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政治民族团结学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民族团结学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民族团结学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民族团结学考知识点

民族团结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政治生活》(第七课)

1.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各民族一方面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1)民族平等。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2)民族团结。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4)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识记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首先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各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要珍惜并巩固和发展它。2)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人人付诸行动。

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核心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①由历史特点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我国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②由现实情况决定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③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识记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4)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含义和目的是什么?

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5)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6)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

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5.运用弘扬科学精神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科学态度。2)解决宗

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3)中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大团结》

1.识记“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

观”

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四个认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4)“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2.识记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遗产

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留给当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有三项:一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二是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和473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疆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三是异彩纷呈、相互包容的中华文化。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

7页)

1)中华民族的起源于孕育。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雏形是华夷五方之民。

2)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阶段。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3)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阶段。4)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新发展。4.识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1)1840年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各族人民在反对外敌侵略的斗争中从自发的联合走向自觉地联合。

2)中日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里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声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规模侵华,中国各民族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怒吼。在维护国家统一忽然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共同意识。

5.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边防;国家大力开发建设边疆地区;各民族政治平等,共商国是;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从不同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实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制度和国家管理制度的空前统一。

6.理解新疆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页至第8页)

7.识记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层次的认同相互协调。

8.识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中国各民族长期共处于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之中,经过接触、杂居、联合和融合,同时也有分化和消亡。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同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的差异性。

9.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了中华民族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精神,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其基本内涵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10.识记弘扬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对爱国情感的提高和升华,是关于爱国的系统思想观点,一般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提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具有荣誉感和责任感。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尊严感的统一。

11.识记弘扬爱国主义的意义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24页至第25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12.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25页)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2)坚持对外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3)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祖国利益紧密相连,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4)紧跟时代节拍,改革创新,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

13.识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25页至第26页)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各项发展事业贡献力量,为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执政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做出贡献。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14.理解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34页至第35页)

1)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础。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15.理解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

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实施宏大的公共工程建设,如发展交通、兴修水利等,这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都是统一的国家才能带来的。分裂则会破坏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阻隔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延缓民族进步,削弱国力。

16.运用国家统一才能维护民族尊严

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中华文明保护、传承下来。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本土文明始终没有中断的大国。历史表明: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每一段强盛时期都是各民族紧密团结、和睦相处的时期。近代以来,祖国一度陷入分裂的危机,外墙侵略,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统一。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内乱的根源,抵御了外来侵略和威胁。祖国日益昌盛,祖国人民同享强国尊严。

17.识记民族团结的含义

民族团结,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相互适应、友好睦邻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在我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

18.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43页至第44页)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1)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2)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3)民族团结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因素。

19.识记中学生应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45页至第46页)

1)维护民族团结,就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爱护、互相支持,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互通有无、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2)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20.识记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发展进步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51页至第52页)

21.运用发展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第一要务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52页)

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度与转化,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等诸多内容。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1)发展是当今世界振兴中华的客观要求。2)发展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3)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22.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53页至第54页)

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

2)加快少数民族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

3)国家的支持帮助与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相结合。

23.识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

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4.理解我国的主要民族政策(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62页至第65页)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6)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相互尊重7)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25.理解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62页第一二自然段)

26.理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63页至第64页)

国家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1)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2)优先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4)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5)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6)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7)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8)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9)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10)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27.识记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在民族地区广大干部中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心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鼓励各族干部相互学习、彼此尊重、充分信任、密切合作,共同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28.识记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也保障我国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在社会生活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保障各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29.识记新疆制定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于20XX年2月1日起实施。这个条例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日常化管理轨道,是我国首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30.理解宪法是事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大法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2页至73页)

1)宪法总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了国家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2)宪法确立了民族平等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3)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必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4)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地区的基本制度,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

3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贯彻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法律(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3页至7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

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维护各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

2)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平等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

3)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2.运用坚决维护法律尊严,确保中华民族大团结

(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4页)

1)维护法律尊严,妥善处理民族事务2)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

33.运用《刑法》对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行为予以惩处的若干规定(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5页至76页)

34.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7页)

补充必修一《经济生活》

1.了解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⑴含义: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⑵机构: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此外还有信用合作社等)。我国储蓄机构→既可以办理人民币的储蓄,也可以办理外币的储蓄。

⑶目的:有的是为孩子上学做准备;有的是为了购房、买车;有的是为了养老;有的是为了资金安全。

⑷分类;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A.含义;①活期储蓄: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②定期储蓄: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B. 特点和优点①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②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⑸收益与风险。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但收益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利息、利率与本金⑴存款利息A.含义: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B.取决因素: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C.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税: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目前是暂免征收利息税)。

2.贯彻落实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

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⑤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