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文章读后感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

如何才能和孩子沟通?作为父亲或母亲或者老师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是啊,当孩子还小时,由于他们还比较幼稚和简单,对成人的依

赖性较强,许多事情都主动地和成人讲,成人也对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关心与爱护,这时亲子、师幼之间的沟通似乎还没有问题;然而孩子一天天

长大了,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也开始学会观察和思考,甚至开始有了秘密和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时,沟通就越来越难了。不可否认,我们都对

孩子抱有一份发自人心的爱,但很多沟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大人总认为“你是我的,就得听我的”,因而动辄就对孩子居高临下、横眉冷对。他们从不致力于心灵上的深层次沟通,而试图一厢情愿地厉行所谓的职责,结果反而让孩子被这种变味的爱遮蔽得透不过气来。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拿就请静下心来看一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

《活动设计是幼儿园教师的看家本领》读后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学生和家长青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面临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

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孩子在幼儿园该学哪些本领

常常听到父母问孩子:“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些什么呀?”孩子总是自豪地回答:“学本领呀。”我们罗列了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或者说应该学会的“本领”,父母不妨做一个小小的对照:这些“本领”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吗?

学习怎样做学生

在许多爸爸妈妈看来,幼儿园里孩子们很自由,可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自由选择玩具和玩伴,这可是老师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让孩子自由融入集体的轻松氛围呢。进了幼儿园,孩子学会了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学会了离开教室的时候,听着老师的口令排队,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里,什么时候午餐,什么时候午睡,什么时候吃点心。学会了自控,知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老师。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比在家里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乖多了?

学习怎样交朋友

其实,许多3~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交经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老师和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的冲突。

孩子学会怎样参与别人的活动,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默默地看别人玩,或者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样的社交对于孩子长大之后融入集体大有帮助呢。

学习怎样独立做事

在家里,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比如扣纽扣梳头发拿玩具,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对这么多小朋友做这样的关照,他们会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几分钟里穿好衣服,要求他们在多少时间内穿上外套到教室外边排队。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自己穿鞋,开果汁瓶盖,知道上了洗手间之后要洗手。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了孩子相当的自信,也给爸爸妈妈莫大的方便,你带他出去旅行或去朋友家做客,再也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着他、帮着他了。

学会怎样说故事

管目前许多学前儿童研究专家不主张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认字,但是听老师绘声绘

色地讲故事,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对书籍的爱好。孩子们还常常会在老师要求下同小伙伴合作表演老师讲过的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渐渐学会了抓住故事的中心,知道说故事的时候怎样开头、发展、结尾,求知欲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漫漫萌芽的。

学会请求帮助

孩子在操场上玩的时候摔疼了,沙子飞到眼睛里去了,但是怕难为情不敢告诉老师。这是许多初入园的小朋友都发生过的情形。幼儿园老师会鼓励孩子大声说话,有事告诉老师。有没有发现:原来羞羞答答的孩子更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了?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的幼儿园老师在孩子的未来的求学生涯中至关紧要,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同其他老师和成人的相处方式。孩子如果同家庭以外的长者相处愉快的话,今后在同成年人交往方面会有相当的自信。

学会剪剪贴贴

可别小看幼儿园里那些让孩子们剪剪贴贴的手工,这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式。当孩子用剪刀、胶水、橡皮泥制作手工的时候,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全都开动起来了。小女孩比男孩子更喜欢这些手工,专家指出,所有的小朋友都应该重视这样的动手经历,这样孩子将来学习写字会容易得多。

学会搭积木

研究表明,搭积木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大有益处。然而,就像小男孩不太喜欢手工课一样,女孩子通常会忽略积木。专家指出,搭积木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排序和分类。如果孩子想搭一个高塔,手头又没有长积木,他们会发现两块小积木拼起来可以变成一条长的。这就在无形中为孩子将来学习除法、分数和几何打下了基础。

会辨识标记、概念、节奏

幼儿园里没有认字阅读课,但孩子在那里认识了数字和字母,辨别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知道把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知道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学习唱歌跳舞,懂得了节奏感令孩子朗读的水平提高了。学习乐器对于孩子将来学习数学有帮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研究者还发现,参加小组唱和学习钢琴的孩子在空间想象——如拼图之类的游戏中表现更出色。

学会跳远、跳高等运动技能

幼儿园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户外活动,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类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找小朋友同自己一起玩跷跷板,操场上的自由活动同跟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可不一样,在公园里,爸爸妈妈的眼睛老盯着孩子,会告诉孩子每一个项目怎么玩,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喝彩。而幼儿园操场上的活动是完完全全由孩子自主的,他们学会了真正对自己负责。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假期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它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著。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书中每一章节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李镇西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

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3233277.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3233277.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7581)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读李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我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有纪律的孩子更优秀》读后感

本书是德国教育家班哈德,毕博的作品,讲述了欧洲顶尖贵族学校,萨勒姆王宫中学校长30多年精英教育心得,节制自省,唤醒责任,自我管理,服从要求,规律生活,目标人生。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教育没有公式化的处方:纪律还是溺爱,强制还是信任孩子,该引导还是放任,都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整合。比如孩子很喜欢看电视,你会怎办?和孩子争辩看电视的坏处?没有作用。如果你答应他看多久电视,时间到,应该马上关掉,做爸爸的要立下行之有效的规矩。既然规矩已经定下,就该毫不妥协。而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总是在对孩子妥协。家长妥协惯了,到学校孩子也是一样的习惯,作业没完成,老师不会把我怎样,父母也不会把我怎样。那就不怪孩子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写作业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品格教养强化孩子的人格。面对孩子说谎,你是姑息了,没有反应;还是紧抓住进行教?还有你自己是一个善良、好学、诚实等品格的家长吗?教育者的“说一不二”原则:纪律、公正、控制。定下的行为准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你妥协了,要承担后果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孩子。比如,你经不住孩子的哭闹,破例给孩子吃糖,那龋齿的后果是由孩子承担的。因为我们之前定下的规矩是为孩子好的。看电视也是一样,不仅破坏孩子的想象能力,还有被动接受很多成人世界的内容,视力会受影响就更不用说了。你不能坚持,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不看电视,那时间怎么打发,这就要问你自己了,你愿意拿出一些时间来读故事、亲子手工、下棋、或者只是玩闹,还是你自己坐在电视前不动,让孩子也被冻陪着你看电视了?再比如:说好让孩子做家务,不能看他做得慢,你要花上更长的时间等待就自己做了。

自主学习而非自由放任。儿子放任惯了,也有一些好处。他会自己一个人到楼下的老师家去玩,一个人做一些事情,很独立。也带来一些坏处,脑子里除了玩好像装不下别的事情了。

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太多爱,太少纪律,所以我们应该来点纪律,当孩子没照纪律执行的时候,我们不妥协,而是阻止,让孩子明白,不照原先约定的做不行,让其妥协。家庭比学校有更的时间,不花时间,教育当然是得过且过会陷入困境的。纪律可以治愈那些生活杂乱无章、目中无人的小孩。

正如书中所说,有纪律,造就出类拔萃的一生,太多爱,太少纪律,会让孩子无人管束,自我膨胀,将使人生杂乱无章,甚至罹患心理疾病。只有通过纪律、阶段性的强制,才能找到健康成长之路。纪律,是优秀的条件,让孩子有目标,让孩子拥有教养,让孩子人生井然有序,让孩子自律,让孩子更优秀。

恐吓“教育”毒于蛇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用鬼、狼之类来吓唬孩子,这是一种不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

医学资料表明,恐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强烈的恐惧气氛和突发的恐惧事件,会使人的神经中枢受到强烈的劣性刺激。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各组织器官较为脆弱,功能亦不完善。即使是突受惊吓后没有出现危急症状,但因其抗御恐惧的能力较弱,时常可有恐惧情绪滞留,使内分泌功能受损,导致发育减慢,语言障碍,听、视力下降和消化系统发生毛病。

恐惧对儿童的心理危害更大,更持久。极小的恐惧刺激,比如一条形状怪异的虫子爬在成人身上,最多是当时惊吓而已,过后便渐渐淡忘了。但是,儿童却会为此种情景深印脑海中而日夜不安,尤其是在夜晚会异常恐惧。这就需要给予心理安抚和药物治疗。如果这种治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根本忽略了这些治疗方法,有的儿童便会发生性格负向转变。原本活泼、伶俐的孩子,会逐渐变得内向、胆小和忧郁,并将此种不良性格延续到青春期及成人期,以致由恐惧心理诱发社交恐惧症,使社会交往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

所以,幼儿期要尽量避免遭受恐惧的袭击。不幸受到恐惧打击之后,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和药物治疗。

现代生活中,使幼儿造成恐惧的心理原因多而复杂。概言之有三种类型:一是家长平时经常性的恐惧性语言和行为;二是意外事故造成的恐惧;三是恐惧电影或电视造成。恐惧是造成孩子身心损害的因素。作为家长,应在生活中尽量摒弃这些不良影响,让宝宝茁壮成长。

《天才是什么》读后感

爱因斯坦曾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人们都爱议论天才,说天才的智慧超过任何人,说天才是如何如何的了不起。人们羡慕天才,有的在天才面前唯

唯诺诺,望而生畏,连半步也不敢超越。

也许,天才的智慧是超过一般人的,但天才的智慧并非天赋的。所谓“天才”,靠得是灵感和勤劳的实践去造就的。在《天才》这首诗里批评了两种对待天才的态度:一味羡慕和敬畏。由于对天才的过于迷信,他们对其羡慕得五体投地,敬畏得滞步不前。诗人告诫我们,不要被那些迷人的桂冠所迷惑,也不要对此望而生畏。要相信自己心中也不乏那一分灵感,只要全力以赴,只要舍得流汗,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干,总能登攀天才的高峰。

“有比较才有鉴别”。牛顿,这个名字应该是家喻户晓了。他是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他因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一举成名。可是他的成就并不是天生的啊,可他天生就爱思考。据说,有一天他躺在苹果树下,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打中了他的脑袋。其实着也是自然界很常见的事,自古至今,大概有不少人被落下的苹果砸中过吧。但是有谁想过这是为什么?只有牛顿想过:为什么苹果飞不到别的地方去,却偏偏要掉下地来呢?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皆知的自然现象,引发了他的思考,经过了他不卷的探索研究,他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看似偶然的一个发现,难道是先天生成的吗?不,显然不是,他还不是靠得一粉灵感和九十九分勤劳的实践吗?

历史上有多少人的成就不是汗水造就的。爱因斯坦小时侯没有任何一点高出常人,甚至有点“笨”,可是经过了他不懈的努力,他还不是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与此相反的,在我国文学著作《伤仲永》中提到的仲永“七岁能文”,可谓是个“小神童”,然而他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资质,十几岁时便与常人无异。这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夺目的桂冠是用荆棘编制而成的”,成功靠的是汗水,是拼搏,而不是所谓的“天赋”,不是吗?

有一首歌唱的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么我们呢?我们渴望成功,希冀着灿烂的明天,那我们又将怎样去打造自己的美好前程呢?-——当然是勤奋加汗水啦!“说干就干”,我拿出试卷仔细做起来。我拖着下巴,凝视着试卷,时而闭目思考,时而俯身书写,前几题很快被我攻下来了,这时,我的信心更足了。揉了揉眼睛,我又低下头继续思考起来。可是眼前这题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可还是做不对。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可我还在和这道题打交道。猛然,“放弃”这个念头在我脑边闪过,这题不会做就算了,何必硬逼自己呢?正在这时,《天才》这首诗在我耳边响起,脚塌实地去奋斗吧!我又算了起来。一遍,两遍……不知算了多久,我终于把这道题攻下来了。此时心中有便有了说不出的喜悦——也许这就是成功的快乐吧!

古人云:“天才出自勤奋”,天才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先天而成。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就,造就你的天才梦!

评语:

“天才”自然而然会让人联系起那个与苹果结下不解之缘的牛顿,还有那个有着“七只小板凳”故事的爱因斯坦。本文小作者让这两位名人又一次告诉我们天才来自何处,特别是牛顿的“爱思考”对天才做了一次新的注脚;而仲永的故事又一次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习作有理有据,论述有力。不足之处在于联系实际时显得有些唐突,衔接不自然。

《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

一个幸运的机会,让我接触了《让孩子自己做主》这部幼教书籍,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收获很大。我喜欢这本书并希望有更多的幼儿老师和家长们能和我一起阅读和分享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给老师及家长们带来启发与帮助。这是一项帮助您的孩子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以及如何与其他人融洽相处的计划。作者是[美]墨纳.舒尔,本书主要介绍抚养小孩的方法——但它并不是告诉你你的孩子该做什么或者该怎样表现。事实上,本书是要告诉你如何通过不断地鼓励小孩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本书主要介绍了一项被称做“我能解决问题”的计划,简称“ICPS”。总体来说,学会怎样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ICPS会帮助你:1、更加意识到孩子的观点跟你的观点有差异;2、从长远的意义上讲,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比直接告诉她该做什么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3、给孩子做好示范,启发你的孩子去思考问题;ICPS会帮助你的孩子:1、当与别人之间出现麻烦时,思考该做什么;2、思考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3、思考他们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4、判断一种方法是否可行;5、意识到别人也是有感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这本书以大量有趣真实的事例,除了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早教理念之外,最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相当具操作性的能够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方法。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极好的促进,让新入园的家长能少走一些弯路。

给孩子一点自主权,在许可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爱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幸福。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最近看了《和孩子划清界限》,妈妈还是觉得自己对孩子理解不够,在大人看似很多不乖不听话甚至无理取闹的行为,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于他的原因的。

下午下班的时候,妈妈远远看见奶奶抱着小豆在跟另外一个邻居太太聊天,小豆把手放进嘴巴里,奶奶一把把他的手掏出来,并且打他的手,示意不可以这样,但是小豆并没有停止,妈妈看见小豆委屈的憋着嘴巴,眼泪就要流出来了,然后把手从奶奶的手里抽出来,继续往嘴巴里放,奶奶自然又是把小豆的手掏出来,巴掌拍在上面,小豆已经已经到了马上要哭的地步了,妈妈快步走上前去,把小豆从奶奶手上接过来,问“豆豆怎么把手放进嘴里呢?是嘴巴又痒了吗?”,小豆委屈的说“是嘴巴痒”。小豆前段时间嘴巴溃疡,鹅口疮,药也是用用停停,可能现在还是会有些痒的。妈妈把小豆抱在怀里,小豆很乖顺又委屈的趴在妈妈的肩膀上,妈妈说:豆豆嘴巴痒的话,要说出来,妈妈帮你用棉签擦点药,按摩一下,但是不要把手放进去,我们回去按摩一下吧?小豆乖顺的趴在妈妈的肩膀上说。小豆以前从没有把手放嘴巴的习惯,所以现在出现这样的现象,肯定是有原因的,要问清他是为什么啊,不能不由分说这样生硬的制止他。

还有,小豆应该是个很不喜欢被人逼着做事的人。比如说吃药,叫小豆吃药的时候,小豆说不要吃药,然后大家就追着逼着哄着说吃药吧吃药吧,结果呢,并不管用,但是换一个方式,比如“那么休息一下再吃?”“药先放这,一会豆豆想吃的时候叫我”,用这样的策略后,小豆其实不用等大人再次催他,他就自己主动把药吃了;还有早上起来尿尿和喝水,每次小豆

刚从房间出来,奶奶就叫小豆去尿尿或者喝水,但是小豆刚刚迷糊醒来,还不愿意做那些事情,这样逼着追着有什么用呢?现在不想尿不想喝,就让他去好了,等他想尿想喝的时候,自然自己就会去,而且刚醒来,总有个缓和的过程啊。还有给小豆擦手,小豆总说不要,妈妈一般是这样处理,“那这样吧,妈妈把毛巾放这里,一会豆豆自己擦”,过了一会,小豆自己拿起毛巾把手擦了干净;再说早上洗脸洗手,爸爸拿个毛巾过去说洗脸擦手,小豆不愿意,然后奶奶强按着,爸爸强把脸给他洗了,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妈妈不用这样强迫的方式,妈妈把毛巾拿走,说大家该干啥干啥,小豆想洗了就说一声,过了一会,小豆主动跟妈妈说“擦擦手吧”。换位思考一下,其实谁也不想被大人追着逼着做什么事情,耳朵跟前整天听见他们唠叨着唠叨那,要求做这做那,会烦死的,所以,妈妈认为,少一些话,少一些唠叨,给小豆留足够自己生活的空间。

说到这里,妈妈想起小豆在园里有时候不肯坐凳子,妈妈认为应该是小豆对那个环节或者那个故事不感兴趣,老师如果硬把他拉回座位,应该是很难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见,他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是强迫不来的,及时强迫来了,他也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和理解。换一种方式也许会比较好,比如让他去做他想做的时候,然后告诉他,一会还要坐回来的噢;或者,去了要赶紧回来,老师一会要讲很好听的故事了;或者豆豆要去做什么?那去吧,一会要给老师讲讲豆豆做了什么有趣的事了。小豆离开了老师和其他同学,自己一个人玩的没意思了,也自然会回到老师和同学的队伍中来;然后也会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接纳老师的尊重,以后行为起来会更加注意理解和尊重老师。只要不是非常严重影响教学,妈妈觉得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让人惊恐的事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真心理解和接纳宽容他,其实觉得以前看似麻烦的问题,也并不是多么烦恼的事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记得有一次去托管所辅导小学生工作的经历,我被分配到四年级,孩子们一放学来到此就得写作业片刻不得休息,我当时很心疼孩子们,在学校里一天的学习,主课的老师经常夺走孩子们的文艺课是常有的事,放学马上写作业,该有多累啊!和我一起的老师已工作一年有余了,她说:“你不能对他们太好,要凶一点。”但我不认同,每天的工作就是辅导孩子们作业,听着老师对学生的训斥、吼叫,甚至是否定和谩骂!工作了一天半之后,隔天我毅然决然的向老板请辞,那样的环境如此地狱般枯燥、可怕的生活,我不想向他们那样麻木不仁,也不想看着孩子们这样痛苦的生存着。

《孩子的秘密花园》读后感

那天和朋友去书店无意中拿了一本《孩子的秘密花园》一边看就觉得好多场景好熟悉。在记忆中我小时候好像看过是动画版的《秘密花园》。

这本书讲了三个孩子之间的故事。玛丽原来是个自私又任性的小女孩,她从一场瘟疫里活了下来,但是她的父母死了,她成了可怜的孤儿,被送到一个牧师家里,可是因为她很倔强和孤僻,大家都不喜欢她,最后她被送到舅舅家里。她在舅舅家和老园丁季元本成了好朋友,那里有一个被锁了10年的秘密花园,一只美丽的知更鸟帮助她找到了钥匙,打开了花园的大门。迪肯是仆人玛莎的弟弟,他收到玛莎和玛丽的信就来秘密花园帮助玛丽,他们在花园里跑来跑去,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一起努力唤醒这个沉睡的花园。柯林是玛丽的表哥,一个有钱的少爷,他整天呆在房间里,哭泣和发脾气,大家认为他是一个驼背和瘸腿的残疾孩子,他自己也觉得他活不长了。玛丽发现了柯林,和他成了好朋友,迪肯带着小羊羔、两只松鼠和一只乌鸦也来到他的房间,三个孩子说说笑笑,笑声飞出了房间,飞向蓝天。后来玛丽和迪肯把柯林带到了秘密花园,花园里到处弥漫着春天的甜蜜气息,大自然的神奇魔法,使得玛柯林站立起来,变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没有朋友,不自由的环境中,人就会变的非常的孤独,脾气也会变暴躁。要是生活在一个快乐又有朋友的环境中人就会变的乐观勤劳,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也使我明白了友情可以改变一切,甚至是自己的人生。我喜欢上了这本书,更希望拥有狄肯那样宝贵的友情,在大人的身上也会有这么真的友谊吗~!?

蹲下身子,孩子的眼里就有你

蹲下身子,孩子的眼里就有你 故城县西半屯镇西半屯完小万宁 记得在一次课题为《我最渴望的一件事》的课堂口头作文训练中,同学们都很积极,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传递着自己内心最渴望的事情。轮到坐在最后排平时最不爱发言的王丙泰汇报了,他还没有站起来,脸倒先红了。站起来后,我们都等着他发言,好半天他才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 说不好。”其他的同学一下子都笑了起来,我有些尴尬地稳稳神,和颜悦色地问:“怎么了?王丙泰,刚才留时间让大家做准备,你没有准备吗?”听我问他话,这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小男孩的脸更红了。我真的不想为难这孩子,想让他坐下,但看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生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我接着问: 着快乐。 ”我的 这位女同学在日记里埋怨我从来都不注意她,常常忽略她的存在,做事有偏有向。每次,我叫学生帮 忙分、发作业本什么的,名单里都不会有她,就是她的同桌学习那么不好也经常被老师叫到。感觉受到老师的冷落,让她很失望。在此之后,我就特别留意这位女生,平时办事也常叫到她,就是召集班委成员开会,我都会让她去通知。渐渐的,我在她的目光里找到了自信与快乐。可是,我觉得做的还是很不够的。难道班里就只有她一人有这样的情况吗?她在日记里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可其他学生呢?难道他们就不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吗?再说,仅仅让学生做点事,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吗? 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我认为与学生面对面单独的交流也很重要。让我们像兄长像父母像朋友似的关切他们。尽管我们很忙,但每天挤出几分钟,相信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让出几分钟与一位学生交流,那么我们每个学期至少可以与每个学生面对面的交 流一次。这样的交流与平时的谈心教育不一样,目的主要是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

针对家长和孩子的话术10.14恺文

针对孩子与家长一起如何拜访 Hi,小朋友你好(蹲下和孩子交流),你的个子好高啊\你的眼睛好大啊(夸奖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啊,(知道小朋友名字后用名字称呼),我叫凯文,咱们握个手,交个朋友。 用气球的话术:你喜欢紫色还是橙色气球,来这个送给你;(如果是长气球做个小狗造型)来猜猜我手里的气球像什么动物?(猜出来的),猜对了,真聪明,这个可爱的小狗送给你了。(猜不出的)引导说:你看我手上拿的像不像一只可爱的小狗,来这个,送给你。 用魔环的话术:我给你表演个小魔术,你说这个环会不会掉下来,那你帮忙把手放在下面接一下好不好,(环掉下来了,怎么回事呢,哦,主要啊,是因为没有仙气,来,你帮我吹一下,表演完成,环没掉在孩子手中),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很神奇啊,这是魔术界最初级的魔术,你想不想尝试一下。 用魔方的话术:采访你一下,你看这是什么?(手里拿着魔方问,1、回答出来,你真聪明,那你会玩它吗,打乱交给他,让他转。2、回答不出来,悄悄的告诉他,是魔方,再大声问他,让他回答出来,来给你玩玩看) 之后转向家长,XX妈妈你好,我是香港茗钥教育的XX老师,(把册子递给家长)香港茗钥教育是一家针对3到12岁孩子多元能力开发的儿童教育机构,我们的课程设置综合性很强,开设了语言艺术、益智思维、(美术创想、兜兜魔法数学,Love+英语,)请问您的孩子对哪方面比较感兴趣?(针对家长和孩子感兴趣的重点介绍)场景模拟1: 家长:我家孩子比较喜欢画画,你们这的美术创想都学些什么

课程包括基本美术和立体美术,既有基本美术的色彩和线条等,又有立体美术陶泥、彩泥、创意旧物等,我们香港茗钥教育的艺术课程主要强调孩子思维的创造性、建立孩子的多种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与传统的美术教育不同,是创意美术,不强调“画得像”的类成人教育方法,不限制孩子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中心即有绘本书吧,又有益智玩具活动中心,都是免费开放的,你可以带孩子来了解参观,看看我们的环境,体验一下我们的课程。正好这周(六、天)有一场体验课,你有时间吗,请登记一下信息,我帮你提前预约。 转向孩子说,天天(叫孩子名字),如果是魔环,(没有成功)。告诉他一个魔术师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尝试练习才成功的,来我们再来一次(可以帮忙让他成功)。想了解更多的魔术吗,那周末带着爸爸妈妈一起来我们中心玩,让我们的老师带你玩更多的魔术,那我们拉钩(拉钩的时候和小朋友互动一下, )记的我叫什么名字了没有,好的真棒,那我们周末见了,拜拜! 场景模拟 家长:我家孩子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的. 我:XX妈妈,3-6岁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一个黄金期,你应该多注意孩子生活上的一些小的细节,了解他的兴趣点,更多的放大孩子的一些兴趣点,比方说唱歌,听音乐很有节奏感,其实都是想要表现的一种方式, 语言艺术课程主要就是以主持,舞台表演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们“敢说、爱说、善说”从而全面提升幼儿的表达沟通能力,并且,在表达的背后,知识面的积累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部分,知识面中也包括到、国学,成语词汇,故事表演等,为孩子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范文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范文 “与孩子交流,请蹲下!”这是许多父母都知道的事情,却很少有人严格地去执行。是的,通常我们只会在心情好的时候想起蹲下与孩子交流。下面为大家分享《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一起来看看吧!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1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这样一个仅有的、宝贵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与孩子最亲近、相处最多的是父母,我们会给与他们什么样的童年呢?王璐的《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一下子就吸引了身为母亲的我,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父母心中所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这种情感就是父爱和母爱,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父母的爱如火焰照耀并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父母之爱如此之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对父母之爱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常常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抱以“敌视”态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于父母没有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他们的爱,没能同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呢?这无疑是让很多为父母者头痛的话题。孩子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懂礼貌,性格害羞,爱撒谎,屡教不改··如此种种,让父母难于应付,般无奈之下,无名火起就对孩子动辄以打骂,或者变相的体罚,经过这样一翻“教育”,自以为孩子能悔过自新,却成想适得

其反,孩子愈加的反判,甚至对你阴奉阳违,以至造成大错,这样的父母这“爱”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之一: 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 三、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常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 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明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一书是京华出版社出版的,由王璐手笔。原来以为这是一本专为父母写的书,细细看下来,发现里面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书中倡导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学会倾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蹲下来说话”的对话方式教育孩子。 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父母心中所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这种情感就是父爱和母爱,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父母的爱如火焰照耀并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父母之爱如此之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对父母之爱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常常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抱以“敌视”态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于父母没有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他们的爱,没能同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呢?这无疑是让很多为父母者头痛的话题。孩子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懂礼貌,性格害羞,爱撒谎,屡教不改······如此种种,让父母难于应付,百般无奈之下,无名火起就对孩子动辄以打骂,或者变相的体罚,经过这样一翻“教育”,自以为孩子能悔过自新,却成想适得其反,孩子愈加的反判,甚至对你阴奉阳违,以至造成大错,这样的父母这“爱”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之一: 1、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2、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 自由的成长。 3、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 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4、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 其疏导不良情绪。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是关于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书中有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就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杨谨老师用一个蹲字教会我们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蹲下来,孩子不必仰视父母,关系变得平等了。蹲下来,父母能跟孩子平视,能更好地注视孩子的目光。蹲下来,父母和孩子距离近了,可以温和地说话,有效得沟通。蹲下来,近距离、平等、温和、真诚的注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也近了。蹲下来,父母拥有和孩子同样的视野,看到他看见的画面,更好地了解他正在经历的感受。是的,蹲下来,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仅是种身体的姿势,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他们的世界,温柔地陪伴,耐心地对话,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进父母的话语。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我们教师。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二、与孩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利用自己榜样示范的作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真正的信服于你。四、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积极耐心地教会孩子正确抒发自己的不良情绪。五、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地方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六、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来自成人的爱。 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可以让我们和孩子的心更贴近,这样孩子也会更愿意听你说话。除了家长之外,我们教师就是与孩子们相处时间

最多的人了,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行为,从而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及时作出引导,用真诚和耐心和他们相处交流。

如何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沟通

沟通——从心开始 一、沟通的意义 沟通是使一个单位中各种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良好的沟通就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交换的双方互相了解和信任。良好的沟通可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促使我们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并达成目标。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换,行为的影响,及其它方面的渗透。在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沟通的作用,因为它太平常了,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沟通,但我们却没有很好的掌握沟通的艺术,特别是与孩子的相处中,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有话说孩子是早上东升的太阳,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会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影响着这东升的太阳是否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希望。而沟通,自然要从心开始,用心与孩子交流,才会得到孩子最纯真的信任。 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要想实现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除了要用心以外,还要注意运用一定的技巧。(一)尊重孩子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也是与孩子的沟通必不可少的条件。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孩子的人格尊严、倾听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的感受、包容孩子的缺点、分享孩子的喜悦……这份尊重是无条件的,它不是取决于孩子的言行表现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要想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必须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是通情达理的,是尊重他的,他们才会想说就说、畅所欲言,才敢与你讲真话、说实话。所以要有效与孩子沟通,尊重是得到他们信任的前提。 (二)了解孩子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基础 沟通自然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要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在聊天中,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我们交谈的兴趣,促进沟通的有效进行。 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与他们一起读他们喜欢读的书,听他们喜欢听的歌,看他们喜欢看的节目,了解他们的时尚语言,研究他们的酷文化,参与他们的交谈和讨论……如此,孩子才会更容易接纳我们,把我们当作朋友,从而愿意像我们倾吐他的心声 (三)敞露心扉是实现有效交流的手段 敞露心扉就是在沟通中对孩子以诚相待、向孩子敞露内心。在交流中,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谈及自己的工作情况、回顾分析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肯定取得的成功,承认遭遇的失败,痛惜留下的遗憾;向孩子表述自己的展望和追求,描绘未来的成功与美好,预测可能出现的不测和困境;同时鼓励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可以在交流中教育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与孩子间的平等、尊重与信赖,从而促进沟通中的情感交流。这样,就能更容易在与孩子之间搭建沟通的心桥。 (四)找准兴奋点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关键 和孩子交流要想有收获,关键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我们要从孩子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消除顾虑,打开心扉。要和他谈谈他喜爱的球类、崇拜的明星,讲讲他最新玩的游戏和最近看的玄幻小说,议议与同学的关系、老师讲课的特点,说说他的近期打算以及学校发生的新鲜事,甚至可以问问有没有感到好感的异性同学等等。总之,包括感情与理想、休闲与娱乐、哲学和历史、科学及社会等等在内的一切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谈及。然后在良好的氛围中,慢慢的增进对孩子了解,让交流更加顺利的进行。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后感 绥德县吉镇中学高亚丽 孩子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懂礼貌,性格害羞,爱撒谎,屡教不改等如此种种,让老师们难于应付,般无奈之下,无名火起就对孩子动辄以打骂,或者变相的体罚,经过这样一翻“教育”,自以为孩子能悔过自新,却成想适得其反,孩子愈加的反判,甚至对你阴奉阳违,以至造成大错。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我们的方法是否正确? 假期里看过一本书《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是一本关于父母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书,一下子就吸引了作为老师的我,书中的教育方法更值得我们老师学习。书中有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就是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亲子沟通,做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把这样爱的情感毫不吝啬地投射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师生间一定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 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吧。 首先,做孩子的倾听者。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

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你必须首先对他向你承认错误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其次,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更好地实施的土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其实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其次,爱的教育。我们经常提赏识教育,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灌输就能做到的。赏识要有发自于内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才能做到,信任就是相信孩子能行,并把这种信任落实到平时的言行中,使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信任,进而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孩子需要赞扬,就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摘要新课标已在我国实施多年,可我们大多数的老师还是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师道尊严严重地禁锢了许多老师的思想,请让我们换个方式——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垫高学生的心理高度。让我们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平行,让我们的微笑和鼓励把我们和学生的距离拉近,让我们摒弃师道尊严,提倡师生平等,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蹲下身子心理高度师生平等良师益友 09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中小学英语语言村的培训。在此期间,有个现象让我为之感动——所有的外教都不约而同地双膝或单膝跪地跟我们面对面地交流,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微笑和鼓励,让你那颗紧张的心得以放松,从而慢慢地跟上他们的节拍和他们进行协作式的口语训练。在中国,“跪”不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男儿膝下有黄金”,我们只能“上跪天地,下跪父母”,因此我们不可能也象那些外教一样也双膝或单膝跪地跟学生交流,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垫高学生的心理高度。让我们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平行,让我们的微笑和鼓励把我们和学生的距离拉近,让我们摒弃师道尊严,提倡师生平等,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已在我国实施多年,可我们大多数的老师还是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大棒政策”虽已不多见,可师道尊严还是严重地禁锢了许多老师的思想,认为学生不听话就是大逆不道,不尊重老师。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办公室有个老师喜欢让课堂上“不听话”的学生到办公室蹲下来听训,刚开始似乎“效果不错”,后来也有个别老师仿效,可后来,出现了越来越多需要受训的学生,老师们只得感叹如今的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之所以让学生蹲下来受训,是因为“抬起头来看你说话太辛苦了,蹲下来!”其实,他们让学生蹲下来的同时,自己若能蹲下来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想必,会是另一种结果。但是,“蹲下来”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而是要求教师要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学生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尊重是沟通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沟通就容易了。 刚来一所新学校时,总觉得这里的学生比基层的难管,远不如农村的学生那么纯朴,若是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有个别同学专门找你的茬。但是,工作还得做,纪律还得管,所以,难免还是会碰到棘手的问题。9班有两个高高大大的男生,几乎可以说是班里的“老大”,论成绩他们是倒数,可班里没几个敢不听他俩的。上学期有一段时间,他俩老在我的课堂上捣乱,要么大声讲话,要么故作借东西走来走去,要么玩手机,偶尔还故意弄出点声音……三番五次的提示、警告都无济于事。甚至告到班主任那里,当面认错,过后变本加厉,你讲课他讲,你停他也停,就跟你耗上了。我决定找他们谈话,可是他们什么也不对我说,彼此若无其事地相视而笑,偶尔还相互讲点笑话,谈话无法开展,我也一筹莫展。整整一周,我既苦恼又无奈,每天都硬着头皮走进他们的课室,任务式地完成当天的课程,便“逃离”现场。但是,无论如何,我得找出“祸根”,把它彻底铲除。否

父母 和学龄前儿童 沟通技巧

聊天要本着平等、亲切、真诚、爱护的原则。这样孩子会认为你是最可信赖的长者,那么他就会敞开心扉向你倾诉内心的一切,包括有趣的事和困扰的事,你就会对他充分了解。 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家长可以作一个全面正确的总结,谈出自己的看法,切忌不要忙于对他们不正确的看法加以指责,或打断,这样就会削弱他们聊天的兴趣。 跟孩子谈话也是门学问,所以也需要一些技巧。 1要肯于向孩子表露自己。越对向孩子表露你内心的想法、甚至弱点,孩子也越会向你暴露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增加沟通。 \家长的态度和应和的方式至关重要。温和的态度平等的方式有助于和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喜欢和你聊天,你也更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给予他最及时最必要的帮助。你们的聊天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轻松愉快,越来越话题宽广。最初,你可能会给孩子许多好的建议,你在引导着他的思想。渐渐的,在这种温和平等的交流中,你会发现,孩子甚至会给你很多启迪,你们彼此都成了对方的“良师益友”。这种交流的方式要求家长要能真正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武断的态度权威的方式,会阻断孩子与你交流的愿望,也阻断了你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通道。 忽冷忽热的态度难以琢磨的方式,会让孩子找不着北,让他在最初的疑惑和惊恐中变得不安、多疑、谨小慎微。当然与你的交流也会变得多变,令你不满。这种多变有时会让你觉得他很可恶,觉得“孺子不可教也”。良好的亲子沟通对你们来说成为奢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你会变得敷衍,虚伪,厌恶,甚至冷漠。1\学会设计启发式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由于他们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是很贫乏的。比如有个孩子抱怨说自己的母亲一天就和自己说六句话:早晨说“快点快点,要不就上学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点,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车”,第四句是“到了学校你千万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学校的饭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多吃点”;第六句“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这样日复一日的说,作为孩子自然而然的会感到厌烦,结果反倒事与愿违。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的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喜欢逛商场,但每次她领女儿逛商店,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年轻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天,她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她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背包,时不时磕碰着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年轻的妈妈这才明白女儿哭闹的原因。”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告诫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蹲下来看孩子”的道理。从那时起,我就在心中默念,以后我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 没曾想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而且担任班主任,这下要真正与孩子们接触了。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往往他们也是调皮捣蛋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还没有“规矩”这个概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就从给他们上“规矩”做起。每天按时到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可以随便讲话,更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做操要排好整齐的队伍,不应该东张西望……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谓“黔驴技穷”了。很快,一个月就过去了,我是忙得焦头烂额,事必躬亲,可孩子们并不买你的帐。课上照样有人讲话,写字时依然有人站着,课间操的队伍还是弯弯扭扭…… 为什么我的付出孩子们一点都体会不到呢,依然我行我素?有时真的很生气,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善意提醒。虽然我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工作中我又何尝真正去做了呢?总是以师者的身份去俯视学生,认为与这些小孩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当孩子们犯了错时,常常对他们大呼小叫,举起棍棒吓唬……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所改变。那天,孩子们在写字,我还是象往常一样巡视,纠正“两姿”(握笔姿势和写字的坐姿)。这时看见地上有块橡皮就俯身去捡,我发现那个孩子的脚竟然是悬空的。随后我又留心观察了其他学生,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情况。我们写字要求脚放平的,他们怎么能做到呢?课后,我找来几个孩子询问:“为什么你们上课听讲或写字时总喜欢站着?”也许他们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们了,谁也没说话。一个孩子抬起头看见我是面带微笑的,这才开了口:“我坐在凳子上,伏在课桌上很不舒服,还会把作业本弄皱。”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此后,我取消了以前的规定:上课必须坐端正听讲、写字,允许坐着不舒服的人站起来听课。孩子们露出了可爱的笑脸。 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好以一条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我们只有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保持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和孩子做朋友,也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有时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并不能如我愿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管我卖力地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有趣的儿歌,搜集谜语让他们猜,总还是有部分学生自己忙自己的,似乎只有他个人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怎么办?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名言。课间,我想方设法与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寻求他们的内心想法。 一次,一个调皮的小家伙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讲故事比赛啊?”讲故事比赛?我这才想起了自己的话,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我说过“大家要多读书,增长知识,什么时候我们举行讲故事比赛,把你读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讲得最精彩,到时候我们还会评出班里的‘故事大王’。”当时,我只是随口说说的,没想到孩子们倒是记在心上了。 第二天,我利用兴趣活动课组织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谁先准备好就先上讲台去讲,其他同学认真听。

亲子教育: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亲子教育: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亲子教育: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个一直讨论的话题,怎样蹲下来呢?不 是在位置上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而是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 受到孩子的想法,探触孩子的世界。 案例: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 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稍稍维持秩序,情况 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 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 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 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 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表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 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 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玩起来了。 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向孩子道歉之后,我轻轻的 放大录音机的声音,随后又坐到孩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是否合适, 问一问旁边的小朋友,这样能听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专家意见:还好,还好!还好幼教工作者没有简单的处理,没有 因为孩子不配合老师“听录音故事”而去“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而是“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听孩子说话,准 确的处理好事情。 不要想当然,主观上否定孩子,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方面,孩 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老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书心 得体会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这样一个仅有的、宝贵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与孩子最亲近、相处最多的是父母,我们会给与他们什么样的童年呢?王璐的《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一下子就吸引了身为母亲的我,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父母心中所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这种情感就是父爱和母爱,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父母的爱如火焰照耀并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父母之爱如此之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对父母之爱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常常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抱以“敌视”态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于父母没有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他们的爱,没能同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呢? 这无疑是让很多为父母者头痛的话题。孩子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懂礼貌,性格害羞,爱撒谎,屡教不改 ······如此种种,让父母难于应付,万般无奈之下,无名火起就对孩子动辄以打骂,或者变相的体罚,经过这样一翻“教育”,自以为孩子能悔过自新,却成想适得其反,孩子愈加的反判,甚至对你阴奉阳违,以至造成

大错,这样的父母这“爱”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正是这一点。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之一: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三、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六、常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 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明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话—做一名“三心教师”

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话 ———做一名“三心”教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周末带着六岁的女儿去逛街,兴奋的妈妈不停地给女儿讲述她所看到的一切。当妈妈满怀期望地问女儿今天的收获时,女儿却不停地摇头,对于妈妈说的话,孩子听不懂,对于妈妈说的东西,孩子怎么也看不见。妈妈既担心又害怕,赶紧蹲下身来问女儿,这时,妈妈突然发现,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是来来往往、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腿。刚才还充满疑惑的妈妈,这时明白了..... 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也会恍然大悟。年轻的妈妈居高临下,只是不停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低年级的小学教师,我们也应该吸取这位妈妈的教训,蹲下身来,从孩子们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孩子们才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名“三心教师”。 拥有一颗童心 任何人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理解,陶行知说过,我们要理解儿童,就要懂得儿童的思想。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小学教师来说,要想当一名好教师,要先做一个孩子,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们从同一个角度看世界。我们要把孩子当成和自己同等的人,用孩子们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看事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会,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放下老师的身份,和孩子谈心,就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特点和爱好。刚接到一四班的时候,我对这群孩子们也充满了好奇,看到一个孩子漫不经心地玩手中的笔,我就上前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他抬头看看我,不屑地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啊?你又叫什么啊?”我惊呆了,7、8岁的孩子怎么会这样问?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长相帅气打扮又时髦的孩子,蹲下身子,认真地说:“我叫赵帆,是咱们班的语文老师,也是你们的班主任。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啊?我想和你做朋友!”我一说完,他就笑出了声,一本正经地说:“我叫牛震卿,也想和你做朋友!”说完,他很大方地伸出小手要和我握手,当然,我也很大方地做出了回应。我们俩也都忍不住笑了。 拥有一颗宽容之心 面对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可能你会因为他们说错话、办错事、算出题、

蹲下来跟孩子谈话

蹲下来跟孩子谈话 我的女儿去美国参加“中美中学生友好交流”活动,在洛杉矶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当了一个月的“美国孩子”,回来后给我上的第一“课”,是要我虚心向她的“美国爸爸”学习。她说:在美国的家庭里,大人跟孩子谈话,总是蹲下身子和孩子“平起平坐”。美国人认为,孩子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人。蹲下来跟孩子谈话,不只是为了表示大人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示大人对孩子的尊重。而且,蹲下来跟孩子谈话,既在有形之中缩短了大人与孩子形体上的距离,使孩子没有压抑和恐惧感,又在无形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同大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我在女儿的“课”中深受教育和启发。大人蹲下来跟孩子谈话,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可确实有“大文章”。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屈伸之劳,美国人习以为常,我们中国人却难以做到。在我们的家庭里,大人跟孩子谈话,其姿势要么是大人高高在上地站着,孩子卑躬屈膝地跪着;要么是大人趾高气扬地坐着,孩子规规矩矩地立着······而且,大人谈话,其态度之严和口气之大,更让孩子目瞪口呆和心惊胆战。如此,孩子哪能感受到平等?哪有自尊、自信可言? 而且,我们的孩子上学读书甚至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在跟老师和领导的谈话上也没有平等的话语权。老师跟学生谈话,老师站在“圣坛”上,傲然挺立,诲人不倦,谈笑如“鸿儒”;学生俯首帖耳,唯命是听,惶恐像“白丁”,领导跟部下谈话,领导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一副“高姿态”;部下低眉顿首,洗耳恭听,整个“低能儿”。什么叫“中国国情”?如此这般的谈话“语境”,将“中国国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大人不能蹲下身子跟孩子谈话,老师不能走下位子跟学生谈话,领导不能放下架子跟部下谈话,都是孔孟的道统所致。按照我们的“格式化”的“程序”,大人与孩子、老师与学生、领导与部下,都是依附和服从的关系。也因此,大人跟孩子谈话时什么氛围,都要讲究一定的礼仪和规矩。那么,大人站着身子跟孩子谈话,老师板着脸子跟学生谈话,领导翘着腿子跟部下谈话,正是“礼仪之邦”的“礼”的表现;如果大人蹲下身子跟孩子谈话,老师走下位子跟学生谈话,领导放下架子跟部下谈话,反而是“不成体统”的行为。 鲁迅先生把儒家的礼教称为“吃人的礼教”,可谓一针见血。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在谈话上“非礼勿说”,因而养成一种唯上是从和逆来顺受的奴性,缺乏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他们说话没有个人主见,做事没有创造精神,似乎成了一种只会听话的机器人—在家里听大人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我们长期以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好孩子”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喜欢逛商场,但每次她领女儿逛商店,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年轻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天,她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她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背包,时不时磕碰着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年轻的妈妈这才明白女儿哭闹的原因。”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告诫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蹲下来看孩子”的道理。从那时起,我就在心中默念,以后我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 没曾想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而且担任班主任,这下要真正与孩子们接触了。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往往他

们也是调皮捣蛋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还没有“规矩”这个概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就从给他们上“规矩”做起。每天按时到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可以随便讲话,更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做操要排好整齐的队伍,不应该东张西望……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谓“黔驴技穷”了。很快,一个月就过去了,我是忙得焦头烂额,事必躬亲,可孩子们并不买你的帐。课上照样有人讲话,写字时依然有人站着,课间操的队伍还是弯弯扭扭…… 为什么我的付出孩子们一点都体会不到呢,依然我行我素?有时真的很生气,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善意提醒。虽然我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工作中我又何尝真正去做了呢?总是以师者的身份去俯视学生,认为与这些小孩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当孩子们犯了错时,常常对他们大呼小叫,举起棍棒吓唬……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所改变。那天,孩子们在写字,我还是象往常一样巡视,纠正“两姿”(握笔姿势和写字的坐姿)。这时看见地上有块橡皮就俯身去捡,我发现那个孩子的脚竟然是悬空的。随后我又留心观察了其他学生,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情况。我们写字要求脚放平的,他们怎么能做到呢?课后,我找来几个孩子询问:“为什么你们上课听讲或写字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圣贤之语一语中的,至今对教育者来说还是具有借鉴作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是胜于言教的,因为身教比言教来得直接、具体、形象、生动。试想,一位平时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老师能说服自己的学生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吗?俗话也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孩子的心是洁白的。而且,孩子的可塑性强,模仿性更强,

也许教育者不经意的一些举动便成了污染孩子的“墨棒”。因此,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的各项工作。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天天与学生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同学们的纯真,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仍是非常大的,只要多关心,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去教育他们,他们都会变成很有出息的人材。 教育服务的对象是人,是无数个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思想与灵魂。德育的养成教育过程实质就是思想与思想、灵魂与灵魂的交锋,更是品质“内化”到“外现”的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荀子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书心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书心得 多年前,当贾静雯还很受欢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则娱乐新闻,据说新妈妈贾静雯也会蹲下来奶声奶气的和宝宝说话。 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新闻中的那个动词——蹲下。 作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也会蹲下和孩子对视、交谈,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始终贯彻“蹲下”的姿势呢?大多数时候,也许,我们是在挺直腰板,对孩子们颐指气使,或者为了自己的方便而直接弯腰和他们说话。 我们之间的种种不经意,忽略了“蹲下”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 虽然我们赋予孩子生命,但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物,更不是父母活着的玩具,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如果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必须成为他们的朋友。如果想让孩子陪我们长大,就必须花时间陪孩子。如果想真正尊重孩子,就不应该为他们做决定,而是让他们自己做选择。 我们不应该拒绝他们合理的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就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抚养孩子,而是和他们一起成长。”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他们。父母应该把自己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父母只有蹲下,才能真正接受、理解孩子;要认清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而是真正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孩子。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要,健康快乐地发展。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和你的孩子感情用事。父母的情绪状态也可以成为孩子情绪状态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经常反省自己,总结经验,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儿童”,只有“问题父母”。孩子的教育质量完全取决于他的父母。只有真正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眼光来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