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1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

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战国末年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兼取诸家,主张法、术、势三者相辅而相成。

19.理学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它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理学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

20.理学发萌于唐代中后期的韩愈、李翱,中经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1.先秦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等问题展开的。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①②③④)。

①引申为文字、文章②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③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④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2.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①②)。

①黄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西南地区④沿海地区

3.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①

②④)。

①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②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③诸子蜂起,百家争鸣④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②③④)。

①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②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③儒家经典的初步形成和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④科技文化的成就杰出

5.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③

④)。

①儒家经典的初步形成和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②王充著《论衡》

③基本形成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模式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6.秦汉科技方面的主要成果有(①③④)。

①造纸术②《甘石星经》③《氾胜之书》④《九章算术》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②③)。

①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②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

③玄学的兴起④儒学的繁荣

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①

②④)。

①以曹操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②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

③赋与五言古诗④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评论

9.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①

③)。

①刘徽的《九章算术注》②浑天仪、地动仪③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④《伤寒杂病论》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①②④)。

①范晔的《后汉书》②陈寿的《三国志》③班固的《汉书》④萧子显的《南齐书》

11.(③④)属于唐代官修史书。

①《晋书》②《隋书》③《史通》④《通典》

12.隋唐时期科技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②③

④)。

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②刘焯的《皇极历》

③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

13.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主要标志有(②③)。

①兼容并包的文化气派②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新学派的形成

③市民文化的兴起④官学兴盛,私学特别是书院空前发展

14.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②③④)的发明。

①造纸术②指南针③印刷术④火药武器

15.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科技成果主要有(①②③④)。

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②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③宋应星的《天工开物》④《徐霞客游记》

1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文学名著主要有(①②③)。

①《三国演义》②《水浒传》③《红楼梦》④《永乐大典》

17.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①②④)。

①《永乐大典》②《康熙字典》③《本草纲目》④《四库全书》

18.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精神包括(①②④)层次。

①以民为本②重人伦远鬼神③“人文”精神

④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

19.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①②③④)。

①民族性与农耕性②连续性与传承性

③显著的伦理型特征④独特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20.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①

②③)。

①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②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③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21.老子的思想主张是(①)。

①“无为”②克己复礼③任贤④以德服人

22.先秦道家的主要著作有(①③)。

①《道德经》②《论语》③《庄子》④《管子》

23.孟子的“四端”包括人性天然就具有的(①②③④)。

①“恻隐之心”②“羞恶之心”③“恭敬之心”④“是非之心”

24.墨家主张(①②③)。

①“节用”②“节葬”③“非攻”④法治

25.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①②)。

①《商君书》②《韩非子》③《吕氏春秋》④《论语》

26.王充的主要哲学观点有(①②③④)。

①“天自然无为”②“天不能故生人”③神

灭无鬼④今胜于古

27.王夫之的主要哲学著作有(①②④)。

①《周易外传》②《尚书引义》③《明儒学案》

④《读四书大全说》

28.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要点有(①②)。

①神学的灾异谴告说②“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③人性论④“三纲五常”

29.王夫之在历史观方面系统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①②)。

①神学史观②复古谬论③厚今薄古④进化论

30.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①②)。

①表达的复杂多样性②外表形式的齐合性

③折衷融合的倾向④对身份秩序的尊重

31.人本主义精神主要包括(①②③)层次。

①以民为本②重人伦远鬼神③肯定个体的

心性向善④重义轻利

32.春秋战国时期文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

②③)。

①《诗经》②《楚辞》③诸子百家的著作④乐府诗;

33.春秋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

②④))。

①《春秋》及其三传②《国语》③《华阳国志》④《战国策》

34.春秋战国时期科技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

②④)。

①《甘石星经》②《黄帝内经》③地动仪

④以青铜器和铁制农具为代表的冶炼工艺技术

35.秦汉时期科技领域的成果主要有(①②

③)。

①造纸术②《氾胜之书》③《伤寒杂病论》④《黄帝内经》

36.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②④)。

①曹操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②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

③乐府诗④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评论。

37.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的成果主要有(①②④)。

①刘徽的《九章算术注》②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和编制的《大明历》

③造纸术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8.隋唐时期科技领域的重要成就主要有(①

②③④)。

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②刘焯的《皇极历》

③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④僧一行等制作的黄道游仪和实测子午线

39.理学家以(③)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

①道家思想②佛教思想③儒家思想④法家思想

40.宋元时期史学领域的代表作有(①②③)等。

①《资治通鉴》②《通鉴纪事本末》③《通典》④《文献通考》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8题)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2.“狭义文化”:则派出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

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3.中国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 5.宗法制度6.分封制 7. 宗庙祭祀制 8.“家国同构” 9. 君主专制制度 10.先秦子学11.玄学

12.隋唐佛学 13.宋明理学14.明清实学 15.乾嘉朴学 16.五行说 17.天道观 18.人道观

19.古今观 20.名实观 21.“天人合一”22. 知行合一

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4题)

1.什么是中国文化?

2.简述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

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4.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5.列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6.简述《周易》的辩证法

7.简述老子的哲学思想

8.简述孔子的哲学思想

9.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与伦理学说。

10.简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

11.什么是宋明理学?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2题)

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

2.试述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成型期的主要标志。

3.试述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主要标志。

4.什么是“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5.试述孟子的哲学思想

6.试述王充的哲学思想

7.试述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8.根据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谈谈对实际工作的

借鉴作用。

作业2

一、填空题

1.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

秩序的深层规范。

2.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大致经历了先秦、汉

唐、宋至清代中叶三大发展阶段。

3.《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

模式,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善恶报应的

信念;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4.西周时期,周公对夏商及周初的原始伦理思

想加以归纳整理,建立了一个以为道德榜样,

以礼为核心,以孝悌恭敬和惠爱

为道德规范的学说——“周礼”

5.“周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

伦理道德思想的初步形成。

6.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

发展,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伦理

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因而它

逐步兼容各家而最终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基

本道德思想。

7.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

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仁”、“礼”为

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

8.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反省、

内求、存心、养气等修养方法,把有

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

9.荀子学说的核心是性恶说,他不像

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

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

10.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

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无知、无欲、无为,崇尚自然、柔弱、知足。

11.从汉到唐,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汉儒学伦理、魏晋玄学

伦理和隋唐佛学伦理三个阶段。

12.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提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论证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13.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元、明、清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包括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伦理道德思想,其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4.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始终是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是其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

15.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__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16.在“致良知”的方法上,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17.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18.我国原始宗教主要有四方面: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19.道教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并融摄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和秦汉时期的黄老道而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0.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和

太平道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

21.佛教的经典包含三个方面,有经(修行教义)、律(信徒守则)、论(解释和研究教理的著述)。

22.目前,保存最全、最权威的佛经版本是《中华大藏经》。佛教经典中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四谛说、八正道、缘起论、因果报应论、六道轮回论、业力说和三法印说。

23.唐代已形成佛教的三派八宗:三派即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其中,汉地佛教又有八宗,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唯识宗诸家。

24.佛教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是诸恶莫做、

诸善奉行。

25.在立法指导思想上,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德”的观念,提倡以德治国,“明德慎罚”。

26.

于鼎”,将法律公布于众,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27.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

家创立的“五德终始”论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28.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而为它奠基的理论就是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

29.魏律对汉律作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如改具律为刑名,列于律首;规定五刑,使刑罚进一步规范化;规定“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制度。

30.中华传统法文化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儒学为核心、以__家庭家族_为纽带、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目的的完整而成熟的传统法文化。

31.传统法文化于博大之中还蕴含着一种中庸

和平之道,其表现就是法、理、情三者的统一,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过程中,均将这三者综合考量。

32.中华民族的气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①②③④)。

①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③善恶报应的信念④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2.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②)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

①老庄为代表的道家②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③墨家④法家

3.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①②③)。

①五伦说②性善论③修养论④义利合一说

4.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就是(①)。

①“礼”和“乐”②兼爱③法治④无为

5.董仲舒把人性分(②③④)。

①君子之性②“中民之性”③“斗筲之性”

④“圣人之性”

6.程朱理学建立了以(②)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①人道②“天理”③纲常④“心即理”

7.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包括(①④)。

①公忠爱国②三从四德③三纲④仁爱孝悌

8.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①②)。

①父慈子孝②兄友弟恭③中和宽容④谦虚好礼

9.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其中(④)最能体现道德的主体意识。

①内省②自讼③养气④“慎独”

10.我国原始宗教有很多分野,总的来讲,主要有(①②③)。

①自然崇拜②动植物崇拜③图腾崇拜④圣贤崇拜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原始道教,使之转变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官方道教。其代表人物为(②③④)。

①张角②葛洪③寇谦之④陶弘景

12.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中,(④)实行法治最为彻底,国力渐趋强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①齐国②楚国③魏国④秦国

13.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期间,“集诸国刑典”,著(①)。

①《法经》②秦律③魏律④吕刑

1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①②③

④)。

①则天顺时,法自君出②礼律结合,法有差等

③德主刑辅,先教后刑④据经解律,引经决狱

15.中国古代第一部行政法典是(③)。

①《法经》②《唐律疏议》③《唐六典》④《宋刑统》

16.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①②③④)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

①反省②养气③存心④内求

17.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①②③),崇尚自然、柔弱、知足。

①无知②无欲③无为④尚贤

18.先秦诸学派中,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③④)两家。

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

19.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是(②

③④)。

①人情②人伦③人道④人性

20.孔子将修身称为(①②③④)。

①“修德”②“克己”③“正身”④“修己”

21.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③)为价值取向的。

①真②美③“善”④仁

22.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②④)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

①全真道②五斗米道③正一道④太平道

23.佛教于(②)传入中国。

①西汉初②西汉末③东汉初④魏晋时期

24.鸠莫罗什翻译了(①②③④)、《中论》等经论,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般若空宗学说,成为后来佛教各个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

①《阿弥陀佛经》②《金刚经》③《法华经》

④《十二门论》

25.(①②③④)是中国佛教石窟的代表。

①敦煌莫高窟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大足石窟

26.(③)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希望通过重刑,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①李悝②韩非③商鞅④李斯

27.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二帝,都从总结秦灭亡的教训出发,批判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以道家的“清静”和“无为”为核心的(③)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①德治②法治③黄老之学④德主刑辅

28.(①②③)属于封建法律“八议”制度内容。

①议亲②议贤③议功④议尊

29.(①②④)是《开皇律》确定的刑名。

①死刑②流刑③肉刑④徒刑

3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④)。

①《北齐律》②《开皇律》③《唐律疏议》④《宋刑统》

31.(②)已产生了德、礼、孝等道德观念。

①原始社会②商代③西周④春秋战国

32.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③④)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

①德②道③“仁”④“礼”

33.荀子学说的核心是(④),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

①性善论②仁政③法治④性恶说

34.玄学以(②③④)为主要依据企图用道家学说调整失衡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其宗旨是“贵无”,崇尚自然。

①《孟子》②《周易》③《老子》④《庄子》

35.(④)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这正是中华民族善良、淳朴、团结、友爱这一民族特性的深厚社会道德基础。

①“礼”②德③善④“仁”

36.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①②③④)。

①以诚待人②推己及人③相互尊重④相互同情

37.忠恕之德的具体内容是(①②③④)。

①己立立人②己达达人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8.唐人(④)的《悯农》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地反映了“勤”与“俭”的天然联系。

①白居易②杜甫③李白④李绅

39.为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④)。

①明智②谦虚好礼③兼爱④“中和”

40.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即(①③)。

①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②礼制③家国一体④儒家思想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6题)

1.道德

2.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3.慎独

4.“三纲五常”

5.孝悌

6.情操

7.明智

8.气节 9.仁爱 10.公忠 11.自然崇拜 12.动植物崇拜13. 图腾崇拜14.鬼魂崇拜

15.四谛说 16.八正道 17.缘起论 18.因果报应论19.六道轮回论 20.业力说 21.三法印说

22.《法经》23.《开皇律》 24.《唐律疏议》25.《大明律》

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4题)

1.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基本特征。

2.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公忠爱国的主要内容。

3.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仁爱孝悌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诚信知报的主要内容。

5.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谦虚好礼的主要内容。

6.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勤俭廉正的主要内容。

7.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和宽容的主要内容。

8.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修身慎独的主要内容。

9.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明智自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气节情操的主要内容。

11.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义轻利的主要内容。

12.简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13.简述佛教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影响。

14.中国传统法文化重教化、慎刑罚的人文关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15.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16.我国封建正统法文化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2题)

1.根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内容,联系社会及个人实际,谈谈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试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

3.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4.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5.董仲舒在我国封建传统法文化形成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

6.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

作业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自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

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 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依法为教”、

“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 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 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祟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儒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 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7.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

18.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19.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州试省试、和殿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20.宋代的科举有常科、制科和武科。

21.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22.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即童试、岁试、和科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23.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载于《尚书·周书》中的箕子、周公的教育思想。真正系统化、形成独立体系的教育思想,还是从孔子开始的。

24.我国夏商时期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其中至少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孔子关于、重视德育和智育的思想,还有仁者爱人的之道,都闪耀着素质教育的火花。

25.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诗经》、楚辞和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26.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植________则代表当时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27.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唐诗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28.南宋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29.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优良传统,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

30.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是元代的文学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31.“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32.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从整体结构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远古及先秦艺术、____秦汉至隋唐_艺术和宋元明清艺术。

33.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乐舞,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和小调。

34.三国时的画家曹不兴是第一位画

佛能手,东晋时的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和

陆探微合称“六朝三杰”。

35.中国书法艺术源远长流,应当说从甲骨文就开始了。但是从总体上讲,书法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汉魏时期。

36.汉代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隶书定型,草书、行书、楷书应运而生,终于形成“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

37.唐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和《皇甫诞碑》、禇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薛稷的《千仙太子传》等都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传世名作。

38. 张择端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大画家,其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

39.《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法贴之冠。

40.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武则天时已修建到—千多佛龛,所以又称“千佛洞”。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①②④)属于西周时期教学内容“六艺”范畴。

①礼②乐③画④射

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有(①③④)。

①法家②名家③儒家④道家

3.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有(①②③

④)。

①学而不厌②温故知新③诲人不倦④以身作则

4.《学记》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有(①②③)。

①预防性原则②及时施教原则③长善救失原则④有教无类

5.《学记》关于教学方法的内容有(①②④)。

①讲解法②问答法③讨论法④练习法

6.朱熹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①②③

④)。

①立志②居敬③存养④省察

7.朱子读书六法包括(①②③)。

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温故知新

8.(①)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①孔子②周公③韩愈④董仲舒

9.孟子存养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①②③

④)。

①深造自得②盈科而进③专心有恒④教亦多术

10.荀子积渐式教学法的内容包括(①②③)。

①闻、见、知、行的教学审视过程②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③解蔽救偏,兼陈中恒④教亦多术

11.朱熹书院式教学法的内容包括(①②③)。

①升堂讲说②认真读书,自行理会③互相切磋,质疑问难④质实

1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①②③)。

①《诗经》②楚辞③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④《易经》

13.真正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①②)。

①汉乐府诗②司马迁的《史记》③汉赋④《汉书》

14.东晋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有(①②③)。

①《归园田居》②《饮酒》③《桃花源诗并记》

④《咏怀》

15.李白的著名诗篇有(①②③)。

①《蜀道难》②《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将进酒》④《丽人行》

16.杜甫的著名诗篇有(②③④)。

①《将进酒》②《兵车行》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秋兴八首》

17.白居易的著名诗篇有(①②③)。

①《秦中吟十首》②《长恨歌》③《琵琶行》

④《登高》

18.近代(①②③④)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①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②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③刘鹗的《老残游记》④曾朴的《孽海花》

19.(①②③)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人物画②山水画③花鸟画④动物画

20.以才绝、画绝、痴绝被称为“三绝”的画家是(①)。

①顾恺之②吴道子③阎立本④郑板桥

21.中国古代有“书圣”美誉的书法家是(④)。

①王献之②颜真卿③褚遂良④王羲之

22.唐代颜真卿的主要书法作品有(①②③)。

①《颜氏家庙碑》②《多宝塔感应碑》③《颜勤礼碑》④《皇甫诞碑》

23.欧阳询的主要书法作品有(①②④))。

①《九成宫醴泉铭》②《卜商帖》③《寒切贴》④《皇甫诞碑》

24.唐代怀素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①《东陵圣母帖》②《食鱼帖》③《论书帖》

④《苦笋帖》

25.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传世墨迹主要有(①②③

④)。

①《苕溪诗卷》②《蜀素帖》③《天马赋》④《方圆庵记》

26.元代赵孟頫的主要书法作品有(①③

④)。

①《仇锷墓碑铭》②《鹊华秋色图》③《度人经》④《兰亭十三跋》

27.乐曲通过琴保存下来的古琴曲目有(①②

③)。

①《梅花三弄》②《流水》③《阳关三叠》④十面埋伏

28.郑光祖的元杂剧代表作是(④)。

①《汉宫秋》②《西厢记》③《窦娥冤》④《倩女离魂》

29.元杂剧《汉宫秋》的作者是(②)。

①关汉卿②马致远③王实甫④白朴

30.有“国剧”之称的戏曲是(③)。

①南戏②昆腔③京剧④秦腔

31.孔子之后,儒家以(②)为主的经籍教学体系逐渐成型。

①四书②《五经》③十三经④《论语》

32.法家学派以其(②)思想对战国末年的社会发展以及秦王朝的统一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①德政②“霸术”③尚贤④无为

33.(④)是汉代最高学府,不仅是全国文教中心和示范教学的辐射源,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①鸿都门学②四门学③国子学④太学

34.我国最早的文艺类专门学校是汉代建立的(③)。

①四门学②太学③鸿都门学④国子学

35.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在猛烈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提倡(④)学风,主张学习西学,开近代史上学习西方的先河。

①“知行合一”②温故知新③考据④“经世致用”

36.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②③④)。

①乡试②州试③省试④殿试

37.(①②③④)属于孔子提倡的教师职业道德。

①诲人不倦②学而不厌③以身作则④教学相长

38.(①②③④)属于《学记》提倡的教育教学原则。

①预防性原则②循序渐进原则③学习观摩原则④启发诱导原则

39.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②)。

①《论语》②《学记》③《师说》④《新学伪经考》

40.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④)。

①白朴②马致远③关汉卿④王实甫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8题)

1.“学在官府”

2.“六艺”

3.汉代太学

4.八股文

5.“有教无类”

6.《学记》

7.启发式教学法 8.存养式教学法 9.积渐式教学法 10.功利主义教学法 11.书院式教学法

12.察举制度 13.九品中正制 14.科举制 15.《师说》16.《诗经》 17.《离骚》18.“梨园” 19.中唐古文运动20.顾恺之21.《历代帝王图》22.“画圣” 23.《清明上河图》

24.“书圣”25.“颜体”

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4题)

1.简述唐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宋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3.简述唐代的科举制度。

4.简述明代科举制度鼎盛的内容。

5.简述孔子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6.简述孔子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7.简述《学记》教育教学的原则。

8.简述《学记》的教学方法。

9.简述董仲舒所倡导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0.简述朱熹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1.简述朱子读书六法。

12.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分期。

13.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14.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借鉴作

用。

15.简述吴道子的绘画成就。

16.简述郑板桥的绘画成就。

17.简述欧阳询的书法成就。

18.简述张旭的书法成就。

19.简述米芾的书法成就。

20.简述嵇康的音乐成就。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3题)

1.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埠)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及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历程最好的真实写照。孔子将一生精力献给了教育,聚徒讲学,学徒甚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下面从几方面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之论教育作用。孔子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庶”指人口,“富”即富裕,而“教”即教育。孔子认为,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孔子则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孔子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决定作用。

2.孔子之论教育对象。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对象不应该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诚心求教,他都愿意纳为门人。“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3.孔子之论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

则仕”,这是孔子教育主张的概括。他一方面提倡“举贤才”,一方面致力培养君子。孔子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进步意义,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也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科举制。

4.孔子之论教育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为先。对于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他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原则。比如立志有道、自克自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三军克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要立志;“君子日省其身”,说的是自克自省;“言必信,行必果”,说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5.孔子之论教学方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最为精髓的部分,也是留给后人最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孔子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方法。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要学思结合,等等。

6.孔子之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等,孔子认为这都是一个优秀教师所要具备的。特别是以身作则,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身教不可偏废,身教比身教更为重要,更为有效。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2.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

3.实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何表现?

4.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5.试论“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

6.试论“诗言志”、“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

7.试论中国传统文学风格的丰富性。

8.试论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

作业4 一、填空题

1.我国早期用文字记载历史,就现有资料而论,只能从商代谈起。

2.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方性质的历史记载。《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雅、颂三个部分。

3.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及私撰史书是《春秋》。

4.《史记》是“正史”之祖,是一部通史。《汉书》记西汉一代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5.东晋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74年)期间巴、蜀地区的史事,是研究四川及西南少数民族史地的重要资料。

6.北魏杨炫之撰的《洛阳伽蓝记》,详细记载了洛阳城内外著名伽蓝(佛寺)的结构、古迹、工商业、历史等情况,史料价值极高。

7.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

8.西晋裴秀所绘的《禹贡地域图》(即历史地图)和《地形方丈图》(即晋代地图),提出“制图六体”等六项重要技术原则,为我国明末以前的制图者所遵循。

9.实录体史书创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嗣君时期编撰先帝实录,成为一个惯例,而且唐代以后各朝代都沿袭此制。

10.杜佑撰《通典》,记载历代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通史;苏冕编《唐会要》,记载唐代的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的断代史。

11.北宋政府编撰的四大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12.清代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是:顾炎武

开清代考据之风,黄宗羲创立了学案体,王夫之发展了史论。

13.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废弃甲乙丙丁标类,直接采用经、史、子、集的部称,从此,史部之称正式确立。

14.中国古代史籍体裁最重要的是纪传体与编年体。

15.春秋末年出现的《考工记》,记述了30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

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学专著是《吕氏春秋》,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百科全书,奠定了我国农学发展的基础。

17.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完成了由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18.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记》,最后一部是《明史》。

19.“史评”作为史部类目,是南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创立的。

20.唐代刘知几所撰《史通》,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理论著作,其后对史著评论并取得重要成绩的有宋代郑樵所撰的《通志》和清代章学诚所撰的《文史通义》。

21.作为地理的专著,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最主要的有《尚书·禹贡》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以及《山海经》。

22.地理类可分为历史地理、总志、地方志、地图、外记等五类

23.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它是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产生的。

24.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中国古代的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25.传统的服饰从头到脚依次是头衣、体衣、足衣以及配饰。

26.秦代对服饰制度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贵族戴冠帽,平民戴巾帻。

27.汉代基本继承了秦代冠服制度,规定文官戴黑色的进贤冠,武官佩戴惠文冠。

28.中国传统最有名的饮料是酒和茶。这两种饮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和茶文化。

29.古人祭祀最崇尚的天神和祖宗时最高级别用的祭品是牛、羊、猪三种牲畜组成的所谓“太宰”,规格低的是用羊、猪组成的“少宰”。

30.传统医学金元四大家包括: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为代表的“温补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的“养阴派”。

31.宋元时期的四大农书包括:陈旉的《陈旉农书》,元政府组织编写的《农桑辑要》,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鲁明善(维吾尔族)所编《农桑衣食撮要》。

32.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的《上农》、《任地》、《辨土》和《审时》4篇。

33.唐宋时期的青瓷称盛一时,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明张应文:《清秘藏》)的美誉。

34.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中国和印度就有经济往来,唐代高僧_玄奘____西行取经,曾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天竺,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35.到唐朝时,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产生并垄断佛坛,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36.唐代高僧玄奘撰《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中亚和天竺的情况。他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37.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 崇尚和谐统一。

38.儒家奉行中庸之道, 崇尚忠恕 , 把在变动中寻求和谐、稳定的处世方法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39.中国历代哲人都认为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

40.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我国正式历史著作的源头是(①③)。

①石刻文字②甲骨文③铜器铭文④《春秋》

2.战国时期是先秦史学发展的繁荣时期,(①

②④)是该时期留存于现在的史籍。

①《左传》②《战国策》③《春秋》④《竹书纪年》

3.(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

①《东观汉纪》②《春秋》③《史记》④《汉书》

4.三国时期,魏明帝在中书省设(④),职掌修史,这是设专官修史之始。

①太史令②兰台令史③太史④著作郎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有(①②

④)等人。

①陈寿②裴松之③荀悦④范晔

6.(①②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编撰的“正史”。

①《后汉书》②《三国志》③《魏书》④《华阳国志》

7.宋元时期所创新史书体裁有(②③)。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创编年体②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

③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首创纲目体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创立典志体

8.(②③④)是宋元时期编撰的“正史”。

①《旧唐书》②《新唐书》③《旧五代史》④《新五代史》

9.(①②③④)是宋元时期的地理志、地方志著作。

①《太平寰宇记》②《元丰九域志》③《东京梦华录》④《武林旧事》

10.(①②③)是宋元时期的薪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代表性著作。

①欧阳修的《集古录》②吴大临的《考古图》

③赵明诚的《金石录》④裴秀所绘的《禹贡地域图》

11.编年体史书发展过程中的分支有(②③

④)。

①纪事本末体②起居注③实录④纲目

12.(①②③④)属于“史才四长”的内容。

①史德②史才③史学④史识

13.(③)将百姓比喻为水,君主比喻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形象地揭示了百姓与君主二者关系的实质。

①荀子②孟子③唐太宗④孔子

14.(②)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①周公②孔子③孟子④荀子

15.董仲舒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①③④)。

①君为臣纲②亲亲尊尊③父为子纲④夫为妻纲

16.(①②)属于“三纲五常”中“五常”的内容。

①仁②义③恭④宽

17.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①②

④)属于中国古代的五礼内容。

①凶礼②军礼③朝礼④吉礼

18.(①②③)属于古代吉礼范围。

①祭天神②祭地祗③祭人鬼④荒礼

19.(①②③④)属于古代军礼范围。

①大师之礼②大田之礼③大封之礼④大均之礼

20.(①③④)属于古代嘉礼范围。

①饮食之礼②大田之礼③婚冠之礼④宾射之礼

21.(①③④)属于古代宾礼范围。

①朝礼②宾射之礼③相见礼④蕃王来朝礼

22.(①②③④)属于古代婚礼“六礼”范围。

①纳采②问名③纳征④请期

23.(①②③④)属于古代的丧葬习俗。

①土葬②火葬③石棺葬④悬棺葬

24.容仪有整主要包括(①②③)。

①衣着容貌②行为举止③言语辞令④礼尚往来

25.头衣亦称“元衣”,即我们现代的帽子。(①

②③④)属于我国传统的头衣种类。

①冠②冕③帻④胄

26.(②)轿子才开始较为流行。

①夏代②唐代③宋代④清代

27.(①②③)是古代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①船②车③轿④马

28.(①②③)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①春节②元宵节③重阳节④母亲节

29.(③④)是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当时人们从实践经验加以抽象概括的成果。

①《黄帝内经》②《甘石星经》③《墨经》④《考工记》

30.(①②③)属于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家及其著作。

①秦九韶及其所著《数书九章》②李冶及其所著《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

③杨辉及其所著《详解九章算法》和《日用算法》④朱世杰及其所著《算学启蒙》等

31.汉代主要有“论天三家”,即(①②③)。

①盖天说②浑天说③宣夜说④盘古开天

32.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有(①②④)。

①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②《周

髀算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数学成就

③发明了度量衡④《墨经》中提出了点、线、

方、圆等几何概念的定义

33.(②)总结了先秦医学实践和理论知识,

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的自然哲

学思想,形成了一套脏腑和经络学说, 奠定了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①《医方经》②《黄帝内经》③《伤寒杂病论》

④《脉经》

34.(③)是经济地理的开山之作。

①《山海经》②《尚书·禹贡》③《史记·货

殖列传》④《汉书·地理志》

35. 宋元时期“瓷都”的景德镇烧制的(④)

名扬天下

①白瓷②彩瓷③青瓷④影青瓷

36.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有(①②③④)。

①延续性②政治伦理性③整体性④实用性

37. 春秋战国时期,(②)留下世界公认的关

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秋七月,有星勃入于北斗”。

①《尚书·禹贡》②《春秋·文公十四年》③《甘石星经》④《诗经·秦风》

38. 唐高宗时编修的(①),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①《唐本草》②《本草纲目》③《千金方》④《四部医典》

39.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工程由(②③

④)部分组成。

①大坝②“宝瓶口”③“飞沙堰”④“分水鱼嘴”

40.(①②④)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内容。

①印刷术②指南针③浑天仪④造纸术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8题)

1.编年体

2.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

4.起居注

5.纲目体

6.《史记》

7.《资治通鉴》

8.《大唐创业起居注》 9.典志体 8.《通典》 10.《唐会要》 11. 学案体 12.沿革地理

13.总志 14.地方志 15.《华阳国志》16.五礼 17.吉礼 18.军礼 19.宾礼 20.嘉礼

21.对偶婚制 22.一夫一妻制23.“六礼” 24.纳吉 25.纳征 26.重阳节 27.端午节

28.《授时历》29.《九章算术》30.《黄帝内经》31.《本草纲目》33.《齐民要术》

34.《农政全书》35.四大发明 36.鉴真 37.利玛窦

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4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

2.简述唐代史学的成就。

3.简述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

4.简述传统史学的特质。

5.简述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简述传统吉礼的基本内容。

7.简述传统军礼的基本内容。

8.简述传统宾礼的基本内容。

9.简述传统嘉礼的基本内容。

10.简述传统婚礼的基本内容。

11.简述传统婚俗的种类。

12.简述传统丧葬习俗。

13.简述传统服饰体衣。

14.简述礼制与传统服饰花纹。

15.简述礼制与传统服饰色彩。

16.简述礼制与传统佩饰。

17.简述古代乘轿的礼制因素。

18.简述春秋至秦汉时期天文学的发展。

19.简述春秋战国至汉代医药学的发展。

20.简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农学的发展。

2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缺陷。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2题)

1.试论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2.结合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谈谈如何学习与运用史学知识?

3.试述“五礼”的内涵。

4.试论传统文明礼仪的现代价值。

5.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6.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古代传统衣食住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7.试论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8.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

9.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10.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7年电大年最新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年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战国末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一 1、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B.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C.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D. 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 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易经》 B.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C. 楚辞 D. 《诗经》 3、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 代文化的是( ) 选择一项: A. 书法

B. 钟鼎 C. 诗歌 D. 舞蹈 4、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康熙字典》 B. 《永乐大典》 C. 《本草纲目》 D. 《四库全书》 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 选择一项: A. 轴心时代 B. 鼎盛时代 C. 蜕变时代 D. 黄金时代 6、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西南地区 D. 沿海地区 7、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选择一项: 对 错 8、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火药武器 D. 指南针 9、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选择一项: A. 两汉之际 B. 西汉时期 C. 秦汉之际

D. 先秦时期 10、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 选择一项: 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B.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C.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D.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 ) 选择一项: 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 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D.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 12、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蜀道难》 B. 《丽人行》 C.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1)(1)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ABD ) A. 结字 B. 笔法 C. 意境 D. 章法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BC ) A. 忠孝节义观念 B. 易和变的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礼义廉耻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AD )的情绪。 A. 悲愤 B. 欢快 C. 平静 D. 沉痛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ABCD )

A. 笔画的轻重 B. 结字的疏密 C. 书写的快慢 D. 字形的大小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ACD ) A. 有秩序感 B. 整齐划一 C. 气息贯通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ABD ) A. 纵收得体 B. 主次分明 C. 左右均等 D. 穿插避就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CD ) A. 用笔要笔笔藏锋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藏露互现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C )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治人事天莫若啬 D. 物壮则老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A ) A. 推己及人 B. 居善地 C. 处众人之所恶 D. 善利万物而不争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C ) A. 怀疑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 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 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 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 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 (3)繁多的量词 (4)庞杂的补语 (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 A. 章法 B. 笔法 C. 意境 D. 结字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A. 忠孝节义观念 B. 礼义廉耻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易和变的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的情绪。 A. 欢快 B. 沉痛 C. 悲愤 D.

平静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 结字的疏密 B. 字形的大小 C. 书写的快慢 D. 笔画的轻重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 A. 有秩序感 B. 气息贯通 C. 整齐划一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 主次分明 B. 穿插避就 C. 左右均等 D.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笔笔藏锋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物壮则老 D. 治人事天莫若啬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 处众人之所恶 B. 推己及人 C. 善利万物而不争 D.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 祭神如神在 B. 无神论 C. 怀疑论 D. 未知生,焉知死 12 【多选题】(3分) 中国的汉字() A. 是意象字 B. 是书法的载体 C. 是象形字 D.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P12页) 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P4—P5页)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一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西汉纹理《易·贲卦·象传》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多元化发展与融合繁荣继续 发展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甲骨文与金文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周礼”“仁”“仁”五伦四德 10、阴阳五行说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 1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人文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12、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 13、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纽带 14、多元结构包容性 15、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 16、夏商周春秋战国 17、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实学 18、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19、如家学说佛道程朱陆王 20、韩愈李翱朱熹 21、先秦天人 二、选择题 1、1.2.3.4 2、1.2 3、1.2.4 4、2.3.4 5、3.4 6、1.3.4 7、2.3 8、1.2.4 9、1.3.4 10、1.2.4 11、1.2 12、1.2.3.4 13、2.3.4 14、2.3.4 15、1.2.3.4 16、1.2.3 17、1.2.4

18、1.2.4 19、1.2.3.4 20、1.2.3 21、1 22、1 23、1.2.3.4 24、1.2 25、1.2 26、1.2.3.4 27、1.2.4 28、1.2 29、1.2 30、1.2 31、1.2.3 32、1.2.3 33、1.2.4 34、1.2.4 35、1.2.3 36、1.2.4 37、1.2.4 38、1.2.4 39、3 40、1.2.4 三、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P2 2、狭义文化P3 3、中国文化P3 4、中国传统文化P3 5、宗法制度P26 6、分封制P26 7、宗庙祭祀制P27 8、家国同构P28 9、君主专制制度P27 10、先秦子学P31 11、玄学P32 12、隋唐佛学P32 13、宋明理学P32 14、明清实学P33 15、乾嘉朴学P33 16、五行说P34 17、天道观P43 18、人道观P44 19、古今观P44 20、名实观P44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作业三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三 1、儒家所谓的“智”是指( ) 选择一项: A. 科学地分析世界的手段 B. 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 C. 客观的分析事物的能力 D. 明智的政治态度 2、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 ) 选择一项: A. 与“信”的观念相同 B. 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C. 跟“忠”的意思较近 D. 更注重主体性 3、“恕”的本意是指 ( ) 选择一项: A. 严格地要求别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原谅别人的过失 D. 严格地要求自 4、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 ) 选择一项: A. 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 B. 恭是内在根本,敬是外在表现 C. 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 D. 恭也就是敬 5、与儒家相比,佛教所谓的孝是指( ) 选择一项: A. 为自己的法身尽孝 B. 给父母尽孝 C. 为师父尽孝 D. 为自己尽孝 6、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 ) 选择一项: A. 侠作为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墨家影响大而增加了影响

B. 自古以来就是侠士的天下 C. 侠文化有着特殊的土壤 D. 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的良好愿望 7、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 选择一项: A. D、博爱 B. 术 C. 兼爱 D. 仁 8、中国古代的仕官文化虽然一度表现了其先进性,但最终却显得落 后了,而且还有许多负面效应,下面所列不属于仕官文化负面效应的有( ) 选择一项: A. 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稳定 B. 不利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C. 不利于政治家的培养 D. 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是指()。 (1)占星术(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祭天的文字(4)天文知识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使用了合成的“文化”一词的书是()。 (1)《文选》(2)《尚书》 (3)《史记》(4)《说苑》 3.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 (1)文字(2)花纹 (3)以文教化(4)学历 4.在文化定义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分为()。 (1)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4)文化事像和文化产品 5.“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被称为()。 (1)狭义文化(2)广义文化 (3)文化内涵(4)文化事像 6.狭义的文化侧重的是()。 (1)物质财富(2)事物的复合体 (3)能力与习惯(4)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创造 7.由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切器物,既是有形的文化部分,亦是()。 (1)审美文化(2)精神文化 (3)观念文化(4)物化的精神文化 8.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特征是()。 (1)具有表意性(2)具有语言性 (3)具有储存性(4)具有图形性 9.“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末周初的()。 (1)甲骨文上(2)铜器铭文上

(3)竹简上(4)丝织品上 10.在国际文书上第一次使用“中国”为国家名称是在()。 (1)战国(2)唐朝 (3)明朝(4)清朝 11.“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谁提出的()。 (1)齐桓公(2)秦始皇 (3)朱元璋(4)孙中山 12.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具有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 (1)历史悠久性(2)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 (3)历史封闭性(4)超稳定结构 13.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 (1)地理环境(2)生活环境 (3)政治环境(4)社会环境 14.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 (1)春秋战国(2)秦汉 (3)隋唐(4)明清 15.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是在()。 (1)汉代(2)南北朝 (3)唐代(4)宋代 16.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在()。 (1)秦汉时期(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4)明清时期 17.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人们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养成了()。 (1)崇尚科学的态度(2)迷狂幻想的习惯 (3)因循守旧的心理(4)敢于冒险的精神 18.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政策需要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复习资料

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从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约5000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2.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3.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4.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农业活动。 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家国同构”。 6.河姆渡文化区产生了“水稻文化”。“小米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建立在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生产的土壤里。 8.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陆九渊),他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9.儒家经典所谓十三经是在唐宋代形成的。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最早出自《大学》(《论语》)。 11.“轴心时代”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12.“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孟子》 13.“性善论”是孟子韩非子思想的基础。 14. “尚贤”、“尚同”反映了道家墨家的政治理想。 15.春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产,在执政期间,进行了法制改革,其最大贡献在于“铸刑鼎”。 16.“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希腊文religare,意思是“联系”。 17. “日神崇拜”现象在世界原始宗教崇拜中很突出,中国也不例外,古代中国把日神(即太阳神)叫羲和望舒。 18.藏传佛教“喇嘛”一词,藏语意为上师大师。

19.唐代武则天时期曾经责令各州府设大兴善寺大云寺。 20.中国古代被称为“谪仙人”的古代诗人是李白王维。 21.古代餐具有匕、叉、箸,其中箸就是今天大众普遍使用的筷子,汤匙 22.古代饮食器具中,“甑”是一种用来蒸饭盛饭的器具。 23.唐代陆羽陆机撰写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之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 24.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服为贵,秦始皇时期规定官至三品以上着绿袍,平民穿白袍青袍。 25. 明清时期官服实行“补子”制度,其中一品文官补子纹饰为仙鹤孔雀。 26.布达拉宫始建于明初清初,是著名的藏式宫殿建筑。 27.纳征礼是是古代婚礼程序之一,所用礼物在各代规定不完全一致,民间多用首饰、细帛,后演变为财(彩)礼。 28.一般认为,在十二生肖中,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随遇而安。 29.古琴曲《潇湘云水》是宋代音乐家郭楚望姜夔的代表作。 30.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今体书法,而被奉为“书圣”。 判断正误 1.从结构学角度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错 2.剪纸艺术不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3.服饰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4.文化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 5.制度文化是以社会制度的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对 6.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风俗、习惯、情感、信念、思想倾向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对 7.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对 8.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应该继承发扬的精华,也有应当剔除的“糟粕”。对 7.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对 8.龙山文化是海岱文化区的代表文化。错 9.与自认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2020年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1名师精品资料.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 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 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 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 4、道教的出现是在(D) 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 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 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科举制的实施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D) 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 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 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 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 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 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 " 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 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 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 宋文纡徐委备 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 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 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 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 A唱B念C做D打 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 征是(B) 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 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 可以称之为(C) 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 代 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 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 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 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 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 伏笔 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 方 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 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 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 统治之术 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 毁书 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 廷的强大 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 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 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 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 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 三、简答题 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 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 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 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 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而最初龙 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 各异。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 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2 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 化转向人本文化? 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 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 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 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4 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 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 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 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 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12 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 么? 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 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 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 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 安定、和谐奠定基础。P27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所谓名士是指界于“仕”与“隐”之间的一批 知识分子。 2、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酒文化趋向于“中 庸”。 3、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士。 4、唐诗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 5、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 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 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居士。 6、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 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 物是周敦颐、邵雍,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是朱熹。 7、1126年,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 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8、词的柔美细腻,正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2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哪种文化不属于“三大集团”?( D ) A 江汉民族 B 河洛民族 C 海岱民族 D 中华民族 2. 古人用“表里山河”来称道关中的地利形胜,关中是今天的( A ) A 山西 B 陕西 C 湖南 D 湖北 3.( B )是中国文明基本形态得以形成的奠基时期。 A 原始时期 B 夏商周时期 C 夏朝时期 D 周朝时期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A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A 《天人三策》 B 《士不遇赋》 C 《春秋繁露》 D 《公羊春秋》 5.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B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6.中国文明基本形态得以形成的奠基时期是( A ) A夏商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7.中国封建王朝建立和成长期是( A ) A秦汉时期 B春秋时期 C西周时期 D夏商时期 8.政治化了的血缘关系体系就是( B ) A宗派制 B宗法制 C宗教制 D封建制 9.( B )的精义在限制君主施展其无限的权力。 A仁政 B无为而治 C依法治国 D轻重治国 10. 两税法是( D )颁布的,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A明朝 B元朝 C秦朝 D唐朝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礼乐文明表现的是家国之间的和谐。 ( 对 ) 2.中国文化在魏晋以前只是在北方范围内存在东西并立格局。 ( 对 ) 3.文明在中国的最早突破,是在被称为“中原”的黄河流域实现的。 ( 对 ) 4.中华民族的形成,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 ( 对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简答论述大全一 本科考试复习资料

简答题 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p2 答题要点: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而最初龙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p4 答题要点: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p12 答题要点: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答题要点: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奠定基础。P27 5、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的原因。p71 答题要点:第一,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第二,政治原因。秦王朝在极短的时间里,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第三,从文化形态上讲,秦朝是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 6、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p87 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7、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p98 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28 答题要点: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 9、我国文化南移的三大过程是什么?p150 答题要点: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 10、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p188 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 11、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p192 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

国开-5075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学前专业形考作业一--学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学前专业形考作业一-学习资料 特别提醒:本课程每道题的出题顺序可能会被打乱,请仔细逐一搜索每道题在作答,请确保 本材料是您需要的资料在下载!! 第1题提出文化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整套的‘生存式样'”著名观点的西方人类学家是 a. A.爱德华?泰勒 b. C.克莱德?克鲁克洪 c. D.菲力浦?巴格比 d. B.柏拉图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C.克莱德?克鲁克洪 第2题中国的一位著名学者,把文化比喻为人的生命,认为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生活的绵延。这位学者是 a. D.梁启超 b. B.李泽厚; c. C.辜鸿铭; d. A.钱穆;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A.钱穆; 第3题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一个原因是 a.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b. B.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 c. C.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满汉民族战争; d.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C.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满汉民族战争; 第4题历史上,文明古国一般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它的发祥地是在()流域。 a. B 淮河 b. A 黄河 c. D长江 d. C 珠江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A 黄河 第5题中国文化的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 a. B 魏晋时期 b. C 秦代 c. A 南北朝时期 d. D汉代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B 魏晋时期 第6题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把整个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的说法出现在下列哪部著作中 a. B 《尚书》 b. A 《国语》 c. D 《史记》 d. C 《山海经》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B 《尚书》 第7题战国时期改革军事制度,实行“胡服骑射”的国家是 a. C 秦国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xx 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1.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 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2?什么是“ xX”五服”。 九州”就是在《尚书禹贡》中邹衍提出来的关于把天下分成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的说法。“五服”即甸、侯、宾、要、荒,也是在《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具体是说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以外,围绕着中心的“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遥远的荒服,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3 .为什么佛教的天下观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的概念。第二,中国的文明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只有出现另一种高度发达、可以与华夏文明相对抗的“文明”,才可能对中国的传统产生根本的影响。第三,佛教有三条理论与观念是中国文明不能兼容和接纳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天下之中心在印度”。第四,后来,佛教中国化了,变成了“三教合一”中的一教,甚至屈服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 4.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中国人的天下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 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万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告

诉中国人—— 第一,在这幅地图中,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这针对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 第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这瓦解了“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古并不是一个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第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第四,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真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中华帝国作为天下中心,中国优于四夷的的预设就被渐渐打破。到了18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渐渐开始被迫接受一个痛苦的事实: xx 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5.为什么古代xx 人特别重视葬礼。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通过对死者的追悼仪式,维护活着的家庭、家族的秩序。 在这个仪式中,它包含和传递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在古代中国它不仅仅是与死者告别,而是给生者以暗示和教育的一种象征性仪式。从丧礼上的一些礼仪,就包含着构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的起点与基础,这里包含着: 关于家、家族、宗族的亲疏与差异的认识;其次这些亲疏与差异里又包含着并衍生出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通过这种对死者的祭祀仪式,也把亲族的秩序制度化了;最后,这里的等级和秩序甚至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机构。 6.“三亲”指的是什么 第一就是“宗亲”,就是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是最亲近的血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A. 治人事天莫若啬 B. 圣人无常心 C. 上善若水 D. 物壮则老 6.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7.在《道德经》中,对于“反”的理解正 确的是(ABD ) 的 是 观 当 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