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好辩手不是好恋人

好辩手不是好恋人

好辩手不是好恋人
好辩手不是好恋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有幸能够和各位一同讨论这个

新颖且颇有趣味的辩题。一个好辩手到底是不是好恋人呢?首先让我们明确什

么是好辩手。好辩手是热爱辩论,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并能将其灵活运用的人。然而,由于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各自眼中的好恋人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客观条

件出发,好恋人的标准并不是不存在的。通过拿好辩手的一些特质与大众心目

中的好恋人标准进行比较后,我方认为:好辩手是好恋人。

1.好辩手一定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沟通呢是包含,一则为倾听,二则为理解,三则为表达。在辩论场上,一个好辩手一定是善于倾听对方观点,能够细致体

察对方深意并且选择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的人。那么,对于恋爱而言,倾听

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缺点,能够做到尊重对方,充分体察到对方

的感觉,让恋人有了倾诉的欲望。其次,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辩手在恋爱中懂得

换位思考,能体谅人,会体贴人,无形中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进行了加分,这也

正是一个好恋人所需具备的。另外,恋爱不是一个人的舞台,需要双方共同经营,那么就少不了方式得当的表达给对方以回馈,这样一来一去两人才可共同

享受恋爱的甜蜜。

2.好辩手一定是一个懂得包容,有耐心、有毅力的人。好辩手并不是固执己见的,他会承认双方存在的矛盾,容得下正、反发生的分歧,秉着求同存异的基础,在同一个平台上,阐述个人理由,表达己方所支持的观点以分析问题。那

么同样,一个好恋人也需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恋人的缺点或者过失,不

在愤恨和埋怨中挣扎,而是沐浴于快乐和幸福之下。一个好辩手有耐心并且有

毅力认真负责地打完整场比赛,那么同样,面对恋人也必定会有恒心有信心在

与对方牵手后,面对前方的路,两人一起走。

3.一个好辩手也是一个重理性的人。虽说辩论场上,不少抑扬顿挫的慷慨陈词

均有感而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好辩手的逻辑经得起推敲,论点也是经过理

智的思考之后所形成的,好辩手是个重理性的人。一个好恋人也一定不是只被

爱情冲昏头脑而失去理智的人,恋爱中也需要由理性约束感性,对感情能够有

较好的把握。

另外,罗格林有句话说的好呐,“爱情使所有的人变成雄辩家”。就像对方的

几位好辩手一样,他们面对观众的时候从容自信、滔滔不绝,不难想象他们面

对恋人的时候也必定是情话绵绵、娓娓道来;他们在辩论总结的时候是抑扬顿挫、慷慨激昂,不难想象他们面对情敌的时候也必定是义正言辞、滴水不露;

他们在攻辩、反驳时是几度回旋、步步为营,不难想象他们面对公公婆婆、丈

母娘的时候也必定是谦恭有礼、游刃有余。大家也都知道打辩论其实是件如此

辛苦的事情,然而好辩手依旧可以正确分配好个人时间和精力,处理辩论与其

他事情间的关系,那么如此就不会让恋人感到孤单、寂寞。反方:

好辩手不是好恋人一边稿

谢谢主席,问候各位!我方的观点是好辩手不是好恋人。辩手和恋人是两种截

然不同的身份,好辩手是指在场上气度不凡,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冷静思考,

善于运用辩论技巧以理服人,令全场观众为之称道。辩手不是一种职业,能成

为好辩手的人自然对辩论也怀着极大的热爱。也就是说思维敏捷,善于自身维

护观点,喜欢刨根等等好辩手的特质是他们的一种习性,因为辩论得到了强化。而这些特质难免会被带到生活中恋爱中去。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对象。而好

恋人不仅仅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更能够接受对方,以对方喜欢的方式

而非自身固有的习惯解决问题。

要判断好辩手是不是好恋人就要从辩手自身的特质出发来权衡他是否能扮演好

恋爱这一角色。第一,好辩手普遍较真。辩手习惯于用言辞和思维处理问题,

寻根问底深度剖析试图用理论或定义解释一切问题是好辩手的特质。可是恋爱

是一笔糊涂账,面对恋人偶尔的撒娇小性子,好恋人更该做的是理解与包容,

认真你就输了,如果像好辩手一样较真那就是火星撞地球了。恋爱是一种朦朦

胧胧的感觉,是一份迷迷糊糊的情愫。当恋爱演变成分析彼此问题,列出一条

逻辑,用理性或一种精准的方式计算,恋爱还有心跳的感觉么。当恋人向你抱

怨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他需要的只是一句安慰的话语,并不是你用敏捷的思维

来化解问题。与其滔滔不绝分析利弊,你还不如说一句“这么倒霉,我们去吃

好吃的吧!”

第二,好辩手太重逻辑。讲逻辑就意味着理性大于感性。但是谈恋爱明显是一

个感性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在恋爱中人的智商是最低的,恋爱使人盲目。如果

一对恋人讲着绵绵情话说着甜言蜜语还要分为立论、驳论、攻辩、自由辩论的

环节,那是不是有点太煞风景了呢。

第二,好辩手争强好胜。辩手习惯于用自己的言辞与逻辑来影响他人。众所周知,辩论乃各抒己见,通过观察谁看问题更透彻更长远等条件来判断谁的观点

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从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好的辩手必须要知己知彼,

要洞察对方的立场及观点然后来强化自己的立场。尽管充分理解对方,可最后

的目的却是说服对方。在恋爱中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我们需要理解对方,需要

使他开心,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

辩论场上好辩手妙语如花,谈吐间展现言语犀利,挥斥间展气象之宏伟,的确

引人青睐,但是言辞犀利能言善辩的评价与恋爱联系在一起难免有些煞风景。

我们要告诫各位辩手,成为好辩手难,成为好恋人更是难上加难。要想成为好

恋人你们需要付出更多,切记不要将辩论中的好习惯带到生活中去。我们也恳

求大家不要将好辩手看得太完美,也请大家对我们多一份理解与宽容。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好辩手不是好恋人。

谢谢。上场之后就开始各种出段子了。因为我长得比较像黑社会(高+大+丑

+凶),而且专注单身20年,所以果断成为全场的火力集中点。整体流程大

概是:攻辩阶段:质询对方好辩手的基本特质——询问我是否相符(对方表示

不管怎么说你也跟我一个台上我也不好太黑你你就姑且算是好辩手吧)——开

始吐苦水既然我可以是好辩手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所以是不是好辩手的特

质和好恋人没什么关系。此时我方比较占优势。小结阶段:没什么重点,只是

对方举了他们的情侣辩手作为实例。自由辩阶段:我方继续进攻,力图分割好

恋人和好辩手,继续以我为例。对方放了两个大招:1.我个人太烂,长得太丑,行为很猥琐,导致虽然勉强是个好辩手,但是不是个好人,所以总是被“好人”。但是这一点被我严词拒绝了:“同学,熟归熟,你乱说我还是要告你诽

谤的。我长得虽然丑,但是我很温柔,我没有女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妹

子一听说我是辩论队的,觉得要是吵架吵不过我,就直接把我踢了。”2.对方重整攻势,表示我的遭遇令他惋惜(因为他有女朋友,所以为了喜剧效果,他

先表示很懂我的痛苦但是他有女朋友所以可以对我进行教育),然后再次切割:“对方辩友,您会做菜又会干家务,身材高大家境殷实,虽然长相一般但是性

格和蔼,很明显是好恋人的坯子,但是因为您没有女友,换句话说您连恋人都

不是,何谈好不好呢?所以您的状况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

开篇陈词阶段,正方一辩指出一个好的辩手拥有忠诚、责任心

强的好品质,而这正是一个好恋人所需要的品质,一个能够忠于团队、忠于辩论的人亦能忠于恋人。反方则从时间方面指出,好辩手

会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在辩论中,无暇和恋人在一起。另外,若辩手

批判性思维带到生活中,则会影响恋人间关系。双方一辩都思维清晰、表达流畅,令人佩服。

接着质询环节,正反双方唇枪舌剑、环环相扣。正方提出问题“是否辩论需要执着、是否恋爱需要责任”,随后综合阐述,一个

好辩手的能力是一个好恋人的所需。而反方反驳说一个好辩手确实

有好的能力,但能运用到恋爱中吗?紧接着反方提出,辩手恋人能

理解他,这是他的恋人是个好恋人,难道能说是这个辩手吗?双方

各抒己见,那严密的逻辑、迅速的思维让人折服。

接下来的自由辩论阶段更是激动人心、扣人心弦。辩论双方各不相让、你坐我起,用机智征服现场观众和评委。正方围绕辩手拥有一个好恋人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升华自己观点,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方则指出一千次的“我爱你”不如一个拥抱,而把全部精力放在辩论上的辩手如何照顾恋人的感受,如何为爱付出。

在紧张的自由辩论后,迎来了最后的总结阶段。首先反方四辩发言,指出对方混淆了辩题,把好辩手是不是好恋人偷换为能不能成为好恋人,指出是恋人在包容自己,只能说明你的恋人是个好恋人,而非你是个好恋人,“一个辩手的责任与能力无法用在恋人身上,难道是一个好恋人吗?”正方四辩随后反驳,认为一个好辩手承受了很多,他对辩论的忠诚与执着也会在恋人身上,执着让他们一生不离不弃

我方的观点是好辩手不是好恋人。

开宗明义,好辩手自然是指那些在辩论场上表现优秀的人,他们一般思维敏捷,善于维护自身观点,喜欢刨根问底等等。辩手不是一种职业,能成为好辩手的人自然对辩论也怀着极大的热爱。也就是

说好辩手的特质是他们的一种习性。而这些特质难免会被带到生活中恋爱中去。而好恋人不仅仅能

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更能够接受对方,以对方喜欢的方式而非自身固有的习惯解决问题。

而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好辩手拥有的特质是否与一个好恋人应该有的特质相符。

第一,好辩手对一个问题普遍都会比较认真,甚至到了较真的程度。好辩手习惯用逻辑思维的推理

解决问题。可是恋爱是一笔糊涂账,恋爱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是一份迷迷糊糊的情愫。逻辑是

浪漫的克星,推理是卖萌的杀手啊。试想一下,当恋爱的一方有一天突然问另一方:“今天心情突

然很不好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假如另一方此时是在帮她分析各种繁杂的可能性,甚至怀疑生理

周期到了的话,我想另一方脑海里想的可能只是“他不爱我了”。当恋人向你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他需要的只是一句安慰的话语,并不是你用敏捷的思维来化解问题。与其滔滔不绝分析利弊,

你还不如说一句“这么倒霉啊?来,抱一个吧”

第二,好辩手争强好胜。辩手习惯于用自己的言辞与逻辑来影响他人。众所周知,辩论乃各抒己见,通过观察谁看问题更透彻更长远等条件来判断谁的观点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从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好的辩手必须要知己知彼,要洞察对方的立场及观点然后来强化自己的立场。尽管充分理解

对方,可最后的目的却是说服对方。在恋爱中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我们需要理解对方,需要使他开心,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

第三,好辩手是好辩友。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一场辩论赛的准备需要与队友有足够的沟通,可能

一周7天,就有6天是和队友一起吃饭和扯淡。你能想象吗?假如你们向别人介绍男朋友时,别人

悄悄对你说“咦,那个就是你男朋友啊,他怎么经常和男的那个那个啊,你怎么就不管管呢?”。

这可能是大家都无法忍受的奔溃吧,即使他是爱你的,但久而久之,你就不会怀疑吗?爱情需要陪伴,一个好辩手却需要陪伴他的辩友漫步在逸仙大道,讨论同性结婚是否应该合法化这类辩题。可

能一切你都能接受,都能理解。但是给恋人带来怀疑猜测别扭的恋人,还能算是个好恋人吗?

其实今天我们讨论这个辩题,并不是为了证明说打辩论的人就应该单身,活该单身。我们只是想告

诉大家,辩论场上的挥斥方遒、妙语连珠跟一个人是不是好恋人没有必然联系。对面的妹子啊,请

你们不要以一个人是不是好辩手来判断他是不是好恋人,恋爱是一种情感,它需要交流。我们更希

望看到的是,无论这场比赛结果如何,不管我们四个表现得怎么样,你们都能抛弃我们是辩手这样

的成见,走进我们,了解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论证这个辩题啊。

。对方辩友今天罗列的辩手的种种优秀品质,我们感谢对方辩友对高手如此高的评价,但是,我还是要举起现实的大锤,敲破对方的那一个个太过天真的泡影。

首先,爱来自于内心,爱一个人的心情,不需要过多甜言蜜语来表达,

只一个眼神,一个拥抱,足以看透隐藏在心底的那份隐秘的温暖。我们都相

信,只要真心去爱,即使在笨拙的嘴,也能说出最动听的那三个字!所以,

是否合适做恋人,在于那颗心里是否真的有真情,而不是取决于嘴皮子功夫

是多么厉害,生活中,被花言巧语骗得个以泪洗面,心碎念灰的悲剧,已不

止一次上演。如果,把爱情比喻一杯咖啡,而甜言蜜语好比放糖,若是放糖

放多了,那你手中的这杯咖啡就没了咖啡的浓香,反而甜到发腻。所以,一

张能说会道的嘴倒不如一个饱含爱意的眼神让人倍感温暖。

其次,爱情不是生意合作,不是利益交易,两个人相恋靠的是缘分,如果两人真的有缘,那么,即使对方无法给予你所期待的锦衣玉食,无法给你梦幻般的浪漫,你也会愿意死心塌

地的爱着他!所以,我们劝告对方辩友不要只看重其在赛场上的锋芒万丈就认定对方是你的

最佳恋人,或许,真正适合你的那个人,恰恰是坐在台下默默关注你的那个人,他或许没有

场上你所爱慕的那位辩手的才华横溢,才思敏捷,铁齿铜牙,但是,他却愿意真心待你,不

像场上的那位以驳斥你的观点为乐,力求言语犀利压倒你为趣,等到你挣到脸红脖子粗的时

候,他再一脸得意的露出胜利者的微笑,如此权衡,你还会认定坐在对面的那个人可以陪伴

你吗?

让我再次为大家陈述辩手为何不适合做恋人吧。

一个优秀的辩手,必然对任何事物都一个抱有足够的怀疑态度,因为只有凡事都疑,才有

争辩,才有辩解。然而,若生活中,自己的恋人也是这样凡事多疑,那我们不得不为之的多

疑而烦心了。

此外,一个辩手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时刻牢记自己所坚持的立场,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对于凡是与自己所持观点向北的言论都应予以反驳,这就养成了好辩的习惯,然而,这在生

活中,未免太过强势,太过自我,我们要的恋人是可以包容我们,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替我

们着想的人,因而,辩手绝不是合适的人选!

再者,一个总喜欢和自己唱反调,气得自己脸红脖子粗的人,我们会认为和他在一起是幸福的吗?当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受虐倾向。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那个陪伴在自己身边的

人是温和的,而不是时刻显摆自己,咄咄逼人的。

一个合格的辩手,必然会将赛场上的品质融入生活,那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在生活中同样也会在不经意间体现辩手的好辩和咄咄逼人。这样的人,虽然在辩论赛赛场上可以博得阵阵掌声,但说到恋人,那么我们可就不再叫好了。

真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

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

真正的爱情可以帮助你在心理上逐渐成熟,了解到爱的责任,并且从这份爱中享受到一

种坦然的快乐。

而在爱情的发展过程中,相互督促、相互勉励,成为彼此不断成长的助力。这份爱不是剥夺,而是一种获得。这种获得包括心理上的成熟,包括了知识、气质和人生观,能带给你愉快、

安全及平和的心态。

我们可以欣赏一个辩手的精神,但切勿因一时冲动而搭上一生的幸福,弄到最终两败俱伤。所以,辩手,咱们还是别做恋人吧。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 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 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 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 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 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 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 号的活动。 3、— 4、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 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 6、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7、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符号具有 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8、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9、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10、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 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收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站爱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

传播学基本问题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关系性-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皮尔士-符号学-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两者融合,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科学出现,提出信息的概念,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施拉姆-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信息的传递,不仅是新闻,也包括感情等等 2.传播与信息信息科学-信息指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统一符号意义统一物质属性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不单纯表现为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伴随复杂精神心理活动符号系统本身也是精神劳动的创造物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BR>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经过符号中介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行为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过程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系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传播系统-信息系统社会传播:人内传播-典型系统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 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对个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组织目标,是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大众传播-特殊-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互动系统社会管理和控制系统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公开,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延迟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一般社会系统理论布克里社会环境适应过程要素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的源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面? 酝獠炕肪澈湍诓孔纯龅谋浠凶灾骶霾叩南低?BR> 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执行功能的前提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子经济政治文化信息系统个人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信息系统例证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德社会传播学家鲁曼不确定性-拒绝的可能性多变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日太田敏诚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具有可塑性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紊乱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群体成员组织等无意与有意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源 ——网络传播消息、内容来源。是否及时真实是否客观准确, ·传播内容 ——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传播对象 ——即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体乃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和信息反馈的来源。 传播学研究在受众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早期的“枪弹论”到后来的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等,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使传播者认识到,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影响受众选择的有多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受传播的影响也不同。社会上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组织等,每个人都会隶属于其中不同的部分,受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等都受到其影响和制约,反映在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上就是相同社会类型的受众大体选择相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同时,受众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会对其选择或排斥传播媒介的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传播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整体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都会对传播内容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因此,受众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不同反响和态度,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 (二)心理因素 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解决优化传播效果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利害关系趋于一致的受众群,对于同一条信息会采取相近的态度,因此,大众传媒应该设定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作为诉求的对象,并针对这些受众来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试题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类型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5W”模式——拉斯韦尔——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 (早期单向线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强调传播是双向循环过程。) 控制分析 “控制”可分为施控和受控两层。对于控制研究,一要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而要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分析不同控制形态。 ——自我传播 1、渡边央一 2、能动的意识和思维结构 3、社会心理过程 米德:“主我”与“客我”、“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象征互动论》“自我互动”“自我满足” 米德:“自我觉醒”“内省式思考” 4、基模理论:刻板印象——动态发展——精心可能 皮亚杰 阿克塞尔罗德:1973《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基模” 自我传播 01 内省式思考 内省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分为两类,一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的性和连贯性。二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根据米德的研究,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的情况下,即对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在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不知道过去的习惯做法是否合适,所以通常不会立即做出行为反应。在反应滞后、行为停止期间,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做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

策。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记忆思路:概念+解释+总结 02 “主我客我”理论 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之际,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机制进行了考察。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I),它通过个人对实物的行为和反映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讲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记忆思路:缘起+解释+总结 03 “基模” 是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描述了人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基模帮助人们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基模的应用在个人层面上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但它确实对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基模的特点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4)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4) 一、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在说服性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霍夫兰说服士兵确立持久战的信念的实验。 两种提示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 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反宣传”测验,在接触到“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实验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免疫效果”/“接种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中” 几条一般结论: 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3、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效果。 每个人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双重功效:1、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效果不一样。“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二、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络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

什么是传播

传播学复习题 1.什么是传播?它的类型有哪些?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社会信息的传递活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类型: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介各自的特征。 报刊:长处:①信息容量大;②保存信息的力量强;③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短处:①时效性不如广播与电视;②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 ③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杂志: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新闻性不强,更趋于专业化、专门化。而且重视图文并茂,印刷技术和纸张的质量更讲究。 广播:优点:①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②受众面广,渗透性强;③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感染听众。且制作成本相对校低。 缺点:①广播内容保留性不如报刊,受众选择余地小。②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刻。 电视:优点:①视听兼备,图声并茂,感染力强。②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缺点: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电视接收机价格较高,又不如收音机轻便易带。 各类大众传媒在阅竞争中扬长避短的对策: ①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 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②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 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网络:①电脑网络具有连接网上任何用户,可以通过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 ②通过网络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反馈环节较强。 ③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系统,服务于以不同方式展开的不同种类的传播活动。 ④理论上讲,网络允许人类社会利用电脑网络空间无限量地进行信息沟通。 ⑤加入电脑网络的用户,均可成为信息的提供者。 ⑥网上传播是非限性传播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内容: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古驰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手中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仰而造成鼓励,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个人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是想与主导一件的趋同。同时,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再加上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就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 左右:大众媒介理由这些因素,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配合则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4.社会责任传播制度的主要观点。 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1.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自已,总是有限制的。 2.没有不负责任的民主,也没有不受限制的自由。 3.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事也应该担负起社会应尽的责任,承担起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民身 心健康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5.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内容:1.议程设置基于两个观点,、一是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不可少的把关人,二是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哪些事件和问题是他们值得关心和加以注意的2.在议程设置的理论中,议程就是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符号42 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 答:指的是人的行为生产的有效结果。 它有双重含义: 1).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传授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生产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有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层面是什么? 答:外部信息的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 1).环境认知效果;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答: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的性质,他们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 2).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讯息通过语言、文字、音声、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的传递的。 3).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体、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的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映,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教程 名词解释: 1、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且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2、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3、传播隔阂:指的是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4、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5、传播权: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6、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永井田男对符号的定义: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7、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8、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9、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0、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1、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 12、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网络媒体用户等。 13、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4、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的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15、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