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化进程的载体是都市,一如前现代社会的主体是乡村。

2、乡村:人与土地太阳时间时间的模糊性相对松散个体性

城市:人与机器火车时间时间的精确性集中组织整体性个性的消抹机器上的零件

3、社会关系

4、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化感个性被吞噬无家可归感

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一、释名

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复杂性,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二十世纪一种很有影响的艺术思潮。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社会生活的变化

2、文化思潮的影响

3、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思想特征

①突出表现异化(alienation )主题

前现代的文学也涉及异化,但都是局部现象,寄希望于人的理性,可以克服,然而在现代主义的文学中,异化是人类无法克服的永恒悲剧。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以前劳动产品属于劳动者,然而在私有制社会,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反过来控制他。2、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人是劳动的动物,劳动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人自愿劳作,然而在私有制社会,人在劳动中感到不幸。3、类本质的异化: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模糊了。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②具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反思17世纪依赖逐步确立的理性原则、理性成果的合法性,对以往的一切艺术遗产和人类社会的现存文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背离姿态,着力探求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甚至对文明的发展意义公开采取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2、艺术特征

①强调表现

②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③语言实验

④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四、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

未来主义

1909年,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流派的诞生。在马里内蒂周围很快聚集其一批使人、剧作家和画家,办起刊物《莱采巴》。他们主张抛弃传统文化,创造一种“速力之美”,主张表现现代生活,讴歌机器文明。代表作家马里内蒂、帕拉泽斯

基本特征:

否定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速度美”、“力量”);

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的进行艺术创造。

代表作:马里内蒂剧本《他们来了》

象征主义

一、象征主义及其特征

1、象征主义的发展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出现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之一。

它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象征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再度复兴,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的先驱:美国的爱伦·坡和法国的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惊世骇俗的诗集。诗人一反文学唯善唯美的传统,将“恶”的美提炼、发掘出来,深深影响了后代诗风。

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包括法国的象征主义“三剑客”: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瓦雷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等

2、象征主义的特征

①象征主义者坚持以直觉去把握、表现“最高的真实”

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虚妄的、不可知的,只有主观世界才是真实的,客观万物不过是主观精神的种种暗示和象征。梅特林克认为:唯一真实的是上帝所启示的神秘世界,而这只能在寂静里凭个人直觉才能感知。

②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非常重视诗歌的暗示性

象征主义者崇尚直觉、反对理性,必然走向神秘化。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都曾有过类似论述,认为诗歌就是让人看不懂,让人朦胧去猜想。诗人不去直接表现对象,而采用暗示手法。

③启发读者感悟的是“客观对应物”

“通过艺术形式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套事物,一种情况,一串事件,都是表现特定情绪的公式;这样,当获得了与感性经验相应的外界事实时,情绪就立刻被唤起来了。”

二、后期象征主义的几位代表作家:

保尔·瓦雷里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海滨墓园》。诗人独立海滨墓园,凝望大海,思绪万千,面对大自然的永恒,想到人生的短暂,最后诗人超越了死亡,表现也肯定现实、面向未来的积极主题。全诗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格律严谨。

里尔克是奥地利著名象征主义诗人。早期创作宣扬神秘主义和宗教思想,晚年探索生与死、存在与变化、追求和幻灭的关系等问题,语言精雕细琢,文笔精美,富于表现力,但往往充满凄苦情调。作品数量庞大。代表作是诗集《杜伊诺哀歌》等。

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现实性和民族性带入象征主义。最著名的诗是《驶向拜占庭》。全诗以游历拜占庭象征精神的探索,表达了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厌恶和对精神世界回复的热烈企盼心情。使物质意象与观念意象在诗中达到和谐统一。

埃兹拉·庞德美国意象派诗人。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译有《神州集》。从中可看出其对中国诗的独特体验。代表作:长诗《诗章》短诗《在地铁车站》

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的象征主义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剧作《青鸟》,写一位樵夫的两个可爱的孩子,蒂蒂儿和弥蒂儿,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象征快乐和幸福的青鸟的故事。三、艾略特及其《荒原》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后期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重要的文学批评家、诗人、戏剧家。

艾略特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

早期诗作感应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世界普遍的精神空虚和心灵紊乱,大多带有否定现实和彷徨犹豫的色彩;在诗歌格律和韵脚方面则沿袭传统。代表作是《阿·普鲁弗洛克的情歌》①这首诗以戏剧性的独白形式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整首诗由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结构而成。②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用奇特的意象和隐喻传达作者的内在之意。

中期内容转为对西方世界进行全景式的鸟瞰和深入剖析,对一战后的西方文明进行全面清算与批判。代表作《荒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晚期代表作品是《圣灰星期三》,它表现宗教题材,是诗人向上帝唱出的一首虔诚的“赞美诗”。诗人用西方哲学和神学的概念思考他所亲身经历的彻悟,表达自我净化主题。

《荒原》

原稿长达800多行,后经庞德删改,余今434行。共5章。

第一章《死者葬礼》(《死者葬仪》):作者通过一连串意象,将西方世界沦落为“荒原”、已毫无生机的象征意义显现出来。第二章《弈棋》(《对弈》):通过男女两性的博弈,暴力性内涵第三章《火诫》:主要从两性关系角度揭露西方社会的沉沦堕落,结尾暗示用信仰之火烧掉情欲之火的思想第四章《死在水中》:告诫现代人欲望泛滥,必遭毁灭。

第五章《雷霆的话》:探讨荒原的复苏,正面宣传救世主张,着重探索再生主题引用了印度教经典《奥义书》中的一个寓言来暗示荒原人可以获得救赎的方法:对人,“哒”意味着“给予”;对神,“哒”意味着“抑制”;对魔,“哒”则意味着“同情”。

《荒原》的主题

作者在《荒原》中创造了一个精神衰竭、欲念泛滥、信仰危机、文明破败的腐朽、堕落的世界,表现了一代人迷惘、幻灭的情绪和内在心理的错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并最终指出了一条通过“舍予、同情、克制”走向人类新生的道路。《荒原》的艺术特点

①神话结构和拼贴技巧的有机结合。②通过意象叠加、通体象征,创造出适合表现作者内心抽象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的“客观对应物”。③广博的征引。④形式上采用典型的自由体,诗句长短不一,不用规律的韵,但节奏分明,追求口语化。

表现主义

一、表现主义定义:

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二三十年代的德国、美国等。它要求突破事物表象而凸显其内在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楔入其内在灵魂,突破对暂时性的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小说代表人物卡夫卡,戏剧代表人物有斯特林堡。

二、表现主义的特征

①强烈的主观性

表现主义者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本质的东西”,探索“深藏在内部的灵魂”。因而,创作应从自我的主观出发,直接表现“主观现实”,仅仅再现、复制外部客观世界毫无意义。他们提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由此得名。“他们注目的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定律”。

②抽象性

表现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毫无兴趣,他们喜欢探讨抽象的哲理问题,所以他们在创作时,往往有意虚化背景、淡化时空,不提供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也不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经常是抽象的类型,代表着人类的某些共性。

③象征性

表现主义作品具有浓烈的象征色彩,其主题、人物、环境都是象征的,作家善于把象征性的隐喻作为实际事实来对待。卡夫卡的《变形记》

④怪异性

表现主义作家强调表现主观的绝对性,因而导致对待客观的随意性。他们打乱生活的明晰条理,扭曲事物的外部形态和相互关系,追求怪诞的效果。作品大多情节离奇、形象扭曲、形式古怪。但表现主义用“怪诞”的手法表现源于生活的“怪诞”,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几位重要的作家

1、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杰出的剧作家。他重视心理分析,着力挖掘在现代生活重压下人们的复杂心态,开创了“现代心理悲剧”。

从艺术上看,奥尼尔的剧本思想深刻、情节惊心动魄、风格庄严粗犷,表现技巧新颖多变,对现代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戏剧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毛猿》中扬克的离奇经历和荒诞结局,固然反映了产业工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受的悲剧命运,更重要的是,作者从主观感受出发,将扬克的悲剧命运扩展成为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以此象征人类寻求“归属”的过程。

《毛猿》是一出典型的寻求人的归属和生存价值的哲理性悲剧。它揭示出在现代西方社会,人性的完美发展和生存价值遭到毁灭,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和人无所归属的问题。“毛猿是人类的象征”(奥尼尔)。同时体现出人被异化、蜕化为虫兽的主题。

《毛猿》的艺术特色

①广泛的象征性。

②多种戏剧表现手法的运用。

2、斯特林堡瑞典剧作家。他一生写过60多部戏剧,其后期剧作,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声。他的三部曲《到大马士革去》最早显示出表现主义戏剧的特色,首次用精神分析将梦幻搬上舞台,时间、空间淆乱,梦境和现实混合,用怪异场景表现人物内心真实。

代表作《鬼魂奏鸣曲》较深刻地揭发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让活人与死尸、灵魂、幻影同时登场,体现了“怪诞”的特色。

3、恰佩克捷克著名科幻小说家和表现主义戏剧家。其剧本《万能机器人》以科学幻想的形式勾勒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幅真实图画。即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利润,滥用科技发明,不惜牺牲人类前途。并引起读者对科技发展前景的反思。

四、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弗兰茨·卡夫卡是著名表现主义小说家、现代小说鼻祖,世界文学史中的“超一流作家”。他是一位“给现代人指引痛苦的作家”,但他无法解释痛苦、更不可能指出摆脱痛苦的途径,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卡夫卡创作的主旨就是反映现代人的困惑,社会的荒诞——“人完全屈服于存在的威压之下”,人性的异化:“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人”,精神的危机——“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没有少过”。

《变形记》是反映异化主题的杰出之作。

从异化角度分析《变形记》:从本质上看, 格里高尔由人变虫并不是“一天早晨”突然发生

的奇事, 他早已丧失了人的价值、尊严、个性, 沦为劳作的机器,沦为家庭和他人的奴隶,沦为丧失个体自由的动物性存在。换句话来说, 早在虫形化之前, 格里高尔就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形虫了。“ 虫形人”是人形虫的逻辑必然。虫形不过是内在虫性的外化而已。现代人的普遍处境。

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变形记》三阶段:

1、主体与母亲处于直接的二元关系中,希望始终和母亲一起,得到她的照料,成为她的一切,与母亲合二为一,是母亲的延伸。

2、父亲闯入,否定力量,制定戒律,三元结构

3、遭遇禁忌,遭遇父亲的法律,认同父亲,进入象征秩序,

自我实现,个性获得。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①荒诞性:是卡夫卡作品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它是社会不合理、荒诞的反映。作者擅长以局部、表面的荒诞,深刻地反映出整体的、本质的真实,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②象征性:是卡夫卡荒诞艺术的灵魂。a、他的小说整体框架是象征的。作家有意淡化背景、模糊时空,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之外展开情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鲜明的寓言色彩。b、作品的情节也是象征的。作家有意割裂因果,打乱顺序,情节扑朔迷离,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c、人物是象征的。人物常常是带有某些共性的类型化人物。

③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细节相结合。

④冷漠的叙述和内心独白的运用。

卡夫卡善于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极度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方式和简洁、平淡、流畅的语言来写人间悲剧,使怪诞、惊心动魄成为平常、自然。而内心独白是其人物表现内心痛苦的有效手段。

意识流

一、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它在20世纪的20—40年代,盛行于英、美、法等国。意识流小说的特征:①专注于摹写内心世界。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一样,意识流小说家也认为只有主观世界才是“最高真实”,客观现实反而不真实。他们还认为人的心中既有天堂,也有地狱,所以要全面表现人物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复杂的意识,尤其应侧重表现无意识,追求心理的原始真实。因此,意识流小说家主张“作家退出小说”,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示其意识流动过程②打破时空界限的叙事方式。意识流小说家吸收了柏格森“心理时间”的理论,认为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倒置或相互渗透,可使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具有立体感,以此丰富所表现的内容。③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弗洛伊德在运用“精神分析法”治疗精神病人的过程中,认为要发掘病人内心的隐秘之处,只有进行心理疏导,廓清错乱的根源,才能从患者心灵深处将致病的“情结”发掘出来,他称之为“心理联想”。

意识流小说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强调以原始的、不加提炼的方式去展示意识的自由流动,体现出意识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为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全过程,意识流小说还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手法。一般意识流小说使用的内心独白有两种:直接内心独白——第一人称;间接内心独白——第三人称。

总的看来,在表现人类内心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意识流作家超过了前人。成功的意识流小说真切含蓄、内涵丰富、深入细腻、复杂多变,节奏快、跨度大,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意识流小说容易流于混乱破碎,对读者的理解力有极高的要求

二、几位重要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

1、马赛尔·普鲁斯特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鼻祖之一。他完成了以追忆自己青春岁月为主要内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分7卷,15部,贯穿全书的是“我”——(马塞尔)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对往事的追忆。作者认为“回忆”是人生的菁华,它能够对过去的感性经验进行再创造;回忆是一面魔镜,通过它才能反射出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才能追回已逝去的年华。小说真实地表现出19、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人情世态,同时详细地记录下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普鲁斯特以心理时间为法宝,巧妙地把无数回忆串联起来,对人物心理、特别是对潜意识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写,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西方文学。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出身于优裕并富于文化教养的家庭,秉性十分敏感。她一生致力于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和文学评论。后因精神抑郁症投河自尽。

伍尔夫小说的特点:伍尔夫的小说多以上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回忆和自由联想突破时空界限。作品结构紧凑、意象清新,文笔优美而富有诗意。不足之处是缺乏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比较单薄

《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及主题:“灯塔”,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光芒。拉姆齐先生到灯塔朝觐,父子和解,莉丽完成她的油画,都是为了纪念夫人。这说明拉姆齐夫人虽死犹生,她的精神之光终未泯灭。主题:小说名为《到灯塔去》,象征人们战胜时间与死亡去获得这种精神光芒的内心航程。归根结蒂,是爱战胜了死,人类的精神追求战胜了岁月的流逝。伍尔夫常用的艺术手法:①以小见大。用浓缩的时间情节去表现深刻、博大的主题。②象征手法的运用。③由自由联想带来的两重空间与两种时间。一种是实在的、按客观事物发展顺序展开;(“生活流”)一种在人物的意识中,回忆过去、瞻望将来与眼前现实交织(“精神流”),构成交相错叠的时间与空间。

3、威廉·福克纳福克纳是美国意识流和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重要作品有:《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两次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福克纳创作特点:福克纳绝大部分作品的背景是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构成庞大的创作体系“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作家集中讲述了此县杰弗逊镇数个家族几代人荣辱兴衰的故事,深刻描绘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反映出现代人所关心的问题: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人的精神上的苦闷感、困惑感和幻灭感等,具有史诗气魄。福克纳对“意识流”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把一般意识流发展成为“复合式意识流”,以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表现力。

《喧哗与骚动》这部作品的情节并不复杂。全书以一个南方淑女的堕落故事为中心,写出了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一家每况愈下,四分五裂的过程,特别写出了这个家族成员精神上的病态和危机。它是福克纳复合式意识流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艺术成就:①采用多角度叙述方式结构作品②“复合式意识流”手法的运用③“神话模式”的运用。《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康普生家历史中的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重要日期相关,作者实际上是用基督的庄严与神圣、爱的思想与康普生家子孙的委琐、病态、软弱无能相对照;而康普生家后代的自私、得不到爱、受挫、失败、互相仇视,也显示出现代人违反了基督临死前对其门徒所作的“你们要彼此相爱”的遗训,具有反讽意味。揭示了作品的现代性主题。

三、乔伊斯及其《尤利西斯》

《都柏林人》包括15个短篇故事,基本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出都柏林人“瘫痪”麻木的生活状态。《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小说展示了都柏林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代达罗斯从童年到青年的思想旅程,最后他毅然背弃宗教,走“自我流亡”的道路,到异国他乡去追求艺术。内容既有斯蒂芬的内心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又探讨了艺术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艺术与“流亡”的关系、文学三阶段理

论,即:“抒情”阶段——“叙事”阶段——“戏剧”阶段。《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他用梦幻般的语言表达了“人类历史不过是一场死亡与复活重复的恶梦”的观点。这部小说把意识流推向了极致,非常难懂,作者自云:此书可供失眠的人研究一辈子。《尤利西斯》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扛鼎之作。它描写都柏林三位普通的市民——犹太裔广告经纪人布鲁姆、其妻歌手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代达罗斯,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从清晨到深夜共计18个小时的平凡经历和繁复的内心活动。《尤利西斯》的思想内涵:《尤利西斯》记载了经历过无穷苦难、饱受奴役、备受歧视的爱尔兰人和犹太人的血泪和抗争,凝聚了沉甸甸的民族历史内容,它首先是一部民族的史诗。但它巨大的思想内涵绝不仅仅限于此,《尤利西斯》更是一部现代西方人的史诗。小说既反映出现代西方人的孤独、痛苦、麻木、猥亵,又肯定了他们积极寻找生活意义的精神,这双重倾向构成作品深刻的思想底蕴。《尤利西斯》与《奥德赛》比较:第一层倾向:为增加作品含量,创造性地运用神话象征对应结构,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与荷马史诗第二部《奥德赛》一一呼应。古希腊人那种高尚的英雄气概,在平庸的现代人身上早已不复存在。人格退化、意志萎靡、感情瘫痪、碌碌无为的芸芸众生,汇成了现代西方社会悲凉灰色的精神荒原。所以,《尤利西斯》是西方社会精神解体的史诗,是一曲堕落、混乱的荒原哀歌。第二层倾向:乔伊斯不仅以一位艺术家的敏感逼真地描摹出现代西方人的心理图像,而且以一位艺术家的良知探讨了荒原子孙个体生命的价值,努力寻找他们应该“如何面对惨淡的现实,应该怎样生存”的答案。作家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物的潜意识和性本能,充分暴露了现代人的阴暗面;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们的聪慧、善良、积极寻求生活意义的闪光点。不可否认,现代人在孔武有力的古代英雄面前好像软弱无力的侏儒,但经历了千百年文明的熏陶,人性中也积淀了许多新的内涵,体现了人性的进步。《尤利西斯》的艺术特征:①运用“神话平行对应结构”作者天才地运用“神话平行对应结构”,使作品产生深刻、凝重的启示,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总体结构与《奥德赛》相对应,形成贯穿全书的、高度统一的对照。书名一语破的,有效启发了读者的思维。局部也与西方文学名著相对应。②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表现主观真实,重点描摹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以达到对永恒真实的揭示。在18个小时中凝聚了千百年历史的沧桑,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容。1904年6月16日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布鲁姆日”。③小说文体上的大量实验创新。a革新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所有内容借人物的意识直接呈现给读者,作家本人“不在场”,而是熟练运用了一系列意识流技巧;b文体多变,用不同色调的语言描写不同的人物和场景,采用特定的形式更完美地表达了内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c.语言的多样性。广采博引、用典丰富。

乔伊斯立志将《尤利西斯》写成一部现代西方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在创作上的实验之彻底、全面,使得后代作家要在文体上出新意变得十分困难。他的作品博大精深,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令人望而生畏。可以说,这部现代西方人的史诗在任何时代都将难以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布鲁姆形象分析:布鲁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现代人。从世俗性上说,他绝对是一个庸俗的凡人,但他身上有着可靠的人性。他性格谦和宽厚,具有一种成熟的深沉韵味。可以说,正是他这种善良、宽容、成熟的人性,使他成为三个主人公的中轴。他所具有的,正是斯蒂芬所缺乏、要寻觅的东西,斯蒂芬最终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布鲁姆,莫莉也始终不曾离开布鲁姆。小说最动人之处就是三位主人公最终取得了初步的理解和沟通,让悲观的现代人看到一线希望的生机。布鲁姆的确不是伟大的英雄,却是伟大的艺术创造。他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文学中“非英雄”的现代人的诞生。他所代表的美好品质正是作家为解决西方社会危机所提供的一份答案: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荒原的面貌还是可以改变的。而现代人个体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为解决这一危机而努力。

超现实主义

一、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二、超现实主义定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代表作家布勒东。

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

1、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

2、主张用“自动写作法”和“随意拼凑”进行创作;

3、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

存在主义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

1、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代表作家:萨特、加缪、诺曼·梅勒。

2、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命题:

1、存在先于本质

2、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3、人可以自由选择,重在行动

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思考。

3、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①鲜明的哲理性;②独特的真实性;③环境的确定性

4、萨特的戏剧创作“境遇剧”(“情景剧”):是萨特为宣传其存在主义哲学而创制的一种戏剧形式。特点是十分注重在舞台上展现人物的特定性境遇,以及在这种特定境遇中人物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尤其突出人物在选择时的困境和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人的存在作出存在主义的解释。

二、加缪及其《局外人》

《局外人》——拒绝规则、拒绝同化默尔索不是一个乖张的异化人,他只是“自己”而已,被毁灭是因为他拒绝被同化。在众寡悬殊的格局中,他选择了自我和反叛即等于选择了肉体毁灭——物理上他失败了,但精神上他是胜利的,他用冷蔑告别这个世界:“我觉得我过去曾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

《鼠疫》——如何反抗在《局外人》那里,“荒谬”作为现实的起点被提出,反叛者孤立无援,“人”被世俗规则判处了死刑;而《鼠疫》旨在维护“人”的价值和前途,证明自在的合理。前者侧重于荒谬而残酷的生存真相,后者则聚焦于“反抗”“谁来反抗”“如何反抗”这一主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