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资本主义的三大荼毒与赫斯特伍德的悲剧之路

论资本主义的三大荼毒与赫斯特伍德的悲剧之路

论资本主义的三大荼毒与赫斯特伍德的悲剧之路
论资本主义的三大荼毒与赫斯特伍德的悲剧之路

论资本主义的三大荼毒与赫斯特伍德的悲剧之路

曾凯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衡阳421008)

[摘要] 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三大荼毒是性自由、成功主义、拜金主义。通过分析《嘉莉妹妹》中的男主角赫斯特伍德由一个社会成功人士堕落到乞丐最后自杀的悲剧道路,来揭露资本主义三大荼毒和赫斯特伍德悲剧之间的联系。

[关键字] 性自由、成功主义、拜金主义、赫斯特伍德

《嘉莉妹妹》是美国19世纪末的一名伟大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成名作。德莱赛通过此作品掀翻了美国文坛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只描述社会高雅面的传统,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跨越时空的思想来揭发资本主义的丑恶。通过嘉莉和赫斯特伍德的成功之路和失败之路来反应19世纪美国社会以金钱、性、成功为代表的社会价值观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文中的赫斯特伍德是上层社会的典型代表。“他年龄还不到四十岁,身体壮硕,作风活跃,仪态稳重,”“他做事原话乖觉,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一言蔽之,他是我们伟大的美国上层社会—豪富以下的第一级人物。” 19世纪的工业革命造就了一批金融巨头,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群工业物产阶级。他们被社会掌控,缺乏宗教信仰,他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美女、金钱和他们所谓的成功。赫斯特伍德以一个成功人士的身份生活在冷漠绝情的社会里,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悲剧性人物。赫斯特在他所谓成功的前半生里也是活的无比的悲凉,他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是拥有一些靠利益联系的酒肉朋友。他的老婆并不爱他,他老婆在乎的只是怎么用他赚来的钱满足自己奢华的物欲。他的女儿也不爱他,他女儿只是把他当做了提款机。他没有生活的目的,生活在虚伪无情的社会当中。他被嘉莉的肉体所吸引,在与家庭决裂并窃取了一万美金之后同嘉莉一起私奔到了纽约。纽约不是他的天堂,他在芝加哥拥有的一切无法在纽约重演,没有钱财给他挥霍,没有朋友帮助他,最后连嘉莉妹也嫌弃他,他在绝望中无法寻找到希望,现实的残酷给了他最后的致命一击,他用煤气结束自己悲剧的生命。

一.性自由对赫斯特伍德的影响

赫斯特伍德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性格缺陷的人,他的前半生过的可谓风声水起,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肤浅的沉浸在女色和物质当中,嘉莉的出现击破他最后一根防线,他彻底抛下了他早已厌倦的家庭,迷恋上了嘉莉。尽管最初他们认识的时候,嘉莉是他好朋友特鲁埃的情人并且他也是拥有良好背景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畸形的肉欲,用生物的本能犯下了错误。他本身不道德的行为和嘉莉的诱惑加快了他通往地域的道路。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性在于他不由自主的屈服与人的淫念,当感性大于理智的时候,当他正为自己与嘉莉妹的鱼水之欢感到无比快乐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颗历史的尘埃,如同埃斯库罗斯描写的悲剧情节已经莅临到他的身上,他最后成为一颗社会的棋子,悲剧的被抛弃在棋盘之外。

性是嘉莉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她最开始离开汉森家成为特鲁埃的情妇,并且和特鲁埃同居在一起;然后又离开了特鲁埃同赫斯特伍德厮混在一起。赫斯特伍德在芝加哥成功人士的光环吸引了嘉莉,嘉莉为了上位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他们都是无法控制自己意志的人,人生是痛苦的,要想脱离痛苦,就要有正确的意志观,从而超越自己的欲望。在赫斯特伍德同嘉莉到了纽约之后,他们还是有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的,但是赫斯特伍德无法放弃最过去身份和地位的追求,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理想和现实的不一致,因此他保守痛苦,为最终的自杀埋下了铺垫。

赫斯特伍德对于嘉莉年轻肉体的渴望让他抛弃了自己最后的一丝理性,他想占有年轻的嘉莉来获得自己以为真正的快乐。放荡的性是可以给人带来异样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会给人带来惨痛的代价。他不知道真的快乐是来自于内心,是精神和精神之间共鸣与沟通。他活着漫无目的,他以为自己同嘉莉在一起就可以让他忘记妻子、女儿甚至佣人

给他带来的压力和不满。事实证明,他错的无以复加,嘉莉对他的爱只是出于对物质的欲望,他对嘉莉也只有性的欲望,嘉莉在他眼中如同一辆名贵跑车,可以证明他的金钱、身份和地位。这种不是建立在不是真正爱情上的性,让他最后成为了物质和精神的奴仆,他最后是真正的爱上了嘉莉,但是可惜的是在百老汇大放异彩的的嘉莉已经看不上他了。

资本主义的性自由给人带来了一种极其荒谬的价值观,那就是男女间你情我愿的性是可以践踏人间一起道德、正义和法律的。赫斯特伍德不明白性的放荡会给他带来什么,短暂的鱼水之欢让他忘却了社会和家庭给他的痛苦,性自由在他悲剧的道路上起了敲门砖的作用,如果不是同嘉莉的相遇,最起码他可以继续扮演自己芝加哥中产阶级的角色,在人生的电影当中获得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不幸的是他成为了一名悲剧演员。

二.成功主义对赫斯特伍德的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成功主义,是错误的以为目的的实现就是成功。赫斯特伍德是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事实上,他的一生都是失败的。他的每一次抉择都建立在自以为成功的心理上。渴望成功是人类的共性,但是错误的成功主义会让他迷失在欲望的都市当中。

遇见嘉莉以前的赫斯特伍德原本是汉南-霍格酒店的经理,当时正是他人生的巅峰。“他是个非常成功的社会著名人物。“他有一匹马和美妙的双轮轻便马车。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安居在靠近林肯公园的一幢精致的豪宅当中。”在他内心当中,他是骄傲的给自己披上了社会上层人士披风的成功者。他拥有金钱,可以满足家庭奢华的生活需求;他拥有地位,人们都已结实他为荣,以能和他称兄道弟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他拥有智慧,能在各层社会从善如流。但是文章的开头便预言了他的悲剧下场:他不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不懂得别人的感受,他所追求的只有金钱、爱情和地位。他自以为掌握了成功的诀窍:不断结识比自己有权有钱的人。但是这些人在他贫困潦倒的时候完全忘记了他。

遇见嘉莉以后的赫斯特伍德完全放下了自己的约束,他爱上一个堕落的女人嘉莉,更何况这个女人是他朋友的情人。他对嘉莉的爱,不是浪漫的爱情,而是当做了一种补偿。这种补偿来自于他在家中无法得到尊重,他在家里的权威性受到了怀疑和挑战。他的无能又引起家庭对他家主地位的不承认。这种悲剧的背景让赫斯特伍德想从同嘉莉爱情当中收获自己的自信和快乐。他用一系列可以轻易迷惑天真无邪少女的手段,让嘉莉离开了特鲁埃,来到了这个她以为更能给她带来物欲快乐的男人身边。嘉莉错了,赫斯特伍德也错了,他们都错误的以为自己是成功的得到了想要的幸福。这时,赫斯特伍德的悲剧已经拉开了序幕。

他和嘉莉在一起给了他妻子采取离婚的理由,当他在决定逃走的时候,他发现保险柜的钱还开着,他成功的偷走了保险柜的钱,并且骗了嘉莉让她和自己一起离开芝加哥,后来他被迫退还了大部分的钱,但这次盗窃给他下了一个诅咒。他出资办的一家沙龙因生意不济只好倒闭,大部分偷来的钱也被迫还了回去。他成功的偷到了钱,成功的开始了新的生活开了新的酒吧,但是他最后还是失败了。

和嘉莉成功的私奔以后,赫斯特伍德如果可以摆正自己的心态,他还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他的心态有太多的问题,他总是回忆过去,幻想未来,确不知道把握最重要的当下。“每天一想到出去必定出去寻职,马上心如刀割的;所以,每天都因为对寻职产生反感沮丧羞愧,从而不得不到旅馆大堂离去枯坐赋闲。”现实和回忆的冲突贯穿在赫斯特伍德落魄的日子当中,他在幻想过去的好时光,他还告诉嘉莉的朋友他要在纽约开个酒店,会给嘉莉的朋友一个工作机会。最后他也没有摆脱自己曾经是酒吧经理的身份,当他沦落到靠20美金的积蓄度日的时候,他也想到过去酒吧当一个招待。“去当酒吧招待把,我曾经可是经理。”过去的回忆会让他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过去所谓的成功让他不肯抛下自己的身份,他还活在过去的影子当中,不愿意接受自己已经衰败的事实,不愿意从新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来开始自己新的人生,赫斯特伍德的悲剧进入了初章。

在他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以后,他只能靠自己不多的积蓄来维持家用。巨大的反差已经凸显出了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性。直到后面靠嘉莉挣钱来养活他,他已经活的没有自尊了。在他经济十分窘迫的时候,他又开始做了一些自以为很成功的事,那就是赊账,当肉铺子、食品店和肉店的老板全部上门讨债的时候,他又成功制造了借口打发走了他们。到了最后,没有人相信他,他成为了一名乞丐,赫

斯特伍德的悲剧进入了终章。

赫斯特伍德成为乞丐以后,还能靠慈善团体的救助混一口饭吃。他的后半生就是依靠别人来生活,他唯独没有想过靠自己的努力正当工作来开始新的生活。他的一些小伎俩取得过一些自以为成功了的成功,但是真正的成功绝不会是这样。当他的心智消沉,意识已经被磨灭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每星期从二十七街码头慢慢驶出的黑船,把他的和许多其他的无名尸体一起载到了保得坟常这两个家伙和她之间的有趣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他们对她的生活的影响,单就她的欲望性质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一度她曾认为他们两个都代表着人世最大的成功。”赫斯特伍德的悲剧已经落幕,留下的只能是冷酷资本主义世界最人的野蛮压榨和绞杀,资本主义吃人不吐骨头的本质尽显无疑。

三.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利己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指像崇拜神一样的的崇拜金钱---货币的一种思想和行为,又名货币拜物教,是一种把获取金钱视为最根本的生活原则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钱本身的价值判断和认识。拜金主义的核心是金钱万能,有了金钱就拥有了一切。赫斯特伍德就是极端崇拜拜金主义的一个人,他是高级酒店的老板,拥有可观的金钱,他用金钱换取了嘉莉扭曲的爱情。二是对获利价值手段的价值认识和判断。拜金主义主张不择手段的大捞金钱,为了金钱无视社会公德和法律,为了金钱不惜卖出友情亲情。赫斯特伍德为了和嘉莉私奔,就曾偷走了公家保险箱里的一万美金。三是金钱成为评判一切的唯一尺度。拜金主义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和全部内容,淡化甚至泯灭对人格的完善和崇高的理想的追求,忽视道德、婚姻、友谊、艺术欣赏和健康等金钱以外的人生价值。

在赫斯特伍德的悲剧道路当中,金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了金钱两字,这个悲剧就是去了存在的意义,就不见得能说得上是一出悲剧了。金钱的含义还有待于通俗的解释与理解,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己弄清这种东西从根本上还是代表着,并且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道德上应该付出的代价,它应当作为人们诚实地聚集起来的力量而不是作为篡夺来的特权支付出去,那么我们的许多社会、宗教以及政治烦劳就会永远烟消云散。

赫斯特伍德维持家庭关系的只有金钱,老婆孩子对他都毫无感情可言。在他还能为这个家庭带来金钱收入的时候,家庭的关系还可以维持住。当他不是家庭的收入来源的时候,他的家庭一脚将他踹开了,连他的亲生儿女也看不起他,血肉之情竟比不上金钱,不可谓不是赫斯特伍德之悲剧了。赫斯特伍德吸引嘉莉的也是他的金钱。我们最先见到嘉莉,她正坐在通往芝加哥的火车上,那时的她腼腆青涩,不谙世事,对花花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向往。她首先住在她姐姐家,姐夫第一天就和她谈到了她伙食费和房租的问题,姐姐家并不宽裕的家境迫使嘉莉需要尽快的找到一份工作。万般无奈之下,嘉莉被迫到环境恶劣的鞋厂去工作。在因病失去工作以后,嘉莉的命运因为火车上认识的特鲁埃发生了改变。经过一番斗争以后,嘉莉偷偷的离开了姐姐家,开始了衣食不愁的生活。嘉莉经济地位的提高满足不了她的欲望,她遇见了更有钱更有地位更有魅力的赫斯特伍德。简而言之,赫斯特伍德和嘉莉之间的关系也只能靠金钱维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社会以金钱为主诚实价值观念下,充满着欲望的都市淹没了一批又一批追去物欲金钱的男男女女。成功的嘉莉和失败的赫斯特伍德都充满了幻灭感。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不会让人一生都过的踏踏实实,它带来的荣誉感如同过眼云烟,如果一旦同赫斯特伍德一样失去了金钱和地位,他的下一步人生就是一段悲剧。

任何悲剧的最后都避免不了死亡,处在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赫斯特伍德,只能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其渺小的生命。在他即将死亡的悲剧结尾,还凸显了金钱的讽刺性。“赫斯特伍德放下最后乞讨来的一毛五分钱,拖着疲惫的角度,慢慢的走到制定给他的房间里去,迟疑了一会,他打开了煤气,摸到了床边,在仁慈的夜色里,离开了人世间。”

四.结语

资本主义的三大荼毒是赫斯特伍德悲剧发生的的主要原因。赫斯特伍德前半生享受资本主义的荼毒,后半生遭受资本主义的荼毒。赫斯特伍德和嘉莉一沉一浮是对命运最好的描绘。并不是说三大荼毒淘汰了赫斯特伍德,而是赫斯特伍德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硬生生的造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 王秀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 (一)、主题思想 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 (二)、情节结构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社会文化论文《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分享好文◆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分析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分析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盖茨比追求梦想最终破灭,并被陷害死亡的故事,本文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美国梦的虚无和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盖茨比;悲剧;美国梦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生动的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却被所有的人抛弃,最终被陷害至死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的幻灭,表现了盖茨比必然的悲剧结局。 一、盖茨比的追求与美国梦 盖茨比出自贫困家庭,在部队服役时认识并爱上了年轻美貌的富家小姐黛西,黛西也爱上了盖茨比,但是由于两人社会地位悬殊,她最后抛弃了盖茨比,嫁给了有金钱、有地位的富家子弟汤姆·布坎南,夫妻两人过着富有但空虚的生活。盖茨比认识到只要他有足够的金钱,他就能把黛西夺回来。为了获得金钱,夺回往日的恋人,盖茨比投靠百老汇的赌棍沃尔夫山姆,通过非法手段,贩卖私酒,大发横财,有了钱的盖茨比在黛西家对面买下了豪宅,挥金如土,每晚设宴款待四面八方的宾客,来吸引黛西的注意,希望有一天黛西会出现在他的晚会上。可是黛西却一直没有出现。夜晚,他望着海湾对面黛西家门前的一盏遥远的绿色的灯光,伸出手臂,试图拥抱那遥远的灯光。盖茨比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在世世代代的美国人身上的那种对美国梦的执著精神。 美国梦作为一种精神伴随着美国这个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强大。在西进运动中,美国人正是依赖这种精神,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奋斗获得了想得到的一切,这一切给了美国人乐观、积极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美国梦的精神。美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富兰克林、林肯等更是将这种乐观的精神深深的植根于美国人民心中,那就是只要诚实,肯努力,有信心,人人都可以成功。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的美国人为梦想而奋斗,促使美国从独立逐渐走向强大,最终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拥有了极大的物质财富。 二、盖茨比的悲剧命运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就住在盖茨比的豪宅旁边,他也是黛西的远房表兄。在迟迟等不到黛西出现后,盖茨比请求尼克安排他和黛西见一面,在见到自己梦中的情人时,盖茨比异常紧张,失去了常态,他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不敢相信黛西真的会出现在他面前,因为黛西是他的梦想,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这多年的梦想已经真实到超过了黛西本人。在他给黛西展示他各种各样的衬衣时,他无比骄傲。黛西似乎被他的金钱打动了,对盖茨比充满了爱慕之情,但是汤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符合逻辑的定义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的。 一方面和其他所有的诗一样,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然而悲剧中的行动与其他艺术或者其他种类的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另一方面与喜剧中行动细微的高低起伏相比,悲剧中的行动是琐碎的有趣的。悲剧中命运的改变会引起重大的结果的。 如果悲剧中的行动太长或者太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太简单而不能引起命运的的重大改变或者太简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悲剧就是去了它的有效性。 根据悲剧的定义中“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悲剧激发的情感只能是怜悯和恐惧。在我看来他对于希腊悲剧的解释过于狭窄,尽管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动荡的,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

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1、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它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②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由此,尼采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或者说是在“没有艺术家的情形下所出现的艺术品”,整个世界就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观照。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On Inevitability of Gatsby’s Tragedy I. Introduction Scott. Fitzgerald is a prominent novelist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owned the title of the spokesman of the Jazz Age and the laurel of poet. From the contents and thoughts, the creative traits, his book the Great Gatsby is a real masterpiece of Fitzgerald, which made him get success in writing. As soon as it was published publicly in 1925, the Great Gatsby gained many critics’ affirmation and praise, becoming as one of the most excelle nt work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famous poet and critic Aerate said that the Great Gatsby took a great progress in American novels since Henry James.”(Donaldson, 1984: 283) In this novel, with a brief and serious style, the author vividly described a tragedy caused by American Dream, and successfully molded a suffered figure Gatsby. He was the author’s favorite character, in that they had many things in common such as many experiences and spiritual virtu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mprehension and chase to American life of common people. Gatsby owned marvelous genius, incomparable resolute romantic volition to his dream as well as his loyalty to his ideal, which won high praise of the author. The essay, on one hand, gives deep sympathy to Gatsby about his tragedy, on the other hand, it indicates that it is vain and dangerous to seek American Dream at that time. The paper is analyz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hero Gatsby’s tragedy by examining the essence of Gatsby’s dream, the potential destructiveness in Gatsby’s characters and social-backgrounds that lead to Gatsby’s destruction. II. Description of Gatsby’s Dream 2.1 Origin of Gatsby’s Dream Gatsby’s dream originated fro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so-called “American Dream”, in Am erican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exploiting the New Continent, formed and developed a rather commonly attracting ideal. It has long history dating from the period of European emigrants exploiting the New Continent, and this dream owns tremendous enough connotations of American desire and hope to spirits and materials. Consequently, many people defined it as the synthesis of Wealthy Dream, Transcendent Dream and Love Dream.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着作,他的着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着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着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学号:13121230 姓名:成李英 内容摘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主要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悲剧论主要集中的《诗学》的文化审美内涵,及对“卡塔西斯”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后,在探讨今天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卡塔西斯当代审视 引文: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在人类的历史上,他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西方哲学,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直到今天,悲剧评论家和学生们仍然十分关注他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模仿的就是本质的东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表象;在于他不但给出了文艺理论史上的第一部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还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给出悲剧定义,列出悲剧六要素,讨论悲剧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提出悲剧的布局方式等等。 正文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它们只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 在柏拉图认为史诗比悲剧优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哥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爱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尼采也曾严肃地指出:悲剧属于献媚艺术之列,它只描写娱乐之事,不描写有用之事。苏哥拉底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还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它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在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辩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资的图解”,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辩,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比起世界上

爱情悲剧的看法

爱情悲剧的看法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马 毅Ξ (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 摘 要: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 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 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 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 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 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尼采;悲剧哲学;审美生存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3)05-0031-03 Nietzsche’s tragic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existence M A Y i (Centre of C om prehensive Research,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The first tragic philos opher Nietzsche abstracts tragic art and spirit from the G reek tragic culture to explain human life,lead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o the lofty aesthetic state of art.He endows art with metaphysical qualities.He believes that art and philos ophy share the same root,and only in the aesthetic state of art can human beings and the w orld have the reas onable ultimate value.From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his artistic philos ophy displays the beauty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reality,that is,the beauty of life lies in the generative life; the beauty of honesty lies in the m oral life;the beau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science forms the complete life.N discovered and realiz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hilos ophical existence and the theory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K eyw ords:Nietzsche’s;tragic art;tragic philos ophy;aesthetic existence 一、悲剧文化与悲剧哲学 悲剧作为美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是“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悲剧比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突出地提出有关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1]由此界定可见悲剧的艺术底蕴和魅力充分表现出哲学对人的生存处境以及探索人生意义的深层关照,即悲剧艺术与哲学思考都指向人的现实生存与生活,并以其不同的方式揭示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人类生存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危机。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可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在尼采之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等大哲学家都探讨过悲剧的哲学意蕴,但尼采却认为他们都“缺乏悲剧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尼采在开山之作《悲剧的诞生》这部著名的美学作品中,运用悲剧艺术的审美视境洞察、领悟和解读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摆脱超越现实生活所有的压力和痛苦,从而把人的生存及生活置于崇高的审美生存境界之中,以达到审美艺术中的自由与享受,并使艺术返回到人的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据此尼采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悲剧”世界观和生存观,并把自己称为“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尼采作为一位悲剧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文化哲学家。出于对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关怀,他着眼于文化这一人的存在的最深厚的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梳理,敏锐地洞见到传统的西方文化与希腊“正常儿童”创造的完美纯真的希腊文化及艺术已“断裂”,现代西方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正在蜕变为一片“阴郁”、“萎靡不振文化的荒漠”。尼采指出,这种颓废的文化已经走向死亡,一种新的悲剧文化正在诞生,这就是尼采极其赞赏的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文化,其实质是悲剧文化,悲剧文化成为希腊人战胜人生悲苦、肯定生命,高扬人生快慰之生存的深层维度。尼采言明:“一种文化随着这种认识应运而生,我斗胆称之为悲剧文化。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智慧取代科学成为最高目的,它不受科学的引诱干扰,以坚定的目光凝视世界的完整图景,以亲切的爱意努力把世界的永恒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把握。”[2]悲剧文化不相信理性与科学逻辑的死板对生命的遗忘和否弃,更不相信人与自己生活世界的断裂,而以坚定的信念崇尚本真的生命和美好的生活,信仰世界本体对生命个体的不断创造,信仰人与自己生活世界和谐的完美图景。悲剧文化的诞生昭示“永恒生命”的诞生,人将把世界永恒的痛苦与自己永恒的痛苦融为一体。 第24卷 第5期2003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DA LI AN UNI VERSITY Vol.24NO.5 J un.2003 Ξ收稿日期:2003-04-30  作者简介:马 毅(1955-),女,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教授。

简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英语 简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悲剧成因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战结束后,美国在战争中不仅未伤筋骨,反而大发了一笔军火财。庞大的战时利润和充足的贸易机会使它很快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期,二十年代的美国出现了“飙升的年代”(The Roaring Times),经济空前繁荣。在这一时期上升到极端重要地位的新工业不仅推动了其它部门的经济繁荣,也构成了改变美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主要动力。这个时候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清教主义和新教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勤俭、节约、自控的价值标准面临奢华、享乐、放纵等观念的挑战,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弗·斯格特·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里。菲茨杰拉德将这一时期命名为“爵士时代”,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炫丽的年代”。 弗·斯格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杰出的小说家。素有“爵士时代”的代言人称号。“爵士时代”是指自一战结束至经济大萧条(1929)的一段时间,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之一。作为一部现代小说艺术的精品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与文学批评界的好评。著名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1945)称该小说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谴责以汤姆为代表的美国特权阶级自私专横,为所欲为,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盖茨比的悲剧,并指出他的悲剧来自他对生活和爱情的幻想,对上层社会人物缺乏认识。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对照其生前的奢侈享乐及死后的凄惨悲凉,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盛极一时的奢靡与不可避免的没落。 对于这部作品,国内外评论也非常多。有从女性形象分析,反应作者本人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妇女及美国社会精神价值的严肃思考。通过对黛西、乔丹、茱特尔三位女性性格、金钱观、爱情的描写,菲茨杰拉德成功刻画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其外表虽然绚丽,但其本质是浅薄空虚的。揭示了建立在这种物质基础之上的美国梦的必然结果就是因其缺乏道德精神实质而灭亡。有分析作品中的“二元主角”现象,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 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 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朱丽叶和罗密

英语论文 杰伊·盖茨比的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杰伊·盖茨比的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反映美国梦破灭的浪漫主义悲剧小说。追寻浪漫爱情的盖茨比与初恋情人黛西分别多年后终于得以重逢, 梦想着再续前缘。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已蜕变成庸俗的物质女郎。浪漫的爱情掺杂了拜金主义的气息,追梦的灵魂就逃脱不了注定的悲剧情缘。最终, 一厢情愿的浪漫归为幻灭,富于想象的爱情也化为尘埃。盖茨比爱情梦的破灭标志着“美国梦”的破灭。盖茨比一方面如此天真,相信过去的日子能够复返;另一方面却已屈服于金钱脚下,走向堕落的深渊。希望落空,失望和厄运相继开始。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主要是由其性格中的不足因素,他对黛西的错误想象以及社会历史原因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揭示盖茨比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 盖茨比;美国梦;悲剧

The Inevitability of Jay Gatsby’s Tragic Fat e Abstract:The Great Gatsby was a romantic tragedy novel written by the famous American writer F. Scott Fitzgerald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is about the disillus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Gatsby who pursue romantic love has finally been reunited whit his first love Daisy after many years ,dreaming again later. However, the cold reality can not tolerate a misty dream,the goddess in Gatsby?s heart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vulgar material girl. Romantic love was mixed with the aura of mammonism,the soul which quest for dream hasn?t escaped from the destined tragedy affinity.In the end,the wishful romantic classified into disillusionment, the imaginative love classified into dust.The burst of Gatsby?s love Dream marks the disillus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On the one hand, Gatsby was charmingly innocent enough to believe that the past could be recovered and resurrected . On the other hand, he was both corrupted and corrupting, tragically convinced of the power of money. The hope is gone; despair and doom have set in. The inevitability of Gatsby?s tragedy was caused by the destructive potentials in Gatsby?s character, his false image of Daisy, the so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so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reveal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of Gatsby?s tragic fate. Key Words: The Great Gatsby; the American Dream; traged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