到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这一片段时,我曾一边模仿“弯弓射箭”的动作一边说:“五柳先生家离市区较远,不好传话,于是亲戚们飞羽传书,“嗖”的一声射中了他家门前的那棵柳树。正在赏菊的五柳先生闻声出门一看,哟,有邀请函了,于是高高兴兴踏上小路,奔着亲戚家的酒香去了。”讲罢,学生一下子来精神了,争相加词加情节,气氛热烈。虽然不免离谱,但都是围绕五柳先生的喜好和追求进行发挥,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绘画、音像、表演和趣话其实都是将抽象的文字概念通过再创造转化为具象的场景,生动地再现古文的语言艺术和人文内涵,形象化的解读方法在深入浅出的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听说读写演画的综合素质。

三、评论式解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言文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在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当下,重新评价古人的思想,古为今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课例八:《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其五)同为陶渊明所作,在说到他的生平时,学生们对他三仕三隐的做法各有见解,我顺势让大家当堂讨论,其中有个学生的想法很独特。她觉得陶渊明很自私,辞官只为自己而不为百姓着想,并认为陶渊明当官后可以做

个勤政为民的清官,解决一方百姓的苦难生

活,像欧阳修一样;况他辞官后的日子没了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朋友邻居的接济为生,浪费了才华也增添了别人的负担。这样的评价大胆泼辣,班上支持和反对的人数不相上下,从教学效果上看,如此的讨论与评价更能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让学生运用跨年代、跨时期、跨朝代的方式,站在新世纪的角度去评论古代名贤的抱负经历,对于培养学生培养积极的求学心态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写作式解读学贵致用,触类旁通。钱梦龙先生说过,优秀的文言作品里“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在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熟读了一些古诗文以后,教师可大胆鼓励学生运用文言进行小小的写作练习,无论他们的习作充溢着多少的幼稚和错乱,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文言文的精华才会渐渐渗透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一)模古仿写法

我曾经鼓励学生用古文句法仿写《童趣》、《五柳先生传》、《陋室铭》等名篇,每当我把改完的作业发回去让学生互相传阅,教室里的表情可谓丰富多姿。

让学生尝试补充对联、仿写诗句、练习对字,参与到仿古小作文的创作中,这不但让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的创作乐趣,还减弱了他们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强化他们对常用古汉语含义的记忆。

(二)诗文巧用法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引用古诗、古文名句化入作文中,即使初始引用得生硬牵强,但在逐次练习中,他们自然能融会贯通,领略到引用诗文的妙处,增加自己的国学底蕴。

课例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何需愁!天生我才必有用,玩转音乐显神通。”——

—DJ 音像店的广告词

这是在学习完《吆喝》一文后,我让学生化用古诗练习写广告,以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古诗的热情,提升成就感。这则广告化用了李白的两句诗歌,还能巧妙地修改个别字词为音像店做宣传,又不丢韵脚,让人不禁拍手称赞。

(三)古文改编法

改编或者扩写具有故事味的文言文,如《木兰诗》、《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热情、强化内容理解的一种解读方法。通过丰富情节,添加人物描写,学生们对古文、古人就多了一层亲近感,少了一些陌生意,同时也巩固了对课文的认知。

(四)穿越写作法斗转星移,人类身上总有些穿越时空可以相通的情感、经历,如思乡、感时悲己、好游山水等,如果朝代不同的文人墨客偶遇,会有什么故事呢?曾经布置过“当谢徵遇上陶弘景”这样的话题作文,当时立即催醒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收上来的作文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尽管不乏幼稚浅显之处,但也侧面了解了他们对学过的文言文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补充和调整策略。

课例十:学生习作选摘———《当谢徵遇上陶弘景》

正所谓秋高气爽,落叶飘零……(导演:咔!不对不对,换场景,说了多少遍是夏天!)转眼间,又是夏天,山明水秀,小泉叮咚。今天,谢徵和陶弘景又一次相约于山林,九曲十八弯,他们终于重逢了。

……

“可惜在这山川秀美之前,没有一杯山西汾酒。唉。”谢徵叹息着。

“对啊!你看,那高耸入云的山峰,虽然棱角有些坚硬,但比我内人那张苦瓜脸好看不知多少倍。”陶弘景指着前面的山峰说道。

“咦!你是妻管严啊。真是可怜。虽然我没成亲,但也好不到哪去。天天都要看着老

妈那张‘色彩斑斓’的脸,心里也不是滋味

呀。”谢徵感慨道。

“对了,你上次发E-mail 来给我干嘛?!”

“没什么。只是想告诉你,我家有几棵基因变种的桑竹,如不嫌弃,可以拿回去种种。”谢徵回忆道。

两人不知不觉地从晓雾将歇聊到夕阳西下,猿鸟乱鸣。

……

要求学生完全重现古时的语言和场景有些求全责备了,他们大多数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翻译过来,再加点自己的想象进行人物的跨时空连接,写作内容多半中规中矩。而这篇习作的切入点很讨巧,选择了拍电影这样的虚拟现场,戏说起来游刃有余,主角的对话基本是现代生活的写照,而且还用了《答谢中书书》中形容山川之美的词汇来比喻人物的表情,实在新奇诙谐,因此在班上脱颖而出。

五尧质疑式解读

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填鸭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对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起翻译古文,共同质疑难解字句,思考文中的情节、主题,产生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引发讨论和归纳,然后大组之间互文互答,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未知。而同学间的提问回答更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岳阳楼记》等篇目的时候都可以大胆放权让学生去主宰课堂。质疑式的解读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每一篇经典的古文皆是先哲们的一段生活独白一份精神宝藏,教师在课堂上的解读应尽量做到回归人文,无论施以何种解读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得到语言背后的喜怒哀乐,就是教学的幸福所在。

(作者单位:乐东中学)

技术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不可忽缺的教学形式。它承载着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课程的特征,对激发学生学习技术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技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深化,技术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通用技术教师的认可和重视,在有限的课时、场地条件和实践条件下准确地理解技术实践的内涵并运用,是教师们普通关注的课题。

一、技术实践教学的理解

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实践围绕特定技术目标和技术内容展开,与生活联系密切,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应用性,如折叠板凳的制作、可伸缩衣架制作等。这些活动(项目)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境和设计空间,使其主动建构技术知识,理解技术的原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技术体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技术思维,提升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不仅有技术制作,还包括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技术体验活动。从内容设计来看,可以是完整的综合技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章某一节的局部的技术实践活动;从时间安排来看,可以数节课(或课外)完成也可在课堂上十几分钟完成;从组织方式来看,可以集中学生共同完成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可见,并非每个技术实践活动都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或一个完整的技术过程,重要的是所选择的实践活动要对应教学内容、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要在课程内容的框架下合理的设计。

技术实践活动应该贯穿教学始终,各个

模块、各章节内容的教学中都能够寻找到与

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实践活动。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中“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一章可以组织学生做人机关系的体验性活动、产品的强度试验或性能试验活动,“发现与明确问题”一章可以选择技术调查类的实践活动,“方案构思”一章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方案设计,“技术图样”一章可以进行图样绘制或CAD 方面的实践活动,“模型制作”一章可以组织不同材料的模型制作活动等。如果忽略或淡化技术实践和体验,通用技术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课程目标也将无法达成,课程也将失去魅力。

需要关注技术实践教学的一个误区,即将技术实践窄化为“教师讲授、示范”“学生练习、巩固”,将实践活动等同于单纯的技能训练,等同于动手不动脑的操作。

二、技术实践教学的规划

通用技术课程各个模块均为36课时,教学中的技术实践活动要做到适度适量、循序渐进、集散搭配,使实践贯彻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紧扣课程目标,在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把技术实践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妥当分配时间,根据本学校条件、学生水平等因素,精心选择方便教学实施、学生又感兴趣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对每一项实践活动要作出具体方案,避免临时盲目、随意地安排。

例:《技术与设计2》模块第四单元的实践活动规划:

技术实践教学的行与思

段青

教学内容

《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

技术实践技

术实践

综合项目(小组合

作,可选)自动升旗控制装置光控窗帘装置

节项

声音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温

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亮度传

感器等)的试验浮球式水箱水位控制器中水量的调整动物喝水自动加水器中水位高低的设定限载汽车模型的限压调试

简易地震报警器中干扰因素的

分析和测试试验

在上表规划的基础上,还需要针对每一项目制订具体的计划,包括每个项目的目标、项目要求、学生应该完成的工作、设备工具条件、材料条件、安全措施等。技术实践教学的规划,一是要立足多种形式,开发和设计符合学生技术水平和能力的项目;二是要对教学课时进行计划和统整,使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占课时比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使实践活动与理论课有机融合;三是实践项目的设计要紧扣章节目标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以问题解决为牵引,有益有趣;四是要及时总结反思,梳理相对成熟的实践项目,对其实施过程加以规范,为后续学生的技术实践学习积累成功案例。三、技术实践教学的设计技术实践教学需要教师课前作精心的设计,要先设计再实施。首先,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标准;其二,学生要完成的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具体要求,如制定设计方案、撰写项目报告、制作实物作品,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从设计开始,不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其三,实践所需工具、设备和材料,学生是分组完成还是独立完成,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如何给予指导和应对;其四,对实践活动时间的安排,课堂上做什么、课外做什么。曾经听过一次课,教师在十多分钟的课堂讲解后,简单地向学生交待了一项实践任务:请同学们分组设计一个小书架,工具、材料都在工具台上,要求两节课完成。随后,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半小时过去了,为数不少的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这两节实践课的问题在于,一是学生不清楚本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侧重在方案设计方面,还侧重在工艺

加工方面,或者其他;二是学生不明白需要

提交什么结果给教师,是提交设计方案,还

是提交加工图纸,还是只提交制作的作品。

由于缺少细化的实践目标,没有具体的实践

要求,加之教师指导不力,两节课结束后,有的学生草草地制作一个作品一交了事,而有的学生还在讨论绘制设计方案图纸。四、技术实践项目的选择

技术实践的项目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教学中,有的教师选择以“折叠小板凳”、“台灯”作为针对“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内容的实践项目,还有的教师因学生差异、地域差异、材料或其他方面原因,希望选择其他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选择时应考虑:第一,项目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准,其技术原理是学生已有知识可以理解的,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应用的技术产

品,如CD 碟架、室内雨伞架、人字梯、小型书架、笔记本电脑架、自动门、孔明锁等。第二,项目的设计方案要有一定的拓展

性和可变性,或者有一定的可迁移性,通过设计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避免单一性的、机械模仿式的设计。如人字梯固定方式的设计、儿童多用书架的设计、小区汽车出入口栏杆控制设计等,它们的变式比较多,可引导学生拓展设计思维。第三,项目选择要繁简得当,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合作能够完成,不可过易不可过难,复杂、难以完成的项目不可选,设计和制

作的周期不能太长,要与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相符合,如自行车或三轮车的整车装配,因机械原理相对复杂、所用时间长不适合作教学中的技术实践项目。

第四,项目选择要考虑制作材料的易得,要因地制宜选择材料,加工工艺不可过于复杂,且易于改进,材料的加工过程要无毒无害、无危险。

第五,要遵循“合理投入、循环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和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废弃物,制作有个性的设计产品,如用海南地区学生利用椰果壳作台灯底座、台灯灯罩等。

第六,项目选择要避免的倾向,一是生活化有余而技术味不足,如针对“控制与设计”,选用“睁眼画像与闭眼画像”、“给猫安鼻子”作为学生实践的项目正是如此;另一倾向是把技术实践引向艺术、美工甚至手工

制作,如沙贴画、贝壳画、干树叶贴画等。只要用心留意生活中的技术,就能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技术活动项目。

五、技术实践活动的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的技术实践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依据是技术实践的目标,如果是“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实践,则应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设计方案的创意、构思上,如果是“模型制作”的教学实践,则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到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以及成品制作。评价不能仅仅是给最终作品打一个分数,还要考察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性资料(如几种构思草图)、设计方案的文字说明、加工图、加工制作中出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等,通过评价观察学生在技术实践中的思考和行动轨迹。

(作者单位: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该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这一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特定数学活动的创设靠的是教师,所以教师是实现过程性目标的主要组织者。通过该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获得相应的数学技能,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意识等。下面就以一些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实施数学过程性目标的几点看法。

一、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经历数学化

的过程

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可以体现数学素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展开和应用的全过程,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到数学的抽象、又从数学的抽象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多重过程,对发展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1】《直线的斜率》(必修2)落实数学过程性目标三个环节

在上课开始后教师出示问题情境:

议一议: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如果把跷跷板抽象的理解为一条直线,那么在跷跷板的运动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直线,那么这些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但是这些直线的方向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我们确定一个方向,那么直线是不是就确定了呢?

想一想: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呢?

这个例子以生活化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跷跷板这一类问题充满了趣味性,它可以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探索表达直线的倾斜程度的一般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切实安排好活动程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加上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实际上倡导的是“做数学”和“用数学”,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数学,理解和运用数学,因此,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当然设计数学探究活动一定要把握思维容量,要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设置的问题的空间应大小有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学生也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才能解决问题。

【案例2】《函数的单调性》(必修1)1.在上课开始后教师出示问题:在一碗水中,加入适量的盐。设水的质量为1,盐

的质量为x ,盐水的浓度为y ,则y 与x 的函

数关系是y =x (x ≥0)。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盐加得越多,盐水就越咸”这一特征?函数的解析式能反映出这个特征吗?

2.观察某城市某日24小时气温变化图。(图略)

(1)如何描述气温θ随时间t 的变化情况?

(2)在区间[4,14]上,θ随t 的增大而增大这一特征,要是用数学符号来刻画,该如何表述呢?

(3)能不能说,取t1=5,t2=6,t3=8,t4=10,得到相对应的θ1,θ2,θ3,θ4的值,有θ1<θ2<θ3<θ4,所以在[4,14]上,θ随t 的增大而增大?

(4)能不能说,取该子区间内所有的输入值t1,t2,t3,…,tn ,得到相对应的θ1,θ2,θ3,…,θn 的值,有θ1<θ2<θ3<…<θn ,所以在区间[4,14]上,θ随t 的增大而增大?

接着要求学生给函数单调性下一个定义。

本例中,教材原来是直接通过气温变化图导入函数单调性,空间比较大,也给学生参与下定义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因此这里先让学生探究一个相对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现实支撑,又针对气温变化图这个问题分设了4个小问题,搭设探究问题的台阶,使探究活动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因难而望而生畏。本例的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三、以问题串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凸显研究方法

以问题串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串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设置问题串不仅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凸显和强化过程意识,设计好问题串及其递进序列,使过程与结果并重。

【案例3】《函数y =Asin (ωx +φ)的图象》(必修4)

1.探索φ对图象的影响。

利用几何画板,同时作出函数y =sin (x +1)和y =sinx 的图象。

问题1:函数y =sin(x +1)和y =sin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问题2:既然图象是由点构成的,那么能否从点的变化对这样的过程加以解释?

问题3:一般地,函数y =sin (x +φ)和y =sin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2.探索A 对图象的影响。

利用几何画板,同时作出函数y =3sinx 和y =sinx 的图象。

问题4:函数y =3sinx 和y =sin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问题5:能否仍然结合点的变化来思考函数图象的变化?此时该研究两个函数图象上什么样的两个对应点?还是纵坐标相同的两个点吗?

问题6:一般的函数y =Asinx (A >0且A ≠1)和y =sin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3.探索ω对图象的影响。

利用几何画板,同时作出函数y =sin2x 和y =sinx 的图象。

问题7:函数y =sin2x 和y =sin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问题8:能否仍然结合点的变化来思考函数图象的变化?此时又该考虑两个图象上什么样的两个对应点?

问题9:一般地函数y =sin ωx (ω>0且ω≠1)和y =sin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本例从实例出发,循序渐进地提出了9

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渐次深入,从而得到函数y =Asin (ωx +φ)的图象的特点,体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由具体到一般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探索φ对图象的影响、探索A 对图象的影响、探索ω对图象的影响。整个问题串形成了研究问题的一个“序”,这种“序”充分体现问题的层次感,也更适合学生参与探索研究。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头脑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去分析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水平。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由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化为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由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转化为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新知识的讲授,追求顺利地完成任务,而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创设宽松环境的同时,使教师有机会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提高学习的效率。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总之,实施过程性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建构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海南省昌江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研究背景(一)数学课堂实施数学实验教学正成为教改实验的一个新动向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为主线,从概念出发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它的优点,它能把数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课堂讲授;但它的弊病也是明显的,把活生生的数学知识变成一堆用逻辑组织起来的符号,学生在学习中不知定义、定理涉及的背景,又不懂得推出来的结论该怎样应用。这种“去两头,烧中段”的数学教学使得学生感到枯燥和困难,甚至让他们逐渐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数学教学形式。实施数学实验教学,正成为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新动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二)数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数学实验是教材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若能认识其所蕴涵的教育因素,那么它必将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校没有开设数学实验,许多教师对数学实验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和偏见。其原因有二:

1.课程观念淡薄

现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会学习、会思考、能创造的新型人才。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

习惯和能力。数学实验为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探究发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如果能够以数学实验为素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数学实验的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2.教学改革意识不强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需要有新的教学模

式。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

—学生练习———强化训练———测验讲评,传统教学模式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它符合传授知识的客观规律,其缺点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而缺乏创新精神。实际上,除传统教学模式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实验尝试一些特殊的教学模式,如

问题——

—实验———交流———论证———练习——

—反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理论上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教学过程便于操作与调控。

二、设计数学实验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数学实验具有直观性、操作性、反复性、探索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力求少而精,讲究实效性,所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数学实验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角色。

2.探究性原则: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趣味性原则:数学实验的形式要富于吸引力,以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反应。

4.实用性原则:数学实验应简便、易行、有效,要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和意义,选择实

试论如何提高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曹华平

际问题,可使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自觉性。

三、实施数学实验的一般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数学实验教学过程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类似,一般地可分为六个阶段

1.提前预习———实验前派发实验报告表,要求学生事前了解实验的目标和预习实验所需的必备知识;

2.实验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并实施一定的实验步骤,清晰地表达问题,体验问题和理解问题;

3.观察、分析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的结论;

4.展现或猜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提出假设,猜想;

5.恰当性检验,在新的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或猜想的适当性和普遍性;

6.形成实验报告,填写好实验报告和完成后附的练习题。

四、科学选择数学实验教学的时机和策略

(一)学生形成概念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学实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定义、性质等方面的讲解,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同伴交流、反思活动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教学中,可以借用物理中的“力的合成”设计一个演示试验,试验如下:

图甲:表示橡皮条GE 在两个力F ,凡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C 伸长了EO 这样的

长度。

图乙:表示用一个力F 在橡皮条上,使

橡皮条沿着相同的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力F 对橡皮条产生的效果跟力F,凡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弥补了课本抽象地引人向量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缺陷,将向量加法和高一物理中力的合成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向量加法的理解更具有直观性,明白了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现实基础,认识了向量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又如:学习椭圆的定义时,笔者在上课之前布置了一个作业:同桌两人一组,准备:两枚图钉、一条不可伸缩的细线、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上课时,要求学生把准备的用具拿出来,同桌合作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①把绳子固定在白纸上,要求绳子不绷紧,然后拿铅笔拉紧并在白纸上画图,观察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操作过程中有何特点,有无不变的量存在。②在固定绳子时,若将其绷紧又将会得到怎样的图形?③绳子的长度和固定的两钉子的距离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渊图1)

经过实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当2a

2c 时是椭圆;当2a =2c 时是线段;当c =0时是圆;当2a <2c 时轨迹不存在。

通过做这个实验,学生就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了椭圆的概念及一些相关的性质,这其实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课程突出了新课改强调的课堂学生主体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

(二)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和揭示结论时运用数学实验

数学中的许多定理、法则、性质、公式等结论都是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发掘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验,用脑去思考,主动去探索,像一个小数学家那样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再现(模拟)数学结论、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那样不仅使学习生动有趣,而且能促使学生较深刻地领悟数学结论、数学规律的真正内涵,促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例如:在教学型函数的性质时,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

把学生分为若干组,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l )自己给出一些a,b 的值,计算机上画出它们的图象,仔细观察这些图象的特点,记录每一组结果。

(2)分析数值a,b 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屏幕上显示的图象是我们熟知的函数吗?表达式是什么?

第二,在你预测出的表达式中有哪些参数,将它们填入如图2所示的表中。

第三,对于给定的(a ,b)的值,试确定参数的取值,并把结果填人表中。

图2(a,b )的取值与参数的数值表

(3)如何验证你们得到的参数的确是对的?(提示:可以从实验和理论两种角度来考虑。)

对实验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努力探索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数据中反映出的规律性。

(4)基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给出猜想,思考这样做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5)根据实验的现象,通过数学上的分析及可能的数学证明,给出支持该猜想的论证。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开放的,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但学生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又是具体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操纵计算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认真地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

(三)解决抽象度较高的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实验

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解决抽象程度较高的问题。

例如:有一矩形纸片ABCD ,已知AB=4厘米,AD=8厘米,将B 点向AD 边对折(B 在AD 边上的相应点为B '),EF 为折痕(点F 也可以落在CD 边上);过B'作B'T 垂直于AD ,交EF 于点T ,如(图3),折痕EF 的分布规律并观察T 点的轨迹.

实验过程:

(1)按题设要求,将矩形纸片ABCD 中B 点向AD 边对折(折痕要在15条左右),在折叠过程中按要求过B'作B'T ⊥EF 于T (可用针尖打洞)。

(2)在实物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几何画板》或其他软件,在电脑上再次模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