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养生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养生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养生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养生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养生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型)

中医学(1005)中医养生学(1005Z3)

中医养生学学科、专业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于1989年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率先开设了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并于同年招收本科生,其后将中医养生方向列入研究生的招生计划,2014年设置中医养生学硕士点,并于2015年招生,是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招收中医养生学硕士研究生的院校。中医养生学学科在文献理论研究、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及其评价研究和中医情志养生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高学历、高级职称为主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编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康复学》等全国统编教材,出版专业论文、论著百余篇(本)。该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人才培养协作组组长单位,建设有江苏省健康养生工程实验室、南京市健康养生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各类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近1000多万元。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坚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中医养生学专门知识,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思路及方法,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及相关论文撰写能力,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健康健康业发展的研究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医养生学的文献理论研究。

2.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及其评价研究。

3.中医情志养生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课程集中学习时间为半年,半年后进入学院、学科(教研室)、科室,在导师指导下,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培养工作。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应成立硕士生指导小组,由该生的导师为组

长,另有3—5名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组成。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制定个性化的硕士生培养计划,并督促检查其实施;②对硕士生进行政治思想、学风、品德等方面的教育;③全面指导和检查硕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详见《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构成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34学分,其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22学分,其它为非学位课(即选修课)。按照每18学时1学分计算。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若干门本专业相关本科的主干课程,但不计入规定的总学分。

中医养生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构成

序号课程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1 A类公共学位

课=8学分

S009001 自然辩证法18 1 1

S0090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36 2 1

S007002-1 公共英语54 3 1

S005010 针推专业英语36 2 1

2 B专业基础课

≥10学分

S003005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进展54 3 1

S002012 科研思路与方法18 1 1

S002036 医学统计学与软件应用72 4 1

S002026 中医古籍与文字54 3 1

S002004 内经54 3 1

S002010 中医文献学36 2 1

3C类专业课

≥4学分

S005009 康复医学研究进展36 2 1

S002025 中医文化导读36 2 1

S005012 医学气功理论与应用36 2 1

导师指导课36 2 1

4 D类公共选

修课≥4学分

S002014 中医动物实验基础36 2 1

S002013 文献检索与利用18 1 1

S002035 循证医学36 2 1 S009021 医学心理学进展36 2 1

5 文献阅读

=2学分

撰写读书报告≥1篇

1 2-4

文献综述≥1篇

6 学术活动

=2学分

听学术讲座≥6次

2 1-5

作学术报告≥1次

7 实践能力

=4学分

教学实践≥4课时 1 2-5

科研、临床实践≥24个月 3 2-5

六、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可根据教学进程指导研究生阅读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文献。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读书报告数应不少于1篇,每篇读书报告应研读不少于20篇文献,读书报告的篇幅不少于2000字。读书报告最终必须形成1篇综述报告,且需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研讨或发表。读书报告由导师审核并评定成绩。成绩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合格以上者每篇记1个学分。成绩评定表及读书报告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存入研究生个人学习档案,并进入研究生管理系统录入成绩。

七、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科范围(含学科)以上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和本人的学术报告或讲座。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6次以上的学术活动,本人作学术报告或讲座不少于1次(本人做学术报告或讲座1次等同于本人听讲座2次)。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需填写《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本》,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答辩前导师审核签字后送交各学院研究生秘书,由研究生秘书录入成绩,存入研究生个人学习档案。每听一次讲座计0.5个学分,硕士研究生本人做学术讲座计1个学分。具体规定见《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管理规定》。

八、实践能力

(一)科研实践

研究工作在本学科相关的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的时间18~24个月。根据课题内容和实际需要,研究工作可在临床、实验的时间内同步安排。研究生初步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的能力,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教学实践

本学科根据具体情况为研究生安排6~12学时的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或18~24学时的临床带教。研究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填写《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登记及考核表》,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考核结束后将表格送交学院研究生秘书,由研究生秘书进入研究生管理系统录入学分,并存入研究生个人学习档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且在教学岗位上从事教学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可免此项要求,填写免修申请表,获批后即可获得此学分。

(三)临床实践

本学科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临床实践时间为3~6个月。根据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和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治未病科(中心),针灸科、推拿科、老年科进行临床实践。硕士生完成临床实践后以所在医院出科考核表作为考核依据,考核合格记1学分。考核结束后将表格送交学院研究生秘书,由研究生秘书进入研究生管理系统录入学分,并存入研究生个人学习档案。具有医师资格证书,且在医疗岗位上从事医疗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可免此项要求,填写免修申请表,获批后即可获得此学分。

九、中期考核

为了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入学后第4学期末进行,由学院组织考核小组,着重对硕士生政治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学科综合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提出考核意见。考核不合格,延长学制。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见《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十、学术论文

具体要求按《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十一、科研实践与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阅读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参加科研工作,确定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于第3~4学期在学科内进行开题,具体要求见《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开题工作的暂行规定》

(二)论文中期汇报检查

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后,在导师指导下严格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并于第5学期10月份在学院报告论文中期课题进展情况,学院组织专家检查审核,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论文实验记录

硕士研究生应按《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实验记录本》认真填写课题研究的实验记录。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属于学校科技项目管理的课题,可不填写该记录本,直接填写学校科研处提供的实验记录本。

(四)学位论文的答辩和撰写

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规定》,学位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格式规范》。

十二、制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导师和指导小组应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并结合硕士生个人情况,认真制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详细填写培养计划表。导师必须在硕士生入学后3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执行,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核。培养计划表一式三份,一份送学院留存,导师和硕士生各保存一份。在执行过程中如因客观条件变化,可以修订培养计划,但需经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核。在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审查培养计划执行情况,未执行培养计划者,不得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附:全日制中医养生学专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培养环节日程安排序号时间内容

1 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培养计划

2 第1学期课程学习

3 第2学期至第4学期读书报告、文献综述

4 第3~4学期开题报告

5 第4学期6月中期考核

6 第5学期10月论文中期汇报

7 第6学期3月完成论文

8 第6学期5月论文答辩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

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中医养生学 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中医养生学考试重点

简答: 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为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是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三是中医养生学是千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 包括四个因素:整体动态(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和谐适度(以和为贵,养生以不伤为本); 综合实用(要应人、因时、应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可以通过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 适应广泛:养生包括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 2.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于己是维护健康,追求长寿。与人是提供促进健康,提高素质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目的: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3.中医养生学分为精神养生法;体育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 4.四维健康观:包括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观。 健康的标准:形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 5、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均,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6、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 7、喝烫水为阳虚,手心脚心烫为体内虚火,郁火阴虚,手脚冰为阳虚。健忘是心脾亏损。

8、精神养生包括主动的修德养怡、积精全神、调志摄神。心脏神,心是民主之宫。 修德怡神包括长存仁爱之心,常怀坦荡之胸,常作乐善之事,长省修德之身,常以恬淡为务。 9、如何做到仁爱之心:1.)学会微笑2.)由衷赞美3.)关注倾听4.)接纳包容5.)远离小人6).为所有人鼓掌7.)说好话、做好人、存好心 10、聚精、养气、存神,聚精——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胃 11、聚精途径:一.节欲保精二.饮食养精三.方药补精 12、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忧、惊。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以怒胜之;悲伤肺,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13、相生顺序: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5、过激情志产生时选用的方法有:一、移情法二、暗示法三、开导法四、节制法五、疏泄法六、调气法七、情志相胜法。 16、起居养生包括起居环境(室外环境:空气清新,安静清幽。室内环境:坐北朝南,居室结构合理,通风采光良好,选择少污染的装饰材料。)、 作息常规(定时休息、定时工作学习 、定时用餐、定时锻炼、定时洗澡、定时排便)、 劳逸适度(过劳:劳累太过,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等。致病的特点有二,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肺、脾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的损伤,主要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重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 1.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 中药的“五味”指: A.寒热温凉平 B.辛甘酸苦咸 C.喜怒悲恐惊 D.相需相使相畏相杀相恶 E.以上均不是 3.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摘自: A.《吕氏春秋尽数》 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 D.《千金要方》 5.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下列事物具有阳性属性的是: A.静的、不括跃、柔和 B.抑制、消极、晦暗、 C.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 D.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 E.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 晚点试试,晚上或者明天 6、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 B.守神全形 C.保形全神 D.形神共养 7、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中医的方法手段,()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运用、研究、完成 B.运用、施行、实现 C.研究、运用、实现 D.研究、施行、达到

8、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 D.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促进 9、阴阳就成为中国古代认识和阐释天地万物()的一对哲学范畴。 A.发生 B.发展 C.变化 D.以上都是 10、只有()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A.对立 B.关联 C.A和B D.A或B 11、()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互根互用 1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的通道。 A.运行气血 B.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C.沟通上下内外 D.以上都是 13、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经脉、奇经()脉和()经别三大类。 A.8、8、12 B.8、12、8 C.12、8、8 D.12、8、12 1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十二经脉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1、养生 2、中医养生学 3、“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 5、养生原则 1、养生(保养身体)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保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科学。 3、“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 道家养生 儒家养生 医家养生 释家(佛家)养生 武术家养生 5、养生原则 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谐适度的宗旨 综合、辨证的调摄

适应范围广泛 独特的理论体系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 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 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谐适度。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综合、辨证的调摄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童年开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 一是继承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其实质。 三是创立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

养生 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l “道不远人” l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1)〈周易〉书名的含义 “周”————周期,周而复始,无有穷期。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选文档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

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

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从养生中学到许多,正是因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在向周围的同学推荐这门课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养生

学第一讲(精)_New

中医养生学第一讲(精)

中医养生学概论 04级讲稿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 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 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养生 ●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 “道不远人” ●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养生现在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样养生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

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中医养生练习题讲解学习

中医养生 一、单选题 1.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A. 阴阳对立 B. 阴平阳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根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 邪与正 E. 表与里 5.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情志是 A. 恐 B. 惊 C. 悲 D. 喜 E. 思 6.下列有关情志相胜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悲胜怒 B. 怒胜思 C. 思胜恐 D. 恐胜喜 E. 喜胜怒 7.关于劳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久立伤骨 B. 久视伤精 C. 久卧伤气

D. 久行伤筋 E. 久坐伤肉 8.下列中何项不属于房事养生的运用原则 A. 禁欲或纵欲 B. 注意房事卫生 C. 遵守房事禁忌 D. 杜绝性生活混乱 E. 节欲 9.下列穴位中,哪一个是最常用的保健穴 A. 大椎 B. 合谷 C. 足三里 D. 委中 E. 列缺 10.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更迭的自然变化而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 A. 阴阳 B. 寒暑 C. 时令 D. 冷然 E. 昼夜 11.以下食物属于热性的是 A. 银耳 B. 韭菜 C. 猪肉 D. 带鱼 E. 香菇 12.五劳所伤,久视伤 A. 血 B. 气 C. 筋 D. 肉 E. 骨 13.由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是在谁的基础上改编的 A. 陈氏 B. 吴氏 C. 杨氏 D. 孙氏 E. 武氏 14.枸杞子属于下列哪类药 A. 补气药 B. 补阳药 C. 养血药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

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们在养生之时,也可以加强对气功的学习锻炼。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

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B ) A、李杲 B、朱丹溪 C、张丛正 D、孙思邈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22、水谷之海是指(B) A、胆囊 B、胃 C、肝肾 D、心肺 E、大肠 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BCD ) A、喜则气缓 B、恐则气下 C、怒则气上 D、思则气结 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E) A、曲直 B、生长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D)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D) A、心 B、脾 C、肺 D、肾 E、命门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2010-2011-2《养生学概论》 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何处是人体脂肪主要的堆积处( C ) A、脸部 B、胸部 C、腰腹部 D、肩部 E、腿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 A )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C )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与人体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 A )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防御作用 E、气的气化作用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 B )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影响人类的环境因素有( ABCD ) A、生物因素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心理因素 E、行为因素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