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4期海洋水产研究Vol.26,N o.4 2005年8月M ARINE FISH ERIES RESEARCH Aug.,2005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杨少丽1,2王印庚2*董树刚1

(1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要综述了由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等弧菌引起的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典型症状、病原学、病理、检测技术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对弧菌病的防治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另外对弧菌病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海水养殖鱼病弧菌病检测技术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7075(2005)04-0075-09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vibriosis in marine cultured fish

Y A N G Shao-li1,2WA N G Y in-geng2*DON G Shu-gang1

(1Ocean U niv ersity of China,Q ing dao266003)

(2Y ellow Sea F isheries Research Inst itute,Chinese A cademy of Fisher y Scienses,Qing dao266071)

ABSTRAC T T 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 ypical symptom,et iology, pat hology,det ective technology,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briosis caused by more than 10vibrio strains such as Vibrio anguil larum,V.alginoly ticus,V.harvey i and V.sp lendi-dus.T he authors provided some valuable recommend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 reatment f or these vibriosises,and t he f urther research direct ion w 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M aricult ure Fish disease Vibriosis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弧菌是引起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由弧菌引起的疾病,流行面积广,发病率高,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长期以来是水产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第九版5伯杰氏细菌学手册6收录了35种弧菌属细菌,在这些弧菌当中,部分种已被认为是鱼类的重要致病菌。据有关报道,鳗弧菌(Vibr io 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 ticus)、哈维氏弧菌(V.har vey i)、灿烂弧菌(V.sp lendidus)、副溶血弧菌(V.p arahaemoly ticus)、创伤弧菌(V.vulnif icus)、杀鲑弧菌(V.salmonicida)、海利斯顿氏菌(V.p ela-gius)、美人鱼弧菌(V.damsela)、奥氏弧菌(V.or dalii)、费氏弧菌(V.f ischer i)、鲨鱼弧菌(V.car char i-ae)以及最小弧菌(V.mimicus)等10多种弧菌可以引起鱼类病害(Co lw ell et al.1984;Egidius1987;Aus-tin et al.1993;Lee et al.1995;Gatesoupe et al.1999;王保坤等2002),某些种类也会导致人或其他动物发病(陈月琴等2001;黄志坚等2002)。

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AA622070)资助

*通讯作者。E-mail:wangyg@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6124389.html,,Tel:(0532)85841732

收稿日期:2004-02-16;接受日期:2004-03-24

作者简介:杨少丽(197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鱼类病原微生物研究。E-m ail:ys hl2004@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6124389.html,,T el:(0532)82898893

海洋水产研究第26卷

76

国外对海水鱼类弧菌病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Ber gman1909),自20世纪60年代后相继对多种弧菌属的致病菌有较丰富的研究和报道(Sm ith1961;H orne et al.1977;Eg idius et al.1981;Liu et al.1997)。在我国,海水养殖业经历了藻、虾、贝的3次养殖浪潮之后,又相继迎来了90年代形成的海水鱼类养殖的第4次养殖高潮。然而,由于养殖面积过速扩展、养殖密度过高和管理不当,养殖鱼类疾病繁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弧菌引起的死亡时有报道(林克冰等1999;王国良等2000;黄志坚等2002),弧菌病被公认为是鱼类养殖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是该行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本文以引起鱼类弧菌病的弧菌为对象,分述了国内外对其重要种类的研究与进展,以期为弧菌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1鳗弧菌(Vibrio angui llarum)

1.1病原学与致病症状

鳗弧菌可以侵染大多数海水鱼,是对海水养殖鱼类危害最大的弧菌,也是被研究和报道最多的弧菌。鳗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运动,氧化酶阳性,对O/129敏感,葡萄糖氧化反应阳性,具有典型的弧菌属细菌特征。莫照兰等(2002)报道的导致牙鲆出血症的鳗弧菌,短杆状,可运动;在2216E培养基上培养24h的菌落呈圆形、半透明,直径约115m m;在T CBS培养基上培养24h的菌落呈黄色,直径约3m m,菌体大小为(018~ 110)@(115~117)L m,有1根很长的极生单鞭毛。根据血清型可以将鳗弧菌分为10个血清型,O1、O2、O3血清型是导致目前世界范围内野生及养殖鱼类弧菌病最主要的3类血清型(T oranzo et al.1997),其中尤以O1、O2血清型最为普遍。现在已报道至少有40多种鱼可被鳗弧菌感染,其中重要的养殖品种有鲑鱼、虹鳟、鳗鲡、香鱼、鲈鱼、鳕鱼、大菱鲆、牙鲆、黄鱼等(T oranzo et al.1987;莫照兰2001;莫照兰等2002)。

不同的鱼感染鳗弧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以全身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症状早期体色发黑,平衡失调;随着病情的发展,鳍条充血发红,肛门红肿,有的病鱼体表出现出血性溃疡;病鱼肠道通常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出现血斑。自然感染鳗弧菌的养殖牙鲆最明显的症状是鳍部严重出血以及体表溃烂(莫照兰等2002)。Devesa等(1985)描述了感染鳗弧菌的大菱鲆,典型的病症包括全身性的出血性败血症,鳍基部出血,眼球突出,角膜混浊,肝脏苍白,有时伴有腹水症状。

1.2病理变化

鳗弧菌的感染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皮肤、鳃、侧线以及肠道等。Olsson等(1998)对大菱鲆的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肠道是鳗弧菌感染的最重要的入口。鳗弧菌感染引起的组织病变是全身性的。夏永娟等(2000)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组织学H E染色技术对鳗弧菌人工感染后的牙鲆肝组织及胃肠道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及入侵细菌的定位研究,结果显示,感染个体肝细胞肿大,严重空泡化,肝窦扩张,肝组织内可见阳性反应的细菌成堆存在;胃壁变薄,胃黏膜层内可见阳性反应的细菌;肠绒毛细胞出现破损,肠腔内有大量细胞碎片,肠腔内也可见到阳性反应的细菌。这表明鳗弧菌可直接侵入组织细胞,破坏组织结构,进而使鱼体死亡。H orne 等(1977)报道了鳗弧菌引起的3月龄大菱鲆的组织病变,病鱼心肌纤维肿胀,肝的实质组织血管膨胀坏死,肝脏和肾脏充满了大量巨噬细胞,其他内脏器官的组织病变不明显。

1.3检测与诊断技术

对于病原菌的检测,传统的方法是根据生理生化反应以及病理分析进行鉴定。利用生理生化方法鉴定必须进行多项理化指标的测定才能完成,对一般的实验室来说,要通过这种方法将细菌鉴定到种不是一件易事。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开始试行成套的标准化鉴定系统和与之相结合的计算机辅助鉴定系统,使细菌鉴定日益朝着简便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多项目检测系统如ENT EROTU BE 系统、MINITEK系统、BIOLOG系统、M ICROSCAN系统、AU TOSCEPT OR系统、E-15系统以及API系列产品等。虽然这些鉴定系统最初的设计对象是一些重要的医学微生物,数据库中关于海洋菌的资料较少,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得病原的一些生理生化特征,有时也能成功地做出鉴定。Grisez等(1991)利用

第4期杨少丽等: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77 API20E成功地将鳗弧菌与奥氏弧菌分开。

现代血清学、免疫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出现与发展为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病原菌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准确地将病原鉴定到种、甚至亚种的水平。目前已有血清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PCR技术以及核酸杂交等技术用于鳗弧菌检测。Sorensen等(1986)用血清学方法成功地将鳗弧菌鉴定到种。夏永娟等(2001)进行了抗鳗弧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研究,利用具有中和活性的抗鳗弧菌单克隆抗体4A6作为免疫原,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出7株分泌抗独特型单抗的杂交瘤细胞,以ELISA 竞争抑制实验及诱导Ab3的功能实验证实,其中4株属于Ab2B,有可能用于疫苗生产。

荧光抗体技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用荧光素作为标记物,与已知抗体结合,通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抗原抗体复合物及其存在位置来鉴定抗原的存在。用这种方法测定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很高,尤其对于早期无症状的感染,检出率远远高出细菌培养法。余俊红等(2002b)利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不仅可以检测感染鳗弧菌的发病花鲈,还可检测带菌状态的未发病花鲈。

免疫酶技术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酶降解底物呈现的颜色反应来指示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根据反应颜色的深浅指示抗原量的多少。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抗原抗体可以定位,并且可以对结果进行定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方法。在多种免疫酶技术中,以间接ELISA、双抗体ELISA以及Dot-ELISA法最为常用。余俊红等(2001b)用间接ELISA技术快速检测出花鲈的病原菌,用此方法进行大量样品的检验,阳性检出率为76.1%,若能进一步优化各项反应条件,制备成快速检测试剂盒,必将在水产养殖大量样品的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PCR检测以及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方面,余俊红等(2002a)以鳗弧菌的金属蛋白酶基因为目标基因,设计引物用PCR方法成功地检测出花鲈病原菌。Ito等(1995)根据5S rRNA的序列设计了针对鳗弧菌和奥氏弧菌的寡核苷酸探针,用点杂交法检测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表明,两种探针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与其他鱼类病原菌不发生交叉杂交,可用于鳗弧菌及奥氏弧菌的快速检测。M artinez-Picado等(1994)根据弧菌的16S rRNA序列设计24个碱基的核酸探针用来检测鳗弧菌,可以检测鳗弧菌的8个血清型,核酸斑点杂交的最低检出量可以达到150pg。Rehnstam等(1989)对7个不同的鳗弧菌菌株的部分16S rRNA序列进行了比较并设计了25个碱基的寡核苷酸探针,探针与鳗弧菌可以发生特异性很强的菌落及印迹杂交反应,用菌落杂交法可以检测5@103CFU/ml浓度的细菌,用印迹杂交法可以直接检验出患病鱼肾脏中的鳗弧菌。

1.4预防与治疗

相比较而言,由于使用方便、见效快和疗效好等优点,使用抗生素仍是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主要手段。对患鳗弧菌病的鱼,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药100m g,连喂5d,可取得一定效果。李清禄等(2001)的药敏实验研究表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罗红霉素和海鱼宁ò等对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药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临床治疗实验,证明复方制剂海鱼宁ò对致病菌的治疗效果较好。

免疫增强剂以及疫苗是防治鱼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免疫增强剂方面,有报道使用壳多糖、肽聚糖、生长激素、转铁蛋白等可以提高虹鳟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鱼体对鳗弧菌的抵抗能力(Matsuo et al. 1993;Sakai et al.1993;Sakai et al.1997);使用酵母葡聚糖可以明显提高大西洋鲑抗鳗弧菌的能力(Rob-ertsen et al.1990)。在疫苗研制方面,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已有商品化的鳗弧菌疫苗用于预防香鱼、鲑科鱼类等海水鱼类的弧菌病(陈超然等2001)。Bricknell等(2000)研制的鳗弧菌疫苗可以提高大西洋庸鲽的抗病能力;注射法使用疫苗对欧洲鲑鱼的鳗弧菌及杀鲑弧菌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Press et al.1995);Joo sten 等(1997)制备了口服微胶囊鳗弧菌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草鱼以及鳟鱼的鳗弧菌感染。我国肖慧等(2003)对从鲈鱼中分离到的鳗弧菌进行全细胞灭活疫苗的研制,确定以015%(v/v)福尔马林溶液在28e下处理48h为最佳的灭活条件,经浸泡免疫和注射免疫后,可明显提高血清中的抗体凝集效价和鱼体免疫保护力。

2溶藻弧菌(V.alginoly ticus)

海洋水产研究第26卷78

2.1病原学与致病症状

溶藻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弯杆状,没有荚膜,不形成芽孢。通常在固体培养基上以单极生鞭毛运动(黄志坚等2002)。在IP培养基上27e培养24h菌体大小为(016~019)@(112~115)L m,菌落直径2mm 左右,TCBS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金珊等2002)。溶藻弧菌感染的宿主也十分广泛,早在1973年Biake 证实该菌对人类有致病作用,是沿海地区食物中毒和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同时它还能引起许多海水养殖品种的疾病,南美白对虾、文蛤、鲈鱼、真鲷、点带石斑鱼、黑鲷、大菱鲆、牙鲆等都可被感染(Austin et al.1993;Lee 1995;周丽等1997;黄志坚等2002)。被溶藻弧菌感染的大黄鱼发病初期体色变深,行动迟缓,经常浮出水面,体表病灶充血发炎,胸鳍腹鳍基部出血,眼球突出,混浊,肛门红肿;随着疾病的发展,发病部位开始溃烂,形成不同程度的溃疡斑,重者肌肉烂穿或吻部断裂,尾部烂掉。解剖发现内脏器官病变明显,腹部膨胀,有腹水,肝脏肿大,肾脏充血,有时肠内有黄绿色粘液。出现出血症状后,一般1~7d便死亡,常为急性死亡(金珊等2002)。黄志坚等(2002)从患病的鲑点石斑鱼中分离到病原菌溶藻弧菌,用感染实验比较了该菌对青石斑鱼、真鲷、平鲷、黑鲷、红鳍笛鲷、黄斑蓝子鱼等一些海水鱼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它能使鱼表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并导致死亡。病鱼大多体色较黑,胸腹鳍充血,肌肉溃烂。

2.2病理变化

金珊等(2003)对患有典型溶藻弧菌病的养殖大黄鱼的主要组织和器官进行了细胞病理研究,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肾、脾等组织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现象,严重时整个细胞呈溶解状态,而肠道组织病变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该病的致病机理和致死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致病的传播不是经口,而是由体表伤口进入机体。该菌在体表病灶处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使体表出血溃烂;病原菌进一步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至肝、脾、肾等主要器官,造成全身性组织严重损害,最终导致鱼体的死亡。

2.3检测与诊断技术

国内对于溶藻弧菌的检测,在大黄鱼方面研究的比较多。王军等(2002)建立了大黄鱼病原菌溶藻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现场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具有典型症状的发病大黄鱼的病原检出率为100%,表观健康大黄鱼病原检出率为30%,养殖海水检测结果为阴性,表明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已感染的发病大黄鱼的快速检测,而且可以用于检测已感染的未发病大黄鱼。鄢庆枇等(2001)进行溶藻弧菌的ELISA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以甲醛灭活方法获得菌苗,通过免疫动物获得抗血清,该抗血清经吸附后与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等10株对照菌株无交叉反应,对溶藻弧菌的最低检测极限可以达到97000CFU/ml。另外宋晓玲等(2001)建立了检测溶藻弧菌的单抗-ELISA技术,该反应系统可用于溶藻弧菌的快速诊断,反应时间为6~7h,检测灵敏度为104CFU/m l。Sparag ano等(2002)根据23S rRNA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能够从种的水平上鉴定和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等弧菌属细菌。

2.4预防与治疗

溶藻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经伤口感染(金珊等2003)。因此该病的防治措施包括:(1)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养殖密度过大,在操作中要小心,避免造成鱼体皮肤损伤,保持水质干净,防止水平传染。(2)对患病初期的个体,使用有效抗菌素拌料投喂,能够有效地防治该病。金珊等(2002)的研究表明,溶藻弧菌对磺胺+TM P、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等较为敏感,用这些药物可预防和治疗溶藻弧菌引起的大黄鱼溶藻弧菌病。

3哈维氏弧菌(V.harvey i)

3.1病原学与致病症状

林克冰等(1999)报道哈维氏弧菌是引起大黄鱼弧菌病的病原菌之一;从病鱼中分离到的哈维氏弧菌端生

第4期杨少丽等: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79单鞭毛,菌体大小为(111~213)@(014~016)L m,在营养琼脂上菌落圆形灰色,在T CBS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氧化酶反应阳性,对O/129敏感,葡萄糖氧化发酵。王国良等(2000)报道了浙江省发生的海水网箱养殖鲈鱼哈维氏弧菌病,感染病鱼的主要症状为皮下出血,肛门发红,头颅两侧、尾鳍末端以及体侧出现红斑,并逐渐发生溃烂;解剖发现病鱼肝肾肿大,肠壁充血并有黄绿色粘液从肛门溢出。一般从体表出现出血症状后,1~ 6d便死亡,为急性感染;流行时间以夏季高温期为主,8~9月份为高峰期,幼鱼与成鱼均会感染此病。2002年青岛市胶南海区网箱养殖花鲈幼鱼发病,病鱼体表发白、游动迟缓、厌食、尾部严重溃烂,严重者尾鳍完全烂掉,王宝坤等(2002)将从尾、肠、鳃等病灶部位分离出的致病菌鉴定为哈维氏弧菌。

3.2病理变化

同鳗弧菌及溶藻弧菌相似,哈维氏弧菌也是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通过口或伤口感染,致使伤口肌肉溃烂化脓以及内脏器官的严重病变而导致鱼的死亡。吴后波等(1999)对感染哈维氏弧菌的高体的组织病理研究表明,病鱼的肝脏严重病变,骨骼肌纤维与心肌纤维部分损伤坏死。鱼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肾小管病变坏死导致的尿毒症,以及由于肾脏及脾脏造血组织被破坏、造血功能衰退、皮肤溃烂产生慢性出血、病原菌分泌的溶血性毒素等原因导致的贫血症。另外鱼体机能代谢紊乱及由此导致的血清电解质病变也可能是加速鱼体死亡的原因。

3.3检测与诊断技术

与常规的血清学方法相比,单克隆抗体技术可以识别单一抗原决定簇,特异性强、亲和性一致,并且可以利用细胞系重复获得相同的抗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在病原的鉴定方面应用广泛。Chen等(1992)对哈维氏弧菌以及溶藻弧菌等10种弧菌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了3种单克隆抗体,可以进行哈维氏弧菌等弧菌的快速检测。在PCR检测方面,Oakey等(2003)根据哈维氏弧菌以及其他弧菌的16S rD-NA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检测哈维氏弧菌,阳性检出率为100%,但有时侯溶藻弧菌也呈交叉性阳性反应,需要再借助其他的生化实验加以区分。

3.4预防与治疗

在药物防治方面,吴后波等(1999)发现磺胺类药物可以控制高体的哈维氏弧菌病。Liu(1997)的抗生素敏感实验表明哈维氏弧菌对呋喃妥因、新生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在免疫防治方面,刘国勇等(2002)用3种不同方法制备了灭活的哈维氏弧菌菌苗,并对用不同方法制备的菌苗对异育银鲫的免疫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分别将哈维氏弧菌制备成福尔马林灭活菌苗、苯酚灭活菌苗和热灭活菌苗,用注射的方法接种异育银鲫,测定了受免疫鱼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头肾及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杀菌活性等免疫指标,结果表明,3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哈维氏弧菌菌苗对异育银鲫均显示出一定的免疫原性,其中以福尔马林灭活菌苗的免疫原性最强,苯酚灭活菌苗次之,而热灭活菌苗的免疫原性较弱,说明了福尔马林灭活方法较苯酚和热灭活方法更有利于保护哈维氏弧菌的有效抗原。黄辨非等(2002)从哈维氏弧菌以及鳗弧菌、副溶血弧菌中提取粗脂多糖作为免疫原,对同腹异育银鲫表现出较强的免疫原性,证明在脂多糖上存在保护性抗原。

4灿烂弧菌(V.sp lend idus)

4.1病原学与致病症状

灿烂弧菌可以分为生物?型和生物ò型,两种生物型都具有致病性。莫照兰等(2003)把从孵化14d患腹水症的牙鲆苗中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灿烂弧菌生物ò型,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它对牙鲆苗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有1根很长的极生单鞭毛,菌体大小为(017~110)@(118~210)L m,在2216E培养基上培养24h的菌落圆形、半透明,直径约110m m,在T CBS的菌落呈黄色,直径约210m m,对弧

海洋水产研究第26卷

80

菌抑制剂O/129(150L g/ml)敏感,发酵葡萄糖不产酸、不产色素。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报道的养殖大菱鲆嘴部出血病,病原鉴定为灿烂弧菌生物?型,患病大菱鲆主要的外观症状为腹部肿胀以及嘴部出血,解剖发现病鱼腹腔内有微红的液体,肝脏苍白有淤血斑(Ang ulo et al.1994)。Gatesoupe等(1999)用从大菱鲆幼体中分离出的8株灿烂弧菌进行感染实验,有6株可以引起大菱鲆很高的死亡率,说明灿烂弧菌可以导致大菱鲆幼鱼发病。也有研究表明灿烂弧菌可以感染大西洋鲑、鳟鱼和鲈鱼,病鱼明显的特征是腹部、消化道肿胀以及肠壁充血(Lupiani et al.1989;M yhr et al.1991),但是关于灿烂弧菌引起它们相应的组织病理变化资料不详。

4.2检测与诊断技术

Lee等(2002)对包括灿烂弧菌在内的10种弧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研究,用16S与23S r RNA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扩增16S与23S rRNA的间区序列(IGS),将此序列进行克隆与测序分析,发现10种弧菌有7种不同的IGS,其中IGS(0)、IGS(IA)、IGS(Glu)最普遍,将这3种IGS与其他弧菌的相应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了很高的特异性,用它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可以成功地检测出灿烂弧菌等8种弧菌。Caccamo等(1999)进行了扩增16S rDNA分析(ARDRA),运用ARDRA以及16S rDNA的约100bp的标记性序列区分哈维氏弧菌以及灿烂弧菌。

4.3预防与治疗

同上述其他弧菌一样,灿烂弧菌是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正常状态下不引发疾病,其致病性受宿主生理状况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鱼体处于水质不良因素的强烈刺激、机械损伤、寄生虫感染等应激状态时容易引发疾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改善养殖条件,合理安排养殖密度;及时清除池底污物,经常换水保持养殖环境清洁;操作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清除,防止疾病蔓延。对于灿烂弧菌的药物治疗,Ang ulo等(1994)报道用氟甲喹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千克鱼每天投喂30mg,可以有效地降低由灿烂弧菌引起的死亡。

5其他弧菌

其他一些弧菌对鱼类养殖的危害要相对小一些,并且有的弧菌常常和其他病原联合致病。在西班牙西北地区加利西亚省的1次连续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从外观正常以及患病的大菱鲆中都可以分离到费氏弧菌、哈维氏弧菌、鲨鱼弧菌,这些弧菌经常与由寄生虫、病毒、粘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症状有关(Novoa et al. 1992)。在地中海地区发现鲨鱼弧菌、美人鱼弧菌、奥氏弧菌和创伤弧菌可引起该地区的养殖鱼类弧菌病(孙修勤等1999)。美人鱼弧菌可感染大菱鲆,患病大菱鲆吻部和鳃盖充血发红(N ovoa et al.1992),对它的致病性研究表明,美人鱼弧菌可以分泌红细胞致敏物质,破坏造血组织,溶解红细胞,从而对宿主造成危害。奥氏弧菌最初被认为是鳗弧菌生物ò型,从Pug et sound地区的大马哈鱼中分离到的鳗弧菌菌株1669后来成为奥氏弧菌的典型菌株。研究表明,奥氏弧菌与鳗弧菌感染在组织病理学上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们感染的组织以及菌体存在的部位不同,鳗弧菌在造血组织中最多,奥氏弧菌在肌肉组织中最多(Egidius1987)。杀鲑弧菌是一种冷水性弧菌,要求的温度比较底,在寒冷的季节容易发病,它是于1979年在挪威中部地区的鲑鱼养殖厂首次被报道,首先在H itra地区流行,随后向北一直蔓延到挪威的斯塔曼格南部,尤其给卑尔根市的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Eg idius et al.1981),有报道表明它对大西洋鲑的感染力比虹鳟的感染力强。Villamil等(2003)从西班牙患病大菱鲆幼鱼中分离到海利斯顿氏菌,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它对大菱鲆幼体有很强的致病性,感染7d后幼体的LD50小于5CFU/m l,对后期仔鱼感染12d的LD50为3.9@105CFU/ml。吴后波等(2001)报道最小弧菌可以引起养殖真鲷的疾病,10~25cm的鱼都可被感染,药物筛选实验表明,多粘菌素B 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6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人工养殖鱼类在生

第4期杨少丽等: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81

态环境、养殖密度、饵料质量等方面与天然栖息条件有较大差别,导致各种疾病频繁发生,使病害成为制约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众多的细菌性病害中,弧菌病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目前对于弧菌的研究当中,鳗弧菌是被研究得最为详细的,其致病机理、快速诊断、防治等方面在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报道。然而,其他弧菌的相关基础性研究尤其是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要少一些。深入研究弧菌的侵染与致病机理包括致病因子的基因表达和调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为确定科学的防治方法、制备高效无毒的疫苗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发现对于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关于弧菌的检测已经建立起多种快速诊断方法,有很多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发病鱼,还可以检测潜伏期的带菌个体。但目前很多方法仅适用和限于实验室范围内,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究其原因是很多检测方法需要较贵重的仪器设备和复杂的操作程序,养殖基层多因不具备相关仪器和高素质技术人员而不能实施这些检验项目。笔者认为,将上述各类快速检测方法简单化,形成试剂盒产品将有助于把技术广泛推广到养殖实践中。

目前,养殖基层对海水鱼类弧菌病的防治主要是依赖抗生素。抗生素虽有使用方便、见效快和疗效好等优点,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盲目使用和滥用药物现象,不仅破坏了养殖环境微生态,导致耐药性生物的产生,而且存在的药物残留也会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好合适的时间和用量,在使用之前先做好疾病诊断,筛选敏感、高效无毒、可用药品种类,防止盲目和超量施用。抗菌中草药是一种比较健康的防治疾病的手段,但目前这种方法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较少。免疫学方法通过激发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来提高机体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是防治弧菌病的最佳方法之一,也是未来的发展主流。挪威利用多联疫苗在防治三文鱼主要疾病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疫苗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而且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可操作性。现在国外已有包括弧菌疫苗在内的10余种鱼用疫苗处于开发和应用阶段,鳗弧菌疫苗已进入商业化运作,在疾病防治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Press et al.1995;Jo osten et al.1997;陈超然等2001)。我国在这方面也已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对于淡水鱼种)))草鱼的出血病已研制出免疫原性稳定的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并且有大规模生产并推广的报道(曾令兵等1998),海水鱼类的鳗弧菌疫苗以及其他疫苗也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余俊红等2001a;肖慧等2003)。由于幼鱼的免疫能力差、免疫操作成本高、疫苗制备较难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鱼用疫苗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国鱼用疫苗的开发力度与迅猛发展的养鱼形势极不协调,很多重要的细菌性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防治。另外虽然有些疫苗能够有效地对弧菌性疾病起到保护作用,但对其所涉及的保护机制所知甚少。制备更多高效的抗菌疫苗,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王军,鄢庆枇,苏永全,张纹.2002.溶藻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海洋科学,26(7):1~4

王国良,金珊.2000.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黄渤海海洋,18(3):85~89

王保坤,余俊红,李筠,纪伟尚,徐怀恕.2002.花鲈弧菌病病原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鉴定.中国水产科学,9(1):52~55

刘国勇,毛芝娟,陈超然,陈昌福.2002.不同方法灭活的哈维氏弧菌菌苗对异育银鲫的免疫原性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1(2):139~142

孙修勤,张进兴,曲凌云.1999.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部分主要海水养殖国家养殖疾病综述.黄渤海海洋,17(4):88~102

余俊红,纪伟尚,徐怀恕.2001a.鲈鱼口服生物胶囊疫苗的研究.高技术通讯,11(3):15~18

余俊红,陈吉祥.2002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花鲈鳗弧菌感染.黄渤海海洋,20(2):60~64

余俊红,姚斐.2001b.应用间接ELIS A技术快速检测花鲈病原菌)))鳗弧菌.高技术通讯,11(7):23~27

余俊红,姚斐.2002b.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快速检测花鲈病原菌)))鳗弧菌.海洋水产研究,23(2):38~44

吴后波,潘金培.1999.海水网箱养殖高体弧菌病病理学研究.水产学报,23(2):206~209

吴后波,潘金培.2001.治疗养殖真鲷弧菌病的药物筛选.鱼类病害研究,23(1):1~6

宋晓玲,黄,史成银.2001.溶藻弧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水产学报,25(6):522~527

李清禄,陈强.2001.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病原鉴定与感染治疗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5):489~493

肖慧,李军,王祥红,李筠,纪伟尚,徐怀恕.2003.鲈鱼鳗弧菌病疫苗的制备及免疫防治效果.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2):226 ~232

陈月琴.2001.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浙江预防医学,13(4):33~33

海洋水产研究第26卷82

陈超然,陈昌福.2001.鱼用疫苗研究现状.水利渔业,21(5):44~45

周丽,宫庆礼,俞开康.1997.牙鲆的疾病.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7(2):173~180

林克冰,周宸,刘家富,周胜利,曾志南,陈木.1999.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原菌研究.海洋科学,4:58~62

金珊,蔡完其,王国良,赵青松,郑天伦.2002.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1(3):225~230

金珊,蔡完其,於宏,赵青松,郑天伦.2003.大黄鱼溶藻弧菌病细胞病理变化的初步研究.海洋科学,27(2):59~62

夏永娟,黄威权,姜国良.2000.鳗弧菌感染牙鲆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观察.海洋科学,24(10):41~44

夏永娟,黄威权,黄宝成,金晓航,李别虎.2001.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微生物学报,41(4):447~451

莫照兰,茅云翔,陈师勇,张培军.2002.一株牙鲆皮肤溃烂症病原菌的鉴定.微生物学报,42(3):263~269

莫照兰,茅云翔,陈师勇,张振东,徐永立,张培军.2003.养殖牙鲆鱼苗腹水症病原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海洋与湖沼,34(2):131~141

莫照兰.2001.养殖牙鲆细菌性疾病调查及鳗弧菌致病性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报告,11~12

黄志坚,何建国.2002.鲑点石斑鱼细菌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5):64~67

黄辨非,陈超然,毛芝娟,陈福昌.2002.同腹异育银鲫对鱼类3种致病弧菌粗脂多糖的免疫应答.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1(1):59~63

曾令兵,杨先乐.1998.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旋转瓶法大规模生产工艺.中国水产科学,5(2):62~67

鄢庆枇,王军,苏永泉,皮灵宝,刘成荣.2001.大黄鱼病原菌)))溶藻弧菌的ELIS A快速检测研究.海洋科学,25(9):47~49

Angulo,L.,Lopez,J.E.,Vicente,J.A.et al.1994.Haem orrhagic areas in th e mouth of farmed tu rbot,S coph thalmus maximus(L.).J.fish Dis.17:163~169

Austin, B.,Stobi,M.,Robertson,P.A.et al.1993.Vibr io alginoly ticus:the caus e of gill diseas e leading to pr ogr ess ive low-level mortalities a-m ong ju venile tu rbot,S coph thalmus max imu s(L.)in a S cottish aquarium.J.Fish Dis.16:277~280

Bergman, A.M.1909.Die r oten Beulenkrankh eit desales.Ber.K.Bayer.Bio.Versuchsstr,2:10~54

Bricknell,I.R.,Bow den,J.,Verner-Jeffreys, D.W.e t al.2000.S usceptivility of ju venile and s ubadult Atlan tic halibut(H ip pog lossus hip po-g lossus L.)to in fection b y Vibr io ang uillar um and efficacy of protection in duced by vaccination.Fis h S hellfish Im munol.10(4):319~327

C accam o,D.,Di,C.F.,Fani,R.e t al.1999.Polyphasic approach to the characteris ation of marine lu minous bacteria.Res.M icrobiol.150(3):

221~230

C hen, D.,H anna,P.J.,Altm ann,K.et al.1992.Developm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at identify Vib rio species commonly isolated from in-

fection of humans,fish,an d s hellfis h.Appl.Environ.M icrobiol.Nov.58(11):694~700

C olw ell,R.R.,and Grim es, D.J.1984.Vibrio diseases of marine fish populations.Helgoland M eeres unters,37:265~287

Devesa,S.,Toranzo, A.E.,and Barja,J.L.1985.First report of vibrios is in turbot(Sc op hthalmus maximus)cultu red in Northw es tern Spain.

Fis h and Shellfish Path ology,131~140

E gidius, E.,Andersen,K.,Clausen,E.et al.1981.Cold-w ater vibriosis or/H itra-dis ease0in Norw egian salmonid farming.J.Fish Dis.4:353

~354

E gidius, E.1987.Vibrios is:Pathogenicity and Pathology:A Review.Aquacultu re,67:15~28

Gates ou pe, F.J.,Lambert, C.,and Nicolas,J.L.1999.Pathogenicity of Vibrio sp le ndid us strains ass ociated w ith turb ot larvae,S coph thalmus max imu s.J.Appl.M icrobiol.87(5):757~763

Gris ez,L.R.,C eusters,R.,and Ollevier, F.1991.T he u se of API20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Vibrio ang uillaru m and Vibrio ord alii.J.Fish Dis.14:359~365

H orne,M.T.,Richards,R.H.,Roberts,R.J.et al.1977.Peracute vibriosis in ju venile turb ot S cophthalmu s maximu s.J.Fish Biol.11:355~

361

Ito,H.,U chida,I.,Sekizaki,T.e t al.1995.Specific oligonu cleotide prob e based on5S rRNA sequen ces for iden tification of Vibrio ang uillarum and Vibr io or dalii.Vet.M icrobiol.Feb.43(2-3):167~171

Joosten,P.H.,T iem ers ma, E.,T hreels,A.et al.1997.Oral vaccin ation of fish against Vibrio ang uillarum using alginate microparticles.Fish Shellfish Immun ol.7(7):471~485

L ee,K.K.1995.Path ogenesis studies on Vibr io alginoly ticus in the grouper,Epinephelus m alabaricus,Bloch et Sch neider.M icrob.Pathog.

Ju l.19(1):39~48

L ee,S.K.,W ang,H.Z.,Law,S.H.et al.2002.Analysis of the16S-23S rDNA intergenic spacers(IGSs)of m arin e vibrio for s pecies-specific sign ature DNA sequences.M ar.Pollut.Bull.M ay,44(5):412~420

L iu,P.C.,Lee,K.K.,an d Chen,S.N.1997.Su 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isolates of Vibr io har v eyi to antibiotics.M icrobios,91(368~369):175 ~180

L upian i,B.,Dopazo, C.P.,L edo,A.e t al.1989.New syndr om e of mix ed bacterial and viral etiology in cultur ed turb ot S cop hth almu s max imu s.

J.Aquat.Anim.H eal.1:197~204

M artinez-Picado,J.,Blanch,A.R.,and Jofr e,J.1994.Rapid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ib rio an guillarum by us ing a specific oligon ucleotide pr ob e complementary to16S rRNA.Appl.En viron.M icrobiol.Feb.60(2):732~737

第4期杨少丽等: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83 M atsu o,K.an d M iyazan o,I.1993.Th e in flu ence of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peptidoglu can on dis ease resistance and gr ow th of ju venile rain-bow tr ou t.Nippon Suis an Gak kaishi,59:1377~1379

M yhr, E.,Lar sen.J.L.,and Lillehaug,A.1991.C haracterization of Vibr io ang uillar um and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isolated from farmed fish in Norway.Appl.Environ.M icrob.57(9):2750~2757

Novoa,B.,Nun ez,S,Fernandez-Puentes C.et al.1992.Epizootic study in a turbot farm:Bacteriology,virology,parasitology and histology.

A quacu lture,107:253~258

Oakey,H.J.Levy,N.,Bourne,D.G.et al.2003.T he use of PCR to aid in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Vibr io har v eyi isolates.J.Ap pl.M icrib-i ol.95(6):1293~1303

Olsson,J.C.,Jêborn,W.A.e t al.1998.Sur vival,persistence and pr oliferation of Vibrio anguillar um in juven ile turbot,S coph tha lmus max imu s (L.),intestin e and feces.J.Fish Dis.21:1~9

Press, C.M.,and Lillehaug,A.1995.Vaccination in E uropean salmonid aquaculture:A r eview of practices and prospects.Br.Vet.J.Jan-Feb. 151(1):45~69

Pu entes,Z.1992.Epiz ootic study in a turbot farm:Baceteriology,virology,parasitology and histology.Aquaculture,107:253~258 Rehnstam, A.S.,Norqvis t,A.,W olf-W atz,H.e t al.1989.Identification of Vibr io ang uillarum in fis h by using partial16S rRNA sequences and

a specific16S rRNA oligonucleotide probe.Appl.En viron.M icrobiol.Aug.55(8):1907~1910

Robertsen, B.,Rors tad,G.,En gstad,R.et al.1990.En han cem ent of none-s pecific dis ease resis tance in Atlan tic salmon,Sa lmo salar L.b y a glucan from S acc haromyce s c erev isiae cell w alls.J.Fis h Dis.13:391~400

S ak ai,M.,Kajita,Y.,Kobayashi,M.et a l.1997.Im munostimulating effect of grow th hormone:in vivo admin istration of grow th hormone in rainb ow trout enhance resis tance to Vibrio ang uillarum infection.Vet.Immunol Immun opathol.57:147~152

S ak ai,M.,Otubo,T.,Atsuta,S.et al.1993.E nhancem ent of resistance to b acterial in fection in r ainb ow trout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b ovin e lactorrin.J.Fish Dis.16:239~247

S mith,I.W.1961.A diseas e of finn ock due to Vibr io an guillar um.J.Gen.M icrobiol.24:247~252

S oren sen,U.B.,and Lars en,JL.1986.S erotyping of Vibrio ang uillarum.Appl.Environ.M icrobiol.M ar.51(3):593~597

S paragano,O.A.,Rob ertson,P.A.,Pu rdom,I.et al.2002.PCR and m olecu lar detection of differentiating Vibr io sp ec ies.An n.N.Y.Acad.

Sci.Oct.969:60~65

Toranzo, A.E.,Santos,Y.,and Barja,J.L.1997.Immuniz ation with bacterial antigen s:Vibrio infections.Dev.Biol.Stand,90:93~105 Toranzo, A.E.,Santos,Y.,Lemos,M.L.e t al.1987.Hom ology of Vibrio an guillar um s train s cau sing epiz ootics in turbot,salmon and trout reared on the Atlantic coast of S pain.Aquacultu re,67:41~52

Villamil,L.,Figueras, A.,T oranzo,A.E.et al.2003.Isolation of a highly path ogenic Vibrio pe lag ius strain associated w ith mass mortalities of tu rbot,S c op hthalmu s maximus(L.),larvae.J.Fish Dis.M ay,26(5):293~303

几种常见的鱼用诱食剂

几种常见的鱼用诱食剂 1.氨基酸及其混合物 氨基酸对鱼类的嗅觉和味觉都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l—氨基酸是水产动物有效的诱食剂,d—氨基酸诱食作用较弱。同一诱食剂对不同动物或同一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甚至完全不同。氨基酸混合物比单 个氨基酸更有效。 2.含硫有机物?穴dmpt?雪 dmpt.bp二甲基—p—丙酸噻亭是一种有效的水产动物诱食剂。dmpt是最有效的诱食剂,可提高鱼类的咬饵频率。在鱼类的味觉和嗅觉器官内可能具有特殊的dmpt感受器。 3.核酸类物质 核苷酸中以肌苷酸最有效,但它的活性受肌苷、腺苷二磷酸和肌酸的影响。 4.甜菜碱 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三甲基内脂。甜菜碱是动物味觉的刺激物之一。甜菜碱的诱食作用还表现在与一些氨基酸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不仅使鱼的味觉对甜菜碱有感受,还能增强鱼对氨基酸的味觉感受,从而增强氨基酸的诱食效果。 5.动植物及其提取物 用蚯蚓作为诱食物可提高对虾的摄食量、采食频率和增重。随着饲料中添加蚯蚓量的增加,黄鳝对摄食的喜好程度也逐渐增加。据推测蚯蚓浆液的诱食作用可能与赖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有关,因为蚯蚓中这几种氨基酸的含量很高。将一些动植物的某些成分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后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可改善饵料的适口性,目前已证实枝角类、摇蚊幼虫、蛤子、牡蛎、鱿鱼、竹荚鱼、玉筋鱼、桃江对虾、梭子蟹、丁香、田螺、蚕蛹、蚯蚓等动植物及其提取物有良好的诱食作用,可能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核苷酸。 大蒜含有独特的大蒜素,具有辛辣味,在鲫鱼饲料中添加0.5%~3%的大蒜素粉,其强烈的气味可促进鱼的摄食活动。用大蒜素饲喂鲤鱼(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其成活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4%、18.4%和10.3%。 6.中草药 某些中草药不仅具有较强的诱食作用,还具有促进鱼类生长及增强抗病力的功效。研究人员根据我国民间常用“阿魏”做钓鱼诱饵的经验,用化学成分与其相似的草作诱饵捕抓黄鳝,效果十分明显。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和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甜菜碱对鲤鱼诱食促生长的研究

表1试验用鱼放养表 甜菜碱添加量%00011011013013015015110110箱 号12345678910尾 数40404040404040404040规格(g 尾)7512781378107515811975108217751376107712总重(g )3008 3132 3120 3020 3276 3000 3308 3012 3040 3088 时 间 199516120 甜菜碱对鲤鱼诱食促生长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阎希柱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鱼类营养学研究的深入,鱼用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已被广泛采用,但作为鱼用饲料添加剂之一的诱食剂的研究起步较晚,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甲基内酯,其活性结构是盐酸甜菜碱。甜菜碱以前仅限于作为动物营养的甲基供体,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协同作用作为人类医学上的恢复胃酸的药物及肝脏保护性冶疗剂等。目前已有美、日、芬兰等国家以甜菜碱作为鱼类诱食剂并投入商业应用。甜菜碱对鲑、鳟、大麻哈鱼等具有强烈的摄食反应,芬兰糖业公司的应用结果令人满意。鱼类选用甜菜碱作为甲基供体及作为促摄饵物质是理想的。甜菜碱作为鱼类的饲料添加剂其主要的作用在于诱食,我国目前对甜菜碱作为鱼类诱食剂的研究、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我们于1995年进行了甜菜碱对鲤鱼的促生长效应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甜菜碱购自沈阳石油化工研究院,纯度为97%。鲤鱼购自双鸭市集贤县鱼种场,鱼体健康。 21鱼种的放养 鱼种取回后在一个大网箱中暂养7天,实验为期2个半月,共计75天,鲤鱼在5组1立方米的网箱中饲养,每组网箱2个,互为平行,每个网箱放养40尾鱼。放养情况如表1。 31网箱的设置 试验用网箱规格为120100100厘米,网目为 115厘米有盖。网箱设置处水深3米,10个网箱中并 为一排网箱放入水库,排洪口位于网箱的下方50 米,水流速度小于012米 秒,水流有助于网箱的排 污。每个网箱间隔2米。 41水体状况 红旗水库面积达一万余亩,平均水深3米,虽然 该水库的主要水源安邦河在流入该水库前受到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但经占库区面积1 3的挺水植物区及遍布整个库区的大型沉水水生植物区域的滤净作用,水质良好,透明度达到115米以上。水温为自然水温,实验期间水温为18-24℃,水中溶氧含量为9-10毫克 升,pH 为714-716。 51饲料性状及投喂 每组网箱投喂的饲料配方及营养含量如表2及表3。各组饲料均由绞肉机加工成,经风干后制成直径315毫米大小均匀的颗粒饲料。每天投喂3次,在鱼吃食的情况下投喂,以鱼吃饱而且不浪费饲料为准,日投饵率为体重的2%-4%。 表2饲料配方 组别 原料 12345鱼粉 2020202020豆饼4040404040酵母33333玉米面2020202020麸子14101317131513121218骨粉11111多维11111无机盐11111甜菜碱0 011 013 015 110 表3饲料营养成分 组别1 2 3 4 5 水分61957103712471296181粗蛋白3318833129321873412433182粗脂肪71827189716171657173粗灰分 11124101851112310195111261采用D u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结 果经过75天的饲养,试验鲤鱼的生长结果见表4。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 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 。 24h) 1.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氨基酸类鱼类诱食剂

氨基酸类鱼类诱食剂 氨基酸分D型、L型和DL型,作为鱼类诱食剂来讲,L型比D型的诱食效果高一倍。 1.L-丙氨酸(L-α-丙氨酸) L-丙氨酸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属于甜味型氨基酸,甜度约为蔗糖的70%。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由蚕丝蛋白质水解制成。制作鱼类诱食剂时建议添加量为0.04-lg/kg,除对虹鳟鱼之外,几乎对所有的海、淡水鱼类及水产动物都具有诱食性。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5-20g/瓶)、食品添加剂商店。 2.L-精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水溶液为强碱性,由胶原蛋白质分离制得,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对鲤鱼、鲫鱼、鲂鱼和大麻哈鱼有诱食作用。鲶鱼有暂时性忌避反应。制作钓饵时建议添加量为:0.3-1.5g/kg。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食品添加剂商店、饲料公司。 3.L-天冬氨酸(L-氨基琥珀酸) 无色透明至白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酸味型的氨基酸,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和酸、碱及食盐水中。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牙鲷有诱食效果,对其他鱼类诱食效果不明显。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4.甘氨酸(氨基乙酸)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用明胶水解经分离制成,甜味型氨基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几乎所有的海、淡水鱼类和水产动物均具有强烈的诱食效果。建议添加量为 1-2g/kg。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食品添加剂商店。 5.L-组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苦味氨基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虹鳟鱼有明显的诱食效果。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6.L-异亮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结晶性薄片,苦味氨基酸。易溶于水、无机酸和碱溶液,不溶于冷乙醇和乙醚。在加工时遇热不受损失(如加工膨化钓饵时)。对泥鳅、牙鲷有明显的诱食性。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7.L-亮氨酸 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苦味型氨基酸。易溶于水、无机酸和碱溶液。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145-l48'C时升华。对鳕鱼有明显的诱食效果。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8.L-赖氨酸 赖氨酸非常活泼,受热时易分解破坏,故常使用的L-赖氨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受热后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 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就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 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 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 就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就是有推测认为可能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 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与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与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就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 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 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与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 状尤其就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就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与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与/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 控制细胞增殖与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与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就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与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就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与其她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常用的几款诱食剂钓鱼小药

常用的几款诱食剂钓鱼小药(丁香、蚯蚓粉、 氨基酸等) 为了提高钓获量,饵料中往往添加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将鱼类吸引到饵料周围, 引起鱼类产生强烈的食欲,提高饵料的适口性,以促进鱼类吞食饵料,这类物质称为诱食剂 还有一种神秘的叫法叫做钓鱼小药。 鱼类对某种饵料嗜好程度,是由饵料中含有诱食剂决定的。诱食剂对鱼类的作用是通过 鱼类视觉和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来实现的。栖息于水中的鱼类可根据光的明暗程度和 颜色来区分物体。嗅觉能接受水底浓度化学物质刺激,有感受气味的能力,而味觉则能感受 化学物质的刺激,通过味蕾的感受作用。因此,实际垂钓中无论窝饵还是钓饵,都要使用一 些诱食剂小药来达到目的。 常用诱食剂的种类 (1)蚯蚓粉,把蚯蚓晒干后制成粉。蚯蚓粉能散发出特殊气味,极易引诱鱼类,刺激 其食欲,是最佳的摄饵刺激物质,对鲫鱼、罗非鱼、鲤鱼、鲶鱼有特效。 (2)氨基酸,氨基酸对鱼类嗅觉及味觉都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青鱼、草鱼、鲢鱼、 鳙鱼、鲤鱼、鲫鱼、鳗鱼有很好的引诱作用。 (3)含硫有机化合物,二甲基丙酸噻亭,对鱼类有极强的引诱摄食作用,在天然饵料 中加入一定比例的DMPT鱼类摄食频率可提高4~6倍,对钓鲫鱼、鲤鱼有奇效。 (4)生物碱,研究表明,有些生物碱(如甜菜碱)对鱼类味觉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与 氨基酸一起使用,对鲫鱼、鲶鱼、鳗鱼、鲤鱼有很好的诱食作用。 (5)丁香,丁香色泽为红棕色或棕褐色,气味芳香浓烈,味辛辣。取丁香10克,置入 一瓶曲酒中浸泡,浓淡可随意,10日即可使用。 (6)小茴香,小茴香有特异香气。取小茴香10克,放入一瓶曲酒中,过10日即可使 用,克添加在钓鲫鱼、草鱼、鲤鱼的诱饵中,效果极佳。

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一般分子量较小、生物活性高,主要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产生。细胞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网络,进而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或促进细胞增殖生长。但是细胞因子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会对机体免疫应答进行调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细胞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下依据。现在已有近几十个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药物批准上市。 细胞因子受体命名规则比较简单,基本是在相应的细胞因子名称后面加Receptor(R)表示,如IL-2的受体就写成IL-2R。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 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也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hematopoietin receptor family)。这类受体的结构特点:胞外区含有同源区(大概有200个氨基酸构成),膜外区近氨基端有二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其羧基端存在Trp-Ser-X-Trp-Ser(WSXWS,X代表任一氨基酸)残基序列。按照细胞因子家族可以分为如下类型:Ⅰ型白介素(IL-2,IL-3,IL-4,IL-5,IL-7,IL-9)受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生长激素(GH)受体,催乳素(PRL)受体,抑癌蛋白M(OSM)受体,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受体等。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大多数由多个亚单位构成,其中有属于结合细胞因子的亚单位或用来进行信号转导的亚单位。信号转导亚单位可以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共用,比如人的IL-3R,IL-5R和CSF2R均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就属于细胞因子结合单位,β亚单位就由三种细胞因子共用来转导信号,这也使得IL-3,IL-5和GM-CSF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三者都可以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还有IL-3和GM-CSF 均可作用于造血干细胞。还有一种共用信号亚单位——γ亚单位,主要由IL-2,IL-4,IL-7,IL-9和IL-15的受体共用。在X-性连锁中正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中,正是由于这五个细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发生严重障碍造成的,使得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用及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因子( cytokine) 是一类由各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糖蛋白。通常所说的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因子、单核细胞因子及其他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激活作用,有关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细胞因子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对其应用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细胞因子、免疫、应用 1.细胞因子的特性 尽管细胞因子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广泛,但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多为糖蛋白,分子质量一般为10~25ku,有的为8~10ku。②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其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这类结合的细胞因子亲和力较高,在极低浓度下亦显示出生物学活性。③一般在局部发挥效应,这种效应既可针对产生该细胞因子并且具有受体的细胞———即自分泌(autocrine)作用,也可针对邻近的细胞———即旁分泌(paracrine)作用。④分泌期短,一般仅为数天,且其半衰期也很短。⑤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并显示出多种生物学功能,即具有多效性;同时多种细胞因子也可作用于同一种细胞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⑥细胞因子之间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一个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免疫反应协调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⑦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不可缺少的成分。 2.细胞因子的应用 大多数细胞因子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物,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清除病原体不可缺少的成分,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体内分泌的细胞因子过多,亦可引起病理性反应。因此,细胞因子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已成为医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重要领域,进入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逐年增多,它们在人类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细胞因子一方面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及肿瘤等,另一方面可以导致和/ 或促进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因此,细胞因子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的IL24、IL25、IL210及IL213等Th2型细胞因子浓度显著升高,在其作用下IgE合成增多,IgE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应用IFN2γ和抗IL24抗体或IL24R可减少Th2型细胞因子产生,从而抑制过敏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灶中IL22和IFN2γ产生明显增加,而在恢复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推荐)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弧菌病

2010年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了严重病害,尤其是对虾“偷死”情况严重。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养殖水质恶化等难辞其咎,但从整个疫情上来看,对虾养殖中弧菌贯彻始终,可谓“魅影重重”。 2010年我国的对虾养殖业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到严重的病害肆虐,其危害程度严重的,发病率和排塘率均在50%以上,个别达到90%。总体去年的对虾病情表现出南北有较大差异的特点。从病情上看,南方病情重于北方,其中海南、粤东、粤西地区受灾最重;从病程上看,南方地区呈现发病范围广、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发病季节不明显等特点,头造虾减产严重;而以江浙、京津唐为中心的北方养殖区虽也有发病现象,但整体发病率不高、造成的损失不大;从症状上看,南方地区多表现为空肠空胃、偷死等症状,而北方对虾养殖区虽也曾出现了“偷死”现象,但该病整体发病率不高,对虾仍以传统的白斑病、桃拉综合症等为主。关于对虾病害的原因,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等难辞其咎,但总的来看,对虾养殖中处处体现出弧菌的身影,可谓“魅影重重”。本文就对虾养殖中的病原弧菌、弧菌病症状和防治等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弧菌及弧菌病 弧菌(vibrio)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该类细菌具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成为海水环境的优势种群,尤以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占优势。目前,第九版《伯杰氏细菌学手册》收录了35种弧菌属细菌,在这些弧菌当中,部分种已被认为是鱼类的重要致病菌。据有关报道,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灿烂弧菌(V.splendid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杀鲑弧菌(V.salmonicida)、海利斯顿氏菌(V.pelagius)、美人鱼弧菌(V.damsela)、奥氏弧菌(V.ordalii)、费氏弧菌(V.fischeri)、鲨鱼弧菌( V.carchariae)以及最小弧菌(V.mimicus)等10多种弧菌可以引起鱼类病害。随着人工养殖迅速发展,养殖水域生态变化,弧菌病已经成为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 由弧菌属(Vibrio)细菌引起的弧菌病(Vibriosis)是在世界各地养殖鱼、虾、蟹及贝类等水产动物中普遍流行且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弧菌属中的鳗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在弧菌种群中占优势,广泛存在于自然海水中,导致弧菌病在全世界发生,且具有流行广、发病率高、危害大、死亡率高等特点,给鱼、虾、蟹及贝类等海水动物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鳗弧菌、海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疾病统称弧菌病。对虾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对虾幼体菌血病、烂鳃病、红腿病、烂眼病等,其主要的病原菌为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其中弧菌科的许多种细菌,是引起对虾类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表1),并且作为海水中的常在菌群,弧菌也存在于健康的甲壳类个体的体内,Gomez等报道了万氏对虾的肝胰脏内可能存在着多种弧菌。当水中弧菌的数量为103-104cfu/mL(cfu/mL:每毫升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群落总数)时,对虾的红腿病症状明显加重。通过对比看出,对虾的发病程度和死亡情况与虾池水中弧菌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当水中的弧菌数量达到104cfu/mL时,对虾就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摘要:从必需脂肪酸种类、对鱼类的影响、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的研究状况,以期为脂肪研究和合理饲料配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必需脂肪酸种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脂类不仅是生物的能量储存库,而且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与细胞识别和组织免疫有密切关系;此外,脂类物质参与激素和维生素代谢,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学调控功能。鱼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的脂肪酸鱼体本身可以生物合成,有的则不能或合成量很少,远不能满足鱼类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需要,必须由外源供给补充。那些为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EFA),如亚油酸、亚麻酸、EPA、DHA等。通常认为,必需脂肪酸必须符合下列特定的分子构型:1)在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的二乙烯基甲烷链结构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2)双键必须是顺式构型;3)距离羧基最远的双键,应在由末端-CH3数起的第六与第七碳原子之间。必需脂肪酸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大多不能由动物自己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须由饲料中提供。鱼虾不能合成必需脂肪酸,必须从饲料中吸收,但鱼虾具有将亚油酸和亚麻酸转化为同系列更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1.鱼类必需脂肪酸的种类 大多动物体内能够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 (C18:3)。一般鱼体本身只能合成n-7、n-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而不能合成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因此,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鱼类的必需脂肪酸。鱼类生存和生长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因种类而异。不同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有关。温水性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与冷水性鱼类差别很大,冷水性鱼类需要的n-3序列数量>n-6序列的数量。虹鳟饵料中添加C18:3n-6或C18:3n-3,会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而且同时使用这两种脂肪酸比单独使用促生长效果更好。鲤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饲料的1%。鳗鲡与虹鳟和鲤鱼一样需要必需脂肪酸。鳗鱼丽添加C18:3n-3后生长显著改善,这与虹鳟相似。添加C18:3n-6和C18:3n-3有相加效果,这与鲤鱼相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饵料的5%左右[1]。德国柏林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1]对虹鳟幼鱼投喂富含十八碳三烯酸 (1 8:3n-3 )、十八碳四烯酸主要是廿二碳六烯酸 (22:6n-3 )的商品饲料,证实廿二碳六烯酸是虹鳟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 刘玮等[2]认为团头鲂必需脂肪酸除n-3HUFA之外,还应包括18:2n-6和8:3n-3;团头鲂的18:2n-6的需要量比18:3n-3的量要大;在18:2n-6和 18:3n-3之间还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2.必需脂肪酸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不同的生发育阶段,对脂肪酸的需要不同。真鲷等海产鱼仔、稚鱼必须直接摄取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才能生长发育[3]。刘镜恪[4]等发现n-3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仔鱼和稚鱼的生长和存活都有重要影响。高淳仁[5]等认为,n-3 HUFA为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而其中 EPA和 DHA对海水鱼类生长、存活、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不同种类的海水鱼类对 n-3 HUFA的需求量略有不同,而饵料中 EPA与 DHA的比例也是影响海水仔、稚、幼鱼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海水鱼类对不同脂型的脂类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不同。在鱼类繁殖期间,鱼类需要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数量大于n-6系列的数量,尤其是雌鱼。 3.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鱼类对必须脂肪酸的需要量依鱼的种类而不同。温水性的鲤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比冷水性鱼类低,但

中国鱼饵排名

中国鱼饵排名 1、老鬼鱼饵易哲,湖北人,自小与鱼结缘,由钓鱼而注意鱼类生活规律,并对鱼的吃食发生兴趣。1990年代初看到日本生产的鱼饵进占中国市场,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开始转向鱼饵研究,同时以竞技钓鱼的实践检验产品的适应性。1997年起易哲闯荡竞技钓坛,并组建了“老鬼钓鱼俱乐部”,是湖北钓手连续获得1997、1998、1999三年“海狮杯”全国钓鱼俱乐部总决赛冠军的主力队员。曾在第二届“海狮杯”决赛中夺得个人第二。1999年参加在昆明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钓鱼比赛,获个人总分第二和抛竿项目冠军,并因此而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垂钓大师”荣誉的钓手。自1999年起,在他主持下老鬼鱼饵公司创设“老鬼杯”全国钓鱼大奖赛,成为竞技钓鱼的一大亮点。同年10月,为培养钓鱼后备力量,老鬼鱼饵公司又创办了湖北老鬼钓鱼学校,他亲任教练,主讲拉饵术,还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以及著名钓手程宁、化绍新、钟舜尧、刘树森等讲授鱼类科学知识和钓鱼技术,学员遍及全国。 2、龙王恨鱼饵母公司湖北龙王恨鱼饵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国内知名的渔具企业,专业生产鱼饵、鱼类诱食剂和各种钓具,被誉为“中国鱼饵行业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公司自成立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合作,专业生产鱼饵、鱼类诱食剂和各种钓具,共研发和投入市场三个品牌、

四个渠道千余种钓鱼用品,部分产品远销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可代理各种钓具产品的进出口业务,也可为国外客商提供加工、定做和定向开发服务、代理国外知名品牌。由于在鱼饵渔具制造及推动群众性钓鱼运动方面的贡献,龙王恨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钓具知名品牌”、“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成为近年来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钓具企业(渔具产品)。仁昌地产公司开发的仁昌·翰林苑精品楼盘,也被评为“孝感市建筑工程孝天杯奖(优质样板)”工程。 3、钓鱼王鱼饵钓鱼王集团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钓鱼用品的综合型企业。公司成立于1995年。十多年来,全体钓鱼王人艰苦创业,团结拼搏,“钓鱼王”逐步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安陆钓鱼王渔具公司、武汉中逵渔具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时尚钓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的集团化公司。公司目前的主导产品“钓鱼王”鱼饵、“天丝”钓线、“八仙”浮漂、“兵库”钓针以及“唐宋八大家”、“渔匠”、“渔仙”钓竿已成为中国渔具行业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同时公司成功打造了“乐四通”、“中逵”两大营销网络品牌,乐四通联盟商和联盟会员近6000家,中逵直销会员店1600家,分别是中国渔具业最大的批发流通销售网络和直销连锁网络。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哪里有钓鱼人,哪里就有钓鱼王,企业成功发展成为中国渔具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精选版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海洋创伤弧菌

海洋创伤弧菌 两个螃蟹下肚,却让45岁的阿峰丢了命。医生说,夺去阿峰生命的是夏季比较高发的海洋创伤弧菌。记者今天从温医大附一院获悉,近期该院接连收治了四例感染该致命病菌的患者,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阿峰是温州泰顺人,平时喜欢喝酒,患有酒精性肝病。6月11日那天,阿峰吃了两个螃蟹,第二天就发现小腿有红肿,以为是撞到哪里了,他并没在意。但到了第三天早上,红肿从小腿蔓延到了大腿,小便急剧减少,还出现了休克。家人赶紧将阿峰送到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被确诊为感染了海洋创伤弧菌。医生介绍,阿峰在之前就患有酒精肝,还吃过螃蟹,可能就是因此感染上该病。遗憾的是,虽经医生极力抢救,阿峰还是在当天中午死亡。 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急诊中心主任卢中秋介绍,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生吃海鲜或皮肤被海产品刺伤等都有可能感染。一旦感染,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发病24至48小时内会出现下肢肿痛、溃烂、休克等,还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如不及时正确抢救,70%以上的患者会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从5月底开始,已经接连收治了四例感染创伤弧菌的患者,其中两人死亡,另外一人目前还在救治中。但是病人能否被救过来,还难说。” 医生告诉你 有肝病爱喝酒是高危人群 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急诊中心主任卢中秋 创伤弧菌感染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多发生在5~10月份,尤以夏季为高发。每年夏季,该院都会接诊3~5例。此病十分凶险,一旦感染,发病急、病情发展很快,发病24~48小时内就会出现下肢肿痛、溃烂,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如不及时准确抢救,70%以上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水产那料研究会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Cuvieret Valenciennes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食物链 短,为我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是中国的内陆河流,北起东南亚 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延伸至泰国、越南。草鱼己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东南亚、东 欧、美国等国,以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生长快、饵料来源广、低成本的饲料消耗、销路 好等优点受到广泛欢迎。随着草鱼综合健康养殖技术的完善,单位产量有很大的提高,其中 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广泛使用了配合饲料。 关注草鱼饲料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对缓释偏向养殖肉食性鱼类、动物性蛋白饲源吃紧 的窘况或许有所裨益。本文就草鱼营养需求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完善草鱼配合饲料, 推进其无公害养殖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草鱼的营养需求 1.1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

蛋白质是维持草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 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也是饲料成本中花费最大的部 分,是配合饲料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饲料中的蛋白质首先用于维持饲养动物的基础代谢,其 次才用于养殖动物的生长。有关草鱼蛋白质营养需求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见表1,结果表明, 草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它因素,如鱼体大小、生理状 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 的影响。 表1. 不同阶段草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 鱼体重(g 投饲率(% 蛋白质需求量(%饲料资料来源 7-15 2.0 41.7 陈茂松和刘辉男(1976 0.14~0.2 - 41~43 Dabrowski(1977 2.4~8.0 7.0 22.8~27.7 林鼎等(1980 1.9 3~4 48.26 廖朝兴等(1987 3.7 3~4 29.64 廖朝兴等(1987 10.0 3~4 28.20 廖朝兴等(1987

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献综述

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水产养殖动物对营养物质与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问题,并提供优质、安全水产品。饲料质量是影响生态系统、养殖动物抗病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把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配方等研究列入国家饲料开发项目,开始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技术的开发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 我国对水产动物营养的研究和开发十分迫切。相关专家对这一课题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阅读了十余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个课题。 (一)我国水产饲料的现状 伴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水产饲料业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水产饲料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我国的水产饲料产量为 984 万吨、增长率为 20.02%,2006年为1280万吨、增长率为30.08%。2007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产饲料增长率一直低于 10%,2006年至2010年水产饲料占全国商品饲料总量比例一直维持在9%~11%(详见表1)。根据我国目前海洋和江河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水产品总量增长将基本由水产养殖产量来提供,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得到增加。根据我国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推算,到2015年,我国鱼虾蟹的养殖产量为3000万吨以上,水产饲料使用量在2000万吨以上。 (二)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从“六五”至今,国家和地方通过立项攻关,已基本摸清了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生存、生产和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相继开展了“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和鱼饲料配方的研究”、“主要水生动物饲料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1)取得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鳗鲡和对虾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参数,为实用饲料的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制订了水产饲料的质量检测技术和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标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省部级渔用饲料检测机构,使渔用饲料工业生产走上正规化。(3)查清了我国水产养殖饲料源,对常用饲料源进行了营养价值评定,为高效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了依据。(4)研制了主要养殖品种的人工配合饲料,如鳗鲡、中国对虾、鲤鱼等饲料已达 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开发了一些名贵品种如鳜鱼、长吻兢、大口鲶、斑鳢、中华鳖、鲟科鱼类等的沉性或浮性人工饲料。(5)开发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研制了草鱼、鲤鱼、中国对虾等品种的高效优质复合预混料配方;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对水中稳定型维生素C衍生物、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各种酶制剂和活菌制剂等也做了很好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工作。(6)颁布了草鱼(SC/T1024-2002)、鲤鱼(SC/T 1026-2002)、鳗鲡(SC/T 1004-1992)、虹鳟(SC/T1030-1999)、罗氏沼虾(SC/T1066-2003)、中华鳖(SC/T 1047-2001)、真鲷(SC/T2007-2001)、牙鲆(SC/T2006-2001)、中国对虾(SC/T 2002-2002)和大黄鱼(SC/T 2012-2002)的饲料标准;目前一些主要养殖鱼类的饲料 (三)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产鲤鱼、草鱼、罗非鱼、鳗鲡、对虾、罗氏沼虾和鳖的商品饲料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晚,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在鱼虾类营养生理和营养参数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1.基础研究不足, 缺乏系统性 2.水产专用添加剂的开发不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