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

一:简答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

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

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

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

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

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

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

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

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

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

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

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

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

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

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

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

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

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

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

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

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

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

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

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P79

主要内容有:

1、政治制度方面。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

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

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淘汰绿营、防勇等旧

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

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

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

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

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从建立外务部开始,

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

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

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

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

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

质性的统治权力。在内部权力再分配

的情况下,中央朝廷出任重要实职的

大臣。

4、教育制度方面。宣布废除八股文和科

举制度,使新式学堂教育快速发展,

学堂教育不但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

途径,而且逐渐制度化、正规化,文

教事业开始迅速发展。选派留学生出

国,鼓励自费留学,学成归国者给予

功名,新型人才逐渐融入社会。

5、法制方面。参照西方各国的法律,先

后修订《大清刑律草案》、《大清现行

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

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法》、《大清

民事诉讼法》等法律。

6、奖励实业方面。晚清政府宣布实行新

政,一方面是富强的国家主义意识已

经成为共识,另一方面是绅商阶层的

势力和民权意识的日益扩大,保护工

商业和民权成为绅商阶层一致的要

求,而且,当时的绅商阶层已经初步

构成了自己的保护网。以此同时,清

政府还颁布了一些奖励章程,对创办

实业有卓越贡献的人赐以爵位。

历史意义:

晚清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

形势下迫不得已而进行的,是想仿效日本

的明治维新,通过君主立宪以挽救传统的

政治权威,希望以此得到西方列强和国内

各阶层的认可,以确保君主统治的合法

性。但近代化政治制度变革的结局却不以

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反而促进了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使传统政治制度走上

崩解的历史不归路。

清末由朝廷主持的立宪运动是以传

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为基础,通过传统的

官僚政治手段而进行的自上而下并有限

度的变革,其本身的局限性和绝不可能进

行彻底的自我完善,给后人留下了几点启

示:

1、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

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

性质。

2、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

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

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

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这就需要

强大的财政支持。

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

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

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

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进行的近代化政

治体制改革,新与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

的,能否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是改革的关

键。清政府没有把握机遇和妥善地解决这

些矛盾,一味地追求制度上形式的改革,

仍然借改革谋苟延统治的私利,也就决定

它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

【3】王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都受

到哪些制约?P89

王权的形成与发展:

夏、商、周三代都是实行王权专制。

作为一种制度,它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出

现的。

1、夏初的100多年,国家的体制尚未完

全稳定,依然保留部落联盟的某些特

点。从“帝”演变为“王”。其权威又

远远超过于“帝”,就必须废弃旧传统

而树立新体制,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反复。

2、直到少康重建夏朝,国家才完全确立

起来,至此,夏的最高统治者才进一步称

“王”。

3、自少康以后,夏王朝传世十二代,直

到桀时为商汤所灭,王位传承没有大

的变故,王位世袭制的王朝也就从此

确立起来,再经商、周两代的完善,

王权已经得到制度的保障。

4、从“王”字形成来看,它在周代钟鼎

铭文中像战斧之形,同军事密切相关,

说明了最早的君主是由部落联盟的军

事首领转化过来的。

5、王权起源于父权社会。以财产私有出

现为特点的父权制,是王权产生的经济基

础。

6、王也称为“天子”,表示自己是上帝的

元子,元子只有一人,故王经常自称

“余(予)一人”。天子使王具备了上

帝元子和民之父母的双重身份,执掌

了最高权力。

7、由于中国没有形成像西方教会那种无

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神权系统,所以

“王”很快被推倒与神并列的位置,

甚至本身就是神。

8、在王被认为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国家和臣民都是王的私有财产和附属

物时,王权的绝对专制也就形成了。

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在国家进入成熟

阶段出现的。

受到的制约:

1、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

力的制约

2、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

3、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

限制

【4】试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P85

经济发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动因,而它的动力则是大规模的战争需要专门的指挥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还必须有充实的物质基础。战争迫使各国寻求新的出路,变法迫在眉睫。战国列强的变法,趋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构成的三个主要条件是:

1、由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

2、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

3、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特点:

1、“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2、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

3、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

4、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

5、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5】为什么说权臣、母后、宦官、外戚专权是皇权的变态形式?

P69、107、119、122、124、134、

历史上有些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但这并不是皇权制度整体的消亡,不意味着皇权的消失,而是皇权的一种变态形式,是高度皇帝集权的滋生物。

1、由于皇帝是一切权力的化身,母

后、宦官、权臣、外戚势力,只能控制或

挟制皇帝,便可以呼风唤雨,窃权弄柄,

乃至左右全国政局。

2、权臣、后妃、宗室、外戚、宦官

专权是皇权专制政治体制下孵育出来的

特殊政治势力,与皇帝制度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

3、在皇权运用过程中,皇帝往往使

用身边亲近信任的人担负实际责任,以掣

肘国家正式机关。因而以内侍、贵戚来监

督和逐渐取代重臣,以近侍部门取代或削

夺一些国家机关的职能,以致逐渐演变为

新的国家机关,甚至取代一些原有的机

关,是以皇帝为核心控制权力的做法。

4、君主身边的政治势力利用“同床、

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

四方”之“八奸”来壅蔽、眩惑、欺骗、

驱遣君主。伴随着君主专制程度的加强,

这些现象也日益突出,乃至成为君主专制

的一种滋生形式。

5、后宫是突出君主最高特权的重要

表现形式之一。其等级区别是朝廷君臣的

等级区别的折射,是以君主为核心,以君

权为依托,以政治身份地位为主要标志来

排列的。后妃参政或专权,往往要与外戚

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共同的利益的驱使

下,互相勾结。

太后临朝称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组

成部分,是其必要的补充,关系到政权的

延续。

6、在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中,宦官凭

借接近君主的优势,取得君主信任,权力

不断扩大,乃至窃权弄柄,成为“手握王

权,口含天宪”的掌权者,它以君权为后

盾,以宫省制度为依托,以依附的文武官

僚为党羽,形成特殊的势力。

【6】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

是什么?P130

因时代不同,各王朝选立皇位继承人的标

准也有所不同,对皇位继承人应具有的素

质和社会政治等条件也各有差异。总的来

看,选定的标准和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

面:

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

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

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是家天下的

根本原则。这种原则与宗法制度紧密

结合,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2、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

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

胜任统治的继承人。

雍正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的公开预

立皇储制度,采用了经过认真审核甄

别,然后确定继承

人的方法,即秘密建储制度。它从根本

上否定了长期通行的嫡长继承制度,对

典制规章和传

统的礼俗观念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

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

承人。

功勋卓著,实力雄厚而拥有人望的皇

子,往往可以凭借实力优势而打破嫡长继

承的常规。军事势力的有无或大小是能否

取得最高统治权的重要先决条件。

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

件,也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在几个国家政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

各国之家经常以婚姻的形式结成盟好。因

此,选择对方国家嫁过来的女子所生的儿

子为继承人,就往往成为插手对方国家政

务,保持双方良好关系的政治手段。

在国内几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皇

位继承者总要得到其中最强大政治势力

的援助。

【7】试分析中华民国的议会制度

P599

议会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曾给中

国带来过一些民主的气氛和憧憬,使中

国人民知道追求民主可以遵循的途径

和合理吸引外来的体制

但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悲剧”。这

些号称议会的机构,打着民主的旗帜,

不但掩盖着专制独裁,也践踏着民主,

给本来就内有饥馑动乱,外受强敌侵

扰,危亡迫在眉睫的国家带来更多的灾

难。民国的议会制度一再地遭受军阀们

的摧残、玩弄,不但没有连贯性,而且

缺乏适应性、自主性,更没有制度化。

1、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

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

治基础相对薄弱。

民国资本主义既缺乏经济实

力,又没有成熟的政治组织,

所以不具备运用议会的条件和

能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强大的条

件下,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

力运用议会制度来限制强权垄

断。

2、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

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3、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

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倾向于各取所需。

政治文化既有当代的政治价值

取向,同时也受到传统政治文

化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

明虽然猛烈冲击了政治体制和

意识形态体系,但传统政治文

化仍然沉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

中,作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削

弱了议会制度在政治文化和政

治力量上的支持。

【申论题】

一、从魏晋南北朝庶族与门阀地主

斗争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人

才选拔制度的选择。

二、从东周到秦帝国政治制度转变

的历史思维逻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西方戎、狄的威胁下,迁都于洛邑,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和战国时期的群雄政治。

1、春秋初期,“政出方伯”,

大国争霸,礼乐征伐不再

由天子出,霸王的权力取

代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君

主专制的雏形出现。

2、从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形成到确立

的过程。霸主从以“尊王

攘夷”的名义为号召以聚

合各弱小的诸侯,到把自

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的诸

侯国,对不顺从者以武力

征服甚至将之吞并。他们

除会合诸侯称盟主外,在

本国已经确立起自己至高

无上的地位,开始走上君

主专制的舞台。

3、春秋时期的霸主们,虽然

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实力,

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法制

的束缚,主要政务还是依

靠身为贵族的卿大夫。在

“政逮于大夫”的情况下,

出现“社稷无常奉,君臣

无常位”的政治现象。因

此,一些夺取政权的卿大

夫以史为鉴,逐渐摆脱宗

法制的束缚,任用自己信

任的人掌握要职而不再给

予分封,减少世袭官员,

出现非世袭的职业官吏群

体,君主的权力逐渐集中,

君主专制的倾向也日见显

著,进入“礼崩乐坏”的

局面。

4、战国时期,七雄并争,他

们为扩充或保卫疆土,就

必须扩充财源、动员人力,

但财源和人力分别掌握在

贵族手中。因此,战国七

雄无例外地进行了社会改

革和政治改革。其政治改

革的重点在于废除以分封

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

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

权,推行郡县制。在这种

情况下,以中央集权为特

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

成,君主的权力空前提高,

逐步向统一的中央专制主

义集权政治体制靠近。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

诸侯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

优势,便因时因地因人因

事地对本国官制进行了较

大的权宜变更。他们开始

从“士”中选拔一些人充

当要职,战国时期的国君

也都是从“士”中选拔人

才。这些原本没有世袭特

权的“士”进入高级统治

层,打破了传统的世袭体

制。这种经过选拔,不享

受世袭,领受俸禄的职官

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官僚

制度的出现。

6、法家在争霸时期通过国家

采用法律形式作为强硬手

段,把国家的意志全面渗

透到社会中,商鞅变法实

施的郡县制和军功制,依

靠合法推行的法律模式而

取得成功,使秦统一天下,

并建立中央集权帝国。

7、郡县制下的郡县长官没有

世袭特权,完全受中央节

制,他们的权力只是作为

中央权力的延伸。把领土

制改变成行政区,中央集

权体制也就形成了。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

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

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

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

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

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

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

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

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

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

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

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

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12、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1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1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16、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18、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19、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0、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2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2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2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

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2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

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2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

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岁都

要服兵役。

27、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

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2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

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

法司”。

29、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30、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

别的官员是总督。

3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

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

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32、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3、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

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

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

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34、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

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

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3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

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

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

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3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

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

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3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

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

国号为“中华民国”。

3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

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

府组织大纲》

3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

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

民国正式诞生。

4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

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

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

级的政治组织是AB

A.群队B.部落C.酋邦

D.聚落联合体

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

ABC。

A.燧人B.伏羲C.神农

D.女娲

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

部落集团划分为ABC 等三大集团。

A.华夏集团B.东夷集团C.苗

蛮集团D.炎黄集团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ABD 等

义务。

A.朝觐B.纳贡C.劳役

D.兵役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 。

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

制度D.宗庙制度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

A.司土B.司马C.司工D.司寇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ABCD和大行。

A.大谏

B.大田

C.大司马

D.大理

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

A.大理

B.司寇

C.廷尉

D.都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D。A.玺B.印C.符D.节

1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

12、汉代有ABC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

1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ABC 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

1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ACD 朝为最。

A.东汉

B.隋

C.唐

D.明1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

衙门,它具有BD 的权力。

A.批阅奏本B.传宣旨意C.阁

票D.听讼

1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

构,其系统有BCD。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

C.东

厂 D.西厂

1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

A.大司空B.大司马C.大司

徒D.丞相

18、三国时的“三公”是ABC。

A.太尉B.司徒C.司空

D.司马

1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

所谓的“三省”是ABC 。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

省D.行省

2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BC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B.太师C.太傅

D.太保

2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

等。

A.册授B.制授C.敕授

D.旨授

2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ABC

等。

A.降薪B.贬职C.免官

D.回原籍

2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

ABCD。

A.品B.阶C.勋

D.爵

24、秦朝并称“三公”的是ABC。

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

D.司空

25、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ABC 共

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A.大理寺卿B.刑部尚书C.御

史中丞D.侍御史

2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ABC 构

成。

A.台院B.殿院C.察院

D.谏院

27、宋朝的军事权由ABC 分

掌。

A.枢密院B.三衙C.兵部

D.太尉

28、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ABC

构成。

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

D.都察院

29、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

的ABC。

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

C.都指挥使司D.提点刑狱司

30、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

ABCD 。

A.省B.府C.道D.县

3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BC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

D.王韬

32、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 。

A.奕訢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33、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34、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

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B.督抚专权C.洋务派的兴起D.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

35、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AB的组建。

A.湘军B.淮军C.绿营兵D.防军

36、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 。

A.常备军

B.续备军

C.后备军

D.练军

37、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ABC 几个阶段。

A.内阁制B.总统制C.洪宪制D.元首制

3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 。

A.《总统选举法》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约法》

3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ABC 等派系。

A.皖B.直C.奉D.滇

40、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ABC 等时期。

A.军政时期B.训政时期C.宪

政时期D.党政时期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

构模式。

1、答:正确。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

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

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合理的支撑

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

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

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

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

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

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

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

的最主要的特征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

式。

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

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

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

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

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

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

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

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

的基本体制形式

3,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

用。

答:错。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

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但是世

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

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

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

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

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

的。

4,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

制有重大影响。

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

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

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

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

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

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

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5,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

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

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

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

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

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

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

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

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

6、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

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答:错误。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

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

事”。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

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

之“三司推事”。

7,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

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

答:错。经世派首次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

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

务。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未能在社会上

层和高层引起足够的影响,更未能引起在

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清政府的重视。就1840

年至1860年的整个中国精英社会来说,

尚未形成真正的民族危亡感。

8,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

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答:错。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

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

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

(1)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

(2)出现保证这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的,包括诸如官吏、监狱、法庭、军队等。

(3)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力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

(4)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

(5)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

(6)已经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军爱意识形态。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

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

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

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3,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

首先,从都城的选择上来看,商人灭夏不久就在夏人控制中心建都,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地处河南偏西一带,在古人眼中正是“天下之中”,先天就有神圣的意味。

其次,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

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

合法效力。

再次,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

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时得到了重要的发

展和完善。

4,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

(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

(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胤将地

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

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

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3)宋将各级文臣

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

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

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

被分割限制。

5,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

些?

答: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

相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

部之间直接联系;

(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

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6,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

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

了顶峰?

3、答:(1)军机处后成为参与机要、参

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2)军机大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

共同商议朝政,。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

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召

旨,有的先下内阁,有的则不经过内阁,

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

(3)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

达皇帝。

(4)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

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

权制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7,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1、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

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

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

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

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

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

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

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

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

有相当的随意性

8.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

些变化?

(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

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

大夫相同,

(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9,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

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

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

院”的唯一法官,还是国家“最高检察院”

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

根本的特征。

(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

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

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

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警

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

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10,、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

1、答:(1)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

(2)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

(3)但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11、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

答:(1)这些改革的保守色彩相当浓重,很难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要求;

(2)改革过多地考虑了满族贵族的利益,对减缓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并无直接的作用;

(3)这些改革都是在社会各阶层千呼万唤、历尽艰难之后才作出的,很难让国人相信清政府有改革的诚意,对解决清政府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并无多大帮助。

12,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

(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

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

变革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

:要点:特点:(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

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

周王室贵族。

(3)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

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

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

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

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

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

结果:首先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

其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

的大扩散。

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

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

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

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

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

2、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

局限性及意义。

2、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

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

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

定的。

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

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

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

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

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

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

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

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

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

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

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

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上述政治转型从中

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

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

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

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

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

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

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

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

基本特征。

3、为什么说皇权时典型的全能型权

力?

、答:要点: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

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

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着对社会

的超经济强制权力。

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

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

干预。

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

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

者。

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

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

4、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

因?

2、答:要点: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

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制度相始终。尽管历朝政府对宦官参与朝

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

制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无法避免宦官

乱政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外朝官一般有家族和师友背景,一

些势大权重的朝臣也确实有可能夺取皇

帝的权位,因而他们很难赢得皇帝的衷心

信任。

其次,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禀性,投其所好,易讨得皇帝欢心,也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再次,从制度设置上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向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这就失去了能够于宦官相抗衡的体制力量

5、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1、答:要点: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6、试述古代赀选制所反映的本质。

答:要点:(1)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

(2)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

7,从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与意义,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1、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要求中国应把握变局的时机,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首先不要惧怕与外国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外国,只有了解外国才能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其次,他们主张在理解西方国家长处的同时,尽量学习这些长处为己所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背景下出现的。

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联系实际:略。

8、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答: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

“新政”的内容包括:(1)政权机构方面的改革。(2)军事方面的改革。(3)文化教育方面。(4)法律方面。

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法经》是一部以()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和()。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与()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驻(),北洋大臣由()兼任,驻()。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方是()。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简称《》。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和()。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及()。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 27、()年()月()日,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 28、建国初期,()是全国最高军事统率机关。 2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 30、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3、清代官缺制度 4、淮军

信息管理系统资料

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我想让大家先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我还给 大家找了两个比较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会儿我们装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近年来随着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联系,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而言,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该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已成为管理领域内一门极其重要的使用性科学。 如果大家把这门课程学好的话,就可以通过一个软考.获得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这个证书.因为大家已经是毕业班的同学了,下半年可能就要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具体如何努力,当然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就要多考一些资格认证,给自己添加一些砝码.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几个比较权威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认证,希望对于大家的学习和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两个管理信息系统,让大家对这门科目有一个直观地认识. 先看一个比较简单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看完这两个例子后,大家能不能想到在自己身边有什么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考虑一下,有没有同学想到的,跟大家说一下,没关系,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在这里我给大家列出了在我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大家能不能很清楚的区分信息和数据这两个概念.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大家看到汽车在行使过程中,里程表显示80km/h,大家会有什么想法?这只是一个数据对不对?我们能根据它来判断是不是要加速还是要减速?如果这个速度,放在高速上的话,是不是司机要加速?但如果在市区内,是不是就要减速?所以,只有当司机看了里程表做出了加速还是减速的决策时,那个数据才是信息。 我叫两个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也就是说,信息是我们对数据的解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信息包括哪些内容 香农:信息论及数字通信之父 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1916年4月30日诞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Petoskey。2001年2月24日,香农在马萨诸塞州Medford辞世,享年85岁。贝尔实验室和MIT发表的讣告都尊崇香农为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之父。 在20世纪中叶,人类终于对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质量、能量、信息量都有了定量的计量办法。我们应该牢记,为阐明质量概念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发现物体力学定律的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为阐明能量概念作出伟大贡献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者们:迈耳(Julius Robert von Mayer,1814-1878)、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99)、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开尔文(Lord Kelvin,,而为阐明信息概念作出伟大贡献的就是香农。1824-1907). 按照参加考试的人数、考试合格证书的效力以及社会对考试的认同程度,由国家组织的计算机认证考试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以下四种: 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又称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

秋《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2018秋《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及答案 备注:(答案我是根据你们上传的网上资料,如有错误,请马上修改,重发。班主任) 一、试卷类型: 1、填空题(共20空,20%) 2、名词解释(共4个,20%) 3、判断题(共10题,10%)选择题(10%) 4、问答题(共5题,50%) 二、考试形式:采用半开卷考。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以作业内容为主要依据) 一、填空题 1、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和(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2、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3、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工作,分别是 ( 图书馆领域 )、(工商企业管理领域 ) 和 ( 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 三个领域。 4、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 管理理念)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6、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队伍管理。 7、一般认为,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系统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8、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 9、全信息的三要素分别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10、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 11、物质、能量、( 信息)是一切客观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科学,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12、信息资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功能)、(管理与协调功能)、选择与决策功能、研究与开发功能。 13、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14、大众信息交流的媒体主要有( 印刷媒介 )和( 电子媒介 )两大类。 15、对现代组织而言,组织的宣传活动是其向外输出信息的主要方法手段,宣传活动可分为三类:(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标识系统宣传。 16、一般说来,组织信息交流分为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部)的信息交流两种形式。 17、大众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目录 摘要 (1) 引言 (4) 第一章系统分析 (5) 1.1系统的初步调查 (5) 1.2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7) 1.3系统的详细调查 (8) 1.4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9) 1.5项目开发计划 (9) 第二章需求分析 (10) 2.1业务流程图 (10) 2.2数据流程图 (13) 2.3数据字典 (24)

2.4代码设计 (31) 第三章概要设计 (34) 3.1系统模块结构图设计(HIPO图) (34) 3.2数据库概念设计 (40) 3.2.1实体关系图(E-R图) (40) 3.2.2实体和联系 (43) 第四章详细设计 (44) 4.1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44) 4.2数据库的实现 (45) 4.3程序流程图 (46) 4.4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49) 4.5历史信息管理 (49) 4.6人机界面设计 (49) 4.6.1输入设计 (50) 4.6.2输出设计 (52) 第五章系统实施 (54) 5.1编程过程与特点 (54) 5.2系统测试 (55) 5.2.1系统测试的原则 (55) 5.2.2系统测试的方法 (55) 5.3系统运行维护 (58) 第六章论文小结 (60)

6.1系统的功能 (60) 6.2系统的特点 (60) 6.3系统评估与改进方向 (61) 6.4开发体会与收获 (61) 参考文献 (62) 附录1 系统使用说明书 (63) 附录2 部分程序代码 (67) 引言 宝冶机动公司是宝冶总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它有四十年的历史。其主要是机械动力安装及运输、机械设备租赁。其主要技术成分较 简单。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政建设项目的增多,机动 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增了设备、技术人员、以及一些辅助的资料、图书。由于图书资料、读者增多,造成资料管理的工作量大, 重复量大,费时费力。资料文档管理易出现遗漏及错误。公司也认 识到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决定在硬件方面给每位资料员配置一台 电脑,并组建全公司的局域网;在软件方面由于考虑到市场上出售 的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并不能十分适当地 符合我公司管理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公司决定自行开发一套适应 我公司信息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侧重点先放在图书、资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的英文缩写是(C)。 A.SA B.OOD C.OOP D.OOA 2.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D)D.瀑布模型 3.结构化开发方法系统分析阶段的正式文档是(B)B.系统分析报告 4.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D)。 D.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5.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C)C.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6.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不包括(C)。C.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8.管理是一项有序化的、经常性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决策)。 8.执行层或称作业层的管理属于(C)。C.基层管理 9.战略级管理属于(B)。B、高层管理 10.C/S 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A.客户/服务器模式 11.人们通常用下面的英文缩写表示会计信息系统 C. AIS 12.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 B. 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13.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 C. 可行性报告 14.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层的决策活动属于(B)。B.非结构化决策 18.B/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D.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18.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是(B)。B.战略计划子系统 19.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顺序是(B)。 B.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1. 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A. 总体规划阶段 13.管理信息系统的横向结构是按(B)划分的。B.管理职能 14.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可分为多个子系统,其结构为(C)。C.层次结构 15.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A)。A.管理职能结构 16.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C. 系统是什么 1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的首要任务 1.导出模块结构图的基础是(A)。A.数据流图 2.下列耦合方式中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的是(B)。B.数据耦合 3.总体规划的目的包括D.保证信息共享、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4.系统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A)。A.勾画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蓝图 5.一个合理的模块划分应该是内部联系( B)。B.强 6.系统测试的正确步骤是(B)。B.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体测试 7.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 C )。C.耦合 8.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C )。C.可行性报告 9.下列比较适合较大系统的切换方式是( C )。C.分段切换 10.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以便说明C.系统怎 么干 11.系统测试的对象是(D)。D.整个系统 12.系统测试的正确定义是(A)。A.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13.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总体规划阶段 14.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 C )。C.系统设计说明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一、选择题1、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时期。2、商朝时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3、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4、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5、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6、魏晋南北朝的兵制主要是世兵制和 7、府兵制最为完备。 8、到唐后期,禁军发展到十军,其中以控制的左右神策军地位最重要。 9、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朝廷直接统领的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10、清朝八旗兵采取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11、唐开元时期,节度使

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二、判断题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错) 2、西周军事制度中,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级别,总体编制为:军--师--旅--卒--两--伍。(对) 3、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对) 4、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对) 5、秦朝军队中守边的称\更卒\,守京师的称\正卒\,在地方衙门听差服役的称\戍卒\。(错) 6、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错) 7、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错) 8、元朝时的新附军主要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错) 9、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错) 10、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整理版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2 一、单选题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 A.自然系统 B.人工系统 C.信息处理系统 D.抽象系统 2.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向系统提出服务请求,系统完成服务后通过终端即时回答用户,这样的信息处理系统属于()。 A.计算机系统 B.批处理系统 C.实时处理系统 D.分布处理系统 3.关系模型是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模型。 A.层次 B.网状 C.一维表 D.二维表 4.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现 D.A和B 5.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图 B.数据字典 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 D.数据-功能格栅图 6.系统调试完成后,在实施系统转换.投入试运行之前,必须做好编写()和人员培训工作。 A.系统说明书 B.系统实施方案 C.系统使用说明书 D.系统测试报告 7.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系统数据的完整拷贝,而且所有节点上的数据更新是同步的,这样的数据分布形式是()数据分布形式。 A.集中式 B.分片式 C.重复式 D.混合式 8.系统对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等带来的收益属于()。 A.直接经济效益 B.间接经济效益 C.系统收益 D.投资回收效益 9.在系统转换中,中间没有过渡阶段,用新系统立即替换旧的系统,这种转换方式称为()。 A.直接转换 B.并行转换 C.试运行转换 D.分阶段转换 10.层次码是一种()。 A. 顺序码 B.区间码 C.助记码 D.缩写码 二、填空题 1.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及以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系统。 2.根据系统的一般模型,系统应包括()、()和()。 3.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和()。 4.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系统开发过程分三个阶段:即()、()和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

《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省考课) 之一。( B) A、财产继承B、皇位继承C、姓氏继承D、后宫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A)A、尚书台B、中书省C、尚书省 D、门下省 3、《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 A、议事堂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名义公布。( A)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冯国璋 D、黎元洪 5、《新约法》颁布及袁世凯对行政机构进行改组后,袁世凯变成了终身总统,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下令承认帝制,首先宣布独立的,是()省。( B) A、贵州B、云南C、四川D、湖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 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的机构。( B ) A、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 ()兼任。( B) A、两江总督B、直隶总督C、两广总督D、四川总督 9、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A)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尚书 ()成了真宰相。(A)A、中书令B、尚书令C、中书监D、侍中 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A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尚书台 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B) A、新政B、预备立宪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13、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远在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修改其策略,将“保皇会”改为(),准备回国参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工作。( D ) A、宪政公会B、自治会C、宪政筹备会D、国民宪政会 14、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在天津,()于1897年10月创办了《国闻报》。( C)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遵宪 15、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B) A、黄帝与炎帝的战争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C、禹对三苗的战争D、舜对“四凶”的战争 16、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C ) A、舜对三苗的战争B、禹对三苗的战争C、舜对“四凶”的战争D、尧与三苗的战争 17、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A ) A、黄帝与炎帝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黄帝与荤粥的战争 D、颛顼与共工的战士均可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C)。A、乡试B、会试C、廷试D、北闱 19、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D)。A、御史中丞B、尚书令C、司隶校尉D、御史大夫20、东汉班固所著的(《》),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 B) A、《史记》B、《汉书》C、《通典》D、《通志》 21、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负责。( D ) A、 B、各部侍郎 C、吏部尚书 D、丞相 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A)A、制诰B、策书C、制书D、诏书 23、汉代,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是()在《史记》中专辟《礼书》、《乐书》。( A ) A、司马迁B、班固C、杜佑D、司马光 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从此,()制度称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A) A、太子预立 B、秘密备储 C、禅让 D、推举 25、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A ) A、宰相制度 B、翰林院制度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 26、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宦官是()制度的派生物。( B ) A、职官B、后宫C、皇帝D、宰相 27、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A)。 A、 B、竞争机制 C、禅让制 D、推举制 28、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C)。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29、九品中正制始于()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B) A、秦汉 B、曹魏 C、隋唐 D、明清 30、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 《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C )。A、公侯子B、卿大夫、士、庶民C、公侯伯子男 )年废止的。( C ) B、1805 C、1905 D、1911 )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A) A、西晋B、秦汉C、隋唐D、宋元 33、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真正拉开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表明()战争的惨败,刺激了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社会运动。( B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为单位。 A、石 B、斗 C、斛 D、升 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C) A、出命B、执行C、封驳D、审核 36、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明朝重用宦官始于()时期。(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宪宗 D、武宗 37、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A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南北面官 38、明朝军队的基层单位为(D)。A、府兵B、八旗兵制C、绿营D、卫所 39、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信息管理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发挥它们最高的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3、MIS:管理信息系统。 4、IRM:信息资源管理。 5、SCM:供应链管理。 6、BPR:企业过程再工程。 7、ERP:企业资源计划。 8、CRM:客户关系管理。 9、信息:是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递。 10、信息资源:是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衍生出来的新概念,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作为资源的信息,也就是所谓“有用的信息”或“可以利用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11、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数据。 12、广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系统概念看待。 13.信源:发出信息的来源

信道:信息传递的通道 信宿:信息接收者 14、信息资源管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15、信息高速公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实际上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与集成的结果。 16、信息系统: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信息的系统。 17、EDP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18、DSS:决策支持系统 19、ES:专家系统 20、EIS:主管信息系统 21、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22、SIS:战略信息系统 23、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24、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25、内源信息流:是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27、外源信息流:是指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28、信息流:人类管理和控制下的信息的有序流动。 29、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一、选择题 1、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夏朝)时期。 2、商朝时(商王)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 3、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4、(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5、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6、魏晋南北朝的兵制主要是世兵制和(府兵制) 7、(唐代)府兵制最为完备。 8、到唐后期,禁军发展到十军,其中以(宦官)控制的左右神策军地位最重要。 9、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由朝廷直接统领的(禁军)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 10、清朝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11、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安史之乱" ) 二、判断题 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错) 2、西周军事制度中,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级别,总体编制为:军--师--旅--卒--两--伍。(对) 3、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对) 4、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对) 5、秦朝军队中守边的称"更卒",守京师的称"正卒",在地方衙门听差服役的称"戍卒"。 (错) 6、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错) 7、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 (错) 8、元朝时的新附军(又称南军)主要由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错) 9、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错) 10、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如八旗兵。(对) 11、唐安史之乱后至两宋时期以募兵制为主,辽、金、元以征兵制为主。(对) 三、名词解释 1、"都试":西汉地方军队称郡国军,凡入选郡国兵均需经一定训练并考核合格,这种考核称"都试"。 2、"世袭领兵制":在三国孙吴政权中,还有一种将领,即不但士兵世代相传,领兵的将领位置也可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一种保护江南世家大族利益的特殊制度。 3、部落兵制:北魏初期实行,拓跋氏部落有三十六姓,八大部,由部大人统领,凡部落成员壮年者均为士兵。 4、怯薛军:"怯薛",蒙语,意为番直宿卫)为成吉思汗时期即已创建,由蒙古平民子弟组成的亲军组织,兵力约万人左右。 5、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时创立的一种新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分卫所两级制,大体以5600人为一卫。 6、"军户":明代卫所士兵皆自立军籍,称"军户"。军籍世袭,世代为兵,卫所士兵装备由所在地方负责治办,军队给养主要是通过军屯获得。

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1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信息的一般定义: 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企业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都是信息的母体。信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与无限性 ?信息在时空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 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也不相同。 ?共享性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时效性: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脱离源事物的信息会逐渐失去效用。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点: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的层次可以分为5个: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3)行业信息化;(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点)(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且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信息管理:个人、组织、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组织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信息管理内涵剖析: (1)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 (2)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3)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划、组织、控制 信息资源: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有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的创建(生产/发布):机构、网络、规范性 信息采集 信息组织:序化、有效的系统 信息存储:共享、保护、备份、恢复 信息利用:价值实现 信息清理(销毁/回收) 第2章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分类 a)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非生物与其他生物) b)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c)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社会性特征 信息交流的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认知主体之间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数据、知识和事实等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共时信息交流:横向(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 历时信息交流:纵向(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5 一、填空题 1.根据系统的一般模型,系统应包括()、()和()三部分。 2.数据字典包括()、()和()三种表。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的方法有:工具集成法、()和()。 4.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 5.系统分析工作的关键点或称工作要点在于()和()。 6的中文含义是()。 7. ()和物理模型的主要差别就是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差别。 8. ()特指系统的保密功能和防病毒功能,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 9. ()是代码设计的首要任务。 10.模块的耦合方式主要有()、()、()三种。 二、单项单选题 1.系统与环境由系统的()所划分,在它之内称为系统,

在它之外称为环境。 A.边界 B.输入 C.处理 D.输出 2.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现和B 3.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4.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对象是()的决策。 A.结构化 B.管理 C.半结构化 D.经济 5.数据库结构的三个模式中,()是数据库结构的核心。 A.模式 B.存储模式 C.子模式 D.模式与子模式 6.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 B.数据字典 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 D.数据-功能格栅图 7.从程序的逻辑结构入手进行测试的方法是()。 A.白盒测试 B.黑盒测试 C.全面测试 D.部分测试 8. 对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提高管理效率属于的()。 A.间接效益 B.直接效益 C.管理效益 D.开发效益 9.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基础是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中组织内部所需的()。 A.技术性条件 B.非技术性条件 C.管理基础条件 D.人才基础条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 一、选择题 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 A.占卜 B.分封制 C.禅让 D.世袭制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 A.里甲制 B.关津制 C.土司制 D.卫所制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 2. 洪宪帝制 3. 世公世卿制 4. 三省制 5. 藩镇割据 三、简答题 1. 清末新政的内容 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 3. 两税法的内容 四论述题 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D B C A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 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 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 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世公世卿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 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并无确切的资料提供证明,可考的世卿世禄制见于西周时期。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 4. 三省制:三省制是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共同行使宰相职务的制度,萌芽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宋因之而成熟,元废。三省是皇帝的最高辅助机构,通常以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并共同商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定。三省制反映了君权的加强。并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关系上的平衡 5. 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是军镇。唐王朝设置军镇的初衷是维护唐朝的统治,但军镇发展到唐中叶以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

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阅卷人签字: 试题总页数:7

____ 级课程考试试题 共7页 考试科目: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 姓名:学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关于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的说法出自(B) A.西蒙; B.香农; C.《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标准规范》;; 2. 战略信息主要用于确立企业的目标。(C) A.战术; B.利润; C.组织; D.财务 3. 战略计划子系统是供使用的系统。(C) A.计算机操作人员; B.信息处理人员; C.高层决策者; D.中层管理者 4. 管理层次中,主要职能是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面情况,分析和制定该组织长远目标及政策的是(A) A.高层管理; B.中层管理; C.基层管理; D.职能层管理 5的特点有(D) A.根本性的; B.彻底的; C.巨大的; D.以上均对 6?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是在计算机硬件发展的(C) A.第二代; B.第三代; C.第四代; D.第五代 7?网络互联设备中,具有流量控制功能的是(B) A.网桥; B.路由器; C.中继器; D.集成 8?关于、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B) 包括、;包括、;包括、; D.三者平行

10. 中,选择了实施参照完整性”复选框,同时又选择了级联删除相关记录”则在删除主表 中的记录时,相关表中的相关信息(A) A.自动删除; B.条件删除; C.没有变化; D.完全更新 11. 是指(B) A.企业系统规划法; B.关键成功因素法; C.企业系统法; D.关键因素法 12. 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步骤中,分为可视化设计和代码设计两个阶段的是(D) A.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13. 下列不属于系统可行性分析的是(C) A.经济可行性; B.技术可行性; C.隐见的可行性; D.管理上的可行性 14. 数据字典中,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是(B) A.数据结构; B.数据元素; C.数据流; D.数据存 15. 关于代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惟一地标识系统中的某一事物; B.是人和机器的共同语言; C.它以简短的文字形式代替具体的数字说明; D.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给信息系统所需使用的代码标准 16. 下列不属于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的是(D) A.系统吞吐量; B.系统响应时间; C.系统处理方式; D.系统的输出方式 17. 下列不属于系统转换方式的是(C) A.直接转换; B.并行转换; C.垂直转换; D.分段转换 18. 对项目的正向风险不应采取的策略是(B) A.开拓; B.自留; C.分享; D.强化 19. 下列可以放大增强信号的网络互联设备是(A) A.中继器; B.集线器; C.网桥; D.路由器 20. 数据字典中数据存储的条目主要描述该数据存储的(D) A.结构; B.有关的数据流; C.查询要求; D.以上均对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管理信息系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