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说课·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

我·说课·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

我·说课·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
我·说课·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

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3道选择题,无简答题。山东无题。具体题目是1.(2010·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接下来,说重难点

⑴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⑵难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

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而目前,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比较抽象,这种体系只有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从课本基础知识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通史观,再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其把握专题史的内容。

三、针对教材和学情,说一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

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

①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②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学法上

课前:通读教材,了解的历史概况。

课上:剖析教材,结合问题,自主思考,构建。

课下:画出本课结构脉络,进行宏观把握;同时填充具体内容,进行微观处理。

四、下面,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一、交通通讯变化的原因:

1、工业革命影响:可以说这些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冲击的产物,例如火车和轮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已发明,汽车和飞机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伴随着野蛮的侵略掠夺来到古老孤寂的中国,那时,不管中国人是否情愿,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以不可阻挡之势,将沉睡的中国拖进了高速旋转的科技大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逐渐被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所取代。

3、洋务运动的推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客观上也推动了交通通讯方式的转变。

可以说交通通讯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那么变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体现了时代怎样的特征?

二、交通运输变化的概况:

(一)陆上——铁路运输的发展

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孙中山先生也说:“铁路是交通之母,交通又为实业之母。”但是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却是曲折的。

1、晚清时期:19世纪70、80年代,铁路开始出现但受阻挠。

在西方国家1925年出现了第一条铁路之后,时隔51年,在1876年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这是英国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建筑的一条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为1881年唐胥铁路。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但是这些铁路的命运如何呢?

情境营造:(展示投影:三则材料:材料一:吴淞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要求清政府干涉。结果清政府把铁路给拆除了,机车和车辆沉入江底。材料二:当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是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材料三:宫廷铁路落成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会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拖拉。)教师设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讨论: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展迟滞。其原因如下:

(1)清政府的迂腐。

(2)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

情境营造:(展示投影:清朝统治者内部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扰民、夺民生计、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请同学们模拟当时中国洋务派和顽固派对是否在中国修筑铁路问题上的

争论。分组讨论:

组1:有道理,铁路汽笛会造成噪音污染;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那么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卖脚力生活的船夫势必失业与挨锇;修铁路一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便利列强运兵;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

组2、噪音污染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得以解决;铁路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就业途径;如果让外国人修筑铁路,那么更易控制铁路为所欲为;雇洋匠可以学习其科学技术,待中国人学成必能自建铁路。

组3:不仅如此,铁路的修筑还有很多的益处,如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开人们的视野,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教师总结:可以说顽固派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实质上这些理由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家庭为单位个体农耕,以及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而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分不开的,是会破坏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新旧事物的斗争,更替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到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了

2、晚清时期: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了

教师设问:为什么在90年代已不反对?是什么改变了清朝官员的观念?意识到修路的急迫?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虽然顽固派认为铁路的修筑有很多弊端,但是他们发现不修筑铁路比修筑铁路危害更大。19世纪末,列强加强资本输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教师设问:铁路的修筑对中国有何危害?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从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控制沿线的矿资源,便利了其商品倾销,此外用铁路可以运兵,便利了军事上侵略以及镇压人民的反抗。

总之铁路修到哪里,列强的侵略势力就扩张到哪里。因此,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京张铁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

情境营造:(展示投影:《詹天佑像》《京张铁路》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过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教师讲述:修这条铁路前,英国挖苦说:“中国能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詹天佑说:“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京张铁路就是詹天佑凭着自己一腔爱国热血克服种种困难建成的。

教师设问:然而这样的铁路并不多。到1911年,清政府自主修筑的铁路却只有330千米,只有总长的1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讨论:

生1: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大量赔款,致使在建设铁路方面资金短缺,而制约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经费问题;

生2:帝国主义列强抢夺修路权,清政府只好把一条条铁路修筑权拱手让给列强,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

教师总结: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的结果是一方面近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也可以理解在这一时期影响中国铁路的发展因素主要是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

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当时民间实业家们的努力,他们开始自发筹集资金,掀起群众收回利权运动,商办的铁路开始兴起。

3、民国时期:民国以后,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教师设问:为什么铁路建设未入正轨?

学生回答:由于列强争夺和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

那么我们以同样的方法阅读课本填写航运和航空的发展概况,以及发展的特点和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如何?(展示表格)

(二)海上——新式水运的发展

1、概况:

情境营造:(展示《旧式的水运》)

学生填表:

(1)鸦片战争后,外国的轮船就挤占中国航运业,在《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也造成了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

(2)受列强刺激,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中国近代新式水运业开始诞生,它是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它承担了洋务军事工业运输,承运漕粮和商货,成为当时中国民族航运业的领头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的经济侵略。

(3)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艰难困求生。

2、特点:

情境营造:(展示《1934年,活跃在长江水域的四大航运公司共有轮船53艘,总吨位12。424万号。其中英国怡和公司占24。8%,太古公司占27%,日本日清公司占24。3%,而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只占23。1%》

教师设问: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说明中国水运业的艰难求生,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原因是外国航运公司排挤;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空中——航空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制造飞机的是莱特兄弟,中国在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造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架飞机并驾驶成功,并在1910年参加国际比赛获一等奖。那么航空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呢?学生填写:

1、概况: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订五大民航线路。

2、特点:航空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三、信息的传递——通讯方式变化

唐朝诗人杜甫的首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烽火台是一种传递军情的重要方式,此外,中国古代的通讯方式还有哪些?

情境营造:驿传,飞鸽传书,鸿雁传情等。

教师引导:通讯方式的落后阻碍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阻碍了信息的传递。那么我们来看看近代的通讯方式有哪些?其发展的特点如何,出现此特点的原因何在?(展示表格)

学生填写:

(一)近代邮政的发展

1、概况:晚清——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又设邮传部。

民国——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特点:发展不平衡

3、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近代电信的发展

1、概况: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电话的使用

2、特点:发展缓慢

3、原因:受战乱影响。

教师总结:通过对交通通讯的变化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荆棘,也理解了影响我国交通通讯变化的因素有经济上的落后;政治上政府腐败,列强侵略;军事上战乱频繁;思想文化上保守,愚昧迷信等;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只有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交通通讯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综合控究:社会经济政治决定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经济政治近代交通通通讯的变化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的影响?

五四运动说课稿精装版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程地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内容 本节一共有三个子目,我将其归结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3、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初二学生实际,本课的三维目标我是这样确立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知道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五四精神。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相关史料、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深入探究五四运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五四精神;难点则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根据初二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主动参与性较强,这就有助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展开教学。 2、教法 结合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综合运用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学法 指导学生从史料、图片以及电影片段中捕捉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宏观概念,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我将采用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的一段,以激昂雄壮的歌曲导入新课,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引入课题:五四爱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28分钟) 本节的三个子目,我将其分为三个篇章,即寻源五四、感知五四、弘扬五四。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8(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我国近代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通讯业的发展历程,了解铁路、水运、航空、通讯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通过概括我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具体的史实、图片等让学生深切感受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列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成果,认识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是中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表现。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 铁路,更多的铁路 【知识·梳理】 1、19世纪后半期——产生 (1)1876年,英国商人偷偷建造起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全长14千米。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反对,又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不久即被拆毁。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到胥各庄铁路开通了,取名“中国火箭”。后来这条铁路又分别向北京和沈阳延伸。1887年,李鸿章申请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到1911年,这条铁路发展成了京沈线铁路。 (3)1888年,李鸿章为慈禧太后兴修了一条宫廷铁路,从西苑中海瀛秀门到北海的镜清斋,总长2000米。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 (1)原因:一是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这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也开始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二是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 3、近代铁路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受外国控制,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发展缓慢,始终未入正规。 4、20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二是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无法走上正轨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深化·拓展】 联系时代背景,思考列强争夺修路权的目的何在? [提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夺在华修路、设厂、开矿等特权。因为列强19世纪末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经济侵略方式逐渐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些特权都是为资本输出服务的。而铁路延伸到哪里,列强的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铁路成为列强侵华的大动脉。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反对修建铁路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提示]这些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认为扰民、夺民生计等看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至于聘请洋匠,确实会导致白银外流,但较之我们所学习的先进技术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

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第十三课五四运动

鸿桥中学教研活动说课稿 教而不研则罔 课 题:五四运动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时代的曙光》的单元主题下,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习目标设置 课标: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知识目标:掌握五四运动过程、爆发背景、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PPT 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历史观。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2590393.html,][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2590393.html,] 学情分析 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基三点” 基本知识:掌握五四运动过程、爆发背景、历史意义 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 科网] 重难点处理方法 针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 突破策略: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如视频导入、图片和史料的呈现) 针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来源:Z 。xx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2590393.html,] 突破策略: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2590393.html,] 教法学法 教法:讲述法 图示法 学法:读图法 分析法 流程及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 视频导入(图片导入) 解读目标 (1分钟) 自主学习 (10分钟) 要求:1、先整体感知课本,仔细阅读,并作好勾圈点划。 2、注意动脑筋、图表、图片、地图、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内容。 3、学生讲述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叙述其过程) 合作交流 (5分钟) 小组交流五四运动的影响 展示释疑(10分钟) 分层展示重点内容 知识拓展 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比较[来源:学,科,网Z,X,X,K] 达标检测(5分钟) 课堂小结(2分钟) 评价设计 ; 分值评价、激励性语言评价 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与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为与能力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说课教案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五四爱国运动》是岳麓版高一历史17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又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故教材的地位相当重要。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③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结果及五四精神 难点:五四精神的内涵

(四)教具准备及课时安排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 二、教法采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本人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如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回答得分法等,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本人还将采用倒叙法,打破教材结构,把五四运动背景放到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之后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讲授。对五四运动经过和结果的讲授,本人将采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融于其中。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满激情,自始至终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三、学法指导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并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等,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情境设计: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100周年华诞上的讲话内容:“同志们,朋友们,今天五四青年节,79年前,北京大学的爱国青年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问“五四运动精神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来导入。 二、讲授新课(38分钟) (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13分钟) 本目的讲授,采取指导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来突破。 场景: 时间:1919年6月28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 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近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第一篇章五四前夜——山雨欲来 教师: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布满阴霾。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对日本持妥协退让态度。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展示: 思考:(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 (2)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要求? (3)结果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弱国无外交。当时的北洋军阀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英、美、法、日都想控制和侵略中国。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教案 11、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2、情感与态度:感受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便利,感受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交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3、行为与习惯: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做到文明安全出行。 4、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体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不同交通工具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询问长辈、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家乡交通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不同体验,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引题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上学都是怎么来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的家住得离学校近,我家住得比较远,同学们猜猜我

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问题:汽车(公交车)。 师:对,我就是乘坐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块聊聊“交通”这个话题。 出示课题:四通八达的交通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各种交通工具 师:节假日的时候,同学们一定经常与父母出去玩。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去的时候都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依照学生说出来的交通工具的顺序,展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调动学生冒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认识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3、了解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在出行时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它们将我们载到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简直太方便了。现在请大家思考:交通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4、师小结:随着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诞生,人们出

2017-2018学年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 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 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 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商人罢市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 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 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

高一必修二第13课教案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 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 ③分析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 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 一、交通的变化

《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体验中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过程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通过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景,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播放《五四回声》的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 这个环节以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 1917 1919 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我引导学生从口号入手(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③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④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屏幕给出四个选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理由是: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外争国权”是向谁争?争哪些国权?“内惩国贼”是惩处哪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1]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B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合作探究】1:中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第一段和“历史纵横”,然后归纳我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 一、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 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

新人教版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五四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程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内容:本节一共有三个子目录,分别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意义。根据课标安排,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3、教学目标: ! ①、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和提取教材图片中信息,引导学生掌握 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4、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主动参与性较强,这就是有助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展开教学。 2、教法 结合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综合的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学法 指导学生从史料、图片以及电影片段中捕捉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宏观概念、获取知识。 、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2分) 我通过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作为背景音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 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篇章。 (二)新知探究 1、五四运动的爆发(10分)

《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过程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通过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景,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播放《五四回声》的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 这个环节以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19171919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我引导学生从口号入手(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③“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屏幕给出四个选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理由是: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接着老师引导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运动》说课稿 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和过程 4、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 体辅助下的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 通过诗歌《五四!我们的节日》,引出“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吗?”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 (二)新知探究 五四爱国运动(分爆发的导火线、过程、及性质)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通过《顾维钧》的视频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讨论、分析(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五四运动的爆发:出示“五四”传单,进行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

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第 1 页共 3 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 运动说课稿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259039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五四运动》说课稿 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和过程 4、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 体辅助下的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 通过诗歌《五四!我们的节日》,引出“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吗?”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 (二)新知探究 五四爱国运动(分爆发的导火线、过程、及性质)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通过《顾维钧》的视频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讨论、分析(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五四运动的爆发:出示“五四”传单,进行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 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 ,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 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 ,主要介 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 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有 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及相关网址等。要求展示时间 7 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 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 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 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 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 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板书)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 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自主学习: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问题情境 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 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 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 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 世纪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新文化背景、主要内容、评价。②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①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突破方法:阅读教材、引入材料、问题探究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突破方法: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观察《讲坛上的教授》设问: 你熟悉或了解图片中的哪些人物?这场有众多学者的运动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来看待呢?重温历史:观看影视资料,概要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和运动中心。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合作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灯片展示:《不合时宜现象一》、《不合时宜现象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归纳小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列强加紧侵略。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思想上: 1)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合作探究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内容灯片展示:鲁迅及作品《药》《狂人日记》片段、陈独秀有关德先生和赛先生言论、场景《陈烈女之死》、漫画《靠不住》、胡适作词《兰花草》、胡适与陈独秀有关新文学的言论归纳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核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学案(36)

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学案(36) 课题:《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课型: 新授课备课时间: 2009-6-10 △学习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 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位置、兴衰的影响。 △学习重点: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学习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 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学习过程: 【课文自学】认真自学课文P82~86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主干知识结构填空。 一、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很大,表现出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 (、、),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 举例:、 2.交通线发展变化,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举例: 3.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如我国清末明初大运河的淤塞,加之运输的发展和铁路的建设,沿运河城市发展,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如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 平原商业网点,原因是:山区,交通运输线路 交通运输方式,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如许多商业网以为原则,建立在市区或的高速公路沿线。 3.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密切相关。 4.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集镇的或。 【课堂研讨】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带来哪些影响呢? 2、在你居住地周围,商业网点给你或你的家庭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3、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在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上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4、读《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图,分析说明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变化的关系? ※完成下面山区与平原比较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