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缘政治考试题(答案)

地缘政治考试题(答案)

地缘政治考试题(答案)
地缘政治考试题(答案)

第一节地缘政治是研究地理空间与国家关系的学问1.马克思主义有关地理环境的学说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地理环境主要通过生产力、社会组织影响社会的发展;二是只有根据自然和社会、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相互影响的观点才能了解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国家的地缘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地理位置是地理因素的空间概念,主要指国家的陆地、海洋和空域在地球表面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相比所处的方位和距离关系。

4.地理位置在地理环境诸多因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5.对一个国家来说,它在地理上的位置关系,影响到它在世界或地区的政治、军事、战略和安全格局中的地位。

6.战略家们十分重视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往往把它视为国家力量构成的重要因素。

7.世界上的国家按地理结构可以分为内陆国、濒海国和海洋岛屿国。

8.地理位置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的制定。

9.根据本国地理位置特点,制定合理的国家地缘战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利益的需要。

10.地缘是地理环境关系,是人类因地域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关系。

11.地缘是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受地理位置、距离和空间区域影响而构成的相互关系。

12.地理环境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地理环境关系;一种是人文的地理环境关系。

13.自然状态的地理关系是指自然现象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的天然的相互关系。

14.人文状态的地理关系包括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包括人于人之间因地理区域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15.地缘政治表现为人类的政治行为与地理环境_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现象。

16.地缘政治探讨与政治的关系,是研究地理政治对国家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制约与影响,并运用地理因素筹划国家战略的学问。

17.地缘政治把国家视为地理空军的政治实体,政治地理空间又是一个整体。

18.地理空间包括位置、范围、陆海性质和地貌特征,它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运用的方向和方式。

19.从政治的视角看,国家生活在国际关系_中,也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空间中。

20.只有通过对地理空间的自然、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分析,才能够有助于认识各国关系的特质。

21.在国际关系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地理空间的范围有所不同,但均存在于当时国家关系特定的整体空间中。

22.国家的自然地理形势和地缘政治关系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23.在特定地理空间中维护和寻求政治、经济、军事等利益是国家的政治地理特征。

24.在国际关系中,各国无不在寻求自身利益,而利益又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地缘政治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地理特征成为分析国家关系的重要基础。

25.一国的地缘政治关系直接关系到该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

26.地理空间既是国家赖以交往与冲突的舞台,又关系到国家间交往与冲突的内容。

27.地缘政治出现之后,就打上国家战略或对外政策的鲜明印记。

28.国家制定国家战略或对外政策时,总是把地缘关系作为影响国家间关系行为的重要因素。

29.地缘战略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或特定的地理空间获取国家利益的谋略。

30.对一个国家而言,不管其对地缘战略的认识如何,地缘战略始终是其制定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基础和内容。

31.地缘政治的内涵包括:第一,地缘政治把视为地理空间的政治实体,而地理空间又是一个整体;第二,地理空间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第三,地理空间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

32.在没有系统和科学的地理理论之前,描述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行为之间的方法是直观的,甚至还带着某种猜测。

33.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现象制约于地理因素的理论,也是立足于从宏观上研究地理空间作用于历史进程的能动性的学问。

34.《孙子》曾提出处于四通八达之地的诸侯国要重视结盟。战国时期的战略家提出合众、连横之说。三国时期诸葛亮提出隆中对谋略。

35.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欧洲佛罗伦萨的马基雅弗利等曾述及国家与地理的关系。

36.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学问,出现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37.国际政治学成为一门大学问之际,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狂潮大体告一段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将世界连成一体。使资产阶级学者得以从全球空间_的视角观察和研究国际关系,将世界政治作为一个整体,为地缘政治研究提供了舞台注入了推动力。

38.地缘政治学在初创时期,受西方学术思想变革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世说,并引入社会科学研究。

39.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的活动像自然界一样,受适者生存法则的支配。

40.受达尔文主义法则的影响,地缘政治学逐渐成为一门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利益和政策服务的重要学科。

41.最初的地缘政治学把国家视为地理空间的有机体,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控制时空关系的规律与模式。

42.德国学者拉策尔创立了政治地理新学科,认为国家关系如同生物之间的一样,每个国家都在竭力扩充自己的领土边界而不断发生冲突。

43.地缘政治学一词最先由瑞典学者热朗提出。他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把国家想象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研究起点,即是对国家的研究。

44.完整的地缘政治学概念应包括或主要包括宏观上对历史发展的_空间能机动性的研究。

45.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宏观地缘政治思想在地缘政治研究中占了上风。

46.宏观地缘政治论者认为世界处在对抗的过程中,国家要在对抗之中维护和寻求国家和区域的利益。

47.宏观地缘政治论者的研究集中在权利的沉浮变化和单个国家的利益,寻求国家利益成为这一思想的显著特征。

48.地缘政治有影响的三个学派是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论。

49.海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汉,其代表作是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和制海权对法国大改革命和帝国的影响。

50.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是,地球表面的大陆由于被海洋所包围,海洋拥有比陆地更优势的交通优势,控制了海洋,就能控制大陆,夺取制海权的关键就是能够进行海上封锁和决战的海军力量。

51.陆权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金德。

52.麦金德认为,全部的世界历史就是路权和海权较量的历史,赢家总是拥有较大基地的一方。

53.进入20世纪后,世界发生两大转折,一是地球成为一个整体,二是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海权占优势的时代已告结束。

54.陆权论认为,在新的时代,优势的平衡开始向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倾斜。

55.陆权论的经典式结论归纳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56.麦金德的思想反映了19世纪英欧领导的斗争以及英国海洋霸权的衰落。

57.关于海权和路权的两分法以及麦金德心脏地带的论述对以后的地缘政治产生

了重要影响。

58.边缘论也称边缘带理论。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地理学家斯皮克曼。

59.斯皮克曼认为,真正的世界权利中心不在欧亚大陆的腹地,而在欧亚大陆的边缘。

60.斯皮克曼提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支配了欧亚大陆,谁就决定世界的命运。

61.边缘论理论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对世界霸权的追求和利用战后的实力优势在欧亚大陆实施歇制的需求。

62.20世纪60-70年代,在两极格局互动中,多种力量中心开始出现。关于多极化和地区主义的研究日益活跃。

63.多元论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观点认为,权势的扩散将导致力量平衡,而力量平衡将会促进稳定的地缘政治均势状态。

64.多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科恩认为,西方世界是边缘论的牺牲品,歇制战略是不现实的。他提出一个由地区组成的世界大构想,每个地缘政治都应该有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特点。

65.多元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克罗恩描绘了一个所谓的稳定的力量结构,处于力量结构顶端的是三个集团,即美、苏和独立的热带国家,在此之下是一百多个大的政治集团。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承认多极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66.20世纪70年代后,地缘政治学研究发生重大变化,它所研究的核心内容,逐步由权势与战争转移到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通问题上,并引入量化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

67.沃勒斯坦的代表性观点是世界体系理论。

68.沃勒斯坦主张全球整体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研究单位,因为个别国家和单个过程只有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才能够被理解。

69.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存在发达_资本主义核心与不发达的外围国家的矛盾。

70.沃勒斯坦用北——南取代以前的海权——陆权分类法,将北——南置于国际舞台的中心。

71.新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反映在经济全球化和格局多极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已无法运用传统的政治思维来解决各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72.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特性:一是把世界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二是世界存在着对抗的两部分,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视角研究政治力量的分布、矛盾与冲突;三是地理因素发挥着能动作用,意志也构成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四是既研究基于地理因素形成的政治问题,又研究政治决策中的地理因素,二者互为关系。

73.目前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尤其运用到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领域。

74.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大多迎合列强争霸的需要,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的战略和外交都充满地缘政治色彩。

75.地理环境总是与特定的地理范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以及决定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76.在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内部,存在着绝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区别,在对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强调上也表现出区别。

77.事实上,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兴起是人类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副产品,这可以从马汉的“海权论”中得到反映。

78.海权论典型地表明海上运输、海洋资源以及海军力量对一个国家势力的影响。

79.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学说产生的背景,主要是陆上运输系统的发展,尤其是铁路和公路系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海洋与大陆

80.20世纪初航空技术的发展,再次改变了人们的地缘政治观念。

81.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在空中连接欧亚与北美大陆的最短通道,即北极地区_的地缘政治地位明显上升了。

82.早在麦金德提出历史中的地理枢纽时,就有人指出,随着陆上、海上和空中交通手段的发展,麦金德所提出的地缘政治观念很快就会失去意义。

83.未来成功的强国将是那些拥有最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那些拥有工业能力以及发明和科学能力的国家将能够击败所有对手,而不论他们是否处于大陆的中央还是海岛之上。

84.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不少人的地缘政治观点,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和运输工具的改变是地缘政治改变的重要前提。

85.地缘政治学向来就不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一种简单的和机械的反映。相反,只有联系人类掌握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才能理解地缘政治的真正含义。

86.地缘政治学反映了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条件下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类控制与利用自然条件的能力。

87.西方地缘政治学家们所说的这种或者那种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内政外交的支配作用,无非表明某种技术优势与地理环境的组合。

88.地缘政治学始终能够根据新的技术发展找到自己新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地缘政治学家眼中的地理观念实际上不是自然地理的观念,而是人文地理的观念。

89.地缘政治学往往被一些人等同于地理决定论,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主要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家都过分强调地理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90.在某种程度上,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学说、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决定论的色彩。

91.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出现正是列强瓜分世界接近完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时期。

92.世界上几个帝国主义打着“传播文明的使命”、“阳光下的地方”、“命定说”一类的概念,几乎完全攫取了覆盖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领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庞大的__殖民体系。

93.帝国主义为了取得世界霸权,又开始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_,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形势。

94.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奠基人拉策尔、马汉和麦金德提出了各自的地缘政治思想,迎合了__帝国主义列强争霸的需要,几乎所有西方大国的__战略和外交都充满了地缘政治色彩。

95.德国是地缘政治产生的摇篮,其理论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社会沙文主义色彩,要求德意志民族扩展_民族的“生存空间”。

96.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强国,其地缘环境处在英法俄3个大国的包围中,因此,德国的地缘政治学与国家的外交政策联系最紧密。

97.美国自独立战争后,为避免卷入欧洲各国的纷争,一直奉行门罗主义的孤立政策。这与当时美国的实力地位相一致。

98.19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及其经济力量的上升,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看待美国的利益,马汉的理论正是美国外交转变的征兆。

99.美国的扩张和_对外政策,都是以确保美国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控制为出发点,这同美国地处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相适应。

100.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上台,这3个国家都开始领土扩展的过程。

101.法西斯国家在扩展领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他们带入到与海上强国的冲突中,其中主要是与英国和美国的冲突。

102.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20世纪20-30年代成为其对外政策的主导因素,充分反映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政策的直接关系。

103.英国长期在欧洲大陆奉行均势外军,与弱者结盟攻击强者,防止出现一个权力中心,对英国构成威胁。

104.由于英国被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分割的独特地理位置,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实际上就是均势外军政策的反映,这一政策最终让英国吃尽了苦头。

10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_珍珠港事件__,是美国地缘战略的重大转折。

106.二战后,随着美军在世界各地的推进和军事基地的建立,美国的利益扩展到了全世界。

107.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在二战后适应了美国的政策需要,也即西欧和远东是美国必须控制点地区,这些边缘地区不能落在美国对手的手里,不管是德国、日本还是战时的联盟苏联。

108.二战后至冷战结束前,美国的战略和外交政策都是围绕苏联、遏制其势力发展进行的,这里既有意识形态因素作怪,也有地缘上的战略考虑。

109.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但美国并没有放松对地处心脏地带的战略对手的遏制与挤压。

110.冷战后,苏联建立的北约东扩,实则是美国在全球战略中对地缘战略的考虑。

111.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对待西方,特别是对待美国,出现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对阿拉伯世界的名族主义意识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112.西方一些学者和当政者认为,冷战后地缘政治的挑战仍然最可能来自欧亚大陆,美国在对俄罗斯、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政策,都能够从地缘政治的深处找到根源。

113.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大国争霸联系密切,它对西方大国的战略有深刻的影响,是他们制定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世界政治斗争现实反映。

114.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决定论表现在这一理论所谓的“历史观”问题上,即他们把地理因素看作是世界历史的制约问题。

115.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历史观”根深蒂固的表现就是,大陆与海洋的冲突与对抗,后来发展成东西方的冲突与对抗,成为左右历史发展的动因。

116.西方地缘政治扭曲的“历史观”从麦金德开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那里得到发展,后来又被斯皮克曼所继承,并且深刻地影响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117.冷战后期,由于苏美缓和以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对抗理论一度失去原来的市场。

118.随着冷战的结束,由于西方失望地发现它的价值观念依然不能通行全世界,同时由于非西方国家民族传统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冲突的逻辑又逐渐出现有占据上风的趋势。

119.人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力量的地理分布决定着地缘政治学家严重的政治地理景观,但理论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扭曲的。

120.在西方地缘政治家眼里,世界历史表现为,主要的陆地国家和海洋国家由于素质上各不相同,很难通过竞争或其他形式的相互交往而融为一体,所以冲突成为必然。

121.基于西方地缘政治扭曲的历史观,每逢某一陆地强国力图扩大势力范围,争取出海口,使其力量达到这一体系大陆区的外延,都会遇到海洋大国的抵制,陆海之间的对立就显得尤为突出。

122.历史上有过俄国向西争夺出海口而发动的战争,也有德国试图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但总的说来,海洋国家之间以及大陆国家之间的冲突数量并不少于所谓的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之间的冲突。

123.广大的非西方国家与西方的第一次交往,就是西方大国从陆上和海上对他们进行殖民掠夺。

124.列宁曾对帝国主义战争进行分析认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酷竞争来源于它的生产方式对资源、市场和投资地的争夺,从而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地缘的争夺。

125.实际上,并非地缘政治环境决定着国家的政治行为,而是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以某种扭曲的方式反映了现实世界政治斗争的图景。

126.地缘战略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取得国家利益的谋划。

127.国家间的地理位置是客观存在的,是各国无法选择的直接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128.由于地缘环境与地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129.由于地缘环境的客观现实,使国家战略中带有地缘性质的战略行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除非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否则它长期不变。

130.根据国家利益与实力的不同,在地缘关系中所涉及的地理空间运用范围是有区别的。

131.国家地理空间的运用范围一般包括三个区域:国家的周边地区、国家所在的区域和全球。

132.有的把国家地理空间范围概括为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第一个圆包括周边地区,第二个圆包括国家所在的世界区域,第三个圆包括全球。

133.国家利益的性质及国家利益的行为,决定着地缘战略的性质。

134.国家在地理空间影响大小,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和意志。

135.国家实力是决定地理空间运用范围的客观基础。

136.一国政府对国家利益判断和意志是决定地理空间运用范围的主观因素。

137.国家实力的强弱决定地缘战略所涉及的地理范围的大小。

138.一般来说,国家实力越强,它所涉及的地理空间运用范围的能力就越大,但能否实现还取决于一国政府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和意志。

139.国家间的地理位置是客观存在的,国家利益、实力与意志直接影响地理空间范围。

140.地理环境影响国家在地理空间中的利益、威胁以及战略力量配置。

141.国家利益与地缘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国家都在利用地缘因素参与国际竞争,以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

142.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邻国的政治倾向、民族和文化渊源、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该国的安全和发展战略以及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143.一国与邻国的边界状态是否稳定和睦,是否存在划界争端,以及这种争端的性质和解决难易程度,都会在国家的地缘战略思维中表现出来,也是地缘战略解决的问题。

144.就地缘环境来说,与邻国的总体关系状态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指标。

145.不同性质的邻国关系直接对双方的安全利益和对外政策产生各不相同的影响,尤其在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时,这种地缘影响更加突出。

146.在国家面临的不同外部威胁中,总有来自一个方向的威胁是主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取决于国家利益和面临的主要威胁。

147.战略要地和安全区域是地缘战略运筹的核心内容。

148.战略要地一般是指改变战略态势的地区、海路交通咽喉、主要资源产地等。

149.安全区域一般是指对一国安全有密切影响的相邻或相近的地区。

150.对战略要地和安全区域的运筹是地缘战略核心人物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51.相邻国家间在战略要地和安全区的认同上往往出现交叉和重叠,于是就出现地缘争夺的现象,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军事占领、外交结盟和通过政治、经济施加影响,是一场综合国力、战略能力和国家意志的较量。

152.大国间的地缘战略一般会形成一条交叉线或重叠线。

153.大国由于利益拓展和实力强大,一般会需要较大的地理空间,从而导致大国的地缘战略中所涉及的地理空间外缘或地理边际关系会出现交叉线或重叠线。

154.在交叉线或重叠线内,大国战略利益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往往成为决定有关大国关系状态的重要因素。

155.大国地缘战略具有潜在和现实的对抗特征。

156.生产力提高和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扩展地理空间。

157.继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之后,地球的外层空间已成为地缘战略涉足的新领域。

158.在信息化时代,地缘战略的空间正在向网络空间扩展。

第二节学习《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环境》的目的和意义159.用地缘政治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是研究国家关系和国家安全战略问题的重要方法。

160.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和各国地缘战略,是在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成为一个整体之后而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实际上已成为从世界整体的视角认识国家关系和有关国

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方法论。

161.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地缘扩张扩展的历史。

162.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战略主要表现在_海洋扩展_和陆地扩展_两个方面。

163,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扩展,世界政治的中心逐渐由欧洲大陆向大西洋大陆转移,出现了海洋扩展和大陆扩展并举的国际现象。

164.英国19世纪在维持海军优势的同时,利用_大陆均势政策,将斗争矛头对准企图在欧洲大陆称霸的国家,取得了对欧洲大陆的主导权。

165.美国在二战后,在取得_对世界海洋的控制权后,联合欧洲盟国,将苏联作为遏制政策的主要目标,维持了冷战时期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力。

166.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正在突破传统海权和陆权的扩张模式,谋求对整个世界的控制权。

167.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中,总体处于弱势,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问题普遍没有得到解决。维持_区域和周边的和平与稳定成为发展中国家地缘战略的首要选择。

168.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地缘战略存在着协调合作的一面,也存在着协调合作的一面,从而为各国地缘战略实践中的谋略运用提供了舞台。

169.冷战后,国家安全环境突破了传统_战略形势_观念,非传统安全因素成为制约____的新因素。

170.在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军事高技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安全不再局限在传统安全领域。

171.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地缘经济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大国地缘战略主要服务于综合国力竞争。

172.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系列新的安全挑战:一是世界各种力量发展仍不平衡;二是美国依仗其超强实力,极力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三是地缘战略利益冲突趋于激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来自内部安全的安全威胁;四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科技经济实力占据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173.冷战后,美国进行新一轮扩张,通过不断扩展战略空间来寻求区域和世界霸权一直是美国的战略理念。

174.“9·11”事件后,阿富汗和海湾战争给美国扩大新的地缘战略利益提供了机会,美国势力进入中亚地区,重返东南亚,当北约东扩计划基本完成、美国进而控制欧亚结合部之后,必然会腾出手来对欧亚大陆进一步挤压。

175.当前,我国面临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是世界上;陆地边境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大国之一。

176.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长约2.2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有海岛约5000多个。

177.从海洋讲,西太平洋的一些国家也与我国存在地缘关系。

178.在地缘上,我国同时处于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其中,拥有一亿人口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印尼、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179.与我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这些国家同我国存在密切的地缘关系。

180.在我国周边国家中,存在的宗教主要有:_____佛教__、____印度教____、__基督教_____、____伊斯兰教____、________等,可以看出,我国周边信仰状况复杂,这可能成为影响地缘关系的因素。

181.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三股恶势力”是指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

182.我国地缘战略主要面临三条地缘线和一个重要威胁。

183.无论我国在谋划哪个方向的地缘战略,都必须考虑美国背景,面临来自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

184.我国地缘战略利益表现在稳定周边、立足亚太。

185.从我国地缘战略考虑,稳定周边,目的是符合区内国家和有关打过的利益。

186.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外交政策调整,对周边邻国的基本原则是:睦邻互信、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187.我国地缘战略还必须关注战略边缘接触地带,这一地带是战略冲突易发区,是出现国际冲突与危机的敏感与热点地带。

188.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边疆,既包括陆权,又包括海权,甚至包括外空权。

189.我国地缘战略必须处理好三角关系,尤其是中美俄三角关系。

190.我国地缘战略还必须加强_战略前沿地带,其中,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统一的关系,已成为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第一章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第一节西方地缘政治理论1.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即早期的政治地理观、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和“二战”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复兴。

2.地理活动是人类最早的生存活动,但是,在国家产生后,才出现政治地理观。

3.不少早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开始注意到地理环境与国家行为的关系。但其观察方法往往带有直观性,甚至还带有某种猜测。

4.对地理与政治的研究,西方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其代表人物是公元前六世纪的学者赫卡托斯,他基于气候因素把世界分为两部分,北方寒冷地区的欧洲和南方温暖的亚洲、非洲。

5.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把整个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两个寒带、两个温带和一个热带。

6.亚里士多德根据五个气候带的划分认为,处于温带的国家在实力上处于优势。

7.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对一个国家的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考察。基于此,他们在对理想国家进行设计时,都把该国的自然环境作为一个首先必须考虑的因素。

8.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城邦进行探讨后认为,人口和土地构成理想城邦的基本条件,最好的城邦在这两方面都必须适中,此外,理想城邦的地理位置必须处于温带。

9.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人对地理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其中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的博丹和孟德斯鸠。

10.博丹认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北方严酷的气候使得那里的居民最为适合民主制,相反,南方则容易产生暴政。中部地区适合建立法律基础上的君主制。

11.孟德斯鸠在1740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从自然特征和政治现象的相互关系来探讨地理环境和国家法律制度的关系。认为法律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气候、土地、形势和面积等有关系,这种关系构成法的精神,决定着国家的社会制度特征。

12.西方早期的政治地理观,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至少从朴素的、直观的视角论述,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却认识不到决定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及其发展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生产方式。

13.早期的思想家强调地理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仅局限于国家和一定的区域内,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时代给他们造成的共同缺陷。

14.现代英国地缘政治学家杰弗里·帕克在阐述地缘政治学的缘起时指出,从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起,直到19世纪末世界的完整性最终被揭示出来,这是地缘政治学产生的基础。

15.从19世纪末地缘政治学产生起,研究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容,而是转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16.近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急剧增加,为人们从全球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客观条件。

17.随着欧洲到美洲和印度的开辟,以及环球航行和后来航空的发展,使人们对

世界地理的整体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18.从全球地理角度看待国家间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系,认识地理环境对国家战略的作用,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理论,地缘政治学也就应运而生。

19.根据帕克给地缘政治一词下的定义,地缘是指地球和国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政治则是指单个国家与其余国家的相互关系。

20.从帕克的定义可以看出,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的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发生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它强调地理因素对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现象,其理论表现就是地缘政治学。

21.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对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它强调研究对象的国际性质,这是区分19世纪兴起的地缘政治学和早已源远流长的政治与地理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

22.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于德国,其地理学家弗里德西·拉策尔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出发,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的哲学观念和斯宾塞关于人类社会与动物有机体有相似性的思想,提出了关于国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空间性有机体的学说,以此来解释国家的对外政治行为。

23.拉策尔之后,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有有机体的学说,并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概念,这标志着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

24.美国人阿尔弗雷德·马汉和英国人哈尔福德·麦金德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为地缘政治学提出了一种具有“世界概念”的研究方法,即历史发展的动因和大国关系的轨迹,可以在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25.马汉和麦金德从世界地缘环境的整体出发,分别提出海权与陆权理论,这表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其理论构成了以后地缘政治学宏观发展的主线。

26.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所谓的繁荣时代,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理论主张介入国家的政策。

27.一战后,德国战败,领土被分割,激发部分政治学家和地理学家对地缘政治学的兴趣。

28.一些地缘政治学家们认为,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部分原因是因为对国家的地理状况及其存在的局限性缺乏全面了解并希望地缘政治学将纠正这一错误。

29.一些地缘政治学家借用契伦所创立的“地缘政治学”一词,并灌以新的内容,试图利用地理知识为德国东山再起和侵略扩张寻求理论依据.

30.试图为德国侵略扩张奠定理论依据的代表人物当数卡尔·豪斯霍夫,他为德国扩展生存空间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构想。

31.一战后,在马汉和麦金德的思想影响下,美国地理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地缘政治的思潮,大批学者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研究国际政治权利的分布,并为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寻找借口。

32.在美国,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观点极有影响,他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

33.由于地缘政治一词为德国所用,以致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回避这一概念,欧美许多地缘政治学家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政治地理学,以同德国的地缘政治理论划清界限。

3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地缘政治学在观察地缘问题的视角上,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主要出现了“空权论”。

35.意大利的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在1921年出版了《制空权》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空权论”思想。

36.制空权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考察地缘政治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与陆地和海洋,而是转向广阔的天空,这是杜黑理论的主要贡献。

37.二战后的20多年时间里,地缘政治学在西方盛极而衰,为数不多的研究主要限于对旧有的地缘政治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论点的评论及争辩,并没有新的理论建树。

38.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地缘政治学发生重大转折。

39.20世纪60-70年代,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过于简单的两分法已不适合形势变化的需要,许多学者从政治区域的角度对世界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分类研究,从世界战略力量的地理分布提出地缘战略区与地缘政治区的划分。

40.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研究开始关注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和地理与外层空间的关系。

41.发展、环境、生态和能源等问题已成为地缘政治学家考察的对象,这导致了所谓的“广义地缘政治学”的诞生。

4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出现,使得敌对国家之间的距离远近以及这些国家的相对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43.新的地缘政治理论不能不考虑各国现在和未来对于外层空间的利用与控制,以及这种控制能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极大地改变了二战后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从而为地缘政治学家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新视野。

45.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和亨廷顿的地缘政治观点值得注意,他们把注意力投向民族文化的地理分布,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上。

46.根据地缘政治分析的新视野,传统上的东西方冲突的内容不再是争夺制海权和制陆权的斗争,也不再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而是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争斗。

47.亨廷顿描绘了一幅“文明的断层线”地图,由北向南,沿着俄罗斯与欧洲边界,穿过巴尔干半岛再到中东,形成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之间的分界线。

48.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分析美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和战略对手,提出美国如何成为21世纪地缘战略的赢家的战略构想。

49.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继承了德国地理学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国家作为一个空间现象成长的规律上。

50.拉策尔认为,国家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与自然界的有机体一样,要么占领更大的空间获得发展,要么被征服而死亡。

51.在拉策尔看来,国家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使其领土优势最大限度地增长,这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52.拉策尔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

53.契伦是瑞典人,他对地缘政治的兴趣最初受到拉策尔思想的启发,完全接受了国家有机体的思想,并以此来分析国家间的关系。

54.契伦在1901年出版的《国家有机体》一书,在书中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把地缘政治学表述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加以认识的科学。”

55.契伦的贡献之一就是使地缘政治学进一步系统化。他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变量,这5个变量是:地缘政治,生态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权力政治。

56.契伦对地缘政治学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二是进一步系统化了地缘政治学理论,提出了五个有关国家的重要变量。

57.契伦把政府、人口、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纳入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使地缘政治学成为一个科学体系。但他并没有把地理要素作为唯一决定因素来看待,他认为,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还是这个国家的民众。

58.契伦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得出了一个令他深感忧虑的结论:中欧(包括瑞典)处在扩张主义倾向的俄国威胁之下。为消除这一威胁,他把目光转向德国,主张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邦联的设想,使这门学科转向与国家政策的结合、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

59.拉策尔和契伦创立了地缘政治学,他们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探讨国家空间发展的学科体系。他们的思想很快就影响到国家对外战略方面,这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地缘政治的本质就是揭示国家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所提出的分析方法构成地缘政治理论发展的基石。

60.马汉是美国的海军战略家,他创立了海权理论,对地缘政治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61.马汉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890年所著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2年的《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897年的《美国的海权利益:现代和未来》,1900年的《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作用》,1905年的《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等,在这些著作中他系统阐述了海权理论。

62.马汉海权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充分控制海洋,就能够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63.马汉特别指出,控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峡、半岛、岛屿等可以接近大陆的边缘航道是国家力量至关重要的因素。

64.马汉列举的影响国家实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征;政府特征;形态构成;其中地理位置的作用最大。

65.马汉还运用海权理论阐述了对世界地缘战略中心的看法,他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

66.马汉认为,北纬30-40度之间从朝鲜半岛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是海上力量和陆上力量争夺的焦点。

67.马汉认为,美国在战略中居于中央的地理位置,面对两大洋,远离欧亚大陆,拥有安全的工业基础并足以威胁欧亚大陆沿海,具备发展海上力量的地理条件。因此,美国若想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变成世界性大国,就必须发展海军。

68.马汉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帝国主义扩张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时期,美国正在向世界大国地位上升,他的思想迎合了美国向海外扩张的战略需要。

69.英国的麦金德把地理知识引入国家战略的研究领域,思考地理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他的地缘政治在思想。

70.麦金德对地缘政治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被人们称作“陆权论”,也称作“大陆心脏”学说的新地缘政治理论。

71.麦金德论证了大陆力量对海洋权力正在形成挑战,这种挑战来源于他所划分出的欧亚大陆腹地,也即心脏地带,最初被称作枢纽地区。

72.麦金德首次系统阐述他的地缘政治观,是在1904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论文《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完成的。他认为,世界历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

73.麦金德对影响世界的欧亚大陆的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后,把世界划分为三大区域,即所谓的草原地带(后称心脏地带),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74.按照麦金德的观点,枢纽地区主要是指地势低平、没有山岭相隔。

75.麦金德所指的内新月地区就是枢纽地区的边缘地带,包括中国东部、_________、_________、阿拉伯半岛__________和______等区域。

76.麦金德所指的外新月地区主要包括内新月形边缘以外的地区,比如欧亚大陆边缘的英国、日本及其他诸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77.麦金德认为,不管是获得陆上还是海上战略优势,海洋的机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枢纽地区出发的草原游牧民族主要依靠马与骆驼所带来的机动性取得陆上战略优势,西方利用海洋发展,征服印度和中国,建立了大片海外殖民地。

7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麦金德认为,东欧的重心已从彼得堡转移到柏林。海洋大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英国的衰落与德国和俄国的复兴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会一起或单独对海上诸国再次构成威胁。

79.麦金德在1919年发表了《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他进一步阐述了其地缘政治思想,提出了一些新概念。第一,在名称上用心脏地带代替了原来的枢纽地区;第二,扩大了原来枢纽地区的范围,将东欧和西伯利亚囊括其中称为“心脏地带”;第三,把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称为“世界岛”。

80.麦金德对心脏地带十分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人对大陆力量的一种传统恐惧,担心心脏地带落入某一势力手中对海上国家英国形成威胁。

81.在麦金德看来,20世纪初主要的国际争端,尤其在近东和远东,是在心脏地带和内新月形地带之间,由于这些地区的不稳定的均势状态造成的。

82.麦金德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战略意义归纳为三段式警句: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

83.二战期间,麦金德还预言,由于苏联基本上占据了世界的心脏地带,战后将以德国战胜者的身份出现,苏联作为欧亚大陆的陆上强国同英美等海上强国在边缘地带对抗不可避免。

84.麦金德理论的意义在于,他指出海权国家由于无法深入大陆内部,只能尽量占领大陆边缘地区的交通要道,对陆权形成包围,消弱它的力量,而东欧是遏制陆权最有力的地方。

85.麦金德理论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指出,世界战略力量按地理分布划分为三层,即心脏地带、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分别代表陆权、边缘和海上势力,陆、海对立,争夺边缘,这一思想构成了以后地缘政治思想宏观发展的主线。

86.在豪斯霍夫看来,英国是德国的主要天然敌人,英国和美国一起将确立其世界霸权,这是对德国的最大威胁。

87.豪斯霍夫提出德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两个目标:一是控制俄国以实现对欧亚大陆的统治;二是摧毁英国海上实力以实现对世界岛的完全控制。

88.为实现德国的地缘战略目标,豪斯霍夫认为,德国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要巩固对心脏地带的控制,这主要靠外交和秘密手段来完成;第二,要实现对中欧和西欧的控制,以及在非洲获得殖民地;第三,同日本结盟是德国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

89.豪斯霍夫提出关于全球泛区的划分,他把世界划分为4个泛区:即泛美区,泛亚区,泛欧区,泛俄区。

90.豪斯霍夫的泛美区是指,南、北美洲,以美国为主导。

91.豪斯霍夫的泛亚区指,东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以日本为主导。

92.豪斯霍夫的泛欧区是指,苏联以外的欧洲加非洲,以德国为主导。

93.豪斯霍夫的泛俄区是指,以苏联的领土加西南亚及印度,以苏联为主导。

94.豪斯霍夫的泛区划分,实际上是以大国为中心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理论,对二战前德、意、日轴心国的世界战略有一定影响。

95.德国向东占领东欧,向西击败法国,向南进入北非,其行为与豪斯霍夫的泛区构想是一致的。

96.二战中,日本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也是豪斯霍夫泛区构想的重要体现。

97.在豪斯霍夫的泛区构想中,大英帝国已不存在,分别为欧、亚、俄三个泛区所瓜分。

98.在豪斯霍夫的泛区构想中,唯美国以单独泛区存在,这反映出德国地缘政治学经承认美国及门罗主义存在,试图使美国与英国分离,使美国不插手欧洲事务。

99.德国进攻苏联后,泛区图发生变化,泛俄区已不存在,其原来范围中的南亚并入泛亚区,其余地区全部属于以德国主导的泛欧区。

100.德国进攻苏联后,泛区变化的形势为,泛欧区成为三个泛区中面积最大、而且横跨欧、亚、非三洲,包括麦金德所说的东欧和心脏地带全部与世界岛的绝大部分地区。

101.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与纳粹德国的侵略有相当深的联系,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的地缘政治观点。

10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实际上反映了后起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103.美国人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104.斯皮克曼在地缘战略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1942年出版的《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另一部是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

105.斯皮克曼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思想是关于边缘地带战略的思想。他认为,由于地理位置具有相当的恒定性,在战略研究中它是最基本的条件因素。

106.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以地理因素来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一种学问。

107.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主要来源于麦金德,他与其有相似的全球观,他所划出的边缘地带与麦金德所指的内新月形地带大致相似,但他的结论有所不同,认为边缘地带比心脏地带更为重要。

108.斯皮克曼所指的边缘地带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边线之间,包括苏俄之外的欧洲、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西南亚、中国、朝鲜以及东西伯利亚等地区。

109.斯皮克曼认为,边缘地带是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之间的一个广大地区,它既可以作为海洋强国进入欧亚大陆的前沿阵地,也可以作为遏制大陆强国向海洋扩张的缓冲地带。

110.斯皮克曼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著名命题的修正:谁控制了边远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了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

111.斯皮克曼认为,世界存在三大力量中心,即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

112.斯皮克曼认为,对世界主导权的争夺,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在内的西半球与包括心脏地区和边缘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之间的战略性对抗。

113.斯皮克曼主张,美国要积极介入发生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战争,取得对边远地区的控制权。

114.斯皮克曼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是,建立由美国主导的英、美、苏之间的平衡,为此他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认为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苏联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企图的重要力量。

115.杜黑在1921年出版了《制空权》一书,随后又完成了多部著作,系统阐述了制空权的理论。

116.杜黑理论的核心是如何取得制空权,强调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的重要性。

117.空权理论诞生后,人们并未将其归入地缘政治的范畴,但随着这一理论的产生,人们把它与海权和陆权作为地缘战略同等重要的流派之一来看待,是由于其提出的宗旨与地缘政治的本质相一致。

118.制空权理论带来了人们多维的地缘政治观的视野,为地缘政治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

119.二战后,美苏对抗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全面展开,从而推动了制空权和制天权理论的发展,在杜黑制空权思想基础上,美国出现了以德·赛维尔斯基为代表的航天学派。

120.德·赛维尔斯基以飞行员的全球观提出了北极中心思想。

121.德·赛维尔斯基用穿越北极的航空线把欧亚大陆心脏地区与北美洲联系起来,采用以北极为中心的等距离方位投影地图,以当时5000英里轰炸机半径为半径,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圆心画出两个圈,便是美、苏空军所能到达的范围,两个圈重叠的部分是决定性地区。

122.德·赛维尔斯基所指的决定性地区,包括北美洲、欧亚心脏地区、欧洲近海地区、北非和中东。他认为,谁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空中优势,谁就取得了世界霸权。

123.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随着航天技术的出现和在航天领域的战略竞争,使人们认识到外层空间是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边疆,谁控制了这个地区,谁就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124.1982年曾任美国安全委员会特种计划室主任的丹尼尔·奥·格雷厄姆出版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一书,强调控制太空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125.他之所以把高边疆作为美国新的国家战略提出,一是为了消除苏联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武器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威胁;二是用确保生存战略取代相互摧毁战略;三是为开拓空间工业和商业提供巨大的推力。

126.俄罗斯在2000年2月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草案》认为,未来战争将以天基为中心,把夺取制天权作为掌握制空权、制海权以及制信息权的先决条件。

127.美国空军高级空天研究院教授埃弗里特·杜尔曼在2002年出版的《太空政治:空间时代的经典地缘政治学》一书中,描述了空间的四个鲜明的太空政治区域。

128.杜尔曼描述的第一个区域是,从地球表面到最低失重轨道的大气层,即地区表面到一百公里的区域,这是传统地缘政治和太空政治的过度区域,可称为地球的邻近空间。

129.杜尔曼描述的第二个区域是,从最低失重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也就是一百公里到四万公里,这是地球空间区域。

130.杜尔曼描述的第三个区域是,从地球同步轨道到月球轨道,也就是四万公里到三十八万公里,这是月球空间区域。

131.杜尔曼描述的第四个区域是,月球轨道以外的全部太阳系,这是太阳空间区域。

132.杜尔曼提出,由于空间区域与地球地缘区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对空间区域的控制绝对依赖于掌握技术的能力,谁掌握的空间技术越先进,它对空间区域控制的能力就越遥远,那么它对地球地缘政治和军事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它所具有的战略优势就越大。

133.杜尔曼的理论,突破了传统地缘理论的地理局限,把地缘政治战略的地理特征引向了技术特征,强调地理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反映了科学技术竞争对地缘政治理论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地缘思想

134.在中国历史中,如果从周的兴起作为中国地缘政治的发端,到中国封建王朝的彻底覆灭,大约三千年中国传统地缘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西周时期;二是春秋战国时期;三是秦汉到南北宋时期;四是元明清时期。

135.在西周建立后,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行封绑建国的制度来巩固政权统治。

13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137.秦汉到南北宋时期,各民族空前大融合,这一时期的地缘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付游牧名族所制定的地缘战略和策略;二是分裂时期同时存在的多个国家处理相互之间复杂的地缘关系的思想。

138.元明清三个统一的大王朝在国内政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运用地缘政治思想谋划处理周边国家关系,其地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为中心的进贡怀柔上,体现在中国这个东亚的中心国家和周边的藩属国的关系上,有时将外地缘关系内化。

139.中国的历史疆域应该以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所达到的最为稳定时期的疆域为基本范围。具体而言,就是今天我国的版图加上和巴尔客什湖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

140.内地缘思想,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在大“中国”的历史疆域内,处理大“中国”内部诸侯之间、割据的地方政权之间甚至一定程度上包括后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各少数名族之间关系的地缘思想。

141.外地缘思想,主要侧重于处理与统一的大“中国”政权之外各国及地方政权的关系。

142.在我国历史上,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应该说是中国依照处理外地缘关系的基本脉络发展的。到了明朝,则依照处理内地缘关系发展。

143.中国传统的内地缘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己灭敌”的地缘思想,“联弱攻强”的地缘思想以及“区分难易”的地缘思想等几个方面。

144.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主导下和睦共处的外地缘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表现在中国同周边的一些小国之间建立了长达两千年的东亚宗藩体系,也被称作进贡——怀柔体制,形成中国传统地缘思想的另一条脉络。

145.中国主导下的和睦相处的外地缘思想表现为:一是处理与进贡——怀柔体制内国家的关系;二是处理进贡——怀柔体制外国家民族的关系。

146.在中国的大部分历史上,中国从自身的实力出发,要求周边国家承认中国的中心地位。基本方针是统治者受中国封策,并由中国皇帝赐予权利。

147.中国与进贡——怀柔体制内国家的关系实际上是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

并不过多干涉其内部事务。

148.在进贡——怀柔体制内,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负有一定的责任。周边国家遭受侵略,中国有义务加以保护。

149.进贡——怀柔体制内国家的交往一般秉持“厚往薄来”的原则。

150.进贡——怀柔体系具有继承性,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构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朝代。

151.从历史上看,中国地缘政治的重心始终是在北方。每一朝代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

152.中国历史上地缘战略布局重西北轻东南的特点较为明显,因为历史上,中国的主要边患大都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

153.中原政府地缘战略对策主要有四种:一是修筑防御工事;二是积极的防御政策;三是战而歼之或战而驱之;四是__________。

154.传统上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海洋经济利益的渴望和追求动力不足,海防思想的战略取向也只能是防御型,沿海岸进行防守。

155.由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海洋认识不足,存在消极的海防思想,即使产生海洋方向的安全需求,也是在外来威胁压力下的被动应对,始终没有主动将主动海防战略与国家的海洋发展利益相联系。

156.传统上中国海防所关注的仍然是国家陆上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严格说来,中国传统海防思想并不包含独立的海防战略理论,而是陆上防卫战略的扩展和辅助。

157.在明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对中国海防思想来说,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禁海;一是郑和下西洋。前者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严重的农本思想,后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

158.从实践上看,明清两代的海防兵力,一方面从未想过要给自己远渡重洋的商船护航,另一方面更没有想过要保护华侨和华商海外利益。

159.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海上强国相继崛起,中国统治者对此不甚了了,面对西方商船,一味采取防堵政策,仍然把国家的海防兵力用于缉私捕盗。

160.清朝在海防思想上的消极行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在海防力量建设上把战船型制不断缩小,在海防战略上则是立足海岸、海口防御,在兵力运用的指导思想上则是“但以守御为重,勿以攻击为先”。海防建设与兵力运用都受到制约。

161.从宋元开始,东南沿海出现了倭寇袭扰,在明朝达到高潮,所以,明开国之初就把海防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万里海疆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海防体系,开中国海防战略之先河,海防思想思想由此形成。

162.明朝海防思想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明初海防是作为国防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明初海防的战略取向是防守型。

163.明朝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北方的陆疆,另一个是东部以及东南方向的海疆。所以在整个国防筹措上,实行的是边海防并重的原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把海防纳入到国防战略之中。

164.根据当时海上威胁情况,明朝把海防重点主要放在倭寇出没最多的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

165.在封建国家战略的制约下,中国所确定下来的传统海防,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与世隔绝的海上长城,打着传统国防观念的深刻印记。

166.和西方比较,中国传统海防思想,显示出一个相反方向的恶性循环,那就是防守导致封闭,封闭导致落后,越落后就越产生排外心理,就更选择防守战略,从而更加封闭,更加落后,最后导致中国的海防思想连同他竭力维持的封建统治秩序都世风日远,陈腐日盛。

167.中国的地缘危机先后出现过三次,到20世纪初,形成全线危机,东亚存在的宗藩体系彻底瓦解。

168.中国近代史上的3次地缘危机,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40-50年代,西方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从此中国地缘形势每况愈下,地缘外交被迫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总背景下进行。

169.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地缘危机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周边和边界频频告急:日、美侵犯台湾,日本并吞琉球,英国入侵缅甸,在云南制造了马嘉理事件,俄英窥视东北、新疆。中国地缘危机不断加深。

170.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地缘危机发生在19世纪80-90年代,到20世纪初达到顶点。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发动了3次大的侵华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中国地缘危机发展为全线危机。

171.到19世纪末,中国周边藩属国几乎全部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甚至成为它们进一步瓜分中国的基地。清政府传统的藩属基本丧失,清政府抚有四夷的局面已经解体。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完全改变。

172.以第一次海防大筹议为起点,中国传统地缘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导火线就是日本侵台事件。

173.1874年11月到1875年5月,清政府组织的第一次海防大筹议,目的是对海防近代化进行全局性的筹措。它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对国家安全主要方向的判断;二是对重点防御力量布置的选择。

174.在主要安全方向上做出透彻分析的首推直隶总督李鸿章,他在《筹议海防折》的复奏中,主张切实筹办海防。

175.李鸿章的主张使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关于国防主要战略方向的讨论,史称海防与塞防之争。

176.所谓“塞防”,是指中国西北边疆的防卫。

177.海防与塞防两大危机,成为清政府在国防战略决策上的两大棘手问题,在海防大筹议当中北尖锐地提出来,并且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意见,矛盾的焦点就是国家有限的财力投向哪个方向。

178.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加强海防;以湖南巡抚王文韶和山东巡抚丁宝桢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俄国是中国的最大威胁,应该全力注重西北塞防。第三派代表人物是左宗棠,认为新疆是国家西北屏障,国防要冲。

179.第一次海防大筹议之后,清政府新的海防决策形成,标志着中国近代地缘思想的产生。首先,在战略形势判断上,认识到来自西方列强的海上威胁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认识到筹办海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确立了海防与塞防并举,东南和西北两个战略方向并重的原则。

180.第一次海防大筹议海初步确立分别南北两洋,择重点地区实行海口防御的指导方针。第一次脱出传统海防以炮台为经、师船为纬、立足于岸上防卫的传统。

181.清政府提出的“保藩固圉”政策,实质就是要把藩属的安全与自身的安全联系起来考虑,把援助藩属抵抗侵略视为保卫本国周边安全的措施。

182.“以夷制夷”作为清政府后起最基本的地缘政策,是中国传统地缘思想中合纵联理论与西方均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希望利用西方列强在华利益上的冲突和它们固有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以避免一国独霸中国,维护国家基本利益。该策略表现出弱国在夹缝中求生的策略。

(完整word版)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就是包括( C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 C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2010 B、2015 C、2020 D、2030 3、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就是要提高( C )。 A、拒腐防变的能力 B、抵御风险的能力 C、领导发展的能力 D、应对危机的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总要求与( B )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与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A、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C )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就是( A )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发展需求 D、生产需求 7、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的一项工作就就是,以( B )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A、促进城乡一体化 B、促进农民增收 C、发展现代农业 D、培养现代农民 8、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与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就是( A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绝不动摇 C.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动摇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绝不动摇 9.十七大报告指出,国民收入分配应做到( B )。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三) 二、选择题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 ABD) A、欧洲共同体 B、独联体 C、俄罗斯联邦 D、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限任 B、监督 C、法治 D、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 A、司法独立 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 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 A、苏维埃政权形式 B、委员会政权形式 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 AD)的产物。 A、私有制 B、社会契约 C、社会共同体 D、分工 57、( C )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8、( D )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问题。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法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 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A、汉密尔顿 B、华盛顿 C、杰斐逊 D、潘恩 60、( B )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A、杰斐逊 B、潘恩 C、汉密尔顿 D、华盛顿 61、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 AD)为特点。 A、制度化 B、平等性 C、组织化 D、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 D)政治发展的产物。 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精英民主 D、议会民主 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 D)。 A、第一国际 B、社会工人党 C、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 C )政党的典型。 A、核心会议型 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66、( A D )是多党制的典型。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 C 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政治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实用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C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 C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2010 B、2015 C、2020 D、2030 3、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 C )。 A、拒腐防变的能力 B、抵御风险的能力 C、领导发展的能力 D、应对危机的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 B )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A.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C )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 A )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发展需求 D.生产需求 7、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的一项工作就是,以( B )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A.促进城乡一体化 B.促进农民增收 C.发展现代农业 D.培养现代农民 8、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 )。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七年级上册政治考试题及答案

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就是最符合题意得。请您选出,并将其字母序号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新得班级里,我们应该与其她同学( C ) 各自为政,管好自己就行 只与同一小学毕业得同学相处 与全班同学与睦相处,建立真挚广泛得友谊 只与有相同爱好得同学相处 2.下列行为中有利于创建良好班集体得就是( D ) A.以自己为中心,各自为政变 B.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C.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 D.同学之间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3.“方法出效益”。同学们在学习得过程中,除了了解自己得学习方式外,还要( A ) A.适应老师得教学特点 B.要求老师改变教学风格来适应自己得学习 C.照搬其她同学得学习方法 D.请家教 4.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与众不同得,真正得个性在于( ) A.穿奇装异服 B.从内心深处散发得魅力 C.课堂上起哄 D.好表现自己 5.下面属于自卑表现得就是( A ) A.课堂不敢举手,不敢站起来发言 B.敢当众表达自己得瞧法 C.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D.好表现自己 6.三国时期,吴国得军事家周瑜具有大将之才,但她气量相当狭小,对于胜过自己得诸葛亮屡次设计陷害,但害人不成反害己,在诸葛亮得三气之下,终于含恨而死。这个故事给我们得启示就是( B ) A.情绪就是不能调控得 B.产生情绪得决定性因素就是人得气量 C.情绪影响人得身体健康 D.情绪对人得消极影响多过积极影响 7.我们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得重要途径就是( B ) A.强烈得好奇心爱 B.乐观、幽默得生活态度 C.丰富得文化生活 D.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8.对于我们身边得种种诱惑,下列瞧法错误得就是( D ) 我们要学会辨别诱惑,自觉控制不良诱惑 面对金钱得诱惑,我们一定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有些诱惑能促使人努力奋斗,我们要善于利用它促使自己取得进步 我们应拒绝所有得诱惑,因为所有得诱惑都会给人带来不良后果 9.由于我们青少年年龄小,缺乏社会阅历与社会经验,常常遭受各方面得侵害,下列侵害中来自社会方面得就是( A ) ①父母让正在上初中得小丽撤学在家帮忙卖水果②某老师让迟到得同学自扇耳光③黄老板向初一学生兜售淫秽光盘 ④小明昨天不幸遭遇车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得法律就是( B ) A.《中华人民共与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宪法》 C.《刑法》 D.《婚姻法》 二、多项选择(下列各小题得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得答案就是正确

2017最新电大政治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 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1、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3、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2、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3、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5、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1、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4、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5、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高中政治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政治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第1~2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 B.世界统一于精神 C.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D.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4.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6.“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关系的问题而展开的。() A.物质和运动 B.量变和质变 C.物质和意识 D.实践和认识 8.有的学生高考前找算命先生算命,有的学生去寺庙求签测前程,这些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不可知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9.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上述材料中的 “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唯物主义观点 10.春秋时期的《管子·水地篇》中有这样的话:“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也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的论点。上述两种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政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按照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分析,,而应称为() 按照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美国的政治文化类型是().公民参与型文化占主导缺少臣属政按照“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的说法,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把人定义政治动物,把政治规定为公民“至善”活动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这样定义政府:,政府是().国家的权威表现形式被誉为“上层建筑理论家”的葛兰西提出。这个概念是().文化领导权 从学术团体、专业杂志、教育培训尤其是大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最晚是在()世纪年代 传统政治理论的核心是().行为研究.国家理论.政治系统的研究.政府研究 传统的政治研究和当代的政治研究相比,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区别是前者主要采用 ().经验研究查尔斯?泰勒认为,市民社会不仅作为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国家之间的().正和博弈关系 从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 ).市场至上和政府至上都不是完美的模式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呈现出一种见仁见智的多元主义即市民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强调社会主义既不是国家以社控制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是().约翰?基恩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最深刻根源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是与世纪年代以来使().政府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 制对于共和主义来说,使私利服从于公益的首要手段是( ) .培育美德 对于宪政主义来说,要解决政体运作中发生的问题,使私利服从于公益,其首要途径是 (). 法治当今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大来源是().党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这三者有机统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政府。逐渐由机构设置转向() .政府职 能 “共和意味着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权力的渊源是人民”以上观点出自( ).路易斯?亨金共和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古典共和主义和( ) .自由共和主义 关于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宪政与民主应保持一定的张力与不断的平衡 官僚制在中国的境遇是双重的,一方面,即“立官僚制”和().去官僚制 黑格尔既肯定了社会的历史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在逻辑上高于市民社 会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提出了 一个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社会资 本 ??穆恩把政治研究的模式分成两大类,即自然主义模式和().科学模式年,中国高校中政治学系科被取消,后来恢复重建的时间是()世纪年代将社会资本看作市民社会黏合剂的美国学者是(). 罗伯特?普特南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序言 一、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 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 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包容性? 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 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 一、填空题 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 二、名词解释 1.权力 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 2.安全困境 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 3.集体安全 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三、简答题 1.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

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考试题及答案

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考试题及答案 1.可以看出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呈现出哪五个方面的新特点?(填空题) 答案:(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级和多级的矛盾仍然很尖锐;(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发展,它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动力;(四)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上升,国际安全形式更加复杂;(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2.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所谓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简答题) 答案:(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向更加健康完善发展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二)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严峻考验。(三)我国正处在新世纪与时俱进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团结一致继续开拓新局面的严峻考验。 3.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填空题) 答案:(一)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点明了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名词解释)

答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作的系统而完善的理论概括。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答案: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邓小平理论,其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是围绕最广大人民利益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三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6.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五项主要内容是什么?(填空题) 答案:(一)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四)关于建设创建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的理论。 7.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呢?(简答题) 答案:这是因为: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政治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权反映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利分配关系,又称为(C ) A.国体B.国家形式C.国家政权组织形式D.国家结构形式 2、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中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B ) A.立宪君主制B.无限君主制C.贵族君主制D.等级君主制 3、由议会授权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式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的政体是(C ) A.会议制B.议会君主制C.议会共和制D.总统共和制 4、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形式是(A ) A.巴黎公社制B.苏维埃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主共和制 5、君主是总统国家元首,议会掌握实权,议会选举产生内阁,内阁只对议会负责的是(C ) A.二元君主制B.无限君主制C.议会君主制D.等级君主制 6、将党划分为右翼、左翼、中间的分类标准是(B ) A.阶级属性B.意识形态倾向C.是否合法D.是否掌握政权 7、中国共产党与明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四项基本原则D.依法治国方略 8、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机关体系最高地位象征国家统一的国家机关是(D ) A.立法机关B.最高行政机关C.行政首脑D.国家元首 9、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分权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的思想家是(B ) A.孟德斯鸠B.洛克C.亚里士多德D.马基雅维利 10、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创议权和法律否决权行使立法参与权的国家机关是(D) A.国家元首B.立法机关C.司法机关D.行政机关 11、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运作体制实行的是(B ) A.民主集中制B.行政首长负责制C.集体领导制D.总统负责制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这表明( A ) A.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B.政治活动是经验性的 C.政治活动是理性的 D.政治活动是实践性的

政治理论知识试题题库

1、我们的强国之路? 答案:坚持改革开放 2、党的行动指南? 答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就是 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 4、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 答案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什么就是党的“三大法宝”? 答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6、党的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 答案:实现共产主义。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 答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作介绍人、 答案:两名正式党员

1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案。1919年五四运动 12、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就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4、我们党的最大优势: 答案:密切联系群众、 16、党的性质? 答案: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就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票)的方式、 18、党的建设主要包括: 答案: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19、入党宣誓? 答案: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中考试练习题

秘密---启用前 西南政法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 考试范围:国际政治学导论;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满分;100分 命题单位:学生自主命题考试中心国际政治研究院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西政政治学专业读书会成员交流会上,李某同学提出了如下问题:该学派强调国际机制在国际政治上的协调功能,注重国际合作,在国家对外行为中更注重考察其绝对收益和国家意图,请问该学派属于:() A.理想主义 B.现实主义 C.新现实主义 D.新自由主义 2.下列国际组织中,分别是政府间,专业性,全球性的国际组织的一组是( ) A.世贸组织,国际教科文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B.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 C.国际红十字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 D.欧洲联盟,世界银行,国际粮农组织 近年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成为困扰着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2010年坎昆会议再到2011年德班会议,各国就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变化等达成了基本共识。推动了全球环境综合治理。据此回答第3--5题。 3.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加强国际合作是增进人类生存发展共同福祉的必然选择。这体现了() A.国际体系的整体性 B.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C.国际格局的相互性 D.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4.在涉及到减排任务指标分配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大分歧,致使国际谈判陷入僵局。下列哪一国际理论能解释这一现象。() A.权力限定利益 B.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C.国家主权至上 D. 新干涉主义 5.各国与会国之间就减排任务份额分配承担的议题难以达成一致,从根本上讲,体现了国家利益的() A.抽象性 B.具体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 6.下列属于国家行为主体的是()

政治学考试卷三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1-5BAACB 6-10DCAAD 11-15CBABC 16-20BACD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5分)(1)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通过对贫困人口 的救助及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当地的发展。②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扶持产业发展。(6分) (2)①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竞争就业观、自主择业观、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培养创业精神,自主创业。(9分) 22.(15分)(1)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6分) (2)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肩负起领 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科技创新。③依法执政。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创新。④发挥政党制度的优势。调动各民主党派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9分) 23.(15分)(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文化具有相 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9分)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建筑、假山、驳岸和铺地等养护维修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材料、沿用传统工艺,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结合运用传统方法和生物治水,开展园林水环境综合治理,做到了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坚持遵循传统与推陈出新并举。实施园林的精细化保护管理,正确把握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6分) 24.(15分)(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 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大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满腔的热情。但是,由于存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估计不足等弱点和缺陷,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不会一帆风顺。(6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大学生应该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大学生应该避免好高弯远、眼高手低,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量的积累。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9分)

政治学原理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第1 章至第4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资本论》 D、《国家与革命》 2、中国古代法家的治国思想主要之点是() A、霸道 B、王道 C、兼爱 D、无为而治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 A、政治革命 B、社会革命 C、自行崩溃 D、外部入侵 4、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A、原始群 B、氏族 C、胞族 D、部落 5、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权利 6、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产生 C、私有制的出现 D、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7、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经典性定义的着作是() A、《论国家》 B、《国家与革命》 C、《伟大的创举》 D、《论无产阶级文化》 8、政治权力制约的前提是() A、权力的腐败 B、权力的异化 C、权力异化的趋势 D、权力的异化和权力异化的趋势 9、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是() A、武力 B、财富 C、技能 D、知识 10、政治腐败最大的特点是() A、国家权力的滥用 B、社会权力的滥用 C、权钱交易 D、寻租现象 11、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 A、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绪论 一、填空题 1.政治学是研究有阶级社会以来,以____为中心的各种______ 和______ 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西方政治学创始于古代________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_______ 及其《国家篇》、________ 及其《政治学》。 3.文艺复兴时期,以“人的眼光”、人性认识世界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________ 其《》和法国的______ 。 4.《政府论》的作者是______ ,《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________ ,《社会契约论》的作者是______ 。 5.西方现代政治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_____ 到______ ;第二时期是________ ;第三时期是________ 到目前。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是《》。 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______ ;《国家与革命》的作者是______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作者是________ 。 二、判断题 1.“政治”一词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思想家们的著述中。() 2.15世纪法国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认为政治就是以力制人。()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说过:“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5.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根本特点是同国家政权的不可分离性。() 6.政治学成为独立的专门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的事情。() 7.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被公认为政治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8.英国思想家洛克是欧洲历史上系统论述国家主权学说的第一人。()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著作有《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10.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是《共产党宣言》。() 三、名词解释 政治政治现象亚里斯多德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卢梭《共产党宣言》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认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是通过政权解决全局性问题? 4.现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是政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6.学习政治学原理对学习其他分支学科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国家与阶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