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庶.人(shù) 百乘.(shèn ɡ) 弑.

君(shì) 胠箧..(qū qiè) 缄縢..

(jiān ténɡ) 扃.(ji ōɡ jué

) 罔罟(ɡǔ) 耒耨.(nòu) 掊.击(pǒu) 斗斛.

(hú) 斧钺.(yuè) 擿.玉(zhì) 擢.

乱(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匮”同“柜”)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乡”通“向”,先前,从前)

(3)罔罟之所布(“罔”同“网”)

(4)阖四竟之内(“竟”同“境”,疆界)

(5)子胥靡(“靡”通“糜”)

(6)擿玉毁珠(“擿”通“掷”,扔掉)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发???????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动词,打开)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动词,发射)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抒发)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动词,发掘)使人发.

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送)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动)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动词,拿出)

(2)交????? 上下交.征利(副词,互相)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交情)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并序》) (名词,交往的人)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名词,盟约)台隍枕夷夏之交.

(《滕王阁序》)(名词,交界) (3)独?????

所盗者岂独.

其国邪(副词,仅,只有)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表反问,难道)

鳏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的人)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六国论》)(副词,独自) (4)固??????

? 固.

扃(动词,加固)唯恐缄縢、扃之不固.也(形容词,牢固)蔺相如固

.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词,坚决)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 (名词,险要的地势)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六国论》)(副词,本来) (5)为????? 有不为.

大盗积者乎(介词,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向)化而为.

鸟(《逍遥游》)(动词,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语气词,表反问)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不远.

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名词作动词,讲求义) (3)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4)曷尝不法.

圣人哉(名词作动词,效法)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 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 (11)由:通“犹”。【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阅读训练】1.解释(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4)定:安定(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2.翻译(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孟子》【民本篇】乐民之乐者

【原文】 乐民之乐者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做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做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会有的事。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焚书坑儒 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史称“焚书”。 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术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对于证据确凿的460人,处死,无罪者释放。 修建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有功,但是他太耗费民力,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后来他又费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游,这是他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孟子》【民本篇】乐民之乐者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梁惠王章句上 (注音版)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m èngz ǐ见ji àn 梁惠王li ánghu ìw áng 。王w áng 曰yu ē,「叟s ǒu ,不远千里b ùyu ǎnqi ānl ǐ而ér 来l ái ,亦y ì将ji āng 有y ǒu 以y ǐ利l ì吾国w úgu ó乎h ū?」孟子m èngz ǐ对du ì曰yu ē:「王w áng 何必h éb ì曰yu ē利l ì?亦y ì有y ǒu 仁义r ény ì而已éry ǐ矣y ǐ。」「王w áng 曰yu ē:『何h é以y ǐ利l ì吾w ú国gu ó?』大夫d àifu 曰yu ē:『何以h éy ǐ利l ì吾w ú家ji ā?』士庶人曰:『何h é以y ǐ利l ì吾w ú身sh ēn ?』上sh àng 下xi à交ji āo 征zh ēng 利l ì,而ér 国gu ó危w ēi 矣y ǐ!万w àn 乘ch éng 之zh ī国gu ó弑sh ì其q í君j ūn 者zh ě,必b ì千qi ān 乘ch éng 之zh ī家ji ā;千qi ān 乘ch éng 之zh ī国gu ó,弑sh ì其q í君j ūn 者zh ě,必b ì百b ǎi 乘ch éng 之zh ī家ji ā。万w àn 取q ǔ千qi ān 焉y ān ,千qi ān 取q ǔ百b ǎi 焉y ān ,不b ù为w èi 不b ù多du ō矣y ǐ;苟g ǒu 为w éi 后h òu 义y ì而ér 先xi ān 利l ì,不b ù夺du ó不b ù餍y àn 。未w èi 有y ǒu 仁r én 而ér 遗y í其q í亲q īn 者zh ě也y ě,未w èi 有y ǒu 义y ì而后érh òu 其q í君j ūn 者zh ě也y ě。王w áng 亦y ì曰yu ē仁r én 义y ì而ér 已y ǐ矣y ǐ,何h é必b ì曰yu ē利l ì?」 孟m èng 子z ǐ见ji àn 梁li áng 惠hu ì王w áng 。王w áng 立l ì于y ú沼zh ǎo 上sh àng ,顾g ù鸿h óng 雁y àn 麋m í鹿l ù,曰yu ē:「贤xi án 者zh ě亦y ì乐l è此c ǐ乎h ū?」 孟m èng 子z ǐ对du ì曰yu ē:「贤xi án 者zh ě而ér 后h òu 乐l è此c ǐ,不b ù贤xi án 者zh ě虽su ī有y ǒu 此c ǐ,不b ù乐l è也y ě。诗sh ī云y ún :『经j īng 始 sh ǐ灵台l íngt ái ,经j īng 之zh ī营y íng 之zh ī;庶民sh ùm ín 攻g ōng 之zh ī,不b ú日r ì成ch éng 之zh ī;经j īng 始sh ǐ勿w ù亟j í,庶sh ù民m ín 子z ǐ来l ái 。王 w áng 在z ài 灵l íng 囿y òu ,鹿l ù攸y ōu 伏f ú,鹿l ù濯zhu ó濯zhu ó,白b ái 鹤h è鹤h è。王w áng 在z ài 灵l íng 沼zh ǎo ,于y ú鱼y ú跃yu è。』文w én 王w áng 以y ǐ民m ín 力l ì为w éi 台t ái 为w éi 沼zh ǎo ,而ér 民m ín 欢hu ān 乐l è之zh ī;谓w èi 其q í台t ái 曰yu ē灵l íng 台t ái ,谓w èi 其q í沼zh ǎo 曰yu ē灵l íng 沼zh ǎo ,乐l è其q í有y ǒu 麋m í鹿l ù鱼y ú。古g ǔ之zh ī人r én 与y ǔ民m ín 偕xi é乐l è、故g ù能n éng 乐l è也y ě。汤t āng 誓sh ì曰yu ē:『时sh í日r ì害h ài 丧s àng ,子z ǐ及j í女n ǚ偕xi é亡w áng !』民m ín 欲y ù与y ǔ之zh ī偕xi é亡w áng ,虽su ī有y ǒu 台t ái 池ch í鸟ni ǎo 兽sh òu ,岂q ǐ能n éng 独d ú乐l è哉z āi !」 梁li áng 惠hu ì王w áng 曰yu ē:「寡gu ǎ人r én 之zh ī于y ú国gu ó也y ě,尽j ìn 心x īn 焉y ān 耳ěr 矣y ǐ!河h é内n èi 凶xi ōng ,则z é移y í其q í民m ín 于y ú河 h é东d ōng ,移y í其q í粟s ù于y ú河h é内n èi ;河h é东d ōng 凶xi ōng 亦y ì然r án 。察ch á邻l ín 国gu ó之zh ī政zh èng ,无w ú如r ú寡gu ǎ人r én 之zh ī用y òng 心x īn 者zh ě;邻l ín 国gu ó之zh ī民m ín 不b ù加ji ā少sh ǎo ,寡gu ǎ人r én 之zh ī民m ín 不b ù加ji ā多du ō:何h é也y ě?」孟m èng 子z ǐ对du ì曰yu ē:「王w áng 好h ǎo 战zh àn ,请q ǐng 以y ǐ战zh àn 喻y ù。填ti án 然r án 鼓g ǔ之zh ī,兵b īng 刃r èn 既j ì接ji ē,弃q ì甲ji ǎ曳y è兵b īng 而ér 走z ǒu ,或hu ò百b ǎi 步b ù而ér 后 h òu 止zh ǐ ,或hu ò五w ǔ十sh í步b ù而ér 后h òu 止zh ǐ;以y ǐ五w ǔ十sh í步b ù笑xi ào 百b ǎi 步b ù,则z é何h é如r ú?」曰yu ē:「不b ù可k ě。直zh í不b ù百b ǎi 步b ù耳ěr ,是sh ì亦y ì走z ǒu 也y ě!」曰yu ē:「王w áng 如r ú知zh ī此c ǐ,则z é无w ú望w àng 民m ín 之zh ī多du ō于y ú邻l ín 国gu ó也y ě。不b ù违w éi 农n óng 时sh í,谷g ǔ不b ù可k ě胜sh èng 食sh í也y ě;数sh ù罟g ǔ不b ù入r ù池ch í,鱼y ú不b ù可k ě胜sh èng 食sh í也y ě;斧f ǔ斤j īn 以y ǐ时sh í入r ù山sh ān 林l ín ,材c ái 木m ù不b ù可k ě胜sh èng 用y òng 也y ě;谷g ǔ与y ǔ鱼y ú不b ù可k ě胜sh èng 食sh í,材c ái 木m ù不b ù可k ě胜sh èng 用y òng ,是sh ì使sh ǐ民m ín 养y ǎng 生sh ēng 丧s àng 死s ǐ无w ú憾h àn 也y ě;养y ǎng 生sh ēng 丧s àng 死s ǐ无w ú憾h àn ,王w áng 道d ào 之zh ī始sh ǐ也y ě。五w ǔ亩m ǔ之zh ī宅zh ái ,树sh ù之zh ī以y ǐ桑s āng ,五w ǔ十sh í者zh ě可k ě以y ǐ衣y ī帛b ó以y ǐ;鸡j ī豚t ún 狗g ǒu 彘zh ì之zh ī畜ch ù,无w ú失sh ī其q í时sh í,七十q īsh í者zh ě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 (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4分) 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请简析。(6分)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4分) 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 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军队。③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 游金萍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观点。 2、体会《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中体现的儒家的“仁政”的观 点。 3、领悟孟子的语言风格和说理艺术。 4、积累有关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5、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同于教学目标3和5. 教学难点: 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0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的观点,并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0年后的今天,这些先贤圣哲的思想不但在高考试卷上占了一席之地,更主要的是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重温经典,学习《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17页。 板书课题 二、介绍教学目标。 三、既是文化经典,我们既要了解它,读懂它,更要明白它的深邃的思想及其影响,所以,我拟采用“知”“读”“悟”“评”这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 四、一知。文化经典来自先贤圣哲,我们在学习它之前首先要了解作者,既要知他的生平,又要知它的思想。 (一)知生平。 (二)知思想。 四、刚才我们了解了孟子的生平及思想,明白了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那么是仁,实行仁会给统治者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读。 (一)读准字音 叟()庶()人万乘( ) 弑()其君不夺不餍() (二)读懂文意 重点字词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 ②亦有仁义而已矣亦:但,只。 ③上下交征利。交争利:互相求取利益。 ④弑其君弑: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⑤苟为后义后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

《孟子*梁惠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doc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试题及答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0.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1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12.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孟子的智慧_第二章 梁惠王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⑥:‘王赫斯⑦怒,爰⑧整其旅,以遏徂莒⑨,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①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④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⑤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⑦赫斯:发怒的样子。 ⑧爰:语首助词,无义。 ⑨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⑩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 厥:用法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评析】 本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外交策略;二为匹夫之勇和大勇的内容。 以前我们见到孟子的言论,大都集中在内政方面,而本章中齐宣王开口就问:“交邻国有道乎?”径直将问题引向了外交方面。孟子于是做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此间的天命不一定要理解为神秘化的东西,还可以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方向。 在这里,孟子所阐述的外交策略也不深奥,但很实用。其中关于大国、小国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然而,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不能领会多少。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他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且高深莫测;而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很难理解孟子的论断。 孟子怎么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只是把话锋轻轻一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的破绽,进而又是一番宏论。 齐宣王承认自己好勇,孟子顺水推舟说好勇也没什么,只是别好小勇就可以。于是便连带阐述了关于大勇与小勇不同的问题。 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就是小勇。这种匹夫之勇首先是一种血气之怒,动不动就会以性命相拼,而不是从理义上进行斗争。 从效果上看,小勇只能敌过一人,而大勇却能安定天下。 比如,小勇就是莽张飞、黑李逵,而大勇只能是刘皇叔、宋公明。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 (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 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 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 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 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 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 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 多啦。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 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 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 勿听;诸大夫背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 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 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 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 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 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夭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 而征,北狄怨。目:‘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 时雨降,民大悦。书日:‘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 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 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 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o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孟子见梁惠王

一、孟子与梁惠王的五次对话 1·1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⑧,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 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1 ·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④。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⑩。’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曰害丧(11)? 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①沼:水池。②鸿:大雁。麋:鹿之大者。③经:测量。④营:谋划。 ⑤攻:建造。⑥亟:急。⑦麀(yōu):母鹿。攸:所。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 ⑧濯濯:肥胖的样子。⑨鹤鹤:洁白的样子。⑩牣(rèn):满。(11)《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时:是,这。害:同“曷”,何。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1·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②,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⑤,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⑧,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4);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4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③,厩有肥马④,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⑥? 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①安:乐意。②梃(tǐng):杖。③庖(páo):厨房。④厩(jiù):马栏。 ⑤且:尚且。⑥恶(wū):何,疑问代词。⑦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11)由:通“犹”。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 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 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 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 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 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 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 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4)定:安定 (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 2.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梁惠王下 篇一:《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意思是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孟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渗透到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