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摘要】:本论文是关于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一个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汉语中的工具范畴。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研究,是“从语法意义入手探求语法形式”这一研究思路的直接表现,也是与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西方理论遥相呼应的具有汉语特色的研究课题。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汉语事实、描写汉语规律,而且可以更广泛地拓宽理论思路、挖掘汉语语法研究的独特方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的工具范畴,是汉语语义范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前人虽有不少论述,但都比较重视细部描写,没有把工具范畴纳入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因而缺少整体性和解释性。我们力图首先草创一个汉语的语义范畴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工具范畴的认知特点、语义内涵和语法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的说来,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把工具范畴区分为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并且整合语义特征理论和类典型理论的优点建立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法——多重特征分析法,运用这一方法结合社会调查对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典型性特征和可能性特征进行了形式化的描写。(2)指出语言工具范畴应该属于关系范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孤立范畴,提出“事件关系范畴”和“事项关系范畴”概念和确认准则,初步建立了汉语“关系范畴体系”。(3)在“事项关系范畴”中设立凭事范畴,把工具范畴、材料范畴和方式范畴看作凭事范畴的次范畴。比较细致地刻画了这三个次范畴之间的差

异,指出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但是从历史来源、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分析,工具范畴无疑位于凭事范畴的核心。(4)从动词语义框架提出的不同语义限制入手,重新定义了工具动词,并且进一步把工具动词分为专一性工具动词、泛化性工具动词和多工具动词,标准统一,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5)参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工具范畴的认知特点,并且把相应的语言表现总结为“透明性”和“递推性”,对语言现象进行了新的说明和解释。(6)从工具的认知特点出发,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人体工具的特性,以及人体工具入句后的语言表现,解释了一些前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得出了一些有一定说服力的结论。(7)对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以及“把”、“被”之后位置的原因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确定汉语语义格标志的标准和方法。当然,限于时间和个人水平,本文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如:对于一些特殊工具的特点和用法还没有充分论述;对材料范畴和方式范畴的特点也没有来得及展开;在语言材料方面也没有利用方言材料和外语材料,缺少比较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关键词】:语义范畴语义特征工具范畴认知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10

【目录】:中文提要7-8英文提要8-10第一章工具范畴研究述评10-22第一节研究历史简述10-151、工具范畴的定义10-112、工具范畴和相关范畴的区别11-123、工具范畴的内部分类124、容纳工具范畴的句式和语法标记12-15第二节重要研究课题15-201、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15-162、工具动词及其配价研究16-183、关于工具范畴的动态研究和认知解释18-20第三节工具研究的总结和展望20-221、工具范畴研究的三个阶段202、工具范畴研究的理论贡献20-213、工具范畴研究展望21-22第二章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22-30第一节语言观、方法观和范畴观22-271、语言观--寻求功能和认知的解释222、方法观--从语法意义入手22-253、范畴观--经典范畴观和类典型范畴观的结合25-27第二节对于工具范畴的基本认识27-301、范畴化和范畴27-282、语言范畴和自然范畴283、工具范畴既是自然范畴也是语言范畴28-30第三章自然工具范畴的描写30-46第一节两种词义范畴理论及相关心理模型述评30-371、层次网络模型和语义特征理论30-322、原型理论和类典型范畴理论32-333、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的语言表征33-344、对语义特征理论和类典型范畴理论的评价34-37第二节多重语义特征分析法37-411、区分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的语言表征372、概念性质对研究范式的选择373、类典型概念对语义特征分析的依赖37-384、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的改进38-395、概念的语言表征对概念的心理表征的顺应39-41第三节自然工具范畴的语义特征分析41-461、

自然工具范畴的两个义项及其本质特征412、通过语言实验寻找自然工具范畴的原型成员41-443、自然工具范畴的典型特征44-454、自然工具范畴中的不典型成员45-46第四章语言工具范畴46-58第一节语言工具范畴是一个关系范畴46-491、孤立范畴和关系范畴462、句子研究中的关系范畴46-473、工具范畴的性质47-49第二节事项关系范畴体系的建立49-551、从语义格研究到事项关系范畴体系49-502、汉语中的事项关系范畴体系50-523、事项关系范畴语法表现的多样性52-534、事项关系范畴体系是语言工具范畴研究的理论背景53-55第三节语言工具范畴的语义特征55-581、从自然工具范畴到语言工具范畴552、从句义关系角度界定语言工具范畴553、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的关系55-564、语言工具范畴内部的典型成员和不典型成员56-58第五章凭事范畴58-74第一节语言方式范畴和语言材料范畴58-631、语言方式范畴58-602、语言材料范畴60-63第二节凭事范畴的界定63-741、凭事范畴的描写632、吴继光对凭事范畴的分类及我们的批评63-643、凭事范畴的内部关系:工具成分是核心成员64-714、凭事范畴的类典型性71-74第六章工具动词及其分类74-98第一节认知模型、语义框架和具体事件74-801、句法结构的认知模型74-752、谓词的语义框架75-783、句子的具体事件78-80第二节工具动词和非工具动词80-881、前人研究概述80-822、根据动词的语义框架对动词分类82-853、泛化性工具动词和专一性工具动词85-88第三节工具动词研究88-981、专一性工具动词研究88-932、泛化性工具动词93-963、多工具动词96-98第七章工具的认知特点及语言表现98-113

第一节人类认知中工具的一般情况98-1021、认知中的工具982、工具行为及其分类98-993、认知中对工具的关注99-102第二节工具的透明性及其语言表现102-1081、认知中的两种觉知方式与汉语中工具成分的两种表现形式102-1032、“用”字结构出现的限制103-1043、不同工具的透明性程度104-108第三节工具的递推性及其语言表现108-1131、工具行为及其递推性1082、思想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108-1093、人体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1094、一般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109-113第八章人体工具研究113-127第一节人体工具概说113-1151、人体工具和一般工具1132、人体部位的多种论元角色1133、存在人体工具的事件图式113-1144、人体工具的两种作用方式114-115第二节人体工具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15-1201、直接作用一:人体工具+人体动词115-1172、直接作用二:人体工具+一般动词117-1193、间接作用:人体工具+一般工具+一般动词119-120第三节光杆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的共现120-1271、问题的提出1202、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共现的语义解释120-1233、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共现的语用解释123-1254、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共显的概率差异125-127第九章出现在其它语法位置上的工具成分127-149第一节工具主语127-1321、工具主语研究综述127-1282、汉语的主语位置及其具有的意义1283、双重语法意义对汉语主语位置的争夺128-1304、工具主语句的几种情况130-132第二节工具宾语132-1391、工具宾语研究综述132-1332、工具宾语范围的确认133-1353、工具宾语的出现规律135-1374、工具宾语的认知解释137-139第三节“把”字句、“被”字句中的工具成分

139-1451、“被”字句中的工具成分139-1432、“把”字句中的工具成分143-145第四节关于工具成分语法位置的理论总结145-1491、工具成分可以出现的语法位置及其出现原因1452、语义格和语义格标志的确认准则145-1463、关于汉语中语义关系分析的理论思考146-149语料149-150参考文献150-1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350) (一)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第一讲实词一、实词定义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1、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如: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河流、山川、树木、桌子、教室等。 2、表示抽象事物,如:思想、道德、理论、会议、程序、品德、经济、科学、发展、规律、信息、关系等。 3、表示专用名称,如:上海、美国、中国、泌阳、驻马店、河南等。 4、表示时间,如:未来、秋天、春天、早晨、傍晚、星期一等。 5、表示方位,如:上面、里边、下面、前面等。 三、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动词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 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 3、表示存在、变化、消失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 4、判断动词是 5、表示能愿能、会、愿意、敢、应该、要 6、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 7、表示使令使、允许、禁止 8、表示人或 1/ 15

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减少、缩小、降低四、形容词1

---------------------------------------------------------------最新资料推荐------------------------------------------------------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宽、窄等;表示事物的性质,如:红、甜、干净、大、小、软、硬等;表示事物情态的,如:飞快、悲伤、高兴等。 五、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表示确数的,如:一、百、千、万等;表示概数的,如:几、少数、大多数等;表示序数的,如:第二、老六等。 六、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名量词(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一个(人)、一把(鐮刀)、一屋子(人)、这匹(马)、那头(猪)、个、批、类、千克等;动量词表示动作的计量单位:次、遍、一眼、一口、趟、顿、番等;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年、秒、分等。 七、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他们、你们、别人、大家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吗、呢等;指示代词:这、这里、这些、这阵子、那、那里、那会儿等。 八、练习1.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名词的一组是() A.学生鲁迅上午左右 B.东西星期一英雄黑板 C.风筝红旗保卫高兴D.巴金思想夏季花朵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A.学校理想这里飞机 B.跑步时间孩子父亲 C.道理学习阳光海洋 D.春天善良南面苹果 3.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动词的一组是 3/ 15

认知复习题

复习题 一、单选 1.()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2.“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3.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4.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5.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6.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7.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博奕性聚焦 D.继时性扫描 8.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4 B. 4-5 C. 5-9 D. 9-20 9.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最高层次为( ) 。 A.特征鬼 B.认知鬼 C.决策鬼 D.图像鬼 10.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 )。 A.逆向工作 B.简化计划 C.手段-目的分析 D.算法 二、填空 1.___________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 2.Selfridge (1959)提出的“鬼城”(Pandemonium)模型以____________为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应该说,是认知语言学把范畴问题推到了学术的前沿。认知语言学摈弃经典范畴理论而推崇原型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各有其哲学上的依托。谈经典范畴理论,可以抛开原型范畴理论,但谈原型范畴理论就必须参照经典范畴理论,因为它是在颠覆后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是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理性是抽象的,是脱离肉体的,是直义的(literal),命题具有客观性,非真即假。概念和推理是超拔的,即它们都超越任何生物体的身体局限性。概念和推理,尽管可能体现于人体、其他生物,乃至机器,但它们却抽象地存在着,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体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亚里士多德一语道破天机:“范畴是抽象的容器”。与此相应,范畴的基本点便是范畴成员享有共同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1)范畴成员独立于范畴建构者的身体本身,即独立于经验;(2)范畴本质中没有融入莱考夫等人所说的想象机制,如隐喻、转喻、意象等;(3)范畴成员之间体现出由充要条件所决定的边界清切性。作为古典哲学的对立面,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了与原型范畴理论相融合的体验哲学。体验哲学的基本

点可以概括为:理性以肉体为基础,是想象性的,以隐喻、转喻和意象为核心;想象机制是范畴建构的核心。与之相应,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点便是:范畴中存在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best examples),而这些样本取决于以下因素:(1)感知、肌动、文化;(2)隐喻、转喻、意象。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既然基于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观,自然也就体现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立。莱考夫(Lakoff 1987:xvi)认为前者是错误的,指出:“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已伴随我们两千多年了,必须加以改正。”(It is vital that the mistaken views about the mind that have been with us for two thousand years be corrected.)而且,“观念的转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这是一个蕴含其他变化的变化:真理、知识、意义、理性,甚至语法观念的变化。”(It is a change that implies other changes: changes in the concepts of truth, knowledge, meaning, rationality -- even grammar.)范畴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但愿这是人类理性的提升。如果不是提升,那么它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莱考夫曾形象地将经典范畴理论的实质 概括为容器,这与亚里士多德“范畴是抽象的容器”之论在字面上倒显得十分契合,但意向却是相反的。莱考夫的意思是:经典范畴理论中的范畴像一个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放在里边,不具备的就放在外边。他认为经典范畴理论并

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大庆铁人中学韩晶 一、词类 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特点: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特点:无实在意义,不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实词: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如:教师、长江、月、房屋、上午、星期六、沿海、周围、上、下、道德、思维等。 2、语法特点: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如:唱、改革、想、高兴、开始、发生、使、等于、能够等。 2、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形状,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大、好、糊涂、宁静、心狠、可惜、书生气、沉甸甸等。 2、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带宾语。(四)数词 1、定义: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 2、分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序数词(在基数词前加“第”或“初”组成) 3、语法特点:常与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五)量词 1、定义: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计算单位的词。 2、分类:(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如个、张、件、群、伙;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遍、场、下;3、语法特点:一般不能单独运用,用在数词、指示代词之后构成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六)代词 1、定义: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2、分类:人称代词: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如我、你、他; 指示代词:分近指与远指,如这、那;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 (七)副词 1、定义: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的词。 2、分类: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等; 有时间、频率副词:如已、刚、才、一向、总是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一律等; 有情态、方式副词:如肆意、亲自、公然、连忙、全然、悄悄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须、的确、没有、别、是否、不用等; 有处所:处处、到处、四处等。 3、语法特点:副词都能作状语,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就”“又”。 (八)拟声词 1、定义: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汪汪、叽叽喳喳、劈里啪啦、轰隆隆、哗啦。 2、语法特点: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不受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修饰。 (九)叹词 1、定义: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唉、哼、喂、嗯。 2、语法特点:叹词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 虚词: (一)介词 1、定义: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二)连词 1、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2、分类: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两方面。 2.复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3.词类是反映词的的类。 4.主语、谓语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与事是。 5.状语是的修饰语。 6.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 7.准宾语包括时量宾语、数量宾语和。 8.同位性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称为。 9.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修饰以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 10.谓词性主语可以分成和陈述性的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1.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 A.双音节的B.单音节的 C.三音节的D.多音节的 12.两个词组分别是述宾结构、述补结构的是() A.有人、吃饭 B.进城、很新鲜 C.说清楚、拿了去 D.洗衣服、洗干净 13.“饽饽”、“蝈蝈儿”是() A.音素的重叠 B.音节的重叠 C.语素的重叠 D.词的重叠 14.关于词缀,说法错误的是() A.词缀都是定位语素 B.把词缀黏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方式叫附加 C.所有不定位语素都不是词缀 D.词缀与词根既有位置上的关系,也有意义上的关系 15.不是时间词的是() A.两年B.一九八一年 C.去年D.过去 16.“共同”、“局部”所属词类是() A.副词 B.形容词 C.区别词 D.兼属区别词和副词 17.句子中的“想”属助动词的是() A.他想去学习

B.很想他 C.我想他不会来了 D.想办法 18.“得”属动词后缀的是() A.看得多 B.看得见 C.拿得动 D.分得清 19.不是连谓结构的是() A.比钢还硬 B.在草地上躺着 C.喜欢读书 D.是我不好 20.“给”属动词的是() A.他给人骗了 B.你给我翻译 C.给我打一针 D.给他织了一件毛衣 21.“着”属动词后缀的是() A.他还小着呢 B.他听话着呢 C.他还躺着呢 D.它好使着呢 22.分句是() A.句子B.词组 C.抽象化了的句子D.复句 23.“考研复习得怎么样了?”中的“怎么样”是()A.体词性代词B.谓语 C.补语D.宾语 24.一般能受“不”修饰的是() A.动词、形容词 B.名词、介词 C.动词、数量词 D.形容词、名词 25.与其他三个句式不同的是() A.唱一个歌给我听 B.炒一个菜给我吃 C.倒一杯茶给我喝 D.拿一支笔给我用 26.属于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是() A.分得清 B.走回去 C.看不见 D.听不出来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高考语文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系列 (六)单句与复句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之六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思路分析】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 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而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并列关系)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选择关系)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第一讲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 (二)现代汉语词的辨识 1、能单说,能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 2、不能单说,能充当句子成分的是词。 3、扩展法。扩展法的要点是:在两个以上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中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可以接受,则原来的语言单位就是短语: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不可以接受,或者意义有很大的改变,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 4、剩余法。把句子中所有的可以单说、可以做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也不是词的一部分的,也是词。 注意: 1、在汉语词汇中,确实存在一些组合体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江湖红花笔墨 2、离合词的问题。 所谓离合词,就是指某些词可以被经常拆开使用的情况。 对于这类词应该认为:未扩展的是词,扩展了的都是短语。 (三)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词和语素的关系: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词都是语素构成的。 2、语素的分类 (1)语音形式: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语言功能: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是指既可以充当语素,又可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不成词语素是指只能充当语素,不能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3)意义性质方而 从意义性质方而分析,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两种类型。词根语?素通常也称为词根,它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是组成新词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新词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附加语素是附加在词根语素上表示某些语法意义或某些附加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附加语素又有词缀语素和词尾语素之分。 词缀是附在词根的前后或中间,表示附加的意义和尼语法作用。词缀又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三种情况。 词尾语素是附加在词根和词缀或词根后而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通常也称作词尾。 二、词汇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和。 (二)词的总汇 词的总汇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 2、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和就是一般词汇。 (1)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固有词。 (2)适应社会交际需要产生的新词。

比较范畴的“界”认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0458373.html, 比较范畴的“界”认知 作者:张莹莹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有界”与“无界”理论对汉英比较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汉英比较句式都具有将“无界的量”转化为“有界的量”的认知功能,并存在“同界相斥”和“比较越界”的现象。同时还提出了“比较量”这一概念,比较句式形成“比较量”,“比较量”连接着“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端, 在一定条件下使之相互转化。 关键词:界相对量绝对量比较量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表示比较的语法项目,是一个教学容量很大的语法项目,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但目前不管是立足于语法系统还是立足于教学实践,对于比较范畴的研究都 还相当不足,汉英比较范畴的对比研究成果更是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比较作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认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反映到语言中就是表示“比较”的句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存在。在人类语言中比较范畴是绝大多数语言都具有的一种范畴,是语言中具 有广泛普遍性的语法范畴或者句法语义范畴[1],而且必然地蕴含着一定的认知规律。本文以汉语及英语为例,从“有界”与“无界”的理论角度出发对比较范畴的认知进行了探讨。 一、从“无界”到“有界” 认知经验表明,人认识和感知事物是通过感知其性质特征实现的,即一事物在人类意识中的存在方式是一系列其所具有的性质特点的组合形象。比较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各个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时最基本的手段,因此比较的过程就是区分鉴别各事物之间性质特点的过程,比较的结果就是事物间性质的高下异同。这解释了为什么各种语言的比较范畴都离不开具有表达事物性质特征的语言形式。从这些语言形式出发,我们必然可以找到比较的深层认知机制。 英语的比较范畴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级”来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副词都能进入“级”这一语法范畴。形容词可分为可分级(gradable)和不可分级(nongradable),可分级的形容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可以构成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可以与前置修饰语very、extremely、too等连用表示形容词的品质有程度差别[2]。所有的动态形容词和大多数静态形容词都是可分级的,不可分级的形容词主要是一些从名词派生的形容词,如wooden、silvery、medical、atomic等,以及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